2007/10/24

Knife in the Water(1962):(台譯水中刀)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對夫婦開遊艇去度假,結果在路上被一個年輕人擋住要搭便車,從而演繹出一串的故事,不習水性的年輕人上了他們的遊艇,開始了他們漫長而又枯燥的旅行。年輕人喜歡帶一把刀在身上,是把彈簧刀。這把刀最初在電影裡的用處是切食物、割帆船上的纜繩,然後被作為三個人在船艙避雨時牌桌上的賭注,以及玩飛刀、戳指間空隙等遊戲的工具,然後,它被丟進了水裡,導致了兩個男人間的打鬥。一次偶然的機會,年輕人和他妻子發生了關係,他們將如何呢……  

觀後感:
《水中刀》是羅曼·波蘭斯基執導劇情長片,一問世就給導演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而那一年,波蘭斯基才剛剛27歲,天啊!我今年剛滿26歲,想到很多人在這年紀已經都做大事了,而我還在幹麻!放眼整個影史,即便不能說絕無僅有,也應該是屈指可數。本片場景和角色均非常簡單,只有三個人物,一艘船和無邊的大湖。一對夫婦出門乘遊艇過週末,路上搭了一個搭便車的學生。二人行於是成了三人行,三人之間的關係發生微妙的變化,男人、妻子、學生三人在一場逞強與猜忌的遊戲中進行著虛榮心式的比拚。

中年夫婦財富上屬於中產階級,精神上或多或少有一點市儈、自以為是,並伴隨著對已逝年輕歲月的一些懷念,他們的婚姻正處於敏感的煩惱期;漫遊青年則貧窮、自由、懵懂無知、自足,對陌生的生活有著些許的好奇和嚮往。這兩種人生狀態,一個是導演波蘭斯基在不久將要經歷的,一個則是他已然經歷過的。
  
電影裡的爵士風格的音樂也是一個亮點,輕鬆而優雅的旋律,忽來快讓人愉悅想跳舞,忽而慢讓人沉靜的思考劇中醜陋的人性特點。它和劇情結合,讓人感到波蘭斯基天生就是一個美國化十足的波蘭導演,而片中畫面以黑白色調來凸顯三人之間彼此之間的微妙的變化,也帶出片中令人動容地美麗場景,光是一場早晨淺水灘的一場戲,太陽撲灑著雞蛋白顏色的光線,稀稀淡淡的光線有如裸體的身上穿著一件羊毛衫,寒意和溫暖共存著,還沒散去的晨曦濃霧,彷彿將畫面加了模糊特效,及導演水準的構圖美學,頓時時間好像停止了。讓電影不在是簡單的娛樂媒介而已,是一種經驗,難得的視覺經驗。

本片總是輕易地玩弄著曖昧的關係,兩個男人一個女人的組合,充滿著讓人遐想的意外,也覺得像把銳利的刀一般,玩弄它容易割傷,本片《水中刀》的鏡頭有時就像跟你躲迷藏的孩子,總不讓你看到慾望的所在,或許導演想創造更多的氛圍,不讓慾望落入相同題材的俗套,而這也是電影和小說相比最大的缺陷,小說可以一直讓人處在昂奮的狀態中,因為文字裡的打情罵俏和圓滑機靈比影像更容易體會,在電影裡慾望的鏡頭則有些是明有些是暗,在博藍斯基的這部電影中,只有幾次鏡頭轉到了女主角堪稱完美的臀部上,而這美麗的瞬間只停留了一下子,他留給你的只剩下了和男主角一樣的飢渴。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在影片裡曾攜帶過一把刀子,後來被男主角仍進了水裡,而這個情節可以使觀眾對後面的故事發展有個意象的預見,這種預見正是刀子所代表的「壓抑」與「解放」,在他掉入水中後,隱晦變得不再有任何意義,而慾望的發展則變的皆有可能。

如果要將希區柯克的電影歸類成某種食物的話,我個人會將它歸類成辣椒,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它習慣性的將人最不堪也最醜陋一面用火辣辣的畫面和劇情來狠狠辣你一趟,讓人舌根辣,你讓汗流滿面,而波蘭斯基我覺得他像個檸檬,酸酸甜甜的讓人不自覺一的將它吃完,這時你的胃開始受不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