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30

青春,不甜美甚至是殘酷 / 陽光燦爛的日子(In the Heat of the Sun)(1994)觀後感

劇情簡介:
本片改編自王朔短篇小說《動物兇猛》。
上世紀70年代初的北京,忙著“鬧革命”大人 無空理會小孩,加上學校停課無事可做,以軍隊大院男孩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樂子,靠起哄、打架、鬧事、拍婆子等方式揮霍過量的荷爾蒙。馬小軍就是這樣的少年,他的嗜好之一是趁別人家無人用萬能鑰匙將其鎖打開,溜進去耍玩一番,正是用這樣的方式,少女米蘭的照片先於其人入了馬小軍的雙眼。通過院裡的“頭兒”劉憶苦,馬小軍又見到之前在炮局偶然瞥見過一眼的米蘭,開始正式將其當作夢中情人,然而在米蘭眼中,馬小軍不過是毛孩一 個,她中意的人是成熟、穩重、帥氣的劉憶苦。自此,馬小軍迎來五味混雜的青春期生活。

觀後感:
來大陸,電視節目是最容易瞭解本地文化最快的途徑,看著別於台灣電視文化模式的大陸電視台,直接感覺就是錯亂,內容總是俗豔矯情過分渲染黨國的偉大形象,透過歌頌黨國養育之恩,不久在電視上看到一少數民族裝扮女生高昂歌唱著歌曲,還記得一段歌詞:「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歌手後面幾個年紀不大的小孩,面部帶著僵硬怪異不協調笑臉圍繞著女歌手畫面,讓我傻眼好久。

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節目,奇怪,明明是中文字,卻感覺額外陌生感,習慣台灣文化的我,卻總是可以被這些荒謬卻好看(因為新鮮覺得好看)的節目吸引注意力,看完卻內心狂咒罵一頓,太空虛太不真實了。但相反的,電視太浮誇了,倒是到電影卻引起我非常大興趣,以往在台灣,接觸比較多台灣和香港地區的作品,比較少真正去認真觀看大陸地區電影,但來到這邊,不看大陸電影太對不起自己了,更何況這邊獲得電影片源管道比台灣地區容易多了,更別說DVD,到處都是賣碟片的小店,各式各樣電影都找的到,五塊至八塊人民幣不等,新舊片說的出電影片名,都可以找到。叉題了太遠,最近筆者瘋狂喜歡一個大陸導演,其實這個導演一直很有才,但只怪我一直沒認真去接觸他的作品,直到去年的一部黑色幽默為基調的《讓子彈飛》(2011),電影故事架構甚至角色個性的設定都非常令人眼睛一亮,從此我深刻認識了這個導演-姜文。

姜文這位大夥多少都聽過的名字,他也是個演員,記得在一次GQ雜誌上看到專訪,黝黑發亮的皮膚,微笑眼睛後方有彎彎的魚尾紋,眼睛炯炯有神夜中依舊明亮,管他鬍渣不鬍渣,一個標準男人味的代表,粗曠形象說話嗓門很大,有大男人氣息,這類型人大陸這邊稱爺們,姜文除了外表的魅力,內心卻是纖細敏感,演技更是絲絲入扣,他和葛優以及陳佩斯被認為是中國三大實力派演員的代表人物之一,後來演而優則導,1994年拍了處女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果然不同凡響,《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是一群脫韁野馬一樣奔騰的孩子的故事,一群男孩子的故事。他們的臉上總是汗津津的,最燦爛的陽光總是火一樣在心底裡燃燒,他們自由得近乎無法無天,年輕得好像波瀾壯闊。然而馬小軍的眼神,在我尚未離開青春的眼裡的投影,卻總像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那一群學校生活沒有煩惱,沒有憂慮的整天打籃球玩樂的孩子。

青春總是一種蠱惑,那些如夏花絢爛的日子肆無忌憚地膨脹在記憶裡,無所畏懼地張揚。然而青春片與青春偶像片的最大區別卻在於,後者往往是對完美青春追憶的無限複製,充斥著對逝去歲月的頂禮膜拜以及一種被粉飾了的或作為調劑的隱約惆悵,而前者則一次次地以尖銳而非溫情的筆觸直接抵達年少的迷惘,消解一個個在成年後波瀾不驚的眼神中重新定義的童話。青春,甚至是殘酷的。

在看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前,我對中國大陸七十年代的印象是模糊的,甚至是禁忌的,因為大陸對這方面還滿保守,但曾經看過Michelangelo Antonioni拍過一套紀錄片,是由外國人眼光來觀看中國大陸的影片《中國》(Chung Kuo – Cina) (1972),貧瘠卻滿懷烏托邦的想像的。我總是要毫不吝嗇的表現出對那個年代的嚮往和喜愛,即便你可以說,那一代的人經歷了文革經歷了群體的政治迫害,但這並不有損我熱衷相信所有發生在七十年代的故事,是可以被人反復揣摩和反復傳誦的。

《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想它必定飽含了一代人的喜與樂、愛和恨,或者說,這是一部關於回憶的電影。其實,我熱愛電影裡,大院少年們說出口的髒話(和台灣非常不一樣形式的髒話),和他們為我挖掘出的成人世界——書本裡的保險套,爭鋒吃醋的同儕鬥毆,狂亂的父愛和母愛……這讓我知道我們同樣經歷著的青春時代其實和七十年代的青春相比沒有什麼不同——最多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對於成人世界的探索在轟隆隆的歷史前進裡,只是周而複 始的輪迴。

電影中的很多細節和小人物也深得我心。我可以這麼說,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得這部電影真正的“陽光燦爛”了起來。比如已經儼然成為銀幕上經典形象的傻子,比如馮小剛扮演的古板老師,比如那個高級的軍隊幹部,都是生龍活虎的。當然,我也不想錯漏對導演姜文和編劇王朔的讚美之詞,我也確實是因為這部電影,把腦海中的演員姜文徹底的放棄而真正傾慕上他的才華橫溢。這部電影滿足了我關於七十年代的全部幻想。而且,它所贈予我的,對那個年代的幻想,非常美好,也非常幻滅。

《陽光燦爛的日子》這片論商業和藝術性,我個人覺得偏藝術性質高點,許多畫面處理的非常”陽光燦爛”,電影中小鎮的晴空下,瑣碎的陽光,暖色調的樹,燙腳的屋頂,揚塵彌漫的林蔭路。人的記憶和故鄉的記憶都被烘烤得溫暖而浮躁,少年的敏感不動聲色地滋長,還有身體拔節、愛情懵懂、荷爾蒙激增的跡象。

姜文將電影結構拆散,透過拼裝和幻想構成一個真實又虛幻的平行時空敘事,讓原本單純簡單的直線敘事軸,多了更多電影性,也是電影迷人和浪漫之處,手法別有新意,馬小軍在一次用它的萬用鑰匙進入一個四方形的房間內,屋外陽光透過窗簾零零散散得照入,馬小軍意外看到一個漂亮女孩的照片,米蘭是照片裡的那個女孩嗎?馬小軍對米蘭最真實的記憶應該就是從那張照片開始,穿著泳衣微笑的米蘭給馬小軍的懵懂時代烙下了最深刻的印記。也從那時起,他的記憶開始修改杜撰虛擬著與米蘭的一切片段。他可以虛擬為米蘭澆水沖頭髮,也可以幻想踩著腳踏車讓米蘭靠在背上送她回家。當然,更重要的是,他修改了與米蘭的相識,將內心的愛戀用一個個虛擬的記憶表達出來,以此來宣洩出自己對米蘭的感情。或許,從一開始,馬小軍愛上的不是米蘭,而是照片裡的那個女孩,那個屬於他自己的米蘭。可是,現實中的米蘭終究不是照片中的米蘭,因此,馬小軍虛構了另一個米蘭,只屬於他一個人記憶的米蘭。我已經無法判斷哪個米蘭更加真實,當深夜雨裡米蘭與他擁抱時,兩個米蘭似乎在一瞬間融合。我更願意相信這段記憶是未修改的,這個擁抱是幻想與現實的分界線。在此之後,他明白了記憶中的米蘭只是他美好的希望,而現實卻與之截然相反。這便有了後來他試圖強姦米蘭未遂後那句聲嘶力竭的一句“有勁”。這是對現實的憤慨,也是對自己虛幻記憶的埋葬。

社會的變遷可能是對於一代人最殘酷的經歷,也是顛覆一個人價值觀的時刻。在電影的最後,那個少年們奔跑嬉戲的大院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坐著黑頭車,遊蕩在北京城的,已經長大變老的這群人。在這個時候,電影從原本的彩色變成了黑白,好像是在提醒我們,那些生動的存在於我們腦海裡的時光是屬於過去那個時代的,它甚至要比今天更加的璀璨奪目,直至那個仍舊騎著掃把的傻子在激情澎湃的“葛籣木”的呼喊中,發出一聲強音“傻逼”之後,我們才被生生的 拉回到現實裡來。



2012/01/21

生命的意義來自最細微的瞬間和最平凡的感情 / 50/50(2011)-(台譯:活個痛快)觀後感

劇情簡介:
本片改編自電影編劇Will Reiser的真實故事,以喜劇手法描述一個27歲年輕人罹患癌症勇敢面對逆境的故事。

觀後感:
有時候曾自己思考過一件事,如果發現自己得了絕症,或是只剩不多的日子可以存活,會是怎樣態度去度過剩下的日子,是消極還是積極?基本上這樣的問題,相信會一直徘徊著許多人,包括我,但相信誰也無法說出一個答案,畢竟當下的你是無法體會只剩下幾個月生命的人的憂愁和哀傷,只能用假設性的去思考,但在生活上只要遇到一點挫折或是失敗就覺得天要塌下來,那個假設性樂觀去面對的勇敢好像泡泡般,飛到一個程度就破滅了,嘆息哀嚎,這不就是人性嗎?

電影沒有華麗的場景,整部電影故事主要圍繞在Joseph飾演的主角身上,以及他身邊幾個朋友的簡單故事,節奏緩慢卻處處省思,這是電影最價值的核心,透過劇情和故事去打動觀者,而不是靠煽情的浮誇和特效來拉攏感動;主角名叫Adam,生活很健康,每天早起跑步,回來洗澡上班;是個有很強自律性的人,會在沒有人的情況下依然等著紅燈轉綠再過馬路;也是個很體貼的朋友,會主動幫忙清理車裡的垃圾只為了Cheer her up。他有個聒噪,活在當下,只求如何泡妞的死黨,有個大驚小怪的媽媽,老年癡呆完全不認得他的爸爸,還有個表裡不一,背地劈腿的女朋友。怎麼看在生病之前都是很平淡很無聊的生活,一點也不出挑,偏偏怪異的癌症就砸在他的背上,狠狠的開了個玩笑,只可惜是個bad jok。

癌症帶走了工作,女友,正常生活。就像他的Ex說的,他的世界和正常的世界就像陰陽。Adam努力想和正常人一樣,告訴別人,我很好,感覺很棒,拼命的壓抑著負面情緒,為了不給關心他的人造成困擾。可是終歸不一樣啊,哪怕在化療之前主動剃了光頭,哪怕自己搭公交往返於醫院和家,他看著看著就憔悴了,害怕了,經歷病友的葬禮,才真正願意正視:原來我真的是會死的。這種獨身一人的感覺誰都沒辦法體會,所以他拒絕了治療,摔門而去。

手術的前一晚,所有壓抑害怕全都爆發出來,拼命的想嘗試著生命中的遺憾,責駡死黨只會用他的癌症用來泡妞根本不是真正關心,邊嘶喊邊一通亂打方向盤,發洩著“為什麼是我”的委屈,打電話給治療師,道歉和謝謝。然後扛著醉酒的死黨回家,發現了那本“一起面對癌症”,裡面還有仔細的折角備註,笑了。我卻瞬間眼睛酸酸的也笑了。這是我覺得全片中Adam的第一個真正的笑容。有這麼一個人,無血緣親緣關係,依然用笨拙的方式來關心你説明你,不離不棄,其實也就值了。朋友不在多,而在真心,不是嗎?

在命運面前,人會變得像石縫間的小草,在起大風的夜晚,被吹擺得忽高忽低。有些人熬了過來,在夜的盡頭迎來晨曦。有些人驟然謝幕,成為記憶中用來懷念的過往。然而,不管這個世界如何一點點改變我們對於人生的期許,那些消失在我們生命中的人,總會提醒我們,一個生命的孕育和延續,便是一場最浩大最有意義的工程。

2012/01/14

看了會下地獄片單第三部曲之天殺的沒良心電影


The Human Centipede II(2011)-(台譯:人體蜈蚣2)
關鍵詞:自瀆、強暴、屎尿、生產、報仇、血腥、暴力。單獨來看這部,還滿有威力,但在這幾部巨作中,顯得小巫見大巫。
沒良心指數:★★★(滿分五顆星)


Thriller - en grym film(1974)-(台譯:性女暴力日記)
關鍵詞:暴力、血腥、軟禁、注射毒品、真槍實彈做愛,反抗卻遭遇了殘忍的刺瞎眼睛。Cult Film經典,也讓Quentin Tarantino愛不釋手的一部電影,《Kill Bill》很有這片味道。
沒良心指數:★★★(滿分五顆星)


Forgive Me for Raping You(2010)-(台譯:原諒我強姦你)
關鍵詞:褻瀆、大膽性愛、強暴、報仇、血腥、暴力。光是看片名和海報就知道這是一部沒良心的怪片。
沒良心指數:★★★★(滿分五顆星)


Schramm(1993)-(台譯:自虐狂)
關鍵詞:虐殺、性愛、挖眼睛、截肢、血腥、暴力;《困惑的浪漫》(Nekromantik)系列的導演Jörg Buttgereit作品。
沒良心指數:★★★★★(滿分五顆星)


Subconscious Cruelty(1999)-(台譯:下意識的殘忍)
關鍵詞:死亡、血腥、褻瀆宗教、挖眼球、閹割、生產;《下意識的殘忍》並不是運用簡單的情節或時間表述,相反,它一系列的宗教反寓是探索電影(實驗電影)的願景。
沒良心指數:★★★★★(滿分五顆星)


嘔吐戈爾三部曲之一 /Slaughtered Vomit Dolls(2006)-(台譯:殺戮)
關鍵詞:血腥、挖眼、嘔吐、剝皮、切臂、割喉、電鋸開顱;吐出來再吃進去再吐出來。
沒良心指數:★★★★★(滿分五顆星)


嘔吐戈爾三部曲之二/Regoregitated Sacrifice(2009)-(台譯:祭祀)
關鍵詞:摳喉嚨、分離手術、虐打、破肚抽腸、割頭、縫陰、嘔吐、吐血、噴精;蜘蛛塞入陰道縫起來。
沒良心指數:★★★★★(滿分五顆星)


嘔吐戈爾三部曲之三/Slow Torture Puke Chamber(2010)-(台譯:慢性折磨嘔吐室)
關鍵詞:性,裸體,體液;一群女孩子和一個男人摳喉嚨催吐,然後吃掉嘔吐物,再吐出來。
沒良心指數:★★★★★(滿分五顆星)


Faces of Death(1980)-(台譯:死亡真面目)
關鍵詞:死亡、血腥、偽記錄片;電影試圖給我們展現當人們死去時的“面目”​​。片中混合了偽造的人們被殺死時的圖像和真正發生事故時的鏡頭,還包括斬首(發生在阿拉伯國家),坐電椅的片段。有一幕展現的是一群遊客在埃及打碎猴子的頭部,並在它仍活著時候吃掉它的腦漿。還有拍攝到動物生吃人類以及對屍體的褻瀆。片中還包括如何處置一條誤入禁區的短吻鱷。當地警長乘小艇欲將鱷魚放生到海中,卻不幸落水做了他們的餌食。電影的結尾是一段人們跳樓以及重大事故的集錦。
沒良心指數:★★★★★(滿分五顆星)


Cannibal(2006)-(台譯:食人)
關鍵詞:同性、閹割、解剖、食人;真實的故事改編,關於一個男子在網上刊登了一條尋找願意被吃的人,而另一位男子接受了。他們一同前往偏僻的農舍,纏綿、虐待,煎炒閹割的生殖器共食……
沒良心指數:★★★★★(滿分五顆星)

2012/01/07

夢想不會因為翻滾而昏頭轉向 / 翻滾吧!阿信(Jump!Ashin)(2011)觀後感

劇情簡介:
如果我曾經選擇離開,那麼我更確知我為什麼回來。
生長在宜蘭小鎮的阿信,家中經營水果行,他是母親寵愛的長子、弟弟崇拜的偶像,年紀小小的他加入學校體操隊,為達國手志願,再艱辛的練習都不以為苦,直到青春叛逆的荷爾蒙茫然了他的志向,阿信放棄從小喜歡的體操,和死黨菜脯混起幫派,街頭打群架時,他倒也能將體操身手學以致用,每每在亂鬥中出奇制勝。

兩人無意間招惹到黑道老大之子,染上毒癮的菜脯鑄下大錯,雙雙逃亡到臺北,孰知翻身不成,反而痛失摯友,孑然一身的阿信,只剩幼時謹記心底的那句話:「想哭的時候只要倒立,眼淚就不會流出來。」他回到家鄉,重拾對體操率真的熱情與信念,他向自己立下戰書,誓言再奮力一搏…

觀後感:
剛過了2011年,緊接著這個2012年,回想去年一整年,不知大家過得如何?而筆者我算是過得充實也忙碌,從一個沒日沒夜的動畫師,經常被動畫案子折磨到差點爆肝和憂鬱症,後來轉換跑道來到大陸上海混口飯吃,這樣短短幾個月時間,截然不同的生活型態,或許現在說來輕鬆,但卻讓當時我是非常難適應,畢竟離家背景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許多生活模式態度細節都要重新面對整理調整,彷彿一支老舊的機械錶,一段時間便要轉轉發條調整,慢了要調快點,快了要調慢點;就算是生活工作改變了,但唯一不變的還看電影的習慣,去年一年度,看了許多電影,好片劣片點滴在心頭,唯獨台灣電影,一直讓我感到驕傲,去年度台灣出品了許多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可以說是台灣電影豐收的一年,包括魏導的史詩大作《賽德克•巴萊》上下集,九把刀的超級賣作妍希女神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黑色風格殺手電影《殺手歐陽盆栽》、五月天的演唱會3D電影《五月天追夢》、彭恰恰也拿起導演筒的真人改編作品《帶一片風景走》、當然還有林育賢導演的《翻滾吧!阿信》。

《翻滾吧!阿信》來自臺灣導演林育賢作品,光是這名字,讓人連想起幾年前的體操紀錄片《翻滾吧!男孩》,沒錯,這兩部作品皆出同一個導演手,但坦白說,先不談論電影本身,光是這個片名很容易讓人有先入為主的感覺,是否導演又想老調重彈沒戲唱,或企圖想分前作《翻滾吧!男孩》一杯羹來解飢,筆者這樣懷疑不是沒有原因,雖然我不算是林育賢導演的忠實影迷,但有趣的是導演的作品我卻陸續都有接觸過,才會有這樣荒謬的質疑,因為在《翻滾吧!男孩》之後,2006年的《六號出口》、2009年《對不起,我愛你》,經歷了這兩部電影的不賣作又慘招惡評,從天堂跌到地獄,再不吃老本,男孩都要變成老男孩了,林育賢的創作生涯也快要毀了。

林育賢導演又拍回自己最熟悉有最靠近的題材-體操!

《翻滾吧,阿信!》擺脫了紀錄片風格,在平鋪直敘之外使用了插敘、倒敘,讓本來可以以時間軸線順序交代的故事有了更多跌宕起伏和情感變化,這跟《艋舺》的正在進行時的主線略有不同。用回憶體去講述80年代發生在平靜鄉村的不為人知的體操冠軍的故事,聽上去有些主旋律?沒錯,青春熱血勵志片就點出了勵志的元素。以(練體操的)夢想作為整部戲的情感推動,更顯得俗套了一些。但老套也有老套的好處,每個人都有夢想,片子的回憶體更帶有人生、成長的視角,每個人都能理解。雖然這種體操夢的萌生、成長在整部影片交代得那麼清淡:爺爺捧場的戲班子、體育系的旁觀生、混黑社會時體操風格的武術和舞蹈、哭泣時的體操倒立……這也許就是“少年之夢”對人的影響, 潛移默化在生活中,沒有突發的情感卻始終沒有離開。

基本上,這部電影很合我的味,可能與自己的生長年代有太多的雷同相似,80年代的鄉下小鎮,少年的夢想、成長的曲折之痛、兄弟情義、純潔而青澀的愛情、剪不斷理還亂的小鎮黑道、不甚完美的父母親情、迷茫的青春淚水,乃至輕輕點點的鋼琴曲、田野的風景,這些都組成了臺灣青春片的淡雅元素。而正是這樣一部平淡如水的影片,讓人嘗到了溫鹽水的味道,透過螢幕溫度回想起自個年少輕狂和水揮灑的夏日午後,沒有煩惱沒有壓力的揮霍青春,與好友玩樂開心回憶背影。

筆者意外發現一個巧合點,最近的台灣電影很愛使用『剃頭』這橋段,或者就是以光頭形象現身《艋舺》,而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柯騰,也是透過『剃頭』讓女主角沈佳宜感動,間接轉變之前調皮愛玩的形象,轉變成認真的形象;本片也出現了『剃頭』橋段,主角要將自己頭髮完全剃除勢必需要極大勇氣,但也象徵的心態上的巨大轉變和下定決心的表現,頓時也可以給電影有股戲劇張力,就像本片阿信在最後一戰前,拿起電動剃髮刀一刀一刀刮乾淨自己的三千髮絲,回憶一幕幕自己過去點滴和路死街頭的死黨,感人指數破錶,也讓電影呈現不同氣質氣度。

或許你還沒看過電影沒關係,但我相信你(妳)一定看過《灌籃高手》,不管是卡通或是動畫接觸這個作品,這部經典應該是台灣人都知道的作品(應該吧?!應該吧!!),還記得《灌籃高手》中神射手三井壽,他曾經迷失,他變成不良少年,不再打球,但內心卻依舊對籃球充滿著夢想和熱情,只是現實牽絆著他,讓他有種逃避的膽怯,但最後浪子回頭只因希望重新回到自己的軌道上。其實電影《翻滾吧,阿信!》中的阿信也不是標準的流氓,只是偶然性和年少輕狂的迷失徬徨,只好選擇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苟且偷生。荒唐歲月裡,人生向上之火從未熄滅。街頭打鬥、勾心鬥角、市儈流氓、人生苦旅都未曾沾染過少年之夢,所以能保留持久。阿信對老大說,之所以他不怕死,是因為他想“翻身”。故事的結局是一個完美的後空翻,只是多少人能在荒唐過後,像阿信、三井壽那樣喊出埋藏在自己身體裡的聲音。

“翻身”的後空翻,阿信翻得很曲折,也很辛苦,這時間可能有好多年,有母親的不理解、抱怨,有成長之痛、友誼之殤、皮肉之苦、心靈落寞,卻也有愛情滋潤、長輩關懷。阿信不為名、不為利、不為父母……不為他人左右,甚至不為人生左右,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做得很棒。你也可以。我也是。就像是 一片兒茶葉在水中的起伏,茶湯當中必然包含了高潮和低谷,“翻身”的人生大概總也離不開荒唐的歲月了,這就是一杯茶,香醇甘冽苦澀都是你的。

寫到這裡,才發現真正要翻身不是片中阿信,也不是什麼灌籃高手裏頭的三井壽,而真實翻身的人根本就是導演林育賢,因為有前面低潮才有製造高潮的空間,所以,本片可以說讓導演林育賢翻身了!但是,很怕又延續翻滾這個習性,又推出什麼《翻滾吧,阿公!》或是《翻滾吧,菜圃!》之類的作品,真正完美體操比賽,是在空中華麗精準翻滾後,最重要是安穩著地答謝,而不是貪圖在空中短暫時間可以比別人多翻幾圈之類的無意想法,最後真的會摔死(sorry!我聯想到《絕命終結站5》裡頭的情節)。

PS:《翻》原聲音樂《完美落地》很好聽。






2012/01/05

2011年度必看10部電影


1. 電影片名:《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非看不可的原因是:Woody Allen一定是熱愛巴黎(誰不熱愛),《午夜•巴黎》是一場流光溢彩的美妙盛宴,在輕柔的爵士配樂中每一個畫面都美得令人陶醉。


2. 電影片名:《驚悚末日》(Melancholia)
非看不可的原因是:平心而論,重度憂鬱症患者的內心感受很難真實地傳遞給一般人,但《驚悚末日》透過世界末日降臨時的感受來迫近憂鬱症患者的心理,讓人深刻地感受患者們的絕望和痛苦。


3. 電影片名:《心戀往事》(Hesher)
非看不可的原因是:很喜歡這電影的風格,有股頹廢搖滾的氣息,這感覺最主要是來自於Joseph Gordon-Levitt所扮演的Hesher角色,毛躁混亂中分長髮聽Metallica搖滾樂甩起頭很狂野,雜亂不修邊幅鬍渣顯得男人味,纖細得身軀上有幾處小孩亂塗鴉般的刺青搞怪有型,裸上身只穿白色小YG內褲才是真男人,這些都是表面上的搖滾,而最搖滾的是Hesher個不恐懼人生道路上無數阻擾的漢子。


4. 電影片名:《切膚欲謀》(La piel que habito)
非看不可的原因是:一如既往的暖色調,在阿莫多瓦的鏡頭下,女性胴體的搖曳活色生香呼之欲出。性、暴力犯罪這些人與生俱來的獸欲在他的鏡頭下被放大,荒謬的人物設計,戲劇的鋪陳戲謔誇張,另觀者大呼過癮。


5. 電影片名:《初戀潛水艇》(Submarine)
非看不可的原因是:憂鬱,頹廢,青春,迷茫,這幾個的屬於年輕人的詞正是我對這部電影和海報的第一印象。尷尬彆扭的青春期碰上疑似母親出軌的家庭問題,電影本身充滿浪漫氣息,加上導演巧妙的結合超現實畫面於其中,好看。


6. 電影片名:《宅男电台》(My Spiritual Medicine)
非看不可的原因是:喜歡片中彈double Bass的手勢及主持電台時優雅嗓音介紹音樂和解釋L.O.V.E的橋段,幾首動聽的老歌悠悠唱著,兩段愛情也緩緩談著,不管結局如何,這是部好看的短片。


7. 電影片名:《超能輪胎殺人事件》(Rubber)
非看不可的原因是:這是一部很妙也很諷刺的電影,電影主角不是人類,而是一個廢棄的輪胎,夠怪了吧!而它還有名字叫”羅伯”,忽然間莫名其妙由無生命狀態,轉變成有生命狀態,搖搖晃晃開始滾動,並展開他的報仇公路之旅,這一切都來的太莫名了,但就像片頭警長所說的一切都是「沒有任何理由!」


8. 電影片名:《驚叫大電影》(Chillerama)
非看不可的原因是:復古味十足,完全向剝削電影致敬與惡品味的燃爆之作,白癡血腥加唱歌跳舞,比經典《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還逗的年度怒濤之作,爛的極致爛的有趣。


9. 電影片名:《最後的嬉皮》(The Music Never Stopped)
非看不可的原因是:電影乍看下似乎敘說著父子的感情,但其實並不然如此單純,不難看出導演企圖對六七零年代時期的搖滾音樂致敬,電影中不斷強調著音樂本身帶給該世代人們的重要性,大篇幅的解釋歌曲的形而上精神,甚至那深奧歌詞背後的故事,透過男主角緩緩說來,只是很多人不瞭解它。


10. 電影片名:《她媽的公主》(My Little Princess)
非看不可的原因是:她最寶貝的女兒,是最性感的模特兒!一股撲鼻濃烈的脂粉氣,一股腐壞墮落之氣彌漫其中,電影尺寸遊走在時尚藝術與道德邊緣連結的細細鋼索上搖晃,優美配樂演員細膩演出,印象深刻。

本文刊登於痞客邦電影圈《我的年度十大必看是》
http://channelmovie.events.pixnet.net/event12/

肢解重組後的身體意識 / Frankenhooker(1990)-(台譯:鬼氣活現)觀後感

劇情簡介:
醫學院學生傑弗瑞沉迷于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實驗,在一次生日聚會上,傑弗瑞的未婚妻伊莉莎白失誤操作他發明的割草機不幸被割的得血肉橫飛成了一堆人肉沙拉,傑弗瑞痛苦欲絕,決心通過實驗將屍體殘骸重新拼接讓其復活...

觀後感:
基本上,筆者會寫觀後感推薦的影片,大略根據兩種原因去出發,第一原因便是電影相同類型作品中,有出色的水準表現,甚至達到賞心悅目,不推不薦便天地不容的地步,基本上這些作品都是好看的(當然有些私心喜愛,品味純粹筆者喜愛),而另一種原因,反其道而行,就是電影爛的可以,爛的極致,爛的天翻地覆,達到非推薦不可以的等級,這些電影通常筆者我稱為"奇觀"電影,沒有太好的製作品質,甚至劇情奇差無比,但娛樂效果卻十足,這類型電影,在公眾評價下越是負面,批判聲越大聲卻反有如瀰漫水中血腥味,吸引鯊魚的注意,也逐漸培養起一群愛看怪片和Cult Film的死忠影迷,儼然也成為一種大眾追求美好品味的同時,惡品味影迷也慢慢茁壯成為自我獨特品味的表現呈現。

也許是人們在文明世界生活得太久了,在都市文明所帶來的便捷中逐漸陷入身心的慵懶之後,怪品味電影所帶來的超越身心極限的感體驗就好比感官的緊繃感,那種觀影感覺有點置之死地而後生那種刺激感,當然欣賞它們也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耐力。

這類電影,除了利用罕見的內容來達到商業目的,其實和小清新電影一樣,是有自己的理想、情調和風格的。說正直一點,怪品味電影期待通過極端方式來反映人本身真實的人性,以殘酷方式來暴露現實問題;而另一方面,恐怕是主創者們為了滿足一己私欲而刻意為之,所謂“獨樂不如眾樂”,一人嘔吐不如大眾一起壯麗的大呼“噁心”,又欲罷不能才是怪品味電影的靠譜之道。

本片算是標準的Cult Film,古怪荒謬的劇情、支離破碎的肢體、大膽情色的裸露、借屍還魂的陰森,還有一堆紐約邊緣人物的低俗嘻鬧;我們光看電影片名《Frankenhooker》,其實很容易看出電影玩什麼把戲,將經典恐怖電影《Frankenstein》科學怪人和"Hooker"妓女兩個字結合在一起,變出一個《Frankenhooker》科學怪妓(香港地區片名)!!這樣得組合,不低級也不行,我們都知道,原作《Frankenstein》科學怪人故事主要是在描述一個科學家的瘋狂計劃,科學家計劃要靠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生命體,說是想打造一個完美的人,於是,他從墳場精挑細選後挖出的屍塊,他以專業知識判斷還能使用部分,再將之拼成人型,並賦予他生命。不久,科學家坦便發現這是個嚴重的錯誤,他製造了一個怪物,於是,他開始追殺這個怪物,怪物也本能的逃亡,雙方間發生了許多衝突。但是本片只吸取經典作品的皮毛,就是將屍塊拼湊成人體,讓死者復活這橋段,其餘就是“自由發揮”,主角傑弗瑞是一個瘋狂科學家,因為自己製造的除草機,一次意外將未婚妻活生生全身截肢慘死,全身如爛泥分散家中庭院,只剩頭不完整,於是傑弗瑞偷偷保留頭部,不讓警方發現,傑弗瑞為了讓未婚妻可以活起來,開始失心瘋地物色更完美的身體和四肢拼湊一個完美女人,哪邊最好找女人? 傑弗瑞想的跟你一想的一樣,到紅燈區去找,只要有錢,怎樣的女人都可以找到,高矮胖瘦任君挑選,就這樣,傑弗瑞瘋狂似的開始選找完美四肢。

在觀看電影同時,忽然間腦海中浮現「整形」兩個字,時下,整形似乎成為一種時尚,越來越多的普通人熱衷於此,每到長假,各整形整容機構可謂門庭若市,有些女性甚至大動干戈,不是就同一部位一整再整,就是把全身都“修補”一番。

人們常說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可能就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積澱。按找照榮格的說法就是集體無意識,但是目前追求整形是一種社會的時尚、風尚,包括現在一些男士,就是自我意識包括自我的評價、自我的情感、自我的意志,那麼自我評價當中包括對自我的主客觀的評價,當然很重要的一部份就是自己的外型、容貌,那麼這種評價,他的參照系就是,大眾社會的尤其是媒體傳播,比如你作為一個成功人士,你應該具有一個什麼樣的手錶等。我個人其實是不反對一些合理的整形的,比如說是有一些明顯的生理缺陷,或者什麼地方有些什麼不對稱的,做些修飾,這對被修飾者、參與美容手術的主體,其實對自我評價的改變從而引起自我意識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他可以獲得一種補償,一種自信。但相反的,如果今天只是純粹追求一種世俗眼中的美,如果這個結果可以讓你生活上有提升,當然是沒問題,但如果將整形只是變成一種依賴,換個角度來看,這和科學怪人故事中的瘋狂科學家有什麼差別,儼然就成為現代版的《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