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7

怪女孩的變態綺麗幻想 / Excision (2012)-(台譯:開膛少女的異想世界)觀後感

劇情簡介:
描述怪怪少女Pauline,開門見山在課堂上問老師:“和死屍做愛會染病嗎?”外貌邋遢的她,對於成為外科醫生能解剖人體,有異于常人的欲望遐想,面對控制狂母親、同儕排擠,Pauline的綺麗夢境更加變本加厲,“血浴、舔屍、斷頭、開胸”幻想與現實逐漸拉近。

觀後感:
如果你期待它是部恐怖片,想從電影中得到驚嚇得快感,你可能要失望了,電影確實沒有過多的驚悚畫面,只有幾幕算是血淋淋但構圖安排優美的畫面,稱不上嚇人,也沒有神出鬼沒的鬼魂出現嚇人,但電影看完卻也能讓你感到真實得毛骨悚然,沒錯!這是一部相當獨特的作品,夾帶著悲劇般的結局和扭曲價值觀的家庭結構下的反思。

電影故事,描述生活在中產階級家庭的高中少女Pauline,其形容憔悴,舉止怪異,言語尖刻,無論是家人、同學還是老師,似乎都將其看作一個令人無法忍耐的存在。特別是她專橫強勢的母親,似乎已將全部希望寄託在乖巧聽話的小女兒身上,而對Pauline絕望頭頂,可又心存不甘。每當夜幕降臨,Pauline便將自己沉浸在禁忌無度的幻想之中。這個另類少女渴望和同齡人一樣的青春體驗。迥異于常人的Pauline,在千篇一律的普通世界裡活出別樣的慘烈青春。

相信你我從小到大生活圈中,回想起來,是否皆存在有那麼一位同學永遠在教室角落,安靜詭異待著,舉止思維特異獨行,現在你用力回想起來他模樣依舊斑駁模糊,但一定忘不了他的點點滴滴行為,就是那麼特別鮮明,我們通常會俗稱這類同學為怪咖,但是這類人物或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理解的,邊緣化人格、臆想症、崇拜鮮血與屍體的女孩你尤其無法理解。即使一遍又一遍嘶喊,為什麼為什麼你會是這樣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像鄰居家跳繩的女孩那樣乖,為什麼你要像個混混一樣釘鼻釘,為什麼你不能像個正常的孩子一樣生活。或許我們對正常的定義太為狹隘。

電影很直接也很迂迴的讓大夥一窺血漿的欲望,而是那股無言的壓抑感(有時甚至是喜感),亦是相當詭異迷人,電影中多處描述怪怪少女Pauline匪以所思的行為,有些變態有些噁心,好比女主角好奇自己使用過的汙穢衛生棉條味道,既然伸舌品嘗其滋味(噁心指數50),不知到哪來的想法,刻意趁自己MC來時邀約男生破處女之身,還請男生嘴巴幫她服務,搞得腥風血雨亂七八糟(噁心指數破百),甚至當起外科醫生解剖路邊死掉撿回家的麻雀,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啊!如果這部電影只是單純膚淺描述這些低俗血腥鏡頭,相信筆者沒必要推薦給大家看,優秀地方就是,本片可以質感和低俗間拿捏得恰到好處,不難看到,電影在超現實夢境畫面上有下了不少功夫,怪怪少女Pauline的奇幻臆想幻想,血腥暴力參雜頹廢時尚感,光亮而飽滿的色彩,奇怪的血腥華麗饗宴,彷彿Lady GaGa或是Marilyn Manson的MV,這樣的安排,那些變態扭曲行為,透過美化的畫面催眠,似乎成了一種轉化效果,讓觀眾認同這種種不正常舉止行為,弔詭。


2012/10/30

放開那女孩,別再搞自由女神了!

地球上最倒楣的建築物
我們常看科幻災難電影,一定會發現,不管是外星人入侵攻擊地球溫室效應造成大海嘯,甚至天寒地凍,種種原因,美國紐約總是首當其衝遭到毀滅,而最衰的建築物當然就是-自由女神,因為自由女神她象徵著自由、掙脫暴政的約束,更代表的人類的文明象徵,所以電影喜歡透過破壞毀滅來製造一種警世效果,整理了幾部代表性電影。

2012: Ice Age(2011)-(台譯:2012冰河時期)

Chillerama(2011)-(台譯:驚叫大電影)

The Doomsday Prophecy(2011)-(台譯:末日預言)

NYC: Tornado Terror(2008)-(台譯:暴風危城)

Cloverfield(2008)-(台譯:科洛弗檔案)

Disaster Movie(2008)-(台譯:災難大電影)

United 93(2006)-(台譯:顫慄航班93)

Category 7: The End of the World(2005)-(台譯:地球湮沒之驚濤大歷險)


















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台譯:明天過後)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2001)-(台譯:A.I.人工智慧)

Octopus 2: River of Fear(2001)-(台譯:史前大章魚2)

Aftershock: Earthquake in New York(1999)-(台譯:紐約大地震)

Independence Day(1996)-(台譯:ID4星際終結者)

Home Alone 2: Lost in New York(1992)-(台譯:小鬼當家2:迷失紐約)

Ghostbusters II (1989)-(台譯:魔鬼剋星2)

Superman IV: The Quest for Peace (1987)-(台譯:超人4)

Escape from New York(1984)-(台譯:紐約大逃亡)


















Supergirl(1984)-(台譯:女超人)

Planet of the Apes(1968)-(台譯:浩劫餘生)

2012/10/29

不是每一種音樂都可以稱上搖滾 / Rock of Ages (2012)-(台譯:搖滾時代)觀後感

劇情簡介:
1987年的洛杉磯,各種各樣的搖滾樂隊和歌手如同雨後春筍一樣的遍地開花,就在這個夢想的城市裡,有兩個從外地趕來尋夢,但是現在卻只能在酒吧裡做男女招待的年輕人。

小鎮女孩雪麗和城市男孩德魯來到好萊塢尋找演出機會,打算一圓明星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遭受許多挫折,他們只好在夜店打工等待機會。但是藉由搖滾天王Stacee Jaxx的音樂,讓他們有動力繼續堅持自己的夢想,並透過威豹、外國人、旅行者、毒藥、REO快速馬車、扭曲姊妹等樂團的熱血名曲交織在一起,展開兩人的搖滾浪漫史。

觀後感:
媽啊!娘炮夢想秀怎麼會是《搖滾時代》?!
《搖滾時代》是以80年代搖滾樂風行的年代為電影背景的故事,嚴格來說,這只能稱上是一部可惡的偶像明星歌舞包裝後的泡泡劇騙局,不管是劇中阿湯哥的裝模作樣搖滾巨星模樣,或講述懷揣夢想的小年輕在異鄉傾心,偶然的誤會又讓二人各自出行,最終還是得以釋懷,再續前緣,這是故事的主線,平淡清新到令人髮指,拖了兩個小時的愛恨糾葛,煩不煩啊!沒有大衝突沒有大起伏,兩個小年輕就像辦家家酒一樣一會兒散開一會兒在一起,幼稚到不行。

電影種種設定都太扭捏了,不夠真實感動人心,整個電影企圖塑造屬於80年代搖滾氛圍,不難看出服裝和場景的安排上明顯矯情,但只能說導演太天真,把觀眾設定層面太淺易了,以為幾把吉他solo和金迷紙醉、酒池肉林便是代表搖滾歌手生活,未免太可笑了,電影中所呈現只是非常非常單一面相的表面,並沒有將搖滾精神和意涵呈現出來,搖滾講的是一種態度,是對生活對社會對自己一股反抗力量,省思得像似一把尖銳利刃,可以割除不滿的腫瘤,而不光是外表裝飾的模樣,或是唱歌壓低嗓子唱出相似聲線,如果說是搖滾音樂片,真的讓搖滾這名詞蒙羞啊!比《搖滾教室》還要不如的搖滾電影。失望。

80年代搖滾音樂文化到底是怎樣?
搖滾樂在70年代後期,龐克音樂曇花一現蠢蠢欲動的狂野暴躁氣氛持續到80年代,讓整個多元化和各家門派紛紛出籠,整個唱片業的發展與兼併最終確立了新的格局,POLYGRAM、WARNER BROS、EMI、SONY MUSIC、BMG逐漸壯大自己的實力而最終分割了90%以上的唱片市場。硬搖滾(Hard Rock)是在80年代極為流行的搖滾流派,它受到許多搖滾藝人的影響,比如史密斯飛船(Aerosmith),皇后樂隊(Queen)、Kiss合唱團、艾利斯•庫柏(Alice Cooper)和紐約娃娃(New York Dolls)。

最早受到矚目的樂團有:Mötley Crüe、W.A.S.P.、Ratt和Quiet Riot.他們因墮落的生活方式、捲曲的頭髮、化妝以及出人意表的穿戴而為人所知。他們的曲風誇張矯飾,常常具有陽剛的衝擊力,歌詞主要描寫性、酗酒、毒品以及超自然力量。

之後各種音樂類型和藝人如雨後春筍紛紛大展身手,“杜蘭杜蘭”(Duran Duran)麥克•傑克遜(Michael Jackson)、“渾”(Wham!)、U2、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鮑勃•西格(Bob Seger)、瑪多娜(Madonna)等明星組合及個人。同時,重金屬音樂也格外繁榮,“邦•喬飛”(Bon Jovi)、“白獅”(White Lion)、“毒藥”(Poison)、“槍與玫瑰”(Guns N' Roses)等紅極一時,還有“鐵娘子”(Iron Maiden)、“金屬製品”(Metallica)、“麥加帝斯”(Megadeth)和“殺手”(Slayer)炭疽熱(Anthrax)等創造了鞭打金屬(Thrash Metal)等音樂形式。

電影真的只學到裝扮皮毛像而已,沒吸收上面所提到80年代優秀樂團的精華,就這樣想透過電影中角色,詮釋搖滾歌手生活多采多姿甚至墮落一面,裸露、粗口、情色、張狂,意在讓觀眾體驗到搖滾巨星的瘋狂生活,但這種體驗卻實在是外化,既得不到搖滾粉絲的認可,也無法讓普通觀眾一睹真容。

影片中這個硬派搖滾天王的真面目卻是整天醉生夢死的糜爛生活,影射的正是Guns N' Roses的主唱Axl Rose。他狂傲不羈而且極度以自我為中心,浸泡在汗水、酒精與菸味,而且總有衣不蔽體的美女圍繞。有趣的是,片子唯一採取的是搖滾裡的性,而且反反復複的強調性,我猜只有性和夢想才能保持社會的穩定,實際上阿湯哥扮演的Stacee Jaxx雖然強調他被性奴役,而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而最終他依舊陷落在性中。市長夫人對stacee充滿了抵制,而實際上是她欲求不滿而造成的想吸引眼球的目的。這是對搖滾徹底的侮辱。

觀看電影時,你要清楚區別你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如果你是和我一樣,帶有懷舊和愛好搖滾的的80青年,追憶迷茫的一代,想進行時代的呐喊,玩你的叛逆。那麼你就直接不要看這部片子了,它不會比你看到的預告更好,它骨子裡不是搖滾,是童話,是glee,smash這種小鎮青年進城追求夢想的故事,或是灰姑娘吊到大明星凱子的故事,總之,搖滾是它的肉皮,骨子裡是一個故事老套而毫無邏輯的童話。





賣夠安勒X我爸爸 / Father's Day (2011)-(台譯:父親劫)觀後感

劇情簡介:
獨眼復仇者亞哈在童年目睹變態殺人魔虐殺自己父親,多年以來無法釋懷的他想為父報仇卻被殺人魔玩弄於鼓掌。加入了熱心的牧師和父親同樣慘死於殺人魔手中的街頭小流氓這樣奇怪的組合之後,局面似乎有了轉機。然而過世的老神父留下的一本筆錄卻讓眾人陷入恐慌,變態殺人魔似乎不僅僅是個熱衷於父親節那天獵殺父親們的一般魔頭......

觀後感:
身邊的朋友,都知道筆者喜歡看冷門甚至怪誕的電影,越是荒謬內容越是吸引著我,尤其那些曾經被我污染過的朋友,總是對我播放過的電影內容印象大過於我本人的印象,好笑吧!前幾天,和以前許久不見舊同事碰面,帶了一個新朋友認識,是個攝影師,我那個舊同事既然滔滔不絕說起我以前給他們看過的變態電影內容,而不是介紹我這個朋友個性或……,無妨,這也是另一種個人鮮明特色。沒錯!每個人總是帶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不管是思維邏輯或是穿衣打扮,都可以成一標籤代表自己,電影也是一樣,有些電影公司專門拍恐怖電影,也有電影公司專門拍cult film或是B級電影,加拿大電影公司Astron-6就是專門製作這種低成本的B級電影,風格很像70年代的Grind movie。

上世紀70年代,美國流行一種“剝削電影”( Exploitation films),裡頭包含了多種類型的電影,後來分為諸如僵屍片、黑人片、色情片、食肉片等等。不吐不休的噁心鏡頭、血流成河的殺人場面、赤裸激烈的情色演出……這些電影是後來B級電影的前身。由於先天條件限制,導致“低級”——投資小,製作週期短,沒什麼大明星,甚至不在乎劇情——這類電影通常只能在條件惡劣的電影院放映。把專門放這類電影的戲院叫做“Grindhouse”,後來“Grindhouse”成為這類電影的代名詞。

“惡劣的電影”,這說法應該是給本片讚美吧!相信很多和筆者品味相投的朋友,無惡不看,看到惡劣評價,等於是品質保證的同義。《父親劫》不管是製作上或是畫面處理上,過分玩弄骯髒低級和血腥的元素,離經叛道的放肆惡搞,甚至大畫面描述陽具特寫和各種裸露色情表現,讓你目不轉睛和直冒冷汗,其次電影故事本身就很撒狗血,敘說著一個龐克打扮的少年汀克,正處在叛逆期的年輕人,娘炮懦弱個性讓他無法獨立,他終日和朋友沃納鬼混,偷盜、搶劫,甚至街頭賣淫幫路人Blow Job賺取生活收入。某天,厄運突然降臨身邊。汀克的父親被一個變態殺人魔,虐待爆菊後殘忍殺害,人生巨大的悲劇讓他倍感混亂。來自教會的神父願意為他提供幫助,神父找來了獨眼復仇者亞哈,與汀克、神父等有著相同人生經歷的人們聯手,一起尋找那名專門在父親節殘殺父親的惡魔。

電影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性的轉變,前半段單純屬於暴力犯罪電影模式,主要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烏煙瘴氣,叛逆少年汀克和朋友的為非作歹,因為賣淫和父親間的矛盾爭執,強調著破碎家庭問題,後來汀克父親被殺手殺害後,教父尋找上獨眼復仇者協助汀克一起尋找殺手過程,過程曲折搞笑,亂七八糟又牽扯到脫衣舞娘是獨眼復仇者親生妹妹,更亂扯些gay議題亂扯一通,有教父這角色在,一定沒好事(洋片最愛玩這種把戲),三個人開始瘋狂殺無赦,各種亂七八糟武器和手法都出現,故事鬆閃程度直逼八十歲老頭膝蓋骨質還鬆散,電影結合了許多Cult Film最愛的練功(中國功夫)橋段,和一些奇怪的練習過程,但嚴格來說,前半段雖然惡搞,畫面也不是太雅觀,還勉強屬於大眾規範內的壞。

電影的後半段堪稱脫韁野馬,三位採用自殺後下地獄來拯救被魔頭帶走的聖女,像中國民間故事目蓮救母的故事精神雷同,如果你不清楚目蓮故事,應該知道台灣民間行為-觀落陰吧,多屌的想法!後面劇情大量停格動畫特效與早期恐怖電影化妝技巧(特殊化妝),還有黏糊糊血漿與內臟亂飛竄,仿佛讓人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充滿歌德風格的佈景與本片前半大相徑庭,惡搞的血腥與穿越場面讓人感到本片就是一場玩笑。

電影中獨眼復仇者亞哈的角色,因為小時候被壞人用剃刀將割破眼球,導致往後都必須帶著獨眼罩,形成一種個性鮮明形象,其實這個造型和橋段,不難導演其實跟經典前衛電影《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1929)借鏡,尤其特寫鋒利剃刀劃過眼球那殘酷畫面,血腥程度破表,更可以說這獨特造型是向瑞典經典Cult Film《性女暴力日記》(Thriller - en grym film)(1974)致敬,只是差別於《性女暴力日記》中是楚楚可憐的年輕妙齡女子,而《父親劫》則變成落腮鬍大叔之差別,之後我們也曾在Quentin Tarantino的《追殺比爾》(Kill Bill)也曾出現過這樣獨眼龍的女性角色,可見,獨眼罩這樣的造型,充滿許多cult味。

電影如果想追求Grindhouse風格,光是故事內容惡搞,似乎還少了某種年代的味道,於是《父親劫》製作團隊很用心,還刻意把膠片做舊了色彩,給新刷刷的膠片刮上幾道痕,再來點兒灰塵和髒點點,就要讓早已銷聲匿跡的Grindhouse電影再現人間。此外,在電影上演過程中,忽然間穿插一個白癡到極點的”偽電影預告片”,就像以前古老電影院會出現的奇異窘現象,讓整部電影更像Grindhouse電影。何謂為”偽電影預告片”?就是導演很用心拍攝一支根本沒有完整電影的電影,只是拍成簡單雛形,剪成一兩分鐘看似精采的預告片段,搏得噱頭,看過Quentin Tarantino和Robert Rodriguez的《Death Proof》《Planet Terror》的朋友都記得,其中一個偽預告片就叫《彎刀》(Machete ),後來,那個預告既然受大家喜歡,也真的成了不折不扣的真預告片了,甚至拍成完完整整電影《彎刀》(Machete )(2010)。

這個豐富多元化的世界,各式各樣的人事物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是看你怎麼去接受和了解,千萬不要個人因素而偏激否認,只會凸顯自身的愚昧和膚淺,喜不喜歡先別說太先,看過再說吧!請服用!



2012/10/17

每人心中都有一間1408 / 1408 (2007)-(台譯:1408幻影凶間)觀後感

劇情簡介:
恐怖小說家Mike喜歡帶著科學設備到鬧鬼的地方探險,以收集寫作素材。這次他選擇了海豚酒店,不顧酒店經理的強烈勸阻,住進了曾有多名住客自殺的1408號房間。

Mike如願以償的經歷了很多恐怖事件,徹底改變了他之前對靈異現象的看法。當他終於承受不住一波 一波的恐怖攻擊,準備離開1408號房間時,最恐怖的事情發生了:他用盡辦法也無法離開。

觀後感:
基本上這是一部裝神弄鬼的恐佈片,我好像在說廢話,但不能否認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有不錯的劇本框架,根據著名作家Stephen King同名小說改編, Stephen King被稱通俗恐怖大師,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傢夥總是可以利用最貼近人們生活的細節事物,有可能僅是一個破收音機或是滴水水龍頭,就可以編織一大串陰森嚇人的故事,卻不是黑暗森林或是死人墳地,這道理很簡單,就是人們總是對生活中隨手可得再熟悉不過的事物感到有真實感,太遙遠或是太抽象,恐怖感反而被抽離減退,Stephen King抓住這個恐懼弱點,擅長勾勒出這種近距離恐怖故事,嚇死人不償命啊!另外值的一提,電影找了一個不錯的演員-John Cusack來詮釋這劇中角色,充滿說服力和自然的演技,在非主流日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好萊塢,John Cusack這種有些另類的表演風格和處世態度,正是他逐漸受到認可的原因之一。

回看恐佈片史,以「鬼屋」為題材的恐佈片多到數不清,但以往我們會發現,「鬼屋」題材設定會圍繞在一個會出事情的房子,最基本的就是鬼屋,如《鬼店The Shining》(1980) 、《神鬼第六感The Others》(2001)、《鬼哭神嚎The Amityville Horror》(2005)等等,還有不管多遠,都有人會去的山上小屋或是洞穴山窟(偏偏就有不信邪的人會去)如《猛鬼屋The Haunting》(1963)、《鬼玩人Evil Dead》,或是城市某個荒廢的骯髒舊屋(年輕人最愛冒險的地方)如《陰地 ลัดดาแลนด์》(2011) 、《惡靈之夜Night of the Demons》(1988),當然還有其他各式各樣建築,方塊《異次元殺陣 Cube》(1997) 、輪船《嚇破膽Ghost Ship》(2002)等等,重點這些建築有鬧鬼事件,通常是這建築內部曾經發生過兇殺案或是冤魂不散的惡靈在裡頭作怪,也是我們俗稱的陰宅,讓後來侵入者或是家庭,體驗超現實事件,強調!這是以往傳統「鬼屋」題材模式,偏偏這部電影,選擇鬧鬼的地方落在紐約鬧區的一家高級五星級高級飯店,明亮寬敞,人來人往,很難和鬼屋連結上,被困在這樣的房間裡面,感覺和人類世界只一線之隔卻無法回去,那樣反而更容易讓人崩潰和絕望,這種新思維讓人感到新鮮,也是電影高明的地方。

感覺此片是一部耳目一新的心理恐怖片(靠杯!我劇透了),編劇手法獨特,而詭異貫串始終。影片中即有人性弱點的赤裸揭露,又有人性善良的回歸。通過影片的層層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也被慢慢解剖出來。當然所謂性格決定命運,主角Mike心愛的女兒病逝,妻子離棄,又無心照顧年邁的父親,而房間中的惡魔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與Mike展開了心理戰。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電影留給我們許多自己想像的空間,但是必要的情節它都作出了交代,只是這些交代十分隱晦,正是這些遺留的難題鑄就了它的懸疑高度。

鬼魂對人的傷害不出兩種途徑,一種是鬼魂為實體,本身就擁有接觸並傷害到人身體的能力,一種是鬼魂根本就無法對人造成實際傷害,只能通過影響人的意識,讓人產生幻覺而傷害他,比如讓他精神崩潰自殺,這是一種,或者高階點的,拿刀砍人一下,雖然實際上沒有傷害,但人的大腦相信了自己被砍,以至出現身體相應症狀。這樣雖然似乎和實體傷害相似,但本質完全不一樣,只要意識不受影響,鬼魂便對人無計可施。

1408,實際上是作者玩的一個文字遊戲。13在西方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大多數人都避諱不及。所以很多樓房都沒有13樓,12樓之後便是14樓,實際上1408所在的14樓就是第13層。而且,1408這幾個數字加起來剛好又是13!

Stephen King就前面所提過的,撰寫生活瑣碎細節是高手,但他更擅長描述空間的壓迫感和恐懼性,《1408》詮釋飯店詭異陰森感,讓人連想起經典作品《鬼店The Shining》,飯店裡頭每個角落刻意美化的燈光造景,怪異陳舊的地毯顏色,安靜中帶有兮兮酥酥的莫名聲響,莫名流出血液或是洪水的牆壁,老愛作怪的水龍頭,總是自動播起木匠兄妹歌曲的收音機,飯店標準白色看似乾淨卻不知道誰躺過的床單,猙獰表情和生離怪誕構圖的牆上掛畫,還有永遠不知道轉角後面會看到什麼驚悚畫面的恐懼感,《1408》這方面將飯店的陌生恐懼和疏離感,讓人印象深刻。

《1408》在較好地還原了恐怖小說的風貌之後,更意外地營造出了一種似乎只能由文字構架的玄妙變幻的錯覺。《1408》是一塊時空中的錯誤區,或者說是平穩社會中一個被吞噬的漏洞。仿佛是一個N次元的平行宇宙得以闡發無限可能。






2012/10/15

令人懷念天馬行空時期的Tim Burton大叔 / Mars Attacks! (1996)-(台譯:星戰毀滅者)觀後感

劇情簡介:
邪惡的火星人正窺探著地球,準備伺機大舉侵入,而天真的地球人不知來者不善,期待著與火星人接觸,竟不知一場浩劫即將來臨。總統最親信的中堅幹將戴克將軍主張強硬,不與外星人打交道;凱斯將軍則主張溫和,認為與火星人的接觸將是人類和平跨向宇宙的一大步。

觀後感:
Tim Burton!真不該怎麼評論這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導演,從處女作品《文森特》(Vincent )(1982)到《陰間大法師》(Beetle Juice) (1988)、《蝙蝠俠》(Batman)(1989)、《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 )(1990)......一路上一直最堅持自己黑暗歌德風格,陰森幽默童趣,但是至從拍攝完那部大量使用藍幕和特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之後評價開始兩極化,相信有人很愛,也有人很吐槽(筆者就屬於後面那類型),Tim過於依賴電腦特效卻忽略了故事本身的關聯性,這是犯了特效電影的詬病,也失去自己最獨特的黑暗歌德電影魅力,所以這部電影儼然稱上差強人意的作品。

2012年,Tim Burton、Johnny Depp這對老搭檔重新走上了黑暗、抑鬱和歌德的風格的電影之路。《黑影家族》(Dark Shadows)(2012),這部影片翻拍自ABC電視臺在半個世紀之前的同名電視劇,彙集了各種各樣的怪物、傳說,雜糅了不同的電影風格--看來,這樣的題材,正對Tim Burton的胃口。電影結果可能再次讓Tim Burton影迷又失望一次了,似乎還是又犯了老毛病,依賴電腦特效,不再天馬行空了!不再給觀眾驚喜了!只是照本宣科將經典名作和電視劇,重新翻拍,彷佛將一個老人刻意換上一件的不適合的衣服罷了,有點尷尬有點走味,沒有太大的新觀念,讓人哈欠連連,這位鬼才大叔,開始給人江郎才盡的未雨綢繆感傷感,不管是筆者想太多,還是樂觀期待下一部會更好,說真的,我們真的懷念這位鬼才曾經給我們如此瘋狂的視覺震撼,無語倫比的美麗和開心。

本片在臺灣地區翻譯為《星戰毀滅者》光是片名,就給人夠芭樂感,說出來有誰知道?更別說和一堆相似度高達兩百的片名一定搞混,如《ID4星際終結者》《MIB星際戰警》,倒是英文片名《Mars Attacks!》充滿美國五十或六十年代科幻電影的影子,十足的魄力和有趣,電影如片名,有一個復古的態度,更有一種荒謬的世界觀,如其怪誕黑色又不失幽默的影片風格,不按常理出牌,天馬行空的幻想猶如一部成人童話嘲諷了人們的慣性思維方式。

史上最爛科幻電影排行榜,或是各大Cult Film排行榜中,有一部電影很屌,通通必上,而且都名列前茅,堪稱經典,導演就是影史上公認的爛片之王是Edward D. Wood,那部大名鼎鼎特效低劣、情節弱智的《外星第九號計畫》(Plan 9 from Outer Space)(1959)就是被稱為史以來最大爛片。為啥提到這個導演和其作品,一定要提的,因為這個導演深深影響了Tim Burton,你和我一樣會好奇?如此爛的作品和導演,卻會被Tim Burton崇拜和著迷,一定要啥獨特的魅力,也許就連Edward D. Wood本人都不會相信在自己死後十六年,會有一個同行給自己拍片立傳,把自己描述成一個擁有堅定信念的電影人,雖然資質平庸歷經千辛萬苦卻依然空手而逝,典型的悲劇英雄。

這就是生活,一些人一生都在追尋著什麼,而造物主卻只是讓你不斷仰視而無法得到,正當那人心灰意冷無心去想時幸運女神卻開始垂青,或者乾脆使他死後才能獲得這份榮光。Edward D. Wood就是一個這樣的倒楣蛋,一生都想拍出名留青史的佳作,卻只留下了一堆粗製濫造的垃圾,最終酗酒澆愁孤獨地死於小旅館。 命運讓他在死後擁有眾多的追隨者,在這些追隨者中有一個整天穿一身黑留著大鬍子的胖子,他為自己的偶像拍了這部電影,讓更多的人可以記住了這個失意的人。以Edward D. Wood為代表的B級片極大的影響了Tim Burton,他的很多部電影從故事上來看就是在重現當年的B片題材。

《Mars Attacks!》這部電影,明顯可以看到Tim Burton再次玩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和B級電影的元素,不需要過多大爆炸的場景,沒有懸疑恐怖刺激的緊張感,整部電影節奏非常輕快,《Mars Attacks!》給筆者的感覺就像一部富含深意的B級片,每個嘲弄調侃背後,都有一個嚴肅的議題和目標。造型獨特的火星人,具有“非凡”演講才華的美國總統,無聊的電視主持人,行為木訥又注重英雄主義的美式軍人等等,這些都被Tim Burton好好的嘲諷了一番。飛碟的造型,不像現在科幻電影華麗甚至複雜,而是最經典的圓盤型,更像是《外星第九號計畫》(Plan 9 from Outer Space)裡頭用釣魚線吊著拍攝的飛碟。火星人品質惡劣面目可憎,頭腦簡單四肢也不發達,陰險狡詐,以強淩弱——實際不過是一戳即破的紙老虎,外強中乾,集人性之不堪於一身。相比之下,人類顯得單純弱智的可憐,因為太過可憐,所以自身的無能也變得並不是那麼不可原諒——不清楚Tim Burton怎麼想,不過在我看來,讓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和蠻橫不講理的山賊對決本身就不怎麼公平,就沒必要再嘲笑書生的迂腐和愚蠢了。可笑之人也有可憐之處,畢竟雙方都是人類的影子。

整部電影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印象最深的是換了狗身的女人和男人的對話,那狗的姿態配合女人的神情真是絕妙辛辣的諷刺……

在火星人進攻的過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幾乎都成為Tim Burton嘲諷的對象,頭腦簡單的暴力分子,唯金錢論的實用主義者,荒淫無度的新聞秘書,貪慕虛榮的總統夫人,慷慨激昂的將軍,外強中乾的總統……而那些為生活苦於奔波的平民,甚至玩電子遊戲的孩子都比他們聰明,勇敢,善於保護自己。

電影終究用最荒謬的方式結束整個鬧劇,地球回歸於和平,綠坨坨火星人卻被老吊牙鄉村音樂給爆頭,拯救地球最大功成是一個最沒有傷殺力的老婆婆,完全顛覆了你我的思維邏輯,或許Tim Burton求調平凡善良的小人物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於是,虛偽的政客被諷刺了,自私的暴發戶被調侃了,只注重外表的明星被玩弄了,那些實實在在勤懇生活的人留到了最後。雖然電影裡死人無數,但卻一點也不悲壯,黑色幽默氾濫。





2012/10/07

陰鬱曖昧死亡的交錯故事 / 春風沉醉的夜晚(Spring Fever) (2009)-觀後感

劇情簡介:
在南京開小書店的王平背著妻子林雪與男同性戀者姜城有染。對丈夫行為生疑的林雪委託羅海濤跟蹤王平,發現了薑城的行蹤。

氣憤的林雪到姜城任職的旅遊公司大鬧,迫使其與王平分手。羅海濤有一個在制衣廠做工的女友李靜,但他卻在跟蹤的過程中對姜城產生了好感。羅海濤與分手後情緒低落的姜城交往,二人關係日漸親密,但與此同時他又難捨李靜。

在三人共同出遊的過程中, 李靜發現了羅海濤與姜城的曖昧關係,傷心落淚。一座城,許多人,都在感情的路上崎嶇前行。

觀後感:
大陸電影市場,近幾年來,很有趣衍生出兩種類型模式,一種就是大卡司大陣仗的商業電影,高資金堆疊效應,電影本身完全成為商業化的經營,單純只為了賣錢而拍,許多港臺三地地區的演員和導演,皆紛紛往大陸這邊靠攏,不能否認這類型電影的娛樂性質,但是有表面,卻少了誠實,常常看完電影換來一場噓聲,彷彿是一部部空洞的泡沫劇,反而,另一種電影模式的存在,更顯的珍貴,就是獨立電影,導演們堅持低成本低技術渲染的浮誇,著重電影本身的故事性和導演的中心價值,但相對的,叫好不叫座,婁燁導演便是最讓筆者欣賞其中一位導演,他身上有著中國電影最缺的兩樣的東西,誠實和慈悲。 他敢於指出人的困窘和卑微是人性中不可被分割遺忘的一部份,而不從某種道德立場做出虛偽無益的評價。他敢於關注最邊緣的人群,並指出我們本質的相同。這種包容和清醒的態度,實在是太少了。

電影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與郁達夫的代表作《春風沉醉的晚上》同名,而電影也大篇幅的使用朱自清和郁達夫的文句詩詞華誼的婉約融進灰暗泛黃的畫面裡,那種如同掀起鋪滿塵埃羅綺一般的質地讓人不禁再次為影片濃鬱從內而外濃重的中國氣質而讚歎。

婁燁導演習慣性用手持DV拍攝的風格,可從代表作品《蘇江河》直接連結到本作品,寫實又搖晃的鏡頭,讓人聯想起Lars von Trier,他們共同目的都是與當今影壇某些拍攝傳統相抗衡。現在大量的電影已瀕臨死亡邊緣,因為太注重外在的東西,刻意製造假像去迎合觀眾的趣味,反而淹沒了真實的情感,必須立即採取措施,儘量抹掉一切科技帶來的“化”,恢復“故事和角色”,現今的電影太過講求特效,卻忽略了電影本身的精神,他們主張現場收音、用手提攝影、不事後配音、不用濾鏡、以及拒用一切會美化畫面的手法。

看似粗糙的畫面渲染下蘊藏著是中國內地導演難得地細膩與敏感,髒亂的中國城鎮(南京)的背景和頻出的赤裸畫面下刻畫出的是成熟的成人世界愛情故事,在內地影片中一個不太純潔但難得純粹的愛情故事,電影裡的三男兩女都是將愛情視為禁臠的小理想主義者,只是兩個女人總是會因為自以為是而觸及底線,三個男人總是會因為異想天開而越入雷池。他們有執著於逝去的愛情而安靜自縊的,有迷信于光明未來而自我犧牲的,有服從於自我欲望而決然分裂的,也有涅槃於愛恨交織而心無羈絆的。他們在而立之年的愛情中都獲得和失去了什麼,最終領悟到了這個年代現實的力量而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