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4

讓我們豎起中指回應那痛苦的囧生活 / Hesher(2010)-(台譯:心戀往事)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主角是一個叫作T.J的13歲男孩,不幸失去母親的他,和墮落的父親及年邁祖母一起生活。一個過去有著混亂生活的的傢夥出現了,他就是Hesher,導致T.J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雜貨店店員Nicole在最關鍵的時刻保護了T.J,然後她就成為了T.J的“白日夢”……

觀後感:
電影沒有華麗的場景,只有獨立製片的低調風格,電影中角色每個像似你我隔壁鄰居的角色,既熟悉又陌生,Hesher、超市美女、落魄父親,受傷的小孩,孤獨需要人家陪散步的老奶奶,每個角色生活不是都是開心順遂,也有很多讓人受傷害的時候,有時候對於這些人,社會和電影都缺乏足夠的關心,似乎說幾句好聽的話就可以體會到其痛苦,陪其渡過,可其實這樣是沒有用的,故事聚集了這樣一群受傷的普通人身上,對真正刻畫普通人的電影,永遠都不嫌多,永遠都是太少了。

很喜歡這電影的風格,有股頹廢搖滾的氣息,這感覺最主要是來自於Joseph Gordon-Levitt所扮演的Hesher角色,毛躁混亂中分長髮聽Metallica搖滾樂甩起頭很狂野,雜亂不修邊幅鬍渣顯得男人味,纖細得身軀上有幾處小孩亂塗鴉般的刺青搞怪有型,裸上身只穿白色小YG內褲才是真男人,這些都是表面上的搖滾,而最搖滾的是Hesher個不恐懼人生道路上無數阻擾的漢子。

常常聽人將「Rocker」掛在嘴邊形容自己,也許自我感覺良好,很酷很帥,這些人只不過比普通人多聽了幾碟搖滾樂CD,要不然會一些皮毛能彈起幾個像樣得吉他音符,更別說那些穿著很超脫得年輕人,這都稱不上真正的搖滾客,真正的搖滾客是態度,代人處世得態度,甚至對社會對環境有所期待和理想,過於安逸得生活是搖滾不起來的,所以有人說瘋狂的熱愛搖滾說明你在與生活對抗,當你把搖滾當做興趣的時候,你至少還會對世俗不滿,而你完全放棄的時候,證明瞭你已經對生活妥協。

Hesher一個充斥著性,暴力的不良少年因為一次偶然和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聯繫在一起,T.J母親過世只剩下整日磕藥的父親和一直想出去散步的奶奶,在學校因為瘦小被同學鄙棄這一切他都只能睜睜的看著卻沒有反擊的力量,直到Hesher的出現,其實個人認為就是更像就是內心深處那顆血脈噴張的心,甚至我們大膽猜想,Hesher就是就是得內心想像中的完美模樣,T.J就是Hesher,Hesher就是T.J,有點像《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中的Brad Pitt,解構自身,從最簡單的角度看來其實是一個以彼之矛刺彼之盾的悖論,他明明想要燒了男孩的車並怕胖子揍他一頓而又害怕,想要把車贖回來但無能為力,想陪奶奶散步卻有心回避,對女孩有好感不敢說出來,可是Hesher幫他都做到了,和現在的我們一樣,總想著把自己藏起來,明明想去做卻又躊躇不前,屬於自己的空間越來越小直到被自己遺忘,然後繼續平淡的生活,似乎覺得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有時候我們會羡慕一些人,羡慕他們做了自己曾經想過卻沒能做的事情,老了才追悔莫及,不是每個人都是庫伯力克(已故導演),我們都是普通人只會被遺忘,借用影片Joseph的一段臺詞:'我曾經養過一條蛇 每個星期都會喂他一隻老鼠,老鼠把前腳抬起來,當蛇的腦袋靠近它時它便狠狠地一拳打在蛇的頭上,第二次第三次,後來蛇怕了自己蜷縮在一小塊地方,老鼠在籠子裡面有恃無恐,當放進第二隻,那只便躲在第一隻老鼠後面,最後籠子裡面堆滿了老鼠。

這就是我們的寫照,你願意做那只老鼠還是那條蛇呢? 



月之暗面永黑暗的恐懼 / Apollo 18(2011)-(台譯:阿波羅18:不存在的任務)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上世紀60、70年代,美蘇兩大發達國家進行了一場震驚世界的軍事競賽。為了贏得未來星球大戰的制空權,兩國相繼將宇航員送入外太空。美國方面,在1972年以前先後發射了17艘宇航飛船前往月球,然而阿波羅18號卻在飛行前夕被緊急叫停。根據最新解密的錄影,本傑明•安德森、南森•沃克和約翰•格雷三名宇航員以採集樣本的名義登上了阿波羅18號,於1974年飛赴月球,進行為期一周的考察。

本傑明和南森著陸月球,卻接連發現奇怪的現象:不明身份者留下的腳印、慘死的蘇聯先行者以及各種奇怪的聲音和若隱若現的生物。這不啻為一次無法回頭的死亡之旅……

觀後感:
月球,俗稱月亮,古稱太陰,是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星球(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公尺)。1969年阿姆斯壯首先登陸月球,除了證明美國的太空技術領先其他國的證據外,也順便宣告著人類的太空時代的到來,「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這句名言甚至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名言。

月球,的確充滿著神祕色彩和幻想得空間,在全世界人類各種民族史中,月亮得角色不亞於太陽,也常拿這兩者作為比較,如陰陽及光明黑暗之對比,而東方中國傳說故事中最有名就是嫦娥奔月及吳剛折桂傳說,神話傳說中形容月球上有廣寒宮,甚至有玉兔,後來演變成中秋賞月,就典故就是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不只漢民族有月亮傳說,連台灣原住民包括布農族、阿美族甚至泰雅族也都有淒美動人的月亮傳說故事;但1969年7月20日,美國東部時間22時56分,“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太空人阿姆斯壯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地球人。證明一件事,月球上並沒有嫦娥吳剛和玉兔,更別說廣寒宮,只有光禿禿寂靜荒涼岩地,「月亮代表我的心」情歌頓時美感少了幾分,但是當開始在令全世界沸騰的電視直播中,人們突然聽到太空員阿姆斯壯說了一句:“……難以置信!……這裡有其他太空船……他們正注視著我們!”此後信號突然中斷,美國NASA對此從未做出任何解釋。不久之後,美國政府宣佈終止一切登月計畫,這一決定背後的原因至今仍是人類航太史上終極秘密。

阿姆斯壯說那句話的時候在月球上遭遇了什麼?
美國NASA向我們隱瞞了什麼?打消其他國家登月研究、開採月球資源等的念頭?(內幕消息:美國政府其實一直在秘密頻繁登月!)!!

近年來,包括阿姆斯壯在內的數位美國登月得太空人,屢屢在各種場合發表自己“曾在月球上與外星人有過接觸”的言論,引發國際軒然大波。而內幕消息更傳言:美國政府其實一直在秘密頻繁登月!

此電影就從這個從這既真實又虛構得時空背景下展開,圍繞著美國的充滿謎團的事件數不勝數,似乎老美天生就是狡猾的狐狸,世人總愛帶著陰謀論的眼鏡來解讀一切,而樂此不疲的人恰恰是美國人自己,於是我們被這樣的資訊的真真假假騙的如墜霧裡雲裡: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美日勾搭好的、美國阿波羅登月是在沙漠拍攝的、美國和外星人簽訂協約協助美國生產高科技產物、甘迺迪遇刺是中情局幹的,甚至連911事件都有人懷疑是老美自己用導彈自己炸的(沒證實純粹大家猜測下得謬論),往往越是神秘的事物民眾越是感興趣,美國從阿波羅11號開始送宇航員到月球,之後12、13、14、15、16、17連續發射 除了13號發生意外半路返航之外,其餘全部成功,而本片聚焦的阿波羅18號在發射前被緊急叫停了,從此終結了人類登月歷史,正因為阿波羅18號被叫停的緊急和突然點燃了陰謀論者的熱情。

電影透過偽紀錄片手法呈現,先別提電影的真偽度,透過這種手法來詮釋太空中所遭遇的恐怖過程,的確很出色,這部電影試圖告訴我們,在死氣沉沉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其實潛藏著人類無數未知恐懼,這些東西(不劇透)——這些無機生命可以適應脫水無氧,忍受乏善可陳,它們也許已經孤獨地在月球上生存了億萬年,但它們的生存卻並非沒有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在一個無法預期的時刻鑽到那些來自地球的太空人的身體裡搗亂,這似乎所有電影中的所有外星生物皆愛這樣模式求生存,寄生於血肉之軀內,只為了繁衍,基本上已生物學來看待這件事,是說不通通,通常會以寄生方式繁衍得物種,通常是低等生物,而在外太空都可以高科技文明的生物,還要用這種方式入侵,也太費事了也不文明啊!

電影成功的地方就是結合真實NASA得任務記錄影像,加上導演如虎添翼得特效畫面,讓電影遊走在真實和虛構間,讓觀者很容易進入情節,正符合偽紀錄片得特性;電影將安靜和空間的恐懼,提到最高,空蕩蕩的,沒有土地踩在腳下的踏實感。頭盔裡迴響的粗喘,凍得嚇人的地表溫度。儘管太陽照常升起卻不見星辰規律運轉令我心安時間並非停滯。這是窒息的孤獨。

人類對熟悉的物體,恐懼也許降低點,就算是多麼恐怖兇狠,但還是預想中得雛形,如果,它是一個你壓根子也沒設想到得形體出現,而且遍地都是,這才是讓人吃驚,電影成功碩造一個這樣的角色,電影中月球上出現其他國家也偷偷登入月球得證據,人類的腳印和太空船,乍看下讓人詭異,但畢竟這些畢竟還是人類,但電影慢慢從奇怪的屍體和廢棄得太空船展開一連串的效應,算是頗有心機得安排。

電影表現了人性在國家利益面前的脆弱,相對其他電影一直力圖表現的英雄主義顯得更加讓人感動。





2011/11/07

無奈命運交錯只發生在旺角的黑夜 / 旺角黑夜(2004)(One Nite in Mongkok)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個在24小時以內的故事。發生為了尋找失蹤女友,來福(吳彥祖飾)從內地移民至香港,在旺角找了一份差事,誤入歧途成了一名殺手,捲入了黑社會的腥風血雨中。提攜他的是奸詐的老六,他混跡於黑白兩道,是警方的線人,來福因此踏上亡命之途。其間遇到妓女丹(張柏芝飾),相似的身世令二人相見如故,丹決心幫來福找回女友,同時要改過自身。

警方多次抓捕來福未果,眼看江湖恩怨漸漸平息,正打算就此作罷,來福和丹似乎可以喘一口氣了,但是事情又出現了意外的轉折,夜幕下的旺角始終處處暗湧。

觀後感:
香港人說:沒去過旺角就等於沒到香港。
筆者去過幾次香港,總是會去旺角兜一圈感受一下香港的魅力,每次總是人山人海,心中對旺角有種又愛又恨的感覺,好奇著是否全香港人都擠到旺角來,旺角英文叫Mong Kok,是香港人口密度極高的地方。假日時彌敦道一帶經常水泄不通。廟街從佐敦道伸展至油麻地文明裡,到霓虹初上時變身成燈火通明的熱鬧夜市,目不暇接的攤子擺賣衣飾,電器,手錶等平價貨品。

《旺角黑夜》之前幾次在電視上看到播出,但都沒有認真去看,只有速速切換掉,因為實在很不喜歡從中間看電影的感覺或是看到片段猜想劇情,沒頭沒尾實在很無力,於是陸陸續續幾次都錯過這部電影很久了,直到最近,因為來大陸工作,晚上無事只好上網找電影填補閒暇時間,刻意找了這部來看,看完發現一件事,心情很鬱悶,因為看的是國語配音版,實在很不到味,彆扭字正腔圓的配音讓電影質感少了許多,但當看完電影後,才發現旁邊一個選項可選粵語發音!!!我簡直是悶死!

《旺角黑夜》講的是一天之內發生的事情,起因是一個幫派內部鬥毆造成幫派大哥的兒子死了,於是演變成了幫派鬥爭,幫派大哥通過中間人從大陸找來一個殺手準備幹掉另一個大哥。而警方也通過線人察覺到這平靜下麵的波濤洶湧,準備制止這場爭鬥擴大。這故事有別的我們以往看過的香港黑幫電影裡的感覺,也許似曾相識,但是導演爾冬陞了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去拍攝。在這部片子裡,影片的鏡頭往往是冷靜客觀的,不憐憫,不溫情,不評價。要導演不去評價,就等於要他的鏡頭不側重在某個角色,某一面上。比如《門徒》,它的視角實際上就是吳彥祖扮演的臥底的視角,觀眾會看吳彥祖所看的,想吳彥祖所想的,然後瞭解導演要表達的東西。而《旺角黑夜》中的兩條線:吳彥祖和張柏芝——殺手和妓女的逃命;方中信等一干員警疲於尋找、迫於壓力要在一天內解決問題,都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因為導演想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個冷酷殘忍的事實,他不需要為此千方百計尋找任何造成此種情況的溫情理由。

世界上有兩種創作堪稱偉大,一種寄望於想像,一種來源於真實。

《旺角黑夜》就是後一種。當爾冬陞用三年的時間來構思這樣的一個劇本的時候,和後面的畫面張力,都讓你以為這應該杜琪峰的黑幫電影,卻想不到是出自那個拍了《不了情》等等這種溫情電影的爾冬陞之手。所以,在表達人物細膩感情的時候,爾冬陞的刻畫明顯要高於杜琪峰,同樣比較《旺角黑夜》中不管是方中信和妻子、同事之間的孤獨,還是吳彥祖和素兒奶奶以及于張柏芝之間的對話和糾葛,都將那種隱含的感情堆砌在那裡,滿滿的,不溢出來。

導演爾冬陞的劇本能力實在高明,電影中許多利用在地人們生活中最基本元素去構成合理的行為,包括使用手機這回事,電影中大量出現手機對話,這也點明瞭更多的表達的是一種“在地”精神。最本土的香港,最直接的旺角,最矛盾的線索,最糾纏的人物,最真實的根基。爾冬升的作品有兩個系統,一是《新不了情》《忘不了》《早熟》的溫情脈絡,一是《癲佬正傳》《旺角黑夜》《新宿事件》的暴力風格,在他近來的作品中,後者的痕跡越來越明顯,但他光影中的暴力絕非吳宇森式的美學宣洩,也非杜琪峰式的命運喟歎,他所詮釋的暴力總與生存相聯。

值得一提的是吳彥祖,雖然普通話講的略微不是很標準,但是他刻畫這個人物的內在魅力遠遠超越起其外表,內斂而有豐富的內心。只是唯一可以考究的是,沒念過書卻戴了一副所謂的近視鏡,也可能是因為其他關係,總之有點牽強。而張柏芝忽然間,爆著一口北方的腔調,有點誇張,反不如吳彥祖來的更自然。

看這部片子時一直有種荒涼之感,殘酷的紀錄片手法似是讓人親身經歷種種惡行,手提式攝影機真實般地搖晃,給人巨大的壓迫之感。影片中間的一段平行鏡頭運用地非常到位,方中信和吳彥祖的場景以膠片運動式交替出現,同樣是分離,方中信的美好屬於過去,而吳彥祖則是在憧憬著未來。整部片子沒有陽光激情,即使是吳彥祖與張柏芝的微妙感情段落也顯得憂傷脈脈。影片的音樂也頗具特色,緊湊的鼓點和蒼涼的弦樂在影片中運用得恰到好處。導演選擇的是最低的宿命起點,吳彥祖是為尋仇和尋愛人扮演殺手,張柏芝沒錢而當妓女。電影中出現出現了很多看似漫不經心的細節,員警辦案時不時傳來的背景人聲不斷點明主題,尋仇的小混混戴著聖誕帽恰恰是對"平安夜"這一名詞的諷刺。方中信在最後關頭解救同伴時的一聲大喊分散吳彥祖的注意力,同時也表現出潛意識中的恐懼(曾經因殺死犯人而不安)。劇中的每個人都有獨物鮮明的一面,這得益於劇本的錘煉和演員出色的發揮。劇中主要人物每個人都可以獨立成為一條線索,當這些線索交織時就有不斷的火花綻現。善與惡,員警之間的代溝,金錢與良心,諸多因素使得整部影片具有鮮明的層次感和良好的敘事基礎。






惡搞經典名作之愛情真偉大 / Tromeo and Juliet(1996)-(台譯:傻密歐與茱麗葉)觀後感

劇情簡介:
Tromeo在一次舞會上遇上了傾國傾城的Juliet,兩人一見鍾情。但Juliet有個變態父親,禁止他們來往,更迫Juliet與一屠夫結婚。Juliet只好離家出走,屠夫向Tromeo尋仇,Juliet尋求魔法的幫助,變成了一個牛頭人身兼有屌的妖獸,父親一怒之下要殺了Juliet,Tromeo飛來相救Juliet。

觀後感:
還記得小帥哥Leonardo DiCaprio和Claire Danes在1996年演了《Romeo + Juliet》,這部影片成為一部典型的現代時式的青春偶像片,這個版本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可說是近期最優秀一部,也讓The Cardigans唱紅了《Love Fool》。Claire Danes使朱麗葉具有了一種現代女性獨立堅毅的自主精神,Leonardo則為羅密歐注入了屬于現代青春少男特有的狂放不羈和敏感氣質。為何愛是這樣痛苦,仇恨的愛,哀傷的喜悅,沉重的輕……現實生存的兩難和超於眾生之上的神祕氣息在影片的低語處彌漫…

等等!好像介紹錯誤!今天不是要介紹那部《Romeo + Juliet》,而是《Tromeo and Juliet》!!是相同1996年Troma公司出版的《Tromeo and Juliet》

這整個大誤會,也各位看官請將內心浪漫情懷部分先收拾好,因為接下來幾乎不會再使用到,因為,Troma出品,必屬糙片,要面對的是所有齷齪、血腥、情色、恐怖、荒謬和許許多多的刻意矯情。

經典歷來都是頂禮膜拜或者顛覆的對象,不過篡改得如此徹底,恐怕食古不化的死硬保守派乃至莎翁再世都要被氣死,基本上電影劇本還是延續我們熟悉的故事骨架,只是內容和電影中主角各各都是瘋狂無厘頭;兩家人誓不兩立,家族人馬每次見面都要打鬥,弱智表弟更慘遭劈斷手指,頭都狂奔的車子窗戶夾住,整個人被掛在車外,忽然間摔死,也讓兩家族恩怨重燃。Tromeo(看名字就知道是Romeo+Troma的傑作)基本上是一個宅男,身為白人確有黑人的老爸,在一次舞會扮演乳牛(不懂為啥?!)遇上的Juliet,兩人一見鍾情。但Juliet有個變態老爸,禁止他們來往不特已,更迫Juliet與一有錢屠夫結婚。後來,Juliet離家出走,屠夫向Tromeo尋仇,又是一場大廝殺,插眼、爆頭、開車撞車人首分離情節當然不能少。為了令屠夫解除婚約,Juliet尋求魔法,變成了一個牛頭人身兼有陽具的妖獸,屠夫看了嘔吐跳樓自盡。父親一怒之下要姦殺了Juliet,Tromeo英雄救美飛來相救。最後當然是Happy Ending,但當我們以為電影準備結束時,Juliet的老母緊要關頭忽然間現身,告知Tromeo和Juliet其實是同母異父的兄妹,劇情簡直是亂來到極點,結局就是Tromeo和Juliet生了一群畸形兒,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看完電影,心中一股空虛感油然而生,有點後悔抱怨著這一個半小時發生了什麼事,筆者我彷彿沒參與到整個電影卻又讓時間消逝,的確,沒營養的對白和劇情很容易讓人乏味,甚至忘了劇中詳細情節,印象中只勉強擠出幾幕露奶和特效畫面,如Juliet夢中受孕肚皮突然裂開、噴出大量爆米花和田鼠的橋段讓人噴飯﹔及夢見與Tromeo親熱時,忽然間他胯下伸出一隻兇猛惡劣的大屌怪,可堪稱經典!

但當心情慢慢平復後,回想電影中出現的橋段,卻又感到新鮮和新奇,尤其是視覺特效部分,有種八零年代恐怖電影的風味,模型擁有介於粗糙和真實的手工感,濃稠汙穢的血漿爆破,不經意或是經意的安排同性異性甚至亂倫的失格橋段,這都是其他作品罕見的風格,正也是Troma的Cult Film特色之一,也很佩服導演Lloyd Kaufman的惡劣品味。





2011/11/01

末日恐慌其實只是在地下室 /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1957) -(台譯:不可思議的縮小人)觀後感

劇情簡介:
男主角Scott Carey意外受到一種奇怪煙霧的覆蓋,他的身體開始不斷收縮。在受到糊塗醫生以及發怒的貓咪的折磨後,他不小心被鎖在了地下室,結果他的生活變成單純的為生存而戰鬥,而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來克服身體縮小造成的種種困難。

觀後感:
在分享電影感想前,好讓我在自己地方大大的抱怨現在心情和目前所受到的鳥氣,來到上海工作將近一個月時間,生活上一切都皆可適應,唯有網路上的使用,真是火大,先別說翻牆軟體的使用,基本上是不能自由google,更別說youtube,要查個資料,總是東擋西擋的,實在很綁手綁腳,甚至誇張的連搜尋關鍵字都不能太敏感,就算是翻牆軟體,也不全然可以自由進出臺灣自由民主的網路世界,還要看運氣才可以勉強入台灣網路世界透透氣,不誇張我儼然進入George Orwell《1984》小說世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總有一個監視你一舉一動的老大哥。(不寒而慄)

50年代的好萊塢銀幕怪獸和飛碟橫行,大肆破壞之餘也讓人審美極度疲勞,觀眾漸漸開始對龐大的毀滅者失去了興趣。這時就有聰明的電影人說:嘿,夥計們,我們應該停止把蜘蛛和蜥蜴變大了,不如試試把人變小吧,這樣正常大小的動物就全都是怪獸了!

《不可思議的縮小人》,顧名思義電影就是講一個男子不斷縮小的科幻故事,這類型科幻題材很受好萊塢喜愛,觀眾也喜歡看,回想起科幻電影和文學作品中,人類總是喜歡設想對自己身體產生荒謬變化,可能是外在因素,也可能是自我操作,造成變身體巨大或變渺小,甚至進入一種混沌狀態,透過變形身體抗議現實世界的種種不滿,甚至製造一種身體恐懼來體驗人類濫用科學的後果,這的確恐怖,想起愛用身體做文章的恐怖電影導演David Cronenberg曾提過:電影中殺人不眨眼的殺人狂固然恐懼,但遠遠無法自己身體異樣變化的帶來的恐懼。

變形這類題材從文學卡夫卡的《變形記》到《格列佛遊記》及《愛麗絲夢遊仙境》,甚至西遊記裡頭孫悟空會變成放大縮小的本能也讓人印象深刻,此外,筆者印象中,幾部有趣的身體縮小科幻片,早在1936年Tod Browning的《魔鬼玩偶》(The Devil-Doll)就玩出一個獨特的格局,儘管三十年代的電影特技水準無法跟今天的好萊塢相比,但當時的出色幻想片卻以豐富的創意和風格化的導演手法拍出頗高的娛樂效果。說到縮小題材不能不提經典的《聯合縮小兵》(Fantastic Voyage)(1966),故事描述一名蘇聯科學家從銀幕逃到美國,因為他的腦血管遭到間諜破壞而命在旦夕。五名美國醫生乃被縮小成幾百萬分之一置於膠片中,注射進科學家體內進行血管手術。此片將科學家人縮小進入體治癒疾病,這概念十分前衛,後來漫畫《多啦A夢》似乎也有類似情節,大雄和小叮噹進入靜香身體,差點來不及從靜香身體,急的靜香嚎啕大哭,結果用眼淚從體內沖流出來,怎麼感覺有猥褻感;後來甜姐兒Meg Ryan主演的重拍版《驚異大奇航》(Innerspace)(1987),大同小異的故事模式,只是多了酷炫的電影特效,實在無法與前作之比較,此外,還搞笑科幻電影《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Honey, I Shrunk the Kids)(1989)系列,縮小完後又變大,主要講一群小孩子被科學家老爸意外縮小,為了跑回到家中,必須橫越自家花園,但此時所有事物都變成巨無霸,簡直進入了巨大樹木的叢林惡地,蜜蜂水滴都成龐然大物煞似好看。

雖然本片還自於上個世紀50年代,沒有所謂的電腦特效,純粹用道具和特殊攝影剪接合成,尤其是主角一天一天縮小的過程,看見主角與身邊的生活用品的比例開始產生懸殊感,造成有趣的視覺亮點,可想而知,劇組要製作不少比真人大很多的傢俱和場景,來凸顯主角縮小的比例,可見十分費工花錢。故事或是敘事手法上,都有不錯的表現,也讓人眼睛一亮,故事敘述男主角Carey受到殺蟲劑與輻射污染雙重影響(當然是諷刺核武試爆,不然哥吉拉怎麼出現的),每天固定縮小七分之一英寸,因而逐漸脫離正常人生活的悲慘歷程。縮小後的Carey與長毛大蜘蛛數度交鋒的場面也許吸引大部分觀者的目光,但整部電影的精華處仍在於主角回顧萎縮過程中如何被社會所欺淩、背棄,原本親密的家人不但漸行漸遠,還慢慢成為威脅生命安全的龐大怪物。

主角在地下室所經歷的一切很像是人類的發展史,從對周圍環境的恐懼到征服他,他走出地下室的那一刻正是因為這個地方已經滿足不了他的征服欲和需求,雖然知道外面也許更加坎坷,但在這浩瀚宇宙,只有不斷探索,才能支持自己不斷進步。其實對於這個宇宙來說,我們何其渺小,而我們就是從遠古時代什麼都沒有打拼到了現在的鋼筋水泥森林,而男主角,他並不孤獨,因為我們都是一樣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