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2

Devil's Advocate(1997)-(台譯: 魔鬼代言人)觀後感

人性自由與人性幽暗 (Advocate一語雙關,有『擁護者』之意,又有『律師』之意:而律師也就成為魔鬼的代言人。)

劇情簡介:
凱文(基努李維飾)是一位戰無不勝的年輕辯護律師,在佛羅里達的法庭中。不管他的當事人如何罪孽深重,不管案件如何棘手,凱文就是有一股迷惑陪審團的魅力,讓他們接受他的邏輯,無罪釋放他的當事人。

就在一次贏得大案件的慶祝酒會上,一名自稱來自紐約一全美最大的跨國性律師事務所的陌生的男子出現其間,有意網羅凱文並邀請前往面談。陌生男子提出的優渥條件讓凱文無法拒絕…。

於是,他與妻子前往大都會紐約。在引領之下見到氣勢懾人的約翰米頓(艾爾帕西諾飾),一位終將改變他命運的律師事務所老闆。

凱文在紐約的生活馬上晉升到上流社會,就在他淺嚐權力、富裕之際,殊不知心魔已進駐他心中,他完全無法察覺自己及周遭環境的改變,直到他心愛的老婆被惡魔騷擾到心智發狂,凱文才意識到事情不對勁了…因為待他如父的約翰確實是來自地獄惡魔的化身,聰明的凱文要如何撇清他與約翰糾纏的關係呢?

觀後感:
如果惡魔撒旦轉世為人世間,該從事哪類型的工作才適合他?是乎『律師』好像是不錯的選擇,幫助有罪在身的網徒,可以無罪釋放,讓一些罪人逍遙法外,也可以理所當然的纛惑人心,盡情傳教而讓法律變成一個只是參考作用的規定,訂不了罪犯的罪,黑的講成白的,白的被染黑,似乎『律師』好想在適合不過的,真是超諷刺和荒謬假設和擬想!!

本片跟近年的法庭電影有很大差異,它並不以佈局嚴謹、唇槍舌劍的案件來吸引觀眾,而是以一個律師為樣板來刻畫虛榮令人墮落。律師本應捍衛法律正義,但為了追求利益和打贏官司,明知被告有罪仍為他辯護,甚至不惜隱瞞證據,違反律師的天職。約翰.米頓這個魔鬼化身的角色,在片中其實是主人翁心魔的具象化。假如人類本身沒有虛榮慾望作祟,魔鬼便無法將他任意擺弄。
 
在略顯鬆散的故事和較虛浮的演出之下,本片的場影設計和電腦特技倒是表現不俗。例如在摩天大樓的辦公室外設置高空瀑布般的陽台,讓凱文與約翰在陽台上作見面後的第一場談判,視覺效果和氣氛都感覺新鮮。至於瑪莉安在購買時裝時意外目睹黑人女同事的魔鬼變臉,則將本片恐怖詭異的特色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出來。
 
「魔鬼代言人」這部電影最讓人震撼的,就是奇努李維最終勝過了,他決定用自殺來解決一切,魔鬼彷彿是失敗了。突然鏡頭一轉,回到電影最初的場景,奇努李維站在洗手台前,面對著即將走入「虛榮」的抉擇時刻,奇努李維是如此的高興他可以重新來一遍,因此他擁抱妻子,並面對這一生第一次作律師為正義而主動選擇失敗!(此刻,他的確擁有了不去作某事的自由!)我們會以為奇努李維終於成了英雄。沒想到,當記者告訴他「我會因你這為正義而犧牲自己形象的舉動,把你捧紅!」,奇努李維又跌入陷阱,而記者的臉也於此時變成魔鬼艾爾帕西諾的臉,魔鬼又說:「虛榮是我最愛的原罪。」
 
這正是導演最厲害的地方。邪惡勢力與內心幽暗的相抗,永遠不會終止。你抗拒這條路,並不是表示你走的另一條路上沒有陷阱。

本片主角當然是基諾李維是毋庸自疑的,可是你千萬不要忘了另一個真正讓本片耐人尋味的角色撒旦,由艾爾帕西諾所飾演,邪惡的笑容,深邃的的眼神,加上傲慢放蕩不居的性格,整部片他的一舉一動,聲音或是動作,都是讓人注目的焦點,有時玩恭不世的態度和豪邁不羈的口氣,或是不可一世的囂張傲慢中帶一些些的幽默感,讓人再恐懼之艅感到少許的輕鬆,讓人讚嘆他詮釋的角色的說服力,真是飾演撒旦的不二人選,完全將生嫩演技的基諾李維完全比了下去!

本片不完全主要是利用視覺恐怖或是妖魔鬼怪的驚悚畫面還嚇觀眾的,而是利用法庭上的正邪辯論和人心欲求不滿而導致的人心的醜陋面,加上劇中撒旦面對教堂和聖經都可以天不怕地不怕樣,還多次數落上帝,真實的呈現出現在社會上的不公平和扭曲價值觀,甚至有種正不勝邪的意味成份,而是有種傳教方式的淺移墨化方式,暗諭著人心中的脆弱面和反省部分居多,彷彿就像是一部恐怖的寓言故事,讓人深思的空間很多!!

本片少不了很多細膩得描述角色的內心部分,而最為津津樂道的不在乎就是由莎莉塞隆所飾演的角色,因為丈夫的野心,像凡人禁不起禁果的誘惑,而昧著自己良心的自我盲目的追求,讓她失去了愛的溫暖,並因為失去安全感和依賴感,每天就是歇斯底里的胡思亂想,甚至半夜睡醒看見一位可愛的小北比,而手中拿著卵巢把玩的畫面,讓他極度恐懼,而先生不理會他的說辭,甚至認為他精神有問題,而將他帶往精神病院治療,讓我彷彿想到一部經典電影『失嬰記』的感覺,那種無助和恐慌的壓迫,加上另一半的不諒解,真是愛情婚姻與快樂生活的毀滅!

因為這片讓我想到一個滿諷刺的笑話,就是天堂跟地獄其實只有一牆之間的距離和分隔,而地獄得人心地都比較壞,而天堂的人比較善良,可是,地獄的人有點得寸進尺的心態,將那道牆越建越過去,而不理會天堂的人,當然天堂的人不想惹事,也睜一知眼閉一隻眼的心態算了,可是,地獄的人更是越來越過份的牆移更加過去,而這時,天堂的人也受不了這種橫行霸道的行為,就很理直氣壯的跟地獄的人說,你們再這樣不合乎規定的越過範圍尺寸,我們就好告你們,讓你們吃不完兜著走,而這時地獄的人就一付得意的樣說:全世界最好和最優秀的律師都在我們這邊,不怕你們告~~~哈哈!不曉得你聽的懂嗎?

2007/04/17

Suspiria(1977)-(台譯: 坐立不安)觀後感

劇情簡介:
Suzy Banyon,一個年輕的美國芭蕾舞者,在一個大雨的夜晚來到德國一所有名的芭蕾舞學校,從她抵達校園的一開始目睹一名驚惶失措的女子跑出校園,接著就不斷的聽聞或目睹一連串怪異與謀殺的事件,整個學校像是被詛咒了一般,最後Suzy懷疑自己所在的學院實際上是魔女的巢穴,於是一系列的恐怖事件發生了……決定逃離這所學校所帶來無法解釋的一切怪異現象。

觀後感:
如果你是個愛看恐怖片,或是對西方恐怖電影有些研究的朋友,一定不能不知道本片,本片可是被公認史上十大最恐怖電影選舉中排在第二,甚至比經典恐怖片《鬼店The Shining》還高。本片是由義大利恐怖片大師Dario Argento在1977年所拍攝,這是一部風格非常獨特的影片,被稱為是電影史上最優雅的恐怖片,本片在外國似乎成一個朝聖般的聖品被恐怖迷膜拜,甚至出過3片裝的精裝版,即各國的零零散散不同版本,而以日本地區最為風靡此導演系列之作品!而唯有台灣的恐佈份子似乎還只能靠訂購海外版來過過乾隱~

有膽熬過前十分鐘嗎?
本片大膽的使用開門見山法,如果你能平安地渡過本片開片的前10分鐘,那麼剩下的時間就不算什麼了。在大家心理還沒完全建設就狠狠的來一個下馬威,讓大家措手不及!這個由義大利恐怖電影巨匠Dario Argento拍攝出的恐怖片,帶有一些後現代感和超現實的氣圍,而他非常專長嚇死人不償命的手段,不時在影片中有刺向跳動的心臟的特寫、掛滿剃刀的房間等,或是以前從未有人拍攝過的極不人道的殺人手段和方式鏡頭,血染鏡頭前的你,血淋淋的呈現給你,而他似乎偏愛蠕動的蛆蟲,整個畫面上千萬的蠕動的蟲隻,彷彿在挑戰人類視覺的極限和心理的脆弱,極為不舒服!如果你認為本片純粹就是噁心、血腥、暴力這些簡單的元素所構成的恐怖片的話,我想這就不值得過了快30年,我還在此跟大家推薦!

本作取材自德國舞蹈高等專科學校中流行的神秘恐怖故事,導演堅持使用色彩三原色黃、紅和藍色(簡單的來說,就是所有的色彩都是以這3種顏色分支出來的)渲染出超現實主義的色彩,營造極為豪華的視覺效果。而在建築和服裝方面,也非常的講究即精緻,維多利亞風格的典雅,導演獨特的色彩運用,不協調的搭配設計,產生一種極為獨特的美感!而情節與畫面,影片的劇情十分緊湊,從開頭夜晚的巨大暴雨,便給人強烈的不安與焦躁感,接下來不久便有一起殺戮事件發生,與之後的同類情節一樣,片中的兇殺情節全部採用蒙太奇的手法,短鏡頭的迅速剪接帶有很強的震撼力,同時對於場面的表現也十分直接露骨,這點倒是常見於傳統意大利恐怖片。影片的發展一直籠罩在一片明顯的恐怖氣氛中,這點部分歸功於鏡頭和色彩的運用,Argento將大部分夜晚的場景渲染成單純的紅色、藍色或綠色,單色陰暗的畫面不但增加了神秘和壓抑感,同時也保持了空間的整體性,使觀眾精神更為集中,心情也更為緊張。

本片不可錯過的不只是電影畫面的處理和恐怖的刺激,而另一個值得我們去注意的就是本片的音樂和音效,是在本片中的地位絕對應該可以和視覺效果平起平坐。以往我們看到近幾年的恐怖片裡大多會用一些平和的絃樂和BASS來襯底舖顯緊張的氣氛,而當視覺突然呈現恐怖鏡象的同時加以劇烈急促的打擊樂以配合劇情的變化,大家都是被”聲音”嚇著,而不是事實是的恐怖畫面,回想起來大多數的日本片似乎都犯了這樣的病垢,這種電影看下來,會有一種很疲憊卻又很空虛感。在本片裡,極具想像力的義大利人用三角鐵和鼓毫無旋律性地從影片一開始就對觀眾鬆弛的神經施壓,沒有任何故弄玄虛,就好像時刻在提醒:別放鬆,這是一部真正的恐怖片,極具詭異和猙獰的氣息。

片中演員的表現同樣出色,專業而到位,對於一部心理暗示與暴力威脅並重的恐怖片來說,這點還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作為一部恐怖片,自然少不了怪異的角色,長相醜陋的學校服務員,表情嚴肅的教師,外貌奇特沉默不語的古怪老太,一個盲人鋼琴師,以及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鼾聲,都讓觀眾感同身受地意識到Suzy身邊的古怪事件絕非錯覺。

大部份恐怖片中會常用慢拉和慢推的鏡頭,很少會用定鏡,因為帶有運動效果的鏡頭似乎更能襯托恐怖的氣氛,但這部歐產恐怖片中用了不少的定鏡,而且給人錯覺似乎安靜的同時會有東西突然躥出來嚇你一跳,他的作品總是能捉住觀眾的目光,再趁觀眾疏於防備時,出其不意地震攝全場。這個手法,使他成為電影界獨樹一格的人物。

本位導演的一系列作品,評價都滿高的,而可看性也滿夠的,很多人將本片Suspiria視為義大利著名導演Dario Argento最好的作品。一開始也抱著質疑的角度和心態去觀賞本片,是否被人誇張的”神化”了!看完後的唯一想法,是我多疑了,事實證明,先不論是否最好,單將本片稱為恐怖影片的經典之作還是不為過的。至少從劇情節奏,鏡頭運用和演員表現來說,Suspiria基本沒有什麼缺陷。

題外話,本片還有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事蹟,也就是本片影片中有出現靈異畫面,不是導演刻意安排和設計,而在一個日本偶然的節目上有人投信發現,當時本片再次被拿出來當話題討論,造成一個讓人茶言飯後的新話題!

2007/04/16

Sunset Boulevard (1950)-(台譯:日落大道)觀後感

劇情簡介:
好萊塢是明星雲集勝地,其中在日落大道上一幢巨宅發生了命案,一名編劇家喬吉利斯被槍殺倒臥泳池中,故事展開倒敘。

吉利斯原是個編劇槍手,許久無稿約而欠了一身債,到處躲避下來到巨宅。屋主是年華已逝的過氣明星諾瑪黛絲蒙她與昔日的導演丈夫、現為管家的馬克斯共住。

吉利斯的闖入讓諾瑪再度燃起東山再起的希望且愛上了他,也開展了一段錯綜複雜的多角關係……。

觀後感:
這部很現實也很寫實的電影,雖然,距離當今已經有超過50年的時間了,但以現在電影角度看來,本片的渲染力還是依舊讓人不寒而慄。

女人曾經紅過,而且是很紅那種,但是現在已經老了,老到沒有人再找她拍戲;可是這個幾十歲的人身體裡裝的卻是一顆十幾歲的心。她驕傲,自負,脆弱,任性,自私,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吃喝不愁,家財萬貫,從來不甘心也不服老,不甘心就此被人遺忘,不甘心過這樣的寂寞生活。於是就像結網的蜘蛛,一邊織網,一直等待,等一個機會,等待著重返舞台捲土重來的機會。突然天上掉下來一個年輕人,英俊小生,是會耍筆桿子的編劇出身,債務所困,走投無路,為了謀生,只能接受為女人改寫劇本的邀請,在女人家住下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被包養了)。女人對年輕人很好,上馬一蹄金,下馬一蹄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年輕人從掙扎到忍受,慢慢也接受了這種衣食無憂的新生活。一下子,對女人來說似乎愛情,事業雙豐收就在眼前,製片公司也打來了電話……有天女人忽然發現年輕人在外面有個女孩,一到晚上年輕人就出去,很久才回來。一天晚上年輕人回到家以後,女人有意讓年輕人聽見,給女孩打了一個電話。女孩放下電話就來了,要年輕人做選擇。年輕人和平時判若兩人,漠然的請女孩離開。女孩傷心的離去以後,年輕人默默的開始收拾東西,要結束這一切,準備離去。情急之下,絕望的女人用本來準備威脅年輕人自己自殺用的手槍,對準漸漸走遠的年輕人,連開數槍,年輕人倒在女人家的泳池裡……第二天,無數的娛樂記者,警察探員,把女人家圍了一層又一層,在眾多的閃光燈和攝像機面前,精神崩潰的女人,做了最後的一次表演……

或許在台灣的報紙新聞上,似曾相識類似真實事件如屢出不窮,例如轟動一時的阿美姐跟邱帥之戀,一個人老珠黃的中年婦女,跟一個企圖不明的年輕帥哥,這樣的搭配讓人匪夷所思,式各有需求的交易,還是真心相愛的戀人,我們都可以從之後鬧出的鬧劇結局看出端倪。現在各種選秀歌唱比賽,以已經充斥著台灣的演藝圈和電視節目,間接反應著人都需要給自己一個機會,誰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是另一個楊宗緯,或是另一個林志玲,為了自己目標往前追求,追求一個賺錢的機會,一個出名的機會,但也有人追求一個面子罷了!當人最低潮最喪志的時候,最容易將自己給出賣了,或許,你認為只是一個不痛不癢的手段,但通常這種藏有置人於死地的效應。

當聚光燈不再照耀我的時候,我的人生也進入了無盡的黑暗,我想,Norma的潛意識中,一定有著一個深深黑洞,吞噬著她原本就不夠強大的自我人格,『演藝圈不是看你能有多紅,是看你能紅多久』記得是已故梅艷芳做專訪的時候說過的,曾經無比榮耀的Norma早已過氣,而她,選擇的卻是逃避,讓自己永遠活在光環之下,儘管已經物是人非,管家善意的隱瞞讓她燃起了重返銀幕的幻想,而Joe Gillis的死,也預示了“奇蹟”不會出現 ,“我準備好了 拍特寫吧” 最後若瑪走向鏡頭,冷酷的眼神中透入出了醜惡的內心,現在想起,我都覺得恐怖得讓人發滲。

日落大道,人性的悲劇。在這部1950年的電影裡,影片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十一項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雖然最後只得到最佳編劇、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配樂等三項,絕對是一部豐碑。《Blue Velvets藍絲絨》《Lost Highway驚狂》《Mulholland Drive穆赫蘭道》,……似乎大衛林區的片子很多都在向它致敬。

2007/04/14

Tokyo Godfathers(2003)-(台譯:東京教父)觀後感

劇情簡介:
大雪紛飛的東京,在一個原本應該是全家團圓的聖誕夜裡,流浪漢阿仁、小花和美雪卻在新宿街頭意外撿到一個被遺棄的女嬰。阿仁堅持要將女嬰送交警察局,但前紅頂藝人小花卻一直渴望有個小孩,執意留下女嬰直到找到她的親生父母為止,並將女嬰取名為木代子,而他們就是木代子的教父和教母。

但女嬰親生父母的資料只有一張酒吧名片和幾張照片而已,於是三個看似放棄人生,沒有未來的流浪漢在叢林都市中展開了一段尋人冒險。

在這個旅程中,遇到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人事物,經歷了無數的巧合和意外,也漸漸地彼此發現了成為流浪漢之前的過去…。究竟他們最後到底找到的是木代子的幸福亦或是他們自己的幸福?

觀後感:
當今日本動畫界,市場的成熟度和作品間的共鳴都可以說是非常的清楚,國家也非常重視這塊領域,培養了許多人才。未來和定位規劃都有非常良好的方針,而也讓許多新血願意投入這塊非常累人的創作領域,當今許多動畫大師的作品仍然還會不間斷推出,宮崎駿、大友克洋等等,但這幾年來,有位年輕導演讓日本動畫界起了新浪潮,那就是今敏。

今敏的動畫比較偏向於成人化,複雜的故事和結合社會的深刻主題決定了它更易於爲成人接受。今敏的作品雖然目前爲止數量不多,但唯美的畫風、流暢的敍事以及深具個人風格的表達方式已經使他獲得一批死忠擁躉。

這部應該是看過今敏導演的第三部作品,而他的每部作品都可以讓我看到有所不同的感動,最早接觸的是《千年女優》,講著一個輪迴般困在宿命裡面的癡情女子,追求一個從未看過正面的神秘男子的故事,以超現實和跨越時空間的愛情感人故事,寫實的畫面扣人心弦的劇情,導演及準確的切換鏡頭感變時空的巧妙技巧,讓你沒有理由不喜歡這部經典吧!而我看過的第二部今敏導演的動畫,是最新力作《盜夢偵探》,個人認為這部應該是今敏的另外一個高峰代表作,也是讓人津津樂道的動畫影片,故事講述科學發明了可以製造夢和進入夢裡的一個機器,卻被壞人非法挪用,導致夢和現實間大混亂,非常精采,影片穿梭於夢與真實之間,運用了疑幻疑真的處理手法。在氣氛方面,不時有不少惹笑場面及對白,緩和緊張的推理及追逐部份。今敏導演這次在嚴肅的主題和輕鬆的表現手法上取得上了很好的平衡,既不失令人反思的主題,也不乏令人開懷的娛樂性,比起之前的作品可說是更進一步。

這部《東京教父》,看完之後,額外讓我感覺非常的溫馨和感動,跟以往導演的作品有明顯的不同,過去作品經常過於沉重,內容偏於成人議題,跟本片有所出入,本片調性偏於幽默輕鬆詼諧的節奏,而故事講著地下階層以無家可歸爲題材的故事,講述的是被社會抛棄,一無所有的人們的生活態度。《東京教父》的主題就是:無家可歸者的幸運。無家可歸的三人收養了嬰兒清子——是清子的幸運;阿花因爲清子實現了自己做母親的夢想——是阿花的幸運......作品向觀衆講述著人間的溫暖,幸福的真諦。

電影中,依舊可以看到導演慣用的冰冷城市,人來人往的過客,鋼筋水泥叢林中穿梭的鐵皮汽車,但故事主角有血有歡笑有溫馨,影片通過三人的經歷輻射了日本社會整體的現狀,城市發展的變遷、經濟社會的冷酷、底層民衆的辛酸生活,但陰冷沈重的色調背後透出的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寶貴溫情,在阿花奮不顧身救了女嬰之後,整個鋼筋水泥森林構成的東京籠罩在一輪朝日溫暖明亮的光線下,透露出導演苦心孤詣編織的故事最終想要賦予的積極希望。

今敏導演的動畫常常帶有非常濃厚的現實主義,從畫面的極真實的講究,光影的折射,人物的處理,質感的呈現,不偏不遺的直線條,讓你不覺得像是部我們印象中的動畫,而像是部電影也不為過,只不過是不真人演出,追求真實度似乎有點失去動畫的意義本質,卻帶有超寫實的說服力,連小細節都真實的讓人覺得過份,或許這就是日本人的龜毛和高規格要求,這樣極端和變態(意思是不合乎常理)的民族性,也變成一種獨特的日本動畫風格!

女性主義色彩濃厚也是今敏作品的一大特點。《千年女優》中令女主人公苦苦追尋的男人始終沒有出現過正面,它傳達出最重要的並非追尋的目標,而是對追尋本身的執著。《東京教父》中幾乎所有男性角色都承受了一定譴責,金、美雪的父親、西澤智子的丈夫等等,男性對自我責任的逃避成爲每個人悲劇人生的根源所在。唯一閃耀著人性光輝色彩的阿花,則是個同性戀者。今敏的女性立場可見一斑。身爲男性的今敏其作品何以對女性心理有如此細膩深刻的體會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對男性的反思和對女性的理解這一獨特的思維方式,是形成今敏作品從內到外與衆不同風格的重要原因。

我從很多地方觀察今敏,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沒安全感的人,如果說他沒安全感到不如說他是個極為自信的人,從他歷年來的作品來看,他個人除了擔任動畫製作的最高領導人監製(導演),而外他還會自己擔任劇本,美術監製,配音,甚至最基本的動畫腳本繪製,都是他一人包辦,可想而知,一個人身兼數職,難道是沒其他人才嗎?難道沒其他助理嗎?以他目前身份和工作團隊,應該不需要他如此勞累,但我相信不是,而是他個人的慣性自我著手創作,導致他必須要每一個環節他都必須親自完成,他才能安心進行,是一個極度沒安全感的典型創作者,但也反應了他是個多元化的創作人。

2007/04/13

School Of The Holy Beast(日)(1974)-(台譯:聖獸學園)觀後感

劇情簡介:
日本1974年鈴木則文導演的經典捆綁類情色片。修道院發生的奇怪且強烈異色的官能故事!!神仙與惡魔糾纏的修女在追求母親死因。發現院長與神甫之間的曖昧關係……

觀後感:
哈哈~個人給自己一個封號就是像台灣大賣場所賣的DVD播放器所強調的的--不挑片。果然不挑片,從恐怖片到文藝片,甚至到藝術片我都一概接收,當然也練就一身百毒不侵的地步了,見怪不怪,唯有本片讓我滿傻眼的,這部片子是一部很出色的修女情色驚悚片,為有日本人才會拍出這類奇怪的題材,想必跟他們民族性壓力太久的劣根性有關。

影片講述不羈少女瑪亞(奇怪,日本人為什麼叫外國名)來到母親當年的修道院,一方面想要解開母親意外身亡之謎,另一方面則要尋訪生父的下落。表面上清規戒律森嚴端莊的修道院其實藏污納垢,長期以來對人性、情慾的壓抑讓修女們過著道貌岸然的畸形生活,年長修女對見習修女殘酷變態的體罰、同性間情慾的暴發、大主教不為人知的獸性......

片中出現了許多拍得很唯美的鏡頭,尤其是放在修道院這樣一個在外人看來極其聖潔的地方,更是成功地將一種肅穆與淫邪,血腥與懸疑,黑暗與恐怖,怪異與冶艷有規則地糅合了起来;氛圍營造得也很成功,突出的人物面部特寫,猶如將人物的内心置于强光燈下,心理活動得到有效的泄露與被窺探;總體的畫面呈現出一種高度洗鍊的風格與意境,没有多餘的人物活動場景的叠鋪,也回避了影片本身所涉及到的宗教背景的交代,直接地進入了一個封閉無邏輯性叙述,乾淨俐落,線索清晰;全片的故事發生地修道院,裡面氣氛陰暗,讓人覺得如在一座墳墓或地下室中,很好地烘托了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奇情異色的特點與氛圍,充滿一種濃濃的假歌德氣息;最後的結局更是經典地表現出了一種早期電影故事套路所常用的宿命意味,讓人反芻。

鈴木則文是日本出名的異色情慾導演,不過網上關於他的資料介紹並不多,本來以為只是一部普通的日本情色片,誰知看完才發現完全出乎意料,鈴木的Cult味帶來感官和心理上的衝擊,以當代Cult片來看,連導演昆丁達倫提諾都大嘆不如吧!

2007/04/12

The Blues Brothers(1980)-(台譯:福祿雙霸天)觀後感

劇情簡介:
因爲搶劫加油站而坐了三年牢的傑克出獄了,好兄弟艾伍德接他一起去探望撫養他們長大的瑪麗修女。修女告訴他們這個孤兒院快要被迫出售了,除非有人能在11天之內拿出5000美元交到稅務局。布魯斯兄弟決心從各地召回樂隊成員,通過演出來募集資金。但這一路上的麻煩事還真不少,他們究竟能不能逢凶化吉實現目標呢?

觀後感:
片名真是瞎到爆,明明就是The Blues Brothers,造字面上翻譯應該是《藍調兄弟》或是《布魯斯兄弟》應該比較合乎本片內容,也不至於差太多,台灣片商取為《福祿雙霸天》還真的是福祿=Blue?!

但如果要來形容本片,可以用"瘋狂"來形容本片,飛車就算了,還要將飛車玩到更癲,數十輛車就像廢鐵一般追撞堆積,更可以從大樓上面飛下來,斷成兩段,真是讓我愛死了! 本片可說是美國無厘頭式電影的典範,主角在專劇情過程中陰錯陽差地被警察和黑社會還有納粹族追捕,而他們每一次都會在一番藍調風格的歌舞後有驚無險地得以脫身,劇情真是高潮迭起!

本片是John Landis所執導的喜劇,是根據知名影集「週末夜生活」所衍生。John Belushi、Dan Aykroyd在片中出飾兩兄弟,他們雖然不務正業,但是心地善良,兩人都是藍調音樂的熱愛者。一日,回到養育他們的孤兒院裡探看,恩師瑪麗修女告訴他們,上帝派給他們一個任務:就是必須在短短數天中,籌到5000美金,挽救他們自小長大的孤兒院,免於被拍賣的命運!於是,兩兄弟臨時組團巡迴演出,希望藉此達成任務。

這一路上風波不斷,他們不但被一個神秘殺手跟蹤;在一家最混亂、最嘈雜的酒吧中表演;並在通往芝加哥的高速公路、大街上,與數百輛汽車瘋狂大追撞!如果這還不過癮,片中還有超多已故或是還在線上的知名影、歌壇名人的客串演出,包括了大導演Steven Spielberg等,還有靈魂歌后Aretha Franklin、著名盲歌手Ray Charles、及黑人靈魂歌手James Brown和其他大師級歌樂手Donald Dunn、 Steve Cropper等人的演唱;整片節奏明快緊湊,以動作與音樂場景交叉呈現,創意趣味十足,而拍攝場地芝加哥市,正好是都市藍調音樂的起源地。

電影中的兩位藍調兄弟造型非常搶眼,一胖一瘦,一高一低,最標準的喜劇組合,也讓人聯想到經典喜劇組合勞來與哈台,而這樣的模式搭配似乎也成為喜劇類的不成文規定,在很多電影中也經常可看到相同程式,而本片主角穿著很經典很也Cult,基本服裝就是黑西裝,黑到不看不底的墨鏡,黑紳士帽,如此的黑,還記的昆丁塔倫提諾的經典電影《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片中的約翰屈伏塔和山穆傑克遜的造型,也是相同,讓人覺得是對次片致敬,在永遠看不到墨鏡下的眼神(連睡覺都不拿下來)可說是堅持著某種精神。

片中非常多的音樂場景,也是本片另一個看點,以"靈魂、節奏、搖滾、藍調音樂、與輕鬆喜劇交織"的電影,對已逝的約翰貝魯西、及所有在藍調音樂上有貢獻的歌手,致上永恒的敬意。

而本片在2000年更是經過20年後出了續集《The Blues Brothers 2000》,但人事已非,第一集片中的胖哥哥已故,所以可看性已經不敵當年本片。




2007/04/11

蛇殺手(The Killer Snakes)(1974)觀後感

劇情簡介:
年青演員甘國亮,獨挑大樑,主演「蛇殺手」,演繹這個沉鬱又受社會歧視的變態青年,可謂入木三分。香港電影史上,以蛇殺人為題材,可謂絕無僅有,更難得導演桂治洪大賣血腥暴力之餘,又能成功刻劃一個善良青年轉變為殺人狂魔的過程,導演桂治洪大賣血腥暴力,凸顯蛇殺人的驚心場面,技法出眾。人蛇之間的友誼,相當感人。最後一場,群蛇圍堵大屋,肆意狂咬。最後一場,群蛇圍堵大屋,肆意狂咬,為香港電影史上其中最噁心動魄一幕。

觀後感:
筆者個人對港片的歷史和邵氏電影,不及筆者對洋片和恐怖片的了解早,晚了點認識及了解和研究,一直對導演桂治洪沒有深入的認識,直到前陣子開始研究金像獎的歷史和對邵氏電影引起濃厚的興趣,才了解這位新銳的導演! 他富於激情和衝勁,大膽拍攝變態、偏激、黑暗、惺羶色、瘋狂與靈異的題材電影,在70年代港片比較新銳,而且他的片類變化多端,可說是一位偏鋒人物。

某天下午到麥當勞畫完圖,到附近的百視達閒逛,赫然被筆者發現由他執導主演經典電影《蛇殺手》(1974),便急不及待買回家一睹。但當筆者愈看可說愈驚訝,那可以公映的嗎?可以通過電檢嗎?其中不少性虐場面和猥褻不堪的場景,如色情圖片或是男性自慰的畫面,或是把女性綑綁折磨,甚至用鏡頭借位表達以蛇鑽入女性陰道作懲罰的處理,程度直迫地下的四級小電影,甚至更多沒必要的裸露和橋段,究竟為何可以全無問題的公開上映?讓我嘆為觀止啊!!

個人在驚嘆中,不外發現本片的水準,劇情不說,所以認為《蛇殺手》完滿,是因為無論在場面調度、攝影構圖、氣氛營造、配樂與演員演出等各方面,都有令人有出乎意料的高水準。主角甘國亮放下身段忘我的演出已經是相當難得,很多場心理戲和內心戲,詮釋的入木三分。而個人非常欣賞本片的燈光設計和安排,在黑暗中巧妙的引光讓視覺得焦點,或是,以燈光來折射,造成主角臉上只呈現眼睛部分是明亮的,其他部分都是黑暗的,非常有戲劇效果,而蛇殺手晚間引蛇出洞的一幕,燈光佈置與攝影的準繩更是那個年代不可多得的精采!!

本片最大的噱頭,當然是蛇歐,而本片蛇的數量可說驚為天人,大量的蛇隻,讓人光是視覺效果就非常嚇人,加上本片很多血腥或是真實殺蛇的畫面,更讓人毫無人性可言,如片子一開始,賣蛇的攤販,便抓一隻蛇,不停蠕動的蛇隻被抓在手上,在他的腹部中,狠狠的用銳利的刀隻畫了一刀,並用力一擠,蛇膽就這樣被取出,而放置在一個碗裡,加入清酒,送到客人飲用,極為慘忍及血腥,而最讓人怵目驚心的畫面,莫過是劇情最後蛇殺手,利用蛇報仇的場面,後來受害者反攻拿起武士刀,將蛇隻一隻隻真實的砍成兩段,場面毫無人性,不堪入目,而被砍落的蛇頭和身體分落兩地,有的沒有砍的很利落,搖搖欲墜的兩節身軀還在蠕動,真叫人於心不忍啊!!

而當中大膽的性愛/性虐待場面,更看得我心驚肉跳,很難的是香港也竟然能拍得出(或是觀眾接受到)如此色情與嘔心的場面,我個人認為心臟強力者或是非女性主義者,才勉強推薦看,其餘的,如愛護動物者或是強烈道德意識的朋友,個人不推薦觀賞。

本片也是一直強調著人的成長過程,不健全的家庭和從小自閉的個性,電影背後自然也加插了桂治洪熟練的社會控訴意識,把甘國亮走上變態的過程,描述為社會的迫害(小混混及妓女的搶掠、心愛的女人因家貧而要下火坑當娼),甚至連性虐的偏執都可以童年陰影來釋惑(甘國亮飾演的角色,自幼已偷窺父母進行性虐的玩意)。這一切都充分反映出導演的聰明處,把一切的獵奇花樣置於一社會悲劇的解讀層面來包裝。

2007/04/09

Wrong Turn(2003) - (台譯:肢解狂魔)觀後感

《論語》裡記載,孔子講課的時候「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不談怪異和神秘的事情,不談鬼魂和奇跡,不談體力勞動。可以想像,如果孔子能夠活到現在,他一定不願意走進今日美國電影院,因為那些「子不語」的東西正是目前美國電影圈裡最流行的題材。

劇情簡介:
克裡斯接到一份工作,要在三個小時內趕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羅利市,用他剛剛修好的野馬跑車走高速公路,這應該不成問題。不巧的是,他開車才行駛了幾英里,就遇到了塞車,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了交通事故。他下車打聽了一下,可能要等六個小時,路才能重新暢通。為了趕時間,克裡斯決定走一條很長的彎路,繞過塞車的路段,然後再開車回到弗吉尼亞的高速公路上來。減慢了車速,克裡斯駛進了和高速公路交叉的土路,根據地圖,它大約有20英里長。很明顯,這條路少有車走,克裡斯的野馬車駛上去,捲起一陣塵土,相對於堵塞的高速公路來說,這還是一條捷徑。就在這條路的前方,傑西和她的朋友們卡莉,卡莉的男朋友斯科特,埃文,埃文的女朋友弗朗幸正傻傻地站在路邊,他們本來打算結伴去露營,卻想不到半路上車子的外胎爆烈,在這偏僻的森林裡,只能呆在路邊束手無策。克裡斯開著車,在滿是灰塵的路上兜圈,綠色的樹林蓋住頭頂,在黃昏時投下恐怖的陰影,這條人煙稀少的路充滿了不詳的徵兆。就在一個拐彎的路口,克裡斯注意到路邊一隻死去的動物,車子突然失控,撞到了正前方的一輛SUV(越野休旅車)。

原來,克裡斯撞上的車,就是傑西他們的。幸運的是,沒有人在這次撞車中受傷,克裡斯只受了點小傷,忙向傑西他們道歉,傑西拿著一條從路邊取下來的帶刺的綱絲網,說沒關係,可能撞車是由這些神秘的鋼絲網引起的。這件事看起來像是個玩笑,克裡斯和傑西5個人,都感到非常疲倦了。大家很快走在一起,決定找一部電話尋求援助。商量後,埃文和他的女朋友弗朗幸留在車旁邊看護,其他四人則沿著馬路一直走下去。

漸漸的,他們感到整件事情並非一個玩笑,他們發現了一間山間小屋,裡面掛滿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武器,還有許多無比恐怖的標本:浸泡在罐子裡的十幾副人牙骨、血淋淋的斷手等等。他們斷定,住在這個小屋裡的「人」,跟馬路上引起車禍的神秘帶刺綱絲網肯定有關係。其實,他們遭遇的是恐怖的深山殺人狂,這四個人並不知道埃文和弗朗幸已經死了,他倆被三個野人殘忍地砍死分屍。面對來自神秘深山的威脅和攻擊,剩下的四人決定不再露營。但是,危險並沒有結束,食人魔勢必要奪去他們的生命,他們就像獵物一樣遭到了更猛烈的無情獵殺……

觀後感:
在故事情節上,本片借用的是70年代的模式,所以只能在細節上尋求突破創造恐懼感覺,特效和化妝大師斯坦·溫斯頓的加盟,給影片帶來了這種感覺,也使本片的期待指數上升不小。

這算是一部很典型的公路殺人狂電影,當然,這類電影最為經典莫過於【德州電鉅殺人狂】,或許內容和造型過於相似,我甚至還一度以為它是德州系列的續作作品或是番外篇,但其實不是,只是都是發生在公路森林的瘋狂殺人事件,而德州電鉅殺人狂中的主宰者是一個弱智的變態和心智不正常的怪怪家庭,外型是帶著一個人皮的中年發服男人造型,穿著殺豬屠夫的圍巾,一直發出額 額 額 的叫聲,非常嚇人,而這部片的主角也就是殺人魔,但並不是一個人,而是3個兄弟,不但長的奇醜無比醜及噁心,而每一個還會身懷絕技,有人會射弓箭,而也有是專長解剖人,而氣氛跟情節都滿緊湊,讓人看的自己連呼吸都似乎要小小聲的,想像深怕會被發現似的,但有一點我覺得不大認同就是,他們都好韌命歐,怎麼打都不會死,但是,這部片的女主角都非常的養眼,都穿著小可愛被追殺,讓人為他不捨,呵呵,個人觀點啊!!

本片設計了許多"殘肢"道具,比如浸泡在玻璃罐裡的牙骨、血淋淋的斷手等,此外劇組根據需要製作的眾多人像模型,也極其逼真。他在化妝上花的心力也不小,為了製造手粗糙佈滿傷痕的效果,往往要經過幾個小時的化妝才能完成,這些努力使本片的視覺衝擊力增強不少,也有助於營造恐怖的氣氛。六位主角迷失於危機重重的森林裡,而隨時可能襲擊他們的殺人狂(食人魔)則躲在暗處,觀眾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被襲者的身份上,一起去感覺那份被獵殺的驚險與恐懼。這也是恐怖片常用的手法,但對這種心理用到極至的【德州電鉅殺人狂】,本片在構築襲擊者和被襲者之間的恐懼張力方面顯然不夠。另外,公路殺人狂題材在70年代可能司空見慣,但現代人已經不吃這套了,影片仍然走這個套路,被美國的許多觀眾攻擊為"愚蠢",目前還是很多片都走這類型方向,不過,似乎好像觀眾還是滿吃這一套的!!票房都還可以看。

2007/04/08

The Cell(2000)-(台譯:入侵腦細胞)觀後感

想看一部超美的恐怖電影,非這部莫屬!哥德式的設計,巴洛克的建築,還有像達利一樣的超現實派的構圖!!

劇情簡介:
《入侵腦細胞》帶領觀眾深入一個連續殺人犯黑暗又危險的心靈之中,他心中隱藏著一個受害者的囚禁地點,這是一部全新視野的科幻驚悚片,展現出令人歎為觀止的想像空間。

電影講述了一個從小遭受父親虐待,長大之後心理變態的男人,專門將女人囚禁在水中,觀看她們被慢慢淹死的過程,以滿足他病態的欲望,在一連好幾個受害者被警察發現後,變態狂卡爾也被捕了,但他被捕之前陷入了一種奇怪的昏厥中,沒有人可以讓他醒來,最後一個被他關在水箱中的女孩將在24小時內被淹死,專門潛入他人腦中的心理學家凱瑟琳決定冒險潛入他的腦中,幫警察找出受害女孩被關的下落。

觀後感:
雖然《入侵腦細胞》在美國上映之初,打出的噱頭是《駭客任務》加《沉默的羔羊》式的電影,但影片在故事情節上,卻遠遠不及前兩部電影的精妙構思,而影片有一半的篇幅是用奇異的畫面深入人的潛意識,可以這麽說,其實這是一部具有情節的MTV,用感觀來超越科幻本身的意義,它只是向你揭示一種人的變態心理,它的醜與美,其實不在於道德評價的目的,而在於讓你去品嘗顔色,去發現一個關於恐懼、色情、權利與欲望的陰暗童話世界,充滿了巴洛特和哥德式的黑色迷幻風格。

此片在藝術指導,服裝設計,梳化妝,視覺效果等技術層面上,都有很不錯的表現,扣除掉劇情的部分不談,(劇情算是相當通俗老套,很多同類型的電影發揮的都比本片來的出色,本片唯一的缺點,就是劇情太古板)而片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進入兇手腦中的畫面,裡面出現很多超現實的場景,跟夢境般的虛幻即不實,華麗、誇張的畫面設計,濃烈鮮豔的色彩感,以及略帶SM色彩的細節設計,構成了它無與倫比的視覺震撼效果,堪稱近年最優秀的科幻恐怖片之一。

筆者最喜歡的其中一幕,就是兇手心中的惡魔穿著很長很長的披風,而披風環繞著整個場景,他往前走披風也跟著被拉開,整個地面都是披風,這種場面真的相當壯觀而且不可思議,另外還有一幕也是讓我非常讚賞的,就是一段有一隻馬,肅立在一個空間裡,而當珍妮佛羅培茲好奇的去碰觸那隻馬,忽然間,數十條利線,高速橫掃過馬匹,此時馬匹被切割成多塊的部分,而你還可以從側面觀看到內部的內臟還在跳動,但一滴血都沒有流出,馬匹依舊好好的肅立在那,真的讓人覺得電腦科技的發展真的很神奇!!

電影幾乎就是用這種後現代玩意的方式,來打造了這一頓感觀之食宴,他不同於好萊塢式的左擺右晃的轟炸式效果,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由此及彼的遊戲式效果,在這種現代藝術獨有的置換、模仿與重塑中,人們已經無法再超越感觀本身談論它本身所附載的意義,坦率地說,這樣一部平庸的故事情節配以驚世駭俗的電影,幾乎足以顯示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那就是注重感觀已經漸漸取代了注重意義,藝術不會留給你什麽思考的空間,但卻是一針見血感觀的興奮劑,面對一個物質過剩的社會,人們需要用這種刺激感觀的方式來表達自身的神經失調,但當感觀帶來的僅僅只是一種滿足,不知道對於藝術本身來說,是進化還是腐壞呢?

註解:電影可圈可點的藝術模仿之處,至少被影迷們能指出出處的就有十幾處,比如其中一匹馬被玻璃塊切割成幾段而不死的創意據說來自於英國最當紅的裝置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的著名作品《鯊魚》。又比如,片中一個女子受虐畫面,女孩子頸上手上都綁了銬鏈,那女孩子所站的姿態則像是模仿竇迦(Degas)的雕塑“芭蕾舞者”。



2007/04/07

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飽(The Untold Story )(1992)觀後感

劇情簡介:
該片由真人真事改編,題材取自澳門八仙飯店的滅門案。講述1985年,澳門路環黑沙海灘發現人體殘肢,當地警方最初對案件毫無頭緒。

直至有人舉報八仙飯店鄭氏一家神秘失蹤,而店鋪也落在王志恆(黃秋生飾演)手中,澳門警方便對王志恆展開調查。最初王向警方供稱店主已移民內地,但因出入境記錄沒有鄭氏一家的資料而遭警方識破,並將王逮捕。由於王拒絕與警方合作,警方便以私刑向王逼供,最後王被打至精神崩潰,便向警方供稱自己常與店東打麻將,以出千方式騙得18萬元,由於鄭氏店東識破王出千,拒絕賠款,王在一怒之下便把鄭氏一家八口殺害及碎屍,製成人肉叉燒包出售。

警方控告王一級謀殺,他卻抵死不招供。刑警只有動私刑將他惡整,最後他受不了才吐露真相。最後王在獄中自殺身亡。

觀後感:
論到華人電影界中,談到變態及冷血的殺人狂,第一印象會想到誰?

沒錯!就是黃秋生,我相信大家也心中認為當之無愧吧!想當年的人肉叉燒包可是讓大家聞之色變,直逼太噁心!不過,他憑《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取得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當年該片因為有很多血腥暴力場面而被定為三級片,黃秋生更在片中有強姦鏡頭,這次獲獎令黃秋生成為首位憑三級片而當影帝的影星,亦奠定了他日後在電影圈的獨特性格演員地位。不過黃秋生卻每次都是演繹一些「變態佬」和反派角色,使黃秋生在觀眾眼中有個不大好的印象。直至2003年在《無間道》一片裡演繹性格正直的警官而大獲好評,才正式擺脫了過去「變態佬」的影子。

他精彩絕倫、神形兼備的變態演出讓人至今心驚膽寒!也有被稱為華人世界的安東尼霍普金斯。 兇惡之徒、誰可匹敵、唯有真誠打動一切。

黃秋生的經典恐怖作品《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人肉叉燒包2之天誅地滅》《虐妻》《伊波拉病毒》等等,而其中以《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最為令人不敢領教!極為瘋狂及變態!

1992年,香港電影拍了一部讓港澳地區人名,一度不敢上茶樓飲茶的電影,更別說吃"叉燒包",而連台灣漸漸也有被影響到,沒錯就是這部惡名昭彰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本片以當時轟動一時的八仙飯店滅門血案改編而成,而主角就是黃秋生,當時黃秋生還室一個默默無名的小演員,不過盡業的他,十分精彩地塑造了這個變態殺人狂的角色,其極度戲劇性的表演令人看得不寒而僳。導演邱禮濤亦拍出了十分恐怖的血腥暴戾氣氛,令膽小者不忍卒睹。幸好李修賢飾演的刑警組長及他那一群有趣的手下將查案過程演得妙趣橫生,讓觀眾崩緊的情緒有一個喘息機會。

本片一度在台灣上映,當時不過大部份的血腥劇情和裸露鏡頭都被新聞局給剪掉,相信看過的人都非常失望,導致劇情和邏輯上也些破壞,而最近香港已經有出了一刀未減的完整版,小弟也趁剛好到香港旅遊時,順便入手,內容比之前修剪版的來的有張力及血腥,不管是斷肢畫面特寫或是虐殺時的不人道畫面,強姦、毒打、分屍、烹屍、甚至絞人肉畫面,堪稱港片中最為不堪入目的影片!

剛好這次介紹的兩部黃秋生的代表作影片導演,恰好都是邱禮濤,是個香港的電影導演。他是個多產的導演,執導過70部以上的各類型的電影,包括恐怖片、血腥片、勵志片、搞笑片、黑社會片等,但多是較低成本的製作。如果說90年代前半段是王晶的惡搞片天下的話,相信邱禮濤可以說是後半段的接班人,拍過的片子多半品質優劣差半,他在1990年代以拍攝變態的三級片如《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而聞名,之後的《陰陽路系列》則是帶有搞笑性質的恐怖片。導演習慣的對人性污穢面總是毫無保留,不僅是血腥場面極盡寫實之能事, 描寫人們日常生活私底下的一些骯髒行為更是大膽露骨,充分達到令觀者反感或作嘔的效果,難怪在網路上看到香港影界有人稱邱禮濤為"禽獸導演"。

2007/04/04

The Sixth Sense(1999)-(台譯:靈異第六感)觀後感

劇情簡介:
麥爾康醫生(布魯斯威利飾)是一名傑出的兒童家庭心理學者,幫助過不少問題兒童走回正路,也因此獲得市政府的表揚。不料,一名接受過麥爾康醫生治療,但未成功的青少年卻闖入麥爾康醫生家中,槍傷醫生後,再舉槍自盡。一年後,麥爾康醫生再度面臨一件類似的病例,這名叫做柯爾(海利喬奧斯蒙飾)的11歲小男生擁有陰陽眼,長久以來飽受冤死鬼魂的困擾,讓他十分害怕,這種恐怖的遭遇讓他無法對他人啟齒,連他的母親都無法了解為什麼科爾總是行為怪異。麥爾康對於自己無法解決去年那名自盡男孩的問題一直耿耿於懷,因此他決定盡全力來幫助柯爾。

但是長期以來飽受心靈折磨與煎熬的柯爾,卻認定沒有人可以幫助他脫離現狀。在麥爾康醫生不斷的堅持下,終於柯爾逐漸打開心防,讓醫生了解自己的問題,也慢慢地接受他的建議。在治療柯爾的同時,麥爾康醫生發現自己的婚姻狀況出現問題,他的太太不但冷落他,而且似乎有了外遇,麥爾康同時面對工作上與婚姻上的兩個難題而備受困擾。儘管科爾在醫生的開導陪伴下逐漸接受自己擁有陰陽眼的事實,但是就在整件事似乎即將大功告成,功德圓滿之際,麥爾康醫生卻有一個更驚人的發現....

觀後感:
『靈異第六感』是一部很特殊的懸疑驚悚片。一般人可以簡單地當作「有陰陽眼的鬼片」觀賞,享受驚嚇一番。身為老師或家長者,可以從「兒童心理輔導」的角度去進行思考。已婚者則可以用「忙於工作而忽略婚姻」來反省自己的夫妻生活。不同年齡層、不同生活經驗、不同文化背景都會從其中得到不同的收穫。
以下有結局討論,未看過本片者,建議不要往下看,否則會痛恨我讓他少了電影的樂趣!!

很多觀看本片的觀眾,看到片尾結局竟是這般,大都不自覺發出噓欷,感受到天人兩隔那種沈重的悲哀。當魚貫而出電影院時,重頭回想影片,又一一恍然大悟,發出嘖嘖驚訝聲。「原來麥爾康醫生早就死了」、「原來小男孩能看到他是因為他本來就是鬼魂」、「原來他妻子不跟他說話是因為看不到鬼魂」、「原來他妻子不是外遇」……等。編劇巧妙的倒錯安排,使得這部電影比一般恐怖片來得精彩有餘。所有觀眾一開始都以為男主角只不過受了槍傷,傷好後繼續行醫濟世。然而到了片尾,觀眾才震驚,原來男主角早就死亡、是個鬼魂。逼得觀眾得繼續重頭將劇情再想過一遍。

劇情內容乍看是醫生幫助男孩走出害怕的過程,看到後面則是以為男孩反過來幫助醫生的婚姻問題,但到片尾則是發現原來醫生陷在人生最大的困境中—「死亡」。而「死亡」不像男孩的問題可以透過心理輔導解決,也不像婚姻問題可以透過溝通、互動來改善。它是一條不歸路,沒有任何人、任何方法,可以使之脫離這種困境。再有智慧、再有謀略、再有權勢、再有金錢,都只能噤聲順服地去接受。即使如片中具有陰陽眼能力的小男孩,也只能幫助醫生去發現自己是個鬼魂的事實。而醫生得悉真相後,也只能默然接受,選擇不再眷戀在妻子身邊,徘徊不去。片尾佈局強迫觀眾面對死亡這種強大的決裂,使人們進入默思,而帶出活著的我們在人世間該如何把握時光,多做些什麼。

定義恐怖片,總不能說「恐怖片就是讓人覺得恐怖的影片」吧?事實上,讓人覺得害怕和驚慌也並非是恐怖片的專利。在許多其他類型的電影中,也會有不少讓人腎上腺素激增、呼吸變得急促的段落。「恐怖」這個詞本身的意義太過含混,似乎所有的負面情緒都能跟它牽扯上些瓜葛。究竟什麼是恐怖?什麼是它的核心意義,如果確實有的話?怎樣才會引發人的恐懼呢?

2007/04/03

猛鬼佛跳牆(Bless This House) (1988)-觀後感

劇情簡介:
建築工程師張驃(董驃飾)喜獲公司分配一幢郊外別墅。正當驃叔與太太狄波拉及兩名女兒萬般興奮地搬進此豪華大宅之際,屋中怪事不斷接踵而來。驃之大女珍(李麗珍飾)與男友(何啟南)趁父母不在家,請黃居士到來驅邪,反被惡鬼嚇走。大女兒李麗珍在明察暗訪之下得知此別墅曾發生一家四口活生生被燒死的家庭慘劇。驃等人正一步步重演當年血案……

觀後感:
本片當時嚇壞年少的我,記的小時候在第四台和家人看了本片,害我足足一個禮拜晚上不敢一個人睡。

香港鬼片不少,真正恐怖的鳳毛麟角,本片應該算是港片中極為少數的正經鬼片,對香港恐怖片有研究的朋友一定知道,片子性質常常搞笑成份多過於恐怖氣氛,而黑色幽默過份,也變成是港片恐怖片常犯的詬病,而本片是少數滿用心經營恐怖氣息的片,雖然劇情很簡單,但是充滿讓人毛骨悚然的橋段。

讓我當時嚇到不敢睡覺的人就是這位于仁泰導演,也被香港電影界稱為“鬼王”,其作品多以陰森森的鬼氣爲特點,總能令到觀衆不寒而悚,早期《白髮魔女傳》和《夜半歌聲》都將這樣的鬼魅之感渲染得十分成功,而《靈氣逼人》中神秘的鬧鬼大廈同樣能夠嚇驚觀衆;後來于仁泰的恐怖氣息漸漸漂到美國去,受到好萊烏的青睞,陸續拍攝一連串恐怖電影,如世界上最恐怖的人偶恰吉系列《鬼娃新娘Bride of Chucky (1998)》,夢靨鬼王Freddy和十三星期五面具殺人狂湊在一起的《佛萊迪大戰傑森Freddy vs. Jason (2003)》,但反應沒有他在香港來拍的作品來的恐怖,而最近拍了一部非恐怖片,更讓李連杰在創事業高峰的《霍元甲 Fearless (2006)》總而言之,佈景的雕琢與氣氛的營造皆成爲其恐怖片的“金字招牌”!

此片的情節頗爲老套,大概便是主角升職加薪搬新屋,結果在新屋撞鬼,更一步步重演當年慘案,這樣的劇情,相信你看過不少類似的電影,但為什麼本片會如此嚇人,當然,導演執導的手法和嚇人的技兩高明外,另外一個因素是生活化,過多的天馬行空劇情或過於神鬼化,觀眾不易進入劇情,缺乏認同感和臨場感,本片抓住這個要命的弱點,利用平常大家會遇到的事情,更加油添醋的讓人毛骨悚然,如拍照拍到怪東西或是半夜聽到聲音之類的手法,讓人有種不寒而慄的驚嚇感。

此片雖然取材現代,但那些場景亦是充滿陳舊的“鬼味”,如天臺佈滿灰塵的儲物室,生銹的鐵門,一張發黃的照片,破舊的關帝廟,牆上的神秘圖畫,都被於仁泰拍得陰森詭異,而底片被放大後出現的奇怪人臉更能令人發出一聲驚叫!片中移位的盆景,突然出現在天臺的女鬼,摔在地上的照片,深夜天臺傳來的唱戲聲和嬰兒啼哭,不詳的烏鴉叫聲,剝落的牆紙,董驃睡覺時被鬼上身那一"彈",路邊的黑影以及黑夜駕車入墳場等多是點到爲止,但攝影,燈光及配樂都特別出色,在自然的調度下營造出出人意料的真實氣氛,觀衆亦在第一時間害怕起來!影片中許多恐怖場面多發生黃昏及黑夜,個人感覺在昏黃光線下效果尤爲集中,特別是李麗珍發現牆紙剝落圖畫再現一段,光線映在手持尖刀面目猙獰的公仔身上,顯出一種奇特的窒息恐怖。

2007/04/02

Shaun of the Dead(2004)-(台譯:活人甡吃)觀後感

劇情簡介:
每一個人都會為「英雄」而頂禮膜拜,因為「英雄」可以改變世界,但創造世界的,卻是生活在其中的普通「分子」。Shaun就是這樣一個「分子」,和身邊的大多數人一樣,他好吃懶做,日子得過且過,眼瞅奔三十的人了,對未來卻一點計劃都沒有。就連女友都厭倦了他的一成不變,在度過了一個毫無新意的週年紀念之後,決定進入冷靜期,重新審視兩人的關係……Shaun的同屋室友Ed倒是對他另眼相看,甚至有那麼一點點盲目地崇拜他。

又是一個星期五,和往常沒什麼兩樣,Shaun和死黨Ed仍然在溫徹斯特的地方酒館懶散地消磨時光,Ed稍嫌肥胖的身體擠在狹小的椅子裡,兩眼緊盯著電視裡的新聞報導:火車誤點了、一個人暈倒在大街上……正常的新聞事件無法遮掩死亡的漫延,真是隔天如隔世,僅一天的時間,整個倫敦北部就佈滿了Zombie,它們因為聞到鮮血的味道而騷動不安,而它們的主要目標就是還未受到感染的Shaun、Ed等人。

這是靈魂與肉體的雙重打擊,當人性被慾望所吞食,也就是時候分清人類與活死人之間最為實質的區別了。Shaun拿起了一切可以阻止Zombie進攻的武器——雖然只是變了形的球棒和鐵鍬,在Ed的協助下,他要從有如地獄浩劫的倫敦救出摯愛的女友和母親。就這樣,即使是像Shaun這樣的小人物,當他堅定了信念時,一樣可以成為人們口中的「英雄」。

觀後感:
這部電影秉承了英國喜劇一大的特色——反諷。一看片名,就知道是刻意開《Dawn Of The Dead活人生吃》電影玩笑,連本片台灣中文翻譯《活人甡吃》,都狠狠的玩弄一般,甚至跟他同一起上映,讓人更有深刻的聯想和諷刺!!本片按照劇情的主線而言,這是一部很典型的Zombie Film,其中又摻雜愛情和友情的主題。然而你若真這麼認為的話就上了導演的當:導演並沒有一味的想表現什麼血腥恐怖或者人性成長,而另辟捷徑的走了一條黑色喜劇的路線。片頭特意設計了一系列的鏡頭描述現代社會的程式化,突出表現在每個人日復一日的呆滯神情和僵化的動作上。跟一般的Zombie Film比起來,裡面的Zombie依然恐怖,步伐蹣跚,撕咬人並傳播Zombie病毒,Zombie本身不是產生笑料的媒介,然而在描寫到劇中人物面對危機的反應時,黑色喜劇就適時地跳了出來,讓人緊繃的神經馬上斷開。譬如主角們在Zombie快衝上來的時候還能聊天或者弄點搞笑的噱頭,絕對搞笑。當你被逼真的Zombie嚇到的同時,又體會到英國喜劇影片獨有的幽默感,落差如此之大的情感體驗,很有英國電影一貫的特色。

本片有一個特點,就是以愛情線為基礎,而大橋雖然只是英雄救美,但故事本身卻沒有忽略人物性格的描寫,男主角本身是一個小男人,不懂浪漫及對於身邊一切大小事情都不加留意,終於導致被女朋友拋棄,編導用很多細節去描寫男主角的性格,但卻又能夠跟故事的發展互相配合,這是非常難得的,由於本片是Zombie Film,編導其實可以利用血腥暴力去討好觀眾,但可幸的是,編導所關注的,不單只是觀感上的刺激,而且是男主角本身及他身邊那些人的感覺及其存在的意義及價值。

而本片利用很多笑點來支撐本片有點劇情不足的缺陷部分,而也是本片讓我稱讚的部分,我簡單的舉例如下:

笑點一:早上起來,Shaun出門去街頭的小超市去買東西,而街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滿了Zombie,而渾渾噩噩的Shaun卻對街上的Zombie視而不見。天天在Shaun家門口討錢的乞丐已經變成殭屍,走到他面前要撕咬他,而他一把推開乞丐,口裡還說著今天沒有錢。

笑點二:回到家裡後,一個女Zombie在Shaun的院子裡遊蕩,而Shaun和他的室友Ed還以為那是醉鬼,出門跟她打招呼,女Zombie把Shaun撲倒在地,準備咬他。搞笑的Ed以為Shaun有艷遇,居然進屋拿相機,大叫一聲,將Shaun和殭屍的目光吸引過來,給他們拍照!Shaun一把把Zombie推開,結果Zombie跌倒在鋼管上,被鋼管刺穿身體後又站起身來,這時兩人才發現事情有些不對。而Ed竟然下意識的又舉起了相機.....

笑點三:回到房間後,看著新聞,他們才知道發生了什麼。由於兩人進來時忘記關門,有一個Zombie走進屋裡。Ed一記煙灰缸,把Zombie打倒。這時電視上才說Zombie的頭部是其弱點。兩人準備了一筐刀叉勺子,鍋瓢碗盞什麼的,走出屋外向院子裡Zombie扔,沒兩下扔完了。兩人就站在Zombie面前討論還能扔什麼,結果捧了一堆黑膠唱片出來,扔之前還看下名字,貴得不扔,好聽的不扔。唱片扔完後他們又從雜物間裡翻出一把槳和球棒,乓乓兩下,乾淨利索的把Zombie打倒了。

笑點四:Shaun帶著一干人等,想躲進酒吧裡避難時,發現酒吧外面已經被Zombies包圍了,於是幾人就決定假扮Zombie混進酒吧。他們學Zombie的模樣,步履蹣跚的從殭屍叢中左突右閃,Zombie居然沒有發現,當Shaun他們正為計謀得逞而舒口氣時,Ed無比搞笑的在Zombie叢中接聽響起的手機,而使他們在Zombie叢中暴露了正常人的身份。

笑點五:當Shaun的同伴David站在窗邊,被窗外的Zombies給抓住,而Shaun他們死死抓住David的腳,想把他給拖回來,結果David被窗外的Zombie屍給開膛破肚,五馬分屍,Shaun他們只抓回David的兩條腿,正讓觀眾覺得恐怖的時候,David的女友Mary居然拿起David的兩條腿當作棍棒,衝進Zombies裡一陣亂打。看著Mary拿著心上人的斷肢去報仇,本來那種恐怖血腥的感覺瞬間消失。

影片的結尾也一改這種英雄,成長題材的結局,頗有點黑色幽默的意思:活下來的Shaun和女友在一起生活。依然如舊,每天渾渾噩噩,行屍走肉一般。而電視新聞正在播報人類與Zombie已經和睦相處,Zombie為人造福,成為人類的寵物,勞動力,甚至還有人類和Zombie通婚。大街上走過的,不仔細辨認,分不出哪個是人,哪個才是Zombie,而變成Zombie的Ed,每天無所事事的和Shaun一起在屋裡打PS。

最有趣的是,編導利用Zombie的型態,去對比英國人如爛泥的生活,從男主角每夜出沒的酒吧,到因為大意忘記為女朋友訂台吃飯而導致分手,到被Zombie追殺低到唯一可避難的酒吧,一切橋段都在計算當中,而又合理,本片剪接的純熟,卻又不至於令人覺得賣弄花巧,而其中一場眾人與Zombie對打及片首兩男主角利用黑膠唱碟擲向Zombie,及一場眾人在逃難時車上樂與怒音樂的變奏節奏;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男主角接近誇張但又不令人反感的演出,雖然又未至於是出神入化,但總算把男主角人物性格立體起來,而角色本身,以非現實的故事場景來說,也令觀眾更加容易入信,而本片的結局,也打破了一般Zombie Film的格局。

導演的意圖就在這裡——麻木不仁的生活,每天行屍走肉,按部就班的成為整個機械般僵化的社會中一員,今天不問明天事,得過且過。這樣的人,和Zombie又有什麼區別呢?


2007/04/01

The 400 Blows(1959)-(台譯:四百擊)觀後感

劇情簡介:
是楚浮具有強烈自述意味的作品,整部片幾乎就是他的往日追憶,敏感、羞怯、溫柔,在迷惘中呈現情緒化的逆端。楚浮以看似隨意散漫的生活片段,簡單平凡的調度,卻極細膩地讓男孩一次次希望與幻滅的心路歷程生動地呈現出來。結尾三段不同距離及角度的長拍,將氣氛快速累積,直到最後那令人震撼的回眸,堪稱影史經典。

觀後感:
其實《四百擊》大約大一的時候就看過了,祇記得自己差點在學校的視聽圖書室裡哭到不能自己。幾個人經過我坐的小格子,都看了我幾眼,都是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大約是說:這個男生在哭什麼。結果這次再看,卻連連逗著我哈哈大笑起來,一直疑惑著:不知道這些年我改變了什麼,同樣一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改變這麼大。我看著電影裡少年們的行為,偷抽煙裝大人喝酒玩著小孩的棋子,又怕被發現裝好孩子的樣子;在閣樓窗戶撕自己老爸的書當吹箭射街上的車子,裝成蠻不在乎;傻呼呼地牽著小女伴的手走路,用衣服擋住們所以便於輕聲進出...想著自己小時候不也幹過這種所謂的『壞事』嗎?不禁啞然失笑。

我想《四百擊》應該可以當成觀眾對楚浮的入門作品,因為不僅是楚浮本人的早期作品,而且是關於孩童的故事,很容易觸擊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回憶。我看《四百擊》其實並不是什麼蘊藏深刻議題、反省、或控訴的電影,而是屬於敘事體裁的作品,你可能看看劇情簡介就知道它在演什麼了,從頭到尾沒有意外,但是無法複製的可能是生動的演技及對白,《四百擊》真切捕捉到了關於童年的思考模式及表達方式,讓你驚訝到四十多年來童年的鬼靈精怪以及天下父母心其實沒多大改變。

這電影裡的少年不是壞,只是無所事事,認為自己如果學著大人的樣子,便是個可以獨立處理自己問題的成人了。這不也是我們小時候常常有的想法麼?但事實上,我們不能,電影裡的少年也不能。

少年不懂成人世界的邏輯與規範,法律對他來說是一件太遙遠的事。那麼,誰該告訴他們呢?或許我們應該站在另一種角度,去同情這些少年呢?那些小事算不算壞事?對小孩子來說,是的,但對大人來說呢?這不是你們一直在做的?為什麼你們可以准許放縱自己,卻不許頑童們嬉戲?紀律是為了什麼?規定又是為了什麼?

在我們的成長歷程中,似乎多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對成人世界的不解與懷疑,卻又極渴望能被社會的建制所接納,最後卻使自身陷入尷尬的境地,或著是自我放逐。而這部電影就是描述著這樣的情境,導演楚浮的電影慣常用著一種溫柔又戲謔的筆調敘述著故事,鏡頭影像也順著簡單的音樂行進,在「真實」的故事表現下營造著輕盈、直接的基調,而背後卻滋生著人與人相處的悲劇性。

楚浮用溫柔的影像敘語表現著家庭社會與兒童「關係」的危機,並利用詼諧的劇情做為控訴,他的電影並不要求知性的同謀與觀眾的參與,他所要求的是觀眾直接感性的參與。因此,我們在他片中孤獨主角經常與社會結構互不協調的碰撞中,極易找到自我成長的影子,感受到那種受委屈的心情,猶如跌到一個邊緣地帶的無助心情。有趣的是,導演不去告訴我們這些問題的答案,他所作的,不過是把一個事件平實地陳列,然後,讓我們不斷去看到這些衝突的幽默與弔詭,反芻這裡頭的意義。少年在觀護所時,沒有人來看他,除了他的同伴。那一幕,他趴在窗邊,看著那唯一熟悉的朋友離去,讓人心情沈重。

沒有機會嗎?
有的,那就逃吧!

於是在片尾,我看著那少年從觀護所逃出,他躲過戒護人的追趕,跨過田野,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然後,跑到了大海邊,他走到海灘旁,踏著海水。影像一下停在少年的臉上。疲累、茫然、不知所措,然後,影片就停在那一刻,結束。

這段有名的場景看得我熱淚盈眶。在那少年不斷跑著時,我想到了《阿甘正傳》的橋段,都是在跑,都是不知道為什麼跑,但深底意義又完全不同。

四百擊的跑,是逃脫的跑,是逃跑。但逃跑是沒有目的的,逃跑也總有停下的一天。但當你停下之後,該怎麼辦?

不知道。

我們不也是如此麼?不斷的跑,不斷地想逃離,想自由著,想要完全的自我。但到了大海邊,卻只有茫然。
該怎麼做?不知道。或許我們從未長大過,就像那片中的少年一般,我們破壞規矩,逃離一切,我們只想這麼做,但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

除了一個時代的茫然,那少年的茫然,或許也是我們自己的茫然。
乍聽之下我以為《四百擊》是探討問題學生,或是學生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轉變的故事,結果並不盡然,每件事在《四百擊》中其實都發生的很自然,老師為了維護尊嚴而處罰學生,父母親陰晴不定,叫人又愛又怕等,這些都是很容易讓人感同身受的因素,因此《四百擊》可以是部符合絕大多數觀眾口味的片子,如果它有什麼更高遠的涵義而我沒有發現的話,我想是因為有太多更黑暗更沉痛關於問題青少年的電影在那裡,以致於《四百擊》的世界其實是相當純淨不受污染的。

在故事方面,《四百擊》是一個男孩在生活環境(家庭與學校)的挫折下,一步步陷入邊緣化、難以脫身的生命泥淖的過程。楚浮看似隨意散漫地呈現男孩的生活片段,在簡單平凡的調度下,卻是極細膩讓男孩在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與幻滅中的心路歷程,無需累贅言語詮釋即立體生動地呈現出來。影片最後,安端逃出教養院,三段不同距離及角度的長拍(僅三個鏡頭),將氣氛快速累積,直到最後那令人震撼的回眸,堪稱影史最經典的收尾之一。

《四百擊》的影片內容,扣緊了「偷竊」此一行為的衝突上。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有一股蠢蠢欲動的感覺,對於該做或不該做的事都會想去嘗試。因此翹課、使壞、偷竊,這都是童年活動的一種反社會行為,就某些心理研究學者認為,在孩子的心目中,偷竊物的價值並不重要,對一個深感自己缺乏愛與關懷的孩子來說,盜竊行為反倒象徵著希望的姿勢,他們企盼的不是物質,而是為了與長期忽略他的成年人再次建立聯繫,就像片中安東尼第一次撒謊的時候,他母親也開始關心起他那一幕。因此,《四百擊》宛如一段荒唐而令人產生反思的青春敘事,不論其反省的對象是個兒童或是成年人,但成年人似乎更必須負擔更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