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21年默片時期,德國最重要的導演F.W.穆瑙,決定將【吸血鬼】(Nosferatu)改編上大銀幕,並捨棄二○年代德國電影界以片廠搭景的拍攝方式,在完成開場女主角葛莉塔的片段後,便帶著大批人員與器材,遠赴捷克出外景,與飾演吸血鬼歐洛伯爵的另一位男演員在當地會合。
沒人知道這位扮演歐洛伯爵的麥斯許瑞克到底是誰,只聽說穆瑙由劇場界發掘這位演員,他枯槁、眼眶深凹、牙齒暴凸、肩聳背彎尖耳,與吸血鬼極為相似,遠超過眾人所能想像,還是個極端服膺大師史坦斯拉汶斯基「方法表演」的表演藝術家。他老早就住進捷克古堡,遵循吸血鬼的方式生活,從思想到形態外貌,都務求能如一隻不折不扣的吸血鬼。
當晚,攝影師莫名其妙病倒……第二天,勉強拍了一場古堡內簽約的戲後,攝影師幾乎喪命。最後,全體人員搭機來到一座小島,和女主角葛莉塔會合,準備拍攝最後一場戲。這場戲正是穆瑙允諾給予麥斯史瑞克演出這部影片的酬勞——不朽的生命,與美麗女主角葛莉塔的脖子……
在這部偉大經典中,這一刻起,幻影開始走向真實……
觀後感:
【吸血鬼】(Nosferatu)是德國電影大師穆瑙1921年的名作,最初的改編藍本是著名布萊姆·斯托克的小說【吸血鬼德古拉】,但因為斯托克的遺孀不願意出讓版權並威脅如果穆瑙開拍此片將提出上訴,穆瑙不得不將吸血鬼的名字改為【吸血鬼】(Nosferatu),影片拍攝完成後引起轟動,並因強烈地暗喻了當時德國現狀和出色的場面調度而名垂影史,【我和吸血鬼有份合約】就是以此片的拍攝過程為故事的。
該片以虛構的經典恐怖片【吸血鬼】(Nosferatu)的拍攝過程為題材,並將傳統的吸血鬼角色溶入其中,奇特的劇情大大掩飾了內容中的荒誕成分,使影片具有了相當的觀賞性。在拍攝手法上,大量的黑白影像將傳統蒙太奇的記實特點充分表現出來,大大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至於影片的最大懸念:麥斯史瑞克到底是一個被其所扮演的角色迷惑而深信自己是吸血鬼還是他真的是個吸血鬼,影片最終也沒有為我們揭開謎底,而是留給觀眾足夠的空間去想像。
1922年【吸血鬼】(Nosferatu)的主演麥斯史瑞克由於外形古怪:光頭、蝠耳、慘白臉,平日形象即讓人不寒而慄,因此有傳說他本人就是個吸血鬼,所以扮演此角才如此傳神。原以為只是影史逸聞,但沒想到【我和吸血鬼有份合約】正沿著這條路子而來。在片中,麥斯史瑞克被設計成一個真正吸血鬼,茂瑙為了找他出演諾斯費拉圖而不惜用人的性命與之交換。
影片的編導努力地要讓我們相信劇情片【吸血鬼】(Nosferatu)其實是一部半紀錄片,因為在影片的高潮段落即【吸血鬼】片的最經典段落愛倫犧牲自己讓吸血鬼留到天明時是在穆瑙給女演員注射鴉片和吸血鬼真的把製片、女演員和攝影殺害的情況下拍攝完成的。不論這樣的描寫是否有事實根據,單從觀眾的角度,沒有一個影迷會相信一部經典作品是在如此的情況下誕生的。編導如果真的想以此來挑戰觀眾認知的話,那他們自己首先就已經失去了理智。電影雖說是造夢工具,但如真的有人對你說【400擊】是導演被外星人催眠下拍攝的,那簡直是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自我混亂了。
電影的迷人魅力,很大一部份來自於「豐富的想像力」。因此,一個創新的故事,或是一些出奇制勝的意念,總是會先入為主地令人感到興奮,渴望一窺究竟。然而,很多構想不俗的電影,卻令觀眾在看過以後產生「見面不如聞名」的失落感。其間的落差,來自電影製作者在將虛擬意念落實為具體畫面時的執行功力不足,【我和吸血鬼有份合約】正是這樣的一個鮮明例子。初聽本片的故事劇情時,的確令人興奮莫名:默片時代的德國大導演穆瑙為了追求藝術上的突破,竟然找了一個真的吸血鬼來扮演【吸血鬼】片中的卓古拉伯爵。他們之間本來有個約定,吸血鬼幫穆瑙完成影片的拍攝之後,他就將女主角讓吸血鬼吸血,不料吸血鬼不遵守合約規定,受不住鮮血的引誘,提早就吸了攝影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的血。
這個故事對某些藝術家的「偏執狂心態」作出了一個極端而有趣的反映。在這些所謂「藝術至上」的藝術家心目中,人命根本比不上他的作品重要。因此,穆瑙會將女主角的血作為交換條件,引誘吸血鬼參加影片的演出。其實,他有什麼資格這樣做呢?萬一穆瑙拿別人的生命作賭注拍出來的影片只不過是一部事與願違的平凡之作,那麼女主角豈不是更加死得不明不白?
因為本片的關係,讓我聯想到前陣子,台灣有某個藝術大學的學生和老師,一昧想體驗死亡的痛苦和經驗,而衝動的在學校買了一付真實的棺材,並將同學躺入棺材,更離譜的是還要埋在地下3天,雖然沒有發生其他意外,可是卻讓我有一點感想,或許我該佩服他們的專業精神和那種我沒有的衝動和瘋狂,可是我卻心中竊笑著愚蠢和不可思議的沒思考性行為,想請問他們,這樣做有啥意義?跟人家分享她們在棺材內渡過漫長的3天中,所體驗出死亡的孤獨和遙遠,但可是你畢竟不是真實死亡,也不是身體去體驗死亡的那種意境,而你只是被關在不到2坪的木箱子,要論死亡,有點說不過去吧!也許剛聽到這個訊息時,當夏真的有種吃驚的反映,可是過了幾分鐘後,開始浮現”蠢”的字樣,請問誰或將你那3天的棺材體驗當作是專業或是達人指標嗎?不會!如果,下次又有一位無聊人士挑戰你的3天,渡過4天,多你一天,那這樣的無謂比賽又有啥意義?你那3天又算啥?人家比你多一天,是否比你3天更有說服力的詮釋死亡的經驗?我只想說,為藝術而犧牲,不要一昧的想到「藝術至上」,想想你的藝術行為,帶給大家任何的感受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