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5

The Net(1995) -(台譯: 網路上身)觀後感

劇情簡介:
是一部以人類過度依賴電腦,以至於和周圍環境嚴重隔離的故事架構而發展出來的驚悚片。

觀後感:
電影的整個發展基楚是建築在一的特別的女人身上,她幾乎足不出門,沒有半個朋友,若說有的話,就是她的心理醫生,但她也不是不問世事,她所有的工作、交際、購物………等都在電腦上解決。我不知道美國的電腦是否真的是這麼發達,不過我相信這樣的技術是不難作到的,電影中有一幕便是她從電腦中利用網路訂購披薩外送,直接解決晚餐。她的工作能力是被稱為電腦天才,是許多大的電腦公司想要納入的才女,再加上她擁有美麗的聲音,因此她是許多男士在網路上相繼想認識的對象。

但……似乎她有一個原則:她不願意被人看到或是認識,甚至連一個小小的晚餐她也不願意,在美國這一個開放的地方,她不渴望愛情嗎?不,她渴望,她心中有一個她要的理想標準,一個夢,可是基於某些理由,她寧可放棄這些可能會達成她的夢的機會。是什麼造成她那麼不願意去面對人?是網路真的太吸引人了?或是……有一些內心的因素(來自於人的)以至於她不願去面對的?我個人認為,是害怕接受現實,現實生活的理想對想是少之又少,而他寧願在虛擬的空間裡,與根本不知對象長怎樣的另一端IP使用者聊天和談心,是種逃避和不敢面對的一般人的心態,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和做法!

故事的發展便從這個女孩子身上開始。在美國,由於電腦的發達,每個人的名字及各式各樣的資料都是用電腦來登錄的。所以一個人如果要證明自己的身份,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從電腦上證明。但如果今天電腦出錯呢﹖或是有人偷偷把那些資料修改過呢?再加上現在的網路發達,幾乎每台電腦都是有連線的,因此一台錯掉,可能每一台都是錯的,或是藉著一台電腦就可以改其所有的電腦。想想看,一個女孩子,沒有任何朋友,可能唯一可以證明她的身份的是電腦,那如果電腦出錯呢?如果電腦上沒有她的名字呢?或是電腦上的她不是她呢?她是個才,有人會想取代她的位子,有人會想藉著她的名義去作一些事,有人會怕他從電腦上作壞事的時候被她抓到。因此這個「換名字」並把她根除的行動就這樣展開了。

如果你看過這部片子的話,你會發現其中的幾幕不斷的在重覆強調著:美國人相信的是什麼?是電腦!他們相信電腦是不會出錯的,是他們認定的標準。想想,在人性化系統不斷努力研發的今天,甚至我們更有一個期望,期望電腦有自我成長的能力與思考空間;期望它跟人一樣能思考、自主、是活的。再想想:一個活著的機器,再加上它的零件是可以不斷的更新的,換句話說,它是永遠不死的………。哇……一個會「不斷的成長」並且「永遠不死」的「活物」!這是什麼?美國人在相信的是什麼?

我們再把焦點放在女主角身上。她相信電腦嗎?我想她是的,可能還比一般人更是相信,因為電腦上是她的全部。她渴望愛嗎?她是的,電影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但她為何寧可選擇打發時間在電腦上Talk,而不願意跟實際的人溝通呢﹖即使是一個小小的晚餐。我想,「她第一個上床的對象是『心理醫生』」,這是個很有趣的答案,為什麼她不是跟一般大學女孩一般,去跟她胡搞瞎搞的男朋友上床,而是她的「心理醫生」──電影中看起來矬矬呆呆的「心理醫生」呢?

她渴望被人瞭解,而心理醫生是最能夠瞭解她傾聽她的話的,與一般人不同。她被傷害過吧?在人與人相處的時候被傷害過吧?或許「父親在她幼年的離開」是她人生受傷的第一個開始?比起電腦來,她覺得真實的人是比較不瞭解她、傷害她的吧!比起電腦來,真實世界是給她比較少的安全感吧!她相信電腦、倚靠電腦;她害怕真人,排斥世界。然而她渴望愛。嗯……她是需要福音──使內心的傷害被撫平的,她需要福音──最真實的愛的源頭去醫平她的傷口,她需要被幫助去面對真實的人、真實的世界。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網路科技越來越發達,而無論是整個社會或社會中的組織、個人都越來越依賴資訊網路科技,在無形之中,此科技正漸漸地改變我們工作及生活的方式,且隨著網路空間的快速擴充與全球化連結,這個虛擬電腦網路空間,將令未來的人類,透過這個系統能共同建構一個理想的虛擬世界。但,資訊科技愈是發達,隱私的倫理議題就愈是層出不窮,網路規範與倫理將會犧牲網路社會的自由特質,因誤用或濫用網路自由所引起的網路倫理問題,如何消除這些障礙,及如何取得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將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作。網路是全球性的、無疆界的,只要你有本事,你就可以從網路上得到任何你想要的資料,但在使用這些資料的同時,請記得,網路也是有它的問題存在的,在安全性的考量下,應小心使用,否則哪天搞不好你就會成為下一個安琪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