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7

Umberto D.(1952)-(台譯:風燭淚)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50年代初的尚未在戰後貧困中復蘇的義大利,沒有子女的溫培爾托D從他當了幾十年公務員的市政當局退休了。微薄的養老金使他的生活非常艱辛,他參加了領養老金的老人們的示威請願運動,被軍警驅散。他付不起房租,幾乎被女房東趕出大門,但女房東的小女傭對他的同情使他感到人間尚有溫暖存在。然而生活是無情的,在金錢統治的社會裏,要有錢才能生活,身無分文的他最終淪落到上街乞討的地步。對生活絕望的他想甩掉他心愛的小狗,然後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小狗卻又找到了他,像平時一樣依偎在他的身上,這又使他看到了生命中仍存的一絲光亮。

觀後感:
一個孤苦伶仃的老人,一隻小狗,一個現實的社會,這樣的組合,構成我們值得關懷注意的電影。

Vittorio De Sica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傑作。非常簡潔明瞭的敍事,對底層社會無限的同情心,毫不做作的自然表演,讓人淚流滿面後沈思社會的不公。一部關於絕望的電影,投注了極大的激情,但又溫柔得潤物細無聲。

Vittorio De Sica慣用非職業演員擔任演出,大量的長鏡頭和遠鏡頭拍攝,一幕幕傳達出來的畫面,是真實而且貼近人民,影片在刻畫老人窮苦窘迫的生活狀態之餘,必然會對戰後的義大利社會做一番反映。遭遇災難,受苦受難的不會是富人,窮人與普通百姓永遠是災難的受害者。房東只會相互勾結,冷漠冷血,與更加富貴的電影院老闆結婚以達到財富增值的目的,犧牲曾經有恩的窮人也在所不惜。只有窮人才會相互憐憫,但這又有什麽用呢?都是窮人微不足道的力量,又能做得了什麽?政府微薄的養老金在戰後又能做得了什麽?影片開頭就揭示這種“窮人無力”的事實。老人們爲爭取更多的養老金去抗議,但面對軍隊開著輛吉普車的驅趕,這些老人顯得多麽軟弱無力。但他們的無力又是那麽必然的。他們爭取爲了什麽?就是爲了繼續生存。但如果被這些車撞倒死去,那爭取來又有什麽意義?而且國家會因爲死那麽些毫無工作能力的老人而反思嗎?

影片高明之處在於它不僅展示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它也展示了老年人問題的另一主題「老年人心理問題」這一問題是超越了時空界限的社會學中的重要命題。

除了經濟上的拮据,溫培爾托還承受著精神上的寂寞。與他同齡的老人現在應該是兒孫滿堂,共用天倫的時刻,但是無兒無女的他卻孤獨生活。沒有人關心老人的心理狀況,即使是關心、同情老人,對溫培爾托多加照顧的女傭瑪麗亞。她會在他病中爲他端水,會幫他照看小狗,但她還是無法理解溫培爾托得知小狗走失時的憤怒和傷心,因爲她不瞭解弗蘭克對溫培爾托的重要意義——親人、朋友、不離不棄的夥伴。女房東更是不顧他的困窘和無奈步步緊逼將他逐出門去。老人最好的朋友小狗,雖然在他寂寞時陪伴他,給他帶來生的希望,但仍然不能完全爲老人分擔憂愁,排解痛苦。老人又苦無處訴,這也導致了他在走投無路時竟絕望地選擇死亡。

這是導演懷著大悲憫製作的電影。鏡頭中的義大利城市是灰暗的,鏡頭中的生活是艱難的,但是一閃而過的美好還是堅定了我們生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對於老人溫培爾托和電影中其他社會下層市民的生存現狀,導演只是留下重重地一聲歎息。這裏面有對不完善的社會制度的批判,也有對事態炎涼的控訴。因爲導演意在紀念——以影像記錄下一代老人的生存現狀,同時也爲了給與觀衆以希望,導演設置了開放性的結尾。鏡頭中遠去的老人和小狗無憂無慮嬉戲的身影,似乎是一個光明的尾巴,但是溫培爾托的形象早已深深刻在觀衆的心裏,成爲一個時代的記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