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4

Ladri di biciclette(1948)-(台譯:單車失竊記)觀後感

劇情簡介:
二戰過後,羅馬同許多城市一樣,充斥失業和貧困,人們常常爲一個工作機會爭得頭破血流。已失業兩年的Antonio費勁千辛萬苦獲得一份海報張貼的工作後,卻爲這份工作需要一輛單車犯愁,爲了以後的日子好過,他傾其所有購買了一輛單車,不想,他的單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偷了。

Antonio同兒子Bruno尋遍羅馬大街小巷,也沒能找到他賴以活命的單車,眼見無指望的日子又要降臨,Antonio決定以牙還牙,可是他的運氣卻沒有別的小偷好。

觀後感:
半夜睡不著覺,很喜歡拿黑白老老片來看,很簡單原因,助眠啊!

這部老老片,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Vittorio De Sica狄西嘉的代表作之一,本片幾乎具備了這一流派的所有特點,比如基本上都是實景拍攝,多用外景,並且基本上都是非職業演員,題材也是非常貼近現實生活的,描寫了一個迫於生計,最終被迫去偷單車的普通人,以此折射出當時下層人民的悲苦生活。

影片中沒有虛構和矯飾的成分,攝影機彷彿不經意的選出一個人的遭遇進行表現,此片不僅是主角的悲劇,也是戰後大批陷入失業,貧困的工人們的縮影。此位導演擅長用影片發掘社會悲劇,如擦鞋童、必須偷一輛單車才獲取職業的父親、被趕出寓所的孤獨老人、及遭到法西斯迫害的猶太家庭,帶一種強烈的真實感,帶領觀衆深入這些人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幽默或嘲諷的口吻向觀衆表現那些小人物在自己面臨的嚴峻環境中怎樣生活下去,不求助於人爲的鬧劇,也不故意裝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只是客觀敍述事實,讓我們親眼目睹他們的人性。

在鏡頭方面,導演也並非因爲都是非職業演員而刻意多用中遠景。侯孝賢也常用非職業演員,他曾說過,自己的著名的長鏡頭的風格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早期多用非職業演員,爲了彌補在表演上的不足,而儘量回避近景和特寫,以讓演員能自由發揮。在這點上,Vittorio De Sica倒是沒什麽顧忌,依然給了父子倆相當多的近景以及特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顯露出了作爲非職業演員的不足,但在另一方面,父子倆真摯的表演卻又爲影片增加了不少情感分量。

影片中有好幾處都採用了靜靜地跟拍兩人走路,這種方法把那種孤寂無助,充滿無奈的情感渲染地淋漓盡致,在這種極度的無奈下,父親才會鋌而走險,去偷別人的單車,被抓後幸虧兒子的解圍才免於牢獄之災。最後,父子倆牽著手,漫無目的地走在滿是人流的大街上,靜止不動的鏡頭仿佛是一雙充滿著憐憫的眼睛,注視著他們,卻又無能爲力,我們也從這雙眼睛中,感受到了一股深沈的,悲寂的,而又充滿了無奈的情緒。在簡陋的影片中,導演創造了最大的激情,他將這種激情轉化爲了一種深深的無奈,一曲無聲的控訴。

這樣,在物質匱乏精神傷害嚴重、社會問題頻頻出現的情況下,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與好萊烏美學對立,強調真實,推翻商業電影的美學思想,反映貧困現實而非夢幻魅力,簡陋的客觀環境而非時髦公寓,普通世俗無禮的人而非紳士淑女,並且內容反對戰爭、政治混亂、饑餓、物質貧乏、貧困失業、家庭解體和墮落。

電影中父親是窩囊形象,失業許久,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貼海報的工作,但是貼個海報貼的皺巴巴,對工作完全沒責任感,甚至帶有些暴躁粗心個性,與兒子Bruno有截然不同的對比,兒子早熟,與父親的不理性的行事作風下顯的穩重。在他的眼睛裏,流露出孩子的迷惘和悲哀。非常令人感動。無論父親如何窩囊也罷,他總是跟隨在他的身邊。這時候,又感到親情的不可分割,無論是好是壞,人的命運已經被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彼此倚靠。那個孩子低調地表現出來的堅強,似乎要比他窩囊的父親要好一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