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8

The Omega Man(1971)-(台譯:最後一個人)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在一場失控的科學實驗後,大量毒病擴散在空氣中,城市裡的人們無一倖免,受到病毒的感染紛紛變成怪物,唯一沒有產生變化的是一位科學家羅伯,在這空無一人的城市裡,怪物們在黑暗裡靜靜等待,羅伯必須想辦法活下去,還要探究出自己身體的秘密...

本片於2007年再度重拍,由威爾史密斯演出。

觀後感:
幾十年大量幻想未來世界的西方電影裏,未來世界根本沒有光明,總是蠻荒、黑暗、荒誕、虛幻、核災難、大瘟疫……在這些小說和電影中,未來世界常見的主題不外是資源耗竭、驚天浩劫、科學狂人、專制社會等等。這些作品中的科學技術,也幾乎清一色都不是絕對美好的———不是被科學狂人或壞人利用,就是其自身給人類帶來災禍。

科幻電影,從電影的發明以來,一直是導演創作者最喜歡拍攝的題材之一,可透過電影手法將人類現實中未能完成或是不可能完成的幻想,真實呈現於螢幕上,也象徵著人類對未知和未來的科幻世界充滿許多憧憬,當然背後隱含更大的企圖心,在內容上也不斷預言科技帶給人類的影響,科學將把我們帶向反烏托邦(烏托邦的反面)是早年科幻片的一條主線,這當然跟電影本身能呈現我們現實世界中無法看到或達到的視覺經驗有關。

電影帶有幾分後現代城市味道,整個城市變成荒廢許久的廢墟,主角依舊開著車到百貨公司挑衣服,甚至走進電影院去看電影,唯一差別就是沒有任何人出現在他身邊,只好自己播自己觀看。有趣的是當時電影上映的是《Woodstock》(伍茲塔克音樂祭),說著美國一個年代的年青人,嬉皮的一代,夢幻的一代人,肆無忌憚的尖叫、狂奔,認識的不認識人相擁在一起,爲偉大的音樂,激情的聲音!大雨不但沒能澆人們的熱情,反而更給這一曠世的奇跡增加一份壯烈!影片世界與主角所處的世界已經完全脫離,那部片上映只距離主角短短3年時間(1968),整個世界已經完全停留在當時瞬間,留下孤單恐懼,帶給主角只有自得其樂的獨角戲。

電影警世意味過重,更像個警世預言,總是不斷提醒人類不要過度依賴科技,有一天總會走到窮途末路的地步,慘遭大自然反撲的後果。電影許多更帶有反諷基督意識,帶著宗教的意味。片中變異的人類成了不能見光的“異類”,但不是無意識的僵屍或獸性的怪物。他們要從底端走向主流,要把存活的人類殺光,自己統治這個世界。主角科學家仿佛救世主耶穌般,以自己一人的力量抵抗這群“異類”,最後像殉難般靠著柱子死去,但他拯救了人類的幸存者,也以自己帶免疫的......

電影當時角色故事上安排也頗有趣,主角為傳統美國白人,擁有高知識份子,而女主角卻是一個黑人的角色,這樣的安排在70年代初的確必須有些勇氣,嗅出多了幾分政治操作味道,黑人身份當時在電影世界中普遍屬低下階級的角色,很難有獨撐大局的角色,也經常性成為犧牲的對象優先考量(經典電影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中黑人角色就是犧牲壯烈先鋒,白人永遠是英雄主義最後生存者),更何況跟白人有親密行為和延續後代的幻想,電影刻意安排這樣組合,也許對美國人民來說,有種融合包容的目的,就像現在美國總統身份一樣,創新!

雖然電影科技來看,化妝技術和特效都稍嫌落伍,故事劇情也夠不上完整,甚至有虎頭蛇尾之嫌,但本片在科幻電影上影響和意義是不能忽視,對往後的科幻電影有許多不錯的參考價值,更是翻拍的好題材,雖然還沒看過威爾史密斯飾演的《我是傳奇》(2007),但真的很佩服當時寫劇本的才華和遠瞻性,讓過了快40年還有人願意翻拍。


2 則留言:

bongbonggun 提到...

有一部The Last Man on Earth(1964)是更早的版本,都是由原版小說改編~

壞胚子 提到...

你說的應該是Vincent Price主演那部啊!是經典科幻老片!那部倒是影響滿多僵屍電影。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