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3

Love and Death(1975)-(台譯:愛與死)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被發生在1812年的俄國大地,Woody Allen扮演的猶太人Boris天性膽怯,滿腦子裝的都是愛與死式的哲學問題。拿破侖入侵俄國,Boris被迫參軍,卻歪打正著地成為英雄。回鄉後,遇到夢中情人Sonja,沒想到Sonja竟希望同Boris去刺殺拿破侖……

觀後感:
天氣冷,加上壓力大,讓我感覺無法呼吸,每天提心弔膽的過著鳥日子,很想放鬆,晚上偷偷忙裡偷閒找了老伍早期電影來看,看完電影終於讓我心情輕鬆點。這是一部典型的Woody Allen,和《香蕉》一樣,這是一部精彩而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喜劇電影。雖然背景在十九世紀初的俄羅斯鄉村,但Woody Allen還是使自己的角色打上了深刻的個人烙印:敏感而神經質的小人物,惶惑茫然而又與眾不同的個性,有著瘋狂的情節但肢體語言又很節制,現代社會小知識分子所有優缺點幾乎都在這個俄羅斯“戰士”身上得到體現。

Woody Allen以獨特的美式幽默展現俄羅斯名著《戰爭與和平》的戲謔之作,光是造型已經完全顛覆傳統,內容除了飽含了各類叫人笑掉大牙的無釐頭噱頭,還可以看出 Woody 對伯格曼、費里尼等大師手法的乖巧臨摹和他有關“愛與死"的羅嗦論調。雖然劇本參考經典名作,但仍然表現的是他一貫的反諷和自嘲的手法,Woody 在片中演一個俄國知識分子,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經常性面對鏡頭說批哩八拉一聯串伍式理論,讓人佩服他歇斯底里的徹底,但行動起來卻笨手笨腳,這是他早期影片的特色。

1975年的《 Love and Death 》中,步入不惑之年的Woody Allen,放棄了對類型片純粹地模仿和顛覆,在敘事上更加常規,主題上也更加深入。影片描寫了一個怯懦的俄羅斯猶太“英雄”“刺殺”拿破侖的荒誕冒險故事,影片開始探討了人生命運和客觀規律的問題——愛與死總會在它們應該到來的時候到來。影片參加了柏林電影節,雖然只獲得一個不太重要的奬項,但Woody Allen個人卻以自己全部獨特的作品獲得了銀熊奬特別奬,成為Woody Allen獲奬歷史的開始。

值得注意女主角Diane Keaton,喜歡老伍電影的朋友對她應該不陌生才對,她總是參於演出老伍電影,總是扮演知識份子或是現代獨立女子角色,本片演出一個俄國女子,古著梳頭打扮,讓她氣質神態更加動人,Sonja也是一個溫和的喜劇角色,和Woody Allen外在的滑稽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善良天真,但又任性虛榮,為了報復,她要嫁給賣鯡魚老頭,或是為了得到一個決鬥中死去的情人答應成為Boris的情人,甚至為了做大事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刺殺拿破侖, Woody電影中在巧妙刻畫了這個有趣的女性情人形象。

大導演年輕的時候都會有些奇怪而詭異的想法,所以整部片子的台詞貌似充滿了匪夷所思的愛與死式的哲理思想,應該是絞盡腦汁了。可笑的黑色幽默,有些橋段甚至讓我想到了剛剛進軍喜劇時的星爺,都很無釐頭。



1 則留言:

Kit 提到...

臉重疊那張layout好看:)
這部片一定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