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2

第一類型危險(Dangerous Encounters of the First Kind)(1980)-觀後感

劇情簡介:
《第一類型危險》的故事,講的是三個不學無術的學生,其中兩個學生愛製造炸藥,因而結識了一個同樣也是迷戀炸藥的女孩。四個人誤打誤撞的炸了影院,還搶到了一筆鉅款。但這筆鉅款卻是美國軍火販子用來交易的酬金,因而四人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觀後感:
一次偶然機會與身邊女性朋友討論到導演徐克,她既然跟我說:「徐克的電影感覺都很難看」。當下我真的覺得好笑又納悶,想了想,或許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個人也覺得徐克大導演的歷年作品風格十分獨特鮮明,甚至多元複雜,近期作品娛樂性和商業性極高,但仍看到某層面的藝術價值,而早期作品更是可以用「瘋癲」這麼極端形容詞形容,充滿濃濃實驗性畫面,劇情更是Cult味十足,血腥、暴力,充滿了黑色基調,企圖心和前瞻性從作品都可以看出,而在香港新浪潮電影更扮演一個重要的掌帆手,駛起香港新電影大船的開始。

本片可說是導演徐克極為重要的電影,故事和視覺處理上,都帶有絕對性的社會批判性,透過暴力的故事情節,記錄片式的攝影手法,瘋狂囂張的剪接技巧,駭人的音樂效果,再加上其所承載的社會批判,讓《第一類型危險》直到今天仍是徐克最癲的作品,無政府主義情結的膨脹讓我們對黑暗的社會實質不由自主地表現出了無力感,畢竟它太接近我們周圍的生活了,計時炸彈般的警世意味挑動著我們的情緒,預言著社會的未來,這就是《第一類型危險》的“爆炸威力”!

70年代,香港殖民地政府頒佈法律,將炸藥等物品列爲第一類危險品,而本片片名顯然來源於此。

電影開始,是窗外的滂沱大雨,生銹的監獄鐵絲網,和廣播中報道的本地新聞:山泥傾瀉,市民捐血,兒童游泳喪生,青年堵塞下水渠等,然後鏡頭緩緩推向窗邊的鼠籠,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雷聲,一隻只小白鼠正在籠中四處亂竄,特寫鏡頭除了拍攝這群掙紮著想要離開的小東西,還有籠子裏紮在蠟燭上的大頭針,接下來便是第一個令人不安的場面:一雙手從籠中抓起一隻小白鼠,將它捧在手心,然後用一根大頭針紮入小白鼠的腦袋,一陣哀號之後,小白鼠在桌上毫無方向地竄動,感覺是如此的無助,觀衆不禁同情起這隻可憐的小白鼠,同時也爲如此狠毒的行爲不寒而慄,如此隨意地虐待小生命,那種感覺比有目的地殺死一個人更讓人恐懼!隨後這雙手將腦袋仍紮著大頭針的小白鼠扔回籠子裏,籠子裏再次混亂起來。

而上面敘述行為就是本片最具爭議性的一個角色變態少女林珍奇所為,爲人叛逆狂躁兼有虐待狂傾向,她可以隨意地傷害無辜的小生命,也可以在不顧任何後果的狀態下對欺騙,利用她的人實施報復,她喜好槍,除了擺弄當警察的哥哥的手槍,還改裝塑膠槍將其變爲搶劫的工具,她開頭用大頭針紮小白鼠的腦袋,她扔貓一場就拍得異常可怕,只因貓兒盯上籠子裏的小白鼠,她便提起貓兒從窗口抛下去,貓兒的身體插在鐵枝上發出淒厲的慘叫聲,在幾個劇烈掙紮的特寫鏡頭過後,一切又恢復了平靜,我們看到的,是一具淌著鮮血,身體纏在鐵絲網中血肉模糊的貓屍!這場戲拍得極爲真實,雖然知道不是真的殺貓,但近在眼前的視覺衝擊卻讓我們的精神高度緊張起來,其輕視生命的罪惡行爲更讓我們不忍目睹這一殘酷過程,此場沒有任何配樂,但殺貓不僅僅只是爲了展示暴力,之後影片兩次閃回到仍插在鐵枝上的貓屍身上,貓屍已經腐爛,眼球凸出,但“姿勢”卻始終保持原樣,似乎預示著林珍奇的最終命運,最後林珍奇也跟那只貓兒一樣地慘死,死狀完全相同,更表現出徐克來自中國傳統的輪回報應觀!讓她們的悲劇不斷被激化,最終惹上不該惹的人,導致了原本不屬於自己的結局,過程中始終處於膨脹狀態的暴力意識也早已注定了她們的最後歸宿!

徐克透過電影想表達什麼?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難道就是膚淺的血肉糢糊的畫面和殺戮過程?還是簡單的教育問題?或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我想徐克隱約有著「97恐懼」,「97」相信是早期香港人擁有的一個複雜的心情和恐懼排斥的事件,影片以問題青少年的無端暴力行爲引出香港人生存狀況的一種動蕩危機感,並藉外國軍火走私集團的侵入,揭示這種危機是由中西兩種政治文化背景的衝突所至,而港英政府出於“香港政府的敏感地位”對種種現實問題漠視不理或採取逃避態度,讓殖民身份的無奈凸顯無遺。對此,影片的態度是極力揭示並嘲諷的,甚至帶點扇動性。片尾一組外國雇傭兵同香港人民發生衝突的黑白畫面將反殖民情緒渲染了到最高點,而劇中人物的死亡或瘋狂最終表明了反抗的無能爲力。

影片結束,恐怖的世界也暫時落幕了。影片結束了,社會犯罪是否也終結了呢?只要有社會就必定會出現犯罪,徐克留給觀衆的思考在20多年後還會一直持續下去,社會悲劇中血淋淋的死亡畫面已多少次衝擊我們的神經,徐克內心的憤怒和擔憂又有多深,我們究竟還要以多悲觀的情緒去面對這個社會,今天我們又何曾有機會去思考呢?

但是本片作品命運坎坷,上映時被香港電檢局剪的亂七八糟,削弱了炸藥在片中的故事情節,也讓作品淪為“禁片”命運,我看的這個法國版DVD將導演版和劇場版剪在一起,成爲最接近1980年原版的一個版本,電影中關於炸彈的場面基本上都被剪掉了(因爲都是VHS的畫質),而涉及到美軍士兵的場面也不多,劇場版中關於他們的場面已經被加長了,以補重播炸彈場面被刪減後餘下的時間,而且劇場版的預告片跟原版設置也有出入,比如在原版中我沒有看到政治部警員開會討論關於美軍士兵走私軍火的情節,所以如果第一次看的話,也許一下子很難明白那群“恐怖分子”的身份,徐克本人也在影片中客串政治部探員,但原版場面中並沒有他出現,但這些全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我們能看到這個珍貴的原版,已經足夠讓我們瞭解當時徐克的真正意圖了!而現在也只有日本和法國發行過DVD,作爲“原産地”的香港卻始終沒有出現任何版本的DVD或VCD,足見當年此片的推出給社會造成的劇烈震動!

回頭看陳果的《香港製造》《去年煙花特別多》更似乎略帶《第一類型危險》色彩,這類型反政府主義和青少年議題電影,一直會是這個病態社會最需要的發洩媒介。


1 則留言:

Haster 提到...

有說是真殺的


"Miu案令我想起30年前的三齣電影製作

1980年代初,有一齣所謂新浪潮影片,其中一幕是主角將一隻貓從天台擲下,插進樓下的鐵枝穿腸而死,很驚嚇!

其後當我投身電影界,聽一位道具朋友說,是他負責擲貓的。由於導演不要剪接,只要一個鏡頭見貓直落插進鐵枝。他擲了很多很多次都沒擲中目標,不少貓白白給擲死,事後他感到非常不安。

另一齣台灣製作的電影,劇情是一頭狼狗被車撞死。經過多次排練後到正式拍,狼狗竟被活生生給撞死。當然也是導演要的!

《雷霆戰駒》導演史提分史匹堡每拍一個馬匹鏡頭之前,他要確定American Humane Association代表Barbara Carr同意,他才開機,很豁達!

心理學家說,虐殺小動物的人,因為平時不受人尊重,因此才將自卑的心轉嫁比他更弱小的人或動物身上,從而取回一點兒自尊。但,這類人卻沒好好的反省,究竟自己為什麼不受人尊重。

史提分史匹堡導演很受人尊敬,確實是個道理!

至於以上提及的兩齣香港及台灣製作的電影,究竟是那兩齣,作為曾是「電影人」的我,不便說出,而你要去搜索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