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4

Metropolis(1927)-(台譯:大都會)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設置在2000年,人類被分爲兩個階層,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權貴和富人都住在夢幻般的富麗大廈裏,每天過著享樂的生活;而貧窮的工薪階層則長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與冰冷的機器相伴,過著勞碌辛苦的人生。然而當大都會統治者的兒子喜愛上了地下城市中的女子瑪麗亞時,巨變便開始來臨。

在地表深處有個工人城市,由大都會主人約翰·佛雷德森所操控,也由於階級分明,管理階層與工人老死不相往來,工人於是消極抵抗,他們利用地下幕穴的圖面群起逃亡至工人城市的下一層,因為那裏有個女孩叫瑪麗亞能安撫工人的精神,統治者便製造一個跟她一模一樣的女孩去搞破壞,並將私藏逃亡圖面的人處死,但還是沒效,工人暴動的結果,大都會仍毀於一夕之間。說明瞭管理者的頭腦和工人建造的雙手之間必定要有一個協調者,那就是心。

觀後感:
這是由德國表現主義導演佛列茲朗在1927年所編導的本片,可說是默片末期科幻片的經典之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還是非常的驚訝當時的電影技術和導演的宏偉世界觀,而論藝術價值也是非常之高。

以當時的犀利的思想性(以馬克思主義爲起點,以基督教精神爲終點)和壯觀的表現主義佈景設計(基於導演對紐約的印象)及特效,還有用人體組成的幾何圖形(我想是否受德國的包浩斯美術的影響,讓電影作品有許多幾何圖形的運用),使得影片成爲德國電影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也是世界經典之作。

本片提出許多想法也造就日後許多科幻電影某種不成文的範本,如以地下階層的工人和下民,無法到地表面上生活,而必須留在黑暗、擁擠、吵雜、髒亂不堪的地下城市,而有地位階級的上流社會人們,居住在地表上面,甚至更往高處居住,形成一個強烈對比,而在許多科幻電影中也常看到類似安排,如: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而片中許多讓人目不暇給的未來城市的刻畫,高聳而且冰冷的高樓大廈,高過於雲層,複雜而迂迴的道路,雖然當時沒設計將車子以漂浮方式呈現,但導演還是讓未來飛機穿梭在城市建築物中,也讓人印象深刻。而失去靈魂般的工人排排站,而以部隊方式前進和坐電梯回到工作崗位和回家的模樣,也讓人想到Pink Floyd The Wall中排排站的學生進入攪肉機的模樣,也象徵著填鴨式的教育下,青少年學生只是教育的豬隻,沒有自己的想法也沒有反駁的餘地,可悲!

在這個電影中,並不主張要毀壞、揚棄機器,因為「沒有了機器,工人也會滅亡。」妳可以發現在這個情況下,其實導演有意讓勞工與資本家站在更平等的位置上,要求她們同舟共濟。而他所提出來的解決之道是「良心」。「在大腦與手之間,需要有良心來做仲裁。」導演同時在暗指,機器本身是必要的、是中立的;邪惡的是人心、是使用機器的方式,而解決之道也在人心。

人類一直企圖想征服上帝造物的道理,彷彿電影科學怪人般的情節,片中邪惡的主裁者和壞心的科學家,一手想製造一個機器人瑪麗亞來替代真人瑪麗亞,而導致整個城市的癱瘓,實質上只顯的愚蠢和無知。也意外的發覺得導演對科技帶給人們的危機意識,而這個理念電影的發明第一天開始就一直是導演創作的靈感,科技所帶給人類的烏拖邦似乎還有時間的考量,機械人取代人類的戲碼,相信會一直出現在電影影幕上繼續爭鬥。

德國表現主義的最大成就體現在戲劇方面,自然主義戲劇雖然在一定的範圍內引起了戲劇和戲劇表演藝術的革新,但真正導致戲劇重大革命的則是表現主義戲劇,爲了充分外現人的主觀意識,德國表現主義戲劇廣泛運用長篇獨白,使人物直接宣講他的思想和感情,並且還常常採用假面和夢景來反映人物內心世界,劇中人物往往只是抽象概念和觀念的化身和象徵,沒有個性,甚至沒有姓名,在整體敍述結構上,表現主義戲劇喜歡採用場景劇的形式,把各場用跳躍式的蒙太奇手法加以組合,反映人物的內心歷程。

話說當年希特勒非常喜歡本片,多年後試圖說服導演爲納粹效勞,但遭到拒絕。影片初映時遭到廣泛排斥,其中一個原因是大蕭條時期的德國最大的問題不是工人累死累活,而是找不到工作。該片是當年最龐大的電影製作,共拍攝兩百萬英尺膠捲,雇用25000名男演員、11000名女演員和750名兒童演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