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4

The Color of Pomegranates(1968)-(台譯:石榴紅的顏色)觀後感

情簡介:
影片部分根據18世紀亞美尼亞詩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攝,但更多地是以詩句代替了詩人的形象。全片幾乎沒有對白,主要是旁白和劇中人自言自語。

觀後感:
這部色彩鮮豔、民族風味濃重、宗教感儀式感極其強烈的影片,也是我看過最難懂的電影之一吧!或許是筆者淺薄無知無法了解電影內容其背景。

本片似乎無法用文字概括該片的內容,試圖用文字概括這部影片的內容,基本上是一種荒謬的想法,而且每個人都有權利按自己的方式詮釋它。影片幾乎從頭到尾都是精彩瞬間,電影語言的詩化、色彩的明豔、構圖的奇特均衡、內容上的儀式感、宗教感和展現的民族傳統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脫俗、特立獨行的品質。

電影利用簡單的第三者旁白口述18世紀亞美尼亞詩人Savat Nova的一生,但是沒有道理的劇情,更沒有直線式的電影敘事方式,只有畫面瑰麗來表達詩人內心情感,完全推翻以往觀看電影習慣和模式,電影幾乎每個畫面足夠解釋一篇深奧的宗教傳說,畫面豐富性更能變成一幅懸掛在牆壁上的宗教畫作。影片影像風格深受亞美尼亞中世紀繪畫和十九世紀宗教繪畫影響,鏡頭甚少移動,導演創造了大量以前的舞臺造型,影片裏,他的演員多半時間是面無表情站立不動,或進行儀式般的啞劇表演,畫面沒有明顯特寫鏡頭,只有遠方拍攝,刻意讓角色正對鏡頭或是完全橫向鏡頭,讓人彷彿有種埃及壁畫或是塔羅牌圖像風格美感。也許可說成電影較接近圖畫電影或照片電影,畢竟攝影機定住不動,攝入一張張照片式的影像,影像有如一幅幅中世紀的壁畫、或拼貼的畫作,所有的物質都呈現在同一平面上,沒有透視與景深,宛如被禁閉在畫框裏無法移動向外,卻又象向鏡框外作無限延伸。

電影明顯利用畫面敘事,就像費里尼一樣,也在自己電影裏放置一位令人過目不忘的面容。本片裏的女主角扮演了幾個精彩片段:年輕詩人和他的愛人安娜,白色飾帶的修女、詩人的沈思,無論是扮演男性還是女性,她都顯得異常美麗。

這些與土地偎依的人物,在導演的鏡頭下具有莊嚴的美,乍看儼然如圖畫裏的宗教聖像,而失去了寫真性。而所有人物的心理都沒有加以刻畫,主角通常擺蕩在犧牲、服從和熱烈追尋自由中,最終毫無動作,也無作爲,只是在土地上生與死,因爲導演從不以連續性的敍事來描述人物的遭遇,所以導致電影片段性的瑣碎讓人無法深入故事背景。

導演背景介紹:
前蘇聯導演Serguei Paradjanov,1920-1990一生僅以四部劇情長片呈現於國際,但他那結合詩、繪畫、民俗誌的獨特影像風格,獨特風格來自於他的亞美尼亞血統,那屬於高加索的神話傳說,以及回教與基督教交錯的宗教聖靈,是他所有創作汲取的靈感源泉。他的作品將高加索的草原復活在中世紀的時空下,隱隱透露出一個著魔的宇宙,神秘而詭異,並充滿強烈的儀式性質,人和動物在其中不面淪爲犧牲祭品。




1 則留言:

Anony.Mous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