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0

Angst essen Seele auf(1974)-(台譯: 恐懼吞噬心靈)觀後感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敍述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是一個愛情故事,由兩個不同國籍、不同年齡的孤獨男女譜寫而成。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使年近60的寡婦埃米與來自摩洛哥的汽修工人30來歲的阿里在酒吧認識。兩人互訴苦悶、相互同情,在衆人歧視的目光下結成夫婦。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界因素的改變使他們之間的內在差異凸現出來,矛盾也隨之出現,倆人的感情越來越疏遠。

觀後感:
《恐懼吞噬心靈》是我第一次接觸德國新電影導演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的作品,嚴肅帶有批判性,卻很有意思,故事說著一個六十歲女人和比她小二十歲的外籍工人的愛情。這個故事是對社會的一種批判,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年齡的差異、社會的歧視與誤解、命運的捉弄是造成悲劇的本源。

這顯然不是常規模式下的愛情,但這種感情顯然也很真實,但若要強調愛情的美好,注定是要失望的,因爲他們沒有美好的臉龐,也沒有光明燦爛的未來,他們是小心翼翼地扶持走著,在共同面對生活的艱難和狹隘時,彼此尋找到的溫暖和依靠,他們之間的感情更是一種對恐懼和空白的回擊,擁有對方能讓彼此更強大,因爲生命實在太讓他們難以掌握了。但阿里和吧女上床的鏡頭如此冷酷,正對應著他和埃米從無正面的做愛鏡頭,揭示了感情的軟弱和無力,埃米說“你是自由的,我老了”,這是她認命後的安然,因爲無法改變,所以只能被動接受,原以爲是生命得到延伸,其實夢幻破滅之後的痛苦讓她更手足無措,恐懼依然會吞噬心靈,相對於環境給他們的恐懼,自身對“愛”的恐懼更致命。最後的鏡頭是埃米在阿里病床前的哭泣,我們無從知曉他們以後的走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的生命將會更荒涼,Fassbinder在鋪展了溫暖之後,終於還是讓他的恐懼和死亡再次主宰了全部。

愛情、不安全感、童年記憶、社會形態、人際關系、不確定性、自然……女人的恐懼感像一張碩大密實的網,在獨處時,在深夜裏,更在人群深處,在繁華背後……那是宿命裏的脆弱、敏感。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採用一系列的佈局展現外界給予這一對忘年異國戀的難堪,並從側面表現戰後德國人民對於外籍勞工的歧視。他不失時機地以面部表情特寫來表達旁觀者對於這對戀人的冷漠的態度,這樣産生的畫面,在力度上比起謾駡更爲強烈。他也延續著一貫疏離的筆調,刻意地在鏡頭與鏡頭間留下靜默的停滯,以此來製造電影與現實在時間度量上的不對等,使觀影者産生壓抑與不適,誇大疏離造成的心理效果。鏡子的意象也反復在影片中出現,不但在此片內,甚至在Fassbinder絕大多數的影片中,他往往以攝影機來捕捉鏡子中的人物,以此來造成空間與現實的錯位,增加疏離的意境。甚至可以這麽說,通過鏡子這一道具,使得Fassbinder電影中的人物同自身都存有隔閡,更別說人與人之間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