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1

Zéro de conduite(1933)-(台譯:操行零分)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講假期過後一群學生乘火車返回寄宿學校。孩子們在如牢籠般的學校感到壓抑:單調無聊的生活令人窒息,還要經常無故受到呵斥或者體罰。學校總監對於沒有聽從他的命令的幾個學生宣佈他們操行零分,禁止他們星期天外出。

孩子們終於忍無可忍,最後在學校校慶之日,當各方頭面人物紛紛到齊的時候,學生們將書本、鞋子、罐頭等從屋頂抛下,引起“學生佔領”事件,教學樓頂樓上飄揚起一面繪有骷髏的旗子。

學生們盡情地在教室爲他們的造反狂歡。本片被認爲是導演Jean Vigo的電影自傳。之前幾乎沒有其他電影作品如此描述青少年:淘氣、反叛、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活潑、單純、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觀後感:
反抗是人的本性,是對不公平外力的反應,嬰兒期莫過利用哭泣來作為表達不滿,懦弱卻有效用,逐漸長大了,知道哭泣已經不再有用了(但政治人物很愛用),開始懂的揮動自己手腳,以拳頭反駁自我內心不滿,不能否認武力在人生中某階段性是管用的,但隨著知識漸增,所瞭解方式越多,可透過自己身體言語甚至思考來反抗。人一生都反抗,反抗教育體制、反抗父母管教、反抗社會不平、反抗政治壓迫、甚至反抗自己身體的生老病死,但誰也沒辦法抗勝死亡。電影主題很直接,透過兒童視角審視大人世界,但達不到基本合理回應,只好鬧翻它,劇情寫實卻帶有些些超現實色彩,電影中構圖、剪輯、用光方面都極為出色,尤其羽毛如雨下的場景已成爲經典。

電影帶有濃濃的反政府主義,誇張造反舉動來擾亂大人所定的秩序,大人只是一昧為了自己利益而定下許多怪條約,怪規矩,兒童只能接受,例如片中每天廚房準備給兒童餐點,只有煮花生這單樣菜,兒童每天吃著沒營養食物,原因只是為了幾天後的校慶典禮可以隆重,壓抑不住的兒童玩弄起食物戰爭,亂丟食物表達不滿(聯想到電影監獄風雲) 。

1933年的歐洲,是沒有任何幻想可言的,工業革命污染了環境,利潤摧毀了以往的價值觀,髒髒的現實在一步步吞噬藝術,不再有普羅旺斯似的愛情,不再有騎士和正義,不免讓人聯想1933當年希特勒侵佔整個歐洲大陸,納粹國旗插滿街道的畫面,人們在壓抑中打磨最後的時間,繼續苟且。

這幾個老師的出現是對傳統教師形象的顛覆,但這何嘗不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老師角色的縮影呢?電影中校長個子矮小,身穿西裝,眼尖發現原來是位侏儒飾演,老是權威式訓話後,又被他自己殘缺的身體條件製造出許多笑話,如拿不到自己放在高處帽子困境,更明顯觀察到導演對階級制度的諷刺和調侃,也是對官僚的輕蔑。

電影雖然1933年電影,卻裝滿意想不到的巧思,甚至以現在看來還滿搖滾意識,也影響了許多往後兒童題材作品,如Francois Truffaut的《四百擊》和Lindsay Anderson的《if…》甚至《A Clockwork Orange》。歲月的流逝,並沒有讓我們有脫離學校的感覺,因爲,社會是最大的教室,我們還是小孩子,永遠長不大,沒畢業。而我們的革命還是要前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導演Jean Vigo, 29歲病故,作品影響無數法國導演,也有新浪潮開山始祖稱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