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4

The Mudge Boy(2003)-(台譯:馬奇男孩)觀後感

劇情簡介:
14歲的少年Duncan Midge 正在努力適應失去母親之後的生活。所以他穿上媽媽的衣服,模仿媽媽的動作,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爲了紀念遠去的母親,而他的爸爸卻不能理解他兒子的這些古怪悲傷行爲,喪妻之痛雪上加霜..

觀後感:
在一次偶然可以看到這樣一部非常小衆電影。電影說著過分敏感的話題,敏感到沒有人碰觸,戀母情節、同性戀之間的拉扯,拉扯中只將主角弄得痛苦,其實,我們都是戀母狂,多或少,對母親的愛在文明的現代,依舊理所當然,我們可以低調安逸,可有電影中的男孩,他閉塞全部記憶只爲母親垂憐,後找到一種情感,只是忘記區分了性別。於是開始了艱辛的尋找,本以爲又是晦澀不見天的暗淡時光,電影片長100分鐘過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可這次陽光依舊燦爛,但是皮膚上的傷疤依稀可見。

故事發生在一個散佈著濃濃稻草味,在那農場僻壤,人煙杳見。天陰沈的滲出藍色,點點光亮卻是幾個世紀前的斑駁。這是一部關於一個過分敏感的,看起來很怪,和動物有著親密關係的男孩的電影。

男孩是無辜的,一個過度依賴母親的男孩,頓時失去母親的身影,只能跟同一個屋簷下帶有陌生和距離的父親相處,威權總是不能溶化的,父親少話,莊重如教堂。房間寬敞農場安詳。家中飼養無數雞禽,那裏時光才是真正天堂。

母親告訴男孩,想念她時候可和雞禽親近,男孩愛上一隻白色公雞,雞冠血紅潤澤。男孩和它一同吃飯、洗澡、睡覺,隔夜不分。閒暇時候男孩會用嘴包裹它的頭顱,它顱骨窄小,容得下不多立方,那是最快樂的遊戲。(這一舉是寓意深刻的!讓人不聯想到Gay themed)

村落其他boys經常以此嘲弄他並視他爲怪胎。但當他遇到另一個養牛的少年,與他同樣遭受童年創痛的經歷,使兩個人走到一起,這位養牛少年,一開始對他態度友好,常常跟他出去遊玩,而兩人更變成好朋友,在養牛少年面前,男孩局促的像個孩子,不知世事。男孩告訴他關於母親的一切和我的嗜好(吞雞頭)。在他面前表演時候露出笑容,游泳時候顫顫巍巍摸他手臂肌肉。少不更事隔絕如我,本就不分何是感情幾許。養牛少年是一個精沖腦的性氾濫的男生,常常跟男孩述說他跟女生發生性關係的過程,地下倉庫男孩找到母親當年的婚紗。披上它在倉庫角落榮耀,結果養牛男孩衝動的逼迫侵略肉體彼此銘刻,男孩疼痛的淚水和父親悄然闖入的迷離。

但他把男孩所說一切到處兜售,不友好少年紛紛要我表演,看我吞噬公雞頭顱。那一刻男孩是憤怒的,於是男孩顫抖的咬斷它細膩血管,嘴中滿是愛人鮮血,男孩用這樣方式獲得尊嚴。於是男孩比以前更加落寞。父親和男孩燒毀了有關母親的一切,男孩一言不發,看火焰稀薄了男孩所有珍愛和所有回憶美好。

我只是想探究一下,關於年輕男孩,美國男孩,尤其是在鄉村地區,他們是怎樣被迫割捨自己敏感的一面的,當然,這也許僅僅是我的觀點。但重點在於,那是個他們必須使自己強壯起來的地方,而我講述的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不願意,或者根本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孩子。他就在那兒,沒有城府,沒有僞裝,不可置信的脆弱。人們忍不住去跟蹤他,傷害他,扼殺他與衆不同的那部分。

我很喜歡導演敍述故事角度,很少旁觀多半自敍淋漓盡致,影片長度是我最喜歡的100分鐘,發現自己喜歡的很多電影都在這個時間段,故事不拖遝也不顯得緊湊,演員長的像極年輕的李奧那多,憂鬱俊俏的臉龐,背後卻是龐大的不堪無奈,他很真切的傳達出那種驚恐和未諳世事,他總處於抽搐狀態,被人提醒才能啟動自己。


1 則留言:

yifang 提到...

看了Into the Wild後就很喜歡Emile Hirsch, 請問版主是在哪看這部片的?台灣有dvd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