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8

福伯(Fu bo)(2003)-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三段看似沒甚關係的人和事,卻同樣圍繞著死亡,被命運以不幸的連線,暝暝中連結在一起。在殮房,“福伯”是殮房法醫官聽差的俗語代號,他和新丁一新一舊,看在眼裏的男屍藏嬰、女屍全程解剖、殮房軼事禁忌都截然不一樣,鬱鬱的表像原來藏著一段私感情;城市的另一國度,殺手鷲哥爲社團盲目行事,賜予死亡卻從不問究竟,可是鎗火血刃裏面,是那不張揚的悲痛過去; 死囚監倉內,葡籍廚師終日會見罪犯,在末路上聆聽他們的心聲,爲他們寫下未完的心結,再設計一道最後晚餐。

觀後感:
本片相信很少人看過,也很少人知道,在一次香港旅行中,意外購買的香港影片,托了很久才將本片看完,片名《福伯》,一個詭異又充滿人情味的片名,似一個稱呼,又有點不像,更別肖想猜測內容,其實“福伯”就是澳門地區殮房中解剖師的俗稱,片中故事背景發生於90年代澳門。三段看似沒甚關係的人和事,卻同樣圍繞著死亡,被命運以不幸的聯機,暝暝中連結在一起。福伯、鷲哥及廚師──三個帶著灰色的悲情人物,有人逆來順受、有人乖戾頑抗、也有人玩味玩世,但結果殊途同歸。

一看本片就知道是香港的獨立電影,畫質偏冷調,解析度似乎有點差,很明顯是使用數位攝影機拍攝,畫面少了一點點溫暖感,但多了一點點實驗感,也讓我馬上想到這類電影的最大特色: 低成本製作和題材另類。這類獨立製作雖然受制成本的局限、資金的窘迫,但在題材上可以發揮得天馬行空創意無限,與要顧全大眾市場的商業電影恰恰相反。

《福伯》充滿視覺上的震撼,解剖間的故事,難免有許多逼真的開腸破肚的血腥畫面,解剖過程一絲不拘,拍得極仔細,讓我認真的觀看片中大體的製作,是豬肉嗎?還是特殊化妝?還是真實死亡人體?猜不透?!故事圍繞的地方也多是死囚室解剖室等地,一幕幕血淋淋的畫面和陰森的場景不斷提醒你電影有關死亡的主題。因為是用數位攝影機拍製的關係吧,所以當拍攝對象是幾乎全白色的解剖室時,鏡頭無可避免出現嚴重的「曝光」,幾乎顏色都被稀釋掉了,白的讓人難受,雖然畫面不夠精細,但那份粗糙感不但不會破壞電影那種鬼魅氣氛,還增加了一種紀錄片式的真實感。我不介意電影畫面的粗糙,還稱讚它有真實感,是因為知道這是獨立電影的原故吧。

而獨立製片的實驗性質更是居多,影片中有許多弔詭又看似合理的鏡頭擺設,極邊緣角落、樓梯間、巷弄口、天花板電燈還是怪異細縫間,畫面充滿距離陌生感的鏡頭設計,更顯的死亡議題得沉重。

本片題材算是罕見新鮮,“福伯”接收死亡人體的職位,殺人不眨眼的黑道大哥鷲哥,死囚監倉內工作的葡籍廚師,這三個人不相關的位置,讓他們對死亡有不同的見解,更有不同的感受。一開始影片透過初入解剖行,對每樣事物都感到好奇的新人菜鳥,烘襯出福哥對現實生活的消極和失望。電影中的福哥不善與人溝通、性格孤癖憂鬱,有一場講述他寧願同亡嬰慶祝冥誕,也不肯與新丁餞行送別,這正表現了福哥對現實世界的徹底不關心,其中他說的一句話「聚完就散」,亦顯示出他對生命並不抱有什麼希望的心態。

廚師為了完成想嚐人肉囚犯的遺願,要求另一死囚提前兩日行刑(死囚有權決定自己行刑的日期嗎?),以便用他的肉做材料。這到底是幫了人還是害了人呢?廚師執意行善的心,反令他墮入行惡的境地。

殺手鷲哥,是介乎於福哥與廚師之間的人物,他不斷地質疑、發問對生存/死亡意義,卻找不到答案,掉入了思想的死胡同,最後弄得精神崩潰。三個人物之中,我認為他是最有討論價值和發揮空間的,鷲哥漂游在中間的位置努力掙扎,不是對生命價值的完全捨棄,也不是對生命的完全認同,他是一個問號,一種對生命意義感到迷失的人,這種人物,是最能激起觀眾深入省思的人物。

《福伯》整體的影像風格與劇情,雖然手法稍感生澀,但還算是一部蠻特殊的獨立製片作品,而影片中大部分的音樂是黑暗陰沈、壓迫性很強的調子,反而在解剖過程中用上的是旋律優美和諧的配樂,從這樣的配樂設計上,也透露出福哥對「生存是沒意義」的端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