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4

The Squid and the Whale(2005)-(台譯:親情難捨/烏賊與鯨)觀後感

劇情簡介:
帕納是一位曾經成名的失意作家,他的妻子瓊卻正好相反,站在了幾近成名或者說是已經成名的文學道路上。兩個兒子,分別叫做華特和法蘭克,華特自小愛護爸爸,而弟弟卻親近於媽媽,四口之家看似平靜的生活下面深藏著劇烈的矛盾。

觀後感:
承認自己很喜歡這類型電影名稱的安排,乍看下還以為是一道怪異又詭異的菜餚,讓人猜不透藥包裝了什麼藥,後來看完電影後,才意外覺得片名取的巧妙逗趣,但如果你常看Discovery Channel的朋友應該對這兩種動物有初步的瞭解,《烏賊與鯨》,兩條水中生活的巨型動物,也讓我聯想到鯨魚的台語發音「海翁」,「翁」這的字代表巨大老者的尊稱,似乎也代表著大海中的男性象徵,而此部分「The Squid」,應該不是海邊觀光勝地賣的烤小卷那種小烏賊,應該是指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巨烏賊,兩種巨大兇猛的動物,象徵著生活中讓人束手無策的巨大煩惱,而烏賊與鯨打架的故事,也隱喻著作家夫妻倆在生活中産生尖銳的矛盾時所遇到的猛烈抗爭。

電影故事架構很簡單,但是相反的,越簡單也是越困難的地方,簡單平和的基調表現了這個四口之家的種種問題,衍生出一段一段真實卻有點荒謬的情節,父親江郎才盡卻又愛逞面子而搞的窩囔狼狽中年危機、父母親長久以來看似完整美滿但內部卻早就發霉壞去的婚姻糕餅、哥哥青春期對異姓肉體嚮往發現自己性意識崛起而想當大人、弟弟早熟卻荒謬戀母情節附加自瀆逃避現實的問題,每一處的生活細節,都能讓人輕易的走出螢幕之外,回到現實的世界來自我思考一番。

當在電影中那些再也平常不過的一幕幕畫面中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也就看到了許多在現實中習以爲常的社會問題,仿佛導演揭開一個個藏著污垢的布簾,讓我們不得不直視面對著它們,也不得不去思考和反省自身的生活。電影中發生的社會問題的很通俗的,例如說婚姻的道德問題,神經質的母親分外誠實卻外遇太多,自大虛飾的父親愛上了他的美女學生,哥哥剽竊他人音樂作品(大名鼎鼎的Pink Floyd的Hey You歌曲)自欺欺人,弟弟酗酒還有些變態的先兆。所有事情都顯得混亂和無可救藥,沒人擺脫得了誤解和隔閡。然而,沒過多久,一切又那麽緩慢的消散開去,沒有高潮也沒有結果,也許這就是生活。難以消解的隔閡在血濃于水的聯繫中妥協,不完美的人們沒有因此破碎,在巨大的魷魚和鯨前一切戛然而止,一片凝人的深藍。

導演在講述這些有著動物兇猛式問題的時候,並沒有採取十分煸情和刻意的手法,從頭至尾都是簡單的敍述方法,並沒有特別的著力,什麽慢鏡頭,特寫鏡頭,一概全無,有的只是細節的性格描寫和人物刻畫,靜靜的再現和平緩的講述讓我們在觀看電影時會不經意忘卻攝像機的存在,仿佛那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輕而易舉的讓觀看的我們感受到這個平凡家庭中生活的困境。

導演Noah Baumbach說過新浪潮對自己的影響,而在略有些泛黃的色調下的影片也有了些懷舊的粗糙的質感和那種疏離卻渴求的文藝氣息,硬生生的仿佛讓時間倒流。配樂很精彩,Dean Wareham和Britta Phillips是Galaxie 500和Luna的靈魂人物,他們創作了主題歌曲,Lou Reed也現身,當然最吸引我的是哥哥華特的“翻唱”Hey You,那讓人想起了Pink Floyd,想起了擋在眼前無盡的牆,橫亙於彼此的心中,不完整的心,那才是一切的根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