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31

Last Days(2005)-(台譯:超脫末日)觀後感

劇情簡介:
西雅圖搖滾歌手佈Blank,在名聲,成功和越來越強烈的孤獨感的重壓下。隱遁到某個森林中的房子裏,企圖逃避他曾有過的生活,隨從和與之相伴隨的責任。

觀後感:
電影雖然以「Nirvana超脫合唱團」主唱Kurt Cobain臨死前傳聞改編,1994年4月8日,一個電氣工人在Kurt Cobain的住所,發現了他的屍體,他藉由舉槍自盡,結束了重重名氣背後的壓抑生命,擺脫凡俗。本片完全是虛構故事,臆測出Kurt Cobain臨死前一舉一動。但是看完電影之後,很多人反應多半部為失望咒罵不解導演的手法和角度,拍攝一個毫無” 超脫”味的電影,甚至整部電影絲毫沒搖滾,安靜緩慢甚至跳敘。

看完電影第一直覺也是有許多不解,但慢慢思考電影許多情節部分,和猜測導演思考角度(包括自己立場揣測),頓時豁然開朗,撥雲見日式的清晰,甚至喜歡,導演Gus Van Sant沒有設定主角指名為Kurt Cobain,而是透過一個虛擬的角色Blank,造型形象穿著活像你心目中那位人物,頹廢、蒼白、帶有一點憂鬱氣質,鏡頭極少特寫臉部表情,也避免說服力的困擾,電影一開始,主角穿梭在毫無人煙的森林沼澤,孤獨沒有目的性的徘徊,彷彿明顯看出導演透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Kurt Cobain的內心世界喘測出的虛擬情境,白衣獨身漫步更讓森林的綠顯的額外刺眼醜陋,鏡頭面前裸體游泳模樣,瘦弱單薄身軀負載著龐大靈魂,溼透的衣服黏貼在肉體上,被泥土沾污白衣服,鏡頭下給觀者脆弱無奈感,Gus Van Sant慣用的長鏡頭,那樣優美而安靜。攝像的機器如同顯微鏡,如影隨行地貼近佈Blank(或Kurt Cobain),將他經歷的所有瑣事一一放大展開,再用這些細節占滿整個片長的時間。對有些場景甚至不惜以多倍的時長去堆疊,在兩組看似無關的鏡頭之間,以一些關鍵的動作或聲音串聯,讓人看見那原來是同一時空的不同側面。看此片的人由此分化成兩派,要麽無法忍受情節的空白抽身離去,要麽Gus Van Sant營造的氣場攫住,沈迷淪陷。

或許Nirvana迷看了電影的確失望不少,沒有熱血磅礡的歌曲演唱,也沒有絕望斃命的最後槍聲,連配樂也安靜的不得了,只有其中一段出現Velvet Underground 的「Venus In Furs」,原本這首歌的旋律就極為像聖歌,透過電影安靜沉穩的節奏搭配,演員哼唱彷彿給人祈禱安撫作用。整部電影對白極簡、步調沉緩,全片散發出濃烈的絕望氛圍,徹底顛覆以往我們熟悉的搖滾傳記片的傳統模式,成為形式上反高潮,內容上反英雄的作品。透過孤立的鏡頭,觀眾目睹了Kurt Cobain生命的末章,並未如烈焰般熊熊燃燒,而是逐漸枯萎凋零。他成為另一位預知自己死期的搖滾亡靈,一步步邁向困惑人生的終點。有時候思考,像Kurt Cobain這樣標誌化的人物,事後過多評論已經絲毫不會影響眾人對他的看法了,這些印象都深植人心,相對電影的重現當時他死亡前的內心過程轉變或是其他週遭變化,也只不過單是導演自我創作的媒材,所以不管導演是否一板一眼將Kurt Cobain生前故事好好演一遍,或是透視主角內心而壓縮出的非故事性傳記電影,這都是看法,然而不論是抽離或沈淪,弄清楚Gus Van Sant並不是要講一個故事,他只是想呈現一種狀態;沒有得出答案,只是提供了思索,這是一件重要的事。

1 則留言:

CINDY 提到...

我不太懂屋子裡的 屋子裡的人是表示什麼意思嘛?亦或是是生前主唱裡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