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2

Hustle & Flow(2005) –(台譯:街頭嘻哈客)觀後感

劇情簡介:
影片講述一個皮條客進軍嘻哈樂界的“傳奇”故事。
迪傑是個皮條客,人到中年,卻一事無成。中年危機迫使他整天琢磨活著的意義。沈悶的生活讓他開始懷念中學時在教堂唱詩班的那段日子。迪傑腦子一轉突然萌生出一個奇怪的念頭:去當個說唱歌手。

這念頭讓迪傑興奮不已,當得知說唱巨星凱尼·布萊克在7月4日舉行演唱會,迪傑覺得自己的願望就要實現了。迪傑找到當年唱詩班的老朋友凱,邀請他共同製作樣帶,打算把樣帶交給布萊克,期望能夠得到巨星的賞識。凱現在是個毒販子,但同樣對音樂有著莫名的喜愛。借音樂之名,迪傑和凱得到了無數的人幫助,白人鋼琴師希爾比爲他們提供了優良的錄音設備,迪傑的女友之一娜勒甚至還幫他們買到專業錄音麥克風。迪傑和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壓在了這盒樣帶上,他們會成功嗎?

觀後感:
在一個無聊的夜晚,習慣性檢查完電子信件,逛逛熟悉的網路論壇看看訊息,下載完了音樂,電腦關掉,打開熟悉的26吋電視機,手指無意識得按著遙控器的切換頻道鈕,轉著轉著,來到斗大三個英文字幕的頻道HBO,總是佩服著他們可以準時拿捏撥放電影時間,剛好電影開始前我臨時入場,彷彿買了一張票卻不知道等等要播放的電影名稱和內容就衝忙入場的觀眾,只差沒有買爆米花,這時只能等待影片秀出電影名稱才在決定是否繼續看下去,或是掃興離開,而我這天跟往常一般,目不轉睛的盯著電影開頭,哪怕一恍神片名一過,就想蠢蛋一樣看不知名電影。

而電影名稱《街頭嘻哈客》?!心中有種不祥預感,以這個鳥名稱我相信電影跟名稱一樣,鳥到不行,濫用嘻哈文化博得觀看著一些些觀看的慾望,加上自己對嘻哈文化實在有點陌生,個人偏好搖滾啊!又怕整片嘻嘻哈哈的無法接受,在這天人交戰的同時,我決定看下去了!

看過嘻哈電影不多,而印象最深刻應該是阿姆主演的《8Mile》,本片同樣的低層社會環境,同樣的音樂風格,同樣是在生活中掙紮,在音樂中尋夢想,但本片所帶來的“刺激”絕對要比《8Mile》強的多,痞子阿姆的“故事”畢竟還有個真實的原型,那是電影《8Mile》的基礎,也是讓人感動之處,小人物像鮭魚般逆流而上的衝勁,但也是它的局限,而本片用的是虛擬的人物,來講述真實的地下音樂創作者的辛酸,使得電影在故事情節上可以更大膽更直白的進行他們的追夢之旅。

主角迪傑生活在他那個社會的最底層,昏昏噩噩的幹著販毒拉皮條的勾當,爲了混口飯吃,他已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有句話說的不錯:貧賤夫妻百事哀,他能做的也只能是這些,過天算一天的生活使得他漸漸失去自己的靈魂,狀態日漸低靡,直到有一次從流浪漢手中用毒品換來一個陽春小電子琴,他才猛然記起自己的夢想,突然覺醒的他爲自己曾經的夢想而失聲痛哭,強烈的圓夢欲望使得他好象變了個人,找來一樣有著音樂之夢的凱與希爾比,開始了艱難的對他們來說是要不可及的追夢之旅。本來就窮困無比的他們動手自製了一個錄音棚,其實就是在迪傑的家中,簡陋的錄音棚用塑膠飲料背座做隔音牆,廉價的麥克風和打擊樂器,這些可笑的組合在他們眼中卻是如同珍寶,迪傑的家人基的妻子對他們這種不可理喻的行爲從開始的反對到後來被他們的認真執著的態度打動而轉爲支援,這夢想到底能不能實現我想並不重要吧,只是很多人沒有勇氣來實現它……

片中有許多精采的嘻哈音樂,繞舌式的唸詞,搭配著重複性而強而有力的rhythm,呼喊著對生活的態度,不滿、諷刺、調侃、咒罵、嘲弄、調釁,句句到味,毫無修飾的言語,粗魯卻貼切,彷彿公狗天生區域性般的撒泡尿的宣示,而片中所表現的嘻哈曲風跟現在電視上所看到的Eminem或是Jay-z等嘻哈所唱的有些差別,而這種曲風叫Crunk,音樂是美國南方Hip-hop音樂的細小分支,它是一種非常具有活力的舞曲,帶有濃濃的草根性,啃起來彷彿乾燥粗糙的樹皮,有點好鬥,表現了街頭生活,是南方文化的真實體現。美國的南方音樂具有著獨特風味,從貓王到搖滾和藍調,這種風味源於這裏獨特的音樂發展史。

我個人覺得接觸到Crunk式的嘻哈的機會叫稀少的,但是難以抗拒的,因爲Crunk音樂被劃歸主流音樂之外,而且有時被視作最底層的音樂。Crunk音樂讓絕望和絕境中的人們得到釋放,就像Punk一樣。這部影片無疑讓Crunk音樂的魅力得以充分體現。

迪傑的故事能讓每個人都産生共鳴,儘管人們的身份、地位和境遇各不相同,但都在和迪傑一樣努力試圖讓自己過得更好,有更多的希望,如果不再有熱切的企盼,生命的火焰也即將熄滅。

片中一直講著這句話:Everybody gotta have a dream!
或許這句話現在對我而言,算是一絲絲的動力吧!人因夢想而偉大!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哈哈哈我剛好也有看耶!不過我只看後面一些
感覺黑人軀骸真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