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8

任性與韌性的夢想之路 / Whiplash(2014)-(台譯:進擊的鼓手)觀後感

劇情簡介:
講述一名少年在嚴師督教下,以非常規手段挑戰自己的極限、追逐爵士樂鼓手夢的熱血故事。主角熱愛打鼓,但過度的投入讓他失去對音樂的初衷,進而演變為生命的負荷以及師徒間近乎瘋魔的對決。電影不只有音樂人的苦痛,更讓人看到傳統勵志背後的殘酷真相。

觀後感:
《進擊的鼓手》有絕妙的劇本安排,加上讓人腎上腺素大爆發的打鼓solo,張力十足精彩演員鬥戲,還有爵士大樂隊行如流水般的流暢節奏,四溢的音符與人性間的矛盾,信念堅持與理想衝突,流汗流血不顧一切確實使人動容。電影剪輯出色,將淩散碎片般的鏡頭,巧妙再生成亮眼演奏橋段,目不轉睛。

在還沒看電影之前,筆者會以為《進擊的鼓手》(Whiplash)是一部單純以音樂為主軸的音樂電影,畢竟這片名很容易給人誤導,加上和那陰暗畫面中,一盞spot light投射下在打鼓少年頭上揮汗模樣海報,要不就是走勵志到不行那種冠冕堂皇正能量電影,但偏偏我們都猜錯了,yes!還好不如我願,不然就沒啥好介紹了,《進擊的鼓手》的確給人眼睛一亮的驚艷,彷彿一個靜如處子的人,卻動如脫兔的給人絕大的差異震撼。

這不是一般的音樂勵志電影,怎麼說,這電影沒有我們印象中那位和藹可親的老師,電影中重要人物,也就是魔鬼導師弗萊徹,他媽的根本就是一個變態或是狂人,罵人的創意,真是新穎,妙語如珠,透過怒罵羞辱學生來激勵學生的能力保持水準,不能不提開場不久那段排演,正常排練,看著優雅的指揮導師的手,一落下,爵士鼓,伸縮喇叭,吉他,貝斯等各種樂器齊下演奏,當我們準備進入爵士樂美妙時,忽然間喊卡,持續重來又喊停,並點出團隊中有人吹走調,重來,喊停,重來,喊停,反覆的演奏,頓時現場氣氛凝重如冰冷太平間,每個人甚至開始懷疑是否自己為害群之馬,自信和穩定性都滑落,忽然間導師的大爆發,讓電影迅速就緊緊抓住觀眾的心防,如此刺激緊張震撼教育,儼然成為警匪臥底電影般緊繃,驚悚程度更不輸殺人狂電影。

這電影如前面說的不走傳統模式,主角積極想表現自己,當核心鼓手,一次重要演出,因為遲到落了鼓棒,跑回去拿鼓棒的路途中,發生車禍意外,頭破血流趕回現場,以為劇情會順著越挫越勇,走灑狗血路線,但是劇本在這裡開始頑皮了,電影並沒有像以往電影,讓主角順利演出,獲得導師和觀眾的認可,甚至感動,在這裡,導演讓主角雪上加霜,頭破不打緊,手流血無力,打一場爛鼓,又被指揮導師怒罵,種種挫折,加上巧妙的剪輯,讓觀者心裡感到矛盾和糾結。

片中帶有幾處兩極化充滿戲劇性的意外轉折,除了提高劇情的可視性外,也為本片的主旨注入了一絲帶有分歧的深入性,弗萊徹痛惜因車禍身亡的愛徒,實際是受盡了他的殘酷折磨後自殺去世,這點是關鍵性的介入,是對於弗萊徹教學方式的客觀否定,但又和最後安德魯的成功形成了一種矛盾的對立點,有著變負為正的積極作用?還是具有一黑到底的消極力量?這部電影其實更像是站在一個中立的位置,很妙的提出了一個反常規的可能性,是良藥苦口還是致命毒藥,由觀眾自己判斷,因人而異,或許已超出常人界限有強大內心的天才真需要點奇葩極端的手段才能破繭成蝶。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但我個人認為未必,仍需看悟性,未必為正常案例。許多事情確實不是所謂逼迫便可達到效果,老師的施壓,有時候的確可以將學生的潛能激發出來,甚至可以超越自我的化學反影,曾聽過一個例子,一車載滿滿的鰻魚的盒子,要送往魚市販賣,常常會因路途遙遠加上氣溫不穩定,很容易造成鰻魚的大量死亡而不新鮮,更別說價錢的高低,於是漁夫將一群螃蟹同時放入裝滿鰻魚的盒子中,與鰻魚同一空間,意外的是,到達目的地,鰻魚依舊生龍活虎,死亡數量極少,這是啥原因,原因很簡單,就是給鰻魚一個合理刺激壓力,鰻魚與螃蟹有食物鏈生態關係,造成鰻魚不敢鬆懈,人相對也是,過於安逸常常會無法正常發揮狀況,反而有壓力才能超水準演出。所謂的天賦,也許更容易在刻苦的練習中被擠壓出來,就跟成年男人,油脂氣厚重的皮膚一塊微微隆起,已經攢了多年的粉刺一樣。你必須使出全部力氣去擠壓它,將力量彙聚到那一點上,然後那所謂的“天才”就能羞澀的露出頭來。

鼓手這電影題材,確實也滿吸引我,畢竟這題材確實罕見,我們談到樂器,最多就是吉他,各式各樣有關吉他的電影,如:有關出賣靈魂給惡魔換取吉他神技的《十字路口Crossroads》、 Jack Black白爛搞笑的《搖滾之神Tenacious D in The Pick of Destiny 》或吉他小神童《把愛找回來August Rush》......等,當我寫感想同時,一直在回想,有哪些電影是以鼓手為主題,這時腦海如乾枯的沙漠黃沙瀰漫,順便烏鴉飛過,鴉鴉鴉,似乎少之又少,只勉強擠出張國榮《鼓手》(The Drummer)(1983),還有一部描述國外威豹樂團(Def Leppard)的傳記性電影,鼓手一次車禍意外須截肢,只剩一隻胳膊仍不放棄搖滾之路,繼續擔任樂團鼓手一職,樂隊量身訂做單臂電子鼓,也在搖滾界成為傳奇。(忘記叫啥片名?!),如今有了《進擊的鼓手》如此強大加入音樂電影,相信鼓手題材不再是弱勢了。

但是我確實很不想拿這電影和《Kano》做呼應,但剛好前陣子剛看完,還有一些想法,所以勉為其難把兩片一起說,就是電影中都有種傻勁,一股不認輸勇往直前的任性,《Kano》中那群從來沒有贏過一場比賽的雞尾酒球隊,每個球員跑步樂觀的大喊著:甲子園!街道上路人看來就是一場不自量力的笑話,沒有人相信他們可做到,但是通常傳奇就是從不自量力開始,聰明的人很多,努力的人也有,但是用生命去拼的人太少太少,因為別人會勸你,其實不用難麼拼,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做到的只是一般只是接近百分之百,從未到達過極限,總是差不多就好,對自己太過仁慈。所以,我們好像總是處於差不多的情況。我們總相信著我不可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很難做到。在這電影中,主角和女朋友分手時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不要只是優秀,而是要最優秀!甚至成為最偉大鼓手!」他那堅定的眼神和毅力,你會認為他是笑話嗎?你還會認為這可笑嗎?並不!套一句老梗:認真起來,連自己都害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