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月份電影觀看簡評
The Road(2010)-(台譯:末日危途)
絕望的未來,世界恍如巨大的廢墟,雙眼所及之處儘是荒涼與灰暗。所有事物死氣沈沈時,只有人性最有價值。當自然災害到來之時,人類顯得如此渺小,幾乎沒有抵抗之力,如《明天過後》和《2012》所展現的那般,在亡命逃跑中被一一吞噬,不到萬分之一的幸存者能奪入避難所苟延殘喘。可地球的文明就此毀滅,道德和法律已經不再有效,災難過後的世界,也並不光明。
原著小說好看過於電影代表作之ㄧ。
Avatar(2009)-(台譯:阿凡達)
愧而爲人,傲而爲人。
162分鐘的故事裏有探險、挑戰、愛情,有大爆炸大冒險大動作,也有熟悉的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有欲擒故縱的傳奇劇式套路,並非完美。儘管如此,《阿凡達》情節本身的動人之處也足夠餘音繞梁。電影新紀元從此片展開新的旅程,期待James Cameron接下的使命和動作。
The Stepfather(2009)-(台譯:繼父)
經典恐怖電影《Stepfather》(1987)重拍作品。
標準的恐怖片模式,一個陌生人來到一個新的環境,然後恐怖的事情發生。故事內容,鬆散的更像沒有拉緊的編織草席,節奏與劇情發展似乎又有脫軌之嫌,鋪墊得不夠充分,有些橋段沒有審慎地推敲,不是突如其來,就是太過想當然。有時爲了製造暴力無條件堆砌恐怖元素,因爲進行得太過倉促,反而沒有了可回味思索的深度。總而言之,沒有原作的優秀,沒有重拍作品的新意,只有淪落老套的尖叫電影行列。
(500) Days of Summer (2009)-(台譯:戀夏500日)
如電影開頭所說:這不是愛情電影,Summer是女主角的名字,她是個Bitch!
這樣大膽幽默讓筆者愛不釋手!
電影有點像是萬花筒隧道,開始絢爛美好,處處閃現著彩色玻璃美麗的光怪陸離感,後來走出隧道,前面還是有光的,是一個軟著陸。看完這片兒以後想了想,越發覺得什麽真愛之類肉麻兮兮的東西不存在,人和人之間只是很多個小宇宙互相碰撞的結果,像赤手捧著一捧水,不知道什麽時候水就從指縫流走了。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就要接受它帶給你的任何一種結果。但是自己能夠完全的做出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幸福了,我一直這麽覺得。
獨特的文藝愛情電影,配樂、男女主角、故事背景都稱上用心。
聽說(Hear Me)(2009)
甜滋滋的愛情電影。
片子所到之處從畫面聲音還有色調上都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純純的愛情,就像湛藍的天空,灰濛濛的雨滴,碧綠的樹木,潔白的水鳥。它似乎無意又似刻意的提醒我——這樣純潔的蠢蠢欲動的愛情還存在。
Whip It(2009)-(台譯:飆速青春)
一個17歲女生在街頭急速輪滑比賽中找到自我的成長故事。本片作爲Drew Barrymore的導演處女作,雖然劇情有些生硬拖遝和落俗但已很不錯。除了EllenPage個人魅力爲影片大大加分外,MarciaGayHarden和JulietteLewis等巨星配角也提高了影片觀賞性。筆者喜歡電影配樂多過於電影本身。
Transamerica(2006)-(台譯:窈窕老爸)
沒有比公路電影更適合來闡述一個人的心路歷程,在路過不同的風景,遇到了不同的人,經歷了不同的事,仿佛是一個濃縮的人生,在加快人的成長和轉變。電影大膽地觸碰了敏感的“變性人”故事。這種大膽是種挑戰,也是一種自信,敏感題材的影片更容易出戲,但也更容易導致反感。諸如這樣的電影可以製造出許許多多的戲劇效果,而且更容易被打造成一部瘋狂喜劇,可是本片卻沒有這麽做,而是用更嚴肅的態度來講述一個故事,雖然影片存在些笑料,但這並不影響影片的認真勁,這終究不是部娛樂影片。
Big Nothing(2006)-(台譯:微不足道)
其實很愛這片,很大原因就是電影中的所想表達那個感覺----囧。
電影集合了許多電影風格,《Shaun of the dead》+《Hot Fuzz》+ Guy Ritchie接環式的迷人結構=《Big Nothing》
故事充滿黑色幽默,劇中出現的每一個情節每一個物件是在為後面即將發生的事件鋪墊,豁然開朗的手段實在很討我喜。Simon Pegg這演員太可愛了,貪生怕死又自命不凡,有點小小英雄氣概,但稍不留意他可能就會在你背後捅一刀,似乎很喜歡這種人性,不加掩飾的素描著當今生活在爛心樹的人們。
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得非常喜劇,人死了覺得不是很有真實感,但是後來回味時又感到一陣心酸。這些人絞盡腦汁要去解脫,殺的人越來越多,最後自己也不能倖免。查理是我覺得最可憐的一個,他死之前書一直都得不到出版,死了之後出版商開始給他打電話說要給他簽合同了。命運就是這麽神秘,一直想要卻得不到,不再想了反而意外得到了。
Helter Skelter(2004)-(台譯:迴轉遊戲)
Helter Skelter是Beatles經典歌曲,卻演變成殺人狂家族Manson Family 染血的信仰,60年代末期,美國開始有了重大改變。越戰敗戰、經濟危機、人權運動興起…在這價值崩潰錯亂的社會中,許許多多的人們尋求著解脫之道,於是有一群人投入了提倡“做愛不要作戰”的嬉皮文化,自許爲“花的孩子”,以毒品和性濫交來自我麻痺;有一群人則深信Charlie Manson是基督化身,奉他爲精神領袖,並加入了他的大家庭一同生活,並且爲了打造他心目中的理想國而執行他的殺人計劃。Manson Family的事件,就是整個一個社會背景的寫照,是必然的現象。搖滾樂,在那時候從精神上達到了巔峰。
Satiemania(1978)
實驗動畫作品,薩蒂的鋼琴作品串聯而成,得名"薩蒂迷狂",那優雅鋼琴演奏聲中,充滿筆觸的人物解放自己靈魂,性、愛只無過是惱人的遊戲,優雅的抽煙,沈默的思考著。
The Holy Mountain(1973)-(台譯:聖山)(重看)
重看著《聖山》,依舊高聳過雲霄而攀爬不起,是神聖是偉大的Cult Film經典。
Alejandro Jodorowsky不愧爲Cult Film鼻祖,大量血漿、殘值斷臂、赤裸性器的特寫只是表現的手法,骨子裏充滿哲學意味的離經叛道與癲狂,才是真正令人折服的魅力所在。《聖山》可以說是其作品中最反叛、最具爭議的一部電影,他的超現實主義已經不再停留在小衆的血腥仇殺,而是直接與靈魂、信仰對視,産生的影響與意義,遠超傳統靠視覺效果衝擊心理的Cult Film。
Luci del varietà(1950)-(台譯:賣藝春秋)
Federico Fellini得處女作,影片中的一些典型元素:小鎮、劇團(馬戲團)、丑角演員(小丑)、胖女人以及他的妻子Giulietta Masina。
影片是部十分典型的義大利寫實主義影片,只不過將視角對準了流浪在社會底層的藝人,通過一個落魄的小劇團的經歷折射出戰後義大利的社會現實。女主角總是那類對愛情永遠懷著美好幻想的人,縱使失望卻也還是癡迷。似乎也電影奠定Federico Fellini往後作品中的女人觀,不斷付出、不斷破滅,笑中有淚的雌性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