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7
Ray Harryhausen &《The Seventh Voyage of Sinbad》三部曲系列觀後感
The Seventh Voyage of Sinbad(1958) -(台譯:辛巴達七航妖島)
劇情簡介:
片中描寫辛巴達深愛的公主,被一個邪惡的魔術師下咒縮小了,為了尋找解藥,辛巴達被迫展開他第七次的航海。傳說中,這帖解藥必須使用柯羅沙島上一隻大怪鳥的蛋製作而成,於是辛巴達啟航前往柯羅沙島。在一隻神燈的幫助下,他經歷重重危險,一步步征服了島上的大怪鳥、獨眼巨人、骷髏人與巨龍,最後終於取得解藥,將公主恢復原形。
The Golden Voyage of Sinbad(1974) -(台譯:辛巴達金航記)
劇情簡介:
辛巴達和他的水手攔下一名扛著金桌的矮人,邪惡巫師庫拉為了想奪回這張金桌,便一路尾隨著辛巴達。有天辛巴達遇到擁有另外一半金地圖的維錫爾,兩人決定一起帶著神秘女奴展開航海冒險,以找出地圖背後的秘密。一路上他們遇到許多怪獸、女妖和庫拉的阻礙,辛巴達是否真的能找到地圖指引的寶藏呢?
Sinbad and the Eye of the Tiger(1977)-(台譯:辛巴達穿破猛虎眼)
劇情簡介:
辛巴達率領一批勇敢水手來到查納克,請求卡辛姆國王將美麗的女兒法拉嫁給他。但他卻發現,卡辛姆被邪惡的繼母劄諾比雅下了咒。為了破解咒語,辛巴達必須展開一場充滿危險的旅程,對抗各種邪惡怪獸,其中包括青銅巨人、巨大人猿、劍齒虎和人形狒狒,才能成功抱得美人歸。
觀後感:
今天寒冷的下午,觀看電視無意間轉到Cinemax頻道,正在播放著經典辛巴達電影之《The Golden Voyage of Sinbad》(1974),熟悉的配樂,熟悉的怪獸,更熟悉的劇情,看著看著被一股莫名吸力入螢幕時空機器,回到了童年時光。童年時期小男生總是對恐龍、怪獸、外星人之類的生物特別感興趣,國小時期經常一個人趁下課十分鐘跑到圖書館翻著破掉的《牛頓》雜誌,因為該雜誌以載有豐富自然生物知識著名,還記的其中一期刊主題為恐龍時期介紹,跨頁面整張滿滿伸長脖子吃樹葉的壘龍,海中翻騰數隻嘴巴叼著魚的龐然大物是蛇頸龍和魚龍,更有兇猛恐怖的霸王龍,寫實精緻的插圖,和生動的文字介紹,光是看著圖畫中不動的恐龍,就讓我大大滿足。
後來年紀逐漸變大,開始尋求更多的感官刺激,雜誌書本漸漸無法滿足我了,電影當然是最佳的媒介,記憶猶新的記憶是當時週末有線三台都會播放國外電影,而尤其辛巴達冒險電影和怪獸電影,總是百看不厭。帶有殖民主義冒險家形象的正義英雄辛巴達,包含了高度的「東方主義」,他本身就是一個東方被歐陸化、被奧德賽化、被好萊塢吸納改造而成的角色。因此不難理解,辛巴達在遠洋征途上所遭遇、所收服的各種「奇觀式怪物」〈各色珍奇異獸,無論是獨眼巨人、泰國千手女神、黑魔術所孕育滋養的小妖精、八頭蛇怪、半人半馬…等等〉都必然要由人類的它者、由偶動畫來呈現。正邪對立的模式牢不可破,而詩的正義必然是邪不勝正。電影中的辛巴達角色,充滿著正義而不懼怕的形象,卻也帶著些許陽性主義的特徵,驕傲、自負、英雄、幽默,每一集與007系列相同擁有被物化的漂亮女性(露胸透腿)周旋。
很多人誤會《The Seventh Voyage of Sinbad》系列電影來自希臘神話,其實正確是來自天方夜譚,除此之外,更加值得留意的,乃是影像上所呈現出來的詭異視覺效果:真人演出的角色,和偶動畫製作的怪物,以疊印沖洗的技術被並置在同一個鏡頭景框之中,使得這些偶製怪獸相形之下動作似乎顯得有些笨拙、遲滯、不流暢了起來,因而似乎和人類「靈活」的動作有了些許不明顯、但不時可肉眼察覺的「時差」。甚至如果再用心觀察偶製怪獸與真人打鬥得畫面,一定兩邊分的很開,各分左右,讓畫面留下後製作業上的考量,更極少貼身畫面,相信是考量當時技術性的困難,但如果劇情需要必須真人與偶製怪獸貼身鏡頭,發現乾脆將真人造型直接做成偶角色與偶製怪獸進行純動畫行為,《The Golden Voyage of Sinbad》最後高潮就是辛巴達爬到獨眼人馬背後將它刺死畫面變是這樣完成,遠鏡頭下其實不指細看還看不出辛巴達是假的,乃是偶動畫與好萊塢結合模式的最佳例證。
說到Sinbad系列電影,當然不能不提到電影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怪獸,而這些天馬行空「奇觀式怪物」的創造者就是Ray Harryhausen。十六歲的Ray Harryhausen第一次看到《King Kong》(金剛)(1933)就極為喜愛,開始著手製造模型,拍攝停格動畫。之後進入南加大研究攝影,並開始拍攝第一部停格動畫長片《進化論》。戰後Ray Harryhausen開始拍攝一系列童話故事片《鵝媽媽故事》。1946年《King Kong》的創造者 Wills O’Brien僱用Ray Harryhausen《Mighty Joe young》(巨猩喬揚)的停格動畫製作,本片榮獲1949年奧斯卡最佳特效獎。1950年代與Schneer 合作的三部影片讓他開始發展藝術風格、在停格動畫領域進行創新,開始逐漸贏得好評。
1950年代末期,Ray Harryhausen與Schneer合作,朝神話、傳奇、奇想的方向發展。1958年的幻想冒險片《The 7th Voyage Of Sinbad》(辛巴達七航妖島)中的獨眼龍、雙頭鳥、與火龍,令觀眾驚訝與讚嘆不已,大受歡迎,後來遂拍成一系列的辛巴達電影,直到1977年的最後一部系列電影《辛巴達穿破猛虎眼》,其中有許多令人懷念的經典畫面,甚至影響到《Star War》(星際大戰)系列電影導演George Lucas、《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三部曲與《King Kong》的金獎大導演Peter Jackson等人。
Ray Harryhausen繼續拍攝停格動畫,直到1981年的--重拍經典電影《Clash of the Titans》(諸神恩仇錄),最後封箱作品。1992年,Ray Harryhausen獲得奧斯卡獎頒發終身成就獎。
Ray Harryhausen創作許多經典怪獸,幾部代表作及圖片。
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
It Came from Beneath the Sea (1955)
20 Million Miles to Earth (1957)
The 7th Voyage of Sinbad (1958)
Mysterious Island(1961)
Jason and his Argonauts(1963)
The Golden Voyage of Sinbad (1974)
Sinbad and the Eye of the Tiger (1977)
Clash of the Titans (198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