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5

Fido(2006) -(台譯: 我家有個大屍兄)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一個浸泡在上世紀50年代的田園風貌中的小城鎮,它還有一個很古典雅致的名字--威拉德。這裏每天都沐浴在充分的日照之下,居住在小鎮上的所有人都是熟人……最重要的是,威拉德還沒有廢除“奴隸制度”,只是他們的奴隸有點特別,是渾身散發著腐臭味道的僵屍。

如果非得從頭說起,這個故事還得追溯到幾年前……地球因爲一大片過境的宇宙塵暴的輻射而産生了異變,使得死去之人不但重新從墳墓裏爬了出來,還變成了對活人的血肉有著無止境渴望的僵屍,恐怖迅速蔓延,僵屍的族群也在不斷壯大。直到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項環被發明瞭出來,它可以在制止僵屍的攻擊性的同時,還讓他們變得溫順,甚至能把他們變成人類的僕人。於是,在無限商機、利益的驅使下,一家公司應運而生:ZomCon。

11歲的蒂米已經知道了整個世界都是假的,只是他的父母不肯承認這一點。現在,ZomCon的安全部首腦搬到了路口,而蒂米的媽媽覺得自己是整個街區唯一沒有僵屍人做僕人的家庭主婦。當她把僵屍人Fido領回家後,蒂米有了新朋友Fido。儘管蒂米的爸爸非常討厭僵屍人,蒂米仍然堅持想要留下Fido。當Fido把他們的鄰居吃掉之後,蒂米父母的忍耐達到了極限……

觀後感:
又再次看到台灣片商發揮Kuso的命名幽默《我家有個大屍兄》。
我想好萊塢的編劇已經江郎才盡了,連這樣劇情也編的出來,雖然感到有點新鮮又卻讓人看完覺得無聊又空洞,羊毛生在羊身上,電影中重點還是在“Zombie”上,“Zombie”被翻作僵屍或是活死人,就是那種失去生命而又復活的,沒有自我意識,腐爛的,流膿的,暗青色的,散發出作嘔氣味的,能活動但遲緩的屍體,最重要一點,還要會不斷咬人,但必須破壞腦部才會停止行動能力。從1968年George A. Romero所拍攝經典Cult片《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到現在已經將近40年了,也創立了許多僵屍電影不變的定律和公式,使僵屍電影充滿表面恐懼之後深層意涵,如被僵屍咬過的人也會變成傳染變成僵屍,另外就是上面所提的破壞腦部等等之類的模式,造就僵屍一直都是恐怖電影中的受寵的醜孩子,而相關作品更是多到爆,而在前幾年一部英式恐怖喜劇《Shaun Of Dead》提出一個有趣的新觀點,就是人類可以僵屍和平相處的想法,更讓大家對僵屍的定義不再是攻擊和毀滅,而是可以多一點點和平。

雖然電影一開始電影設定的世界觀在一個風景如畫又恬靜宜人的50年代小鎮,人民彷彿烏托邦式衣著光鮮優雅的居民心平氣和的談論Zombie,夠衝突又荒誕。更怪異的是Zombie和居民們和諧共處,準確的描述應該是Zombie是居民們的好幫手,它們做家務,送報紙牛奶,作粗重的工作,替代人類們不想做的事僵屍都包下來了,這就是《Fido》一片的主要場景,而基於這種有幾分浪漫溫馨色彩的Zombie設定,我們很容易猜到影片的主線,人Zombie情未了,哈哈!

看起來似乎是一個新鮮題材充滿想法的故事劇情,但我看來卻充滿許多質疑的角度,甚至覺得只是換湯不換藥的偽電影,因為看過《I ,Robot機械公敵》的朋友,不難發現電影劇情跟走向總是如此相似,如果將影片裏面的僵屍置換成機器人,劇情一樣能走通不會有多大出入,而且以機器人爲主體的討論情感和社會的影片更是多到不像話。從正常的情感上講,與機器人共同生活遠比Zombie更容易接受。影片裏大部分居民對Zombie狂熱又漠然的態度表達了這麽一個涵義:人是由靈魂的存在與否來定義的,失去靈魂之後,人不是人,只是一具有價值的可以利用的軀體(當然現實中屍體也是具有很大利用價值的)。

《Fido》一片以Fido與Robinson一家的關係重新定義了這種看似只存在利用價值的“資源”,用海報上的畫來說就是“他是我們家庭的一員”。在我看來影片對僵屍與人的關係的討論,實際上人與人,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一種極端的隱喻:一味的暴力控制,換來的只有自身的傷痛,若只是利用,最終得到的將是反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