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2

妖夜迴廊(Night Corridor)(2003)-觀後感

劇情簡介:
旅英學習攝影的藝術家袁森(吳彥祖飾演),性格內向孤僻,自幼喪父,其父是因見母親與人通姦憤而自殺。一日,袁森得巒生弟弟阿洪託夢,夢境中阿洪被一利爪似的猛獸襲擊後離奇死亡,袁森遂決定回港調查真相。

可是真相愈查愈迷離,母親再婚,神經錯亂,唯一線索,只有亡弟遺下的一本禁書。苦無頭緒之際,又勾起了他昔日遭校長非禮、童黨大哥史雲生如何控制他、以及違返承諾沒有接濟巒生兄弟的回憶。

之後,袁森重遇舊男友,慾念欲斷難斷,並認識了亡弟的女友秀冰(蔣怡飾演),遭其色誘,一切儼如撒旦的召喚,妖冶迷離的誘惑將袁森一步步推向魔鬼的陷阱……

觀後感:
本片改編自李志超的同名小說,屬野心勃勃的獨立製作作品,要在香港拍攝規模較大的獨立電影一向不易,編導李志超膽色過人,自資(加上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拍攝了本片,以行動證明香港影壇並非完全一池死水,電影界亦不乏有心有理想的電影人。本片以正常電影片長來說,實在短的不像話,區區只有70幾分鐘,而一般電影長度大約都90分鐘甚至更長,片子長度雖短卻隱蓋不住導演得企圖心,本片將壓抑式的同志慾望、戀母情意結、宗教禁忌、原始獸性的殺欲,統統一網打盡,共冶一片,堪稱「波蘭斯基式的怪異詭秘、大衛林區式的暗夜迷離,再加上李志超的獨門情欲秘方」造就了這部懸疑驚悚影片。

本片的拍攝水準勝過以往香港的獨立電影,甚至比起一些中型成本的商業片也不覺輸蝕。李志超捨棄用數碼攝錄機而取35mm菲林拍攝應當是正確的選擇,攝影也甚講究有一種充滿異色的歐陸情懷格調,處處顯露出拍攝者不甘從俗的決心。例如其中一場講述戲中人在街上捕風捉影,一個龐大的影子在牆上閃現,便令人感到心驚膽戰。它使得這部懸疑片更加突出了氣氛和環境的配置,不少場景都用了深沈色彩,在控制和調節上可謂獨具匠心。

導演李志超,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字創作者,他向來從來不避談性,他又愛具體地、一清二白的去描繪,以為是暖綿綿的愛。忽爾變成爆炸式的暴力與血腥。電影中對性慾的描繪,一幕接一幕,眼睛無法迴避,卒之由臉紅達致想嘔吐,電影畫面充滿破壞力的,隱約之間,死亡與性愛緊扣相連。電影中描繪男男與男女的性愛場面,異想天開的段落,滿有魔幻現實派的況味。全書幽暗的調子不時被藍、綠、腥紅等顏色點染,觀看者大可自行意會其怪異的跳躍畫面。

本片男主角吳彥祖在演出中根本沒有了帥氣的樣子,跟他以往電影中形象截然不同(可是他本人就是個美人胚子),而且還為該戲獻出了他的第一次——當了電影監製。本片屬於冷門片,很難找到投資方,而一心想做幕後人的吳彥祖就自動請纓作了本片電影監製,並努力尋找落實資金。而他在本片的演出也是讓人眼睛一亮,沒有過多的言語,也沒有花俏的動作補助情緒的抒發,唯有冷冷淡淡的態度,酸酸的吐氣和嘆息聲,而導演企圖將黯淡的光線撲灑在他的臉龐,強烈的陰影對比,帶出濃濃悲情人物般的無奈也將角色被宿命遊戲給牽絆住的痛苦,其中有一場跟女主角激情戲,光溜溜的軀體和自然的動態演出(有點怪的說法) ,帶出性得美感和毀滅性,讓人看的血脈噴張,而當時還聽說兩人入戲太深,動作過於激烈,導致女主角蔣怡鼻子碰撞流鼻血之傳聞,雖然蔣怡是第一次演戲,可是演出極為真實入戲,雖然嚴苛看待演技還是略帶青澀,不過卻已經獲得大家的讚賞,而吳彥組果然也名不其實入圍當年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本片得恐怖氣息跟以往你所看的恐怖片有很大的不同感受,不是利用「日式恐怖電影」手法來驚嚇觀看者,何謂「日式恐怖電影」?簡單來說,自從上一個世紀末的一部廣為人知的恐怖電影《七夜怪談》開始,從這時,日式恐怖電影的手法也逐漸成一套系統和手法,也造成日後許多恐怖電影爭相孔後模仿的對象和範本,簡單的舉個例子,如在劇情進入一個白熱化時,大家極為緊張觀看主角的神情或動昨時,而這時常會利用極大聲而為讓人不舒服的音效或音響來恐嚇觀看者的心情,而這種手法也常常讓人極為討厭,另外利用鏡外或是鏡子反射中讓人無意間看到恐怖影像,一種沒有預備的心情,被強迫看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等等,都可以歸類於「日式恐怖電影」。而本片卻帶有種貴族般的氣息,卻隱隱約約嗅到某種臭酸的腐屍氣息,肉體汗水的熱度,這就是「哥德小說」(Gothic novel)風也的而且確存在其中。

或許在這一點上要作一些說明,「哥德小說」是十七世紀中後期至十八世紀初期的流行小說類型,對後來的鬼怪及恐怖故事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簡言之,「哥德小說」是以驚慄為務的類型小說,通常包含很多恐怖及神秘的傳說,務求令人冷汗直冒以及血液凝固。其中多出現超自然的元素,而場景、地勢、道具乃至一些情節都會時常冒頭,如黑森林、半毀的教堂、封建大樓或古堡乃至屋中的秘道等,都是一些教人耳熟能詳的標誌。本片在這方面毫不吝嗇,甚或可說一板一眼地死力跟從,如猴子殺人、森林險地、歷史古樓乃至源自名畫的魔鬼契約,可說都非常明顯地按類型指示一一作出呼應。我絕不懷疑它是香港少數「哥德小說」風味濃郁的本土作品,但然後又如何呢?

有趣的是,當我們按某一類型的指示完成了一齣作品,固然可以作品具備某種風格作為標籤招徠,但也同樣帶出一重悖論:究竟具備某種風格是否就是一種價值的證明。相信在這方面不同人會有大異其趣的看法,我自己的答案是:如果這就是一重價值,那麼我們就太容易成為優秀的創作人了。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你真的好會描述,每次看你寫的文章都讓我很想要找那些片子來看!

Unknown 提到...

你好厲害!每次看了你的描述之後都會讓我很想要找到那個片子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