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1

刺刀下,扭曲的人性被展現 /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2000)觀後感

劇情簡介:
姜文導演的第二部影片。該片講述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村子的農民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

觀後感:
在日本311大地震滿週年,筆者卻來談論抗日電影,是否太諷刺了些。(一切沒刻意安排)

電影作品中,關於抗日題材相關電影不算少數,但氣氛內容總是嚴肅悲悽,略帶悲劇和振奮人民抗戰的鬥志,還有大時代的無奈與轉變,當然電影會用力著墨日本軍隊侵華殘酷一面與戰後敗退窩囔行為,成為強力對比,也是這類型電影必要的安排設計,但這類型電影基本上很難幽默起來,唯獨這部姜文導演作品《鬼子來了》,可說是這類型電影中另類,用黑色幽默諷刺人性,《鬼子來了》有個獨特的世界觀,也有非常導演式的歷史見解,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也讓本作品被列入禁片行列,在中國被禁(好笑是,被禁的電影通常都在國際上得大獎),官方的簡要說明被禁原因:影片中有女性裸露鏡頭、很多角色滿口髒話、有殘酷暴力鏡頭、不但沒有充分反映百姓的勇敢抗日精神,還放大了百姓愚昧、麻木、自私的一面。

《鬼子來了》從鬧劇一路走到悲劇,可謂一個荒誕卻有力的情節拋甩。在小人物身上挖掘愚昧、在鮮明的階層中抽取脊髓,這比大力展現日本人眼中的大屠殺要狠得多,紮紮實實,刀刀都見血。可見誰更高明,《鬼子來了》可沒有《南京、南京》的畫面血腥,卻叫你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民族反思和文化價值非同小可,看過之後誰還能坐得住?最終姜文被砍頭估計是最血腥的一幕,卻跟胃酸沒有關係,畫面呈鹼性。此處已經到了影片的2小時15分鐘,我們本已經習慣了黑白的二元對立感,陡然之間一抹透紅噴灑出來,鏡頭上吱吱冒出膠片感的顆粒,你能感到畫面滲出血滴子來,非常紮實非常踏實的視覺手法。

姜文的電影中,發現一個很有趣的設定,就是電影中沒有從頭到尾完全的好人,也沒有從頭到尾完全的壞人,電影呈現一種很混沌荒謬的關係,就《鬼子來了》電影中,片中姜文飾演的馬大三,因為追殺日本戰俘,而被處以死刑時,滿場的觀眾更是把殺人當猴戲看,沒有人有一顆悲憫之心,而說書的兩個老頭更是商量著怎麼回去編一個新的故事,他們真的是一個無情的,沒有任何價值觀的戲子,這也是他們第三次出場了,第一次,是馬大三進城找四表姐夫,借刀殺人時,兩個人賣力的歌頌中日友誼,“都是方塊字,五百年前是一家”,第二回,小日本宣佈投降,國民黨開始接管小城,又開始大罵小日本。這也許是對更真實的生存狀態的描寫。

電影中也更加真實地燒錄了人性,小日本的形象不再是那麼單薄,愚蠢,印象化。花屋小三郎,從一開始的基於武士道精神的殉國之舉,在半年的內心交戰之後,放棄了自己的立場,希望用交易來換回自己的生命,從對村民的厭惡,到對馬大三的感恩戴德,“大大的一個好人”。再到最後,整個小隊開始屠村時,他又再次回歸了自己兇殘的本性。個人以為,屠殺的過程是全劇的高潮,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血腥的場面,而是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五舅姥爺唱了小戲,八嬸也唱了小曲兒,鬼子和村民其樂融融,仿佛就是一家人,就在這個時候,鬼子舉起了屠刀,而整個過程依然在海軍樂隊的伴奏之中,而事實上,我對那些村民也沒有多少的同情心,也許這也是我的劣根性吧,對一些咎由自取的事情幸災樂禍。

堅守-放棄—回歸,花屋小三郎完成了自己的轉變。與此同時,村民們的選擇則更加深刻的描摹了國民的劣根性。馬大三從一開始的貪生怕死,保住自己的生命,把兩個俘虜當爹媽一樣的供著,時間的消磨,讓他失去了方向,開始渴望物質上的回報,單純的認為,人心都是肉長得,只要和小日本交易,小日本也會同樣的回報他,最後的下場呢,全村慘遭屠殺。

姜文用寫實風格的表現手法,給了我們一個荒誕的生存故事,說它荒誕,因為在故事裡的每個角色都沒有遵循他們應該遵循的規則。要說反省,中國人首先該反省的正是自己的這種生存哲學。靠抗爭可以生存,靠隱忍也許也可以生存,但靠幻想和不切實際的希望絕對無法生存。在戰爭環境下,天真地以為能超脫局外,消泯敵我,這本身就是最大的荒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