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2

沉重的黑色幽默 / 父後七日(7 Days in Heaven)(2010)-觀後感

劇情簡介:
本片描述女主角阿梅在父親過世的七天內,回到了台灣中部的農村里,重新面對父親成長鄉裡的世事人情,其中有傳統葬儀的庸俗繁瑣、匪夷所思的迷信風俗,更有台灣質樸率真的濃厚人情味。葬禮結束後,阿梅將喪父的傷逝打包封存,獨自回到了光鮮俐落的城市裡繼續工作,卻在某次過境香港機場時,對父親的思念竟突然如排山倒海而來……。

觀後感:
人活在這世上,生老病死無疑是人生中最難免遇到的課題,尤其是死亡,總是我們避諱卻又難以避免的話題,有時候我們遙想它便覺得害怕,好像陷入了一個生命的謬論,有時想想便覺得悲傷, 也許死亡只是一個命題,當它真正來臨,它的面貌並非之前預想,它並一定是悲傷,也有可能是荒誕;不一定是親情濃烈,也有可能是可憎的冷漠真相我們在面對死亡時或許真實,或許虛假,或許超乎想像。

電影,很台灣,也很草根性,透過以一種搞笑詼諧腔調處理這樣嚴肅的題材。影片其實很簡單,父親過世後,依台灣習俗歸魂回鄉辦喪禮的七天過程。懵懵懂懂中在醫院接到父親,用救護車接回家,接下來就像女兒說的:我這一生,最最荒謬的旅程即將啟動。葬禮前期十分搞笑,一些庸俗冗長的習俗,鬧騰的鄉鄰,誇張的哭喪,電腦合成遺像,忽然爆炸的喪禮罐頭,

電影中,主要由女兒作為講述者,情感脈絡一直清晰,也通過回憶串起與父親的記憶;侄子作為記錄者,似乎一直脫離這場葬禮之外,不帶感情色彩的旁觀;最有意思的當屬道士,從各種形式到內容都充滿著喜感,道士從始至終跟隨著葬禮全程,卻又像一個插科打諢的人物,甚至還講述了他的戀愛史,還有他的詩作,整個人物都鮮明有趣起來。人物之間的關係也溫暖自然,,使得電影更像是一部台灣鄉村風情圖景。

電影不能說是部精緻華麗的作品,但就故事性及平易近人的設計安排,渲染力十足,在台灣電影中一片文藝氣息濃厚的市場中,生猛有力形象的確達到令人印象深刻的目的;但嚴格論起,電影中許多場景總略有美中不足的遺憾,不是少了點光線的安排,就是少了點的感情安排,幾幕過度搞笑,導致作品呈現鬧劇般的輕浮,讓人頓時無法連結喪父的悲傷,但換個角度還看,或許這樣擺脫傳統家庭劇一貫悲情色彩,呈現一種真實而情真意切的表達,它使這部由悲傷開始的影片,在敘事上逐漸找到了一種輕靈的方式和節奏,讓劇中各個小人物的生活被一根哀悼和懷念的線索所貫穿起來,讓生與死的悲喜相互交錯,進而才能在在最後一刻形成催人淚下的爆發力。

影片並沒有將親情放大,也沒有將兒女與父親的情感煽情化,這只是一種類似紀錄片的表達,不渲染,不誇張,但卻通過細節將這份感情克制的抒發!女兒的記憶中,父親的摸樣,與父親站在街頭一起唱歌,十八歲生日那天吃了父親給的一個肉粽並學會騎摩托車,記憶中都是平淡的細節,但在此刻卻顯得彌足珍貴,因為那些突然冒出的記憶,本身就失去了意義或者在某一天也將消失不見!思考,我們的記憶究竟代表什麼,他們在時間的洗滌中也彷彿失了真,那個曾經與我對話現在卻消失在這個世界的人是以怎樣的形式幻滅,先是肉體,後是記憶,就這樣徹底死去。生命個體都是虛無的存在,我們來的偶然,去也毫無方向。某些情感好像來的毫無道理,某些記憶只在荒涼時刻顯影!

《父後七日》的結尾是影片的高潮,喪禮結束,女兒回到工作的城市,朋友問起喪事,也只是淡淡的說句“我也常常忘記”。當死亡的儀式結束,我們回到從前的生活,依舊工作,依舊同事朋友,彷彿一切都沒改變,但總有什麼徹底改變,從此以後,再沒有人與我擁抱,聽我嘆息,從此以後故鄉也是虛設,從此以後只剩下記憶,從此以後我的世界再也沒有你,那種悲傷讓我們茫然失措,某一天因為一點小事使眼淚決堤。



1 則留言:

橘小魚 提到...

一趟荒謬的旅程,電影開頭女主角所說的。

喪禮是很嚴肅的一件事,但是原作者跟導演把這一件嚴肅的事寫的很荒唐也很荒謬,我覺得這種手法很棒。

開始到要結束家裡的長輩都笑得很開心,直到女主思念父親以後,大家才有悲傷的感覺,整個拿捏的也很棒。

大大的部落格寫的很棒耶,常常跑來看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