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曾獲得6座格萊美獎盃Amy Winehouse,於2011年7月23日,因飲酒中毒而去世,享年27歲。此紀錄片公開了一些Amy生前的私人影像,並且希望從Amy本人的角度來揭開這場悲劇的背後真相。製片人James Gay-Rees表示:“這樣一部擁有當代性的影片,能夠抓住時代精神,以其他電影無法達到的方式來解讀我們所處的世界。”
觀後感:
剛進十二月的上海冬天,有種獨特竣骨的寒冷,濕冷,感覺穿再多衣服也是有種未消去的寒意,讓來自南方的我,每到冬天額外煩惱,秋褲羽絨服裹身,圓滾滾看起來很傻感,但只能這樣才不讓感冒上身,今天又工作完十一點多了,寫了一個狗屁微電影腳本,被客戶改得面目全非,但為了執行,只好委屈成全,身心疲憊下,還堅持要把這部記錄片《Amy》看完,不敢說本片一定是年度最佳音樂記錄片,但確實很真實深刻的感動我,雖然Amy Winehouse離去已經四年多了,但看完記錄片,給人不真實感,彷佛是昨天的事情,或許是Amy Winehouse一直還留在我們心中未離來過。
其實我在看本片之前,還在猜想是否又一齣導演消費死者記錄片,偏頗立場角度切入,如八卦狗仔一樣,專挑Amy的私生活和不堪一面作文章(確實看過這種膚淺記錄片),畢竟人性總有嘗血為樂,但看完電影后,心中算是欣慰,導演沒有過多的個人主觀操作,電影大量使用Amy個人以前拍攝的V8畫面,和聲音訪談記錄及朋友間的對話,當然少不了新聞媒體的畫面去描述Amy Winehouse短短27年的人生故事,電影120分鐘結束了,騷嗓歌聲徘徊空氣中,無限感概與唏噓,只怪這姑娘一生過於精采,到頭來卻不懂好好生活下來。
記錄片性質電影與一般電影略有些差異,前者屬於一種導演真實觀察與研究的思維創作影像,真實性取勝,不扭曲事實,所以,當觀眾接受到這是一部記錄片,不是故事電影,會直接把電影內容視為正確,會被導演給牽著鼻子走,沒思想過內容或許經過設計刻意安排,很容易使觀者陷入一種錯誤的觀感,導致黑白不分,斷章取義的窘狀。而一般電影屬於創作性質為重,所以天馬行空都行,但如果記錄片若失去真實性,那就恐怖了。
《Amy》除了給我們更瞭解Amy Winehouse這歌手光鮮亮麗一面,也讓我們真實看到她無法自拔的內心缺口,還記的多年前,在YouTube看了一段Amy Winehouse現場演唱視頻,內容是某個頒獎典禮,從她被宣佈獲獎那刻,整個鏡頭下的她,顯得額外瘦小和不自在,僵硬而恍恐的表情讓我印象深刻,滿臉what happen? 和 what’s wrong with you? 的表情,但她一開口,又彷佛是開關轉換另一個頻道,進入另一個自己,陶醉搖擺身軀,磁性誘人的歌聲好像美人魚午夜得歌唱,被吸引過去的漁船,致命又危險。
她就是有股獨特的魅力,被認為是這個時代最傑出的爵士女歌手之一,除了慵懶沙啞的嗓音,她總是頂著高聳蓬亂的蜂巢頭,化著極致誇張的煙熏妝,穿著淩亂暴露的衣衫,讓所有人的視線都被她吸引。她的歌曲仿佛來自深不可測的心底,有一種蠱惑的魔力。然而可悲的是,Amy卻成為了自己的成功、媒體、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囚徒。這個社會中,人們一方面讚賞她的才華,在另一方面也毫不留情地在傷害和消費著她。
《Amy》簡單可分為前半段,和後半段來討論,前半段敘述Amy Winehouse童年時期與未成名階段的點滴,當時Amy Winehouse略胖,但嘴上那個唇環確實搶眼,外型青澀單純,在鏡頭下的她絲毫不怯場,總是扮鬼臉搞怪搞笑,尤其特寫表情,還擔心自己青春痘被看到,跟鄰家女孩沒啥兩樣,更坦白說,如果她走在路上你絲毫不會多看一眼的猶太女孩,但是她從小就對歌唱產生極大興趣和展現天賦,為好友唱著Happy Birthday開始,她肆意但如酒釀一樣的聲音,聽了都醉了,除了聲音之外,很難跟後面形象直接連結。
佛家講的是因果,道家講的是緣分,或許這套在Amy Winehouse人生上,都有說得過去的解釋,她人生中扮演最致命也是不能取代的人物出現了,Blake Fielder-Civil,她的第二張專輯《Back To Black》呈現的就是和他之間分分合合的情愛糾葛。Blake一開始與Amy的相遇就是種錯誤,當時彼此身邊都各有人,而在一個pub相遇,產生相戀,當然Amy很快就瘋狂迷戀這個渣男,兩人陷入戀情,但不久,Blake僅用了一個短訊就結束她們之間的關係,因為,渣男又想回到原任女友身邊,短短幾句短訊,將Amy第一次推到深淵,傷心難過中,Amy開始學會喝酒墮落,但也創作出《Back To Black》專輯的歌曲,不久,大紅。
此時的Amy已經畫起誇張的眼影貓妝,復古零亂蓬鬆的髮型和頭巾,身上多了幾個怪異的old school tattoo,整個人更獨特亮眼,隨後,Blake又出現,這次真正和Amy拍拖,兩口子完全不離身,更不在乎身邊是否有人,親密程度讓人臉紅,Amy以為Blake就是她的真命天子,反之,其實他是殘酷嘗血的惡魔。一般輿論認為,Blake正是誘使Amy Winehouse開始接觸古柯鹼與海洛因等一級毒品,進而沉淪毒海的始作俑者,破產的Blake,更把Amy當搖錢樹看待,行為囂張讓人看不過去。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看,Blake絕對不是好情人,但Amy Winehouse依舊為他深深著迷,甚至愛得難分難舍、患得患失。原來Amy Winehouse戒不掉的並非毒品,而是愛情,「愛是失敗遊戲,」(Love is a losing game)她唱道。
負面新聞開始屢出不窮,吸毒,酗酒,失控,官司,Blake被捕坐牢,演唱會罷唱,脫序任何行為,這下好了,原本就是鋒頭上人物,現在大家更像看好戲每天期待新話題,所有的人都針對著Amy,等待門口的記者閃光燈閃個不停,將她逼得沒有退路可走,只好遠離城市,我走總行吧!來到偏遠離島休息度假,沒有狗仔也沒有記者,此刻Amy漸漸走出陰霾,以為遠離喧囂世俗,卻沒想到,父親貼心到來,既然還帶來一批拍攝團隊,這?!擺明就是消費自己女兒,讓Amy哭笑不得,因為從小缺少父愛,長大後更不敢直接忤逆父親,只有幾句情緒話而轉身避開鏡頭,但看得出Amy對世界失望透頂,包括人性。最後一次公開演出,演出前幾天Amy狀況非常不好,她連自己都覺得無法勝認這大型演唱會,於是Amy逃避而喝爛醉,睡趴在家中,以為可以免去美國開演唱會的機會,事實卻相反,經紀人趁醉時硬生生把她駕到飛機上,前往美國,當她醒來時,飛機已經落地,等於活生生被綁架,當然Amy依舊抗拒這次演出,到了臺上,她並沒有開口唱,而是在一旁酒醉蹣跚走著拖時間,觀眾開始騷動要退票,現場一陣混亂,Amy臉上那恐懼及無辜表情,是我看過最令人心疼的表情。
距離最後一次演出,應該不算演出,而是亮相,回英國後沒多久,Amy Winehouse終究離開我們了,就是那麼忽然,關於Amy的死因,官方說法依舊是不詳,不過終究離不開酒精與毒品,但已經不重要了,生前我們一直所擔心及關心的她健康,深怕她那邊走像黑暗永不回頭,她像毎天行走在鬆軟鋼索上,搖搖欲墜,每走一步,鋼索搖晃得更加厲害,她就是那麼傻,把自己全部奉獻出去,卻不懂得留給自己一些時間,急著參加27俱樂部,雖然,她的離去讓世人再也無法聽到她動人歌聲,但卻反過來,其實挺好,因為擺脫了所有病痛和悲傷,沒有酒精和毒品,只有更單純的音樂和快樂伴隨著她,筆者認為這是好的結果,真不願看她日漸消瘦的臉龐,徬徨恐懼的眼神,社會媒體施壓的恐懼,希望沒讓你帶到你想去的地方,Amy,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