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8

推翻資本主義的僵屍們 / Juan de los Muertos(2011)-(台譯:殭屍胡安)觀後感

劇情簡介:
古巴街頭竟然出現活屍!這比進口美國牛肉還可怕。

但他找來的「英雄」,卻是個「高齡」四十、成天 遊手好閒、愛穿「吊嘎」的捲毛大叔——胡安。自從釣魚釣到不該出現的東西後,胡安就察覺不對勁,暴力攻擊事件層出不窮,但大夥都被催眠是社會暫時失序,殊不知活屍早已大舉入侵。好笑的是他竟從中發掘商機:「對變成活屍的愛人下不了手?沒關係!死不了的胡安,殺你所愛!」這群「活屍剋星」除了胡安,還有比他更沒出息的老友,以及兩人的帥氣兒子和漂亮女兒,果真歹竹出好筍。只不過任務棘手的程度,遠超過預料。緊要關頭,胡安是否能扮演好領袖及父親的角色呢?

觀後感:
實在太熱血了! 《殭屍胡安》應該是繼《活人牲吃》(Shaun of the Dead)之後,這些年難得看到的幽默搞笑僵屍電影,延續傳統僵屍片的政治置入,更加了現代胡搞瞎搞的殺僵屍絕活,大膽說本片應該會變成另一個經典。

先想到一個問題,「Zombie」,我們台灣翻做僵(殭)屍,但筆者一直搞不清楚僵和殭的字使用正確性,查了一下,後來發現僵字,原意為直挺挺,不靈活:凍僵。僵硬。僵直。僵化。僵臥。僵死。僵冷。僵滯。僵硬的死屍。也有形容話少面無表情、性格麻木的人,俗稱面癱、面無表情,且性格冷淡冷血。其實僵和殭兩個同意,可以共通使用,所以,翻做僵屍和殭屍皆可。

回到僵屍主題上,近幾年來,僵屍電影反覆的被筆者推薦,當然筆者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Zombie控,喜歡關於僵屍的所有事物,在許多僵屍電影中,能玩出名堂的並不多,更別說要成為經典,一定要有非常的設計和安排,才可以讓人印象深刻﹔“僵屍”(Zombie)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滲透於每一寸土壤。遊戲、漫畫小說、服飾周邊以及電影電視,隨處可見僵屍們步履蹣跚的身影。

僵屍做為電影的主題,的確是一項高明的選擇,僵屍總是象徵著低文明、野蠻、血腥、未開發、隱藏性、血腥、傳染病、不科學的,在現代社會對比下,僵屍很容易被凸顯出來它的獨特性和代表性,但是早期僵屍電影和現在僵屍電影有很大的差別,可以追朔第一部僵屍電影1932年上映的《蒼白殭屍 White Zombie》。以海地爲舞臺的這部電影,描述著由名演員Bela Lugosi所飾演的巫師,透過巫毒教的巫術蘇醒了大群的僵屍,讓他們不分晝夜的在制糖工廠裏操作著機器。這裏面所出現的僵屍除了可憐以外,絲毫沒有任何的恐怖感。當然這出戲裏想傳遞的並不是僵屍吃人的恐懼感,而是把人變成僵屍在心理的上恐懼感。

在George A. Romero之前的僵屍電影,只是很單純的置入巫毒術和一些巫術,導致活死人的行動,但本質這些活死人並沒有太多攻擊能力,只是一具具行屍走肉,通常最恐怖的都是人性和慾望,直到由George A. Romero所拍攝的僵屍三部曲,僵屍電影的深度才正式被看到,僵屍的設定不再是簡單的行屍走肉,更可能代表著當時社會的隱藏危機,電影除了充滿緊迫感的演出之外,明確的人物描寫與極具隱喻性的劇情內容,是在當時所有類似作品所無法淩駕的。最主要的一點則是他的作品充分了反映出當時年代的情況。在《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劇中所呈現出的殺戮感,寫照出當時美國社會對越南戰爭的社會反應。失去人性兇暴慘忍的僵屍,和拿著武器幹掉僵屍而獲得極度快感的自衛民衆,則是清楚的描寫出當時美國頹廢的精神世界。第二部作品《Dawn of the dead》中以巨大賣場爲舞臺,和人滿爲患的僵屍群展開長期的抗爭本作品則是針對當時美國在越南戰爭之後,獲得表面上安定祥和的消費社會,但心靈深處卻依舊是頹廢無助,做出了反諷的效果。到了第三部作品《Day of the dead》,僵屍已經蔓延到全世界每個角落,存活下來的人只剩下無助和絕望,這是反映出在環境破壞與核威脅之下,對未來失去信心的80年代表徵。正因爲George A. Romero的僵屍電影和時代的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才能夠與觀衆産生一樣的共鳴。

本片筆者說它可能會成為另一部僵屍經典,不是沒有原因的,雖然很多人都說《殭屍胡安》是向《活人牲吃》(Shaun of the Dead)致敬,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本片與《活人牲吃》(Shaun of the Dead)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其過於濃烈的政治色彩,大家都知道,古巴和美國的緊張關係,對照台灣和大陸之間兩岸關係有幾分雷同,電影中大量的涉及敏感的政治隱喻曾引起了巨大爭議,比如把“製造僵屍病毒的恐怖分子”說成是“反共人士”,而背後黑手則是美國政府,還故意找來幾位特型演員來惡搞古巴偉人,從切•格瓦拉到卡斯楚一個都沒放過,這樣借題發揮的僵屍電影還真不多見。

筆者喜歡這部電影有幾個原因,當然第一特點就是不正經,完全惡搞僵屍喜劇片,將一切移植在古巴,各種冷嘲熱諷。各式各樣的僵屍出現,包括水底行走的僵屍,這段擺明是向1979年Lucio_Fulci導演作品《生人迴避》(Zombi 2)水中僵屍大戰鯊魚橋段取經,而最讓筆者眼睛一亮是電影中,危難之時的一段探戈舞蹈,太瘋狂可愛了。電影特別喜歡開同性戀玩笑,尤其與胡安哥倆好的胖子,自以為被僵屍咬了,希望再變成僵屍前,可以看到日出,胡安與這個胖子感傷的等待日出出現,胖子既然跟胡安告白,甚至要求blow job,胡安為了要滿足即將變僵屍的夥伴胖子,既然答應,但在胡安褲子脫下來那刻,才發現自己被耍了!

僵屍片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純粹血腥的恐怖片。電鋸!炸彈!機關鎗!萬劍齊飛。血肉模糊。這種片子的僵屍通常和宗教有關,僵屍的生命力超強,但動作緩慢,不過就算頭被打得萬朵桃花開,也不會死,本片屬於這類型僵屍片。另一種僵屍片則為寫實,順便討論人性。可以說是災難片,主要是給人以後怕。僵屍都是應為病毒感染,在人死後就開始發狂,動作迅速,兇猛無比。通常是血液通過傷口傳播。但也很容易殺死,只要暴頭就會死亡。《28天毀滅倒數》和本片就是典範。人嚇人嚇死人,僵屍只是失去理智的人類,其實和動物沒有區別。但有理智的人類卻更可怕。

電影結局用了漫畫方式呈現,搭配惡名鼎鼎的sex pistols貝斯手sid vicious的歌聲當背景「my way」,很屌!





連體的惡夢與糾結 / Basket Case (1982)-(台譯:籃子裡的惡魔)觀後感

劇情簡介:
Duane Bradley從小是一位連體雙胞胎,他的雙胞胎兄弟因身體極度變形,在父母和醫生商量後,被切除了。可是,Duane卻從垃圾堆裡把“他”給撿了回來, “他”也得以存活。電影一開始,Duane到了紐約住了一間旅館,他只有一件行李——籃子,怪胎就住在這個籃子裡,他們要對當年進行手術的醫生進行報復。

觀後感:
恐怖電影世界中,筆者發現有趣的是,“雙胞胎” “連體嬰” 這題材,似乎也成為歷久不衰的議題,由於肌體的原因,兩個本來獨立的生命體被迫聯繫到了一起,主體與另一個主體朝夕相處,所有的行動都在牽及到對方。這個創意本身是極具戲劇性的,獨立的思想在行動上卻完全不能獨立,這勢必造成一定的矛盾。

本片無疑成為上個世紀80年代Cult Film的經典代表作品之一,彷彿著了魔似的導演,放置許多荒謬、血腥、詭異、黑色幽默、諷刺等元素,在這部電影中,雖然電影沒有過高智商思考的故事架構,也沒有良好的特效取勝,但反而被四處塗抹汙穢的血跡沾滿了電影本身,卻意外讓電影呈現一種珍貴廉價粗糙的質感,更吸引著世界各地壞品味影迷的喜愛。

電影講述了一個充滿惡意、道德缺失的年輕人及其未發育完全、形狀怪異的雙胞胎連體兄弟向強行將他們分離的醫生復仇的故事。對於當代的觀眾來說,這部講述一對罪惡兄弟的黑色幽默影片,最引人入勝的地方莫過於描繪了一座恐怖都市最鼎盛時期的面貌,片中那支離破碎的紐約,幾乎完全被妓女、小偷、癮君子、和殺人犯所佔領,放眼望去盡是靡靡的霓虹燈,耳邊救護車和警車的警笛徹夜長鳴。

電影雖然手法是惡搞和直接,但電影背後卻有個不錯的企圖和安排,主角Duane Bradley,是一個害羞溫和,彬彬有禮的年輕人,說他斯文更可以說是膽怯的表現,不敢和女孩們打交道,甚至女生主動送上們,他連胸部都不敢觸摸,更經常性被有心人士(醫生)輕蔑調侃,甚至被欺負也不敢吭聲,只能私地下默默跟自己躲在籃子內的孿生兄弟抱怨,但是,他內心其實並不那麼想的,他也想壞一點,也想男子氣概點,卻偏偏現實中他無法親自去完成,反而趁他睡著或是喝醉時,他的另一半會偷偷摸摸完成他現實無法做到的邪惡的事情,殺了妓女,殺了當年將他們分開的醫生,甚至摸了心儀女生胸部,換個角度想,其實,連體畸形兄弟根本就是主角Duane Bradley的黑暗面,彌補和轉換了Duane Bradley的慾望,雖然連體兄弟每次犯完罪後,Duane Bradley內疚自責,但卻無法脫離和處理掉他另一半,有如人格解離分裂症狀,不斷糾結困擾著。




2012/08/22

紙片人疑神疑鬼不睡覺 / The Machinist (2004)-(台譯:迷魂殺陣)觀後感

劇情簡介:
Reznik是一個機械師,他的工作內容繁忙機械,日復一日,令他日漸消瘦,連睡眠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長達一年裡,Reznik成為了無法睡眠的怪人。怪事也從此陸續發生:他在公寓裡面發現了一張神秘紙條;總是感覺有一個共事的工友,在一次意外中工友失去了一隻手,所有的同事都把這個意外歸咎於Reznik,令Reznik眾叛親離,唯有身邊當應召女郎的女友一直在支持自己。然而,事實又好像並不是這樣,那張紙條,那個工友,似乎都不是現實的事情,Reznik陷入了巨大的謎團當中。

觀後感:
相信喜歡看電影的朋友們,都會有一個專屬自己的秘密硬碟,非常私人非常隱私,當然筆者也不例外,會存放自己想看或是看過很愛的電影,沒有刻意分類的存放在這即將又快爆炸的700G隨身硬碟中,只單純按照片名開頭英文整齊拍列著,有時候光看片名是毫無頭緒電影內容,於是會藉由遊戲般心態去隨機看電影,相對帶來感受也會有其樂趣,廢話太多了!本片也是拖了很久才看,卻意外的喜歡,或許被電影所帶來一種頹廢蒼白的墮落感吸引,即使故事不是那麼新鮮了,但仍給筆者有許多驚喜和喜愛的亮點。但是本片電影觀後感太難寫了,我不想破梗,也不想劇透,但偏偏熱血沸騰想推薦給朋友們,只好拐彎拐角的抒寫感想,大家就將就將就看。

電影本身,故事劇情很簡單,當然是看完整片電影才敢說故事簡單,導演透過一種出人意料的複雜方式講出,解構整個時間順序,拼湊後再敘述,甚至刻意引導觀者進入另一個思考方式,造成會有錯亂的時間感和懸疑感,劇情環環相扣,張力實足。男主角因內疚而痛苦,因痛苦而希望逃避,因逃避而神經分裂,並將原先的自己強制 的忘得一個二淨,同時又必須承受長久失眠的痛苦。出入與真實與虛幻的當中情節,隨意變換而讓人分不清孰是孰非;刻意營造出的詭異情節與場景、“Who are you?”的紙條以及填字遊戲更加深了這種奇異、幽暗的氛圍,更是讓人浮想聯翩。直到最後結尾,才明白了一切,豁然開朗。

一直覺得,好故事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用精彩的情節吸引人,給人一種閱讀或者觀看的衝動。而比好故事更出色的故事,則是不到故事的最後,你就無法猜透結局的那種,最後出人意料的結局,就是故事帶給人最大的樂趣。而這部影片,則做到了不到結尾,你甚至無法理解整個故事的懸疑最高境界,懸念不再僅僅 是找出誰是兇手這麼簡單,而是對於人性、良心的一次最終拷問。如此簡單的故事,利用一些眾人皆知的心理學知識,被包裝成了一個如此出色的故事,編劇對於知識的活學活用、還有講故事的高超手段,不得不讓人佩服!

電影主角為Christine Bale,傳說中兩周內減肥30公斤,近1/3的體重。雖早就看過劇照和海報,但看到活的骷髏狀Christine Bale還是驚得我肝顫。減肥成功後的瘦骨嶙峋+巧奪天工的化妝技巧+出位的演技讓我看到電影開頭時,他讓我有一種強烈的窺視欲望。想窺視一下這個神經質人的生活。尤其是學骨頭架子走路那段,不可謂不經典。Christian Bale把一個一年來不曾睡過好覺、神經質的、疲憊的、內心深刻不安的人演繹得入木三分,這讓正處於長時間熬夜狀態的我代入感極強,甚至在看完後倦怠地站起時,一度懷疑自己所見所感也如在夢中,或是自己就是處在昏暗的世界,也變成瘦骨嶙峋的男主角。(我想太多了)







2012/08/18

這種電影你認真你就輸了 / The Cabin in the Woods (2012)-(台譯:詭屋)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群喧鬧的大學生來到了人跡罕至的小樹林裡,這五個朋友準備在這裡度過一個放縱、開心、難忘的週末。根據指示,他們找到了位於樹林深處的一個小木屋,準備在這裡開始自己的派對。

一開始,一切都很正常,但是到了晚上,這個小木屋裡卻接連出現了各種各樣奇怪的超自然的以及無法解釋的事情。而這五個大學生的性命也處在了危難之中--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而這些背後還有一個多麼龐大的組織在監視這這一切……

觀後感:
看了多年恐怖片的筆者,敢說這部《詭屋》在近幾年來出品的恐怖片中,算是頗有創意和想法的恐怖電影,簡直是顛覆了你我對恐怖電影甚至這類型電影的思維邏輯,電影多了諷刺和玩弄,更將觀眾當猴子一樣耍,重點是耍猴人(導演)耍的猴戲還滿高招得,讓猴子樂在其中啊!(包括我)

雖然筆者在看本片前,早就有愛好電影的好友推薦分享,但好在朋友滿上道的,沒將電影劇透,所以,筆者在觀看本片過程,依舊新鮮感十足。(所以,我也不想當一個劇透的人)

《詭屋》是一部給恐怖片死忠的獻禮,也是對恐怖片產業的一次嘲諷和揶揄。電影本身其實仍舊是一部恐怖片,豐滿的劇情和令人咋舌的恐怖場景,巧妙殺人模 式設置和血腥的結尾,絕不會讓恐怖片死忠們失望,而電影無處不在的反思維,反套路設定,各種辛辣的諷刺,又讓電影有了新的意義。可以說,《詭屋》聰明 的設定和恐怖、諷刺的均衡配比,正是它打動恐怖片粉絲的心的地方。

電影分明向幾部經典Cult Film和Horror Film致敬,電影設定一群年輕人來到一個森林小屋度假的模式,就是Sam Raimi 1981年拍攝的《Evil Dead》的雛型,後來所招遇到的僵屍群,圍攻著小木屋橋段,和一個黑人(有色人種)的安排設計,可說繼承僵屍大師George A. Romero經典僵屍作品《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的經典設計,隨著劇情如雲霄飛車衝上衝下發展,後來我們甚至可以看到《Cube》(1997)的後現代性恐怖電影的精神,當然電影中各種怪物的出現,可說是一種大雜燴方式呈現,但也或許是導演刻意的安排和設計,讓我們早就熟悉好萊塢套路化模式化生產的恐怖片,以及大量的日系、泰系恐怖片讓飽覽恐怖片的觀眾們形成了思維定勢,完全推翻。

以往我們觀看恐怖電影,已經養成一種習慣了,就是觀看電影的過程,練成一種未卜先知的能力,加上一陳不變的恐怖片套路,更影響觀眾思維、觀眾繼續熱捧恐怖片出續集的迴圈模式,給了觀眾這樣的思維定勢:逃殺恐怖片就一定是挨個挨個死,而且一定是賤人最先死,然後一個個全部死完,到剩最後一個的時候,電影就快要播完了。為什麼?因為觀眾就是上帝,我們對恐怖片有怎樣的期待,恐怖片就把我們最邪惡的念頭拍出來給我們看。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算是顛覆極了,將思維的反轉玩到了最後一刻,恐怖片粉絲絕對會愛得不行,還是回到老句話:至少滿足了我。





2012/08/06

早熟少年朗愛上壞壞女 / Deep End(1970)-(台譯:浴室春情/早春)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15歲少年,到倫敦一家公共浴室當服務生,他跟比自己大好幾歲的女同事合作,設計騙取顧客更多的小費,但在這過程中愛上了女同事,但女方卻偏愛英俊的游泳教練。少年試圖報復,又難下決心。雖然兩人後來有性方面的接觸,但最終還是釀成悲劇。

觀後感:
本片主題是愛情太執著,以及年少無知,無法控制局面,反映出未成年人貿然闖入成人世界反構成的威脅。

被列成一部情色電影,筆者覺得太過於苛刻,電影整體上沒有刻意的浮誇情色,雖然故事帶有挑逗,不能否認是這是高招的設計,電影基本上算是好看的英國青年愛情電影,遠超過那些不斷性慾不斷精沖腦的《美國派》系列電影來得價值多了,電影不管在色彩美學上的安排設計,或是音樂上的鋪陳(英國民謠歌手Cat Stevens操刀),十分英倫氣息。

既然說的是青年愛情電影,就不要太哆嗦,也不太刻意,年輕人就是直來直往,電影很符合年輕人的情感和性欲故事,女大男小的畸愛,充滿愛恨情仇,不平衡的醋味和衝動不理性的賀爾蒙蒸發味,構成一曲奏輕快故事簡單還帶點喜劇色彩的青春輓歌。

主角Mike,是一代青年人的縮影。單純的小男生,帶有保守形象的愛情傳統觀。Mike顯然是中了這朵美麗罌粟的毒,在他年輕的生命力,也許曾經有過同齡的女友,但是僅僅限於青澀的與禁忌無關的陪伴中,當他遇到了Susan,就發現世界改變了,從純淨的白色(如同Mike第一次看到浴室時說,我以為這裡應該是白色的)變成了豔麗濃鬱充滿誘惑的紅色(如電影中刷牆人為這個浴室改造的顏色),事實上它卻是現實因長期水蒸氣而起皺破爛不堪的殘綠色。

Susan,美麗又神祕的金髮美女,帶著一些輕蔑態度,個性直率略帶有戀父情結,前衛獨立女性的模樣,早年喪母的背景並沒有讓她變得柔弱苦悶,反而讓她更快的面對這一個無依無靠的現實的生活,她尋找情感的、性欲的、金錢的依靠,利用自己的美貌作為唯一的資本,但是如我們眾所周知的,需要以失去自己的自由、選擇甚至和尊嚴為代價。於是她陷入不斷地發作,叛逆男友的意願以擺脫自己被動無奈的身份,但是每次又很快的低頭,屈服於她所依靠的男人們,任由他們向自己索取美貌和性欲的享受。

這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碰在一起,傳統碰上前衛,這只讓愛情更複雜化,更多衝突,不會更簡單化,男女之間的愛情價值觀原本就不同,透過這樣的電影,讓我們更明顯看到,Susan是Mike的催化劑。Susan得出現的導致了Mike的成長。在她出場之前,便通過其他人物的對話點出了她傳奇般的存在。而Mike見到的本人,冷酷卻帶有性感的外表,讓Mike對Susan更加充滿神祕的吸引力。在Mike眼中,Susan在穿上了黃色的大衣,讓Susan的符號化傾向更加嚴重。乃當這個人實實在在地出現在他面前時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這個時候,Mike眼中的Susan是女神般的高大而聖潔。而隨著故事的發展,Susan的形象越來越真實,有如沙灘上的沙礫,越想用力抓住它,它卻越是從你指縫間無情流下,手無縛雞之力,她漸漸離Mike也越來越遠了。當這遙遠和真實越加強烈的時候,Mike革命了。他親手粉碎了神像,粉碎了美麗的幻象,完成了蛻變。而這之後,Mike開始跟蹤Susan,不斷從中破壞搗亂,一次又一次。直到他筋疲力盡,四肢攤開,獨自漂浮于池中央。革命是光輝的,激昂的,成長卻是殘酷 的。或者說,只有承受了足夠的殘酷,才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