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了80年代知名動作影星小豪(錢小豪 飾)曾經憑《僵屍先生》紅極一時,可惜年事漸長,風光不再,私生活上也是極為混亂潦倒,無奈遷入公共屋邨凶宅單位2442居住,並決定在凶宅內了結自己的生命,但卻遇上隱世的末代天師阿友(陳友 飾),有家歸不得、受過嚴重心靈創傷的神經病楊鳳(惠英紅 飾),樂於助人、但在家中私藏了一具棺材的屋邨師奶梅姨(鮑起靜 飾)等,更驚爆僵屍肆虐殺人事件,小豪與阿友再次面對兇猛僵屍襲擊,必須設法合力降服這具瘋狂嗜血的不死之身……
觀後感:
非常精采的香港新世代殭屍電影詮釋,跳脫傳統殭屍電影的詼諧搞笑,嚴肅詭譎分外凝重,不捨與念舊是電影隱藏的核心,音樂,演員,台詞,茅山道術,感嘆文化傳承中斷的哀怨,瑰麗黑暗視覺美學幕幕震撼人心,氣氛與光影的安排額外出色,慢鏡頭下的水滴煙霧質感十足,老演員的詮釋更加電影懷舊氣息的重點。
這部電影,確實是筆者2013後半年度最想看的電影之一,盼啊盼!可惜大陸地區根本不可能上映,這種怪力亂神的題材,基本上大陸因為某些因素,是不允許出現和上映,大陸所謂的鬼片,到結局總會給你一個合情合理又和科學的解釋(脫褲子放屁啊!太多餘了),大陸實行是社會主義制度,共產黨是執政黨,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是唯物辯證和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當然是【物質決定意識】的啦,所以怎麼可能黨會相信有鬼(世界上有了鬼,我們才會知道、相信有鬼,但實際上世界上沒有鬼,那麼沒有這個物質,自然沒有鬼這個意識啦..如果反過來如果我們先是相信鬼,然後才覺得真的有鬼,這是意識決定物質,是唯心主義與馬克思哲學不符)就算真的上映,也必須給你剪的亂七八糟,還記得之前進電影院看《普羅米修斯》,其中那段女主角進入醫療艙中取出肚子內異物那段,女主角一進入,中間過程完全省略,下一幕便就是包紮下來了,中間整整省略了一大段好看的,當場傻眼!
每次看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朋友一直討論《殭屍》這電影,為了避免被劇透,筆者我很少認真去看評論,只想親身感受這部電影的魅力,一直等不到電影的消息,對我這種影迷確實煎熬啊!近日終於一窺究竟,觀看了本片,確實引起心中有許多想法與感觸。
或許和我一樣80年代後出生的朋友,對於港片有股情有獨鍾的情感,80年代後期,老三台比經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加上家家戶戶開始有線電視(俗稱第四台)逐漸普及化,VHS影帶出租店更是雨後春筍出現大街小巷,包羅萬象的視覺傳媒更多了,選擇性也更加廣泛,而離台灣不遠的香港,一直給台灣人有種神祕好奇感,當時的香港電視劇(楚留香)與電影確實給台灣觀眾一種新的體驗,熟悉又略異國風情的文化背景(英國統治關係),更多生猛有力多元化的題材,印象中,那年代的成龍、周潤發、洪金寶的電影,煞是好看難忘!
回憶我們童年時光,身邊沒有一個不愛看港片的,當時正逢香港殭屍電影熱潮,每個小孩子對於殭屍電影真是又愛又恨,甚至在學生圈中流傳一款叫「停止呼吸」的遊戲,便是模仿電影中殭屍抓人時,透過停止呼吸可以躲避殭屍的發現橋段,遊戲就是學生中一人扮演殭屍(記得用跳的),其餘人必須在殭屍碰觸你之前大喊「停止呼吸」,不能亂動,等待下個人拯救你才能自由活動,想想還挺有趣。在香港的殭屍電影中,印象中許多影星都扮演過降妖伏魔的“茅山道長”,比如鐘發、陳友、鄭則仕、吳耀漢,甚至玩票的名作家倪匡等人。但若論最受歡迎、拍得最多的,則當屬林正英“一字眉、冷幽默、身手敏捷、連畫符念咒都有款有型”的茅山道長形象最是深入人心。而作為香港僵屍電影的代表人物,林正英對僵屍片這種令自己聲名鵲起的題材確實也情有獨鍾,為它付出了不少心血。後來許多朋友都認為,不是林正英扮演的殭屍電影,都屬於山寨版,可見深入人心的師父形象,如此成功。
《殭屍》這片名,取的很直接了當,開門見山讓觀眾明確電影主題,但換個角度想,這樣的安排似乎少給了電影一些懸念氛圍,記得老殭屍片《鬼打鬼》《一眉道人》《停止呼吸》等片名,雖然大家都知道是殭屍為主體,片名卻又給人們多一份遐想的空間,《停止呼吸》確實充滿令人玩味的巧妙。以往我們看香港殭屍電影,總是喜歡將殭屍翻成“Vampire”,這不是吸血鬼的意思嗎?卻不是翻成“Zombie”或“Living Dead” “Walking Dead”充滿弔詭的疑問,雖然兩者有一些相同的特徵,比如都是死後以肉體形式重返人間,比如都是靠血食維持生命力,比如都怕光,白天躺在棺材裡睡覺,晚上才出來活動;但是兩者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僵屍只是行屍走肉一具,而西方的吸血鬼卻仍然具有思想、情感和記憶,兼備了中國的鬼和僵屍的特徵。本片英文《Rigor Mortis》真的很陌生,後來一查才發現是拉丁語,意思是“僵硬的”mortis含詞根mort,意思為“death”,所以,《Rigor Mortis》就是 stiffness of death,也就是“死後僵硬”之意,英文翻譯卻有趣多了,也很符合電影本質。
演員
這是一部很新的電影,倒不如說它是很多新視覺的新舊電影綜合體,光是演員就夠精神,熟面孔重新上大螢幕,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以過氣電影明星錢小豪為首,集合了一堆老牌演員,效果堪比早先的《打擂臺》。像陳友、樓南光,看過僵屍片開山之作《僵屍先生》的觀眾應該仍有印象,再到擅演反派、以打著稱的鐘發,加上演技派鮑起靜和惠英紅等人的存在,吳耀漢和盧海鵬等老熟臉,《僵屍》並非只重恐怖效果,而輕演員表現。尤其是在錢小豪、鮑起靜和惠英紅身上,每個人都安排有一段情感過去,深化了人物本身,更為立體。
懷舊:
我喜歡導演的念舊,加上自己的新想法,成為一種鮮明特別的思維邏輯。從故事上,過氣的武打明星錢小豪以本名進入電影,錢小豪演一個潦倒過氣殭屍電影演員,他攜帶簡單行裝,架上墨鏡步入屋村,光輝不再,保安燕叔帶他入了門號[2442]單位,說:[很小見到明星搬進來。] 說中了演出不再; 離了婚,只能利用舊款手提電話收聽兒子留言錄音事業家庭失意中年人心聲!鏡頭帶到一件件老舊殭屍劇服及照片,張張泛黃我們照片中看到林正英、許冠英等已故演員,雖然導演意願是邀請典堂人馬參與, 可惜他們不在, 這份心意大家領受, 以往家傳戶繞人物不能聚首, 令人傷感惋惜。
導演利用許多我們熟悉的元素,如那首唱的陰森的《鬼新娘》,還有糯米的典故,糯米到了《殭屍》,卻只剩下悲哀。在沒有殭屍的時代,陳友那個家傳道長的身份也變得沒甚麼意義了(也不需要徒弟承傳了),糯米也由治殭屍的法寶,炒成糯米飯食落肚。最後的金木水火土法術,說白了,這點子說出來確實老套,但是導演就是利用老東西,賦給新生命,讓邏輯和接受度更完整,如果一個新的法術來終結殭屍,相信說服力和憾動力或許少很多。
感情:
看完電影和一個朋友聊起內容,他的評價既然是溫馨,當下確實有點納悶這樣的評語,但想想確實不否認,電影雖然外衣依舊是血腥恐佈片無庸置疑,但內容沒有以往血腥恐佈片中的絕望,也沒有消極的挫敗感,而驚悚中保有溫感,導演說的故事,一直圍繞著人性點打轉,便是「執念」,片中的殭屍不是來自於湘西趕屍中的殭屍,也不是老舊寺廟中的死者,更不是陳年古厝中的冤魂不散,反而是平凡正常的鄰居老夫妻,梅姨的故事是最主要的一條線,她為了冬叔還魂,一步步被烏鴉血,人血浸滿雙手。她可以對著冬叔的屍體喃喃自語,崩潰後又選擇欺騙自己繼續對著冬叔的屍體說話。她接受冬叔已死的現實是她親手把小白推進廁所的一刻。她守在門外聽著裡面的動靜內心是極大的痛苦,私心與人性的爭鬥與廝殺,她除了流淚宣洩情緒已無法再思考,也終究沒有回路。待廁所再無動靜之後,她行屍走肉般走出自己的家,關上門,此刻她已接受了冬叔已死的事實。小白的死讓她明白廁所裡的並不是冬叔,只是一具怪物。所以當她再出現時已是結尾,她已接受了現實,而面對現實她選擇的是自盡與冬叔相伴。卻是一個很溫馨的情感下的錯誤,老夫妻相愛,換取挽留丈夫的離去,這樣的出發點,往往失去理智,因為愛太深,分不清道德觀,演員鮑起靜的深刻演出,確實給電影增添幾分情感,老演員紮實演技,往往透過一句台詞和眼神,足夠給人詮釋的入神。
錢小豪的「執念」,也是電影中一大主題,不破梗所以不多說。
視覺美學:
如果這電影抽掉精采的視覺特效,相信就像拔光鬃毛的獅子,毫無感覺,我們看到電影從頭開始到片子結束,導演的美學我們真的需要稱讚,燈光的安排,取景的構圖,場景的設計,甚至服裝的設定,絲毫沒有匠氣俗氣。我們來看片子建築,灰暗的老港式屋邨,斑駁黴味狹隘擁擠的環境給人強迫壓迫感,這是香港獨特的氣息,對筆者來說,是美,那種繁雜的生命力,從屋中的擺設看得出來。慘白及昏黃燈光,尤其糯米飯攤的燈光打的如此油膩特別,總有種舞臺劇的spot light效果,聚焦焦點四周昏暗,詭異又神祕。
很多人很反感電影中的慢鏡頭,但是筆者卻獨愛此手法,筆者一直認為在短短一秒鐘,所有事情都可能改變,是我們一般時間速度下觀察不到的,必須將時間放很慢很慢,才能察覺這絲毫間的改變,導演透過這種慢鏡頭,附身的瞬間,眼神間的著魔,甚至水滴的節奏不同都如此恰當好處,更多是瞬間的美學昇華,錢小豪從泥巴中爬出的畫面,液態的不規則與人體間的互動產生絕佳美感,不放慢鏡頭是感受不到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特效都顯恰當,例如劇中雙胞胎冤魂出現時,身邊總是出現很多牽絲的特效,當下會覺得很美,但是多次出現如此繁雜線條,卻也隱蔽了恐懼,這是電影最大垢病。
此外,我們印象中的香港殭屍電影,總是略有詼諧逗趣的元素在裡頭,使電影節奏輕鬆好看,一師二徒弟的安排更是巧妙,冷幽默的師父,搭配憨厚正直的許冠英,外加一個帥氣又古靈精怪的錢小豪,創造許多難忘的畫面。而電影卻不走傳統路線,整部電影嚴肅沈重,甚至事件都如此殘酷深刻,強姦,謀害殺人,冤魂報仇,《殭屍》除了叫觀眾看得心寒,也藏有一些資訊。道士陳友自嘲現在已經再無殭屍,道士也只能去炒糯米飯。就像曾經一度蓬勃的本地影業,在國強"大製作"當道下是奄奄一息,不少行內人為了生存只得轉行。充滿時不與我的無奈。另一方面,電影道出做人不要過份執著,否則會像電影中角色慘淡收場,沒有好結果。
《僵屍》片尾的第一個字幕:音容宛在!林正英(1952—1997),許冠英(1946—2011)!
2014/01/27
太空女吸血鬼 / Lifeforce(1985)-(台譯:崩裂的地球)觀後感
劇情簡介:
太空船邱吉爾號接近哈雷彗星,欲探知其內部構造。船長湯姆•卡爾森帶領一組隊員走出船艙,發現彗星內部藏有一艘廢棄的飛船,內有多具奇怪生物的乾屍以及三個沉睡在水晶棺內的人類。為解開其中奧秘,湯姆下令將他們帶回飛船。三十天后,空無一人的邱吉爾號飛臨地球,航太總署派出哥倫比亞號與之對接。宇航員在船中發現焚燒的痕跡和那三個沉睡之人,而機組成員全部死亡。回到地球後,三個人中的女性突然蘇醒,吸取了年輕守衛的精氣。之後守衛變成乾屍,並最終風化。不久其他兩人蘇醒,似乎一場災難正降臨地球。
觀後感:
其實我也想認真啊!筆者也曾經想和一些知名專業影評一樣,寫一些很正經,很熱門電影的文章,因為這樣可以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和觀看,而不是老是寫恐怖電影或是cult film類型電影,但每當下定決心心血來潮要準備抒寫時,過程往往如便秘,卡住動彈不得,才發現根本不是我想那樣容易,因為太不適合筆者我個性了,往往被自己先退稿,更別說連好友都調侃我別裝模作樣了,哈哈,確實,我還是乖乖寫一些有趣的題材,這或許才是本部落格的風格和宗旨。
不知道朋友有沒有和我遇到狀況一樣,現在看電影前,總是會花一大段時間挑選電影,回想起幾年前,筆者自稱自己是大賣場賣的DVD播放機,因為號稱不挑片啊!所有各種電影完全消化吸收觀看,那階段真的也看了不少電影,但近幾年工作沒時間外,加上有點疲憊看到地雷片了(別說不知道地雷片是啥?就是不知不覺踩了會爆炸那種爛片),不管是硬碟裡頭檔案或是架上的DVD太多了,如果同樣花了兩小時在爛片上,怎麼對得起其他沒看的電影,所以,造成看電影前總是猶豫好久,當然,失誤總是會出現,看完馬上咒罵的情形也滿常見。
廢話太多,回到電影上,本片是筆者喜歡電影類型之一,懷舊的科幻和恐怖電影,《崩裂的地球》更可說是上個世紀八零年代頗知名的作品,結合許多元素的大雜匯,導演也是赫赫有名的Tobe Hooper,導演一些作品都非常經典,如《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1974)和《鬼哭神嚎》(Poltergeist) (1982)等,導演也特愛用血腥特效,所以在他的電影作品中,噁心與大剌剌的血腥畫面是少不了,更多是導演天馬行空的想法。
《崩裂的地球》是一部很搞也很妙的B級電影,故事發生英國太空船太空執行任務,發現外太空有個完美裸體的女體,卻不知道她是吸血鬼,將吸血鬼帶回地球,卻意外造成整個英國成殭屍災難,天馬行空的劇情,結合了太空冒險、吸血鬼、驅魔、超能力、殭屍。電影算是精緻不遜,但長度有些冗長拖遝,讓精采度大大減低。開場那段有水準的太空船執行任務畫面,絲毫不遜色於當時的太空科幻電影,頗有規模及氣氛,太空人一一走出太空艙,漂浮漫步於空洞未知的太空中,來到詭異卻充滿有機體般的太空建築,磅礡又陰森的交響配樂更使感官充滿緊張性,讓人連想起《異形》也有相同感受。
開場的交響樂加太空科幻特效,滿滿的大片即視感。然後風格陡然一變,轉到導演拿手的吸血鬼題材,從太空來的美麗女郎,充滿魅力,凡是跟他看上眼的人都會被吸取精力,隨後變成人乾,確實是乾屍,但電影設定頗有趣,這乾屍並沒有完全死亡成殭屍,只是人體非常脆弱,必須兩小時內吸取正常人精力,才會恢復自己原本形體與精力,不然就化成一抹灰塵,跟我們熟悉的殭屍zombie和吸血鬼有些不同,而美女吸血鬼讓人聯想起希臘神話中的蛇髮女妖美杜莎,都是一種致命誘惑與魅力。但我還來不及適應這種跳躍,又立馬進入驅魔與超能力驚悚題材,那位吸血美女,可以化為更是各樣的臉孔,到處去害人,警方找了驅魔師透過感應進行驅魔儀式,驅魔過程著魔者痛苦哀號怒吼畫面我們看多了,唬不了我們的,最後導演硬要加入僵屍題材入侵英國,無語……感覺編劇和導演並非沒有想法,但這部老電影放到如今還是感覺不知所云。女主角是本片最大亮點,從頭到尾只有一次穿衣服,在那年代也夠大膽了。
這電影,總觀來說,該有的都有,好看的裸體,光離古怪的故事,精采的特效,該死的都死不該死的也死,沒有內容卻有娛樂,至少讓我們感受沒有正常的思維套路的勇氣,這不就是Cult Film的精神啊∼!
2014/01/20
詭異靜謐的內心毀滅 / Repulsion (1965)-(台譯:反撥)觀後感
劇情簡介:
Catherine Deneuve飾演一個在美容院工作的Carol,與姊姊賃居在倫敦的公寓,看似平順的生活秩序,在姊姊有了交往對象後開始產生變化。從姊姊承諾要煮卻從未完成的烤兔 肉,到姊姊男友入侵她漱口杯的牙刷和刮鬍刀,導演Roman Polanski一步步放大女主角從依賴到壓抑的徵候。等姊姊拋下她與男友去義大利度假後,夢魘完全進佔,她開始無法專心工作,演變到不敢出門。如魔鬼附身的攝影機運動和從牆壁撲向女孩的無數隻手,早已成為影史經典的恐怖畫面。悲哀的是無論好意或心懷不軌,進入這間公寓的男人幾乎都遭到相同的下場。
觀後感:
在討論本片前,我們來簡單的回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上個世紀六零年代的恐怖片有哪些?
相信許多答案一定少不了是希區考克的經典作品《驚魂記》(Psycho )或是《鳥》(The Birds),甚至George A. Romero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也佔多數,當然還有更多的答案,討論也討論不完,而這些老骨董作品,皆是我們熟悉的經典名作,深深帶給我們黑暗的魅力與虐殺的刺激與快感,給影迷留下深刻的印象及恐懼,也在電影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但是我們卻一直忽略了這部《反撥》,相信看過本片的人,對這部電影的感受與《驚魂記》或是《活死人之夜》有截然不同的認知和體驗,一種是《驚魂記》或是《活死人之夜》的血脈噴張,但《反撥》反而是不寒而慄。
《反撥》是一部特別的恐怖片,充滿歐洲文藝片質感的黑白恐怖片,節奏緩慢,卻一幕幕侵蝕你內心恐懼的底線,導演將每個畫面與構圖安排的絕佳,都足夠稱上美的窒息,筆者一直認為,高尚的恐怖是來自於內心的恐懼,這樣的恐怖勝過一些表面血腥的虐殺電影,內心的恐懼會產生心理障礙,好比你冬天夜晚你睡到正熟時,被一股尿意搞醒了,卻但又想起恐怖片廁所裏頭有鬼橋段,或是擔心惺忪睡意看到黑夜廁所鏡子看到不該看的東西,光是想像這些以往我們看過的恐怖片內容,便讓你產生午夜上廁所的障礙,想必你這泡尿夠騰你許久。
安靜黑白畫面,高對比陰影顯格調,導演Roman Polanski鏡頭下的女主角,瀰漫著絕望恍神的狀態,強烈對比陰影下的女主角五官,詭異脆弱蒼白,金屬物體反射所扭曲的形象,象徵著女主角內心開始產生失序及扭曲失控的型態,導演細膩安排一堆雜事纏身與長時間失眠讓女主角徹底變了,精神狀態遊走於實實虛虛瀕臨崩潰邊緣的迷幻,導演擅長拍攝心理折磨,窺視半腐爛兔子屍體(從沒爛,經過劇情和時間的前進,肉體最後呈現腐爛噁心狀),失神造成修指甲失誤,手持剃刀的爆發,和詭異的街頭樂隊,給人不寒而慄。
影片的英文原名Repulsion(厭惡、抗拒之意)正是暗示Carol對於“性”所懷的莫名敵意。雖然Roman Polanski沒有試圖解釋以“童年傷痛”之類佛洛德式的慣用套路來解釋,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她周圍的女人全部在“性”上面給予她的全部是負面的影響:姐姐和有婦之夫同居、美容店的老女人大談馭夫之術(鏡頭聚焦於她嘴部的大特寫,更強化了其恐怖意味)、同事因為男人的傷害而哭泣——通過她們的行為,性行為中所包含的“恥辱、不潔、代表著女性肉體和精神受到侵害”等等含義被無限的放大。當然最後結局導演調皮著特寫了一張小時候女主角Carol的全家福,那個青蔥歲月的少女,卻在照片中呈現不同的眼神和神韻,令人玩味。
我們所熟悉的希區考克《驚魂記》和《反撥》給我們思考空間,《驚魂記》中的受害者是那個偷東西的美女,雖然最後被那個心理疾病的兇手給殺害,所以,以觀看的立場,我們屬於第三者立場去看謀殺事件的發生,我觀眾會同情被殺害的美女,但是在《反撥》裡觀眾同感的卻是瘋狂的女主角,整個電影由她開始,內心的變化,慢慢的做一些離經叛道的行徑,甚至自我毀滅於現實與幻覺中,觀眾一直處在和女主角同一個立場,也讓電影滿屬於個人性感受。
前面有提到,細節方面,影片中多次出現野兔肉、土豆塊、盆景等靜物,她甚至把一塊腐肉存放在了包中隨身攜帶,導演似乎意圖用這野兔肉的腐爛、土豆塊的發黴、盆景植物的枯萎來隱喻女主角的形若枯槁心若死灰。她的住處也同樣昏暗無光毫無生氣,就像房東所說的,像個精神病院,像個豬圈,而Carol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個精神病人,一隻無欲無求的豬。牆壁的裂縫,牆面的變軟,象徵了她沒有靈魂的軀體進一步土崩瓦解,而Carol從伸滿手臂的走廊裡穿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場面,更堪稱經典的恐怖內涵級畫面(經典殭屍電影《Day of the Dead》也出現過)。另外,用沒有插電的熨斗燙衣服,嘴角掛著詭譎的微笑在玻璃上寫字,瘋魔一般地屋內不住踱步繞圈,以及照片上小女孩的眼神特寫,這些畫面設計也充分顯示了Roman Polanski的邪氣。
《反撥》常被視為Roman Polanski「公寓三部曲」的先聲(另外兩部是《失嬰記》、《怪房客》,而這三部電影的場景分別設在倫敦、紐約、巴黎)。《反撥》的成功,證明瞭一心想要進軍歐美影壇的Roman Polanski,無論在類型、風格、甚至語言上,早已準備充分。
Catherine Deneuve飾演一個在美容院工作的Carol,與姊姊賃居在倫敦的公寓,看似平順的生活秩序,在姊姊有了交往對象後開始產生變化。從姊姊承諾要煮卻從未完成的烤兔 肉,到姊姊男友入侵她漱口杯的牙刷和刮鬍刀,導演Roman Polanski一步步放大女主角從依賴到壓抑的徵候。等姊姊拋下她與男友去義大利度假後,夢魘完全進佔,她開始無法專心工作,演變到不敢出門。如魔鬼附身的攝影機運動和從牆壁撲向女孩的無數隻手,早已成為影史經典的恐怖畫面。悲哀的是無論好意或心懷不軌,進入這間公寓的男人幾乎都遭到相同的下場。
觀後感:
在討論本片前,我們來簡單的回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上個世紀六零年代的恐怖片有哪些?
相信許多答案一定少不了是希區考克的經典作品《驚魂記》(Psycho )或是《鳥》(The Birds),甚至George A. Romero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也佔多數,當然還有更多的答案,討論也討論不完,而這些老骨董作品,皆是我們熟悉的經典名作,深深帶給我們黑暗的魅力與虐殺的刺激與快感,給影迷留下深刻的印象及恐懼,也在電影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但是我們卻一直忽略了這部《反撥》,相信看過本片的人,對這部電影的感受與《驚魂記》或是《活死人之夜》有截然不同的認知和體驗,一種是《驚魂記》或是《活死人之夜》的血脈噴張,但《反撥》反而是不寒而慄。
《反撥》是一部特別的恐怖片,充滿歐洲文藝片質感的黑白恐怖片,節奏緩慢,卻一幕幕侵蝕你內心恐懼的底線,導演將每個畫面與構圖安排的絕佳,都足夠稱上美的窒息,筆者一直認為,高尚的恐怖是來自於內心的恐懼,這樣的恐怖勝過一些表面血腥的虐殺電影,內心的恐懼會產生心理障礙,好比你冬天夜晚你睡到正熟時,被一股尿意搞醒了,卻但又想起恐怖片廁所裏頭有鬼橋段,或是擔心惺忪睡意看到黑夜廁所鏡子看到不該看的東西,光是想像這些以往我們看過的恐怖片內容,便讓你產生午夜上廁所的障礙,想必你這泡尿夠騰你許久。
安靜黑白畫面,高對比陰影顯格調,導演Roman Polanski鏡頭下的女主角,瀰漫著絕望恍神的狀態,強烈對比陰影下的女主角五官,詭異脆弱蒼白,金屬物體反射所扭曲的形象,象徵著女主角內心開始產生失序及扭曲失控的型態,導演細膩安排一堆雜事纏身與長時間失眠讓女主角徹底變了,精神狀態遊走於實實虛虛瀕臨崩潰邊緣的迷幻,導演擅長拍攝心理折磨,窺視半腐爛兔子屍體(從沒爛,經過劇情和時間的前進,肉體最後呈現腐爛噁心狀),失神造成修指甲失誤,手持剃刀的爆發,和詭異的街頭樂隊,給人不寒而慄。
影片的英文原名Repulsion(厭惡、抗拒之意)正是暗示Carol對於“性”所懷的莫名敵意。雖然Roman Polanski沒有試圖解釋以“童年傷痛”之類佛洛德式的慣用套路來解釋,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她周圍的女人全部在“性”上面給予她的全部是負面的影響:姐姐和有婦之夫同居、美容店的老女人大談馭夫之術(鏡頭聚焦於她嘴部的大特寫,更強化了其恐怖意味)、同事因為男人的傷害而哭泣——通過她們的行為,性行為中所包含的“恥辱、不潔、代表著女性肉體和精神受到侵害”等等含義被無限的放大。當然最後結局導演調皮著特寫了一張小時候女主角Carol的全家福,那個青蔥歲月的少女,卻在照片中呈現不同的眼神和神韻,令人玩味。
我們所熟悉的希區考克《驚魂記》和《反撥》給我們思考空間,《驚魂記》中的受害者是那個偷東西的美女,雖然最後被那個心理疾病的兇手給殺害,所以,以觀看的立場,我們屬於第三者立場去看謀殺事件的發生,我觀眾會同情被殺害的美女,但是在《反撥》裡觀眾同感的卻是瘋狂的女主角,整個電影由她開始,內心的變化,慢慢的做一些離經叛道的行徑,甚至自我毀滅於現實與幻覺中,觀眾一直處在和女主角同一個立場,也讓電影滿屬於個人性感受。
前面有提到,細節方面,影片中多次出現野兔肉、土豆塊、盆景等靜物,她甚至把一塊腐肉存放在了包中隨身攜帶,導演似乎意圖用這野兔肉的腐爛、土豆塊的發黴、盆景植物的枯萎來隱喻女主角的形若枯槁心若死灰。她的住處也同樣昏暗無光毫無生氣,就像房東所說的,像個精神病院,像個豬圈,而Carol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個精神病人,一隻無欲無求的豬。牆壁的裂縫,牆面的變軟,象徵了她沒有靈魂的軀體進一步土崩瓦解,而Carol從伸滿手臂的走廊裡穿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場面,更堪稱經典的恐怖內涵級畫面(經典殭屍電影《Day of the Dead》也出現過)。另外,用沒有插電的熨斗燙衣服,嘴角掛著詭譎的微笑在玻璃上寫字,瘋魔一般地屋內不住踱步繞圈,以及照片上小女孩的眼神特寫,這些畫面設計也充分顯示了Roman Polanski的邪氣。
《反撥》常被視為Roman Polanski「公寓三部曲」的先聲(另外兩部是《失嬰記》、《怪房客》,而這三部電影的場景分別設在倫敦、紐約、巴黎)。《反撥》的成功,證明瞭一心想要進軍歐美影壇的Roman Polanski,無論在類型、風格、甚至語言上,早已準備充分。
2014/01/07
都是她媽逼得! / Carrie (2013)-(台譯:魔女嘉莉)觀後感
劇情簡介:
史帝芬金同名經典恐怖小說《魔女嘉莉》改編作品,Chloë Moretz、Julianne Moore主演。被偏激的宗教狂熱母親教養的Carrie沒有朋友,因而在學校受盡欺侮;可是她卻擁有能夠展開恐怖復仇的超能力……。
觀後感:
整個悲劇都是她媽逼得!(Carrie她媽媽啊)
影片的主角是一個內心極度閉塞的女孩,但她更為特殊的一點是:她還擁有著常人所沒有的特異功能。由於母親是個徹頭徹尾的宗教狂熱分子,把上帝奉作是自己的一切,而對漸漸成長的女兒根本不予關心,甚至是注意都吝於施捨。在這種環境下,Carrie本身就封閉的個性使她更為自卑和怯懦。通常這樣的人內心是非常脆弱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外界的嘲笑和欺辱是無法忍受的。所以她們害怕去接觸人,有意的遠離人群,這是導致悲劇的直接動因。終於,在一次畢業的舞會上,在同學對她最嚴重的一次的捉弄羞辱後,Carrie封閉的內心世界徹底崩潰了,她運用特異功能殺掉了所有的在場的人。
坦白說,筆者本來很期待觀看這部電影,因為,去年2013年看了重拍版本的《Evil Dead》,新作導演拍出自己的風格,在舊作的故事架構上動了手腳,改編又不失原作框架,卻增添許多現代元素而形成煥然一新的樣貌,確實給翻拍電影注入另一種靈魂,而筆者天真以為本片也可以走出一片天,畢竟1976年的原作就如此精采,加上Chloë Moretz飾演Carrie,確實擄獲不少男性的心,基於史蒂芬金筆下創造了這個病態又超能力的怪咖女故事,要拍爛應該有點難,但是佩服這個導演Kimberly Peirce,妳做到了,果然將這電影拍爛了!
唉!可惜了原作,如果撇開原作和翻拍這門檻,以恐怖電影迷的尺標定義,本片也是差強人意,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恐怖特異功能電影,各方面都稍嫌不足,故事更是哈欠連連老套,離佳作距離還有很遠,更何況,是翻拍如此經典作品,確實是一項不明智的決定,除非非常有把握可以勝過原作,不然,對於恐怖電影翻拍的定義,恐怕成為失敗之作。
光是飾演Carrie的演員,便可以看出作品的差距,1976年版本Carrie由Sissy Spacek飾演,Sissy Spacek確實非常符合Carrie的形象,瘦弱、陰沉、病態、蒼白,甚至滿臉的雀斑更是將Carrie外表不完美點綴得更生動,這版本的Carrie在最後大反撲時,所呈現的表情是呆若木雞樣,驚嚇過度的歇斯底里,惡臭豬血淋在她身上搭配不協調的肢體動作,怪異陰森感覺達到最巔峰,這是新版本沒看到的。新版本Carrie雖是Chloë Moretz飾演,但角色可惜了,因為外表上Chloë Moretz真的並不醜,現實生活中更不可能成為故事中的衰人,這說服力太薄弱,加上她稍微健康豐盈的體態,對於邊緣人物的刻畫,略顯不足,唯有電影中她呈現的眼神確實不錯,兇狠感十足。
如果是老恐怖電影迷,應該知道舊版《Carrie》導演是誰,就是赫赫有名的Brian De Palma,這導演倒是喜歡玩一些特別的鏡頭語言,例如分格鏡頭、慢動作及快速切換等手法,都在《Carrie》中可以看到,還記的舊版《Carrie》開場,讓電影呈現一股古典又悲傷的氣息,音樂溫暖深情,又有點淡淡的憂傷,還有細膩的溫馨,正如女孩的內心。她含苞待放,在朦朧中美好而寧靜,經血打破了平和寧靜……恐懼讓人猙獰暴躁,一陣撕心裂肺的驚恐與嘲弄,她陷入瘋癲與驚叫,破碎的燈泡,破碎的心。她就像顛翻的煙灰缸,失去了力量,又在墜落的瞬間獲得了力量。新版導演的開場鏡頭,則是偏向於我們熟悉的青春校園片的輕鬆,甚至略有些喜劇成分,鏡頭帶到一群高中女生在泳池打水中排球,鏡頭呈現第一人稱視角,潛在水中直逼角落Carrie泡在水中的下半身,筆者開始擔心是否不堪入目的"經血"事件會在泳池中展開,結果我想太多,原來,"經血"事件依舊來自於更衣間,只是導演鏡頭呈現得更直接,更具殺傷力和羞辱性,使Carrie再次在更衣室崩潰尖叫...。
電影中,除了Carrie值得我們討論外,當然Carrie的母親更是電影另一個重點,Carrie母親的變態教育與控制欲,使得Carrie自我封閉,極度自卑,她的潛意識裡就是別人會輕視她、嘲笑她,她沉默寡言,孤僻,躲避,脆弱,不敢與人接近。母親生來視其為罪惡、汙跡,從未在靈魂上關懷過Carrie,只是斥其為原罪,要求她贖罪。Carrie在兩種意識中掙紮,難能可貴,她還持有一顆單純善良之心。母親的歇斯底里與暴躁,傳染給了她,她的心靈上多少有些扭曲,她有她的黑暗一面。這一面在被羞辱之後,她成了魔鬼,被仇恨燃燒的魔鬼。缺乏愛,缺乏關懷,缺乏鼓勵,缺乏贊美,缺乏支持,缺乏溝通,這就是Carrie的成長環境。正當Carrie獲得了正能量,綻放自我的時候,一切又被報復之心所毀。
老師給了Carrie初步的關懷與親切,引導她發現自己的美,引導她走向自信。老師和男伴給了Carrie重新認識自己美好的可能,讓Carrie走進人群互動,讓Carrie大膽與人交往,Carrie也有了勇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一個過程令人感動而溫馨,令人陶醉而幸福,但卻如此短暫。
總而言之,除了血腥程度外,我們對這個版本的《Carrie》確實有點失望。
相關連結: 1976年版本Carrie 觀後感 (部落格歸類 / 70年代恐佈片)
幾個版本的《Carrie》:
Carrie (2013) -(台譯:魔女嘉莉)
Carrie (2002) -(台譯:魔女嘉莉)(電視電影)
The Rage: Carrie 2 (1999) -(台譯:魔鬼嘉莉2 邪氣逼人)
Carrie (1976) -(台譯:魔女嘉莉)
史帝芬金同名經典恐怖小說《魔女嘉莉》改編作品,Chloë Moretz、Julianne Moore主演。被偏激的宗教狂熱母親教養的Carrie沒有朋友,因而在學校受盡欺侮;可是她卻擁有能夠展開恐怖復仇的超能力……。
觀後感:
整個悲劇都是她媽逼得!(Carrie她媽媽啊)
影片的主角是一個內心極度閉塞的女孩,但她更為特殊的一點是:她還擁有著常人所沒有的特異功能。由於母親是個徹頭徹尾的宗教狂熱分子,把上帝奉作是自己的一切,而對漸漸成長的女兒根本不予關心,甚至是注意都吝於施捨。在這種環境下,Carrie本身就封閉的個性使她更為自卑和怯懦。通常這樣的人內心是非常脆弱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外界的嘲笑和欺辱是無法忍受的。所以她們害怕去接觸人,有意的遠離人群,這是導致悲劇的直接動因。終於,在一次畢業的舞會上,在同學對她最嚴重的一次的捉弄羞辱後,Carrie封閉的內心世界徹底崩潰了,她運用特異功能殺掉了所有的在場的人。
坦白說,筆者本來很期待觀看這部電影,因為,去年2013年看了重拍版本的《Evil Dead》,新作導演拍出自己的風格,在舊作的故事架構上動了手腳,改編又不失原作框架,卻增添許多現代元素而形成煥然一新的樣貌,確實給翻拍電影注入另一種靈魂,而筆者天真以為本片也可以走出一片天,畢竟1976年的原作就如此精采,加上Chloë Moretz飾演Carrie,確實擄獲不少男性的心,基於史蒂芬金筆下創造了這個病態又超能力的怪咖女故事,要拍爛應該有點難,但是佩服這個導演Kimberly Peirce,妳做到了,果然將這電影拍爛了!
唉!可惜了原作,如果撇開原作和翻拍這門檻,以恐怖電影迷的尺標定義,本片也是差強人意,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恐怖特異功能電影,各方面都稍嫌不足,故事更是哈欠連連老套,離佳作距離還有很遠,更何況,是翻拍如此經典作品,確實是一項不明智的決定,除非非常有把握可以勝過原作,不然,對於恐怖電影翻拍的定義,恐怕成為失敗之作。
光是飾演Carrie的演員,便可以看出作品的差距,1976年版本Carrie由Sissy Spacek飾演,Sissy Spacek確實非常符合Carrie的形象,瘦弱、陰沉、病態、蒼白,甚至滿臉的雀斑更是將Carrie外表不完美點綴得更生動,這版本的Carrie在最後大反撲時,所呈現的表情是呆若木雞樣,驚嚇過度的歇斯底里,惡臭豬血淋在她身上搭配不協調的肢體動作,怪異陰森感覺達到最巔峰,這是新版本沒看到的。新版本Carrie雖是Chloë Moretz飾演,但角色可惜了,因為外表上Chloë Moretz真的並不醜,現實生活中更不可能成為故事中的衰人,這說服力太薄弱,加上她稍微健康豐盈的體態,對於邊緣人物的刻畫,略顯不足,唯有電影中她呈現的眼神確實不錯,兇狠感十足。
如果是老恐怖電影迷,應該知道舊版《Carrie》導演是誰,就是赫赫有名的Brian De Palma,這導演倒是喜歡玩一些特別的鏡頭語言,例如分格鏡頭、慢動作及快速切換等手法,都在《Carrie》中可以看到,還記的舊版《Carrie》開場,讓電影呈現一股古典又悲傷的氣息,音樂溫暖深情,又有點淡淡的憂傷,還有細膩的溫馨,正如女孩的內心。她含苞待放,在朦朧中美好而寧靜,經血打破了平和寧靜……恐懼讓人猙獰暴躁,一陣撕心裂肺的驚恐與嘲弄,她陷入瘋癲與驚叫,破碎的燈泡,破碎的心。她就像顛翻的煙灰缸,失去了力量,又在墜落的瞬間獲得了力量。新版導演的開場鏡頭,則是偏向於我們熟悉的青春校園片的輕鬆,甚至略有些喜劇成分,鏡頭帶到一群高中女生在泳池打水中排球,鏡頭呈現第一人稱視角,潛在水中直逼角落Carrie泡在水中的下半身,筆者開始擔心是否不堪入目的"經血"事件會在泳池中展開,結果我想太多,原來,"經血"事件依舊來自於更衣間,只是導演鏡頭呈現得更直接,更具殺傷力和羞辱性,使Carrie再次在更衣室崩潰尖叫...。
電影中,除了Carrie值得我們討論外,當然Carrie的母親更是電影另一個重點,Carrie母親的變態教育與控制欲,使得Carrie自我封閉,極度自卑,她的潛意識裡就是別人會輕視她、嘲笑她,她沉默寡言,孤僻,躲避,脆弱,不敢與人接近。母親生來視其為罪惡、汙跡,從未在靈魂上關懷過Carrie,只是斥其為原罪,要求她贖罪。Carrie在兩種意識中掙紮,難能可貴,她還持有一顆單純善良之心。母親的歇斯底里與暴躁,傳染給了她,她的心靈上多少有些扭曲,她有她的黑暗一面。這一面在被羞辱之後,她成了魔鬼,被仇恨燃燒的魔鬼。缺乏愛,缺乏關懷,缺乏鼓勵,缺乏贊美,缺乏支持,缺乏溝通,這就是Carrie的成長環境。正當Carrie獲得了正能量,綻放自我的時候,一切又被報復之心所毀。
老師給了Carrie初步的關懷與親切,引導她發現自己的美,引導她走向自信。老師和男伴給了Carrie重新認識自己美好的可能,讓Carrie走進人群互動,讓Carrie大膽與人交往,Carrie也有了勇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一個過程令人感動而溫馨,令人陶醉而幸福,但卻如此短暫。
總而言之,除了血腥程度外,我們對這個版本的《Carrie》確實有點失望。
相關連結: 1976年版本Carrie 觀後感 (部落格歸類 / 70年代恐佈片)
幾個版本的《Carrie》:
Carrie (2013) -(台譯:魔女嘉莉)
Carrie (2002) -(台譯:魔女嘉莉)(電視電影)
The Rage: Carrie 2 (1999) -(台譯:魔鬼嘉莉2 邪氣逼人)
Carrie (1976) -(台譯:魔女嘉莉)
2014/01/02
2013 / 十二月觀影記錄簡評
Gravity (2013)-(台譯:地心引力)
觀後感:
浩瀚宇宙危機四伏,失重狀態的漂浮與不安,克服缺氧與劣勢環境的缺陷,堅定生存意識的意念,終於回到地球。雖然故事簡單,但是視覺特效堪稱今 年最佳,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給人無比的震撼和漫長時間實錄,邁入科幻電影新層面。電影許多隱射性的母體臍帶象徵,重返地球的從水中逃出,回到地面似重生或進化。
5/★★★★☆
Elysium(2013)-(台譯:極樂世界)
觀後感:
《第九禁區》導演新作品,透過未來世界貧富之區別,有錢人到太空新環境居住,而貧困的人仍留在破爛的地球,整個世界呈現資源壟斷,分配不均, 霸權控制整個世界,自私自立的感覺,不由懷疑導演的諷刺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問題。頗喜歡那種陳舊人工感很重的機械結構,但電影許多bug是致命傷,讓電影落俗套。
5/★★★☆
Insidious: Chapter 2 (2013)-(台譯: 陰兒房第2章:陰魂守舍)
觀後感:
恐佈片導演最終極任務就是嚇死人不償命,當今要找一個稱職又不狗血的恐佈片導演,非James Wan莫屬了,從奪魂鋸到The Conjuring,電影除了血腥嚇人手法,並保有東方文化傳統陰魂不散及因果輪迴的宿命觀,形式與內容總是給人意想不到的突破。眾多續集普遍是導演爛梗再用,但本片算是導演未講完的新故事。
5/★★★★
無人區(No Man's Land) (2013)
觀後感:
黃土飛揚滿地荒蕪的無人區,上演的不是一個荒謬黑色喜劇,而是一個人吃人,弱肉強食得現代侏羅紀,電影一直強調好人不一定始終皆是好人,壞人 也未必想像中如此惡劣,會因事情而改變,環環相扣的因果關係,引發許多意想不到的後果。雖本作有模仿其他電影之嫌,但別忘了中國電影正需要這股敢突破的勇氣。
5/★★★☆
Don Jon (2013) -(台譯:超急情聖)
觀後感:
又一演而優則導代表人,Joseph Gordon Levitt 自導自演作品,有點出乎意料的重口味,許多裸露畫面和性愛畫面。電影敘述一個A片成癮的花花公子,無法正視自己與女生正常交往,必須依靠DIY來滿足對性愛的幻想及渴望,直到遇到自己真命天女才解脫。電影形式大於內容,但非常真實呈現男生私密世界與習慣。
5/★★★☆
The Lone Ranger (2013)-(台譯:獨行俠)
觀後感:
這電影可能是今年被罵最慘一部,又臭又長兩小時多,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電影講的西部蠻荒時代征服者與原 住民間的矛盾與尷尬,美國人透過血腥侵佔與血洗土地手法齷齪對付印地安人,也讓人反思何謂正義。強尼戴普雖然打扮依舊酷炫搶眼,但演技卻停留誇張幽默傑克 船長模式,倒是喜歡片頭說故事手法。
5/★★★
Frances Ha (2012)-(台譯:紐約哈哈哈)
觀後感:
生活就是像是一場冰上滑冰,腳下是不穩的冰刀,每一步都呈現前所未有的恐懼,只有不斷往前邁進才能維持安穩不摔倒,假使呆站原地只有四腳朝天的困境。電影黑白色調顯得文藝,輕鬆爵士樂敘述著苦澀尷尬的生活難題,彷彿woody allen電影節奏和氛圍,女主角面對的事業生活難題,身為異鄉人感到感觸良多。
5/★★★★
全民目擊 (2013)( Silent Witness)
觀後感:
電影確實容易成遺珠之憾,片名海報很容易使觀者蓋棺定論,但故事確實不錯。雖然一開始感覺有點虛假,但故事漸漸進入佳境,複雜交錯的故事鋪 陳,法庭上的鬥智鬥巧,法庭下的人情冷暖,雖然證據最終壓倒被告者最後的一根稻草,但殊不知看重證據的法庭也被騙過去,隻手遮天的同時,陰影總是落於自己身上。
5/★★★★
Linsanity (2013)-(台譯:林書豪旋瘋)(紀錄片)
觀後感:
雖然現在" Linsanity"風潮已經慢慢平息,但我們依舊可以從NBA新聞看到林書豪偶而的大爆發,那堅定而不放棄的表情和奔跑球場上賣力的協助隊友進攻的模 樣,確實令人感動。紀錄片記錄林書豪進入NBA前的曲折路程,和一夜成名過程,有感動有勵志。沒有先天身材上優越條件,文化與種族上的偏差,使他更韌性。
5/★★★★
四大名捕2(The Four 2) (2013)
觀後感:
確實是失敗作品。四大名捕調查多年前一件滅門血案,事不單純內有蹊蹺,引出各路殺機,牽扯愛恨情仇的錯中複雜關係。整體導演想呈現奇幻古裝風格,設定略有趣,如鄧超扮演的冷血有狼人的身分,但so what?整個電影卻沒看到狼人真正發揮這設定的優勢,更沒將故事帶入角色的個性中,整體電影邏輯非常薄弱。
5/★★
特殊身份(Special Identity) (2013)
觀後感:
確實不怎樣的電影,先別論女主角在電影中的存在是否和一些傻眼行為多麼沒意義就算了,電影整個故事設定都出現誇張的瑕疵,甄子丹怪異腔調和不協調的古惑仔模樣,臥底身分卻沒有說服力,台詞矯情刻意,唯獨電影打鬥設計略有心思,看得出來甄子丹略有專研特殊格鬥技,關節技或是地板戰,甚至十字固定鎖。
5/★★
Jagten (2012) -(台譯:謊言的烙印)
觀後感:
沈重及富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心理上與道德上的刻劃絲絲入扣,電影敘述一愛說謊的小孩,一個簡單的性謊言卻毀滅了一個成人一生。或許這小孩並沒啥大錯,整個矛盾點出自於院長大媽,失去判斷與辨別是非的能力,搧風點火的人們更是意識型態起鬨,使事件複雜及罪惡化。旁觀者清這句話,更應該在這電影實現。
5/★★★★☆
Hunger (2008)-(台譯:飢餓)
觀後感:
偉大真實的事件,反思人權的價值,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爭取人權自由的民主鬥士,進入牢獄中不委曲求全,進行無聲的抗議,挑戰身體的極限,飢餓忍耐換取理想,無懼生命的薄弱與凋零,只惦記效應改變局面。糞便塗牆,汙穢的牢房簡直當代藝術,電影鏡頭感強烈,幽暗消極的視角看到主角眼睛炯炯有神。
5/★★★★☆
Disturbia(2007)-(台譯:恐怖社區)
觀後感:
翻拍希區考克《後窗》,成果並不理想,太多軟硬傷,加上原作太強大導致翻拍版黯淡無光,乏味可陳。主角從大叔換成小毛孩,因為未成年犯罪被軟禁於家中,成天無聊開始偷窺鄰居為樂,意外發現鄰居便是殺人狂,透過各種偷窺方式調查與試探,最後將功贖罪。電子用品果然經不起年代考驗,當時手機還掀蓋式。
5/★★★
時をかける少女(2006) -(台譯:跳躍吧!時空少女)
觀後感:
當時間可以重來,是否可以阻止我們的分開?如果可以重來,我想我會緊緊抓住你的手,不會讓你遠去。電影給我們無限的遐想,平行宇宙與時空定律的矛盾依舊存在,但我們卻被動畫片細膩富有情感的劇情深深扣入心弦,美輪美奐的場景總是讓人喜愛的無法自拔,更多的感受來自於穿越時空的幻想,失去才覺遺憾。
5/★★★★
孔雀(Peacock) (2005)
觀後感:
這是不一樣的電影,如小說般的優柔寡斷,隨著時間前進,故事線卻反反回回的穿梭,雖略有悲劇般的主軸,卻沒有悲劇電影的淒慘,有著青春電影的角色,卻沒青春電影的樂觀,電影中的三兄妹間的命運如沾滿墨汁的毛筆放入水中,各種滋味顏色隨著事件無奈展開,懷舊的年代,最簡單的物質及最真實的人性寫照。
5/★★★☆
平成狸合戦ぽんぽこ(1994) -(台譯:平成狸合戰)
觀後感:
賦妄想以有形。將傳說狸子的神祕感,透過動畫多元手法,賦給他豐富個性與生命,詼諧逗趣老少皆宜,故事融合鄉間傳說狸子變身妖術典故與環保議題,帶有批判性的社會觀略有樂觀的態度,給人溫暖及省思空間無限。日本動畫電影總是精緻著稱,尤其狸子幻術大鬧街道,各種妖怪神獸出籠,嘉年華般的繽紛熱鬧。
5/★★★★
Chopping Mall(1986)-(台譯:夜困殺人場)
觀後感:
八零年代VHS產物回憶,陽春廉價特效卻頗有創意的B級片,電影故事只是輔助殺人機器人存在的合理化,絲毫 經不起考驗。電影敘述一群午夜不歸的年輕人,徘徊玩耍在空無一人的大賣場,賣場保安機械人發瘋開始殺無赦,大開殺戒。大量裸露及血腥畫面是這類型電影少不了元素,說白了,海報真的比電影好看多了!
5/★★★
Zombiethon (1986)-(台譯:鬼駭鬼)
觀後感:
這確實是一部灑狗血並不痛不癢的殭屍紀錄片,沒有邏輯思維,更沒有系統講解,只是將幾部70及80年代經典殭屍電影畫面精華剪輯,拼湊在一起的大雜匯,沒啥深度可言。影片內容涉略:生人回避、魔鬼湖、吸血納粹殭屍、隱形殭屍、邪惡女神、鬼神博士等片,這些電影共同元素就是裸露更多,大剌剌的血腥畫面。
5/★★★
再生人(Life After Life) (1981)
觀後感:
濃厚香港新浪潮風格的驚悚片,許多畫面及燈光安排都頗新潮實驗性質,中國的傳統木偶文化與現代天文科學做為相扣環節,心思細膩有趣。故事圍繞著多年前的木偶兇殺案,與當今主角發生神祕事件,似乎有些關連,結果呈現因果輪迴,電影幾幕特寫木偶臉龐給人幾分毛骨悚然的詭異,電影配樂現在聽起來還算屌。
5/★★★
W.R. - Misterije organizma (1971) -(台譯:有機體的秘密)
觀後感:
電影如一杯極苦良藥,困難下嚥卻喝了功力倍增。氣質非凡的cult film,內容包羅萬象,從最基本的人體性慾自主意識,大幅度跨領深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係,連毛主席,列寧紛紛入鏡,融合許多荒謬畫面及行為情結拼湊而成天馬行空的瘋顛作品,深奧卻有趣。Dusan Makavejev 導演的幾部作品都很有意思。
5/★★★★
Django (1966) -(台譯:迪亞戈)
觀後感:
經典Spaghetti Western義大利西部電影,整體設計充滿濃濃cult film味道,服裝音樂及內容題材,都非常生猛有力,主角是一名拖著棺材的獨行者《姜戈》,棺材中藏著殺傷力巨大的機關槍,個性孤僻偏不愛女色,剛正不阿俠義情懷,與中國武俠電影很相似,這類型電影主要傳達是一種風情和浪漫,故事都so so !
5/★★★★
新舊上海(1936)(New and Old Shanghai)
觀後感: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和萬事興。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電影,黑白影像卻十分精采生動,上海當時景氣不佳,六戶命運截然不同人家同居在一個棟樓的故事,有愛面子失業老闆,老師,舞女,多病子女的窮夫妻,胖子車夫,都因為貧窮而命運開始交錯,大時代小人物,電影核心訴求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良好心態。
5/★★★★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