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特攝電影《大魔神》系列於1966年分別推出了《大魔神》、《大魔神的憤怒》、《大魔神的逆襲》三部。講述的是為了拯救受到政治壓迫的人們,少女用自己真誠的祈禱驅動巨大的武神像懲惡除魔的故事。
觀後感:
筆者有許多觀看奇觀電影記憶是在1980年代(民國70年代),當時要看一部電影,可能費千辛萬苦更種管道才能觀看到,加上當時電視是三台稱霸年代,大耳朵、小耳朵(衛星電視接收器)、第四台頻道等皆未普及化,更別說網路運用,網路當時可能還只是神祕軍事用途的高科技東西,對現在年輕人來講,那種時代彷彿就像遠古恐龍時代般無法想像,但當時人們如果想看更酷更新穎的東西,除進電影院外,還有就是VHS出租店,就像現在的DVD租借店,但有趣的是,VHS出租店會將各種類型電影依類設置小房間,如果你想看恐怖電影,進入一間專屬恐怖電影的小房間,各種奇奇怪怪的恐怖電影讓你目不暇給,加上VHS碟殼會將該片最精彩的畫面和海報編排成有趣的畫面,年紀還小的我,總是一片片拿起來觀看,彷彿就現在觀看電影trailer般效果。
筆者孩童時代對「特攝」電影情有獨鍾,但當時哪知道什麼是「特攝」(註一),只記得哥吉拉、魔斯拉、假面超人和鹹蛋超人, 但未必每次去出租店都能跟隨, 於是會拜託父母幫你租借幾片這類型電影,但父母有可能就隨便抓了幾隻電影就回家,根本不了解該內容和故事,於是《大魔神》這片就是這樣情況下來到我家,我就這樣意外看了它。
《大魔神》對孩童來說,似乎太過於沈重血腥,以「特攝」電影的娛樂性,實在很不適合孩童觀看,加上故事以日本戰國時代劇方式呈現,對孩童來講,這已經產生了巨大的代溝,畢竟文化上的差異,無法像一般時裝背景的怪獸電影容易親近,電影本身節奏安排,不像一般特攝電影中的怪獸,一開場便會在環境上產生訊號和危機,預言人類的肆無忌憚的破壞或是核武污染(怪獸之王哥吉拉),會帶來人類無法想像的後果,各種現象醞釀主角出場的期待,而大約在電影進行二分之一時間,電影該主角也就是怪獸,早就出來放肆撒野破壞,起承轉合明確,但是《大魔神》不走這套,完全不走小孩習慣的模式,偏向大人警示效果和濃厚宗教意味的說教,幾乎讓小孩最想看的大魔神本尊,要等到電影快結束前二十分鐘才衝衝出現,前面漫長而沈重的政治迫害和草菅人命的惡官員,實在有點難消化,換句話說,如果電影中拿掉大魔神,該片差強人意也可算是一部傳統性的時代劇。
論起《大魔神》經典處,還是讓人津津樂道,尤其大魔神的造型設計,巨大外型以北歐神話巨大石像為發想,結合日本埴輪武人像(黏土戰士塑像)聯想得來,正式名稱為阿羅羯磨(あらかつま)。通常為溫和的一面,手臂交叉從前面臉的劃過後,即表達憤怒 ,將改變為憤怒顏的特點,也是一個註冊商標手勢,憤怒顏其獨特的臉和下顎造型,是模仿美國演員 Kirk Douglas ( Michael Douglas他老爸);因為電影一推出,造成轟動,接連同年推出系列作品《大魔神的憤怒》、《大魔神的逆襲》,大魔神最後才安逸離去,而大魔神鮮明形象,一直深植日本人心中,2010年,角川映畫及東京電視台同時全新製作的“大魔神﹕卡農”電影版與TV版。
(註一)根據維基百科上解釋特攝片,「特攝」,可以指:
一是指使用特殊效果的電影特技手法(SFX),可以稱為廣義特攝。
另一個意思是指使用特效拍攝的電視劇及電影可以稱為中義特攝。
第三個意思是專指日本製作的使用電影特技的影片,可以稱為狹義特攝的日本特撮影片。
特撮是日本漢字,相當於中文的特攝詞語,在日本指一種大量使用電影特技的影片。
因為「特撮」一詞是和製漢語,所以一般認為特攝是日本的專有產物,然而這不是正確的,但是日本的特攝影集和電影對ACG方面的影響非常大的。如果要刻意分別應當從「特攝」這個中文和日文的漢字「特撮」細分。
最重要是在日本,特攝成為了某類影片的代名詞,而不是指在該片中使用了特攝,就專指是一些超現實或科幻題材的作品,通常就是科幻片和恐怖電影,在日本壓倒性多是以真實現代日本做背景的超級英雄和怪獸與鬼怪故事,以希望吸引一些不全接受動畫中完全虛構世界觀,又希望看到超現實的事物的觀眾。而且使用真實的背景也意味佈景和服裝的需求較低,成本比完全虛構背景的嚴肅科幻低,在日本常有以動畫的方式來拍攝壯大的純虛構背景的奇幻和科幻故事。
2011/07/30
荒島十大龐克專輯
如果我被丟到荒島,只能帶10張龐克專輯,我會帶哪些?
London Calling(1979)
The Clash
很多人會誤會封面是摔吉他(多年前我也是這樣以為),其實是摔Bass,攝影師在演唱會時,妙捕捉到The Clash貝斯手Paul Simonon摔Bass的瞬間畫面,後來Bass也被摔爆,Paul Simonon一臉懊惱的說:我的琴每一把拿來摔都可以,但當天表演那把是我最愛的一把琴,那是個意外!我糊裡糊塗的結果....摔錯琴了!但他沒想到,這個封面卻足足影響好幾世代的年輕人聽龐克樂的習慣。
雖然The Clash經常被拿來和Sex Pistols一起比較,但我一直覺得它們比Sex Pistols更完美。如果說是Sex Pistols開創了punk的時代,那麼The Clash則讓punk脫離了早期的狂野粗糙。他們讓punk走得更遠。
但如果你仔細傾聽九十年代的龐克的聲音時,你會發現它更接近The Clash的音樂。The Clash是第一個在搖滾中使用ska(牙買加的一種流行音樂)和reggae節奏的樂隊,這種結合後來被很多樂隊所效仿。在這張專輯中所融合的風格更是多樣除了ska和reggae之外,還有鄉村搖滾、紐奧良R&B和重搖滾。其中的一些歌曲,特別是"London Calling""Spanish Bombs"和"The Guns of Brixton"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表現了The Clash音樂在政治上的革命性,是一種很成熟的龐克。
當然這是件很傷腦筋的事,許多知名樂團作品成為漏網之魚不代表作品不佳,而真的只是從茫茫大海中,抓出幾張具有代表性和實質意義的作品,真的很難啊。(以年代排列)
The Stooges(1969)
The Stooge
龐克的摧毀在作用於外部世的同時,同樣也在心靈深處進著,Stooges和Iggy Pop開拓了形式後的龐克精神,這是一支相當心靈化的龐克樂隊。
1969年的專輯《Fun House》絕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量的薩克斯風,以連續跳躍,不斷變化的表達方式體現了搖搖欲墜的危險感——痛苦、恐懼,卻很快樂。 Iggy Pop像個站在懸崖邊上向激流裏的岩石張望的舞蹈者,在快感進發的吼叫聲中,Iggy Pop將自己奉獻給痛苦和死亡,在這死神的舞蹈中,Iggy Pop竟用充滿自虐感的聲音喊出了"I feel alright,I feel alright,Feel alright……”,這是精神的一種偉大的掙扎。
The Stooges(1969)
The Stooge
龐克的摧毀在作用於外部世的同時,同樣也在心靈深處進著,Stooges和Iggy Pop開拓了形式後的龐克精神,這是一支相當心靈化的龐克樂隊。
1969年的專輯《Fun House》絕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量的薩克斯風,以連續跳躍,不斷變化的表達方式體現了搖搖欲墜的危險感——痛苦、恐懼,卻很快樂。 Iggy Pop像個站在懸崖邊上向激流裏的岩石張望的舞蹈者,在快感進發的吼叫聲中,Iggy Pop將自己奉獻給痛苦和死亡,在這死神的舞蹈中,Iggy Pop竟用充滿自虐感的聲音喊出了"I feel alright,I feel alright,Feel alright……”,這是精神的一種偉大的掙扎。
-------------------------------------------------------------------------------------
Ramones(1976)
Ramones
三個Chord的簡約搖滾曲式,短小精悍的平均不超過兩分鐘的歌曲長度,急激快板的節奏,嘈噪的吉他聲,口號似的歌唱,消極頹廢的態度,簡單的黑白唱片封套設計,只花了六千二百美元的唱片製作成本,在他們76年發表的首張同名專輯裡已標誌著這種Punk Rock之藍本,而他們永遠是皮褸加窄身牛仔褲加冬菇式長發的打扮,亦儼如成為樂隊別樹一幟的標記。
如果美國沒有出一個叫Ramones得樂團,相信美國龐克和街頭龐克文化走向可能就不是今天的樣子了,他們歌曲短小精悍,帶著猶如60's Surf-pop般的快板節奏,主唱Joey以調子流暢押韻見稱,加上他們在歌詞見透過虛無主義的筆觸下所流露出的黑色幽默題材,Ramones的音樂所予人是絕對愉快的聆聽經驗,亦開啟了所謂Punk-pop的門戶。
Ramones(1976)
Ramones
三個Chord的簡約搖滾曲式,短小精悍的平均不超過兩分鐘的歌曲長度,急激快板的節奏,嘈噪的吉他聲,口號似的歌唱,消極頹廢的態度,簡單的黑白唱片封套設計,只花了六千二百美元的唱片製作成本,在他們76年發表的首張同名專輯裡已標誌著這種Punk Rock之藍本,而他們永遠是皮褸加窄身牛仔褲加冬菇式長發的打扮,亦儼如成為樂隊別樹一幟的標記。
如果美國沒有出一個叫Ramones得樂團,相信美國龐克和街頭龐克文化走向可能就不是今天的樣子了,他們歌曲短小精悍,帶著猶如60's Surf-pop般的快板節奏,主唱Joey以調子流暢押韻見稱,加上他們在歌詞見透過虛無主義的筆觸下所流露出的黑色幽默題材,Ramones的音樂所予人是絕對愉快的聆聽經驗,亦開啟了所謂Punk-pop的門戶。
-------------------------------------------------------------------------------------
Damned Damned Damned(1977)
The Damned
光是看專輯名稱和團名就知道這是一隻龐克樂團,
這張專輯裡面有龐克的所有;這樣的龐克音樂就是真正向聽眾進攻的搖滾:粗暴和性感,不容分辯。主唱、吉他、貝斯、鼓,任何一方面都非常出色。再加上龐克味道十足的唱片封面,可以說這是一張幾近完美的龐克搖滾專輯。的確,你可以聽上幾百遍也不膩,仍然會為像痙攣一樣的吉他和波浪激蕩的貝斯激動不已。
Damned Damned Damned(1977)
The Damned
光是看專輯名稱和團名就知道這是一隻龐克樂團,
這張專輯裡面有龐克的所有;這樣的龐克音樂就是真正向聽眾進攻的搖滾:粗暴和性感,不容分辯。主唱、吉他、貝斯、鼓,任何一方面都非常出色。再加上龐克味道十足的唱片封面,可以說這是一張幾近完美的龐克搖滾專輯。的確,你可以聽上幾百遍也不膩,仍然會為像痙攣一樣的吉他和波浪激蕩的貝斯激動不已。
-------------------------------------------------------------------------------------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Sex Pistols(1977)
Sex Pistols
Anarchy in the UK”(英國無政府主義)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無論如何,人們都在以不同的態度在探討這些突然從地獄裡蹦出來的雜種,他們走上電視,報紙甚至廁所裡的塗鴉,他們是上帝、流氓、英雄、叛國者……
其實筆者已經不喜歡這個樂團很久了,或許看到太多人將他們醜話變神話,追求他們執行的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卻看不到他們真實為社會帶來什麼,只有不斷擾亂還是擾亂(但回想起來,龐克不就是這樣),相比之下The clash走的路相對更有價值;1977年底,華納公司出版了樂團唯一的一張專輯《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樂隊雖然在美國過得要輕鬆點,但是各種問題還是一直針對著他們,而且,樂團成員其實也多有不合,該樂團最有名人物Sid Vicious(後因殺死其女友而被捕,在監獄中吸食毒品過量死亡),就是一個標準的問題人物,龐克中的龐克,他的存在一直是樂隊最大的危機,但不能否認,說他是龐克明星,也將Sex Pistols帶到更高知名度(少了Sid的性手搶,只能打手槍,自己爽)。 1978年,樂隊在僅僅進行了14天巡迴演出後,精疲力盡的性手槍們最終在紐約宣布解散。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Sex Pistols(1977)
Sex Pistols
Anarchy in the UK”(英國無政府主義)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無論如何,人們都在以不同的態度在探討這些突然從地獄裡蹦出來的雜種,他們走上電視,報紙甚至廁所裡的塗鴉,他們是上帝、流氓、英雄、叛國者……
其實筆者已經不喜歡這個樂團很久了,或許看到太多人將他們醜話變神話,追求他們執行的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卻看不到他們真實為社會帶來什麼,只有不斷擾亂還是擾亂(但回想起來,龐克不就是這樣),相比之下The clash走的路相對更有價值;1977年底,華納公司出版了樂團唯一的一張專輯《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樂隊雖然在美國過得要輕鬆點,但是各種問題還是一直針對著他們,而且,樂團成員其實也多有不合,該樂團最有名人物Sid Vicious(後因殺死其女友而被捕,在監獄中吸食毒品過量死亡),就是一個標準的問題人物,龐克中的龐克,他的存在一直是樂隊最大的危機,但不能否認,說他是龐克明星,也將Sex Pistols帶到更高知名度(少了Sid的性手搶,只能打手槍,自己爽)。 1978年,樂隊在僅僅進行了14天巡迴演出後,精疲力盡的性手槍們最終在紐約宣布解散。
-------------------------------------------------------------------------------------
Pink Flag(1977)
Wire
Wire被稱為英國的Ramones,你也可以把他們看作是Art-punk 的始作俑者,在1977年《Pink Flag》中,21首短促而直接的龐克戰歌組合在一起,最短的居然只有28秒,還有好幾首40多秒的,快速,以及標準的龐克唱腔,一首接一首的曲子赤條條而又輝煌地洶湧而來。。
但不像the Ramones所做的那樣, Wire最終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獨特印記。他們的歌幾乎都沒有採用傳統的主/副歌結構—— 要是用一兩個重複樂段(riff)已經足夠,就不會再用別的;要是某個音樂動機(hook)或某段歌詞不需要重複,那麼他們就會立即剎車,這也解釋了為何這張唱片時間如此之短(原始版本的21首歌36分鐘就搞定了)。
雜亂而極簡的編排為樂器間的切磋和照應留出了空間;Colin Newman的演唱讓人無法一下子就聽明白,但他的尖酸和機智使得那些抽象的歌詞也不至於太過艱澀難懂。許多龐克樂隊想要去繁除蕪,找回搖滾樂的本質,而Wire的理念無疑更進一步,他們要把龐克打回原形,形成一種更集中更震撼的衝擊。
有些曲目初次聽,感覺就像隨手勾勒的幾個音調,或者還沒擴展開的旋律片段,但深入聽下去,則會感覺在大多數情況下,就算沒有大家預期的樂段重複和傳統結構,這樣的音樂一樣令人過耳不忘—— 只不過聽的時候需要更專心一點。而Wire的鬼點子也多的不得了;這樣一個極簡到盡的樂隊,他們的音樂形式卻是豐富的,從緩慢而縈繞不絕的結構試驗、到扭曲的Power Pop 從龐克聖歌,到早期硬核式的咆哮。
《Pink Flag》之於硬核、後龐克、另類搖滾、甚至是英式流行樂都有長久的影響,而時至今日,這張唱片聽起來仍舊爽利:對龐克樂及其所代表的特立獨行精神所做的再思考和開拓,無疑是令人著迷的。
Pink Flag(1977)
Wire
Wire被稱為英國的Ramones,你也可以把他們看作是Art-punk 的始作俑者,在1977年《Pink Flag》中,21首短促而直接的龐克戰歌組合在一起,最短的居然只有28秒,還有好幾首40多秒的,快速,以及標準的龐克唱腔,一首接一首的曲子赤條條而又輝煌地洶湧而來。。
但不像the Ramones所做的那樣, Wire最終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獨特印記。他們的歌幾乎都沒有採用傳統的主/副歌結構—— 要是用一兩個重複樂段(riff)已經足夠,就不會再用別的;要是某個音樂動機(hook)或某段歌詞不需要重複,那麼他們就會立即剎車,這也解釋了為何這張唱片時間如此之短(原始版本的21首歌36分鐘就搞定了)。
雜亂而極簡的編排為樂器間的切磋和照應留出了空間;Colin Newman的演唱讓人無法一下子就聽明白,但他的尖酸和機智使得那些抽象的歌詞也不至於太過艱澀難懂。許多龐克樂隊想要去繁除蕪,找回搖滾樂的本質,而Wire的理念無疑更進一步,他們要把龐克打回原形,形成一種更集中更震撼的衝擊。
有些曲目初次聽,感覺就像隨手勾勒的幾個音調,或者還沒擴展開的旋律片段,但深入聽下去,則會感覺在大多數情況下,就算沒有大家預期的樂段重複和傳統結構,這樣的音樂一樣令人過耳不忘—— 只不過聽的時候需要更專心一點。而Wire的鬼點子也多的不得了;這樣一個極簡到盡的樂隊,他們的音樂形式卻是豐富的,從緩慢而縈繞不絕的結構試驗、到扭曲的Power Pop 從龐克聖歌,到早期硬核式的咆哮。
《Pink Flag》之於硬核、後龐克、另類搖滾、甚至是英式流行樂都有長久的影響,而時至今日,這張唱片聽起來仍舊爽利:對龐克樂及其所代表的特立獨行精神所做的再思考和開拓,無疑是令人著迷的。
-------------------------------------------------------------------------------------
Marquee Moon(1977)
Television
樂團取名為“電視”,沒有人解釋為什麼。也許是因為樂團靈魂核心人物Tom Verlaine連起來恰好是TV,也許是因為電視在當時正在成為垃圾中產(階級)慢性自殺的主要方法。包括音樂電視在內的很多大工業生產附屬品都是地地道道的美國產物。空洞的慾望,永無休止的廣告,放大的空虛……在整個城市上空飄蕩。而這些青春期的少年,帶著早熟的暴力,拒絕進入污穢的成人世界。樂隊以詩人的敏感找到了這個時代的反諷。
樂團最經典歌曲莫過《Marquee Moon》中的同名歌曲<Marquee Moon>,以龐克樂團玩一首長達10分鐘的歌,這項行為讓人匪夷所思,葫蘆裡倒底賣什麼藥?讓人好奇;也許聽過只能用完美來形容,各種樂器都出入自如,沒有任何猶豫。最搶風頭的當然是那把和流水一樣乾淨且源源不絕的吉他,而另一把音色相對鬆散的吉他也是一絲不苟地打穩了結構,鼓和bass也是安靜地精彩著。總之這是一首讓人百聽不厭的歌,每次聽都能有些新的發現,而且那些飽滿而且利落的音色總能打開一個空間,讓我在10分鐘內有一個隱秘的藏身之處。
如果說The Strokes是紐約後龐克復興潮流的先鋒,那Television可說是紐約後龐克的祖師爺。
Marquee Moon(1977)
Television
樂團取名為“電視”,沒有人解釋為什麼。也許是因為樂團靈魂核心人物Tom Verlaine連起來恰好是TV,也許是因為電視在當時正在成為垃圾中產(階級)慢性自殺的主要方法。包括音樂電視在內的很多大工業生產附屬品都是地地道道的美國產物。空洞的慾望,永無休止的廣告,放大的空虛……在整個城市上空飄蕩。而這些青春期的少年,帶著早熟的暴力,拒絕進入污穢的成人世界。樂隊以詩人的敏感找到了這個時代的反諷。
樂團最經典歌曲莫過《Marquee Moon》中的同名歌曲<Marquee Moon>,以龐克樂團玩一首長達10分鐘的歌,這項行為讓人匪夷所思,葫蘆裡倒底賣什麼藥?讓人好奇;也許聽過只能用完美來形容,各種樂器都出入自如,沒有任何猶豫。最搶風頭的當然是那把和流水一樣乾淨且源源不絕的吉他,而另一把音色相對鬆散的吉他也是一絲不苟地打穩了結構,鼓和bass也是安靜地精彩著。總之這是一首讓人百聽不厭的歌,每次聽都能有些新的發現,而且那些飽滿而且利落的音色總能打開一個空間,讓我在10分鐘內有一個隱秘的藏身之處。
如果說The Strokes是紐約後龐克復興潮流的先鋒,那Television可說是紐約後龐克的祖師爺。
-------------------------------------------------------------------------------------
Singles Going Steady(1979)
Buzzcocks
還記的一段往事,發生在多年前的一個朋友哥哥的婚禮,忙碌婚宴過後的空閒時間,與那個朋友拿起Green Day的精選輯《International Super Hits》,幾首歌暢快渲洩年輕狂放情緒開始搖頭晃腦,忽然間有個不認識的長輩走近我們,說長輩也只不過大我們幾歲的人,他悠悠地說:「聽綠天不如聽吵鬧公雞!」
Buzzcocks把The Beatles浪漫的旋律與龐克搖滾吵雜的吉他和速度結合到了一起,可說是早期龐克搖滾中最具影響力的樂團之一。啟蒙於The Sex Pistols,但Buzzcocks並不具有The Sex Pistols那樣怒聲的政治色彩,反而專心著重在將他們的音樂廣推至普羅大眾。Pete Shelly的歌詞以另類觀點有趣而坦白地描繪了青少年青澀而苦悶的愛情故事,在嘈雜的龐克們正憤怒地大鳴大放時,反而使Buzzcocks顯得格外突出。而其簡潔易記的旋律也在多年後仍然深具影響力,多年後在Green day等後輩的音樂中仍依稀可見Buzzcocks的影子。(印證了當時那個前輩所說的,聽綠天不如聽吵鬧公雞)
Singles Going Steady(1979)
Buzzcocks
還記的一段往事,發生在多年前的一個朋友哥哥的婚禮,忙碌婚宴過後的空閒時間,與那個朋友拿起Green Day的精選輯《International Super Hits》,幾首歌暢快渲洩年輕狂放情緒開始搖頭晃腦,忽然間有個不認識的長輩走近我們,說長輩也只不過大我們幾歲的人,他悠悠地說:「聽綠天不如聽吵鬧公雞!」
Buzzcocks把The Beatles浪漫的旋律與龐克搖滾吵雜的吉他和速度結合到了一起,可說是早期龐克搖滾中最具影響力的樂團之一。啟蒙於The Sex Pistols,但Buzzcocks並不具有The Sex Pistols那樣怒聲的政治色彩,反而專心著重在將他們的音樂廣推至普羅大眾。Pete Shelly的歌詞以另類觀點有趣而坦白地描繪了青少年青澀而苦悶的愛情故事,在嘈雜的龐克們正憤怒地大鳴大放時,反而使Buzzcocks顯得格外突出。而其簡潔易記的旋律也在多年後仍然深具影響力,多年後在Green day等後輩的音樂中仍依稀可見Buzzcocks的影子。(印證了當時那個前輩所說的,聽綠天不如聽吵鬧公雞)
-------------------------------------------------------------------------------------
Unknown Pleasures(1979)
Joy Division
Joy Division出版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華之作。樂隊成立初期Warsaw時代的風格屬於受到Sex Pistol影響下的黑色龐克,Joy Division逐漸從原始粗糙中接近於內省式的歌德。最具代表性的專輯Unknown Pleasures 中Ian Curtis創作了大量的概念模糊但具有想像力的歌曲。
沒有其他龐克的激進憤怒,反而異常的冷靜和低調絕望,冰冷的鼓點緩緩慢慢忽快忽慢的爆發,失控情緒總是被世俗壓抑,悲觀消極的態度反應這蒼白絕望的未來,歌曲猶如封面般,黑得不見底地,只有那神經質般纖細排列的起伏,Ian Curtis用體內最深層橫膈膜擠壓出的歌聲,告訴著你接下來面對的恐慌和徬徨。
-------------------------------------------------------------------------------------
Unknown Pleasures(1979)
Joy Division
Joy Division出版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華之作。樂隊成立初期Warsaw時代的風格屬於受到Sex Pistol影響下的黑色龐克,Joy Division逐漸從原始粗糙中接近於內省式的歌德。最具代表性的專輯Unknown Pleasures 中Ian Curtis創作了大量的概念模糊但具有想像力的歌曲。
沒有其他龐克的激進憤怒,反而異常的冷靜和低調絕望,冰冷的鼓點緩緩慢慢忽快忽慢的爆發,失控情緒總是被世俗壓抑,悲觀消極的態度反應這蒼白絕望的未來,歌曲猶如封面般,黑得不見底地,只有那神經質般纖細排列的起伏,Ian Curtis用體內最深層橫膈膜擠壓出的歌聲,告訴著你接下來面對的恐慌和徬徨。
-------------------------------------------------------------------------------------
London Calling(1979)
The Clash
很多人會誤會封面是摔吉他(多年前我也是這樣以為),其實是摔Bass,攝影師在演唱會時,妙捕捉到The Clash貝斯手Paul Simonon摔Bass的瞬間畫面,後來Bass也被摔爆,Paul Simonon一臉懊惱的說:我的琴每一把拿來摔都可以,但當天表演那把是我最愛的一把琴,那是個意外!我糊裡糊塗的結果....摔錯琴了!但他沒想到,這個封面卻足足影響好幾世代的年輕人聽龐克樂的習慣。
雖然The Clash經常被拿來和Sex Pistols一起比較,但我一直覺得它們比Sex Pistols更完美。如果說是Sex Pistols開創了punk的時代,那麼The Clash則讓punk脫離了早期的狂野粗糙。他們讓punk走得更遠。
但如果你仔細傾聽九十年代的龐克的聲音時,你會發現它更接近The Clash的音樂。The Clash是第一個在搖滾中使用ska(牙買加的一種流行音樂)和reggae節奏的樂隊,這種結合後來被很多樂隊所效仿。在這張專輯中所融合的風格更是多樣除了ska和reggae之外,還有鄉村搖滾、紐奧良R&B和重搖滾。其中的一些歌曲,特別是"London Calling""Spanish Bombs"和"The Guns of Brixton"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表現了The Clash音樂在政治上的革命性,是一種很成熟的龐克。
-------------------------------------------------------------------------------------
Dookie(1994)
Green Day
有時候人家問我:「你都聽什麼龐克?」浮在心中一個答案,但實在是讓我難以啟齒的喜愛與難堪,那個樂團現在的商業娛樂不代表他們不龐克,他們現在的嬌媚取眾,不代表他們以前不帶勁,他們是Green Day。
弔詭得是Green Day,《American Idiot》後名氣大增,讓他們變成各大媒體的焦點,卻也少了當初《Dookie》時代的慣用的揶揄嘲笑口氣和青少年的憤怒,而多了些大器的成人批判,以身邊來說,Green Day真的讓許多人拿著這把鑰匙開啟進入龐克世界大門,他們太容易接受了,爽快的吉他刷絃,輕快悅耳節奏,生猛有力的鼓點和bass一陣陣隨著歌聲而來,比蠻牛飲料還來的有活力。
該專輯是美國90年代初龐克樂風復興時的王者之作。Green Day用孩子氣模樣甚至學生造型演繹的這一幕生活荒誕劇,突然使他們獲得了巨大的聲譽。最初的龐克給人印象是優越白人庸人自擾的表演者生澀、快速的流行歌曲,像是給災難開得一張處方。但是歌手Billie Joe Armstrong驚人的熟練表演和覺醒於Grunge虛無主義的日漸增長的意識使Green Day成為90年代有趣的另類。
Dookie(1994)
Green Day
有時候人家問我:「你都聽什麼龐克?」浮在心中一個答案,但實在是讓我難以啟齒的喜愛與難堪,那個樂團現在的商業娛樂不代表他們不龐克,他們現在的嬌媚取眾,不代表他們以前不帶勁,他們是Green Day。
弔詭得是Green Day,《American Idiot》後名氣大增,讓他們變成各大媒體的焦點,卻也少了當初《Dookie》時代的慣用的揶揄嘲笑口氣和青少年的憤怒,而多了些大器的成人批判,以身邊來說,Green Day真的讓許多人拿著這把鑰匙開啟進入龐克世界大門,他們太容易接受了,爽快的吉他刷絃,輕快悅耳節奏,生猛有力的鼓點和bass一陣陣隨著歌聲而來,比蠻牛飲料還來的有活力。
該專輯是美國90年代初龐克樂風復興時的王者之作。Green Day用孩子氣模樣甚至學生造型演繹的這一幕生活荒誕劇,突然使他們獲得了巨大的聲譽。最初的龐克給人印象是優越白人庸人自擾的表演者生澀、快速的流行歌曲,像是給災難開得一張處方。但是歌手Billie Joe Armstrong驚人的熟練表演和覺醒於Grunge虛無主義的日漸增長的意識使Green Day成為90年代有趣的另類。
-------------------------------------------------------------------------------------
...And Out Come The Wolves(1995)
Rancid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Rancid、Offspring,Green Day為代表的一批新晉樂隊大量湧現。他們沿襲了老龐克樂的暴躁與反叛,然而歌曲卻流行化起來,而且大部分歌曲敘述得相對簡單,例如校園生活。因此,人們稱他們為“新龐克”(New School Punk,從地域上劃分也可以叫“西海岸”龐克)。而另一方面那些復古的龐克樂隊也同樣形成了另一股力量,他們大多依然繼承了諸如Ramones、Sex Pistols、The Clash等樂隊的風格,歌曲大多敘述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被社會拋棄的人們的感受。因此他們被人們稱為“老龐克”(Old School Punk)。同時將牙買加的ska音樂元素融合進punk音樂中則形成了一種新的樂派:Ska Punk,這樣的音樂大多讓人有種跳動的感覺,Rancid就屬於這一種。
...And Out Come The Wolves(1995)
Rancid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Rancid、Offspring,Green Day為代表的一批新晉樂隊大量湧現。他們沿襲了老龐克樂的暴躁與反叛,然而歌曲卻流行化起來,而且大部分歌曲敘述得相對簡單,例如校園生活。因此,人們稱他們為“新龐克”(New School Punk,從地域上劃分也可以叫“西海岸”龐克)。而另一方面那些復古的龐克樂隊也同樣形成了另一股力量,他們大多依然繼承了諸如Ramones、Sex Pistols、The Clash等樂隊的風格,歌曲大多敘述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被社會拋棄的人們的感受。因此他們被人們稱為“老龐克”(Old School Punk)。同時將牙買加的ska音樂元素融合進punk音樂中則形成了一種新的樂派:Ska Punk,這樣的音樂大多讓人有種跳動的感覺,Rancid就屬於這一種。
2011/07/22
擁有棉花球槍的侏儒外星小丑 / Killer Klowns from Outer Space(1988)-(台譯:外太空殺人小丑)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群以食人為樂趣的外星人小丑降臨地球,他們要吃光地球上所有人類!除了在地球某個小鎮上大肆破壞以外,還能用鐳射射線槍把人類變成可以粉紅色的棉花糖,幾個富有正義感的男人決定阻止他們的陰謀。
觀後感:
曾經看過一套BBC所出的紀錄片,《50部史上最爛的電影》(The 50 Worst Movies Ever Made),該紀錄片很用心了找了從古至今許多觀眾認為最爛最瞎的電影,當然很多名單實在很讓人不服氣,但總體是可接受,這片被收錄其中一員,這讓筆者我非常訝異,畢竟小時候曾經看過,印象中似乎沒那麼糟,還反而對電影中的小丑模樣印象深刻,於是重新找來觀看。
《Killer Klowns from Outer Space》算是有趣的電影,故事是以一群邪惡外星小丑入侵地球某一個小鎮,計畫殺害了所有鎮上人民,卻被幾個正義使者阻止破壞的故事,拯救了整個地球,的確,這是一個老套乏味的故事,光是故事層面很容易讓人忘記它,但開始懷疑電影劇組是花大錢在特效上,沒用心在故事上的安排,視覺娛樂成分完全沒有少,光是那些一隻隻個性鮮明色彩繽紛,略帶恐怖卻又討喜的侏儒小丑們,透過各種方式殺害鎮上人民的過程,就值回票價;電影給人輕鬆愉快,很適合星期六晚上,拿著爆米花觀看的電影,很無腦卻很歡樂,電影中的80年代,如今看來卻是另一番風味,女生捲捲澎澎頭、軟趴趴流行搖滾樂、爆米花、棉花糖、泡泡糖、霜淇淋,當然還有廉價的科幻電影感。
《Killer Klowns from Outer Space》電影裡頭有許多設計其實滿有趣的,如外星飛船就像一個馬戲團帳篷,外星小丑用發射爆米花的散彈槍射擊人類,用長條汽球擰出來的玩具狗追捕人類,而那些被他們抓到的人類,會被包在棉花糖做成的繭子裡,而那一顆顆繭子懸吊在太空艙裡頭的場景,讓人聯想到《駭客任務The Matrix》,而這些外星小丑餓了或者渴了,就插一根吸管進去吸血喝——單純從旁觀者的角度考慮,這件事的確很有樂趣。
一群以食人為樂趣的外星人小丑降臨地球,他們要吃光地球上所有人類!除了在地球某個小鎮上大肆破壞以外,還能用鐳射射線槍把人類變成可以粉紅色的棉花糖,幾個富有正義感的男人決定阻止他們的陰謀。
觀後感:
曾經看過一套BBC所出的紀錄片,《50部史上最爛的電影》(The 50 Worst Movies Ever Made),該紀錄片很用心了找了從古至今許多觀眾認為最爛最瞎的電影,當然很多名單實在很讓人不服氣,但總體是可接受,這片被收錄其中一員,這讓筆者我非常訝異,畢竟小時候曾經看過,印象中似乎沒那麼糟,還反而對電影中的小丑模樣印象深刻,於是重新找來觀看。
《Killer Klowns from Outer Space》算是有趣的電影,故事是以一群邪惡外星小丑入侵地球某一個小鎮,計畫殺害了所有鎮上人民,卻被幾個正義使者阻止破壞的故事,拯救了整個地球,的確,這是一個老套乏味的故事,光是故事層面很容易讓人忘記它,但開始懷疑電影劇組是花大錢在特效上,沒用心在故事上的安排,視覺娛樂成分完全沒有少,光是那些一隻隻個性鮮明色彩繽紛,略帶恐怖卻又討喜的侏儒小丑們,透過各種方式殺害鎮上人民的過程,就值回票價;電影給人輕鬆愉快,很適合星期六晚上,拿著爆米花觀看的電影,很無腦卻很歡樂,電影中的80年代,如今看來卻是另一番風味,女生捲捲澎澎頭、軟趴趴流行搖滾樂、爆米花、棉花糖、泡泡糖、霜淇淋,當然還有廉價的科幻電影感。
《Killer Klowns from Outer Space》電影裡頭有許多設計其實滿有趣的,如外星飛船就像一個馬戲團帳篷,外星小丑用發射爆米花的散彈槍射擊人類,用長條汽球擰出來的玩具狗追捕人類,而那些被他們抓到的人類,會被包在棉花糖做成的繭子裡,而那一顆顆繭子懸吊在太空艙裡頭的場景,讓人聯想到《駭客任務The Matrix》,而這些外星小丑餓了或者渴了,就插一根吸管進去吸血喝——單純從旁觀者的角度考慮,這件事的確很有樂趣。
2011/07/20
上帝的玩笑還是懲罰 / The House is Black(1963)-(台譯:黑色房屋)觀後感
劇情簡介:
影片忠實紀錄了伊朗一個麻瘋村裡所有的村民的生活點滴,他們她們由於麻瘋病而變得相貌醜陋,但他們她們卻從未放棄生活, Forugh Farrokhzad用自己手中的攝影機,用質樸感人,優美簡潔的黑白影像告訴我們醜陋並不是一種障礙,只要我們別放棄生活。
觀後感:
如果這個房間是幽暗的,上帝何時才會給它光明?
甚至懷疑上帝是刻意關掉燈光,讓一切在麻瘋村裡所有的村民黑暗中憂憂度過,或是上帝忘記開了燈,讓這群被人們遺棄害怕的村民,她們忘了自己的外表,被一個玩笑給取代,有一天他們會重看到光明,所以,等待著…。
聯想起,多年前看偉大驚悚片《Freaks》(1932),故事圍繞在一群馬戲團中的畸形人,導演找來現實生活中真實身體殘缺人士,劇情安排塑造一個黑暗恐怖的形象給他們,電影中最後畸形人雨中襲擊女主角畫面,讓人強烈不安感,咒罵導演惡劣,到不如反省人們如何看待這些殘缺人士;回到今天,看了此片,心中不安感依舊油然生起,只不過那種觸目驚心更是強烈,因為知道這不是戲劇,這是真實世界裡發生的事,而這群人就活生生活在地球的另一端,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如今,透過影像看到這些被命運玩弄得人們,額外百感交集。
從電影中,可以看到導演取景構圖,依舊吸引人,尤其是臉部因病扭曲變形得少女,凝視鏡中以漸漸不熟悉(似乎患病者身體會慢慢變化,四肢與臉部極為明顯)得自己,這種感染力無法用言語筆墨描述,過於傷感;片中,安靜中卻真實記載了村民的歡笑和對話,兒童無邪的歡笑卻讓人覺得絕望,黑白畫面搭配導演自己的詩詞,透過村民的朗誦與自己的呢喃,構成一幅詩意而傷感的炭筆素描畫。
幾個畫面印象深刻,學堂裡,不知道是老師還是導演本人詢問當地小孩,什麼東西最醜?小孩既然毫不猶豫的說出:「雙手、雙腳」,觀影當下我似乎沒感受到什麼,但事後回想起小孩這一番話,額外痛心,小孩他觀看著自己的雙手、雙腳,一天一天扭曲,一日一日變形,對兒童而言,他們看到得是彷彿溶化的肥皂般,模糊了四肢該有分明的拇指與其他指頭,刻苦銘心。
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紀錄片,拍攝於1962年,發行於1963年,出自伊朗歷史上最偉大的女詩人、哲學家及電影導演 Forugh Farrokhzad。這是她唯一傳世的電影作品!是世界紀錄片史中難得一見的奇葩。人民愛戴而又有爭議性的女詩人Forugh Farrokhzad 去了阿塞拜疆,拍攝了這部短片。 在Farrokhzad 以一種悲傷的低調誦讀她自己的詩歌的同時,影片陰鬱地展現了管弦樂下的失落村莊。五年後,在她已經在伊朗的寫作文壇上建立了幾乎傳奇式的地位時,她在一次車禍中喪生,時年32歲,從而成為以後幾代憤怒波斯婦女們的女權主義的試金石。
觀影過程,不斷詢問自己,如果我是村民其中一員,我該怎麼辦?
思緒了一陣子,我依舊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太龐大太難回答,更何況,我無法用現在還算健全的我,去思考患有痲瘋病症的狀況和假想立場,一切都只是膚淺片面化的猜測及假想,這些都無用,或許,目前只有感恩的心及珍惜,這就是答案。
影片忠實紀錄了伊朗一個麻瘋村裡所有的村民的生活點滴,他們她們由於麻瘋病而變得相貌醜陋,但他們她們卻從未放棄生活, Forugh Farrokhzad用自己手中的攝影機,用質樸感人,優美簡潔的黑白影像告訴我們醜陋並不是一種障礙,只要我們別放棄生活。
觀後感:
如果這個房間是幽暗的,上帝何時才會給它光明?
甚至懷疑上帝是刻意關掉燈光,讓一切在麻瘋村裡所有的村民黑暗中憂憂度過,或是上帝忘記開了燈,讓這群被人們遺棄害怕的村民,她們忘了自己的外表,被一個玩笑給取代,有一天他們會重看到光明,所以,等待著…。
聯想起,多年前看偉大驚悚片《Freaks》(1932),故事圍繞在一群馬戲團中的畸形人,導演找來現實生活中真實身體殘缺人士,劇情安排塑造一個黑暗恐怖的形象給他們,電影中最後畸形人雨中襲擊女主角畫面,讓人強烈不安感,咒罵導演惡劣,到不如反省人們如何看待這些殘缺人士;回到今天,看了此片,心中不安感依舊油然生起,只不過那種觸目驚心更是強烈,因為知道這不是戲劇,這是真實世界裡發生的事,而這群人就活生生活在地球的另一端,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如今,透過影像看到這些被命運玩弄得人們,額外百感交集。
從電影中,可以看到導演取景構圖,依舊吸引人,尤其是臉部因病扭曲變形得少女,凝視鏡中以漸漸不熟悉(似乎患病者身體會慢慢變化,四肢與臉部極為明顯)得自己,這種感染力無法用言語筆墨描述,過於傷感;片中,安靜中卻真實記載了村民的歡笑和對話,兒童無邪的歡笑卻讓人覺得絕望,黑白畫面搭配導演自己的詩詞,透過村民的朗誦與自己的呢喃,構成一幅詩意而傷感的炭筆素描畫。
幾個畫面印象深刻,學堂裡,不知道是老師還是導演本人詢問當地小孩,什麼東西最醜?小孩既然毫不猶豫的說出:「雙手、雙腳」,觀影當下我似乎沒感受到什麼,但事後回想起小孩這一番話,額外痛心,小孩他觀看著自己的雙手、雙腳,一天一天扭曲,一日一日變形,對兒童而言,他們看到得是彷彿溶化的肥皂般,模糊了四肢該有分明的拇指與其他指頭,刻苦銘心。
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紀錄片,拍攝於1962年,發行於1963年,出自伊朗歷史上最偉大的女詩人、哲學家及電影導演 Forugh Farrokhzad。這是她唯一傳世的電影作品!是世界紀錄片史中難得一見的奇葩。人民愛戴而又有爭議性的女詩人Forugh Farrokhzad 去了阿塞拜疆,拍攝了這部短片。 在Farrokhzad 以一種悲傷的低調誦讀她自己的詩歌的同時,影片陰鬱地展現了管弦樂下的失落村莊。五年後,在她已經在伊朗的寫作文壇上建立了幾乎傳奇式的地位時,她在一次車禍中喪生,時年32歲,從而成為以後幾代憤怒波斯婦女們的女權主義的試金石。
觀影過程,不斷詢問自己,如果我是村民其中一員,我該怎麼辦?
思緒了一陣子,我依舊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太龐大太難回答,更何況,我無法用現在還算健全的我,去思考患有痲瘋病症的狀況和假想立場,一切都只是膚淺片面化的猜測及假想,這些都無用,或許,目前只有感恩的心及珍惜,這就是答案。
2011/07/10
永遠的龐克蘑菇頭 / End of the Century: The Story of the Ramones(2004)-(台譯:世紀末之雷蒙樂團故事(暫取))
劇情簡介:
這部紀錄片透過時間的軸線詳細地描述了Ramones從成團初期至被引薦入搖滾名人堂這二十幾年的音樂歷程。從皇后區的Forest Hills至Bowery上的CBGB;從美國本土的崛起到首次英國巡迴與一票英倫龐克樂團的良性互動;從首張專輯的發行到團員更換、離團、自組新團、至九六年樂團解散前的最後一場表演,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一本影像版的Ramones傳記。
觀後感:
他們在臺上會互相鬥嘴吵架,他們不適合當開場樂團,太容易早洩了,他們四個人名字都有同樣的Ramone,他們二三十年來走來一慣造型,皮褸加窄身牛仔褲加冬菇式長髮的打扮,他們是Ramones。
聽龐克沒聽過Ramones等於沒聽過龐克,或許這樣說詞太為過,但Ramones的影響力不能小覷,Ramones成立於1974年,被認爲是龐克樂(Punk Rock)的先行者,也是美國的第一支Punk樂隊。他們於1976年發表的首張同名專輯,只花了6200美元的唱片製作成本,但卻大獲成功,成爲急速、暴躁的Punk音樂藍本之作。
在那七十年代,搖滾音樂演變已經有點失控了,無止境的前衛編曲,漫長沈重的概念性專輯不斷推出,許多冗長的自命不凡的歌曲充斥著,Ramones有意地開始對抗這一令人作嘔的現象,他們的歌曲都極其簡短,有力和絃中充滿了六十年代Garage搖滾的熱情。不要以爲Ramones只是一支搖滾樂隊,他們是四個具有破壞性的危險分子,但他們知道如何保護自己,那就是讓自己看上去很愚蠢。《Ramones》同名專輯在Sex Pistols的《Never Mind The Bollocks》之前一年就世人領教了什麽是Punk樂,並提出了一個概念:三個和絃解決一切。
Ramones團體的靈魂人物應該是吉他手Johnny Ramone,他吉他肩帶刻意放低,顯示出很不在乎和耍屌感,刷起和絃快速、重復、富有侵略性但又不乏旋律性的演奏奠定了龐克樂中吉他的基本演奏方式。他曾經形容自己的演奏是“純粹的,白人的搖滾樂,一點兒藍調的影子都沒有。”的確沒有了當時前衛搖滾的吉他炫技和Solo橋段,影響了往後無數的龐克音樂人,從Sex Pistols的Steve Jones,The Clash的Joe Strummer,Nirvana的Kurt Cobain,到Blink-182和Green Day等,他們都承認是從Johnny那兒得來的演奏靈感。此外,在日本大阪市有"女版Ramones”之稱的Shonen Knife;大陸也有唱《你是我的雷蒙斯》的新褲子。
(左至右:Dee Dee、Tommy、Johnny、Joey)
原本四個不起眼的來自紐約市皇后區年輕人,意外的組了樂團而就叫做Ramones,有趣的是團員都必須叫Ramone,主唱JoeyRamone、吉他手Johnny Ramone鼓手Tommy Romone,Bass手Dee Dee Ramone構成的陣容最爲原裝,其實原先他們是一隊只有Joey、Johnny和Dee Dee三人的樂隊,而Tommy則是其經紀人,後來經過商量後才變成這個Ramones的經典陣容,但像每一隊歷史悠久的樂隊般,Ramones亦飽嘗成員進進出出的經歷,尤以鼓手的位置最不穩定;在77年的專輯《Rocket To Russia》後,Tommy便離隊變成樂隊的間歇性唱片監製,鼓手空缺由來自Voidoids的Marky Ramone補上;在樂隊於83年發表過第七張專輯《Subterrnean Jungle》後,Marky一度退出,鼓手位置便由Richie Ramone取代;但合作了三張專輯後,Richie Ramone告辭,雖然空缺曾由Blondie的Clem Burke取代;但最後還是由Marky歸隊補上,而低音吉他的Dee Dee亦在89年的《Brain Drain》專輯後離隊,並化名爲Dee Dee King作個人發展(曾出版過一張聲名狼藉的RAP唱片),由Cj Ramone取代他的位置,直至最後因Joey亦有意離隊,樂團便做出了解散的決定。
在一個團體中,由四個個性截然不同的人做同樣一件事是極為困難的,一定有所摩差爭吵,價值觀改變,甚至主控權的企圖漸漸都會顯露出現,當然,Ramones也是一樣,他們也是平凡人,也是會為雞毛小事爭吵;先講Dee Dee Ramone,他算是團體中最有龐克氣質的角色,一輩子都以叛逆形象呈現,甚至包括年輕時當過男妓經驗,而這個故事也寫在同名專輯《Ramones》中,"53rd & 3rd",當然音樂上才華是不用懷疑的肯定,誇張肢體彈奏方式令人印象深刻,綿延不斷Bass聲線襯底著讓吉他旋律更加厚重穩定,但個人私生活卻是一蹋糊塗,與Sex Pistols貝斯手Sid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女友,以當妓女為職業而行為放蕩不羈讓人頭痛的女友Connie,總是給他增添不少麻煩,團員更是以翻白眼對待,他們更常在街頭上開始全武行,簡直是Sid & Nancy翻版;後來,Dee Dee一心想掌控Ramones的樂風,走向更硬更重曲風,但是卻被Johnny Ramone拒絕了,最終離開了Ramones,卻當個嘻哈仔,穿起誇大衣服,帶著鍍金的項鍊,傻不隆冬的唸起rap,當然最後成為人生最大的笑柄。
當Ramones樂團佇立在臺上生猛有力演唱演奏時,相信你眼球一直離不開Joey,他有股鬼魅氣息,如劇魅影裡頭的鬼魅;誇張的身高和癟腳瘦弱感論不上帥哥,但是拿起麥克風用那呢喃又稚氣未脫感的聲線,唱出黑色幽默尖酸刻薄社會百態時,無庸置疑的搖滾之王模樣現身,極迷人;Joey一貫的造型,鮮明模樣化成骨灰我都認得,招牌淩亂磨菇頭髮舖蓋著三分之二臉龐,剩下三分之ㄧ卻又被墨鏡佔了一半面積,真實蒼白羞澀大家的臉孔隱約擺盪在髮絲間,神秘極了,感覺現場觀看他演唱時,不小心你和他四眼相對,他會比你還害羞似的,加上再樣酷熱糟透氣候,黑色機車皮衣用不蛻去,彷彿羅馬古武士是勝利盔甲,驕傲和榮耀的象徵,在燈光下,皮衣黑亮黑亮質感極佳,往下觀看卻是超鱉牛仔褲,又緊又虌,那纖細搖晃雙腿彷彿兩支竹竿上面放著風箏,白色舊感All Star球鞋,這身造型一路走來不變,這就是態度,龐克的態度。
Joey是個隨和的人,對身邊的人有種包容態度,但不代表他是沒有想法的,Ramones絕大部分歌曲都來自於他創作,但叫他說話,實在有點為難他。電影中一段話足夠解釋這個人的人生態度,「不管好的或是壞的,只要是Joey經手過,都會變成好的」
Johnny是團體中的火車頭,帶著懵懂無知的年輕人,夜晚高速前駛,最終開上龐克這個危險又迷人的高丘上,已三個和絃解決一切態度的吉他手,既然可以被滾石雜誌入選百大吉他手,這樣頭銜實在了不起,當然,前面所提到他對Ramones做出的貢獻,以及他的音樂理念和技法影響牽動了Punk樂接下來發展的歷史之外,他個人也是滿有意思的,他年少時是極為叛逆的小鬼,偷車破壞樣樣都來,直到拿起吉他進入Ramones之後,他把所有憤怒和精力轉移成音樂,果然能量非凡,尖銳真實感。他是一個極為嚴肅甚至保守的人,支持保守主義,和傾斜左派的Joey開始有了不同想法。但事情起因來自Ramones 歌曲 "The Kkk Took My Baby Away" 這是Joey Ramone女朋友被橫刀奪愛之後寫的一首歌,而歌詞中所寫的” KKK”不是別人,而就是寫Johnny。每次表演這首歌時,總是散發出一種詭異尷尬的氣氛,真好奇Johnny是怎樣感受?雖然這次事件以後Ramones還一直有運作活動,但Joey和Johnny兩人關係冰到極點,聯繫在二者間交談,只靠朋友傳話外幾乎沒任何交集。當Joey Ramone醫院死於癌症,Johnny沒給Joey一通電話,那個愧疚到最後還是無法自我釋懷。
至於鼓手Tommy Ramone,原本就是無心插柳柳成陰的機緣下進入Ramones,早期因為是經紀人的關係,所以,自然而然樂團發言人就是他,當然,團裡沒有其他人有能力說出官方說法這套東西,後來,慢慢感覺到現場演出不是他的菜,於是轉到幕後當製作人,也幫Ramones製作出不少膾炙人口專輯,接下來,鼓手位置不斷在替換,來了Marky Ramone愛搞笑、Richie Ramone太年輕有點格格不入、Clem Burk更像代班鼓手,與樂團完全不搭,最終搞笑的Marky Ramone回鍋繼續打…
Johnny和Joey算是最忠於Ramones,因為就算臉上有皺紋,身材走樣小腹便便,仍是標準頭髮和裝扮,讓人敬佩。
團體果然如片名,世紀末了,一點都不龐克了,過了千禧年,短短三年送走了三位成員,2004九月,吉他手Johnny Ramone前列腺癌惡化去世,享年55歲。在此之前樂隊的主唱Joey Ramone於2001年4月死於癌症;樂隊的Bass手Dee Dee Ramone,而在2002年6月被發現死於吸毒過量。目前樂隊的原始成員中,僅剩下鼓手Tommy仍然在世。
鄰近紐約市Punk樂發源地CBGB的Bowery Street與East 2nd Street交界,在11月30日正式作官方命名為Joey Ramone Place,以紀念Joey Ramone。
這部紀錄片透過時間的軸線詳細地描述了Ramones從成團初期至被引薦入搖滾名人堂這二十幾年的音樂歷程。從皇后區的Forest Hills至Bowery上的CBGB;從美國本土的崛起到首次英國巡迴與一票英倫龐克樂團的良性互動;從首張專輯的發行到團員更換、離團、自組新團、至九六年樂團解散前的最後一場表演,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一本影像版的Ramones傳記。
觀後感:
他們在臺上會互相鬥嘴吵架,他們不適合當開場樂團,太容易早洩了,他們四個人名字都有同樣的Ramone,他們二三十年來走來一慣造型,皮褸加窄身牛仔褲加冬菇式長髮的打扮,他們是Ramones。
聽龐克沒聽過Ramones等於沒聽過龐克,或許這樣說詞太為過,但Ramones的影響力不能小覷,Ramones成立於1974年,被認爲是龐克樂(Punk Rock)的先行者,也是美國的第一支Punk樂隊。他們於1976年發表的首張同名專輯,只花了6200美元的唱片製作成本,但卻大獲成功,成爲急速、暴躁的Punk音樂藍本之作。
在那七十年代,搖滾音樂演變已經有點失控了,無止境的前衛編曲,漫長沈重的概念性專輯不斷推出,許多冗長的自命不凡的歌曲充斥著,Ramones有意地開始對抗這一令人作嘔的現象,他們的歌曲都極其簡短,有力和絃中充滿了六十年代Garage搖滾的熱情。不要以爲Ramones只是一支搖滾樂隊,他們是四個具有破壞性的危險分子,但他們知道如何保護自己,那就是讓自己看上去很愚蠢。《Ramones》同名專輯在Sex Pistols的《Never Mind The Bollocks》之前一年就世人領教了什麽是Punk樂,並提出了一個概念:三個和絃解決一切。
Ramones團體的靈魂人物應該是吉他手Johnny Ramone,他吉他肩帶刻意放低,顯示出很不在乎和耍屌感,刷起和絃快速、重復、富有侵略性但又不乏旋律性的演奏奠定了龐克樂中吉他的基本演奏方式。他曾經形容自己的演奏是“純粹的,白人的搖滾樂,一點兒藍調的影子都沒有。”的確沒有了當時前衛搖滾的吉他炫技和Solo橋段,影響了往後無數的龐克音樂人,從Sex Pistols的Steve Jones,The Clash的Joe Strummer,Nirvana的Kurt Cobain,到Blink-182和Green Day等,他們都承認是從Johnny那兒得來的演奏靈感。此外,在日本大阪市有"女版Ramones”之稱的Shonen Knife;大陸也有唱《你是我的雷蒙斯》的新褲子。
(左至右:Dee Dee、Tommy、Johnny、Joey)
原本四個不起眼的來自紐約市皇后區年輕人,意外的組了樂團而就叫做Ramones,有趣的是團員都必須叫Ramone,主唱JoeyRamone、吉他手Johnny Ramone鼓手Tommy Romone,Bass手Dee Dee Ramone構成的陣容最爲原裝,其實原先他們是一隊只有Joey、Johnny和Dee Dee三人的樂隊,而Tommy則是其經紀人,後來經過商量後才變成這個Ramones的經典陣容,但像每一隊歷史悠久的樂隊般,Ramones亦飽嘗成員進進出出的經歷,尤以鼓手的位置最不穩定;在77年的專輯《Rocket To Russia》後,Tommy便離隊變成樂隊的間歇性唱片監製,鼓手空缺由來自Voidoids的Marky Ramone補上;在樂隊於83年發表過第七張專輯《Subterrnean Jungle》後,Marky一度退出,鼓手位置便由Richie Ramone取代;但合作了三張專輯後,Richie Ramone告辭,雖然空缺曾由Blondie的Clem Burke取代;但最後還是由Marky歸隊補上,而低音吉他的Dee Dee亦在89年的《Brain Drain》專輯後離隊,並化名爲Dee Dee King作個人發展(曾出版過一張聲名狼藉的RAP唱片),由Cj Ramone取代他的位置,直至最後因Joey亦有意離隊,樂團便做出了解散的決定。
在一個團體中,由四個個性截然不同的人做同樣一件事是極為困難的,一定有所摩差爭吵,價值觀改變,甚至主控權的企圖漸漸都會顯露出現,當然,Ramones也是一樣,他們也是平凡人,也是會為雞毛小事爭吵;先講Dee Dee Ramone,他算是團體中最有龐克氣質的角色,一輩子都以叛逆形象呈現,甚至包括年輕時當過男妓經驗,而這個故事也寫在同名專輯《Ramones》中,"53rd & 3rd",當然音樂上才華是不用懷疑的肯定,誇張肢體彈奏方式令人印象深刻,綿延不斷Bass聲線襯底著讓吉他旋律更加厚重穩定,但個人私生活卻是一蹋糊塗,與Sex Pistols貝斯手Sid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女友,以當妓女為職業而行為放蕩不羈讓人頭痛的女友Connie,總是給他增添不少麻煩,團員更是以翻白眼對待,他們更常在街頭上開始全武行,簡直是Sid & Nancy翻版;後來,Dee Dee一心想掌控Ramones的樂風,走向更硬更重曲風,但是卻被Johnny Ramone拒絕了,最終離開了Ramones,卻當個嘻哈仔,穿起誇大衣服,帶著鍍金的項鍊,傻不隆冬的唸起rap,當然最後成為人生最大的笑柄。
當Ramones樂團佇立在臺上生猛有力演唱演奏時,相信你眼球一直離不開Joey,他有股鬼魅氣息,如劇魅影裡頭的鬼魅;誇張的身高和癟腳瘦弱感論不上帥哥,但是拿起麥克風用那呢喃又稚氣未脫感的聲線,唱出黑色幽默尖酸刻薄社會百態時,無庸置疑的搖滾之王模樣現身,極迷人;Joey一貫的造型,鮮明模樣化成骨灰我都認得,招牌淩亂磨菇頭髮舖蓋著三分之二臉龐,剩下三分之ㄧ卻又被墨鏡佔了一半面積,真實蒼白羞澀大家的臉孔隱約擺盪在髮絲間,神秘極了,感覺現場觀看他演唱時,不小心你和他四眼相對,他會比你還害羞似的,加上再樣酷熱糟透氣候,黑色機車皮衣用不蛻去,彷彿羅馬古武士是勝利盔甲,驕傲和榮耀的象徵,在燈光下,皮衣黑亮黑亮質感極佳,往下觀看卻是超鱉牛仔褲,又緊又虌,那纖細搖晃雙腿彷彿兩支竹竿上面放著風箏,白色舊感All Star球鞋,這身造型一路走來不變,這就是態度,龐克的態度。
Joey是個隨和的人,對身邊的人有種包容態度,但不代表他是沒有想法的,Ramones絕大部分歌曲都來自於他創作,但叫他說話,實在有點為難他。電影中一段話足夠解釋這個人的人生態度,「不管好的或是壞的,只要是Joey經手過,都會變成好的」
Johnny是團體中的火車頭,帶著懵懂無知的年輕人,夜晚高速前駛,最終開上龐克這個危險又迷人的高丘上,已三個和絃解決一切態度的吉他手,既然可以被滾石雜誌入選百大吉他手,這樣頭銜實在了不起,當然,前面所提到他對Ramones做出的貢獻,以及他的音樂理念和技法影響牽動了Punk樂接下來發展的歷史之外,他個人也是滿有意思的,他年少時是極為叛逆的小鬼,偷車破壞樣樣都來,直到拿起吉他進入Ramones之後,他把所有憤怒和精力轉移成音樂,果然能量非凡,尖銳真實感。他是一個極為嚴肅甚至保守的人,支持保守主義,和傾斜左派的Joey開始有了不同想法。但事情起因來自Ramones 歌曲 "The Kkk Took My Baby Away" 這是Joey Ramone女朋友被橫刀奪愛之後寫的一首歌,而歌詞中所寫的” KKK”不是別人,而就是寫Johnny。每次表演這首歌時,總是散發出一種詭異尷尬的氣氛,真好奇Johnny是怎樣感受?雖然這次事件以後Ramones還一直有運作活動,但Joey和Johnny兩人關係冰到極點,聯繫在二者間交談,只靠朋友傳話外幾乎沒任何交集。當Joey Ramone醫院死於癌症,Johnny沒給Joey一通電話,那個愧疚到最後還是無法自我釋懷。
至於鼓手Tommy Ramone,原本就是無心插柳柳成陰的機緣下進入Ramones,早期因為是經紀人的關係,所以,自然而然樂團發言人就是他,當然,團裡沒有其他人有能力說出官方說法這套東西,後來,慢慢感覺到現場演出不是他的菜,於是轉到幕後當製作人,也幫Ramones製作出不少膾炙人口專輯,接下來,鼓手位置不斷在替換,來了Marky Ramone愛搞笑、Richie Ramone太年輕有點格格不入、Clem Burk更像代班鼓手,與樂團完全不搭,最終搞笑的Marky Ramone回鍋繼續打…
Johnny和Joey算是最忠於Ramones,因為就算臉上有皺紋,身材走樣小腹便便,仍是標準頭髮和裝扮,讓人敬佩。
團體果然如片名,世紀末了,一點都不龐克了,過了千禧年,短短三年送走了三位成員,2004九月,吉他手Johnny Ramone前列腺癌惡化去世,享年55歲。在此之前樂隊的主唱Joey Ramone於2001年4月死於癌症;樂隊的Bass手Dee Dee Ramone,而在2002年6月被發現死於吸毒過量。目前樂隊的原始成員中,僅剩下鼓手Tommy仍然在世。
鄰近紐約市Punk樂發源地CBGB的Bowery Street與East 2nd Street交界,在11月30日正式作官方命名為Joey Ramone Place,以紀念Joey Ramone。
Joey Ramone "Don't Worry About Me " 這首歌曲搭配Joey Ramonen影像實在叫人催淚。
2011/07/04
好哲學的搞笑電影,比庫伯力克還囂張的探討人類 / Symbol(2009)-(台譯:睡衣男闖雞關)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名身穿圓點睡衣的男子甦醒後,發現自己身陷空無一物的密室。他四處張望試圖尋找出口,此時牆面卻浮出奇形異物,細看之下赫然發現竟是嬰兒的小雞雞!伸手一按,奇異的現象不斷湧現,牙刷、盆栽、壽司、推車等物品紛紛掉落,但就是找不到出口。看來想成功逃離這個充滿嬰兒小雞雞的密室機關房,就得要靠這些天外飛來的物品了!
同一時間,在墨西哥某沙漠小鎮,蝸牛面具摔角男準備出門比賽,看似一個正常的早晨卻又透露出異樣的氛圍。兩個視覺風格迥異的情節,在無厘頭的形式之下交錯演出,但在隱隱之中卻又顯露著關聯。
觀後感:
可能是最近看過最”靠北”的日本電影。
星期六夜晚觀看的電影,被片名給吸引《睡衣男闖雞關》,闖什麼雞關,很莫名搞笑的片名,的確片名增加對電影本身更多的遐想和猜測,於是接下來90分鐘,是你必須擺脫以往觀看喜劇和科幻電影的習慣,別在電影上演同時,瞎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一切都是白費工的,電影風格有點科幻和做夢的那種荒誕味道了,而這種荒誕和看似不現實的情景設置便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因為我們每晚都要做夢,所以對這種充滿夢境荒誕和奇妙的感覺,感到熟悉而親切。
電影主要講一個圓點睡衣的故事,醒來在一個潔白無異物的空間,忽然間牆壁上出現了許多小孩的雞雞,只要按下小雞雞發出鼻一聲,每一個雞雞都有他獨特的物品從牆壁中掉出來,生魚片、筷子、漫畫、大聲公、水缸、拳擊手套、推車,甚至一個非洲土著黑人從牆壁跑出,又跑進對面牆壁,主角傻眼驚嚇反應亦是本片笑點之一,這個小小空間,彷彿一個標準的宅男生活,從一開始的努力想出去到逐漸適應被關在一個封閉空間的生活,甚至有些樂不思蜀。這些看似荒謬的物品不相干的物品,其實隱約皆有連環相扣的必要性,但睡衣男就是找不到出口,於是故事開始走向解謎,原本日本喜劇版的《奪魂鋸Saw》《異次元殺陣Cube》,在一個空間發展的故事,開始衍生出解謎電影,如何在許多小雞雞中,找到出口按鈕,原來片名《睡衣男闖雞關》讓我恍然大悟,機關=雞關(小雞雞)。
另一條劇情線,其實是多餘的,只是導演刻意安排這樣的設定去模糊整個故事的走向,一切都是來於睡衣男的故事發展,而隨著小標題的出現,讓我們從模糊不清的劇情線中,找尋到線索,也就是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和future,白色無潔的小雞雞的屋子代表童年,顏色光明彩色,他想盡一切辦法想出去,但出去以後遇到苦難了,又懷念起童年的美好時光。之後有了轉機,直奔成年的世界,發現和以前的地方大同小異,只是光線黑暗了。睡衣男的睡衣也變得暗淡了。比較大的區別是,以前按小雞雞改變的多是對自身的影響,後來改變的就是世界了。睡衣男想到向上超越的意圖,不斷的抓著小雞雞向上爬,扮演上帝角色,不斷觸發世界發展。花開花落,弱肉強食,登陸月球,戰事連連,改朝換代,火箭升空。這長達數分鐘的意識流,彷如一次人類歷史的縮影,這刻我才明白松本人志想說的更接近亞當走出伊甸園的比喻。那小天使的雞雞就像禁果一樣,一經觸碰,就展開了人類文明之旅。
第一樣誕生的是牙刷,是工具,最終演變成火箭升空,跟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的經典場面遙遙呼應,那猿人將骨頭一拋上天就變成太空船了。人類文明不斷發展,有更多科學發明,有更多元文化,有更複雜社群,這些都由嚐到知識之果開始,也是由人類釋放各種慾望所驅使。
另一個看法,便是較為嚴肅,就如電影中所呈現的,世界上根本沒所謂的奇蹟,許多神積背後其實是單純的因素碰撞出的結果,更明確解釋,應該是巧合,睡衣男最後站到世界地圖前,面對會主宰人類將來的下一個關鍵,到底結果如何無人得知,這是一個留給所有觀眾的謎,也是將未來交給大家的一道暗示,世界將如何其實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
一名身穿圓點睡衣的男子甦醒後,發現自己身陷空無一物的密室。他四處張望試圖尋找出口,此時牆面卻浮出奇形異物,細看之下赫然發現竟是嬰兒的小雞雞!伸手一按,奇異的現象不斷湧現,牙刷、盆栽、壽司、推車等物品紛紛掉落,但就是找不到出口。看來想成功逃離這個充滿嬰兒小雞雞的密室機關房,就得要靠這些天外飛來的物品了!
同一時間,在墨西哥某沙漠小鎮,蝸牛面具摔角男準備出門比賽,看似一個正常的早晨卻又透露出異樣的氛圍。兩個視覺風格迥異的情節,在無厘頭的形式之下交錯演出,但在隱隱之中卻又顯露著關聯。
觀後感:
可能是最近看過最”靠北”的日本電影。
星期六夜晚觀看的電影,被片名給吸引《睡衣男闖雞關》,闖什麼雞關,很莫名搞笑的片名,的確片名增加對電影本身更多的遐想和猜測,於是接下來90分鐘,是你必須擺脫以往觀看喜劇和科幻電影的習慣,別在電影上演同時,瞎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一切都是白費工的,電影風格有點科幻和做夢的那種荒誕味道了,而這種荒誕和看似不現實的情景設置便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因為我們每晚都要做夢,所以對這種充滿夢境荒誕和奇妙的感覺,感到熟悉而親切。
電影主要講一個圓點睡衣的故事,醒來在一個潔白無異物的空間,忽然間牆壁上出現了許多小孩的雞雞,只要按下小雞雞發出鼻一聲,每一個雞雞都有他獨特的物品從牆壁中掉出來,生魚片、筷子、漫畫、大聲公、水缸、拳擊手套、推車,甚至一個非洲土著黑人從牆壁跑出,又跑進對面牆壁,主角傻眼驚嚇反應亦是本片笑點之一,這個小小空間,彷彿一個標準的宅男生活,從一開始的努力想出去到逐漸適應被關在一個封閉空間的生活,甚至有些樂不思蜀。這些看似荒謬的物品不相干的物品,其實隱約皆有連環相扣的必要性,但睡衣男就是找不到出口,於是故事開始走向解謎,原本日本喜劇版的《奪魂鋸Saw》《異次元殺陣Cube》,在一個空間發展的故事,開始衍生出解謎電影,如何在許多小雞雞中,找到出口按鈕,原來片名《睡衣男闖雞關》讓我恍然大悟,機關=雞關(小雞雞)。
另一條劇情線,其實是多餘的,只是導演刻意安排這樣的設定去模糊整個故事的走向,一切都是來於睡衣男的故事發展,而隨著小標題的出現,讓我們從模糊不清的劇情線中,找尋到線索,也就是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和future,白色無潔的小雞雞的屋子代表童年,顏色光明彩色,他想盡一切辦法想出去,但出去以後遇到苦難了,又懷念起童年的美好時光。之後有了轉機,直奔成年的世界,發現和以前的地方大同小異,只是光線黑暗了。睡衣男的睡衣也變得暗淡了。比較大的區別是,以前按小雞雞改變的多是對自身的影響,後來改變的就是世界了。睡衣男想到向上超越的意圖,不斷的抓著小雞雞向上爬,扮演上帝角色,不斷觸發世界發展。花開花落,弱肉強食,登陸月球,戰事連連,改朝換代,火箭升空。這長達數分鐘的意識流,彷如一次人類歷史的縮影,這刻我才明白松本人志想說的更接近亞當走出伊甸園的比喻。那小天使的雞雞就像禁果一樣,一經觸碰,就展開了人類文明之旅。
第一樣誕生的是牙刷,是工具,最終演變成火箭升空,跟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的經典場面遙遙呼應,那猿人將骨頭一拋上天就變成太空船了。人類文明不斷發展,有更多科學發明,有更多元文化,有更複雜社群,這些都由嚐到知識之果開始,也是由人類釋放各種慾望所驅使。
另一個看法,便是較為嚴肅,就如電影中所呈現的,世界上根本沒所謂的奇蹟,許多神積背後其實是單純的因素碰撞出的結果,更明確解釋,應該是巧合,睡衣男最後站到世界地圖前,面對會主宰人類將來的下一個關鍵,到底結果如何無人得知,這是一個留給所有觀眾的謎,也是將未來交給大家的一道暗示,世界將如何其實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
Total Film雜誌評選影史50大科幻電影
2011年6月30日,Total Film雜誌在其網站上公佈了最新的影史50大科幻電影,這份榜單有別於OFCS(網上影評協會)2002年評出的影史百大科幻電影,更加注重影片對於現代社會的影響力,並且也加入了諸多2000年之後影響了流行文化的科幻佳片,不過說起來影視經典科幻片翻來覆去也就這麼些了,各種榜單你都會看見下麵這些熟面孔。
原址:http://www.totalfilm.com/features/the-50-greatest-sci-fi-movies-ever#content
50. Barbarella (1968)-《台譯:上空英雌》
49. Primer (2004)-《台譯:雷管》
48. Flash Gordon (1980)-《台譯:飛天大戰》
47. 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 (1976) -《台譯:天降財神》
46.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台譯:人工智慧》
45. ゴジラ (1954) -《台譯:哥吉拉》
44. Serenity (2005)-《台譯:衝出寧靜號》
43. Forbidden Planet (1956)-《台譯:禁忌星球》
42.THX 1138 (1971)-《台譯:500年後》
41. Tron (1982)-《台譯:電子世界爭霸戰》
40. Independence Day (1996)-《台譯:ID4星際終結者》
39.Moon (2009) -《台譯: 2009月球漫遊》
38. Total Recall (1990)-《台譯:魔鬼總動員》
37.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台譯:地球末日記》
36.The Fly (1986)-《台譯:變蠅人》
35. Akira (1988)-《台譯:光明戰士》
34. Starship Troopers (1997)-《台譯:星艦戰將》
33.District 9 (2009)-《台譯:第九禁區》
32.Solaris (1972)-《台譯:飛向太空》
31. Dark Star (1974)-《台譯:暗淡的星》
30. Brazil (1985)-《台譯:妙想天開/巴西》
29. Predator (1987)-《台譯:終極戰士》
28. Twelve Monkeys (1995)-《台譯:未來總動員》
27.Mad Max 2 (1981)-《台譯:衝鋒飛車隊2》
26.Metropolis (1927)-《台譯:大都會》
25. A Clockwork Orange (1971)-《台譯:發條橘子》
24.Minority Report (2002)-《台譯:關鍵報告》
23.RoboCop (1987)-《台譯:機器戰警》
22.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台譯:王牌冤家》
21.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台譯:天外魔花》
20.WALL•E (2008)-《台譯:瓦力》
19.Jurassic Park (1993)-《台譯:侏羅紀公園》
18.Planet of the Apes (1968)-《台譯:浩劫餘生》
17.Star Trek (2009)-《台譯:星際爭霸戰》
16.The Thing (1982)-《台譯:突變第三型》
15.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1991)-《台譯:魔鬼終結者2》
14.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台譯:第三類接觸》
13.Donnie Darko (2001)-《台譯:怵目驚魂28天》
12.Back to the Future (1985)-《台譯:回到未來》
11.Avatar (2009)-《台譯:阿凡達》
10.The Terminator (1984)-《台譯:魔鬼終結者》
09.The Matrix (1999)-《台譯:駭客任務》
08.Inception (2010)-《台譯:全面啟動》
07.Aliens (1986)-《台譯:異形2》
06.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台譯:外星人E.T.》
05.Star Wars (1977)-《台譯:星際大戰》
04.Alien (1979)-《台譯:異形》
03.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台譯:2001太空漫遊》
02.Star Wars: Episode V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台譯:星際大戰5:帝國大反擊》
01.Blade Runner (1982)-《台譯:銀翼殺手》
原址:http://www.totalfilm.com/features/the-50-greatest-sci-fi-movies-ever#content
50. Barbarella (1968)-《台譯:上空英雌》
49. Primer (2004)-《台譯:雷管》
48. Flash Gordon (1980)-《台譯:飛天大戰》
47. 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 (1976) -《台譯:天降財神》
46.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台譯:人工智慧》
45. ゴジラ (1954) -《台譯:哥吉拉》
44. Serenity (2005)-《台譯:衝出寧靜號》
43. Forbidden Planet (1956)-《台譯:禁忌星球》
42.THX 1138 (1971)-《台譯:500年後》
41. Tron (1982)-《台譯:電子世界爭霸戰》
40. Independence Day (1996)-《台譯:ID4星際終結者》
39.Moon (2009) -《台譯: 2009月球漫遊》
38. Total Recall (1990)-《台譯:魔鬼總動員》
37.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台譯:地球末日記》
36.The Fly (1986)-《台譯:變蠅人》
35. Akira (1988)-《台譯:光明戰士》
34. Starship Troopers (1997)-《台譯:星艦戰將》
33.District 9 (2009)-《台譯:第九禁區》
32.Solaris (1972)-《台譯:飛向太空》
31. Dark Star (1974)-《台譯:暗淡的星》
30. Brazil (1985)-《台譯:妙想天開/巴西》
29. Predator (1987)-《台譯:終極戰士》
28. Twelve Monkeys (1995)-《台譯:未來總動員》
27.Mad Max 2 (1981)-《台譯:衝鋒飛車隊2》
26.Metropolis (1927)-《台譯:大都會》
25. A Clockwork Orange (1971)-《台譯:發條橘子》
24.Minority Report (2002)-《台譯:關鍵報告》
23.RoboCop (1987)-《台譯:機器戰警》
22.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台譯:王牌冤家》
21.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台譯:天外魔花》
20.WALL•E (2008)-《台譯:瓦力》
19.Jurassic Park (1993)-《台譯:侏羅紀公園》
18.Planet of the Apes (1968)-《台譯:浩劫餘生》
17.Star Trek (2009)-《台譯:星際爭霸戰》
16.The Thing (1982)-《台譯:突變第三型》
15.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1991)-《台譯:魔鬼終結者2》
14.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台譯:第三類接觸》
13.Donnie Darko (2001)-《台譯:怵目驚魂28天》
12.Back to the Future (1985)-《台譯:回到未來》
11.Avatar (2009)-《台譯:阿凡達》
10.The Terminator (1984)-《台譯:魔鬼終結者》
09.The Matrix (1999)-《台譯:駭客任務》
08.Inception (2010)-《台譯:全面啟動》
07.Aliens (1986)-《台譯:異形2》
06.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台譯:外星人E.T.》
05.Star Wars (1977)-《台譯:星際大戰》
04.Alien (1979)-《台譯:異形》
03.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台譯:2001太空漫遊》
02.Star Wars: Episode V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台譯:星際大戰5:帝國大反擊》
01.Blade Runner (1982)-《台譯:銀翼殺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