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31

The Royal Tenenbaums(2001)-(台譯;天才一族)觀後感

劇情簡介:
特倫(金哈克曼飾演)跟太太愛瑟蓮(安潔莉卡休絲頓飾)育有三名子女,而且他們都是天生異稟的奇才。兒子查斯(班史提勒飾演)對房地産擁有超乎想像的觸覺,12歲就開始建立自己的生意,後來又以經營房地産在華爾街創出了一番事業;女兒瑪葛(葛妮絲派特洛飾演)在14歲時就榮登得獎編劇行列;另一個兒子瑞奇(路克威爾遜飾演)曾是少年組網球冠軍。不過特倫的家庭並沒有以爲子女們的輝煌成績而和睦幸福,而是因爲謊話與背叛而決裂。

特倫與妻子離了婚後離開了家;查斯自妻子去世後變得神經兮兮,整天替兩個兒子的安全而擔憂;貌似淑女的瑪葛其實是個有20年煙齡的“煙槍”,並且已多年沒有出版過作品,和做神經科醫生(比爾莫瑞飾演)的丈夫維持著毫無激情可言的婚姻生活;瑞奇自在一次大賽中失利後就一蹶不振,如今靠在世界各地航海來打發時間。

離家多年的特倫開始想念起自己的妻兒,熱切渴望重歸家庭懷抱享受天倫之樂。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宣佈已被醫生診斷爲胃癌,而且只剩下六個星期的生命,這個消息令分離的家人又重新團聚到一起,儘管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是格格不入,但大家的關係卻在悄悄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當家庭從新擁有凝聚力之後,特倫又該怎樣解釋自己的“病情”呢?

觀後感:
故事劇情其實很簡單,述說一個不盡職得父親離家出走,晚年因為想要擁有天倫之樂而謊稱自己得癌症,想挽回跟家人住在一起的故事,其實很不起眼的小故事,但天才的導演和編劇巧手下讓簡單的故事變成充滿笑料和處處驚喜的不平凡電影,片中的「坦能幫家族」所生下的小孩均有過人的天賦,但是由於父親只是向你我一樣的凡夫俗子,所以無法給這些天才兒童「正確」的教育方式,以致他的小孩在長大之後,在其心靈有著一些各自無法跨越的障礙,這些所謂的「天才兒童」並沒有得到如同一般小孩子的生長環境,父母親並不瞭解自己的兒女究竟有些什麼問題,同時也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來和他們溝通。好笑的背後,大家又彷彿被他的刻薄所傷,隱隱產生一點茫茫然的神傷。

片中總是充滿許多讓人驚喜的橋段,從一開始彷彿跑馬燈似的將片中背景畫面一一帶出,輕快的換鏡節奏,低沉嗓音配上幽默的旁白,已經讓人眼睛一亮,令人一絕得是襯底音樂既然是Beatles的Hey Jude,頓時天空繽紛了起來,拿鐵咖啡已經夠濃郁香純了,再上面撲灑少許的香氣撲鼻的肉桂粉,真是絕配啊!本片讓我非常喜愛的另一個元素就是電影配樂,片中充滿許多讓我熟悉和振奮精神的聲音,導演的心思與你相同謀合時,那種感動是無人能了解的,電影音樂由出身Devo樂隊的Mark Mothersbaugh擔任,歌曲多是滿懷愁緒的民謠、Punk,有多愁善感英年早逝的創作型歌手 Elliot Smith、美國最經典傳奇性龐克始祖Ramones、英國龐克先鋒The Clash、民謠老將Bob Dylan、披頭四靈魂人物John Lennon、英年早逝的創作歌手Nick Drake、60年代獨具病態美的Punk隊伍Velvet Underground與該樂象的女主唱Nico的和唱,原聲大碟試著從歌者的音色或是60、70年代的歌曲中找出帶有歲月痕迹!

本片復古感的觸覺讓人覺得熟悉有美麗,從畫面音樂和演員造型都濃濃的回到過去時光,懷舊變成一種風潮,影像風格瀰漫著一股70、80年代的色調,濃郁的色彩夾雜著稍高的明暗反差,同時畫面的色溫也偏低,相信這都是導演所刻意製造出來的調性,大量的正面、平面靜止畫面以及懷舊披頭四音樂,倒是賦予「天才一族」一個蠻特殊的影像風格。而電影中充滿大量的對白和口白,跟你我以往所看的電影有所不同,有點像在聽故事,而不是看電影,這種感覺很熟悉,笑話中透出人的可笑和悲涼就像似紐約「喜劇之王」Woody Allen的電影,沒有太大的議題,電影總是圍繞著人跟人之間的相處和微妙關係,家庭問題更是本片和Woody Allen不約而同的默契,又喜歡用章回式的短篇故事處理個別個案,出軌、變心、癌症、戀愛、分手、精神病、邊緣化人物、自我挑侃式的幽默,機智幽默又細膩感傷。

的確「天才一族」所獲得的評價,應該會是相當兩極化的,喜歡的人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就是覺的還好,這都無所謂,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喜好和準則,有人喜歡對電影錙珠探討以獲得心靈的洗滌,但對我而言電影只是享受單純的娛樂,就像選擇衣物一般,是相當主觀的。

最後結局更是有趣,父親終於過世了,而片尾父親特倫要求子女在墓碑上刻上「死於沈沒的潛艇,為救家人而犧牲生命」堪稱一絕!


2008/01/30

21 Grams(2003)-(台譯:靈魂的重量)觀後感

劇情簡介:
Paul,一名大學的數學教授,患有嚴重的心臟病,站在鬼門關上的他竟然意外地死裡逃生,成功的移植手術使他獲得重生,但是他與妻子的關係卻沒能得到挽救。

Jack 曾經是酒鬼和犯罪分子,在一名牧師的幫助指導下,他的生活得以重建,不僅成為青少年咨詢顧問,還是正直善良的好父親,可他的妻子有時候卻暗暗希望他還能保留一點過去的性格。事實上,傑克被沉重的精神負擔所困,內心充滿愧疚,似乎沒有可能再得到希望與救贖。雖然生活困苦卻全心全意的奉獻給上帝,與其妻瑪莉亞艱苦的想養大他們的兩個小孩。

Cristina她曾經沉溺於毒品和派對,她改過自新後,成為羨煞旁人的幸福少婦,不僅生活無憂,且育有兩名可愛女兒,豈料一次車禍意外,把她的甜蜜現狀美好滅絕破碎,奪走了克莉絲汀的兩個寶貝女兒,和她的丈夫,結果也讓這三個人的生命出現了無法逆料的後果,三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際遇,卻戲劇性的交集在一起。

觀後感:
在生與死的十字路口上,一樁交通事故讓這三個人的命運軌道交匯,陷入復仇與寬恕的漩渦中。
 
很久沒看到那麼讓人感觸良多的電影,而片子的名稱很有趣,當我們死去的時候,身體會僅僅變輕。『21克』。那是怎樣一個重量?五個鎳幣,一隻蜂鳥,或者是一塊巧克力或許,人的靈魂真的只有21克,可是有著愛和溫暖的21克,一定不會如蜂鳥,如硬幣,或者如巧克力般的微不足道。『21克』是指人死時身體將失去的重量,21克也就是生命的重力,也代表著靈魂的分離,也就是生命的物理量度。有句話講:靈魂出殼,的確,沒有了21克,我們強大的軀體就會失去活力,而剩下的是什麼,只不過空空如也的軀殼、一副發臭流膿的臭皮罷了!而似乎就沒什麼情感在,從此腐朽。即便這個說法還沒有太強的科學依據,但由21克而引發的故事卻給了我們太多的啟示和忠告:珍視生命,不要讓歲月從你的指間輕易流淌,不要抱怨命運對自己的苛刻,只要你活著,就不能不去體味「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所帶給我們的那份沉重。這部影片「回歸人類受難與新生的根源」,表現人們是如何戰勝苦難,是關於悲傷,失落,悔恨,救贖,犧牲,以及上帝的無限之愛。  

誰說電影就要像說故事般的由故事開頭開始說,而結局一定要放在最後面,如果你看過本片的話,一定會推翻你之前看電影的習慣,影片通過戲劇性情節、情緒氣氛的劇烈震動以及人物間的糾纏關係把三個本不相關的人連綴在一起。敘述的時空結構也相當複雜,利用閃前、閃回與現在進行時相混合巧妙暗示最終結局,似乎在玩中文寫作裡的倒敘、正敘、反敘、追敘、順序,然後再倒敘、追敘和順敘的狀態中,很多畫面的插入超出敘事常規,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導演意圖明顯的對線性敘事的破壞,讓整個故事即劇情張力,更加難以掌控,卻又彷彿印證3位主角命運雖然分枝平行發展,卻又緊密地纏繞在一起,讓電影展開一個類似網狀的劇情和發展,最後導演又像收線員般將大家一一拉回同一個線路上,節奏控制得恰到好處,張弛均勻,與影片的主題,絲絲入扣。

《21 Grams》在拍攝手法上獨闢蹊徑,整個影片用手提攝像機拍攝完成,取景多在自然光線不足的室內,大量使用人物近景,氣氛壓抑,悲觀主義色調濃重,凌亂的畫面剪接更加突出了人們在現實生活的矛盾與衝突。本片導演鍾情於手持攝影的方式,因為他說這樣的鏡頭具有「突發性,能夠製造一種感覺:什麼都會發生」。他說:「手持攝影可以使影片敘事和風格更加靈活。有時,攝影機只是一個觀察者,與畫面同呼吸,它是被動的;有時,它又擔當著敘述者,處於主動狀態。我努力把我的攝影機當成畫家的畫筆一樣」。影片中幾乎所有的鏡頭都是採用手持攝影機,這給觀眾造成了畫面的高度緊張感。比如在Paul「槍殺」Jack 這一事件中,人物語無倫次的聲音與晃動不安的鏡頭製造出緊張的氣氛;最後Jack 與Paul、Cristina打鬥的這一場戲裡,昏暗的燈光和晃動的畫面刻畫出的是人性的深深絕望,再一次用畫面表達出「生命無法繼續」的深刻悲哀。

而筆者也滿喜歡類似的方式處理電影的緊張感和生命力,還記的有一部電影,更將這種手持攝影的方式發揮到淋漓盡致,那就是被歸於10大禁片的《Irreversible不可逆轉》,看過的人都被他開場前15分鐘的鏡頭畫面有點不敢領教,還有人受不了而離場,導演將鏡頭猶如給5歲般的小孩子掌鏡般,搖晃虛幻飄邈,讓人頭暈不適,其中片中甚至只有5段鏡頭可言,你一定會問,怎麼可能只有5段鏡頭,沒錯,因為導演都是以長鏡頭一鏡到底的方式處理畫面,沒有剪接,而只轉個5個場,所以每一個鏡頭都是長達十幾分鐘甚至20幾分鐘一鏡到底,可見導演有多瘋!而這種電影多半產生的效應兩極化,有人認為太過於癲,不舒服的感覺是這類電影的同名,而另一派的人,反而享受那種真實而且緊張的氣氛,深深吸引!

本片讓筆者覺得喜愛的另一個部分,除了導演說故事的手法和鏡頭的掌握外,那就是鏡頭的美感和想表達的內涵,因為導演在廣闊的電影語言世界裡對……(表達了太多的思考),很多情況是,相鄰語境中找不到呼應的成分。更經常的是我們已經感覺到了導演勃發的不可抑制的赤裸呈現,而此刻試圖仔細探尋的終極意義反而並不顯得那麼重要了,至少不再是非之不可。例如光線晦暗的黃昏中疾飛的群鳥,佈滿了灰藍色的天空,這些都彷彿人物紊亂交錯的命運,叫人唏噓不已。

本片導演讓你會看到很多畫面似乎跟整個電影沒有太大相關的鏡頭和畫面,而卻又說不出來的貼切和融洽,我想導演的用意似乎是想說他想你們你們自己去體會,而不讓演員一一詮釋讓你明瞭! 本片一直告訴我們受難,悔恨,犧牲,救贖,新生有什麼關係,影片的剪接和攝影充滿了個性化色彩和特性,然而這些都是為影片的主題服務的。

影片的主題是關於人性惡、救贖和懲罰,關於命運的探討。影片中每一個人物都有惡的一面;每一個人似乎都經歷了被懲罰、被救贖,然後又被懲罰這樣的循環中。Cristina原本吸毒成癮,在丈夫的幫助下獲得了新生,並擁有兩個可愛的女兒,生活在幸福和希望中;而突如其來的車禍卻讓她喪失親人,重新墮入絕望中;Paul的愛又燃起了她對生活的希望,而Paul的死讓她再一次受到命運的詛咒;Jack 是一個有犯罪前科的人,在宗教信仰的支撐下,Jack 獲得了救贖,和妻子孩子生活在甜蜜中;車禍讓他失去了對上帝的信仰,回到了救贖前的自己;Paul在心臟手術前瀕臨死亡,Michael (Cristina的丈夫)的死卻讓他獲得了生命,然而Michael 死亡的陰影卻使他失去了新生的生命。影片結尾,Paul死了,Cristina似乎懷孕了,而Jack 又重新回到了家裡,他們似乎獲得了新的一輪的拯救,但是誰能保證,他們不會遭到新的一輪的懲罰呢?影片中的人們不斷地在拯救與懲罰的命運怪圈中輪轉著,看不到盡頭。套一句佛教裡常講的”因果” ,救贖和懲罰就是人生的主題。由於沒有單純的好人與壞人,因此也就沒有單純的善與惡,因此也就沒有單純的因果報應。因與果不存在孰先孰後的問題,因與果是互為因果的。

一部很沉重的電影,看完心中不自覺浮出一些感慨,對生命也對人生,不過值得推薦給大家的一部好電影。

2008/01/29

Super Size Me(2004)-(台譯:麥胖報告)觀後感

劇情簡介:
美國人為什麼這麼胖?根據調查,大約有37%的兒童及少年體內脂肪含量過高,而大約每三個成人中就有兩個人屬於超重或者肥胖,這究竟是人們缺乏自製力的表現,還是速食公司的錯誤呢?

導演Morgan Spurlock在影片中採訪美國20個大城市裡的各行各業,包括全美最肥胖的城市-休士頓。從外科醫生到健身教練,學校廚師到立法者,被採訪者們與觀眾分享了他們對美國人日益增長的腰圍的研究、見解以及複雜的感情。

在採訪的過程中,Morgan還親自下海,把自己的身體當成白老鼠作實驗。連續30天,三餐只吃麥當勞所賣的食物。連水都是喝麥當勞的。而且不能挑食,菜單上的每項食品都必須吃一遍。在實驗開始之前,Morgan還特地去看了三位醫師,證明自己是一位身體健康,心肺肝功能指數正常的年輕人。但在狼吞虎嚥一個月的漢堡、薯條後。悲劇發生了,Morgan的體重驟然增加了12公斤,膝蓋因為驟增的重量而感到酸痛。連女朋友都受不了,對他大聲抨擊。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向人揭示了學校午餐的弊病,日益減少的健康與體育的課程,以及食品上癮與肥胖症患者們如何通過減肥重新獲得健康。

觀後感:
下午才喀一頓肯德基,晚上就看本片,真是讓我非常感同身受!(冒汗)
本片算是一部非常有趣也非常真實的一部紀錄片,你能想像連續吃一個月的麥當勞,禁止食用任何其他食物!單靠麥當勞能維持人體基本機能運作嗎?身材會走樣成什麽樣子?這部新奇大膽的紀錄片將進行臨床實驗爲您揭曉答案!

導演認為目前肥胖算是全地球人的通病,而愛吃高熱量的速食是最大的原因。如果以速食連鎖企業來講,麥當勞算是名不其實的龍頭老大,不管世界各地,只要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那俗氣不雅黃紅色醒目得招牌,M字似乎從天而降呼喚妳趕快進入來一餐吧!這種吸引力相信你我都有接收過。

「吃速食」與「發胖」之間到底有無直接關係?根據Morgan的親身體驗,答案還真是肯定的。不過Morgan爲求立即見效,強迫自己在一個月中每一頓都只能點麥當勞的各式全餐來享用,若是麥當勞沒賣的,他絕對不吃,因此與一般人偶爾吃一次速食的習慣不太相同,只能視做「個案」,畢竟正常人不可能三餐都吃麥當勞,更何況一個月不間斷每天吃,而且都點超大份量,所以會讓人質疑過程和動機的目的和預設性,不過到確實證明一件事,麥當勞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多過於本身食品給人得價值和營養。他在連續一個月的麥當勞全餐「滋補」之下,身型急速增大,連他女友都受不了對他大聲抨擊,說他變胖,血液循環變不好,影響性生活,此情景呈現在觀衆眼前,頗能讓人會心一笑。

本片一推出,深受觀衆與影評的歡迎,該片海報特別用「發福的麥當勞叔叔」爲主題,相當引人矚目。

你今天吃了麥當勞嗎?


電影預告

2008/01/28

One Hour Photo(2002)- (台譯:不速之客)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般逛超市的人很少會特別注意到沖洗照片專櫃的店員;或者可以這麼說,快照店沖印員像空氣一樣,人們根本就看不見他。

但是,妮娜約金注意到了。她對他嫣然一笑,並且把她與家人的快樂時光與他分享。賽(Robin Williams飾演)看到了妮娜和丈夫威爾親暱的擁抱。賽見證了妮娜每一段假期的美好,看著她的兒子傑克從強褓長成一個九歲大的男孩。賽很認真地對待沖洗相片這件事,而不只當作一個沖沖負片再印出來的機械化過程。對於這份工作,他小心又鉅細靡遺,讓每張照片能夠讓把玩的人重新回到那燦爛的瞬間。

畢竟,所謂的生命這回事,也不過就是從出生時哭泣,到死亡前嚥下的最後一口氣之間,無數個吉光片羽的堆疊。徜若這些稍縱即逝的分秒,能夠珍惜如宜,就是可以永遠揣在懷裡的美麗;有越多回憶,人生就越有意義。賽比人們更在乎和重視他們自己的人生。

如果有任何事情、任何人,試圖破壞賽眼中的完美圖像,或想要介入他已然身為一份子的完滿,他會覺得被侵犯;就像他盡職地洗出最美的照片,他認為自己有義務要去捍衛這一切。手腳乾淨俐落的「賽叔叔」,什麼都能做到..... 。

觀後感:
這部算是滿冷門的好萊塢電影,偏冷調性的節奏和場景陳列,加上沒有過多的特效混淆劇情的訴求,很簡單的將人跟人之間用簡單的照片去述說,無聲的詩意感和孤獨年邁老人的惆悵,彷彿一杯冷掉的黑咖啡,保有咖啡的原味,卻失去應該擁有的風味,液體含在嘴中無意識的流失掉。

Robin Williams飾演的這個小角色在道德角度來說人並不壞,但他混淆的別人的隱私和自己的窺私之間的界限。沖印店是他的工作,順便能夠看到客人的照片雖然在所難免,但保持緘默也是一種美德,他幻想因爲自己對於對方家庭的瞭解,而自作主張地成爲了其中一員,在知道了男主人出軌之後,他又試圖進入這個家庭,也許他確實有那麽點強烈的維繫道德準則的單純想法,可惜他最終的行爲使自己也衝破了道德甚至犯罪的界限——他強迫男主人在偷情時,留下與情婦不齒的相片作爲罪證,事態已經到了惡劣的地步。幸好,警方及時趕到,對於這個可憐人來說,不知是使他深陷囹圄的壞事,還是將他從越走越遠的罪惡中救贖出來的善舉。

電影中出現許多有趣的照片,也讓我聯想起身邊許多朋友也喜歡拍照,網路相簿Flickr更是許多人相片上傳交朋友的空間,有人喜歡拍美美的肖像照,也有人喜歡利用鏡頭補抓人跟人之間短暫的永恆回憶,更有人喜歡拍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物,簡單的小框框中,裝滿說不完的故事,雖然,數位像機的快速性及便利性,但也讓你我眼睛變的愚笨不敏感,或許照片取捨不像傳統沖洗相片需要等待和隴長手續,而只要簡單的按鍵便能輕易完成,對拍照這件事以不再謹慎和慎重,感情流露缺乏,因次更凸顯傳統像機的親切和質感。

孤獨的力量是巨大的,孤獨能讓人憔悴,更讓人產生忌妒,當一個寂寞的人渴望有人陪伴的時候,當一個孤獨的人可憐到借用別人家庭的幸福來感受生活的時候。那種畫面是刺人心頭的。他用陌生人的照片來完整自己空洞的生命。我想他是不願說謊的,他只是無奈。不願別人知道自己是一個如此孤獨的人。

2008/01/27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 (台譯: 飛越杜鵑院)觀後感

劇情簡介:
講述的是被社會抛棄的人們的反抗鬥爭,諷刺了西方社會的非人性化。影片著力刻畫了精神病人的黑暗生活和悲慘境遇,作爲精神病院非人性體制的衛道士的醫生的鐵石心腸和冷酷無情,以及精神病院中"病人"對傳統和體制的反抗。這部電影頌揚的那種爲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最後還是被無情的社會所吞噬。

觀後感:
影片作風和立意都是十分嚴肅的,但觀衆的反應卻是喧嘩和幼稚的,他們粗俗淺薄的歡呼和掌聲,不應該是對這一部電影的獎賞。其實,這就是我們的社會縮影,一些高層的打壓和壓榨,讓低階的人民,只能默默的接受,也無力去反抗!

雖然影片的情節過於紛繁複雜,但它仍然是一部精彩紛呈的佳作。尤其是在臺詞方面,導演和編劇做了很多努力,許多對白至今都還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這部影片的特點首先是題材奇特。它描寫了一個人們不易看到的故事,即一所普通精神病院人被迫反抗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醫院中的種種弊端,它們打著人道主義的幌子,實際上是把病人當成了醫護人員的實驗物,成了非人制度的犧牲品,這種醫院是一所真正的"人間地獄",還有不公平的人權制度下的對待,和種族嚴重的歧視,例如:大家要求只是要看個世界大賽電視轉撥,而院方以強硬方式阻止他們的娛樂,而片中的印地安酋長,平常默默不語的樣子,一直被人物認為啞巴,而院中的管理員,以非人性的對待極說辭對待酋長,讓人覺得痛心!!這並不是編導任意虛構、編造和假想的,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真實寫照。

片名"飛躍杜鵑窩",實在是一種極妙的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揭露!這是一個帶有鬧劇色彩的悲劇。 影片的另一個特點是人物各有貌,不易混淆。病院中的這批可憐、怯弱、無望的病人,不僅性格不同,而且外貌各有特點,使觀衆看了印象十分深刻。如那個口吃、膽怯文弱的青年比利,在造型上,就和那一群的leader麥克默菲有很大的區別:也和超高像鐵塔似的印第安酋長有顯著的不同。這種人物造型的鮮明特徵和差別,這種帶有一定誇張的表現人物的方法,和影片的題材、內容和怪誕奇特的藝術風格是相一致的、和諧的。因而,使人感到既誇張、又真實;既奇特,又合理;既怪誕,又可信。


2008/01/26

Memoirs of a Geisha(2005)-(台譯:藝伎回憶錄)觀後感

劇情簡介:
亞瑟高登名著《一個藝伎的回憶》改編。
二次世界大戰後,年僅九歲的小千代子被父親賣到京都祇園地區。由於她美麗的灰眼引來漂亮且受到歡迎的紅牌藝伎初桃小姐(鞏莉飾演)的嫉妒,使得她小小的心靈受到驚嚇,也為她帶來訓練期間的重重阻礙。受訓期間的她試圖逃走並被抓了回來,導致姆媽提早終結她的訓練,直至躲進初桃最大的對手豆葉(楊紫瓊飾演)的羽翼下才結束她痛苦的日子。

豆葉成為千代子的良師益友,並指導她,使她在藝伎界受到歡迎。很快地,千代子成為了豆葉的妹妹,並且改名為小百合(章子怡飾演),豆葉並成功地為千代子安排了關係著一個藝伎成功與否的兩件大事:一是以歷史高價賣出小百合的童貞;另一個是為她找到一個贊助者來養她。

豆葉預見了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盛行的局面,安排小百合成為一位將軍的情婦,也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漫延之時,小百合和她在祇園的置屋都能安然無恙。戰後,將軍已無能為力繼續成為她的贊助者,許多人競相追求她。然而,她卻又重新陷入為一位她渴盼、卻無力爭取的感情而痛苦著。

會長(渡邊謙飾演)曾經在千代子可能走入一輩子女僕的命運之時鼓勵她,安慰她;而他也在她心目中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象。但是他卻因為他的一位好朋友,同時也是事業上的得力夥伴,正是小百合最熱切的愛慕著而裹足不前。

觀後感:
扥了好久才將本片看完,又扥了好久才將本片感想寫出來,真是時間會讓人懶惰,更人生鏽,更讓人發霉。

隨著本片的公映,也讓本片迅速走紅於全球,更成為世界各個角落津津樂道談論的話題,而「藝伎」職業更人們充滿許多猜測和好奇,或許你我之前都不曾了解這個給人神秘又曖昧的職業,其實是人對她們有著太多眾多的誤解。300 多年來也是日本文化的特殊文化重要的一環,甚至藝伎在日本歷史上曾有過微妙的影響。

藝伎並不是為人妻或妓女,大多人字面上去結剖及扭曲「伎」這個字眼,「藝」:漢字本身就代表了『藝術』。藝伎在日文裡,稱為「藝者」在翻譯成中文過程中,去除”者”字,加上個”伎”字,讓人容易產生誤解,它的意思是指『能歌善舞的藝術表演者』。其實她們是靠著娛樂高官現貴討生活的藝術家。是歌者也是音樂家,更是公關高手,在各式各樣的客人間談笑風生,懂得淺淺微笑,卻不曾表露自己的秘密,只要她們揮一揮衣袖,便能製造出戲劇性的效果,有如中國古代《琵琶行》中的彈奏琵琶的歌女。不管是哪個地方哪個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從古至今的文化傳承,只要多點細心觀察及研究,各個都是令人驚豔,即使是不起眼的小地方,也是讓人驚奇連連的。

本片雖然有大卡司,大製作卻少了些深度和張力,這是我看完本片最深的感受,片中的劇情故事太過於平淡,甚至忠於小說原作的成份過多,容易讓電影呈現片面式無說盡的遺憾和可惜,畢竟文字間的敘述變化和想像空間多過於影像直接的鋪蓋,如果電影劇本少了改編的手法,這讓電影作品一直無法跟原作小說同等位並論的原因。

雖然本片劇情部份差強人意的表現,但另一方面就是視覺呈現部分,讓人眼睛一亮的瑰麗精緻,那藝伎輕如蝴蝶般的舞姿,美如流水般的流順,內容深深印在腦海裡,也掀開了一直沈在濃厚白粉底下不能傾訴的故事及不同的地方人文藝術。電影的每ㄧ幕都讓人驚艷,在這華麗和服及上流社會來往的人潮中,身同感受研究周旋於恩客身邊花蝴蝶們的世界。

片中就是部矛盾的電影,充滿許多衝突性的安排,從演員部分來開刀吧!或許本片由好萊塢出資拍攝,相對讓本片幾乎全部工作人員都是非故事劇情中的東洋人,甚至電影中主要演員都不是日本人,諷刺的還是中國人,為了市場考量,電影中日本故事卻用英語進行,這點讓我大感不解,既然都要拍日本故事,為什麼不道味的使用日文,而讓觀者覺得突兀和荒謬,更何況許多日本語言間的雙譯和諧音轉變的奧妙,是英語欠缺的方面;而另一方面,片中章子怡的角色,算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人物,但章子怡的表現過於安全,沒有過多搶眼的演出和表現,太蒼白。但這部片子裏她有很大進步,個人覺得應該是導演的功勞更多一些。就像他抓住了小百合的“水性”特徵一樣,他也發覺出了章身上原本潛存著的那種溫柔羞怯,將這種感覺挖掘出來之後再配以章的那種慣有的發狠與強硬,便使得這個角色豐滿起來。

不得不說,鞏俐是真正的演技派選手,投入、熾烈的狀態使她渾身上下都透著一股大氣派的美。拍完最後一個鏡頭後,她曾挨個穿過曾經拍過戲的每間屋子,直到淚流滿面。她的入戲之深打動了所有人,初桃終將自己毀滅於自己的復仇之火。這是命定的悲劇,所以越發讓人爲之動容。這繁華與仇恨堆積的峰頂,在一個對生活過於認真的女人肩頭崩塌,愈發壓抑而慘烈。

揚紫瓊的功力超出我的想象,當真有名流的風範。同樣是有苦難言的女人,豆葉用她的隱忍與淡定把藝伎的精髓神韻貫徹始終。她的自信與老辣,她的溫婉與寬容讓她具有了另外兩個女人所無法具有的氣質。這是一個真正經歷過大場面,卻又真正懂得自己的價值與位置的女人。這是一個讓人在她的心機處也看得到無爲之淡泊的女人。她把愛像那一套素色的和服般,壓在歲月最慘澹的角落裏,滌盡鉛華卻依然故我。

而片中有幾幕畫面處理起來,雖然沒有過多的裸露鏡頭,但卻讓男性血脈噴張,尤其是片中爵士要求章子怡更換和服同時企圖要性侵那段,鏡頭變成慘酷的第三者,彷彿站立現場觀看著事件的進行,卻無動於衷的共犯,看著慌張而哭泣的小百合,一件一件衣服被強行脫卻,無助卻好色的心態天人交戰…

片中所提到的「水揚」─現在藝伎只賣藝不賣身的,但從前藝伎的初夜要拍賣给出價最高的人,為自己是價值不凡的一種榮耀。

「旦那」─指的是藝伎的情夫或出資贊助藝伎的男士,負責藝伎生活一切開銷費用,有時會送一些昂貴的禮物給該藝妓。藝伎的生活目標,是找一個有能力又願意花錢在自己身上的旦那,甚至可以靠著旦那來脫離藝伎館(置屋也就是茶屋),不必再受藝伎館負責人的控制,簡單說就是贖身啊~!

2008/01/19

Wizard Of Oz(1939)-(台譯:綠野仙蹤 )觀後感

劇情簡介:
根據同名童話改編的經典兒童音樂電影。小女孩桃樂絲因為與收養她的嬸嬸頂嘴,獨自外出,結果被龍卷風刮到一個鮮花盛開的小人國。在仙女和人們的幫助下,她沿著黃磚路到綠水晶城去找大魔法師尋找回家的辦法。 路上,她遇見了稻草人、錫皮人和膽小的獅子。

稻草人想找魔法師要頭腦、錫皮人想要一顆心、膽小的獅子想要膽,於是他們結伴而行。一路上他們戰勝了女巫婆的阻撓,終於來到水晶城。但他們發現法力無邊的魔法師不過是一個同樣被龍卷風刮來的魔術師,根本沒有什麼法力。正當他們失望的時候,魔術師卻用意想不到的方法使他們一一實現了願望。

桃樂絲終於回到了嬸嬸和叔叔們身邊。 這部電影情節動人,旋律優美,意義深遠。其主題曲“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多年來傳唱不休。在第十二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這部電影獲得了最佳原創音樂和最佳歌曲獎。 野仙蹤表面上看似乎僅僅是一部兒童電影,但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卻使它名列有史以來最偉大電影之列。尤其魔術師使他們實現心願的方法發人深省。正如片頭所說:“這部電影不僅僅是給兒童看的,也是給那些心境永遠保持年輕的人們看的。”

觀後感:
很久很久以前,買了一堆經典老電影,卻一直沒時間看,包括本片在內,趁著失眠夜打算利用老電影緩慢節奏和黑白畫面來催眠自己進入夢鄉,沒想到卻跟隨著片中桃樂絲和稻草人、錫皮人和膽小的獅子到了五彩繽紛異想天開得奇幻世界,唱起歌來跳起舞來,好不快活。

《綠野仙蹤》故事相信是很在下許多朋友最熟悉不過的童話故事,早期台灣曾經播過過卡通版本,而國外更有恐怖黑暗版本,也有例如芝麻街手偶戲劇版本,當然好萊塢在The Wiz (1978)版本中,更請了當年還是黑皮膚的Micheal Jackson扮演片中獅子部分,搭配當時歌舞昇華的場景,讓當時本片創造一股另類歌舞片風潮。

而本片可說是奇幻電影得始祖,也算是cult片的先鋒,雖然本片距離今天已經將近70年,但回頭看本片的場景畫面各各環節部分,故事性的劇情隱喻,依舊非常新鮮及吸引人,片中節奏輕快,寓言式角色粉墨登場,帶有濃濃童心未泯的天真,劇情間穿插著歌舞歡唱場景,額外可愛粉嫩,值得注意的本片美術造詣,有著影響往後電影的元素,還記的鬼才導演提姆波頓拍出的《巧克力冒險工廠》《剪刀手愛德華》中,片中那瑰麗燦爛色彩的奇幻世界,五彩繽紛色彩棒棒糖甜膩光線,溫暖棉花糖絲絲沾黏的糖份,甚至片中全體人員整齊隊伍彷彿嘉年華般的歌舞歡唱畫面,讓人印象深刻,讓人似乎覺得在《綠野仙蹤》中彷彿看到提姆波頓的影子,錯!而是提姆波頓的電影看出《綠野仙蹤》的影子才對,由此可知本片帶給許多電影工作者多麼優秀的範例。

本片特效部分更是一絕,電影特效當時真的還非常草創期,許多技術都非常土本煉鋼形式去製作,如今看起來,額外特別有趣親切感,例如桃樂絲到了奇幻世界時,所遇到的小人國部分,就當時技術而言,不可能有電腦特效之類得技術,而電影大費周章找了許多貨真價實的侏儒演員,衝突性的可愛的確讓人印象深刻,甚至片中翡翠城的馬匹充滿各種顏色,皮膚黃、海洋藍、宇宙黑、烏龜綠、蜜桃粉,彷彿像變色馬,一個鏡頭變一種顏色,聽說工作人員利用水晶果凍著色,劇組必須迅速拍攝,否則這些果凍會很快被馬舔淨。而本片最讓我咋舌部分卻是本片一開始真實世界利用黑白片色調進行,而當桃樂絲到了奇幻世界時卻轉身一變成絢麗的彩色畫面,讓人很簡單的辨別出虛真間的轉變,雖然很老梗,但就當時的技術和想法,相信讓當時許多人大吃一驚,現在這種手法還是非常實用的電影技術。

其實電影背後很明顯看的出來許多有心人士刻意設計和安排的附加意義,而讓電影不光是電影表面上的解構,而是更深層和隱約的真諦,一些人認爲這部膾炙人口的《綠野仙蹤》包含著對政治和社會的嘲諷:桃樂絲是典型美國人的代表;無腦的稻草人代表農民;無心的錫皮人代表工業;膽小的獅子象徵政客,而無能的巫師則影射技術。



2008/01/16

The Doors(1991) –(台譯:門)觀後感

劇情簡介:
1949年 新墨西哥荒涼、寂寞的平原上行駛著一輛汽車,車上坐著6歲的Jim Morrison和他的父母,途中他們目擊了一場車禍,Morrison默默地注視著一位死去的印地安老人,可是他的父親卻告訴他:這只是一個夢。

1965年 加利福尼亞22歲的Morrison在海灘上漫步,他看到一個美麗的金髮女孩,便跟蹤了她,然後爬上一棵棕櫚樹潛入她的家裡,吻了她一下然後離開。女孩說她叫Pamela。在UCLA電影學校,Morrison認識了一個喜歡彈鋼琴的小伙子Manzarek,一天在海灘上Morrison為他唱了一首自己寫的歌「Moonlight Drive」,Manzarek激動不已,二人決定組建一支樂隊震驚世界。

Morrison為他們的樂隊取名叫"The Doors"。 很快,在電影學校的同學中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夥伴——吉他手Kreiger和鼓手Densmore,一天,Kreiger彈著吉他哼了一支小曲「Light My Fire」,四個小伙子被那迷幻優美的曲調迷住了,於是心中那一扇音樂之門轟然洞開。6個月後,在日落大道的一家夜總會,Morrison演唱了這首「Light My Fire」,歌迷們無比瘋狂,散場後Morrison帶著一群人在大街上瘋跑,Morrison跳上一輛汽車,對人們大叫:「你們誰知道自己真正的生活?」眾人一下子寂靜下來,Pamela站在人群中看著他,目光閃閃發亮......

觀後感:
「儘管這不是關於音樂方面最好的影片,而且在細節和各部門的處理上它顯得有些支離破碎紛繁複雜。但它首先是Olivier Stone對音樂精神的詮釋。這是一種叛逆,熱愛和希望雖然在我們這個唯物、卑劣、無恥,充滿嘲諷和蔑視的社會裡無法被理解,但還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給人們以極大的震撼。」——摘自地下刊物《搖滾》。

心情沮喪難過時,灰色色彩渲染心房。常在我i-Pod以最為真誠出現的聲音呼喊著我,叫我振奮及抬頭的歌聲,便是The Doors的”People Are Strange”,主唱對社會用非常調侃的口氣,一個一個字的咒罵和輕佻調臖,彷彿跟我心有靈犀一般的態度。 一個我來不及參與的年代的樂團,卻極為欣賞的樂團,充滿傳奇性也充滿神秘色彩的樂團,歌曲帶有濃厚的哲學氣味,對人生充滿許多的不解及嘆息,每個旋律如此扣人心玄,充滿驚喜!

在兩個多小時電影,如假包換的六十年代氣息中,我們看到了嬉皮士、鮮花、懷有烏托邦理想的人群,也看到了紐約前衛藝術場景的一角。六十年代,美國人的黃金歲月,藉著民權運動和「垮掉的一代」的餘波,反戰集會與嬉皮士運動攪碎了資產階級的好夢,隨之而來的性解放、東方哲學、革命理論和神秘主義為大門這樣的樂隊培養了熱愛者,斯通對它的追溯,就是他對人的本能、精神力量,甚至超驗世界的召喚。

本片導演Olivier Stone,一個對政治對社會充滿無比的好奇心,對美國也很有意見,而常讓美國政府頭痛的導演,以最犀利最真實的畫面,撕破社會的傷口、直面人性的血色、正是他不依不饒的拿手好戲。而他最近似在摳美國傷疤為主題,也不再對美國接穿醜陋的政治遊戲,而開始以感性及人性為出發點,例如最近所導的一部片《World Trade Center世貿大樓》,片中就是敘述911事件中,以熱心救人的救難隊員間的感人肺府故事。導演忠實地記述了這位風雲一時的搖滾歌星從成名到自我毀滅的經歷,尤其值得崇拜搖滾歌星的迷哥迷姐們一看。酗酒和吸毒是搖滾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Morrison的歌曲在西方影響了一代人,但他那種頗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從對現實社會的叛逆演變爲對成熟理性的摧殘。



2008/01/15

The Year Of The Yao(2005)-(台譯:姚明來了)觀後感

劇情簡介:
《姚明來了》一片記錄來自中國,身高226公分的中國籃球球員姚明是怎麼成為NBA職籃超級巨星。

他被休士頓火箭隊挑中之後,剛來到美國連一句英文都不會說,也很不適應美國的生活。除了嚴重的文化衝擊之外,他也背負著十億名中國人的沉重期望,而且他必須在球場上槓上洛杉磯湖人隊的球星俠客歐尼爾。年輕的口譯員柯林潘恩幫助他熬過這一段苦日子,他們也建立起一段感人的深厚友誼。

《姚明來了》這部記錄片充滿了戲劇性和人性,而且除了非常感人以外,也充滿了幽默感。

觀後感:
一部紀錄片。
一部片長88分鐘的紀錄片。
一部紀錄身高226公分籃球員的故事。
這個故事背負著十三億人口得夢想和期待。
是誰有這麼大本事和成就能扛起全中國人的擔子,這個人就是當今NBA屬一屬二的中鋒-姚明。

進入休士頓火箭隊主場,全場發了狂似的「Yao-Ming! Yao-Ming!」呼喊聲不停,聽起來有點像”要命!要命!”期待著那個狠角色出場,的確也是個狠角色,本片是描述第一位打入NBA的亞洲球員姚明本來在中國過著單純的生活,後來卻來到美國這個花花世界,經歷了文化及社會上的劇變,並為十億的中國人帶來希望。雖然姚明在中國本來就是位知名的籃球明星,但是他完全沒想到他在進入NBA職籃球隊之後,會受到這麼多的媒體關注,他也不知道NBA職籃界的競爭有多麼地激烈。他開始為休士頓火箭隊打球以後,很快就在球場上槓上洛杉磯湖人隊的超級巨星俠客歐尼爾,他的成敗也立刻成為全球媒體的焦點。

雖然姚明在球場上必須靠自己證明自己的實力,但是他到了美國之後,在面對強烈巨大的文化衝擊的時候,卻找到一些人的幫助。他一到休士頓機場就看到一個矮小的美國口譯員柯林潘恩來接機。潘恩從法學院休學,他操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是卻對籃球一無所知。這一對令人意外的搭檔就此展開一連串的宣傳活動、籃球練習以及文化之旅。當姚明成為NBA巨星之後,潘恩也陪著他一起去拍各種產品的廣告。潘恩的角色不只是姚明的翻譯,他也是姚明的好友兼顧問,最後還成為他的一家人。

姚明來了!當年被休士頓火箭隊以第一選位選入,也是一個第一位打入NBA的亞洲球員,讓很多美國媒體大篇幅報導對這位來自中國大陸得球員大感興趣,更有媒體譽為第二個Rik Smits,第二個Shawn Bradely,第二個Hakeem Olajuwon的人來了!但你看的懂什麼意思嗎?

這三個人在NBA生涯中,都有自己命運和定位,相信長年觀看NBA的朋友都熟悉這幾位球員的特色,其實看在我眼裡,似乎帶著某層面上的輕蔑和羞辱,Rik Smits荷蘭籍的長人中鋒,而在長年效力於印第安溜馬隊,算是會跳投不會防守的高個子,攻擊性和企圖性都不高,溫馴的像隻長毛牧羊犬,而第二位Shawn Bradely更是誇張,當年算是NBA第二高的長人,球員生涯都在達拉斯小牛隊,卻一直沒有上場機會,坐板凳的時間相信佔他球員生涯的一半以上吧!身高過高,導致協調性不好,反應遲鈍,在場上的效用不高,甚至讓許多扣將和矮將在他頭上灌籃習以為常,更讓人懷疑當年會進入NBA純粹是身高優勢?而最後一位,算是這三位中有正面誇讚的球員,Hakeem Olajuwon當年爲休士頓火箭隊拿過兩枚冠軍戒指和美國奧運金牌的傳奇人物,Hakeem Olajuwon還沒入NBA之前是踢足球的,練就了一腿好功夫,而進了NBA更是將功夫發揮的淋漓盡致,腳步華麗協調性極佳,更有迷蹤歩的稱號,而也是位非美籍的球員,更跟姚明目前所屬球隊一樣,如果以Hakeem Olajuwon來跟姚明比較,我個人較恰當。

很多人還在懷疑姚明的能力到哪?是否跟一些長人一樣不堪一擊,中國人給人刻版印象就是東亞病夫,和踢踢打打的中國功夫,籃球行嗎?這些我想都不用急於去辯解,姚明用行動去證明,用籃球去刻寫新的中國人定位,雖然籃球是美國人發明的,但不能證明其他國家不會打。

而當我在看姚明扣籃和投球當時,我其實心中還是寄託著台灣之光王建民,番薯的孩子,以一個比籃球還小的棒球闖出名號,在美國大聯盟發光發熱,還記的今年洋基隊出戰藍鳥隊的情況,記憶猶新的王建民只投了兩局就被打爆,而教練臨時將他換了下來,對自己表現非常失望的阿明憤怒得將手套一丟,很少將情緒展露的他今天真的難過和自責,呆呆坐在板凳上面的憔悴模樣,更讓人心疼,這時我看到一個讓我鼻酸的畫面,洋基教練泰瑞走過去阿明身邊,然後用手模模阿明的頭,不發一語的離開,一種不捨和安慰,對阿明而言,這個動作相信比千言萬語更讓他依慰,呆坐的阿明寄託著全台灣的球迷的夢想,而泰瑞的撫摸動作安慰了阿明更安慰了全台灣支持他的球迷。

2008/01/12

When a Stranger Calls(2006)-(台譯:奪命電話)觀後感

劇情簡介:
漂亮的高中女生吉爾剛從和男朋友的分手中慢慢解脫出來,為了調整心情的她開始為一家富人照看孩子。這天晚上,為了照看富人家生病的孩子,她不得不錯過在學校舉行的盛大篝火派對,吉爾不免感到有些鬱悶和無聊。

在寬敞漂亮的湖畔房子裡,高科技裝備齊全,孩子們因為生病早早地上了床,就算有任何問題,房間裡也備有報警系統,吉爾需要做的只是等待一夜過去而已,一切看起來平靜而正常。可那些黑暗無人的長長走廊、人形大小的塑像、房間和屋外的每一個聲響,都總讓吉爾隱隱覺著有些不對勁。

突然,電話鈴聲響起,「剛才你查看孩子們了嗎?」一個低沈而呼吸沈重的陌生人聲音在電話中響起。誰在惡作劇?吉爾覺得心中有些發毛。一次又一次,電話不停的響起,同一句話反覆地問著,再也受不了的吉爾終於按下了報警器,可傳回來的電話追查的結果卻是………

觀後感:
在一次熬夜後的清晨,總是習慣性的開著電視切換著頻道,看著電視迷迷糊糊入睡,恰好剛好切到HBO,本片剛好開始演出,而我當然就拖著疲憊心情觀看本片,以往都會看到前面就睡了,可是這次卻越看越入神,完整把本片重頭看完,讓我意外收穫感到開心。

本片很明顯是重拍自1979年的同名經典恐怖片,當時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驚悚影片,與《大白鯊》、《半夜鬼上床》等同時被電影雜誌票選爲“50部必看驚悚片”之一,但遺憾的是它在當時被大多數人所忽視,最終埋沒在時間的洪流中。

距離原作將近30年的今天,是怎樣的故事如此有魅力,故事中在沒有鬼怪的嚇人,也沒有血腥畫面的炫燿,可以在這恐怖電影侏儸紀時代,氾濫的時代,還敢花大錢重拍,我想一定有過人之處和吸引觀眾回籠的魔力。

雖然我沒看過原作,可是我在還沒看本片時,猜測本片一定要保留住原著那最讓人難忘、最恐怖的開頭部分……其實尤其是經歷了29年的時間跨度,許多地方重寫不說,還得加入時代符號和現代化風格。新版中必須加進更多的元素,才有可能將觀衆重新吸引進電影院。讓一個小姑娘身陷一座陌生的大房子中,本身就是一個容易引起恐慌的具體概念,你害怕並不是因爲你面對了可怕的事物,而是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麽。即使你沒有幫助別人照顧過孩子,也應該明白這是一份什麽樣的工作,其實這與父母弄丟了小孩是同一個道理,都代表著人類內心深處的夢魘。

本片專攻著人的基本恐懼的弱點,對黑暗的恐懼,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對陌生人的來電的恐懼,更對不熟悉而恐懼,甚至對自己大腦內部自己幻想出來的恐怖事項都恐懼,這些元素像打果汁把水果一個一個接連的丟進打汁機一般,置入電影劇本中,說著一個女孩在一座陌生的大房子裏發生的恐佈事件。

如果你講的恐怖故事把自己嚇得差點尿褲子,那就說明它是一個真正的好故事—聽說本片編劇在寫劇本的過程中,幾次被嚇得不敢動筆,他終於明白,其實人們害怕的並不是恐懼本身,而是未知的事物和自己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這種對大腦皮層的直接刺激,估計比一個右手拿著斧頭、左手提著滴血的人頭殺人狂更讓你感到害怕,《奪命電話》需要的就是這種希區柯克式的恐怖。

與1979年比較,現在的觀衆胃口更加刁鑽、更難伺候,所以他們希望在新版中可以看到一個更有勇氣、更有智慧,也更具現代氣息的女性主角。吉爾並不是一場陰謀的犧牲品,恰恰相反,她是勝者,驚嚇與恐嚇在所難免,生命也受到了威脅,可是她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了回擊,她是那種能夠將聰明才智善加利用的優良人種,純粹靠著生存的本能安全脫險,所以,吉爾更像是爲年輕女孩豎立起的一個偶像式人物。

本片結局的咋舌程度不輸給當年尼可基曼所飾演的《神鬼第六感The Others》,非常值得推薦給喜歡驚悚而且刺激的朋友看!


2008/01/10

The End Of The Begining(2007)迴

Director:Shawn Tsai
Animation:Shawn Tsai

劇情簡介:
一個渾沌的時空,一個球生的兩端長出了分肢,分肢又往下延生細肢,姑且叫它為手,它能自由活動,甚至能撐起球的重量,身體的另一頭又延生了兩個較粗的分肢,比剛剛的還要有力,可以讓整個物體站了起來,那就稱呼為腳吧!漸漸的整個基本的外形成形了,遇到一個跟自己不大一樣類型的同類,對我是種好奇也是種誘惑,我伸手去模了她一下,產生了起妙的化學反應,展開不可思議的旅途和經驗.........

這個簡單的動畫是個人沒有太刻意企圖去完成得作品,跟以往製作動畫過程有很大不一樣,就是沒有前製作業,沒有腳本,沒有分鏡,更沒有目的,純粹就是自我創作,而有種畫到哪故事走到哪,相對整部動畫其實非常實驗性,本動畫也是個人使用色鉛筆作為動畫媒材,可惜個人覺得表現不彰。

故事很簡單講述著表面似乎說著生死輪迴,看到一種輪迴,迴轉,迂迴,而圓的特性,在一般人眼中,是種完美,圓滿,完整,可是對我而言,就是標題,開始就是結局,而結局恰好也是開始,這種沒有結局,也沒有開始的循環,弔詭的似種非理性,帶有強迫性的視覺暴力,一直重複著一直從頭開始的無止境播放,彷彿人的生命週期一般,痛苦的事物一輪又一輪的重複上演著


★2007年墨爾本國際動畫影展入圍(資格播放)
★2007年台灣國際動畫影展主題邀請播放

2008/01/08

Planet of the Apes(1968)-(台譯:浩劫餘生)觀後感

劇情簡介:
影片描述泰勒在太空船裏一覺醒來後,著陸在一個陌生的星球上。他發現在這個星球上居住的人類已經變得和動物沒什麽區別。而類人猿成了這裏的統治者。他吃驚地發現這個星球上的猿類有著和人類相近的等級制度,人猿是統治者,猩猩是居中階層而黑猩猩則是地位最低下的族群。

泰勒和人猿科學家吉拉、考耐利斯交上了朋友,但他卻受到人猿博士贊斯的百般迫害。最後泰勒逃出了人猿的控制,但他走在海灘上突然看到了坍塌的自由女神像!原來這個被人猿統治的星球正是多年以後的地球。

人類的核大戰在很久以前將一切化爲烏有,而大自然在重新進化過程中開了個荒唐的玩笑……

觀後感:
在2001年,好萊塢鬼才提姆波頓重新翻拍了科幻經典名片,當時造成一股科幻電影風潮,電影由大屌演員馬克華柏格擔任男主角,為何說為大屌演員,如果你有看過馬克華柏格在《不羈夜Boogie Nights》 (1997)的演出,你就清楚我為何這樣稱呼他,離題了!回歸話題,故事內容說著時間設定為西元2029年,人類為了尋求更大的生活空間而前往其他星球發展。太空人里歐 (馬克華伯格 飾)就是為了要找尋更好的星球,獨自一人駕駛太空梭探索宇宙,卻不幸迷失於星際間,墜毀在一個未知星球的沼澤叢林中。當他甦醒過來,才發現自己已被一群猿人團團包圍,並被帶往叢林更深處的猿人部落,與其它人類關在一起,里歐才驚覺這是個由猿人統治的星球,而人類已淪為次等種,打破人類一向自以為是宇宙中心的想法。

相信大家看過的應該印象,提姆波頓就是翻拍了本片,本片可說是我心目中最佳科幻片前三名,當然第一名是衆所周知的庫柏力克《2001太空漫遊 2001:A Space Odyssey》,另一部就是本片,恰好是Film Score Monthly(簡稱FSM)曾經評論過這兩部科幻片爲20世紀60年代最爲重要的影片。

本片雖然是1968年出版,但現在回頭去看本片的內容和各部分,都顯的不俗氣,也不落落伍圈套,卻額外復古氣氛,加上當時化妝技術,雖然沒有現在CG特效來的真實和逼真,但特殊化妝的人猿造型,的確嚇壞當時的觀眾,也讓本片更多了可看性,而如果大家對流行服飾有基本了解,日本知名品牌A Bathing Ape這個品牌你相信看過吧!之前藝人黃子佼曾經代理過,單價算過的品牌,由 NIGO(長尾智明)於1993年創辦,是裏原宿的代表品牌,1990年代中期開始受到不少年輕人歡迎。近年亦以同一品牌開展音樂及飲食等業務。這個品牌的正式名稱為「A Bathing Ape in Lukewarm Water」,即是「一隻安逸的猿」的意思,是其設計師NIGO從喜愛本片觸發起靈感而命名。A Bathing Ape 的簡稱「BAPE」亦被使用在其服裝等產品上。品牌的標誌是一隻猿人的頭,以猿人為圖案設計的迷彩亦常見於其產品及店舖裝修之中。(曾經也是這個品牌的愛好者,結果有是一次花了大錢買到仿的,啞口無言,讓我再也不買本品牌,台灣太多這品牌的仿冒品)

本片影射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制度,並通過一個倒置進化鏈的假設,尖銳地批判了滲透在各個社會的等級制度。影片涉及到政治、宗教、倫理、科學、核武器等多個層面,影片所要刻畫的就是當自認爲萬物之主的人類遇見原本“低賤”物種成爲統治者後的心理描寫。

該片的結尾堪稱影史一絕:當主角向猩猩證實人類曾在地球擁有高級文明後,他騎馬離去;在一處天涯海角,他意外地看到了半掩在沙灘裏的自由女神像殘骸;他恍然大悟,原來他跌落的星球正是地球,只不過往前快進了幾千年,而那時人類已用核武器毀滅了自己的文明,在後一波文明中退化成了猩猩的奴隸。幸存的宇航員在看到倒塌的勝利女神像後痛不欲生,辱駡同類毀滅自己的場景。很震撼,至少在我懵懂之時,就留下這樣的一個深刻的印象。

雖然本片在2001年被好萊塢鬼才提姆波頓重新翻拍過,但故事內容沒有太大的新意,更顯的賣弄現代電腦特效下的重拍品,失去原作末世紀警世的前瞻性,是讓科幻電影迷期待過於失望,導致本片褒貶參半,淪為泛泛之作,當作娛樂片算是還可以。

《2001太空漫遊》庫柏力克用浪漫主義色彩勾畫出了人類對太空千萬年的期待和幻想,最終用極其個性化的色彩爲人類的最終結果劃下一個悲劇符號。而本片卻是用寫實手法表現人類肮髒的一面,意識形態上的前瞻性影片最後展示的景象讓每一個人都對導演所表達的末世情節所震撼,這才是藝術電影所能夠表現出的警醒作用。

2008/01/07

Memories(1995)-(台譯:回憶三部曲)觀後感

劇情簡介:
《首部曲-她的記憶》
2092年,一艘太空垃圾處理船收到奇怪的求救信號—一首歌,他們迅速趕到信號發出地——個顆小行星。行星主人是60年前的著名女高音艾娃,她爲了永遠生活在榮耀的過去中,用電腦和機器人在這小行星上類比她回憶中的生活。艾娃死後,小行星卻依然按她的回憶運行著……步入的人也會漸漸進了他人與自記的記憶中。虛美幻滅後,記憶終將歸宿在……

《二部曲-最臭的兵器》
某生化研究所,研究員田中由於感冒,誤吃了所裏的一粒藥。這種藥是日本政府秘密研究的生化武器。服藥後,身體會散發致命氣體,殺死附近的人和動物,但可以讓周圍的植物開花。田中卻毫不知情,他忠心耿耿的執行上司要求送達的任務時,人禍不斷發生。日本自衛隊的陸海空三軍全部用上了,還是不能檔住他,美方派出了自己的新型太空人,然而……

《三部曲-大炮之街》
在一條大炮代替煙囪林立的城街,有一個普通家庭,兒子上學學習炮兵理論,父親是裝炮彈工人,母親在軍需製造廠製造炮彈,晩上回家以後全家聽敵情通報,兒子睡夢中則想像著帝國的飛機、軍艦、大炮,自己成爲將軍上前線殺敵人。

觀後感:
我真的累了!
最近真的被論文創作給打敗,每天頭腦裡面都是如何將個人創作動畫提升更高層次,而每天幻想著劇情不停的翻滾,每天重複的運轉著,可是也卻每天修改著,沒有一天是停止的,卻一直故事劇情還沒確定;而在這期間我也看了許多經典動畫電影,希望從中可以吸取養分,讓高原上乾枯的湖泊再次流動,讓綠洲蘊藏更多豐富的生態圈。

這是大友克洋擔任總導演集結了一批日本動畫界精英所推出的一組動畫短片。影片畫面細膩精致,製作水準一流。這三部短片在風格上各有特點:《她的回憶》音樂壯闊動人、畫面美豔富麗,給人以豐富的視聽享受;而《最臭兵器》則充滿了黑色幽默風味,用荒誕的敍事手法表現出日本小職員的精神風貌,讓人在捧腹大笑中感到一絲辛酸;相對而言《大炮之街》在內容上較爲晦澀,而在畫風上則吸收了歐洲動畫的元素,同時在拍攝上採用了頗具大友風格的一鏡到底的手法。這套三部曲動畫在日本國內和國際上都享有廣泛的讚譽,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經典動畫傑作。

《首部曲-她的記憶》
《 她的記憶》像是瑰麗而代有靈異色彩的沉默之丘宇宙版。女妖唱著你的耳朵無法拒絕的美妙歌曲,創造出你的心腦難以抵禦的脆弱幻想,吸引過往船隻,吞噬著迷水手。動畫以非常真實的畫面呈現外太空的場景,講究著太空艙裡頭的細節機械裝置,光線和陰影間呈現某種的理性程度,畫面細膩而精采,彷彿電影《2001太空漫遊》,無重力狀態的太空人漂浮在淒黑的太空中,更讓人感受到莫名得恐懼和無助感。動畫中的宇宙背景或許暗指的是人腦,兩者同樣浩瀚縹緲,有存在也有遺忘。整個故事透露出一種恐懼,對抽象記憶真實性的憂慮。

《二部曲-最臭的兵器》
《最臭的兵器》以名稱看似一個非常無厘頭的形容詞,很容易聯想本作品的氣氛相對之前《她的記憶》來的輕鬆和幽默,沒有陰鬱氣質,顯得流暢並荒誕,你能聞到濃郁黑色幽默的氣味。故事帶有濃濃的諷刺性,從主角一個在無聊普通不過的形象,對老般交代的事務,服從,堅決,執著,從不問爲什麽,只管全力去做,田中的好人性格帶來的卻是滅亡,似乎跟我們所認知上有所出入。《最臭兵器》透露出這麽點意思,即使最現代的兵器,也抵不上一個巨臭無比還會移動的臭雞蛋。具有毀滅性的不是武器和科技本身,而是創造這種武器和科技的動機。

《三部曲-大炮之街》
這個物語是我三部曲中最喜歡,《大炮之街》畫風和故事背景帶有濃濃的異國氣息,而沒有日本動畫的匠氣和冷漠,一個類似歐洲的國家,畫風距離華麗或者可愛那都是八杆子打不著;人物也帶著濃厚的黑眼圈,慘白的皮膚,像極了僵屍;所有角色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劇情不過是一家三口的一個白天,14個小時。《大炮之街》用緩慢的節奏,沒有生命體征的人物和雜亂的蒸汽機械設定,是對電影《大都會》中描述的專制社會下所謂戰爭實質的認同。本篇動畫看出一個很明顯的特色,就是以一鏡到底的方式進行整部動畫,幻想一部動畫鏡頭不切換,利用巧妙的場景間的轉變,造成對故事的環境深度的了解,這樣的手法在製作上的確有相對的難度,但卻讓觀者視覺上驚呼連連;動畫中醜陋的將專制主義和獨裁主義的機械式社會,人們沒有生命式的被政府吸血鬼似的榨乾體汁,控制人們的一切思想,只是為了無謂的戰爭。

看完整部動畫,我很自然的發現三個幻想故事與現實世界的聯繫。當代社會對科技對機械的依賴,可以說習以為常,戰爭在各地蠢蠢欲動,核武的發明帶給人類無預警的恐慌,而有心國家卻將武器當作國家的強盛支配備,而繼續無限上綱的發明更恐怖的殺人凶器,人類相信會滅亡於自己。

I Am A Monster!(2007)

Director:Shawn Tsai
Animation:Shawn Tsai

之前的作品比較偏于純手繪動畫,將繪置在紙上的畫面,透過掃描器進入電腦進行動畫作業,所以呈現出來的效果偏於寫意成分居多,而希望作品可多元化和各種風格,所以試著用影像的真實度和動畫的虛擬成分,進行一個真虛之間的轉變,也是目前論文創作中的其中一種想法發想過程。

2008/01/06

The Simpsons Movie(2007)-(台譯:辛普森家庭電影版)觀後感

劇情簡介:
本片是在美國連播18年TV動畫的銀幕版,原電視劇集的《辛普森家庭》講述的是美國人辛普森一家的生活,父親荷馬是Springfield核能工廠的安全檢查員,總體說來是一個善意的小丑。母親馬芝曾經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女人,但漸漸地適應了主婦生活的定式。霸子,辛普森家的長子,經常惹麻煩。妹妹麗莎是一個很聰明的學生,素食主義者,佛教徒,爵士樂迷。幼女瑪姬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這一家庭面臨著一個個普通家庭都會遇到的生活難題。此劇集用辛辣的諷刺展現了人類的生存狀態,不過主要諷刺美國中部的生活模式,以致更廣泛的美國文化。

一切故事還要從荷馬以及他新養的寵物豬說起,這一次,他的愚蠢行爲引發了一場環境危機,不僅僅讓家人陷入了危險之中,還差點把他的家鄉Springfield從地圖上永久地抹去……

觀後感:
一群簡單的手繪線條繪製的醜醜人群,黃色的皮膚,和各各爆牙的外型,到底充滿怎樣無法抵擋魅力,怎麼可以紅了18年?!

說起這一家人,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從父親荷馬、母親馬芝,下到兒子霸子、小妹麗莎以及嬰兒瑪姬,這五個大小寶貝所組成的五口之家的名氣之大,絕對不會小於美國歷屆總統或是任何一個銀幕超能英雄角色!眼看著電腦動畫一部賣過一部,《辛普森家庭》當然是不能坐視不管3D電腦動畫繼續坐大,為了捍衛家族名聲以及2D手繪漫畫的傳統特色,爸爸荷馬決定帶領一家人衝上大銀幕,跟那些3D的討喜動畫角色拼了!

《辛普森家庭》從一九八九年便在福斯電視臺播出,迄今已經有18季之多,論年歲之長,美劇中無有望其項背者,而同時它也從另一個角度成爲了一部美國近代短史,以2D的緯度反映出冷戰後美國社會的變更、乃至全球文化格局的重新部署。終於籌備了18年(官方開玩笑說法) ,終於推出了電影版,也讓這個家庭登上大螢幕了!

本片還是維持動畫原本一貫的本色『賤』,『賤』的讓人哈哈大笑,而且也『賤』的讓人恨的牙癢癢的,這次電影也大費周章集合了許多知名明星出現客串,例如最近滿紅的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前明星州長阿諾,《不可面對的真相》導演高爾,演員湯姆漢克,當然還有我最喜歡的樂團之一Green Day……等,這些名人的出現最終目的就是提倡「環保」,沒錯!電影很明顯的主旨就是環境問題,利用動畫誇張詼諧的表現形式,將嚴重的全球問題深入探討。

片中幽默輕快節奏的步調,讓人很容易吸收,而電影中常常神來一筆的將經典電影置入劇情中,如一開始的幽默太空劇,配上磅礡的交響樂,彷彿庫柏利克的《2001:太空漫遊2001: Space Odyssey》重新搬上螢幕,或者當辛普森家庭被村民圍攻,躲在家中而窗戶和門口都用木板釘隔住,而村民彷彿僵屍般將手往屋子裡面伸的畫面,似乎看到了經典Cult Film《惡夜活死人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當然更多諷刺迪士尼卡通的橋段,都是讓你慧心一笑的笑點。

而本片雖然強調著以2D手繪動畫,來跟討喜的3D的數位動畫作一個明顯區分,可是以我個人對動畫的了解,其實本片中很多場景都是利用3D軟體製作成的,將場景製作好,和運鏡設定好,最後將3D物件運算成仿2D的色彩和線條,而這種技術在當代動畫影片中已經非常普遍了,而這樣的手法可以讓動畫更有運鏡的立體感,以及畫面的深淺度,但的確本片絕大部分還是靠著手繪動畫完成,也是他們堅持的原則。

讓我來簡單介紹這個永遠不好的家庭《辛普森家庭》:
爸爸
荷馬·辛普森是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男人,在Springfield的核能工廠勉強算是有一份工作,只是在同一個職位上被解雇和再次聘用了無數次……荷馬在酒館中花掉的時間遠比在家裏多得多,因爲只有在那裏,他才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前提是他消費了。酒館是一個完全能夠讓荷馬放鬆的地方,他可以用自己鑰匙發出難聽的聲音,可以把鼻涕擦在襯衫上,可以一杯接一杯地品嘗散發著誘人香味的啤酒。荷馬將那裏當成一個只要喝掉幾杯啤酒、吃掉一兩個鹵蛋就能讓一切看起來都變成可能的地方:畢竟生命太短暫了,不可能慢慢賺錢,所以他的願望就是:天上掉甜甜圈,一夜暴富。
  
媽媽
馬芝·辛普森屬於那種成功男人背後的完美女人,是辛普森家成員之間最可愛的“黏著劑”,用一種不可思議的樂觀態度支援著每一位家人。她擁有著一種非凡的家務技能,總可以創造奇迹,能夠將雞骨變成時髦的項鏈、將剩菜剩飯變成人間美味,就連火蟻的入侵,也被變成了一場教育意義和娛樂性並存的昆蟲馬戲。儘管荷馬自私自利,經常忘了家人的生日、紀念日甚至是假日;儘管他喜歡張著嘴嚼東西、嗜賭,還經常和一群與他一樣處在底層社會的人跑到酒館喝酒……但馬芝從沒有想過有一天離開荷馬,她相信這一定是愛情的力量。面對荷馬製造的無數次混亂,馬芝從沒有放棄過希望。
  
大兒子
霸子·辛普森是個喜歡惡作劇的小鬼頭,對於別人說他過於依賴電視的指責充耳不聞,他有許多“愛好”,例如在減肥中心吃霜淇淋、升級了吐痰的“藝術”、站在房頂手拿棒球棍保衛自己的家不受UFO的襲擊……作爲一名執著不悔的搗蛋鬼,霸子受到了很多人的排斥,但是他不在乎,他只在乎,並恐懼著--有一天會良心發現,變成好人。
  
大女兒
麗莎·辛普森是智慧與理性的典範,可是她卻是這個家裏最容易被忽視的人--除非荷馬或霸子爲了實現自己那荒唐的計劃需要借助她的頭腦。麗莎只好將希望轉移到了學校,企盼自己獨特的能力可以在這裏受到重視。情況表面上看確實如此,因爲她的老師總是用最好的成績“A”來獎勵她的機靈與天分,可是在態度上卻仍然是全權的冷淡。至於她的同學,卻對她過分“注意”了,總是給她起各式各樣的外號。麗莎只好將悲傷和失望全部化爲力量,她喜歡吹薩克斯來疏導自己的情緒,還是曲棍球隊的明星守門員。雖然模範學生麗莎遠沒有淘氣的霸子受到的關注多,但兩人卻是最堅實的同盟,因爲在霸子一連串惡魔似的計劃中,麗莎是他永遠的幫手。
  
剛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女兒瑪姬·辛普森總是用平靜來抵抗家裏的所有混亂,但一切都在她學會說話後有了改變。當荷馬照顧瑪姬時,她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任何她想做的事了,包括從狗盆裏喝水,完成她的“探險”任務……瑪姬只和最理解她的人做朋友,所以她的朋友就只有一隻被稱做“聖誕老人的小助手”的狗和一隻叫“雪球二世”的貓。

2008/01/05

Poltergeist(1982)-(台譯:鬼哭神號)觀後感

劇情簡介:
弗令一家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搬進由「夜總會」改建而成的新社區,他們的家變成了各種超自然現象的集中地,惡夢慢慢地降臨。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年僅五歲的小女孩卡洛,聽到從電視裡傳來一種奇怪的聲音,並被徘徊於今生與來世之間的惡魔帶走,家人才發現事情不對勁,但此時他們也只能透過電視機和她對話…

觀後感:
中邪、著魔、鬼上身,都是形容魔鬼控制人類軀體的戰爭,你的身體隨時可能成爲邪靈擴張權力版圖的起點。當你的老師突然和氣起來,當你的朋友改變了平常說話的方式,不要懷疑,附身鬼已悄然降臨。

本片中小女孩把頭轉過的場面被形容爲影史上最最恐怖的場面。本片在拍攝過程中遇到許多奇怪的靈異現象,講到這系列的片真的還真令人發毛,拍攝第一集後,飾演小兒子的男孩在現實生活差點意外玩偶小丑手臂勒死,飾演姊姊的女孩現實生活中被男友勒死;第二集:飾演靈媒師的演員在拍攝中途去世;第三集:飾演小女兒的演員在此集拍攝結束後氣喘病而亡...... ,一連串的巧合及不幸,讓人覺得毛毛的,有如被詛咒一般,讓這系列的片子,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史蒂芬史匹伯參與編劇和監製的經典恐怖片,影片具有一流的特效,快速的節奏,幽默的筆觸,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該鬼故事有兩部續集,分別拍攝於1986年和1988年,另外有一部1996年的同名影片跟該片沒有關係,只是片名撞車而已。講真的,筆者只看過第一集,但個人真的深深的喜歡這部片,它的特效及畫面視覺效果,都讓個人非常的覺得驚訝,在快20年前的片子,所做出來的特效,讓筆者覺得不遜於現在的恐怖片,來現在的片子,都還”參考”這部片的橋段,如《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就有一段,小孩跟他媽在廚房說話,那位媽媽不就轉個身去拿個東西,廚房的抽屜全部都打開,瞬間的恐怖值數升到最高點,但你應該沒想到,在這部片更將這部分詮釋的更加恐怖,一樣的是小孩跟媽媽在廚房,而也是媽媽轉個身,廚房的椅子全部疊成金字塔型,而一刀未剪一鏡到底拍攝手法,更讓筆者我看了不寒而慄。

此外,筆者覺得,恐怖的元素不一定要很血腥,而是最貼切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這樣的恐怖手法,讓筆者覺得最為恐怖;在本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位小妹妹,經常性半夜睡不著,而且來一直跟電視說話,似乎有人他對談般,讓家人都覺得莫名其妙的感覺,這種恐懼感才是由內心感受到恐怖。講到這,我都覺得小孩的敏感度或是跟第3世界所接觸的頻率都來的比一般大人高,當小孩越大,越沒有這方面的靈感,例如:你一定常看到小孩或是嬰兒,它們雖然不會說話,但它們常常會有一個動作,都讓我覺得很詭異,就是他會目不轉睛專心看著某一個方向,或是某一個東西,一直看著他並跟他玩,像似有人逗他玩一樣一直笑,這種情況常常讓我匪夷所思,聽說,這是小孩的天庭蓋還沒完全硬化,所以,比較容易接收到一些我們成人不易接收的訊息!

2008/01/04

Alone(2007)-(台譯:連體陰)觀後感

劇情簡介:
萍在哪里,她就在哪里……
萍和丈夫從泰國搬到韓國開始她的新生活。但某個晚上,一通電話永遠改變了她的生活。萍的媽媽中風住院,萍在得知後立即和丈夫回到泰國。她回到泰國後,發現一些奇怪的記憶不斷浮現,剛開始她以爲是小時候在老家的回憶,但慢慢地發現有股力量環繞著她,而有某個人一直在那裏。

真相慢慢解開,原來萍曾經是連體嬰。十年前,和萍最親密的連體嬰姊妹在進行分割手術時不幸死亡……

觀後感:
近年來,在恐怖電影當道的今天,日本地區的恐怖片可以說是充斥在這個渾水中有絕大部分的地位,從早期的《七夜怪談》和《咒怨》,到後來的鬼系列《鬼來電》《鬼鈴聲》《鬼嚇8》等等,雖然都有不錯的票房,但對恐怖電影老饕挑剔的胃口,這些只能說是剔剔牙的消遣品,整體表現還是顯的陳年老套,沒有新鮮感,多半還是跟隨著《七夜怪談》和《咒怨》的步伐在原地踏歩,相對的逐漸慢慢失去信心,反而是泰國地區的恐怖片,近年來表現非常亮眼,從《邪絳》《鬼影》到本片,看的出來可能大家不知道,泰國在70年代~80年代可說是恐怖片發行最盛行的時期,而跟著經濟衰退,而電影產業逐漸沒落。

泰國的恐怖片一直是獨樹一枝的,其原因多少有些地域的色彩。日本人由於強烈的生存意識所以造就了一種強烈的自卑情感,許多故事的終結都來源於那種自卑的心結,或者是都市傳說,於是怨氣成爲日本恐怖片的主流思想,例如: 《七夜怪談》《鬼水怪談》《咒怨》《預言》《輪迴》。而泰國地處潮濕混亂之處,有著多種文化的衝突,所以泰國的恐怖片中大多暗含著一種真正的神秘主義與靈異自然事件,例如: 《邪絳》《鬼影》《蜈蚣咒》,而多半部關於下蠱和巫毒絕對關係。

本片以片名來看,絕大部分就可看出內容大概,而屬於主劇情的引導運鏡,故事內容敘述著一對連體嬰姊妹萍與寶,因為多年前的分割手術,造成另外一位連體嬰寶死亡,而過了多年之後,存活下來的連體嬰中的一員萍,不斷看到死去的親生姊妹的恐怖形象,是什麼原因,讓死去的親生姊妹有種不平的怨,而故事也牽扯出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由於肌體的原因,兩個本來獨立的生命體被迫聯繫到了一起,萍與寶朝夕相處,所有的行動都在牽及到對方。這個創意本身是極具戲劇性的,獨立的思想在行動上卻完全不能獨立,這勢必造成一定的矛盾。

而故事巧妙的將事情複雜化了,當我們所看到的難道就是真實的,難道我們我邏輯下的思考就是對的。自從男主角的出現,讓原本親密的姊妹個性更加突顯,而從某些細節中,我們看到了寶與萍性格上的不同,一個平和,一個倔強,一個善良,一個仇視,一個有戴眼鏡,另一個卻沒戴眼鏡。但無論怎樣,兩個人其實都渴望的是一種被關心被愛護的情懷,而且是同一個人的關愛,造成彼此的仇恨和對立,卻偏偏老天爺將他們連在一塊,你我無法分離。

有人說這是兩個女人愛上一個男人的故事,這一點顯然是流於表面的情節,其內在的卻是寶這個人物的心理變化。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怨氣,狹隘心靈由於社會因素所造成的怨氣。正因爲如此,寶對萍與男主角的戀情是懷恨在心的,於是,分體成爲必然,而手術的結果卻是萍由於失血而死去,寶就假扮成萍則如願以償地與男主角公成爲眷屬。

《連體陰》卻幾乎是一部相當日式的恐怖電影,氣氛低傳真般的冰冷,加上不經意突其來的嚇人音響,常常被驚嚇到。本片但在平平靜靜中流洩出強而美的視覺饗宴 優雅典美的弦樂,輕輕伴奏出片片的琴聲,舒緩流暢裡脫俗出境外之意,加上仿歐美式的建築物下,更讓本片充滿著濃濃的典雅氣息 。

《連體陰》導演可以說將泰式恐怖電影拍出一個型態,不管是燈光的安排,場景的安排,甚至劇情故事上的設計,都非常的泰國獨特的味道,帶有宗教意味濃厚的結局通常都是泰式電影的走向,或許電影本身宗旨還是勸人為善,不是不報到而是時機未到!或許有種老生常談顯得乏味,但往往人性通常都比鬼怪來的恐怖。



Citizen Dog(2004)-(台譯:大狗民)觀後感

劇情簡介:
帕,一個沒有夢想的人。大家都告訴他:「如果要尋找愛與夢想,就要去曼谷。」奶奶卻對他說:「要是在曼谷找到工作,就會長出尾巴!」歷經了罐頭工廠工人、大廈管理員到計程車司機各種工作,帕雖擔心自己會長出尾巴,卻也成為寂寞都市人的垃圾桶,直到他遇見清潔女傭晶。晶和帕同樣來自鄉下,她說:「只要夢想成真,我就是最特別的人。」但晶追尋的卻是一本看不懂的天書,以及一個沒法溝通的神秘金髮男子。夢想遙不可及令她的心靈更加空虛,無視帕的愛意。

當周遭的人紛紛長出尾巴時,沒有尾巴的帕和夢想滿溢的晶,他們的愛情能否開花結果?

觀後感:
哈!哈!哈!泰國人真是太妙了!
如果你喜歡電影《艾蜜利的異想世界》,我想本片的異想世界也不會讓你失望,如果你喜歡LOMO拍照出來的獨特絢麗色彩,那你更要看看本片導演如何將LOMO照片變成精采的電影,那如果你喜歡星爺式的無厘頭笑點,本片更是你另一個新的選擇。

本片算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光看電影名稱《Citizen Dog大狗民》還以為跟好萊塢經典名片《Citizen City大國民》有什麼關係,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電影故事發生在在摩登的曼谷都會中,導演生動捕捉來自鄉下的小人物,如何在光怪陸離的巨變城市中,努力尋找幸福。巧妙利用視覺特效,將灰色曼谷變成色彩濃郁的童話世界,創意爆炸且貼切有趣,除了在幽默中帶出城市現代化的種種社會問題,也在超現實的奇幻曼谷裏,輕吹愛情風。

很多影評都以泰國版的《艾蜜利的異想世界》的略評定義本片,可是我認為其實這樣不公平,雖然《艾蜜利的異想世界》故事內容充滿超現實的奇幻突想畫面,昏黃而細膩色彩,古色古香建築及饒舌極為好聽的法國腔調,這樣的搭配彷彿一杯剛煮好的焦糖瑪奇朵,焦糖甜而不膩散發出甜蜜中帶著香純咖啡味,也可能其中法國場景給影響吧!但《大狗民》讓我感受較像一盤夏日解暑的清涼五色拼盤挫冰,冰涼而帶有粗糙口感的挫冰,配上個人喜好的配料,花生、芋圓、紅豆、愛玉、仙草……等等,最後在上面淋上香濃可口的煉乳,一種簡單而單純得幸福,一口口驚喜唯有你自我了解。

看《大狗民》的觀衆最先留意到的肯定是這部電影的顔色,一種衝突性的美感,LOMO色彩飽和度爆炸的渲染,鄉下紅色的天,仿佛籠罩著一股淡青色妖氣的小木房子,有點水彩畫的感覺,水水艷艷。繼續往下去,就能發現這部電影在色彩上的運用真是很炫,無論是整個曼谷的天空還是片中主角所住的房子,全都是明亮到極點的色彩,整部片的顔色都調得很明快,但是又與常見的台灣電影不一樣,《大狗民》的色彩要厚上很多。對於泰國電影不甚瞭解的觀衆都會爲這片調色的高超水準所驚訝,而目前在台灣我認為還很少電影可以將電影色彩玩弄的如此有特色,相信台灣很多導演看了都會自慚形穢。

當然本片除了顔色之外,本片電影的電腦特效也是非常獨樹一格,一開始主角意外切斷手指緊接著沙丁魚罐頭工廠故事開始,或是高過於大廈的塑膠瓶罐山,砸死摩托車司機的安全帽雨,有點詭異卻有趣的奶奶頭壁虎身的輪迴故事,以及成熟小女孩跟玩具熊之間愛恨情仇,都將電腦特效的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而另一部分我看到一種國家的認同感,現在全球化的時代,很多地方國家逐漸失去該地區性的特色,過度開發和進化,讓本土化和識別化逐漸模糊,對自我環境的認同已經不在明顯,但本片非常明顯的泰國意識,不管穿著、語言、場景、甚至故事內容的營造,都非常泰國味,尤其片中那首俗氣卻朗朗上口的主題曲,電影的主題曲 “…Before” 來自一隊名為 Modern Dog 的泰國三人搖滾樂隊, 樂隊主音的名字就正叫作 Pod~,原歌曲早在1994年已經發行,後來導演將本歌曲在次放入電影中當電影主題曲,卻再次造成一股風潮和流行!在拍攝手法上強調利用先進的技術,實現美術設計和攝影的唯美感與創新性;在內容上則以商業化的外殼包裝展現泰國民族文化的本土認同。

電影方面,國內很少有觀衆能關注到泰國的電影,別說關注,其實連幾乎連看到的機會都沒有。這裏介紹這部《大狗民》,是因爲最近出現在碟市上的這部04年的電影很讓人們開眼界,原來如今的泰國電影已經不僅僅是靠泰拳、人妖、異域風情爲賣點了。以現代亞洲地區,台灣電影產業來看,似乎有點跟不上其他國家的盛行,泰國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使得整個垮掉的電影業呈現復興狀態,泰國電影不僅在國際上頻頻獲獎,在泰國國內也讓民衆所認可,本土電影票房通常都能勝過好萊塢電影在當地票房,而且這還是出現在泰國政府不像當初韓國政府那樣大力扶持電影的情況下,還能深受民心的支持,不知,台灣電影什麽時候也能做到這樣呢?

2008/01/03

An American Werewolf In The London(1981)-(台譯:美國狼人在倫敦)觀後感

劇情簡介:
美國青年傑克和大衛在英格蘭北部的沼澤地裏遭到一個狼人的襲擊,傑克不幸死亡,大衛被附近的村民救起。住院恢復期間以及傷癒出院後,傑克的幽靈常常打擾大衛。

幽靈告訴傑克,他已經染上了狼人血統,勸戴維儘快結束自己生命,以免再去害人。每到月圓之夜,鎮上就有人死亡,幾乎所有的屍體上都留有被野獸吞咬的痕迹。

第二天,大衛從布告上得知這是自己所爲。他請求人們逮捕自己,但沒人理睬。他想斬斷自己的雙手,又沒有勇氣。在電影院裏,大衛再次變態殺人,被人當場開槍擊斃。

觀後感:
本片是喜劇+恐怖,情節簡單,但生動怪誕,表現出野獸的兇狠殘暴。影片最大的特點是特技技巧和化妝藝術。《星際大戰》(Stars War)的化妝師雷克·貝克擔任本片的總化妝師,人物造型臉譜化,在保留《星際大戰》中奇特風格的基礎行,創新了造型,使觀衆感到既恐怖又怪誕。有些形象逼真得令人毛骨悚然。

這部片是筆者最愛的一部片之一,本片獲得1981年第54屆奧斯卡最佳化妝金像獎,也是第一部以Horror Film類型片得獎的作品。本片一開始,導演利用美國鄉村老歌《BLUE MOON》來襯底當背景音樂,認人有種錯覺,不覺得是一部恐怖片的感覺,但慢慢的才讓你陷入緊張的氣氛,它的劇情是說兩個美國人去倫敦旅遊,到了一個鄉下的怪怪的村落,大家看到他們兩個,好像預知會發生什麼是般的搞的大家都神秘西西,氣氛非常詭異及陰森,兩個笨笨的美國年輕人,就慌慌張張的跑了出來,在一片空曠的草原上,忽然間被野生狼類生物襲擊,一死重傷,然後,沒死那位男主角大衛,就在住院的時候,他死去的朋友,滿身傷痕及被抓濫的形象,以殭屍的形式出現在他面前,並告知他已經是個狼人,每當月圓時會變狼人的故事,而漸漸的他的身體也慢慢有了變化了……。

雖然,聽起來好想是老掉牙的故事,但此片,將狼人的優越性及獨特的性格表現的非常出色,並有一段轟轟烈烈的羅漫史般的狼人之戀,更讓本片增加了幾分可看性,但但但但最為經典的是它變身那段,歐!可說是精采萬分,當時電腦特效還不是成熟的年代,利用非常土本煉鋼方式呈現,當時使用Stop Motion黏土動畫來詮釋,它那一枝一枝變長的狼毛是一跟一跟的植入演員身上,然後,漸漸變身的畫面,真是非常經典,手腳變長,身軀漸漸的變成禽獸般的體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部片,毫不遜色!

2008/01/02

Red Road(2006)-(台譯:紅路)觀後感

“紅路”是英國邊郊的一座淒冷而廉價公寓的名字。獨身的安保人員賈姬負責公寓的巡邏工作,她利用閉路電視監視著附近地區的所有細節。

透過辦公室的螢幕,賈姬看到了周圍的人們一幕幕的日常生活片段,粗礫而無聲:一名中年男子每天帶著他那條年老有病的鬥牛犬逛商店;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在一所監獄外和兩個男人聊著天;一對夫婦爬到一塊荒地上做愛;一個孩子在路燈下不知道被什麽東西刺傷了。而下了班之後,當賈姬回到自己的公寓,她的世界似乎空無一物。

她與世界的聯繫只能通過那些粗礫無聲的畫面,而她是被隱藏在這個世界之外的。每天緊盯著城市裡的小角落,默默地保護居民的生命安全。

有一天,一個怪男人突然出現在監視螢幕上,吸引了她的注意,一個她不願意再看到的男人,她毫無選擇而親自上火線,被迫與他近身的接觸…

觀後感:
本片可以說是非常冷門,甚至讓我壓根想留在它身上多注意一些都有點難,而本片是友人強烈推薦給我,我才會注意本片,畢竟這類冷調的片子並非我的偏好,不過作爲頗受好評的導演處女作,倒是有不少可說之處。

本片有許多地方倒是充滿許多耐人尋味的巧妙設計,場景或是人物上的設定,都值得一看,先說女主角,電影一開始,中短髮臉上帶有幾分憔悴,坐在一個佈滿監視螢幕面前,只是一個普通的監視者,身為維護治安的守護者,她通過鏡頭注視著一切,有時偷笑一下,有時位現實捏一把冷汗,她的生活顯得單調,機械和乏味。孤單圍繞著她,除了每兩周一次的牧野偷情,但看的出來內心充滿的矛盾和糾結,糟糕的家庭關係,看不見丈夫和小孩,影片在前半段相當成功的設置了懸念。然後還是通過監視器,把懸念的氛圍加重——“黑暗”在監視器中出現,我們知道她和他有恩怨,但這恩怨關乎她自己,還是她身邊的人,一路上讓我猜測和假想,導演採用了層層剝離的方法慢慢揭露真相,這個手法相當成功。直到那段尺度比較大膽的激情戲,復仇的主題達到高潮,復仇的根源最終呈現,一場人造的強姦是匕首,刺向傑基認定的黑暗——傷害了她孩子的克勞德。

克勞德是個游走在社會邊緣,咎由自取,不激憤子、流氓、無賴和混混的形象,女主角用嚴格監視器審核下的罪犯,一舉一動彷彿上帝監視著渺小的人民,畢竟他曾經傷害女主角的小孩,這個罪惡我們不能忘記,但卻否認他也是個多情種,對女生充滿魅力吸引力,女主角設定一個陷阱要讓克勞德永不能翻身的深淵,將自己穿上最誘人的糖果衣,誘惑著喜歡嚐食蜜糖克勞德,而幾次計畫都被克勞德的柔情一一給破功,緊急脫離薰人的氛圍,但心中那份恨是抹也抹不掉的,終於最後性急的獵食者被成被獵食的對象。

看完本片讓我對女性充滿許多的疑問,在看完李安大師的”色戒”,片中的湯唯為了接近梁朝偉扮演的易先生,必須利用女性最基本和最有價值的籌碼男性進行一場賭局,就是肉體,這場賭局女性沒有贏得餘地,頂多平手收場,性,是一種恐怖的女人和男人之間的焦慮,張愛曼說的好「得到女人的心是透過女人的陰道」,女人對性有著某種的情感寄託,當你越逃避面對,卻越陷越深,彷彿困在蜘蛛網般待宰獵物,最後只能犧牲了。而本片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種犧牲,女主角利用自己為獵物,讓克勞德自認為得到一個戰歷品的愚知,在本片女性只是暫時犧牲自我的尊嚴罷了!卻透過性愛後便成黑寡婦將男性給狠狠咀嚼吞食,一種報復一種最直接的反撲,女性贏了!

導演在背景環境的營造上花了不少功夫,跟我想像中的英國有極大的出入。紅路,先不談象徵,因爲那座高樓就那樣挺立在那裏,它是最直接景象,它和蕭瑟的街道、破敗的街景、胡亂的塗鴉、低俗的酒吧一同構築了一個無比淒涼的區域,甚至它上空的鳥,都只是按照固定的軌迹飛翔。這不是路,這是坑,這是一個無從擺脫的坑。這裏的人無所謂希望,無所謂自由,無所謂禁錮,他們只是追逐啤酒、性、派對,然後睡去,再度醒來之後,思索的無非是下頓啤酒,下次性,下次派對。紅路和它周邊的城市之坑那樣的封閉與邊緣,如果沒有那套城市之光監視系統,掌控鏡頭的女人也許沒有機會介入!


2008/01/01

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1985)-(台譯:芝加哥打鬼)觀後感

劇情簡介:
軍方的危險毒氣在無意中擴散,墓地數百具屍體甦醒開始侵襲小鎮,火葬場外百隻僵屍圍困,對外道路淪陷,困於火葬場的龐克族青少年與殯儀館的工作人員該如何逃出生天?

觀後感:
僵屍又稱為活死人或是喪屍,在各式各樣的恐怖或奇幻類小說、電影、電玩、角色扮演遊戲、漫畫中多次在許多作品中,僵屍是一種不斷散播的傳染現象,通常是藉由抓或咬傷來傳染,受害者通常會瀕死,並會在死後迅速轉化成僵屍。無論如何轉化的現象是死後才出現。

此片顛覆一般觀眾『只要射擊僵屍頭部就會死亡』的刻板印象,僵屍在這部電影中不再緩慢行走,只啃人腦不吃肉,僵屍吃腦的原因是可以驅除復活以後的痛苦,甚至還會喊叫著「brain」且會與人對答,並且還會做開車門等誇張動作,此片殭屍不得焚燒,因焚燒後得氣體就是讓屍體復甦的毒物〝TAIOXIN〞(台譯為戴奧辛)

本片簡潔明瞭的故事內容。85年恐怖片量產熱潮當中,芝加哥打鬼確實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此外片中一開頭,兩位主角在高談恐怖電影的故事情節,小小的幽了同為僵屍經典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一默,同時此電影也是向活死人之夜的導演George A. Romero致敬。從此可見導演「Dan O'Bannon」極力想打破前集並創新另一僵屍電影的主流。

特別是從軍方暗中埋藏的瓦斯桶中,復活而出的腐爛僵屍,堪稱本作品中最值得一看的橋段。另外,龐克女郎在墳場高論自己最想要的死亡方式,沒想到居然會美夢成真。殺死巡邏警官卻又不滿足,利用無線電呼叫救援的橋段等等。《芝加哥打鬼》除了是部恐怖片以外,同時也充滿了許多爆笑場面。雖然以是快30年前的作品。但其中有很多筆者覺得新奇的巧妙處,如影片一開始,螢幕上出現一行詭異字幕,既然說”此片為真人真事” ,讓筆者哭笑不得的黑幽默,而片中很多內容都有前系列的影子及理論,如被咬到會變僵屍等等,還有聯他們說話的內容都還是談前系列的電影內容,真是有趣!

但《芝加哥打鬼》自己也走出一片天空來,電影中出現的僵屍,會思考,會講話騙警察,還會使用工具開門倒是很有趣,尤其是片中殯儀館老闆的朋友和半截女僵屍對談那邊真的很有宗教味啊...,而其中一位演員Frank雖然變成僵屍但是卻選擇自焚真是大仁大義啊(其實會造成更多死人復活)更是有趣及好笑,不但會用跑的,還會說話,讓他們的威脅性更加恐怖,不過,它劇情的張力較為不足,最後的30分鐘就是對抗僵屍入侵的防衛戰,然後發現那兩個員工也變成僵屍了,整個房子亂成一團(不過死者很少) ,就在老闆Burt的突圍下,終於回到殯儀館,他打電話給警察,但是警察也敵不過僵屍的大部隊,然後他打到國防部,將軍知情後就叫一個小兵把那個城鎮炸掉了...本片完,結局也滿遜的,但你喜歡80年代的僵屍片的話,一定要考慮這部經典搞笑僵屍片!

只是我搞不懂,台灣的片商為啥要翻作”芝加哥打鬼” ,真是不懂,片子內容跟芝加哥一點都沒關係,讓人有點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