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天使1號(黎明)很懶惰,所以選擇做了時間、地點、誰該死都不用操心的殺手。天使2號(李嘉欣)很冷豔,是1號的上線,喜歡華服夜出爲1號清理房間。天使3號(金城武)很怪異,從不講話的他愛做的事是半夜撬開別人的店面做生意和拿著攝像機將老爸拍N遍。天使4號( 楊采妮 )很“現實”,雖無法忘記舊男友,卻也能轉身用另外的方式將自己安慰。天使5號(莫文蔚)很神經,喜歡在大雨夜冒出。
五位天使在自己的生活軌道上固執寂寞地前行著,爲了避免換回更多傷心,他們在軌迹交叉時會提醒自己“忘記他是他”,可是,他們的真情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
觀後感: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無聊,是一個無聊男子,有人曾經問我,為什麼都要那麼才晚睡覺,我想了想,似乎也沒特別什麼原因,只是單純不甘心那麼早睡罷了!我迷戀晚上的城市,迷戀晚上難看的電視節目,也迷戀大家都睡著時我可以自由飛翔的自私和自戀;夜裡的事物總是值得讓人停留下腳步多看一眼的奢侈,曾經半夜到住處頂樓吹風,意外覺得沈睡的城市既然那麼寂靜,不大喜歡白天,光線太直接將建築物都醜化了,夜晚微弱光線稀稀疏疏,咆哮而過車輛燈光拋灑四處,讓身邊所有東西都變好看。
《墮落天使》是一部很王家衛風格的電影,解構式敘事手法,城市叢林間的都會男女感情,帶有濃濃宿命論的命運,鏡頭是有生命的,像個調皮男孩般惡作劇跑的很貼近演員臉邊,連痘痘都一清二楚(很年輕的楊采妮),不然就是壓根亂晃動和尾隨演員背後,讓人頭昏眼花也是不錯的電影手法。燈光是昏黃和暗紅的。到處是香港的陰暗潮濕的地面和散發出悲愴感的寂寞霓虹燈。每次看到電影裏的霓虹燈,總覺得傷感。好象五光十色的燈下出現的永遠是一個一個滿是傷痛經歷的載體。
片中演員各各被王家衛塑造的有型而個性,黎明片中冷漠而孤獨,帶有冷冷的殺手氣質;李嘉欣片中擺脫花瓶形象,行徑古怪,時而披頭散髮時而時尚流行,更在片中有大膽自慰演出表現,透過杜可風彷彿吸過大麻般的鏡頭,好迷幻不真實感,遊走在香港大牌檔招牌下的精緻臉龐,被光線增添許多艷麗的妝彩;莫文蔚強眼的金髮造型,失戀歇斯底里的狂癲,哭笑總是混在一起,迷戀黎明的癡情女,情傷過後的今日比昨日更堅強點,迷人身段帶給人挑逗性的刺激和印象;啞巴怪異男金城武,拋棄男孩般的稚氣,多了點點熟男的鬍渣和眼神,對父親互動讓人哭笑不得,更讓人為之鼻酸,更是顯示出另一種王家衛的角度;而片中最喜歡就是楊采妮,自然直接的態度,有點雷鬼味道的髮型,美麗的眼睛和濃眉毛,哭笑不壓抑,很哥們個性,誰說女生為什麼一定要很公主呢?獨立有點主見,卻不失女生對感情的憧憬,的確讓人聯想到《重慶森林》的王菲。
《重慶森林》到《墮落天使》,後者是看似王家衛刻意做的前者黑暗糜爛版本和加工版,內容有許多重疊和衝突,但最大相同處就是每個人都以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內心——獨白。他們對生活的期望、絕望和無奈全部都從語言和表情中流露出來。但《重慶森林》和《墮落天使》在基調上不同的。《重慶森林》基本上是快樂明亮而且調皮的。即使在紛亂的都市中,即使林青霞總是穿著雨衣,即使金城武以跑步蒸發淚水;但是很多事物還是在控制之中,生命還不完全是無可奈何的。然而《墮落天使》卻是哀傷灰暗而深沈的。事物都不在控制之中,所有的人都茫然失措。而金城武這個連接點卻兼具快樂與哀傷。電影中他的調皮和樂觀是秉承自《重慶森林》的;同時他調皮的背後卻有較深沈的類似鉛一樣的東西延伸到《墮落天使》。
金城武和他老爸的那段感情戲,看到老爸半夜起來看錄像的時候,我竟然鼻酸。老爸的固執,老爸的體貼,兒子的調皮,兒子的用心。老爸的養育,老爸的死亡,兒子的想念,兒子的長大。太感人,金城武這樣的男子,做的一切都讓人無法抗拒。大概只有在面對親情和愛情的時候,我們都是那麽天真而脆弱。
《墮落天使》電影中王家衛不追求一個邏輯性,甚至追求一個氣氛和感覺的視覺呈現,如片中金城武他不說話,肢體成了他鼓動熱情的唇舌:剁肉剁到給砧板上的豬做馬殺雞、做廁所小弟熱情到追著人脫褲子、幫人洗頭差點用泡沫將人淹死、開冰奇淋店把一家三口噎得說不出話,重點是他所做的工作都是獨自到市場將別人攤位打開自己當起夜晚老闆;透過他的莫名殷勤,我看進他的漆亮雙瞳,寂寞,像盈盈欲滴的黑色眼淚,狠狠腐蝕我的寥落歡顔。
《墮落天使》中的幾個人似乎比我們還麻木,他們頹廢得過著日子,眼前沒有眼前,只有迷惘和沈淪。他們太多地沈湎於自我,而把別人遠遠地拒於身外,冷漠從來都是他們自我的保護傘。黎明是殺手,殺人的時候在血泊中離開,不殺人的時候在等待殺人的時候;李嘉欣是殺手的經紀人,她只是每次給人帶來死亡的資訊;金城武是個出獄的啞巴,在夜間遊蕩的時候隨便打開別人的店鋪,隨便抓住別人,爲他們“服務”;楊采妮正在失戀的神經質中,青春期的騷動和情欲需要她在發狂中發泄;也許還有莫文蔚,身和心的無際漂泊……就像整部影片的畫面,黯淡、無序、雜亂、散漫……
電影最後終於天亮了,故事也明亮了……
2008/12/26
2008/12/25
漂浪青春(Drifting Flowers)(2008)-觀後感
劇情簡介:
青春易逝,生命不斷轉進,三個不同世代的男人女人,三段同樣酸甜的愛情追尋。
當青春時光逝去時,生命還剩什麽意義,而我們又該做些什麽?…
觀後感:
《刺青》導演周美鈴再度挑戰女同志話題,請來陸奕靜與房思瑜等人演出,三段式的敍事結構,講述了三個同性戀者各自的感情經歷。導演算是台灣勇敢的女導演,一路走來一直堅持自己電影理念,早期紀錄片內容多元本土意識強烈,偏重美學創意與哲學獨立思想,甚於道德文化使命的創作概念,她視拍片為修行,「只是透過創作,辯證生命課題、探索命運」;其作品透露深厚的哲學背景,重視文學氛圍,並講究美學藝術層次;其說故事方式常有「寓言」式的深度與趣味,對生命課題用力之深,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部35厘米電影劇情長片《艷光四射歌舞團》到《刺青》接著到本片,電影主體鮮明訴求,探討著同性戀在台灣社會中被不公平看待和壓抑的部分,真實而且極具情感,或許導演自己本身特殊身份關係,電影許多細節描述總是處理的讓人印象深刻。同性戀議題電影在市場中,總是兩極化反應,極好跟極壞的極端對比,更別說台灣萎靡的電影市場中求生存,及兼具商業和藝術中間取得平衡,相信是一條不知盡頭方遠的顛簸不平的泥沼路。
故事一開始台語動人歌聲,馬上吸引觀者感官神經!第一段女主角菁菁唱的閩南語,有幾句裏含著這兩個字眼,微微,她唱出來真好聽,柔軟的,纏綿的,顫抖的,裹挾著絲絲無力,塌陷到心裏。原來是許景淳所寫的詞曲,將女性的柔跟美透過音符表現淋漓盡致。
《漂浪青春》算是一特別的電影,它很台灣,也很女性,電影幾乎完全台語發音,台語這個語言,再當代許多年輕導演電影中,似乎變成被遺忘的元素,除了最近火紅的《海角七號》外,絕大部分電影都不再使用台語為主要語言,所以導致本片額外出平易近人、但令人驚異的生命風景,特別是導演她那麽貼近土地、貼近生活、貼近我們的成長經歷,所以她非常“台”,一種質感細膩的“台”、詩意盎然的“台”,是專屬於這方島嶼所吟唱的一首獨特情歌。
電影中出現的角色都有一個特性,名字都充滿脆弱感,菁菁,水蓮,竹篙(台語),阿海,這些名字仿佛盈滿了水波,搖搖欲墜。她們都是如水一般的女子,無論是外表的清秀還是性情的靈動。
第一段:妹狗。
8歲的小女孩,在嫉妒的情緒中,發現了愛情;她心儀的物件,是一個英姿煥發的女樂師竹篙,小妹狗爲這樂師所迷倒,卻無意間發現盲歌女姐姐和樂師間的親密接吻,小妹狗既憤怒又失落,遂隨口欺騙姐姐,使得眼盲的姐姐迷失在人山人海的廟會之中,迷失了方向。此事使得妹狗遭到竹篙的憤怒責駡,妹狗難過地離家出走,社工也質疑盲姐姐照顧妹妹的能力,賭氣的妹狗,從此留在寄養家庭,寄養媽媽寵愛妹狗,希望姐姐在妹狗長大之前不要來找她。妹狗雖然得到了優渥的生活,但內心懊悔的她,心中始終有一處空蕩蕩…
第二段:水蓮。
青春的記憶猶在,怎知愛情早已到了盡頭;失智的老婆婆水蓮孤獨地活在一團紛亂的記憶裏;年輕時,她曾和阿彥辦了一場假結婚,新郎新娘各有自己的同性愛人。但如今,水蓮的愛人早已去世,而新郎阿彥,則在情人來來去去中,發現自己感染了愛滋病,他悲傷孤寂,自暴自棄著不願就醫。水蓮把阿彥誤認爲是過世的同志愛人,固執地將阿彥留在身邊,並要求他穿上女裝,以免這段同性戀情曝光;阿彥不忍一再戳破水蓮,只好任她擺佈;於是,一個失憶的婆婆和一個扮裝的阿公,並肩坐在公園裏,形象怪異;但這古怪的形狀卻引來一群惡少看不順眼,他們戲弄阿彥、挑釁辱駡,一場尷尬至極的衝突就要爆發…
第三段:竹篙。
時光倒退,回到前述主角們的青少年時期,男孩子氣的竹篙和女性化的阿彥是要好的玩伴;這年他們還不到17歲。竹篙發育中的女性身體,令她感到渾身不對勁;她偷偷束綁自己的乳房,同時也因爲自己“半男娘”的狀態,遭到大哥的排擠;竹篙不明白自己到底是男還是女,找不到自己在家族社會中的定位。竹篙和布袋戲班舞孃水蓮發生了一夜戀情,兩人在身體的探索中探索著各自的困惑;青春的秘密在暗夜中流動,竹篙漸漸明白了自我;天亮,她們的困惑已消失,竹篙已有了長大的感覺,她決定獨立生活,而未知的命運,將在遠方等著她勇敢去探索…
電影看似三段不同單篇故事,各自獨立,卻又關關貫連;三段故事,六個女/男同志,一條漂浪的「生命之流」。而導演透過火車穿越山洞詮釋時空的轉換,明亮的光線瞬間變暗,是對生命困惑,對自己選擇方向產生困惑,原本明亮的光線,頓時間進入成伸手不見五指漆黑的空間,人生不斷出現讓我們無法抉擇的時刻,但人事物本質都沒改變,只是你無法看清楚看分辨而已! 這是天性,然而在異性戀主導的世界裏,是不被認同和允許的。即便如此,誰能扼殺得了這樣的天性?存在即是合理,哪怕是不被接受。
竹篙和水蓮寥寥幾句對白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這樣到底是女生還是男生?”
“你當然是女生,一個不喜歡自己身體的女生”
“我不想當女生,可是我也不想當男生阿…… 女生可以愛女生麽?”
“當然可以阿,愛就愛了啊”
青春易逝,生命不斷轉進,三個不同世代的男人女人,三段同樣酸甜的愛情追尋。
當青春時光逝去時,生命還剩什麽意義,而我們又該做些什麽?…
觀後感:
《刺青》導演周美鈴再度挑戰女同志話題,請來陸奕靜與房思瑜等人演出,三段式的敍事結構,講述了三個同性戀者各自的感情經歷。導演算是台灣勇敢的女導演,一路走來一直堅持自己電影理念,早期紀錄片內容多元本土意識強烈,偏重美學創意與哲學獨立思想,甚於道德文化使命的創作概念,她視拍片為修行,「只是透過創作,辯證生命課題、探索命運」;其作品透露深厚的哲學背景,重視文學氛圍,並講究美學藝術層次;其說故事方式常有「寓言」式的深度與趣味,對生命課題用力之深,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部35厘米電影劇情長片《艷光四射歌舞團》到《刺青》接著到本片,電影主體鮮明訴求,探討著同性戀在台灣社會中被不公平看待和壓抑的部分,真實而且極具情感,或許導演自己本身特殊身份關係,電影許多細節描述總是處理的讓人印象深刻。同性戀議題電影在市場中,總是兩極化反應,極好跟極壞的極端對比,更別說台灣萎靡的電影市場中求生存,及兼具商業和藝術中間取得平衡,相信是一條不知盡頭方遠的顛簸不平的泥沼路。
故事一開始台語動人歌聲,馬上吸引觀者感官神經!第一段女主角菁菁唱的閩南語,有幾句裏含著這兩個字眼,微微,她唱出來真好聽,柔軟的,纏綿的,顫抖的,裹挾著絲絲無力,塌陷到心裏。原來是許景淳所寫的詞曲,將女性的柔跟美透過音符表現淋漓盡致。
《漂浪青春》算是一特別的電影,它很台灣,也很女性,電影幾乎完全台語發音,台語這個語言,再當代許多年輕導演電影中,似乎變成被遺忘的元素,除了最近火紅的《海角七號》外,絕大部分電影都不再使用台語為主要語言,所以導致本片額外出平易近人、但令人驚異的生命風景,特別是導演她那麽貼近土地、貼近生活、貼近我們的成長經歷,所以她非常“台”,一種質感細膩的“台”、詩意盎然的“台”,是專屬於這方島嶼所吟唱的一首獨特情歌。
電影中出現的角色都有一個特性,名字都充滿脆弱感,菁菁,水蓮,竹篙(台語),阿海,這些名字仿佛盈滿了水波,搖搖欲墜。她們都是如水一般的女子,無論是外表的清秀還是性情的靈動。
第一段:妹狗。
8歲的小女孩,在嫉妒的情緒中,發現了愛情;她心儀的物件,是一個英姿煥發的女樂師竹篙,小妹狗爲這樂師所迷倒,卻無意間發現盲歌女姐姐和樂師間的親密接吻,小妹狗既憤怒又失落,遂隨口欺騙姐姐,使得眼盲的姐姐迷失在人山人海的廟會之中,迷失了方向。此事使得妹狗遭到竹篙的憤怒責駡,妹狗難過地離家出走,社工也質疑盲姐姐照顧妹妹的能力,賭氣的妹狗,從此留在寄養家庭,寄養媽媽寵愛妹狗,希望姐姐在妹狗長大之前不要來找她。妹狗雖然得到了優渥的生活,但內心懊悔的她,心中始終有一處空蕩蕩…
第二段:水蓮。
青春的記憶猶在,怎知愛情早已到了盡頭;失智的老婆婆水蓮孤獨地活在一團紛亂的記憶裏;年輕時,她曾和阿彥辦了一場假結婚,新郎新娘各有自己的同性愛人。但如今,水蓮的愛人早已去世,而新郎阿彥,則在情人來來去去中,發現自己感染了愛滋病,他悲傷孤寂,自暴自棄著不願就醫。水蓮把阿彥誤認爲是過世的同志愛人,固執地將阿彥留在身邊,並要求他穿上女裝,以免這段同性戀情曝光;阿彥不忍一再戳破水蓮,只好任她擺佈;於是,一個失憶的婆婆和一個扮裝的阿公,並肩坐在公園裏,形象怪異;但這古怪的形狀卻引來一群惡少看不順眼,他們戲弄阿彥、挑釁辱駡,一場尷尬至極的衝突就要爆發…
第三段:竹篙。
時光倒退,回到前述主角們的青少年時期,男孩子氣的竹篙和女性化的阿彥是要好的玩伴;這年他們還不到17歲。竹篙發育中的女性身體,令她感到渾身不對勁;她偷偷束綁自己的乳房,同時也因爲自己“半男娘”的狀態,遭到大哥的排擠;竹篙不明白自己到底是男還是女,找不到自己在家族社會中的定位。竹篙和布袋戲班舞孃水蓮發生了一夜戀情,兩人在身體的探索中探索著各自的困惑;青春的秘密在暗夜中流動,竹篙漸漸明白了自我;天亮,她們的困惑已消失,竹篙已有了長大的感覺,她決定獨立生活,而未知的命運,將在遠方等著她勇敢去探索…
電影看似三段不同單篇故事,各自獨立,卻又關關貫連;三段故事,六個女/男同志,一條漂浪的「生命之流」。而導演透過火車穿越山洞詮釋時空的轉換,明亮的光線瞬間變暗,是對生命困惑,對自己選擇方向產生困惑,原本明亮的光線,頓時間進入成伸手不見五指漆黑的空間,人生不斷出現讓我們無法抉擇的時刻,但人事物本質都沒改變,只是你無法看清楚看分辨而已! 這是天性,然而在異性戀主導的世界裏,是不被認同和允許的。即便如此,誰能扼殺得了這樣的天性?存在即是合理,哪怕是不被接受。
竹篙和水蓮寥寥幾句對白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這樣到底是女生還是男生?”
“你當然是女生,一個不喜歡自己身體的女生”
“我不想當女生,可是我也不想當男生阿…… 女生可以愛女生麽?”
“當然可以阿,愛就愛了啊”
2008/12/21
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2000)-觀後感(重看)
劇情簡介:
1960年代的香港,報館編輯周慕雲(梁朝偉)與太太搬進一間住戶多是上海人的公寓,和某家日資公司的貿易代表陳先生與太太蘇麗珍(張曼玉)成了鄰居。因爲發現各自在外工作的配偶背著他們有了婚外情,周慕雲和蘇麗珍開始見面商討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及相應對策。
起初兩人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就事談事,可是日子一日接一日過去後,在周圍一幫上海鄰居的閒言碎語中,他們發現配偶的事早空出了他們的腦袋,彼此眼裏只剩下了對方,而刻意回避已生出的感情的結果,是更加刻骨的相思。
觀後感:
最近中了王家衛的毒,奇怪的感覺,以往很多電影看過就算了,雖然有感覺很難讓燃起我重新觀看的慾望,但墨鏡佬的電影卻有種魔力,幾年前看過了,現在又讓我重先拿出來看,仍別一番風味,或許這就是一種韻味,如一泡好茶,會回甘。我迷戀他的影像,如碎片式的敍事風格、搖晃的鏡頭、空洞的眼神、午夜街頭的喃喃自語和逼仄空間中呈現出的一種舊時代的頹敗又神秘的氣息等等,但卻總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講述自己的感受。
每個男人心中難免有一個女神(別說沒有),是一個不會企圖玷汙碰觸的角色,只想遠遠觀看美麗,不願意輕易觸碰凋零,可遠觀不能褻玩焉,張曼玉的美豔蠱惑。仍是那麽不經意的一臉清傲,孤冷的眉,清澈的眼,內斂而透明的笑容,像有一個陌生的靈魂斂翅隱在睫毛的陰影裏。她穿著團花暗錦的旗袍在鏡頭裏行走,高挑的身材,玲瓏的鎖骨,狐仙一樣的背影,好像一陣煙霧漫過。她的身姿與六十年代的衣香鬢影重疊,交割。
電影彷彿張曼玉的旗袍秀,美不勝收,憂鬱的藍色帶紅,典雅的黃色帶白,高貴的黑色花樣點綴,婀娜多姿搖曳的旗袍,昏黃的路燈,梳的一絲不苟的復古髮型,一切欲說還羞的情感,如一張泛黃的老唱盤,在歲月的留聲機中靜靜旋轉。沒有喧鬧的浮躁,沒有泡沫文化的縮影,只是哀婉卻唯美地唱著一首老歌:花樣的年華。一部不俗的電影也隨之遝來,一樣的溫情脈脈。
一直注意王導身邊幾位合作夥伴,尤其美術服裝指導--張叔平更是出色,從早期的《阿飛正傳》到《我的藍莓夜》,設計角色個性鮮明,服裝一直都是王導電影中另一個說故事的元素,少了服裝這環節,王家衛不再是王家衛,風格不再是風格,充其量只是一個還滿會說故事的墨鏡佬,從《重慶森林》王菲的隨性有型,《阿飛正傳》張國榮的紈絝不羈,《春光乍洩》梁朝偉癡情種,《我的藍莓夜》裘德洛高貴雅痞,更別說張曼玉的雍容華貴,張叔平的功勞不可少。另一位當然是杜可風,安靜沉穩鏡頭補抓煙霧繚繞裏的眼神,還有幽暗的燈光,數不清的慢鏡頭,鏡頭不斷的切換,卻又都那麽小,門框,樓梯拐角,廚房的門,扶梯欄杆,西門子的鐘,斑駁的牆面,面鋪外路燈下刷著哮喘字樣的小廣告,和總是出現的大雨……就那麼剛好,不多不少的構圖很讓人陶醉在電影許多小細節中,忘了跟劇情繼續前進 。
王家衛的電影世界觀中,一直圍繞著都市中男男女女的愛情關係,但是很弔詭是電影中的愛情,愛情總是帶著一種遺憾和清淡,像似男女曖昧中又多一點點調皮的程度,那個情感平衡槓總是起伏很大,很難平衡,所以極少看到王家為電影有過分激情演出,或許是世上最飄忽的,莫過於愛情,拿以捉摸,連王導這樣覺得。有時候,它的到來那麽的洶湧,讓人從心中開始被碰撞的徹徹底底。有時它又是那麽難以捉摸,來去都很難看清。
王家衛的電影,如果少了音樂,那電影很難說呈現什麽面貌。熟悉的「Happy Together」「Carlifonia Dream」「忘記她」也讓我直接性帶到他的電影畫面,我們只能說影片音樂和他的臺詞一樣,都是構成他電影的重要部分。可以說在這部影片裏,不懂音樂的人,也會從音樂中讀到了一些東西。影片中那部留聲機不斷播放著主題曲和周璿的老歌《花樣的年華》,不斷播放著很奇妙的爵士樂,這些都讓觀衆想起了20、30年代的舊上海。可是又從不中不洋的爵士樂之中,感覺這是在現在。誘人的華爾茲和絃樂的整體處理,象徵著兩性激情與守舊相衝突的矛盾。這種聲音總是在影片最關鍵的時候響起,而它往往代替了主角的語言,卻恰如其分。有些不能用言語表達的奇妙感情,用留聲機表達起來,卻有些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通感。
看了幾部王家衛的電影,隱隱約約看出故事和故事間有許多相連性,甚至留下許多讓人耐人尋味的伏筆,大膽猜測,是否王家衛企圖透過自己電影編織一個巨大的電影,每一作品只是一個小單元,而連結起來便是一個大電影,不是沒有原因的,從《阿飛正傳》最後結局,忽然間出現梁朝偉畫面,造型卻似《花樣年華》的造型,沒有說明也沒有理由的就結束,後來《2046》的完成,更讓人覺得是《花樣年華》的延續作品,《我的藍莓夜》彷彿是《重慶森林》的補充版,總總線索一絲一線連接組成的概念,被他明晰地創造並發展起來,那就是人與人交流的願望與這種願望無法實現的無奈始終在交替著,最終總是後者戰勝了前者。很多的時候,我喜歡在深夜靜靜地聽著那些不同故事中的人物的獨白,感到很快樂。這很奇怪,因爲那些聲音聽起來都很孤獨和寂落,卻能感到它們離自己是那麽近,好像就在耳畔響起,很親切。
題外話:兩年前,跟朋友到香港“血拼”,意外闖進王家衛的世界裡,逛街逛到旺角一家復古餐廳用餐,外觀沒有大招牌也沒有明顯特徵,安靜平易近人,走進昏暗的餐廳,安靜的讓人動作僵硬,頓時覺的環境眼熟,跟朋友眼睛互相對上,心中那個答案同時說出:《花樣年華》!沒錯!就是電影中梁朝偉和張曼玉吃牛扒的那個舊式西餐廳,氣氛高雅,東西還好!哈哈!(我當然不免其俗也點了一份牛扒吃啊)
1960年代的香港,報館編輯周慕雲(梁朝偉)與太太搬進一間住戶多是上海人的公寓,和某家日資公司的貿易代表陳先生與太太蘇麗珍(張曼玉)成了鄰居。因爲發現各自在外工作的配偶背著他們有了婚外情,周慕雲和蘇麗珍開始見面商討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及相應對策。
起初兩人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就事談事,可是日子一日接一日過去後,在周圍一幫上海鄰居的閒言碎語中,他們發現配偶的事早空出了他們的腦袋,彼此眼裏只剩下了對方,而刻意回避已生出的感情的結果,是更加刻骨的相思。
觀後感:
最近中了王家衛的毒,奇怪的感覺,以往很多電影看過就算了,雖然有感覺很難讓燃起我重新觀看的慾望,但墨鏡佬的電影卻有種魔力,幾年前看過了,現在又讓我重先拿出來看,仍別一番風味,或許這就是一種韻味,如一泡好茶,會回甘。我迷戀他的影像,如碎片式的敍事風格、搖晃的鏡頭、空洞的眼神、午夜街頭的喃喃自語和逼仄空間中呈現出的一種舊時代的頹敗又神秘的氣息等等,但卻總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講述自己的感受。
每個男人心中難免有一個女神(別說沒有),是一個不會企圖玷汙碰觸的角色,只想遠遠觀看美麗,不願意輕易觸碰凋零,可遠觀不能褻玩焉,張曼玉的美豔蠱惑。仍是那麽不經意的一臉清傲,孤冷的眉,清澈的眼,內斂而透明的笑容,像有一個陌生的靈魂斂翅隱在睫毛的陰影裏。她穿著團花暗錦的旗袍在鏡頭裏行走,高挑的身材,玲瓏的鎖骨,狐仙一樣的背影,好像一陣煙霧漫過。她的身姿與六十年代的衣香鬢影重疊,交割。
電影彷彿張曼玉的旗袍秀,美不勝收,憂鬱的藍色帶紅,典雅的黃色帶白,高貴的黑色花樣點綴,婀娜多姿搖曳的旗袍,昏黃的路燈,梳的一絲不苟的復古髮型,一切欲說還羞的情感,如一張泛黃的老唱盤,在歲月的留聲機中靜靜旋轉。沒有喧鬧的浮躁,沒有泡沫文化的縮影,只是哀婉卻唯美地唱著一首老歌:花樣的年華。一部不俗的電影也隨之遝來,一樣的溫情脈脈。
一直注意王導身邊幾位合作夥伴,尤其美術服裝指導--張叔平更是出色,從早期的《阿飛正傳》到《我的藍莓夜》,設計角色個性鮮明,服裝一直都是王導電影中另一個說故事的元素,少了服裝這環節,王家衛不再是王家衛,風格不再是風格,充其量只是一個還滿會說故事的墨鏡佬,從《重慶森林》王菲的隨性有型,《阿飛正傳》張國榮的紈絝不羈,《春光乍洩》梁朝偉癡情種,《我的藍莓夜》裘德洛高貴雅痞,更別說張曼玉的雍容華貴,張叔平的功勞不可少。另一位當然是杜可風,安靜沉穩鏡頭補抓煙霧繚繞裏的眼神,還有幽暗的燈光,數不清的慢鏡頭,鏡頭不斷的切換,卻又都那麽小,門框,樓梯拐角,廚房的門,扶梯欄杆,西門子的鐘,斑駁的牆面,面鋪外路燈下刷著哮喘字樣的小廣告,和總是出現的大雨……就那麼剛好,不多不少的構圖很讓人陶醉在電影許多小細節中,忘了跟劇情繼續前進 。
王家衛的電影世界觀中,一直圍繞著都市中男男女女的愛情關係,但是很弔詭是電影中的愛情,愛情總是帶著一種遺憾和清淡,像似男女曖昧中又多一點點調皮的程度,那個情感平衡槓總是起伏很大,很難平衡,所以極少看到王家為電影有過分激情演出,或許是世上最飄忽的,莫過於愛情,拿以捉摸,連王導這樣覺得。有時候,它的到來那麽的洶湧,讓人從心中開始被碰撞的徹徹底底。有時它又是那麽難以捉摸,來去都很難看清。
王家衛的電影,如果少了音樂,那電影很難說呈現什麽面貌。熟悉的「Happy Together」「Carlifonia Dream」「忘記她」也讓我直接性帶到他的電影畫面,我們只能說影片音樂和他的臺詞一樣,都是構成他電影的重要部分。可以說在這部影片裏,不懂音樂的人,也會從音樂中讀到了一些東西。影片中那部留聲機不斷播放著主題曲和周璿的老歌《花樣的年華》,不斷播放著很奇妙的爵士樂,這些都讓觀衆想起了20、30年代的舊上海。可是又從不中不洋的爵士樂之中,感覺這是在現在。誘人的華爾茲和絃樂的整體處理,象徵著兩性激情與守舊相衝突的矛盾。這種聲音總是在影片最關鍵的時候響起,而它往往代替了主角的語言,卻恰如其分。有些不能用言語表達的奇妙感情,用留聲機表達起來,卻有些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通感。
看了幾部王家衛的電影,隱隱約約看出故事和故事間有許多相連性,甚至留下許多讓人耐人尋味的伏筆,大膽猜測,是否王家衛企圖透過自己電影編織一個巨大的電影,每一作品只是一個小單元,而連結起來便是一個大電影,不是沒有原因的,從《阿飛正傳》最後結局,忽然間出現梁朝偉畫面,造型卻似《花樣年華》的造型,沒有說明也沒有理由的就結束,後來《2046》的完成,更讓人覺得是《花樣年華》的延續作品,《我的藍莓夜》彷彿是《重慶森林》的補充版,總總線索一絲一線連接組成的概念,被他明晰地創造並發展起來,那就是人與人交流的願望與這種願望無法實現的無奈始終在交替著,最終總是後者戰勝了前者。很多的時候,我喜歡在深夜靜靜地聽著那些不同故事中的人物的獨白,感到很快樂。這很奇怪,因爲那些聲音聽起來都很孤獨和寂落,卻能感到它們離自己是那麽近,好像就在耳畔響起,很親切。
題外話:兩年前,跟朋友到香港“血拼”,意外闖進王家衛的世界裡,逛街逛到旺角一家復古餐廳用餐,外觀沒有大招牌也沒有明顯特徵,安靜平易近人,走進昏暗的餐廳,安靜的讓人動作僵硬,頓時覺的環境眼熟,跟朋友眼睛互相對上,心中那個答案同時說出:《花樣年華》!沒錯!就是電影中梁朝偉和張曼玉吃牛扒的那個舊式西餐廳,氣氛高雅,東西還好!哈哈!(我當然不免其俗也點了一份牛扒吃啊)
Zéro de conduite(1933)-(台譯:操行零分)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講假期過後一群學生乘火車返回寄宿學校。孩子們在如牢籠般的學校感到壓抑:單調無聊的生活令人窒息,還要經常無故受到呵斥或者體罰。學校總監對於沒有聽從他的命令的幾個學生宣佈他們操行零分,禁止他們星期天外出。
孩子們終於忍無可忍,最後在學校校慶之日,當各方頭面人物紛紛到齊的時候,學生們將書本、鞋子、罐頭等從屋頂抛下,引起“學生佔領”事件,教學樓頂樓上飄揚起一面繪有骷髏的旗子。
學生們盡情地在教室爲他們的造反狂歡。本片被認爲是導演Jean Vigo的電影自傳。之前幾乎沒有其他電影作品如此描述青少年:淘氣、反叛、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活潑、單純、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觀後感:
反抗是人的本性,是對不公平外力的反應,嬰兒期莫過利用哭泣來作為表達不滿,懦弱卻有效用,逐漸長大了,知道哭泣已經不再有用了(但政治人物很愛用),開始懂的揮動自己手腳,以拳頭反駁自我內心不滿,不能否認武力在人生中某階段性是管用的,但隨著知識漸增,所瞭解方式越多,可透過自己身體言語甚至思考來反抗。人一生都反抗,反抗教育體制、反抗父母管教、反抗社會不平、反抗政治壓迫、甚至反抗自己身體的生老病死,但誰也沒辦法抗勝死亡。電影主題很直接,透過兒童視角審視大人世界,但達不到基本合理回應,只好鬧翻它,劇情寫實卻帶有些些超現實色彩,電影中構圖、剪輯、用光方面都極為出色,尤其羽毛如雨下的場景已成爲經典。
電影帶有濃濃的反政府主義,誇張造反舉動來擾亂大人所定的秩序,大人只是一昧為了自己利益而定下許多怪條約,怪規矩,兒童只能接受,例如片中每天廚房準備給兒童餐點,只有煮花生這單樣菜,兒童每天吃著沒營養食物,原因只是為了幾天後的校慶典禮可以隆重,壓抑不住的兒童玩弄起食物戰爭,亂丟食物表達不滿(聯想到電影監獄風雲) 。
1933年的歐洲,是沒有任何幻想可言的,工業革命污染了環境,利潤摧毀了以往的價值觀,髒髒的現實在一步步吞噬藝術,不再有普羅旺斯似的愛情,不再有騎士和正義,不免讓人聯想1933當年希特勒侵佔整個歐洲大陸,納粹國旗插滿街道的畫面,人們在壓抑中打磨最後的時間,繼續苟且。
這幾個老師的出現是對傳統教師形象的顛覆,但這何嘗不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老師角色的縮影呢?電影中校長個子矮小,身穿西裝,眼尖發現原來是位侏儒飾演,老是權威式訓話後,又被他自己殘缺的身體條件製造出許多笑話,如拿不到自己放在高處帽子困境,更明顯觀察到導演對階級制度的諷刺和調侃,也是對官僚的輕蔑。
電影雖然1933年電影,卻裝滿意想不到的巧思,甚至以現在看來還滿搖滾意識,也影響了許多往後兒童題材作品,如Francois Truffaut的《四百擊》和Lindsay Anderson的《if…》甚至《A Clockwork Orange》。歲月的流逝,並沒有讓我們有脫離學校的感覺,因爲,社會是最大的教室,我們還是小孩子,永遠長不大,沒畢業。而我們的革命還是要前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導演Jean Vigo, 29歲病故,作品影響無數法國導演,也有新浪潮開山始祖稱號。
故事講假期過後一群學生乘火車返回寄宿學校。孩子們在如牢籠般的學校感到壓抑:單調無聊的生活令人窒息,還要經常無故受到呵斥或者體罰。學校總監對於沒有聽從他的命令的幾個學生宣佈他們操行零分,禁止他們星期天外出。
孩子們終於忍無可忍,最後在學校校慶之日,當各方頭面人物紛紛到齊的時候,學生們將書本、鞋子、罐頭等從屋頂抛下,引起“學生佔領”事件,教學樓頂樓上飄揚起一面繪有骷髏的旗子。
學生們盡情地在教室爲他們的造反狂歡。本片被認爲是導演Jean Vigo的電影自傳。之前幾乎沒有其他電影作品如此描述青少年:淘氣、反叛、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活潑、單純、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觀後感:
反抗是人的本性,是對不公平外力的反應,嬰兒期莫過利用哭泣來作為表達不滿,懦弱卻有效用,逐漸長大了,知道哭泣已經不再有用了(但政治人物很愛用),開始懂的揮動自己手腳,以拳頭反駁自我內心不滿,不能否認武力在人生中某階段性是管用的,但隨著知識漸增,所瞭解方式越多,可透過自己身體言語甚至思考來反抗。人一生都反抗,反抗教育體制、反抗父母管教、反抗社會不平、反抗政治壓迫、甚至反抗自己身體的生老病死,但誰也沒辦法抗勝死亡。電影主題很直接,透過兒童視角審視大人世界,但達不到基本合理回應,只好鬧翻它,劇情寫實卻帶有些些超現實色彩,電影中構圖、剪輯、用光方面都極為出色,尤其羽毛如雨下的場景已成爲經典。
電影帶有濃濃的反政府主義,誇張造反舉動來擾亂大人所定的秩序,大人只是一昧為了自己利益而定下許多怪條約,怪規矩,兒童只能接受,例如片中每天廚房準備給兒童餐點,只有煮花生這單樣菜,兒童每天吃著沒營養食物,原因只是為了幾天後的校慶典禮可以隆重,壓抑不住的兒童玩弄起食物戰爭,亂丟食物表達不滿(聯想到電影監獄風雲) 。
1933年的歐洲,是沒有任何幻想可言的,工業革命污染了環境,利潤摧毀了以往的價值觀,髒髒的現實在一步步吞噬藝術,不再有普羅旺斯似的愛情,不再有騎士和正義,不免讓人聯想1933當年希特勒侵佔整個歐洲大陸,納粹國旗插滿街道的畫面,人們在壓抑中打磨最後的時間,繼續苟且。
這幾個老師的出現是對傳統教師形象的顛覆,但這何嘗不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老師角色的縮影呢?電影中校長個子矮小,身穿西裝,眼尖發現原來是位侏儒飾演,老是權威式訓話後,又被他自己殘缺的身體條件製造出許多笑話,如拿不到自己放在高處帽子困境,更明顯觀察到導演對階級制度的諷刺和調侃,也是對官僚的輕蔑。
電影雖然1933年電影,卻裝滿意想不到的巧思,甚至以現在看來還滿搖滾意識,也影響了許多往後兒童題材作品,如Francois Truffaut的《四百擊》和Lindsay Anderson的《if…》甚至《A Clockwork Orange》。歲月的流逝,並沒有讓我們有脫離學校的感覺,因爲,社會是最大的教室,我們還是小孩子,永遠長不大,沒畢業。而我們的革命還是要前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導演Jean Vigo, 29歲病故,作品影響無數法國導演,也有新浪潮開山始祖稱號。
2008/12/20
Angst essen Seele auf(1974)-(台譯: 恐懼吞噬心靈)觀後感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敍述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是一個愛情故事,由兩個不同國籍、不同年齡的孤獨男女譜寫而成。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使年近60的寡婦埃米與來自摩洛哥的汽修工人30來歲的阿里在酒吧認識。兩人互訴苦悶、相互同情,在衆人歧視的目光下結成夫婦。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界因素的改變使他們之間的內在差異凸現出來,矛盾也隨之出現,倆人的感情越來越疏遠。
觀後感:
《恐懼吞噬心靈》是我第一次接觸德國新電影導演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的作品,嚴肅帶有批判性,卻很有意思,故事說著一個六十歲女人和比她小二十歲的外籍工人的愛情。這個故事是對社會的一種批判,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年齡的差異、社會的歧視與誤解、命運的捉弄是造成悲劇的本源。
這顯然不是常規模式下的愛情,但這種感情顯然也很真實,但若要強調愛情的美好,注定是要失望的,因爲他們沒有美好的臉龐,也沒有光明燦爛的未來,他們是小心翼翼地扶持走著,在共同面對生活的艱難和狹隘時,彼此尋找到的溫暖和依靠,他們之間的感情更是一種對恐懼和空白的回擊,擁有對方能讓彼此更強大,因爲生命實在太讓他們難以掌握了。但阿里和吧女上床的鏡頭如此冷酷,正對應著他和埃米從無正面的做愛鏡頭,揭示了感情的軟弱和無力,埃米說“你是自由的,我老了”,這是她認命後的安然,因爲無法改變,所以只能被動接受,原以爲是生命得到延伸,其實夢幻破滅之後的痛苦讓她更手足無措,恐懼依然會吞噬心靈,相對於環境給他們的恐懼,自身對“愛”的恐懼更致命。最後的鏡頭是埃米在阿里病床前的哭泣,我們無從知曉他們以後的走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的生命將會更荒涼,Fassbinder在鋪展了溫暖之後,終於還是讓他的恐懼和死亡再次主宰了全部。
愛情、不安全感、童年記憶、社會形態、人際關系、不確定性、自然……女人的恐懼感像一張碩大密實的網,在獨處時,在深夜裏,更在人群深處,在繁華背後……那是宿命裏的脆弱、敏感。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採用一系列的佈局展現外界給予這一對忘年異國戀的難堪,並從側面表現戰後德國人民對於外籍勞工的歧視。他不失時機地以面部表情特寫來表達旁觀者對於這對戀人的冷漠的態度,這樣産生的畫面,在力度上比起謾駡更爲強烈。他也延續著一貫疏離的筆調,刻意地在鏡頭與鏡頭間留下靜默的停滯,以此來製造電影與現實在時間度量上的不對等,使觀影者産生壓抑與不適,誇大疏離造成的心理效果。鏡子的意象也反復在影片中出現,不但在此片內,甚至在Fassbinder絕大多數的影片中,他往往以攝影機來捕捉鏡子中的人物,以此來造成空間與現實的錯位,增加疏離的意境。甚至可以這麽說,通過鏡子這一道具,使得Fassbinder電影中的人物同自身都存有隔閡,更別說人與人之間了。
這是一部敍述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是一個愛情故事,由兩個不同國籍、不同年齡的孤獨男女譜寫而成。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使年近60的寡婦埃米與來自摩洛哥的汽修工人30來歲的阿里在酒吧認識。兩人互訴苦悶、相互同情,在衆人歧視的目光下結成夫婦。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界因素的改變使他們之間的內在差異凸現出來,矛盾也隨之出現,倆人的感情越來越疏遠。
觀後感:
《恐懼吞噬心靈》是我第一次接觸德國新電影導演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的作品,嚴肅帶有批判性,卻很有意思,故事說著一個六十歲女人和比她小二十歲的外籍工人的愛情。這個故事是對社會的一種批判,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年齡的差異、社會的歧視與誤解、命運的捉弄是造成悲劇的本源。
這顯然不是常規模式下的愛情,但這種感情顯然也很真實,但若要強調愛情的美好,注定是要失望的,因爲他們沒有美好的臉龐,也沒有光明燦爛的未來,他們是小心翼翼地扶持走著,在共同面對生活的艱難和狹隘時,彼此尋找到的溫暖和依靠,他們之間的感情更是一種對恐懼和空白的回擊,擁有對方能讓彼此更強大,因爲生命實在太讓他們難以掌握了。但阿里和吧女上床的鏡頭如此冷酷,正對應著他和埃米從無正面的做愛鏡頭,揭示了感情的軟弱和無力,埃米說“你是自由的,我老了”,這是她認命後的安然,因爲無法改變,所以只能被動接受,原以爲是生命得到延伸,其實夢幻破滅之後的痛苦讓她更手足無措,恐懼依然會吞噬心靈,相對於環境給他們的恐懼,自身對“愛”的恐懼更致命。最後的鏡頭是埃米在阿里病床前的哭泣,我們無從知曉他們以後的走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的生命將會更荒涼,Fassbinder在鋪展了溫暖之後,終於還是讓他的恐懼和死亡再次主宰了全部。
愛情、不安全感、童年記憶、社會形態、人際關系、不確定性、自然……女人的恐懼感像一張碩大密實的網,在獨處時,在深夜裏,更在人群深處,在繁華背後……那是宿命裏的脆弱、敏感。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採用一系列的佈局展現外界給予這一對忘年異國戀的難堪,並從側面表現戰後德國人民對於外籍勞工的歧視。他不失時機地以面部表情特寫來表達旁觀者對於這對戀人的冷漠的態度,這樣産生的畫面,在力度上比起謾駡更爲強烈。他也延續著一貫疏離的筆調,刻意地在鏡頭與鏡頭間留下靜默的停滯,以此來製造電影與現實在時間度量上的不對等,使觀影者産生壓抑與不適,誇大疏離造成的心理效果。鏡子的意象也反復在影片中出現,不但在此片內,甚至在Fassbinder絕大多數的影片中,他往往以攝影機來捕捉鏡子中的人物,以此來造成空間與現實的錯位,增加疏離的意境。甚至可以這麽說,通過鏡子這一道具,使得Fassbinder電影中的人物同自身都存有隔閡,更別說人與人之間了。
2008/12/19
My Blueberry Nights(2007)-(台譯:我的藍莓之夜)觀後感
劇情簡介:
伊麗莎白(Norah Jones)被男友抛棄,傷心又苦惱的她把鑰匙扔在咖啡店裏。咖啡店的老闆傑瑞米(Jude Law)保存了很多鑰匙,每把鑰匙都埋藏了一個傷心的故事。伊麗莎白愛吃店裏沒人點的藍莓蛋糕,在某一晚決定離開紐約,穿越美國到處看看。在旅途上認識了明明深愛卻困囿彼此的分居夫婦,還有豪爽愛賭卻鮮回家看望父親的少女(Natalie Portman),每到一個地方她就給傑瑞米寫一張明信片。以他人爲鏡,伊麗莎白找到了愛的真諦,回到紐約,看見等待自己的傑瑞米,可以幸福地,再吃一客藍莓蛋糕,放心享受愛的歡愉。
觀後感:
以往電影保有香港道地獨特的氣味,總是充分利用香港文化元素的墨鏡佬導演,在那個鋼筋水泥衝入天際的都市,狹隘溫暖卻帶有複雜時代背景的現代叢林,與杜可風穿梭在大牌檔招牌下街道拍起他的香港電影,就是對味好看,《My Blueberry Nights》是第一部純外語電影,以為會失控,拍不出那股混雜香港味和王佬風格,拍不出《重慶森林》的混亂感和距離感,更怕鏡頭太乖不晃動,擔心太多,觀看完電影,電影的確有給它失控了,失控的完整,失控的美妙,或許這就是王導的能耐。
《My Blueberry Nights》有一個好聽台灣翻譯名稱:《我的藍莓之夜》,藍莓是我喜歡水果之一,漂亮的藍帶紫顏色,口味更香甜中逆轉酸澀,給人一種美妙的感官感受,水果滋味恰如電影感受,疊加的深紅淺紅,透明玻璃上的藍色紫色,屋內是暖黃的,奶油白色喜歡影片鏡頭的質感,當然是一如既往的喜歡,近在眼前的粗糙,曖昧的燈光,誘惑的小麵包店,閃爍著隱隱的溫暖,Jude Law的性感,Norah Jones的隨性、David Strathairn的壓抑、Rachel Weisz的脆弱、Natalie Portman的迷惘,我陷在座位裏,一時無所適從。
電影背景總是響起Cat Power吟唱Jazz慵懶旋律,低沈性感嗓音,似有似無的出現在電影各各角落,美好又遙遠的旋律,早已融入了畫面。巧妙片中主角又是另一個同調調靈騷歌手Norah Jones,一向喜歡Norah Jones的歌,沈浸在她的韻律中,骨子裏的慵懶可以無止境的蔓延…空間也是王家衛擅長的道具——鏡子、攝像頭和柱子分割出了奇妙的空間視角,相遇和告別總隔著玻璃發生,這可能是西點店的櫥窗、酒吧的落地玻璃、車窗玻璃或者墨鏡的鏡片。在玻璃的那一端,新搭檔Darius Khondji掌控下的鏡頭總是刻意與故事保持著冷靜的距離。
有人說《我的藍莓之夜》根本就是《重慶森林》的續集,更有人說王家衛拍了《我的藍莓之夜》,讓《重慶森林》故事更完整了也更細膩,我不否認,影片講述的依舊是情感的故事。以Norah Jones飾演伊麗莎白的失戀爲主線,帶出了其他的人的感情世界的牽連。時間地點的不停轉換,也預示著她在路上的自我尋找,既是對自己感情的重新定義,也是對人世解釋的自我觀照。傑米在酒店的等待,也是浪漫而又期許的。時間走著,人也在走,不經意之間,每個人都在經歷這什麽,也許成長不僅僅局限在青年和孩童,同樣存在於每個看似成熟的成年人。
如果在王家衛的每一部電影老是要提到他的電影掌鏡風格,或是他成人式的愛情故事邏輯,是否會顯的無聊或是老套,但是我偏要提,電影裏頭可以看到王家衛對每部作品的細心雕琢,咖啡館裏的曖昧色彩、Norah Jones穿的藍色服飾、Jude Law的捲煙與分頭髮型,張叔平在異域之地,依然刻畫出足以在我們心中留駐的佈景。當然更需要的是攝影機背後的那雙眼睛,本片缺少了杜可風,可以明顯的感覺機位與角色之間的距離,鏡頭的移動和轉切,少了杜可風那信手拈來的快感,多了許多明朗的元素,都市霓虹的色調不再如以前那般的冰冷,而在旅行的路上,見到了先前未有的明朗,電影中飛馳的列車,牆壁的彩燈,看似隨意的塗鴉,街道是低調的咖啡色,麵包櫃冒著熱氣。
戀物情結是王家衛電影裏一個抹不掉的印記。這其中,食物是他的迷戀,或者說一種寄託。肢體的表達不是他的強項,於是,他鮮少描寫性。《重慶森林》裏的鳳梨罐頭、總匯莎拉,不知幾次承載著感情的秘密交流。在王家衛的銀幕上,食與色這兩種欲望從來就是彼此糾纏的,所以,在最後那個長吻的同時,藍莓派搭配的霜淇淋融化了,白色的霜淇淋與紅色的果醬互相擁抱、彼此滲透。
伊麗莎白(Norah Jones)被男友抛棄,傷心又苦惱的她把鑰匙扔在咖啡店裏。咖啡店的老闆傑瑞米(Jude Law)保存了很多鑰匙,每把鑰匙都埋藏了一個傷心的故事。伊麗莎白愛吃店裏沒人點的藍莓蛋糕,在某一晚決定離開紐約,穿越美國到處看看。在旅途上認識了明明深愛卻困囿彼此的分居夫婦,還有豪爽愛賭卻鮮回家看望父親的少女(Natalie Portman),每到一個地方她就給傑瑞米寫一張明信片。以他人爲鏡,伊麗莎白找到了愛的真諦,回到紐約,看見等待自己的傑瑞米,可以幸福地,再吃一客藍莓蛋糕,放心享受愛的歡愉。
觀後感:
以往電影保有香港道地獨特的氣味,總是充分利用香港文化元素的墨鏡佬導演,在那個鋼筋水泥衝入天際的都市,狹隘溫暖卻帶有複雜時代背景的現代叢林,與杜可風穿梭在大牌檔招牌下街道拍起他的香港電影,就是對味好看,《My Blueberry Nights》是第一部純外語電影,以為會失控,拍不出那股混雜香港味和王佬風格,拍不出《重慶森林》的混亂感和距離感,更怕鏡頭太乖不晃動,擔心太多,觀看完電影,電影的確有給它失控了,失控的完整,失控的美妙,或許這就是王導的能耐。
《My Blueberry Nights》有一個好聽台灣翻譯名稱:《我的藍莓之夜》,藍莓是我喜歡水果之一,漂亮的藍帶紫顏色,口味更香甜中逆轉酸澀,給人一種美妙的感官感受,水果滋味恰如電影感受,疊加的深紅淺紅,透明玻璃上的藍色紫色,屋內是暖黃的,奶油白色喜歡影片鏡頭的質感,當然是一如既往的喜歡,近在眼前的粗糙,曖昧的燈光,誘惑的小麵包店,閃爍著隱隱的溫暖,Jude Law的性感,Norah Jones的隨性、David Strathairn的壓抑、Rachel Weisz的脆弱、Natalie Portman的迷惘,我陷在座位裏,一時無所適從。
電影背景總是響起Cat Power吟唱Jazz慵懶旋律,低沈性感嗓音,似有似無的出現在電影各各角落,美好又遙遠的旋律,早已融入了畫面。巧妙片中主角又是另一個同調調靈騷歌手Norah Jones,一向喜歡Norah Jones的歌,沈浸在她的韻律中,骨子裏的慵懶可以無止境的蔓延…空間也是王家衛擅長的道具——鏡子、攝像頭和柱子分割出了奇妙的空間視角,相遇和告別總隔著玻璃發生,這可能是西點店的櫥窗、酒吧的落地玻璃、車窗玻璃或者墨鏡的鏡片。在玻璃的那一端,新搭檔Darius Khondji掌控下的鏡頭總是刻意與故事保持著冷靜的距離。
有人說《我的藍莓之夜》根本就是《重慶森林》的續集,更有人說王家衛拍了《我的藍莓之夜》,讓《重慶森林》故事更完整了也更細膩,我不否認,影片講述的依舊是情感的故事。以Norah Jones飾演伊麗莎白的失戀爲主線,帶出了其他的人的感情世界的牽連。時間地點的不停轉換,也預示著她在路上的自我尋找,既是對自己感情的重新定義,也是對人世解釋的自我觀照。傑米在酒店的等待,也是浪漫而又期許的。時間走著,人也在走,不經意之間,每個人都在經歷這什麽,也許成長不僅僅局限在青年和孩童,同樣存在於每個看似成熟的成年人。
如果在王家衛的每一部電影老是要提到他的電影掌鏡風格,或是他成人式的愛情故事邏輯,是否會顯的無聊或是老套,但是我偏要提,電影裏頭可以看到王家衛對每部作品的細心雕琢,咖啡館裏的曖昧色彩、Norah Jones穿的藍色服飾、Jude Law的捲煙與分頭髮型,張叔平在異域之地,依然刻畫出足以在我們心中留駐的佈景。當然更需要的是攝影機背後的那雙眼睛,本片缺少了杜可風,可以明顯的感覺機位與角色之間的距離,鏡頭的移動和轉切,少了杜可風那信手拈來的快感,多了許多明朗的元素,都市霓虹的色調不再如以前那般的冰冷,而在旅行的路上,見到了先前未有的明朗,電影中飛馳的列車,牆壁的彩燈,看似隨意的塗鴉,街道是低調的咖啡色,麵包櫃冒著熱氣。
戀物情結是王家衛電影裏一個抹不掉的印記。這其中,食物是他的迷戀,或者說一種寄託。肢體的表達不是他的強項,於是,他鮮少描寫性。《重慶森林》裏的鳳梨罐頭、總匯莎拉,不知幾次承載著感情的秘密交流。在王家衛的銀幕上,食與色這兩種欲望從來就是彼此糾纏的,所以,在最後那個長吻的同時,藍莓派搭配的霜淇淋融化了,白色的霜淇淋與紅色的果醬互相擁抱、彼此滲透。
2008/12/14
旺角卡門(As Tears Go By)(1988)-觀後感
劇情簡介:
香港九龍區旺角混混阿傑(劉德華)做事利落重情義,頗有老大風範,爲了照顧做事衝動又好面子的小弟烏蠅(張學友),他不停地在各種大小麻煩中周旋,甚至不惜爲烏蠅與黑道狠角色(萬梓良)結仇。
阿傑表妹阿娥(張曼玉)前來旺角看病暫住他家,兩人慢慢互生情愫,但因爲擔心自己的身份最終會給阿娥帶來傷害,阿傑選擇了將心事埋藏。待阿傑明白真情抑壓不住想對命運做番抵抗時,烏蠅卻再次因好面子面臨生命危險,於是一道友情與愛情必選其一的難題重又擺在阿傑面前。
觀後感:
每個導演都只有一部處女作,本片是王家衛的處女作。
回想第一次真正認識王家衛是看了他的《阿飛正傳》,才初步對他有所好感,還記當時逛影碟店時,糊裡糊塗地拿起DVD,走向櫃檯,原因是:「電影好像很有名ㄟ!」回想當時想法還真好笑,過了那麼多年,一直沒機會完整看《旺角卡門》,總是在影碟店拿起DVD看了價錢(港版價錢台幣600多),不敢領教下又放回去,遲遲無法滿足心願。
今天終於看完王家衛的處女作品,昏暗飄逸的鏡頭,過渡晃動大量口白的代表性符號,都是以往我們對王家衛作品的初步印象,但是早期電影風格卻意外地「安全」,安全便是沒有過多的個人化特色,平穩流暢的將故事講完,商業性過於藝術性。影片取材雖通俗,但故事本身的“反寓意”使影片最終並不通俗,反有特殊的真切感。對這類人物,導演並未按一般的江湖片模式把他們塑造成黑白分明的人,而是當成一個個有血有肉有缺點的人來塑造,這使得影片頗具時代感,烘托出了青春的浪漫與激情。
誰知道拍完《旺角卡門》的六年後,王家衛會拍出一部香港文化元素強烈,解構式都市浪漫電影《重慶森林》,畢竟風格差異和電影語言的詮釋截然不同,但不難嗅到隱隱約約王式鏡頭的氣味,更預言王家衛蠢蠢欲動的電影天份即將大爆發。
片中有幾個鏡頭處理很精采的地方,慢鏡頭的槍殺場面,把死的感覺一槍一槍的開給我們看,讓人心裏一震,感情處理的方式也挺浪漫的,尤其是和阿娥在電話亭的一分鐘激情,包括死前回憶的那一幕,英雄最後的留戀,還是有一種悲劇英雄的浪漫情愛。
在這個都市當中,到處都是這樣的邊緣人,酒吧,速食店,街道,全部是流動的場所,快節奏當中沒有什麽東西是穩定的,不安定,漂泊就是這座城市的節奏,王家衛給我們展示的就是他對這個城市的印象,光影流動,但是唯有人的情感是變奏的,愛情可以很短暫,但是死卻很漫長,一直忘不了最後開槍的鏡頭和華仔砍人的鏡頭,慢鏡頭,畫面幾乎可以定格了,而且畫面也是一種逼人的壓抑,有時候帶著蒼涼,讓人品味著生命的悲劇,人太渺小了,死的時候似乎和一隻「烏蠅」沒有分別,沒有人關注,明天該怎麽過還是怎麽過,一陣風吹過,這些煙塵全部消失殆盡了……
中國的先賢們講求的是殺生成仁,捨身取義,似乎不死總不足以顯示其英雄。荊軻之于秦王,要離之于吳王,事情的成敗姑且不論,死的越是悲壯,越是慘烈,便越爲世人所稱頌。或許中國人很吃這一套,命運是一雙怪手,緊緊扼住了人的咽喉,任意的擺弄著人們。劉德華想擺脫,想跟張曼玉平靜的生活,兩人走在一起,劉德華扛著一箱雞翅,說著笑話,這樣的景象也只是曇花一現,隨著一個電話,劉德華又要離開,上了紅色的巴士,只留下張曼玉癡癡的眼神,驀然的背影,孤獨的道路。紅色很耀眼,那是移動的車身,漸漸離去,意寓著美好的生活也離他們而去。張學友爲了出人頭地,自願去殺警察的汙點證人。當他打完最後一顆子彈的時候,他的生命就此停留。劉德華拿著槍,張學友一倒在地上,最後等著他的同樣是死亡。當他倒在地上,睜大眼睛,心中想的,還是之前張學友對他說的話。他是否會想到在家裏等他的張曼玉,那悲傷焦慮的眼睛。一切都結束了,只是倒在街頭的兩具屍體,鮮血塗抹的路面。這就是命運最好的注釋,很無情,很殘酷。
有天晚上,我坐著公車,心血來潮想揣模王式風格鏡頭,但怎麼想也想不起怎麼玩,只好將眼睛閉起來歇息算了,但當我眼睛閉到一半,呈現瞇瞇眼的醜態時,眼睛透過些許縫隙看出去的世界,或許像相機光圈不夠加上對焦不準的畫面,公車外流動車輛車燈綿延炫麗,街燈額外濃艷誇張,公車晃動彷彿手持攝影機的不穩定感,就這是我半瞇著眼睛下尋找到自認為類似王式風格的畫面,自己玩了好一陣子,忽然間…我暈車了!
香港九龍區旺角混混阿傑(劉德華)做事利落重情義,頗有老大風範,爲了照顧做事衝動又好面子的小弟烏蠅(張學友),他不停地在各種大小麻煩中周旋,甚至不惜爲烏蠅與黑道狠角色(萬梓良)結仇。
阿傑表妹阿娥(張曼玉)前來旺角看病暫住他家,兩人慢慢互生情愫,但因爲擔心自己的身份最終會給阿娥帶來傷害,阿傑選擇了將心事埋藏。待阿傑明白真情抑壓不住想對命運做番抵抗時,烏蠅卻再次因好面子面臨生命危險,於是一道友情與愛情必選其一的難題重又擺在阿傑面前。
觀後感:
每個導演都只有一部處女作,本片是王家衛的處女作。
回想第一次真正認識王家衛是看了他的《阿飛正傳》,才初步對他有所好感,還記當時逛影碟店時,糊裡糊塗地拿起DVD,走向櫃檯,原因是:「電影好像很有名ㄟ!」回想當時想法還真好笑,過了那麼多年,一直沒機會完整看《旺角卡門》,總是在影碟店拿起DVD看了價錢(港版價錢台幣600多),不敢領教下又放回去,遲遲無法滿足心願。
今天終於看完王家衛的處女作品,昏暗飄逸的鏡頭,過渡晃動大量口白的代表性符號,都是以往我們對王家衛作品的初步印象,但是早期電影風格卻意外地「安全」,安全便是沒有過多的個人化特色,平穩流暢的將故事講完,商業性過於藝術性。影片取材雖通俗,但故事本身的“反寓意”使影片最終並不通俗,反有特殊的真切感。對這類人物,導演並未按一般的江湖片模式把他們塑造成黑白分明的人,而是當成一個個有血有肉有缺點的人來塑造,這使得影片頗具時代感,烘托出了青春的浪漫與激情。
誰知道拍完《旺角卡門》的六年後,王家衛會拍出一部香港文化元素強烈,解構式都市浪漫電影《重慶森林》,畢竟風格差異和電影語言的詮釋截然不同,但不難嗅到隱隱約約王式鏡頭的氣味,更預言王家衛蠢蠢欲動的電影天份即將大爆發。
片中有幾個鏡頭處理很精采的地方,慢鏡頭的槍殺場面,把死的感覺一槍一槍的開給我們看,讓人心裏一震,感情處理的方式也挺浪漫的,尤其是和阿娥在電話亭的一分鐘激情,包括死前回憶的那一幕,英雄最後的留戀,還是有一種悲劇英雄的浪漫情愛。
在這個都市當中,到處都是這樣的邊緣人,酒吧,速食店,街道,全部是流動的場所,快節奏當中沒有什麽東西是穩定的,不安定,漂泊就是這座城市的節奏,王家衛給我們展示的就是他對這個城市的印象,光影流動,但是唯有人的情感是變奏的,愛情可以很短暫,但是死卻很漫長,一直忘不了最後開槍的鏡頭和華仔砍人的鏡頭,慢鏡頭,畫面幾乎可以定格了,而且畫面也是一種逼人的壓抑,有時候帶著蒼涼,讓人品味著生命的悲劇,人太渺小了,死的時候似乎和一隻「烏蠅」沒有分別,沒有人關注,明天該怎麽過還是怎麽過,一陣風吹過,這些煙塵全部消失殆盡了……
中國的先賢們講求的是殺生成仁,捨身取義,似乎不死總不足以顯示其英雄。荊軻之于秦王,要離之于吳王,事情的成敗姑且不論,死的越是悲壯,越是慘烈,便越爲世人所稱頌。或許中國人很吃這一套,命運是一雙怪手,緊緊扼住了人的咽喉,任意的擺弄著人們。劉德華想擺脫,想跟張曼玉平靜的生活,兩人走在一起,劉德華扛著一箱雞翅,說著笑話,這樣的景象也只是曇花一現,隨著一個電話,劉德華又要離開,上了紅色的巴士,只留下張曼玉癡癡的眼神,驀然的背影,孤獨的道路。紅色很耀眼,那是移動的車身,漸漸離去,意寓著美好的生活也離他們而去。張學友爲了出人頭地,自願去殺警察的汙點證人。當他打完最後一顆子彈的時候,他的生命就此停留。劉德華拿著槍,張學友一倒在地上,最後等著他的同樣是死亡。當他倒在地上,睜大眼睛,心中想的,還是之前張學友對他說的話。他是否會想到在家裏等他的張曼玉,那悲傷焦慮的眼睛。一切都結束了,只是倒在街頭的兩具屍體,鮮血塗抹的路面。這就是命運最好的注釋,很無情,很殘酷。
有天晚上,我坐著公車,心血來潮想揣模王式風格鏡頭,但怎麼想也想不起怎麼玩,只好將眼睛閉起來歇息算了,但當我眼睛閉到一半,呈現瞇瞇眼的醜態時,眼睛透過些許縫隙看出去的世界,或許像相機光圈不夠加上對焦不準的畫面,公車外流動車輛車燈綿延炫麗,街燈額外濃艷誇張,公車晃動彷彿手持攝影機的不穩定感,就這是我半瞇著眼睛下尋找到自認為類似王式風格的畫面,自己玩了好一陣子,忽然間…我暈車了!
2008/12/13
重慶森林(Chungking Express)(1994)-觀後感(重看)
劇情簡介:
編號爲223的警察(金成武)失戀後患上失戀綜合症,在與金髮女殺手(林青霞)擦肩而過又離奇相遇並有了一晚溫情後,原本以爲包括“愛情”在內的所有東西都有保質期的他意外地迎來心靈的短暫溫暖。可是,他們的愛情還是結束了。
速食店新來的女招待阿菲(王菲)愛上了時常光顧速食店的編號爲633的警察(梁朝偉),因拆了他的女友(周嘉玲)留在速食店給他的“分手” 信,阿菲知曉了他的心情,偷拿到他的鑰匙趁他不在時常潛入他家,一邊夢遊一邊悄悄地改變他的生活,終在被他撞見時令其感受到情感的回歸。然而,這才是他們愛情的開始。
觀後感:
坦白說自己電影上映當年沒有跟隨王菲熱潮而欣賞過她,當年也沒有因為看過本片而對本片些許好感,更沒有對有東方之珠著稱的香港有多餘的情感,今天我原諒當年的自己,因為當年我還是個14歲什麼都不懂的死國中生,每天只會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昨晚趁工作空檔重看了電影,電影陌生感覺彷彿第一次觀看,但明明早就看過了,觀影後給我了不同的感覺和想法,我喜歡這種重新認識事物的悸動,代表我還有感覺和好奇心,不算是個行屍走肉慢慢等待腐爛。
電影開始,片頭字幕設計有些過時和醜陋,但緊接著那組拖逸飄忽的鏡頭開始,我迅速進入了狀態。沒有故事,只剩些熟悉的面孔,那些十幾年前青春洋溢的面孔。那個時候,演員表裏王菲還叫王靖雯,金城武留著傻乎乎的髮型,但已經藏不住帥氣的臉孔,梁朝偉的眼神陰柔多情,比如今更帶許多稚氣清澀樣。那個時候還是上世紀。只有林青霞始終戴著假髮和墨鏡,她離我太遠了。
《重慶森林》是城市中的故事,城市的鋼筋混凝土,房屋路燈,就像是森林的樹木,人們在這冰冷的人造森林裏延續自己的感情。大部分場景都是在曖昧和不穩定的光線下拍攝的,營造出強烈的內心渴望,而與王家衛後期的作品不同,《重慶森林》中大量使用長焦鏡頭,一種空曠和被偷窺的感覺不斷湧現,難怪要以"森林"作爲標題。在森林裏,你會失去方向,失去聯絡,猛然回頭,樹後仿佛有只眼睛在偷偷打量你。片頭是大量跳幀的畫面,配合沈重的音樂,陰冷的色調,講述沈重的故事。有人說藍色是代表孤獨,警察和毒販,這兩個格格不入對立的身份,在孤獨的包圍下,用短暫的時間,用自己的方式,溫暖著對方孤獨的心,他們會永遠銘記對方。但是一夜的各自度過,似乎又使兩人的距離在貼近後變得遙遠,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孤獨的心的距離究竟會是多少。大量的旁白交待了人物內心的世界,也讓故事順利地進行到下半段。畫面逐漸變得生活又貼心,沒有那麽冰冷的色調,人物也更加有生活的氣息,聲音不再冰冷沈悶。巡警和女店員,本來沒有關係,但是一封寄給巡警的信讓女店員開始關注他的生活。這兩個人也是孤獨的,一個因爲選擇的被抛棄,另一個則是沒的選。
電影中也製造了許多經典台詞,總是那麼童趣巧妙,一部電影,不需要巧妙情節的和奇特的結構,一個眼神一段對白一種光線就能支撐全部的希望,在共鳴背後,我們發現的不僅僅是自我。多少人會像夜巡警察梁朝偉那樣自言自語,對著滴水的毛巾、變瘦的肥皂、白嘟嘟玩具熊或者女友的制服,至少我不會;但又有多少人會像電影中代號223一樣失戀了去跑步,流乾身體多餘的水分,而不會流淚;多少人會反復聽著『California Dreaming』,或是偷偷跑去心愛的男人家裏,細心安排她認爲對的一切,卻神經質地小心保持著距離,就像那個叫阿菲的夜店服務員。
我們義無反顧地困惑著劇中人的困惑,"時間"、"期限"、"距離",也是不可避免的,每天我們都有機會和很多人擦身而過,但是你對他們一無所知...電影以這樣開頭。何志武,他一直堅持去保存著一個東西,而不讓它過期,比如愛情...有時他執著得有點白癡,比如和商店的售貨員理論過期商品的感受,比如在酒吧裏用著各種語言,想在電話中找一個不會過期的東西,他沒能提及到愛情,因爲這方面他是怯弱的,不然的話也不會在失戀之後去跑步,而不讓淚水留在心裏。不是因爲他越來越不像三埔友和,而是發現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在什麽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甚至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麽東西是不會過期的?除了夜店裏面的那點曖昧,再也沒有多少激情…林青霞是世俗中奔波的女子,在雨衣和太陽鏡的掩蓋下,遊走在都市森林的每個地方,她說總是不知道什麽時候天晴,什麽時候下雨。白天碌碌奔波,晚上躲到酒吧裏面一個人喝酒,甚至睡覺的時候仍是帶著那副太陽眼睛。誤闖入一片茂密的森林中,突然有了太多的未知,她只能如同松樹一般時刻警惕並維持著保護自己的狀態。
當暗戀變成愛情,不知道有多少人退卻。年少時,每每都用極快的速度掃過暗戀物件的地方,而又裝得若無其事,但是要是突然找不到她的時候難免一陣心慌,其實那像是種莫名的快感,如同王靖雯偷偷跑去梁朝偉家裏幫他收拾房間那樣,徜徉肆意的同時又不免不時緊張,就是如此的神經質。
電影中提到一個想法很有趣,剛好這幾天跟朋友聊天也聊到人與人之間,『了解一個人有那麼重要嗎?』對我而言,這點或許不是那麼重要,畢竟人不是一陳不變的,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一定不同,每天面臨人事物甚至環境改變,都會牽連帶動內心想法上的異動,如果都一樣那不是很枯燥乏味嗎?但每天為了了解一個人而尾隨他人想法和生活,這的確太累了,也沒什麼大效果,了解一個人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甚至懷疑自己真的了解自己嗎?如果連自己都不熟悉那怎麼有能力了解另一個人,人與人之間都是一樣,我不打算對一個人完全的了解和熟悉,我只要能拿捏分寸和習慣他人特性就夠了,對於他人,我就像面對一個新鮮事物般看待,或許這樣期限會長一點。腦海中不斷浮現黃小偵的『賞味期限』歌詞
不想給自己見你的藉口
為一把破傘或任何理由
雖然我假扮成垃圾桶偷偷的等候
原來我們不過是罐頭過了期就不值得保留
但你也知道我從最初到最後
最喜歡片中梁朝偉家淹水所說的台詞:
不知道是不是我上班的時候忘了關水龍頭,還是房子越來越有感情。我一直都以爲它很堅強,誰知道它會哭得這麽厲害。一個人哭,你只要給他一包紙巾,可是一個房子哭,你要多做很多功夫。
編號爲223的警察(金成武)失戀後患上失戀綜合症,在與金髮女殺手(林青霞)擦肩而過又離奇相遇並有了一晚溫情後,原本以爲包括“愛情”在內的所有東西都有保質期的他意外地迎來心靈的短暫溫暖。可是,他們的愛情還是結束了。
速食店新來的女招待阿菲(王菲)愛上了時常光顧速食店的編號爲633的警察(梁朝偉),因拆了他的女友(周嘉玲)留在速食店給他的“分手” 信,阿菲知曉了他的心情,偷拿到他的鑰匙趁他不在時常潛入他家,一邊夢遊一邊悄悄地改變他的生活,終在被他撞見時令其感受到情感的回歸。然而,這才是他們愛情的開始。
觀後感:
坦白說自己電影上映當年沒有跟隨王菲熱潮而欣賞過她,當年也沒有因為看過本片而對本片些許好感,更沒有對有東方之珠著稱的香港有多餘的情感,今天我原諒當年的自己,因為當年我還是個14歲什麼都不懂的死國中生,每天只會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昨晚趁工作空檔重看了電影,電影陌生感覺彷彿第一次觀看,但明明早就看過了,觀影後給我了不同的感覺和想法,我喜歡這種重新認識事物的悸動,代表我還有感覺和好奇心,不算是個行屍走肉慢慢等待腐爛。
電影開始,片頭字幕設計有些過時和醜陋,但緊接著那組拖逸飄忽的鏡頭開始,我迅速進入了狀態。沒有故事,只剩些熟悉的面孔,那些十幾年前青春洋溢的面孔。那個時候,演員表裏王菲還叫王靖雯,金城武留著傻乎乎的髮型,但已經藏不住帥氣的臉孔,梁朝偉的眼神陰柔多情,比如今更帶許多稚氣清澀樣。那個時候還是上世紀。只有林青霞始終戴著假髮和墨鏡,她離我太遠了。
《重慶森林》是城市中的故事,城市的鋼筋混凝土,房屋路燈,就像是森林的樹木,人們在這冰冷的人造森林裏延續自己的感情。大部分場景都是在曖昧和不穩定的光線下拍攝的,營造出強烈的內心渴望,而與王家衛後期的作品不同,《重慶森林》中大量使用長焦鏡頭,一種空曠和被偷窺的感覺不斷湧現,難怪要以"森林"作爲標題。在森林裏,你會失去方向,失去聯絡,猛然回頭,樹後仿佛有只眼睛在偷偷打量你。片頭是大量跳幀的畫面,配合沈重的音樂,陰冷的色調,講述沈重的故事。有人說藍色是代表孤獨,警察和毒販,這兩個格格不入對立的身份,在孤獨的包圍下,用短暫的時間,用自己的方式,溫暖著對方孤獨的心,他們會永遠銘記對方。但是一夜的各自度過,似乎又使兩人的距離在貼近後變得遙遠,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孤獨的心的距離究竟會是多少。大量的旁白交待了人物內心的世界,也讓故事順利地進行到下半段。畫面逐漸變得生活又貼心,沒有那麽冰冷的色調,人物也更加有生活的氣息,聲音不再冰冷沈悶。巡警和女店員,本來沒有關係,但是一封寄給巡警的信讓女店員開始關注他的生活。這兩個人也是孤獨的,一個因爲選擇的被抛棄,另一個則是沒的選。
電影中也製造了許多經典台詞,總是那麼童趣巧妙,一部電影,不需要巧妙情節的和奇特的結構,一個眼神一段對白一種光線就能支撐全部的希望,在共鳴背後,我們發現的不僅僅是自我。多少人會像夜巡警察梁朝偉那樣自言自語,對著滴水的毛巾、變瘦的肥皂、白嘟嘟玩具熊或者女友的制服,至少我不會;但又有多少人會像電影中代號223一樣失戀了去跑步,流乾身體多餘的水分,而不會流淚;多少人會反復聽著『California Dreaming』,或是偷偷跑去心愛的男人家裏,細心安排她認爲對的一切,卻神經質地小心保持著距離,就像那個叫阿菲的夜店服務員。
我們義無反顧地困惑著劇中人的困惑,"時間"、"期限"、"距離",也是不可避免的,每天我們都有機會和很多人擦身而過,但是你對他們一無所知...電影以這樣開頭。何志武,他一直堅持去保存著一個東西,而不讓它過期,比如愛情...有時他執著得有點白癡,比如和商店的售貨員理論過期商品的感受,比如在酒吧裏用著各種語言,想在電話中找一個不會過期的東西,他沒能提及到愛情,因爲這方面他是怯弱的,不然的話也不會在失戀之後去跑步,而不讓淚水留在心裏。不是因爲他越來越不像三埔友和,而是發現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在什麽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甚至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麽東西是不會過期的?除了夜店裏面的那點曖昧,再也沒有多少激情…林青霞是世俗中奔波的女子,在雨衣和太陽鏡的掩蓋下,遊走在都市森林的每個地方,她說總是不知道什麽時候天晴,什麽時候下雨。白天碌碌奔波,晚上躲到酒吧裏面一個人喝酒,甚至睡覺的時候仍是帶著那副太陽眼睛。誤闖入一片茂密的森林中,突然有了太多的未知,她只能如同松樹一般時刻警惕並維持著保護自己的狀態。
當暗戀變成愛情,不知道有多少人退卻。年少時,每每都用極快的速度掃過暗戀物件的地方,而又裝得若無其事,但是要是突然找不到她的時候難免一陣心慌,其實那像是種莫名的快感,如同王靖雯偷偷跑去梁朝偉家裏幫他收拾房間那樣,徜徉肆意的同時又不免不時緊張,就是如此的神經質。
電影中提到一個想法很有趣,剛好這幾天跟朋友聊天也聊到人與人之間,『了解一個人有那麼重要嗎?』對我而言,這點或許不是那麼重要,畢竟人不是一陳不變的,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一定不同,每天面臨人事物甚至環境改變,都會牽連帶動內心想法上的異動,如果都一樣那不是很枯燥乏味嗎?但每天為了了解一個人而尾隨他人想法和生活,這的確太累了,也沒什麼大效果,了解一個人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甚至懷疑自己真的了解自己嗎?如果連自己都不熟悉那怎麼有能力了解另一個人,人與人之間都是一樣,我不打算對一個人完全的了解和熟悉,我只要能拿捏分寸和習慣他人特性就夠了,對於他人,我就像面對一個新鮮事物般看待,或許這樣期限會長一點。腦海中不斷浮現黃小偵的『賞味期限』歌詞
不想給自己見你的藉口
為一把破傘或任何理由
雖然我假扮成垃圾桶偷偷的等候
原來我們不過是罐頭過了期就不值得保留
但你也知道我從最初到最後
最喜歡片中梁朝偉家淹水所說的台詞:
不知道是不是我上班的時候忘了關水龍頭,還是房子越來越有感情。我一直都以爲它很堅強,誰知道它會哭得這麽厲害。一個人哭,你只要給他一包紙巾,可是一個房子哭,你要多做很多功夫。
2008/12/12
Viva la muerte(1971)-(台譯:死亡萬歲)觀後感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半自傳體的電影,改編自Arrabal自己的小說Baal Babylon。它講述的是西班牙內戰期間一個小男孩尋找自己被捕的父親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暴力、殘酷和超現實。當小男孩得知是母親把父親作爲左翼分子出賣後,他開始想象父親的命運。電影充滿怪誕的暴力和性,被認爲是前衛派的一個宣言,也因無節制的令人不快的鏡頭而爲人責駡。
觀後感:
Fernando Arrabal的早期三部超現實主義電影之一。
禁忌、兇殘、狂歡、超現實導演Fernando Arrabal的作品無法歸類到國家級的目錄中。他影片中涉及戰爭、騷亂、愛情、性、死亡、宗教和政治的影像震驚評論界數十年,而且每次放映時都會使觀衆傻眼,有時甚至激起觀衆的怒火。
本片是一部有關『戀母情結』的作者自我剖析片,電影中主角男童Fando以母親為愛戀的對象,腦海開始編織許多不倫畫面,超現實畫面安排穿插劇情中,低解析畫面病態幻想紀錄與母親神交甚至猥褻行為,色調黃紅綠藍轉變,彷彿主角內心情緒的改變,父親的印象漸漸消失,更因而對父親產生忌妒與贈恨之情,但這種想「取父位而代之」的潛意識傾向,卻又為一種可能會被父親割掉生殖器的恐懼所抑制,此謂「閹割情結」。當他還沈醉在與母親弔詭曖昧的亂倫幻想時,赫然發現自己的父親不幸是被母親出賣,對母親的愛被破壞了,甚至認為自己將走上父親的命運,並開始不相信母親,而轉為對上帝信仰,但是緊接著最虔誠信仰上帝的爺爺忽然過世,內心糾葛複雜情緒逐漸讓他失去理智,變成無神論的叛逆個體,唯有自己走向相信自己的世界,在那小小身體負荷不了這麼多壓力,出了狀況,讓他倒下了…
電影帶著血腥、恐怖氛圍前進著,導演透過病態畫面將內心世界重現,卻充滿爭議性和批判性。幾個畫面總是讓人半瞇著眼睛撐過去,如兒童Fando幻想自己父親處軍法過程,全身被埋入土堆裡,只露出無助單薄的頭部出於土堆外,遠方的群軍人快鞭騎著疾馬,往父親被埋的土堆接近,急迫而危險性讓人捏一把冷汗,最後又是一陣腥風血雨,令人髮指。而本片爭議性最多而引起觀者強烈踏伐的鏡頭,是將活生生將牛隻在鏡頭面前割喉,最後掙扎的牛隻在眾目睽睽下安靜死去,慘不忍睹的畫面被如洪水般的血液染髒破壞,電影裡的扮演母親角色演員在剛被割喉的牛隻旁歇斯底里打滾塗抹血水於自己身體,更拿起利刃「閹割」死亡牛隻的性器官,象徵復仇和取代。種種畫面超出人類道德極限和尊嚴,更跨越電影文明的界線,來到野蠻低俗的祕境。
不可思議的經歷背後,呈現錯誤、不適、荒謬、恐懼、瘋狂、殘忍與平淡等中心命題,聽說當年在坎城放映時震驚全場觀眾,其中包括Beatles主唱John Lennon跟抽象派大師畢卡索,評論譽為天才之作,我想這兩個人不是天才就是變態!
★2008光點電影院Body Song影展受邀電影
這是一部半自傳體的電影,改編自Arrabal自己的小說Baal Babylon。它講述的是西班牙內戰期間一個小男孩尋找自己被捕的父親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暴力、殘酷和超現實。當小男孩得知是母親把父親作爲左翼分子出賣後,他開始想象父親的命運。電影充滿怪誕的暴力和性,被認爲是前衛派的一個宣言,也因無節制的令人不快的鏡頭而爲人責駡。
觀後感:
Fernando Arrabal的早期三部超現實主義電影之一。
禁忌、兇殘、狂歡、超現實導演Fernando Arrabal的作品無法歸類到國家級的目錄中。他影片中涉及戰爭、騷亂、愛情、性、死亡、宗教和政治的影像震驚評論界數十年,而且每次放映時都會使觀衆傻眼,有時甚至激起觀衆的怒火。
本片是一部有關『戀母情結』的作者自我剖析片,電影中主角男童Fando以母親為愛戀的對象,腦海開始編織許多不倫畫面,超現實畫面安排穿插劇情中,低解析畫面病態幻想紀錄與母親神交甚至猥褻行為,色調黃紅綠藍轉變,彷彿主角內心情緒的改變,父親的印象漸漸消失,更因而對父親產生忌妒與贈恨之情,但這種想「取父位而代之」的潛意識傾向,卻又為一種可能會被父親割掉生殖器的恐懼所抑制,此謂「閹割情結」。當他還沈醉在與母親弔詭曖昧的亂倫幻想時,赫然發現自己的父親不幸是被母親出賣,對母親的愛被破壞了,甚至認為自己將走上父親的命運,並開始不相信母親,而轉為對上帝信仰,但是緊接著最虔誠信仰上帝的爺爺忽然過世,內心糾葛複雜情緒逐漸讓他失去理智,變成無神論的叛逆個體,唯有自己走向相信自己的世界,在那小小身體負荷不了這麼多壓力,出了狀況,讓他倒下了…
電影帶著血腥、恐怖氛圍前進著,導演透過病態畫面將內心世界重現,卻充滿爭議性和批判性。幾個畫面總是讓人半瞇著眼睛撐過去,如兒童Fando幻想自己父親處軍法過程,全身被埋入土堆裡,只露出無助單薄的頭部出於土堆外,遠方的群軍人快鞭騎著疾馬,往父親被埋的土堆接近,急迫而危險性讓人捏一把冷汗,最後又是一陣腥風血雨,令人髮指。而本片爭議性最多而引起觀者強烈踏伐的鏡頭,是將活生生將牛隻在鏡頭面前割喉,最後掙扎的牛隻在眾目睽睽下安靜死去,慘不忍睹的畫面被如洪水般的血液染髒破壞,電影裡的扮演母親角色演員在剛被割喉的牛隻旁歇斯底里打滾塗抹血水於自己身體,更拿起利刃「閹割」死亡牛隻的性器官,象徵復仇和取代。種種畫面超出人類道德極限和尊嚴,更跨越電影文明的界線,來到野蠻低俗的祕境。
不可思議的經歷背後,呈現錯誤、不適、荒謬、恐懼、瘋狂、殘忍與平淡等中心命題,聽說當年在坎城放映時震驚全場觀眾,其中包括Beatles主唱John Lennon跟抽象派大師畢卡索,評論譽為天才之作,我想這兩個人不是天才就是變態!
★2008光點電影院Body Song影展受邀電影
2008/12/11
Perro llamado Dolor, Un(2001)-(台譯:一隻名叫痛苦的狗)觀後感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完全手工繪製的動畫作品,全片分爲七個章節,講述了八位藝術大師和他們的模特兒之間的微妙關係,以此反映出在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實下他們對自己創作風格的或堅守或轉變。
他們分別是西班牙繪畫大師哥雅(Francisco de Goya,1746-1828),維拉斯奎茲(Diego Velazquez,1599-1660),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達利(Salvador Dali,1904-1989),索洛利亞(Joaquin Sorolla,1863-1823)和胡立歐(Julio Romero de Torres,1874-1930),以及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Frida Kahlo,1907-1954)和法國前衛藝術大師杜象(Marcel Duchamp,1887-1968),但片中所出現的人物卻遠遠不止這些,甚至涉及了許多二十世紀赫赫有名的哲學家,政治家甚至電影導演和明星們,這其中就包括了拿破侖、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布紐爾(Luis Bunuel) 、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馬克思兄弟(Marx Brothers) 、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曼雷Man Ray還有Woody Allen。
觀後感:
從人類文明開始以來,人類就已經使用各種圖像形式來記錄物體動作和時間的過程,包括壁畫、岩畫等圖畫紀錄,而動畫指由許多幀靜止的畫面,以一定的速度(如每秒16張)連續播放時,肉眼因視覺殘象産生錯覺,而誤以爲畫面活動的作品。爲了得到活動的畫面,每個畫面之間都會有些微的改變。
自己創作方向和從事動畫相關領域研究,便對動畫奠定很深的興趣和看法,而一部動畫會吸引我注意,有兩大部分,第一為創作手法,第二為創意性和新鮮感,先撇開故事內容部分,當然其部份也極為重要,但目前以第一直覺式挑選觀看,內容為觀看完後評斷,當然許多世上經典動畫手法獨特鮮明,但內容簡單、娛樂性高,依舊能獲的觀者喜愛和推薦,所以筆者對前提兩項元素為優先著重。
剛好本片符合我對動畫電影的基本要求,《一隻名叫痛苦的狗》算是一部很恐怖的動畫電影(不是心理上的恐懼,而是對創作者的毅力和熱忱所產生的畏懼),不管製作手法或是故事內容深度探討,都極為讓人驚艷,總帶給人許多空間深思,故事背景複雜豐富的人物關係以及創作者對哲學,政治,文化和藝術等多方面的思考,電影中相當大的信息量包括繪畫、歷史、電影等很多方面文獻和畫面,如果對該方面有進一步了解的人,可能無法很深刻了解劇中所想表達的原意和創作者得思想顯現,導致筆者觀看時常常會猜測畫面出現人物是誰?或是這個故事、畫面來自哪個歷史典故的窘境,不過毫無損耗觀看的樂趣。
作者Luis Eduardo Aute是西班牙當代國寶級藝術大師,他既是一位成功的作曲家,同時又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和畫家,甚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製作過幾部動畫短片,而這部《一隻名叫痛苦的狗》是他到目前爲止第一部也是唯一的長片作品,絕對的心血之作。
電影製作手法跟以往動畫電影有些微差距,觀者經驗以往動畫電影都很要求『順』這個要件(自己創作也在意點),『順』便是動畫中肉眼因視覺殘象産生錯覺的流動性和節奏感,而一定速度下張數越多,當然連續性會更強,本片透過素描方式呈現畫面,筆觸時而稚拙,時而細膩,黑白灰色階濃淡間傳達空間時間之巧妙,男性角色粗礦不羈豪放筆觸,如草書狂風掃起遍地落葉,女性角色優柔寡斷線條,浪漫古典氣質背後卻富有毀滅性,再以單張單張淡入淡出播放,讓劇情畫面產生進行性,但是卻不精到,而不具有一個製作精良的動畫所應該有的那種流暢和精到,但是就是這份稚拙深深的打動了我,一個轉身或者一個眼神,我們不僅能夠窺見作爲動畫片主角的藝術家們那種藝術崇高,我們更加能夠感受到的是Luis Eduardo Aute靈動的沈思狀態,一如他所描繪的人物眼神:靈光閃現。
全片給我的總體感覺很平靜,很深沈,當然也很超現實,看似簡單卻很有震撼力的黑白線條中蘊藏著作者對幾百年西班牙歷史和繪畫藝術的深刻思考和探究,無論這些解讀是真實的再現還是幽默諷刺的再創作,都表達了作者個人的獨特思想,同時這也是一次對電影的心靈致敬,片中不僅出現了衆多電影大師們的經典作品,當然電影本名就很明顯跟Luis Bunuel的經典超現實電影《台譯: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大陸譯:一條安達魯狗)致敬意味濃厚,片中更有該片驚悚割眼球經典畫面仿照。而且僅有的幾句對白都是以默片字幕的形式出現的,黑白的影像配上獨特的背景音樂,這本身就是一次對早期無聲電影的致意。而動畫的魅力正在於它能實現電影所達不到的效果,讓衆多不同時代的人都齊聚在一起,貫穿全片七個故事的主線是一隻名叫Perro的狗,它仿佛是一個可以穿越時空的精靈,從哥雅悲慘的處刑場到貴婦身邊的寵物,從推開墨西哥小旅館黑暗的門到藏身於達利超現實的海浪之下,伴隨在一位位藝術大師身邊,經歷著歲月的滄海變遷,痛苦並快樂著。
這是一部完全手工繪製的動畫作品,全片分爲七個章節,講述了八位藝術大師和他們的模特兒之間的微妙關係,以此反映出在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實下他們對自己創作風格的或堅守或轉變。
他們分別是西班牙繪畫大師哥雅(Francisco de Goya,1746-1828),維拉斯奎茲(Diego Velazquez,1599-1660),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達利(Salvador Dali,1904-1989),索洛利亞(Joaquin Sorolla,1863-1823)和胡立歐(Julio Romero de Torres,1874-1930),以及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Frida Kahlo,1907-1954)和法國前衛藝術大師杜象(Marcel Duchamp,1887-1968),但片中所出現的人物卻遠遠不止這些,甚至涉及了許多二十世紀赫赫有名的哲學家,政治家甚至電影導演和明星們,這其中就包括了拿破侖、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布紐爾(Luis Bunuel) 、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馬克思兄弟(Marx Brothers) 、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曼雷Man Ray還有Woody Allen。
觀後感:
從人類文明開始以來,人類就已經使用各種圖像形式來記錄物體動作和時間的過程,包括壁畫、岩畫等圖畫紀錄,而動畫指由許多幀靜止的畫面,以一定的速度(如每秒16張)連續播放時,肉眼因視覺殘象産生錯覺,而誤以爲畫面活動的作品。爲了得到活動的畫面,每個畫面之間都會有些微的改變。
自己創作方向和從事動畫相關領域研究,便對動畫奠定很深的興趣和看法,而一部動畫會吸引我注意,有兩大部分,第一為創作手法,第二為創意性和新鮮感,先撇開故事內容部分,當然其部份也極為重要,但目前以第一直覺式挑選觀看,內容為觀看完後評斷,當然許多世上經典動畫手法獨特鮮明,但內容簡單、娛樂性高,依舊能獲的觀者喜愛和推薦,所以筆者對前提兩項元素為優先著重。
剛好本片符合我對動畫電影的基本要求,《一隻名叫痛苦的狗》算是一部很恐怖的動畫電影(不是心理上的恐懼,而是對創作者的毅力和熱忱所產生的畏懼),不管製作手法或是故事內容深度探討,都極為讓人驚艷,總帶給人許多空間深思,故事背景複雜豐富的人物關係以及創作者對哲學,政治,文化和藝術等多方面的思考,電影中相當大的信息量包括繪畫、歷史、電影等很多方面文獻和畫面,如果對該方面有進一步了解的人,可能無法很深刻了解劇中所想表達的原意和創作者得思想顯現,導致筆者觀看時常常會猜測畫面出現人物是誰?或是這個故事、畫面來自哪個歷史典故的窘境,不過毫無損耗觀看的樂趣。
作者Luis Eduardo Aute是西班牙當代國寶級藝術大師,他既是一位成功的作曲家,同時又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和畫家,甚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製作過幾部動畫短片,而這部《一隻名叫痛苦的狗》是他到目前爲止第一部也是唯一的長片作品,絕對的心血之作。
電影製作手法跟以往動畫電影有些微差距,觀者經驗以往動畫電影都很要求『順』這個要件(自己創作也在意點),『順』便是動畫中肉眼因視覺殘象産生錯覺的流動性和節奏感,而一定速度下張數越多,當然連續性會更強,本片透過素描方式呈現畫面,筆觸時而稚拙,時而細膩,黑白灰色階濃淡間傳達空間時間之巧妙,男性角色粗礦不羈豪放筆觸,如草書狂風掃起遍地落葉,女性角色優柔寡斷線條,浪漫古典氣質背後卻富有毀滅性,再以單張單張淡入淡出播放,讓劇情畫面產生進行性,但是卻不精到,而不具有一個製作精良的動畫所應該有的那種流暢和精到,但是就是這份稚拙深深的打動了我,一個轉身或者一個眼神,我們不僅能夠窺見作爲動畫片主角的藝術家們那種藝術崇高,我們更加能夠感受到的是Luis Eduardo Aute靈動的沈思狀態,一如他所描繪的人物眼神:靈光閃現。
全片給我的總體感覺很平靜,很深沈,當然也很超現實,看似簡單卻很有震撼力的黑白線條中蘊藏著作者對幾百年西班牙歷史和繪畫藝術的深刻思考和探究,無論這些解讀是真實的再現還是幽默諷刺的再創作,都表達了作者個人的獨特思想,同時這也是一次對電影的心靈致敬,片中不僅出現了衆多電影大師們的經典作品,當然電影本名就很明顯跟Luis Bunuel的經典超現實電影《台譯: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大陸譯:一條安達魯狗)致敬意味濃厚,片中更有該片驚悚割眼球經典畫面仿照。而且僅有的幾句對白都是以默片字幕的形式出現的,黑白的影像配上獨特的背景音樂,這本身就是一次對早期無聲電影的致意。而動畫的魅力正在於它能實現電影所達不到的效果,讓衆多不同時代的人都齊聚在一起,貫穿全片七個故事的主線是一隻名叫Perro的狗,它仿佛是一個可以穿越時空的精靈,從哥雅悲慘的處刑場到貴婦身邊的寵物,從推開墨西哥小旅館黑暗的門到藏身於達利超現實的海浪之下,伴隨在一位位藝術大師身邊,經歷著歲月的滄海變遷,痛苦並快樂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