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4

神秘囧片關公大戰外星人 / 戰神(Calamity)(1976)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一位得白內障即將失明的雕刻家,他叫做趙老先生,他一生一直是在雕刻中渡過。雖然,他每天所刻的不過是一塊木頭,卻好似成為一種心靈上的寄託,一心一意要刻好這一座關公雕像。經過四年的時間,他一直不持續雕刻關公神像的工作,並且認為神像完成之時,將會產生無比神奇的力量。

但是,他的兒子趙超羣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所以無法接受父親對著木刻神像發呆,所以兩人雖為父子,卻在思想上是截然不同。然而,趙老先生的心中也生氣兒子長了這麼大,還培養他讀書,竟來責問他的事情,因此,父子雙方造成極大的衝突。

某日,天空突然出現飛碟在地球上空,並降下外星人任意破壞,眾人完全束手無策;同時,趙老先生嚥下最後一口氣前,他點出木雕神像的雙目時,心中所信仰的神力出現了。最後,幸獲武聖關公顯靈,手持青龍偃月刀下凡,雙方歷經一場激戰後,關公總算力斬外星人,拯救萬民於水深火熱。

觀後感:
終於看了這部讓網路各大電影論壇沸沸揚揚討論的國產特攝Cult Film,許多人一開始皆和我一樣直覺,認為只是以耳傳爾的假訊息,根本沒這部電影,加上網路上許多資料都不完整,沒圖沒真相的年代,更筆者我對這部神秘的電影更顯得好奇和吸引,最近剛好在網路上找到相關影像,於是興奮的將它看完,也證明這是一部紮紮實實貨真價值的國產電影,而且是台灣製造歐!

70年代,日本掀起一股特攝片潮流,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於1975年拍攝《中國超人》,當時台灣電影公司,受到《中國超人》的啟發,因此計畫拍攝一部揉合現代科幻背景與中國神話故事的特攝電影,而製作出此片。

但《關公大戰外星人》這片名,其實很多出入和爭議,本名應該是《戰神》,但最後香港上映時是以《香港大災難》和大家碰面,但現在網友喜歡亂取名字,於是想了一個非常Cult的名稱,那就是《關公大戰外星人》,雖然不是官方電影名稱,卻是最貼切最能代表這部電影精神,於是大家只記的《關公大戰外星人》這響亮片名;有趣的是,當時劇本是設定在台灣西門町作為該故事的核心點,並事先製作出西門町的模型,可想而知有獅子林、萬年大樓等建築。但是台灣當時處於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局審查劇本後,認為西門町離總統府太近,實在不適合用作拍攝戰爭場景題材的電影。電影公司只好硬著頭皮,把戰場搬到香港,重做模型,劇情變為外星人入侵香港,在港島及九龍大肆破壞,半島酒店、康樂大廈、皇后廣場、海底隧道等慘變廢墟。該電影在香港上映時,就以《香港大災難》為名。

找來的電影本身畫質已經斑駁退色,雜訊雪花斑斑可見影片年代已久,字幕甚至還是由右至左讀閱的老式字幕,現在普遍都是以左至右,所以觀看起來有些不習慣,但也產生了許多觀影過程的意外樂趣和氣氛;電影聲音配樂,就的確讓人感到不自然,當時還不流行拍攝現場收音和原音重現的年代,都是拍攝完畢後再進錄音室重新配音,所以每個角色的口氣和語音都顯得做作,電子合成的俗氣Disco配樂及打鬥時金屬碰撞尖銳聲響,總是一來一往凸顯出格格不入尷尬氣氛,但這些缺點又何妨,種種的不完美和粗劣才是構成這部電影的經典與傳奇。

故事本身,和我們熟悉的超人特攝電影沒有太大差異,本片稱外星人為外太空人,因為看不慣地球人過度發展核武和將廢物丟往太空造成外太空人不悅,進而攻擊地球,主要是警告地球人別過分發展科技,但這種片子自然不指望有多大的內涵,娛樂作用是最主要的。從這一點來說,片子是很盡職盡責的,不管是溫情、愛情、科幻、戰爭、明星,一樣不缺。故事情節雖然經不起考驗,但是還算緊湊通順,看起來很有意思的。尤其是透過人們對神明的內心信仰,和講究證據和實事求是的理性科學做為強烈對比和衝突,也凸顯了老父親和年輕兒子間的隔閡和想法對立,軟性與硬性,是最容易凸顯電影的張力。

電影中外太空人的造型以同類型電影來比較,只能說很鳥,這不是我刻意去雞蛋裡挑骨頭,相信看過相同年代日本特攝電影作品,不管是《哥吉拉》或是《鹹蛋超人》,日本在這方面的怪物處理上,皆算是非常有創意,怪物會因為事件原因造成的破壞,而去設計怪物的造型,例如垃圾汙染造成的怪物,怪物身上就會有腐爛汙穢狀,造型也有趣,不像本片中外太空人只呆呆帶著大大的頭盔,又看似假面超人的蒼蠅眼睛,白色的太空衣,只簡單說明白色可以防輻射帶過,卻沒有完全說明怪物的來由和背景,實在無法說服這三隻來在外太空的外太空人恐怖處。加上外太空人手上拿著武器,整部電影幾乎沒看他們使用功效,也看不出哪裡厲害,最厲害的地方既然是會說華語,三個外太空人廢話不斷,妙語如珠,甚至還會挑釁關公,讓人看得哭笑不得,最妙的是,最後打不過關老爺,既然叫關老爺放下武器,徒手單挑!!(囧)

電影設計將形而上無形的關老爺轉變成有體的救世主,抵抗科學無法解決的外太空人,這樣的安排,不管是創意或是惡搞,應該是華人電影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舉,但也相對造成許多劇情上的矛盾不合邏輯,如影片的最後,在關二爺的保護下,香港又恢復了安定繁榮——最神奇的是,剛才被外星人砸毀的那些高樓大廈,竟然奇跡般的復原了。還有外太空人偏偏只對香港地區進行破壞,完全沒有其他國家被危害,難道香港為世界中心,所以,世界末日也只有在香港地區發生,其他地區安然無恙?!最後一個鏡頭,雕刻家老伯又開始雕刻起了關公像……看來香港一定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了。





2011/10/12

午夜夢迴巴黎浪漫奇遇記 / Midnight in Paris(2011)-(台譯:午夜•巴黎)觀後感

劇情簡介:
吉爾與未婚妻將於秋天舉辦婚禮,在那之前,他和女友一家人前往法國巴黎度假,一同遊覽風光明媚的花都。然而,在旅途中,彼此之間的感情與價值觀,卻隨著城市中的所見所聞,而產生微妙的變化…。

觀後感:
因為工作關係,必須離開臺北,帶著緊張又興奮的心情拖著沉沉行李進入海關,我知道路口正是我離開臺北的開始,進入機艙,幸運的靠窗位子讓我可以看到松山機場起飛後的內湖科技大樓和臺北城市,不真實的大小懷疑建築是模型吧?飛機伴隨著低沉引擎聲響逐漸上升入雲層,棉絮般的雲層,一片片如糖絲如棉絮,陽光下的雲層,額外不真實;短短一個小時多的飛機,松山與虹橋,熟悉到不熟悉,繁體到簡體,種種的衝擊太快讓我感受到這一切的不一樣,棋盤式街道,擁擠的地鐵公共運輸,大樓叢叢都市拐個彎巷子內卻藏有古老樸實的老街,甚至誇張的連呼吸的味道都變了,這是一個充滿異國風情和歷史風霜歲月累累的都市,我到了這城市-上海。

來上海幾天,調適自己從觀光客變成在地客,尤其在台灣不習慣捲舌的音,慢慢刻意去模仿,將舌頭捲起頂住上顎發出怪異音階,可能不成功,還是被認出是來自南國台灣,但這無所謂,我就是來自台灣;整理生活差不多了,忙裡偷閒找了Woody Allen新作來看《午夜•巴黎》,有趣的是,故事也在講來自美國到到他鄉巴黎旅行觀光的男子,一次午夜意外進入了城市古老的回憶,有些奇幻有些浪漫,讓筆者我很容易投入劇情,彷彿自己的處境,此外,電影處處Woody Allen的影子,可說是Woody Allen老伍透過電影劇情,將個人內心創作的誠實告白和剖析。

Woody Allen一定是熱愛巴黎(誰不熱愛),《午夜•巴黎》是一場流光溢彩的美妙盛宴,在輕柔的爵士配樂中每一個畫面都美得令人陶醉。艾菲爾鐵塔、盧浮宮、花樹、小巷、咖啡館、塞納河與石板路都被鏡頭罩上了一層柔和的光暈。整部影片的物件仿佛是透過情人的眼睛看的,處處泛出蜂蜜色的甜蜜,溢到觀眾的眼裡,讓人很難不心生嚮往。但這個巴黎畢竟不是主角吉爾所緬懷的精神家園,二十世紀二零年代那些文萃彙集、百家爭鳴,轟轟烈烈中誕生了超現實主義和立體主義的世界藝術之都才是他念念不忘的黃金時代。音樂、美酒、聚會、沙龍,與各大文豪藝術家們唇槍舌劍指點江山,這才是吉爾心馳神往的靈魂故土。

午夜十二點整,正當鐘聲敲響的時候,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一輛古董老爺車緩緩駛過,車上的人極力邀請他參加一場晚會。微醉的他被拉上車,穿越時光,來到了嚮往的二十世紀二零年代……宴會上,吉爾驚異地發現坐在鋼琴前彈唱的是著名的音樂家Cole Porter,伴隨著輕快的情歌《讓我們開始做吧》(Let’s Do It),他又碰見了菲茨傑拉德夫婦、海明威,和他們相談甚歡,在接下來的幾天夜裡,吉爾碰到的大人物還有Gertrude Stein、畫家Picasso、超現實畫家Salvador Dali、作家T.S. Eliot、野獸派畫家Henri Matisse、超現實藝術家Man Ray、電影導演Luis Bu uel等。

導演借用這些人物,說了不少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們都懼怕死亡,對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迷惑不解,但一個藝術家的角色並非向絕望低頭,而是尋找對抗空虛存在的解藥。”

不難看出,主角吉爾,基本上就是Woody Allen的化身,或許他們都想成為一個能寫出偉大作品的獨立作家,而不是一個被好萊塢買斷的庸俗劇作家,當然他也聰明睿智,卻膽小碎嘴,不得妻子意,個人特性完全複製導演本人。於是,導演安排吉爾迷失在2010年的巴黎街頭,做了一個荒誕滑稽而又美好浪漫的夢。Woody Allen就插入了一長段巴黎絢麗美景的流動韻律,當他攜帶妻子和一眾家人進入巴黎,那位作家亦即Woody Allen肆無忌憚的幻想,急不可待的懷舊以及對於自身過去粗俗不堪鄙夷的姿態就被無可避免的放大了。這位作家陷入了創作的困境,他時刻堅持自己寫作的自主性,厭惡好萊塢對於作家自身書寫權利的干涉,他對巴黎紙醉金迷的現代生活毫無興趣,反而瘋狂迷失於二零年代海明威所稱之為的流動盛宴。在這其中,老婆崇拜的那位評論家保羅角色的出現,可以看作是Woody Allen對於美國電影評論界的無情嘲諷,自以為是,道貌岸然,藝術教授在每一次的展覽中活動中都會令人生厭的引經據典而毫無皈依繆斯女神的誠意。這樣的表現顯然是Woody Allen眼中評論家的嘴臉,也許是從那起媒體口中所稱之為的醜聞開始,Woody Allen與評論界的關係就不怎麼友好,他斥責媒體無心關注自己作品的客觀品質,而只是捕風捉影的從個人生活的邊角料中發掘針對自我的觀點和視角。因此,厭倦了鎂光燈轟炸的Woody Allen將巴黎看作是逃避庸俗目光的化外之境,而二十年代為了藝術而藝術的風流和清韻更是讓其垂涎不已。

如果說《情遇巴賽隆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是Woody Allen離開紐約紛繁喧鬧的城市生存而第一次真正進入到歐洲大陸遊記式的想像和漫遊的話,那《午夜•巴黎》則可以看做是這位忠實於紐約本土城市記憶知識份子的一次跨越時空的內心朝聖。作為土生土長的紐約人,Woody Allen以自己天才般的戲謔和幽默記錄和展示了紐約客與這座城市數不盡道不清的關聯和細節,無論是《安妮霍爾》(Annie Hall)、《曼哈頓》(Manhattan)還是《子彈飛越百老匯》(Bullets Over Broadway),Woody Allen將幾百萬紐約人日常的無聊,憂愁以及絮絮叨叨融入了自己的劇本寫作和影像表達之中,這些襲入內心的真實在博得紐約人莞爾一笑的同時,更激起了關於偶然,理解和情欲的哲學問答。如此成功的個人表達為他在紐約,乃至全球的戲劇以及電影圈中贏得了無數的讚譽和激賞,他更被紐約人樹立為紐約知識界和文藝指標性人物。

電影結束了,我幻想如果我遊走在上海夜晚街頭,如果忽然時空錯亂,進入二零年代,我想我會碰到誰?






2011/10/04

山寨金剛大鬧東方之珠 / 猩猩王(The Mighty Peking Man)(1977)觀後感

劇情簡介:
探險家正風 (李修賢飾演)到森林探險,遇到大猩猩及女泰山阿維。惜正風誤墮娛樂商人魯天圈套,猩猩王被帶往香港表演。阿維不忍心大猩猩被淩辱,傷心不已。魯意圖污辱阿維,猩猩王大怒,大肆搗亂…

關後感:
星期六晚上與她在電話中閒聊,她剛看完國民片《塞德克巴萊》,情緒還處在感性氛圍中微醺,她便問我剛剛在做什麼,我說我剛剛看完一部港片,片名叫《猩猩王》,簡易的口頭描述電影內容,卻換來電話那頭她的笑聲連連說:「好Cult!好Cult!」

邵氏電影真的很妙,各種題材皆可玩到瘋癲,甚至可以跟上潮流,但《猩猩王》作品應該是它們電影作品中算最尷尬其中一部吧!不管示故事或是設定,可說完全是”借用”經典怪物電影《金剛》(King Kong),當時邵氏電影肯做出這麽大的動作,一方面邵氏公司如日中天財力雄厚,再就是七十年代末,風行二十多年的古裝武俠片越來越有降溫之勢,另外受好萊塢電影間接影響,因為剛上映重拍板《金剛》(King Kong)(1976)版本,許多觀眾開始喜歡這種科幻怪物電影,於是邵逸夫急於開發新的類型來保持邵氏在香港電影市場上的影響力。1975年首部超人片《中國超人》小試牛刀,《猩猩王》除導演改爲何夢華外,再次啓用原來班底,怪咖導演何夢華拍過《西遊記》,對於神怪特技有著豐富的經驗,袁祥仁依舊擔任動作指導,主演還是年輕的李修賢。

《猩猩王》顯示出了邵逸夫走向國際化的野心,耗鉅資到印度拍攝外景,請日本特技隊做技術,並找來豔星Evelyne Kraft做猩女郎,儘管特技跟國外相比略顯粗糙,但是在當時的亞洲影壇還是數一數二。故事情節與老版無太大差別,令人興奮的是這次猩猩是沖進亞洲,走進香港,把香港灣仔地區搞的人仰馬翻,天翻地覆!影片後面有將近半個小時的特效場面,猩猩王爲救自小撫養長大的阿維,砸路毀橋,並大肆破壞樓宇,雖然某些場景看上去很假,像軍隊的坦克和戰鬥機根玩具沒什麽兩樣,可考慮到當時的技術,能夠拍成這種水平也算不錯了。

導演何夢華,他所拍過的電影類型更是五花八門,完全不輸給怪品味導演桂治洪,何夢華一生拍片超過五十部,雖然多數時候隨波逐流,黃梅調、武俠片、功夫片每個潮流之中,都可見他的作品,但能幾十年在邵氏不倒,可見自有一套路數。何夢華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擅長視覺特效的奇淫技巧,拿《猩猩王》來說,巨大無比的猩猩,對金髮美女產生情愫,甚至在金髮美女與男主角親熱時,還會偷看而吃醋到處破壞,實在荒謬搞笑;何夢華導演實在很會透過中小細節去公然挑逗男性觀眾,女泰山的裝扮,極少的布料覆蓋在身材火辣的豔星Evelyne Kraft身上,常常大動作讓害羞部位都呼之欲出,看了實在臉紅心跳,加上簡直露一球乳房的裝扮,觀者目不轉睛的在著她身上游移。片中最誇張一段應該金髮美女的大腿內側被毒蛇咬傷,男主角非常的勇敢,毫不猶豫的嘴巴嘟上去幫她吸取毒液,呻吟聲不斷,此時特寫手部畫面,用力緊抓的床墊,太搞笑了。

本片有太多可笑的部份,最好笑應該是本片片名叫《猩猩王》,還以為要學《King Kong》,但其實並不是,而是電影中所出現那隻巨大猩猩名字叫「阿王」(囧),所以顧名思義電影片名叫《猩猩王》,假設那隻猩猩叫「阿貓」「阿狗」,有可能片名就有所變動。

這片如果只單靠導演奇觀式視覺特效,可能還稱不上什麼有趣的邵氏Cult Film,恰好有一位有力人士的參予,才會讓本片稱上怪誕,那個人就是倪匡,以前對倪匡的刻版印象就是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家,充沛創作能量和大量產出作品為名,有點雷同台灣的九把刀,題外話,寫到此恰好想到友人形容九把刀豐沛的創作能量,就像拉肚子、澇賽(台語)一樣,一洩無法罷休,而相反的其他作家創作就像便秘一樣,文字怎樣擠也擠不出來的痛苦;後來慢慢接觸邵氏電影,在許多怪異電影都看可到倪匡參予編劇一職,才對這位神秘又商業的文字創作者有所了解;倪匡喜歡直入主題,不喜歡講求前戲,所以,在他編劇的電影中,幾乎沒什麼看不懂得懸念及伏筆設計,直來直往的劇情,近而像電視肥皂劇般親民通俗,獨特是帶有他個人濃濃的科幻奇幻色彩;這部影片當然就是由倪匡編劇,可以說混合了所有港片的賣座元素,明星,異域風情,機關陰謀,冒險愛情還有倪匡鍾愛的非人類的超我想象。

設計了人類與自然的對抗,以及人類與動物的相處。主題非常明顯,抨擊唯利是圖的商人,譴責那些心計深重的虛僞的人。將原始森林描繪成人類的淨土和最後一個可以棲息的純淨的美麗家園,整部影片就是一部商業元素電影的大集合。當然現在看來,影片中猩猩王的造型有點落伍,故事也有點太過於簡單,不過對於當年的商業片來說,還是一部可以帶著輕鬆心情好好觀賞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