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4歲的小女孩蘇茜生性活潑、古靈精怪,父親是一個模型愛好者,母親是循規蹈矩的傳統女性,妹妹大膽,弟弟弱小。生日時,她收到了一部相機,從此愛上了拍照,甚至在一個月間用光了24卷膠捲,令父母十分頭痛。一次,全家在逛超市的時候,她偷偷望著櫥窗外的男孩發呆。祖母看穿了蘇茜的心事,那個同班的英國帥哥便是她的暗戀物件。然而,還沒等兩個人吐露心事,蘇茜卻落入了壞人設下的陷阱。那個色迷迷的鄰居哈維,用花言巧語引誘蘇茜,騙她走入其事先設好的圈套……
本片根據Alice Sebold的暢銷小說改編而成,以蘇西的視角、倒敍的方式,講述了一個魔幻主義的犯罪故事。
觀後感:
因為導演名氣而看本片,導演Peter Jackson可以說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大導演,從早期拍出Cult Film經典《Dead Alive》《Bad Taste》及《Meet the Feebles》,到拍出氣勢磅礡史詩奇幻大作《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及不是被機關槍射殺死而被女人害死的感人怪物《King Kong》,讓他登上電影生涯巔峰,成為好萊塢一線導演;本片算是Peter Jackson較少涉及這種小成本的劇情類電影。比起《King Kong》,《The Lovely Bones》更加觸及到了人心深處的那些情感。應該說這部電影是他一次勇敢的嘗試,也確實爲我們帶來了又一次心靈的震撼。影片中的溫馨,驚險,還有人性的光輝,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電影一開始。
我叫蘇茜西蒙,西蒙,就是大馬哈魚的意思,我死於1973年,被謀殺……
當這樣一段冷冰冰的開場白打開故事的脈絡時,你是否會不忍心看下去?當那個天真美麗的女孩子用她冰藍色的眼睛看著螢幕後面時,你是否會覺得她正在注視著你呢,而這樣一個女孩子,她的死是否會讓你覺得悲傷?
電影故事透過倒敘方式,詮釋著少女被殺害的過程與家人間攻不可破的親情溫馨,冷冰殘酷的謀殺故事,沒有將電影帶到冷血消極地帶,反而更襯托出親情間的真誠溫暖,既使一個遠遠觀察著自己的家人的女孩子,她不得不離開了親人,隨著時間的流逝默默淡出了他們的生命。整部電影在向我們傳達著這樣的涵義:沒有哪個親人真正離開過我們。只要愛還在,他們就在。人家說,家永遠是我們的避風港,在電影中,更證明了這個說法,導演透過父親每日為以生往的女兒,在她生前房間窗戶點上光亮的蠟燭,哪怕微光閃閃,只盼望著孤獨蘇茜靈魂記的回家的路,彷彿就是汪洋中唯一光亮指引回家方向的燈塔。
影片的另一賣點就是用大量的電腦特技將故事的片段完美的銜接起來。蘇茜被兇手殺害之前,從地窖中跑出的其實是她的靈魂,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就已經死去,然後從一個靈魂的視角觀察著世界。她渴望回家,渴望找到自己的家人,但是就像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影像。而這個死後的世界,是蘇茜想象和思念編制著一個美麗的夢。同時,在她的父親摔碎模型的時候,她的世界中也有巨大的模型撞在礁石上粉身碎骨。這不僅僅說明她一直沒有遠離親人們的生活,也反襯出了活著的人們對於她的不捨,人們不斷感覺到她似乎就在身邊,卻是可望而不可即,最後終於意識到,放下不捨,才能繼續自己的生活。她的母親矛盾于思念和強迫自己遺忘的心理,最終選擇了遠離家鄉逃避現實,她的父親簡直有些偏執的搜尋著兇手,還有活力四射的祖母爲了讓整個家庭重新振作起來所做的努力。生活最終步入正軌,死者已矣,活著的人們還要繼續爲生活而奮鬥下去。
整部電影的基調介於灰暗和明亮之間,有時是對一家人歡樂平實的日常生活正面的刻畫,有時又伴隨這音樂的改變,轉而描寫一些陰暗面的情節,兩者之間的轉換非常自然,使得劇情就像在微波中漂浮著,時而緊湊時而舒緩,不得不說導演將節奏把握的十分到位。
至於那個一直處於黑暗中的兇手,最終還是沒能隱匿自己的罪惡。蘇茜與家人之間相連的血脈最終讓她的家人們意識到了什麽,但是隨著電影的進展我們意識到,24卷膠捲,一個月一卷,那麽當父親意識到一切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兩年了。衝動的父親選擇了復仇。但蘇茜遠遠的看著她的父親,最終明白復仇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出路。
電影其實並不恐怖也不驚悚,所有關乎血腥和恐怖的情節基本都被完美的隱藏起來,蘇茜就這樣從一個活生生的女孩子變成了一個執著的靈魂。與其說電影是在講述一個故事,倒不如說是導演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死亡和愛的理解。
然而,原著的作者並沒有讓這個故事結束。他並沒有讓它以悲傷和絕望結局,蘇茜的靈魂始終環繞,在一個天堂和人間交界的地方。那裏有鮮花、有透明的冰雪,有可愛的孩子,有澄澈的湖水。看到這裏時,我不禁想到,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存在這樣的世界。我們的生活中,有歡樂,有仿佛鮮花一樣的快樂,有湖水般的寧靜,有冰雪一樣的透明心靈……可惜,罪惡和肮髒依然存在。所以,這樣的世界是人們向往中,不存在的遠方。
蘇茜在這裏存在,是因爲她對人間和所愛的人的留戀。最後,她終於明白,她的留戀並不會讓愛她的人減輕痛苦。最後,她終於放手離開。在影片的最後,當哈維先生跌下山崖,而蘇茜的屍體終於無人發現時,我突然感覺到了釋懷。是的,可愛的骨頭終於隱沒於人們的視線。可是蘇茜成功了,她終於成功地明白,她的死亡,換來了家人對愛的真諦的理解。愛,就像骨骼,失掉一部份,又會長出新的分支。骨骼支援了人的身體,而愛,讓一切永恒。
2010/01/27
2010/01/26
一席之地(A Place of One's Own)(2009)-觀後感
劇情簡介:
黑色喜劇《一席之地》充滿魔幻寫實和爆炸性搖滾的故事元素,故事描寫一名懷才不遇又負債累累的搖滾吉他手,面對同爲創作歌手的女友日益走紅,兩人感情受到嚴厲考驗。同時一名癌症末期的紙紮師傅,一心一意要幫自己搭建一棟古堡般的豪華紙洋房,他的妻子以幫人掃墓維生,卻陰錯陽差得到‘陰間客戶’幫助而拿到一筆鉅款。兩條故事線在房屋仲介的攪和下有了交集。
觀後感:
這是一部好看的台灣電影,敘述生活在小小台灣這塊土地上,過著生活和居住問題拔河的小人物哀愁和美麗,有著無奈的命運,卻擁有著臺灣人獨特的堅強個性。
電影“再次”展示了台灣社會不同階層的面貌,為什麼說“再次”?
導演樓一安過去曾經參予另一部國片編劇《流浪神狗人》,而《流浪神狗人》導演陳芯宜現在卻又變為本片監製,可以說導演樓一安和陳芯宜有高度合作的默契和創作理念。導演樓一安設計幾個主要人物的故事同時平行進行,漸而交錯殘繞,衍生一段讓人耐人尋味的故事。這個過程中,導演暴露了他所處的觀察姿態及企圖心。有才華卻失意得搖滾歌手,同樣為創作型歌手的女友,諷刺的卻唱片暢銷;幫人做“紙紮”(燒給死人的房子之類)的師傅,一生為死人做房子,現實生活中自己卻沒有一個避雨之地;有錢人彥碩兄弟,剛買下墓地父親便猝然發病逝世……還有就是無所適從的中間人,小剛的媽媽,一個能通靈的女人,憑藉通靈,侵入銀行取走三百萬而不被發現,但始終鬧不過自己的良心,把錢按託付者之言轉交給託付者之妻。
台灣電影的表現物件,從外省人、本省人再到原住民,這固然是條不大一樣的道路,卻不見得就是一個好出口。近幾十年的日本電影,有一部分電影人持續關注沖繩、韓裔華裔以及外來族群的生活狀態。其緣起也只爲了表現處於邊緣地帶的少數群體,通過他們承受的壓力更能表現一整個時代的困境。
失意歌手莫子,有才華卻不願屈服於大環境,出淤泥而不染的個性導致他潦倒,更爲了女友的事業,一個人把抽大麻的事頂了,從此一蹶不振,相反女友卻一夜成名,雖然兩個人在努力維繫彼此的感情卻由於兩人的境遇變化,一直未有轉機,寫完給女友的歌就墜樓而亡,而這樣的一切就發生在女友眼前;紙紮師傅林師傅身患絕症,沒有錢醫治,很可能就要不久於人世,於是他就精心爲自己紮了一個金碧輝煌的通天塔,爲自己在那邊和家人使用,後來由於一個有錢人找到他們的家所在的那塊地風水好,千方百計的總算才把他們說服,他們也才因此而有了一筆錢爲林師傅治好了病。莫子和林師傅兩種人生在電影裏卻是如此的戲劇性。故事從莫子的由生到死和林師傅的起死回生産生了極大的對比效果,特別是在莫子墜樓之後,他的墜樓現場和家門口都被擺滿了鮮花,而在死之前是沒有;而林師傅精心製作的通天塔被擺在寺廟前也在落日的餘輝中和他的背影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暗藏著一種苦澀的悲涼。
另外還有兩條暗線也是鮮明的指出了現在“房吃人”的現狀,林師傅的兒子爲了要籌錢給老爸開刀,做了房産仲介,他入行就十分的具有戲劇性,“我一定要賣掉我的第一套房”的呐喊也是在對著公墓喊出來,可見買房的難度;而原住民被拆遷趕走,導致他們無房可住就是赤裸裸的抗議政府的拆遷政策。還有林師傅的家這塊風水寶地被有錢人看上了,就想方設法趕他們走,“人鬼爭地”。
《一席之地》其實不只是反映的住房難這個表面的東西,更是現實中我們怎樣才能找我們人生的一席之地呢?莫子死後,很多人在追索他的死因,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會想到他是在抗議,當然這是沒有答案的,這也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一種抗爭,對現實的抗爭,用生命的抗爭。
電影不能不提到音樂部份,音樂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另一個生命,主宰著這個任務的人就是秀秀,多年前,有位愛聽歌的朋友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印象深刻,因為問題很白癡也很有趣,他問我:「你認為台灣誰玩吉他玩的最屌?」當時我反應不過來,滿腦子打轉著找尋一個能稱”屌”的吉他手,我記的我當時沒有回答出一個吉他手來,後來那位朋友放了一張封面醜醜的CD給我聽,迷幻狂妄的吉他浪潮聲如颱風來襲兇猛瘋狗浪拍擊著我的內心堤防,快溢出的高潮和美妙,才知道這個樂團是台灣知名地下樂團骨肉皮,而他的吉他手叫秀秀。從那次我變真正認識他,我對他的瞭解也僅止於他那披頭直髮,吉他造詣不需贅詞來形容,他也為許多人擔任編曲的工作,並且是陳珊妮、楊乃文(靜止MV便有出現)等歌手的合作班底,無怪乎從龐克到電音,從民謠到後搖,似乎全都難不倒他。電影中也演出一員。
黑色喜劇《一席之地》充滿魔幻寫實和爆炸性搖滾的故事元素,故事描寫一名懷才不遇又負債累累的搖滾吉他手,面對同爲創作歌手的女友日益走紅,兩人感情受到嚴厲考驗。同時一名癌症末期的紙紮師傅,一心一意要幫自己搭建一棟古堡般的豪華紙洋房,他的妻子以幫人掃墓維生,卻陰錯陽差得到‘陰間客戶’幫助而拿到一筆鉅款。兩條故事線在房屋仲介的攪和下有了交集。
觀後感:
這是一部好看的台灣電影,敘述生活在小小台灣這塊土地上,過著生活和居住問題拔河的小人物哀愁和美麗,有著無奈的命運,卻擁有著臺灣人獨特的堅強個性。
電影“再次”展示了台灣社會不同階層的面貌,為什麼說“再次”?
導演樓一安過去曾經參予另一部國片編劇《流浪神狗人》,而《流浪神狗人》導演陳芯宜現在卻又變為本片監製,可以說導演樓一安和陳芯宜有高度合作的默契和創作理念。導演樓一安設計幾個主要人物的故事同時平行進行,漸而交錯殘繞,衍生一段讓人耐人尋味的故事。這個過程中,導演暴露了他所處的觀察姿態及企圖心。有才華卻失意得搖滾歌手,同樣為創作型歌手的女友,諷刺的卻唱片暢銷;幫人做“紙紮”(燒給死人的房子之類)的師傅,一生為死人做房子,現實生活中自己卻沒有一個避雨之地;有錢人彥碩兄弟,剛買下墓地父親便猝然發病逝世……還有就是無所適從的中間人,小剛的媽媽,一個能通靈的女人,憑藉通靈,侵入銀行取走三百萬而不被發現,但始終鬧不過自己的良心,把錢按託付者之言轉交給託付者之妻。
台灣電影的表現物件,從外省人、本省人再到原住民,這固然是條不大一樣的道路,卻不見得就是一個好出口。近幾十年的日本電影,有一部分電影人持續關注沖繩、韓裔華裔以及外來族群的生活狀態。其緣起也只爲了表現處於邊緣地帶的少數群體,通過他們承受的壓力更能表現一整個時代的困境。
失意歌手莫子,有才華卻不願屈服於大環境,出淤泥而不染的個性導致他潦倒,更爲了女友的事業,一個人把抽大麻的事頂了,從此一蹶不振,相反女友卻一夜成名,雖然兩個人在努力維繫彼此的感情卻由於兩人的境遇變化,一直未有轉機,寫完給女友的歌就墜樓而亡,而這樣的一切就發生在女友眼前;紙紮師傅林師傅身患絕症,沒有錢醫治,很可能就要不久於人世,於是他就精心爲自己紮了一個金碧輝煌的通天塔,爲自己在那邊和家人使用,後來由於一個有錢人找到他們的家所在的那塊地風水好,千方百計的總算才把他們說服,他們也才因此而有了一筆錢爲林師傅治好了病。莫子和林師傅兩種人生在電影裏卻是如此的戲劇性。故事從莫子的由生到死和林師傅的起死回生産生了極大的對比效果,特別是在莫子墜樓之後,他的墜樓現場和家門口都被擺滿了鮮花,而在死之前是沒有;而林師傅精心製作的通天塔被擺在寺廟前也在落日的餘輝中和他的背影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暗藏著一種苦澀的悲涼。
另外還有兩條暗線也是鮮明的指出了現在“房吃人”的現狀,林師傅的兒子爲了要籌錢給老爸開刀,做了房産仲介,他入行就十分的具有戲劇性,“我一定要賣掉我的第一套房”的呐喊也是在對著公墓喊出來,可見買房的難度;而原住民被拆遷趕走,導致他們無房可住就是赤裸裸的抗議政府的拆遷政策。還有林師傅的家這塊風水寶地被有錢人看上了,就想方設法趕他們走,“人鬼爭地”。
《一席之地》其實不只是反映的住房難這個表面的東西,更是現實中我們怎樣才能找我們人生的一席之地呢?莫子死後,很多人在追索他的死因,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會想到他是在抗議,當然這是沒有答案的,這也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一種抗爭,對現實的抗爭,用生命的抗爭。
電影不能不提到音樂部份,音樂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另一個生命,主宰著這個任務的人就是秀秀,多年前,有位愛聽歌的朋友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印象深刻,因為問題很白癡也很有趣,他問我:「你認為台灣誰玩吉他玩的最屌?」當時我反應不過來,滿腦子打轉著找尋一個能稱”屌”的吉他手,我記的我當時沒有回答出一個吉他手來,後來那位朋友放了一張封面醜醜的CD給我聽,迷幻狂妄的吉他浪潮聲如颱風來襲兇猛瘋狗浪拍擊著我的內心堤防,快溢出的高潮和美妙,才知道這個樂團是台灣知名地下樂團骨肉皮,而他的吉他手叫秀秀。從那次我變真正認識他,我對他的瞭解也僅止於他那披頭直髮,吉他造詣不需贅詞來形容,他也為許多人擔任編曲的工作,並且是陳珊妮、楊乃文(靜止MV便有出現)等歌手的合作班底,無怪乎從龐克到電音,從民謠到後搖,似乎全都難不倒他。電影中也演出一員。
2010/01/18
ハウス(Hausu) (1977)-(台譯:鬼怪屋)觀後感
劇情簡介:
刻劃女中學生小尚與同學到姨媽的莊園度假。姨媽年輕時曾和俊朗的青年相戀,但太平洋戰爭奪去愛人的生命。從此姨媽孤身一人,畢生等待愛人歸來。小尚的造訪令孤獨的姨媽分外高興,這群青春活潑的女孩在山中盡情玩耍,然而,姨媽和莊園似乎隱藏著某種可怕的東西,少女們一個個消失了。
觀後感:
這部大林宣彥的處女作令人稱奇。影片將青春歌舞劇與幻象疊生的鬼怪恐怖片融爲一體,既邪惡又滑稽,不乏電影拍攝方面的大膽創新,並嘲諷了恐怖類型片。《鬼怪屋》是一部很特別的恐怖主題作品,內容不光是單純恐怖主體,而添加許多元素,坦白說就是大雜燴啊!更如同一本錯亂的童話,是日本電影史上對於超自然題材最狂野的一次探索。
故事的主角是位因爲父親的再婚而悶悶不樂的青春期少女,爲排遣煩悶,她和幾個女孩一起到姨媽與世隔絕的房子裏過暑假,殊不知這裏隱藏了太多秘密和怨恨,她們必須竭盡全力才能求生。劇情結構很簡單,其實稍嫌單薄,但年輕有活力導演大林宣彥充分表現自己電影專長和視覺特效養分滋潤乾枯的故事本身,讓電影呈現視覺強過於劇情的方向。電影使用許多廉價特效,如重疊影像、濾鏡堆疊、分割影像及抽影格之類的手法,俗艷華麗風格彷彿遊樂園裡頭恐怖嚇嚇屋,如今特效看來確實別有另一番風味,呈現日本新浪潮電影的鮮明作品。
電影圍繞著一個古老的主題就是「怨」,這是許多恐怖電影不變的中心思想,死者對生前世界有留戀及委屈,既使死後靈魂透過各種形象出現在生前熟悉的環境,傳達內心的不捨或怨恨,而鬼的形象便就此產生,通常鬼內心任務完成後便馬上煙飛雲散;電影中女主角因為父親再娶,造成她內心不平衡甚至達到怨恨父親的心態,寒假與同學們到姨媽的別墅散心,而這棟《鬼怪屋》也是另一個「怨」的表現,因為姨媽年輕時曾和俊朗的青年相戀,但太平洋戰爭奪去愛人的生命,而後來老死化作怨魂附身在房屋。
雖然電影看起來很前衛,但仍保有傳統日本恐怖電影的血液,日本恐怖片體現了日本電影的民族特色。正是這種鮮明的民族特色,使它和通行已久的既成模式保持了相當的距離。最顯著的是,既沒有好萊塢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對技術的過度依賴,又沒有香港電影為達到通俗易懂易目標刻意追求敘述方式的簡明流暢,相反,它用一種相對原始的電影語言以日本電影文化獨有的沈穩和冷靜來描述鬼故事的發生。突出表現了對意境的營造、懸念的鋪墊,因而實現了電影恐怖的最高境界。自始至終,觀眾都被劇情牽著鼻子走,隨著情節發展,心理上的緊張感逐步加大,欲罷不能。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有著相同的東方文化背景,緣於話語溝通上的心有靈犀,亞洲觀眾更容易體會到來自於銀幕的壓力。
日本恐怖電影,能一直在市場上和作品價值上都有不錯的表現,更一直受消費者囑目,一定有它過人及迷人的地方,以亞洲來說,日本恐怖電影可算是最能代表自己國家文化,日本恐怖電影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高度尊重,作品富於古典主義色彩,在表達方式上保留了清新婉約的民族文化氣質。日本恐怖電影中鬼怪形象更多的是一種虛無飄渺的意象,這一點,和中國傳統文化中某些迷信觀念一脈相承,如,在小林正樹導演的《怪談》有這樣一個場面,煙霧彌漫的墓地鬼火飄遊,在許多熟悉香港鬼片的觀眾眼裡,這是個再尋常不過的場面。東方文化背景下的鬼,一般來說都是死者的虛影,和生前的模樣相比並沒有太多的變化,很少象好萊塢電影中的鬼那樣血腥四溢、滿身都是令人惡心的粘液。
《七夜怪談》中女鬼貞子一頭黑發一身白衣(和京劇的女鬼造型如出一轍)很簡單的造型,在觀眾們想象裡卻無比恐怖。概括而言,日本恐怖片體現了東方文化長於寫意的一面,與追求咄咄逼人寫實感的好萊塢電影截然不同。具有雷霆萬鈞之勢的好萊塢電影技術成果展示常常使觀眾目瞪口呆,但這還是一種比較直接的感官刺激,注重寫意的日本恐怖片則能夠充分調動觀眾的審美心理,使人的思維活躍起來,所以說,日本恐怖片無疑更具有電影藝術本性。
刻劃女中學生小尚與同學到姨媽的莊園度假。姨媽年輕時曾和俊朗的青年相戀,但太平洋戰爭奪去愛人的生命。從此姨媽孤身一人,畢生等待愛人歸來。小尚的造訪令孤獨的姨媽分外高興,這群青春活潑的女孩在山中盡情玩耍,然而,姨媽和莊園似乎隱藏著某種可怕的東西,少女們一個個消失了。
觀後感:
這部大林宣彥的處女作令人稱奇。影片將青春歌舞劇與幻象疊生的鬼怪恐怖片融爲一體,既邪惡又滑稽,不乏電影拍攝方面的大膽創新,並嘲諷了恐怖類型片。《鬼怪屋》是一部很特別的恐怖主題作品,內容不光是單純恐怖主體,而添加許多元素,坦白說就是大雜燴啊!更如同一本錯亂的童話,是日本電影史上對於超自然題材最狂野的一次探索。
故事的主角是位因爲父親的再婚而悶悶不樂的青春期少女,爲排遣煩悶,她和幾個女孩一起到姨媽與世隔絕的房子裏過暑假,殊不知這裏隱藏了太多秘密和怨恨,她們必須竭盡全力才能求生。劇情結構很簡單,其實稍嫌單薄,但年輕有活力導演大林宣彥充分表現自己電影專長和視覺特效養分滋潤乾枯的故事本身,讓電影呈現視覺強過於劇情的方向。電影使用許多廉價特效,如重疊影像、濾鏡堆疊、分割影像及抽影格之類的手法,俗艷華麗風格彷彿遊樂園裡頭恐怖嚇嚇屋,如今特效看來確實別有另一番風味,呈現日本新浪潮電影的鮮明作品。
電影圍繞著一個古老的主題就是「怨」,這是許多恐怖電影不變的中心思想,死者對生前世界有留戀及委屈,既使死後靈魂透過各種形象出現在生前熟悉的環境,傳達內心的不捨或怨恨,而鬼的形象便就此產生,通常鬼內心任務完成後便馬上煙飛雲散;電影中女主角因為父親再娶,造成她內心不平衡甚至達到怨恨父親的心態,寒假與同學們到姨媽的別墅散心,而這棟《鬼怪屋》也是另一個「怨」的表現,因為姨媽年輕時曾和俊朗的青年相戀,但太平洋戰爭奪去愛人的生命,而後來老死化作怨魂附身在房屋。
雖然電影看起來很前衛,但仍保有傳統日本恐怖電影的血液,日本恐怖片體現了日本電影的民族特色。正是這種鮮明的民族特色,使它和通行已久的既成模式保持了相當的距離。最顯著的是,既沒有好萊塢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對技術的過度依賴,又沒有香港電影為達到通俗易懂易目標刻意追求敘述方式的簡明流暢,相反,它用一種相對原始的電影語言以日本電影文化獨有的沈穩和冷靜來描述鬼故事的發生。突出表現了對意境的營造、懸念的鋪墊,因而實現了電影恐怖的最高境界。自始至終,觀眾都被劇情牽著鼻子走,隨著情節發展,心理上的緊張感逐步加大,欲罷不能。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有著相同的東方文化背景,緣於話語溝通上的心有靈犀,亞洲觀眾更容易體會到來自於銀幕的壓力。
日本恐怖電影,能一直在市場上和作品價值上都有不錯的表現,更一直受消費者囑目,一定有它過人及迷人的地方,以亞洲來說,日本恐怖電影可算是最能代表自己國家文化,日本恐怖電影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高度尊重,作品富於古典主義色彩,在表達方式上保留了清新婉約的民族文化氣質。日本恐怖電影中鬼怪形象更多的是一種虛無飄渺的意象,這一點,和中國傳統文化中某些迷信觀念一脈相承,如,在小林正樹導演的《怪談》有這樣一個場面,煙霧彌漫的墓地鬼火飄遊,在許多熟悉香港鬼片的觀眾眼裡,這是個再尋常不過的場面。東方文化背景下的鬼,一般來說都是死者的虛影,和生前的模樣相比並沒有太多的變化,很少象好萊塢電影中的鬼那樣血腥四溢、滿身都是令人惡心的粘液。
《七夜怪談》中女鬼貞子一頭黑發一身白衣(和京劇的女鬼造型如出一轍)很簡單的造型,在觀眾們想象裡卻無比恐怖。概括而言,日本恐怖片體現了東方文化長於寫意的一面,與追求咄咄逼人寫實感的好萊塢電影截然不同。具有雷霆萬鈞之勢的好萊塢電影技術成果展示常常使觀眾目瞪口呆,但這還是一種比較直接的感官刺激,注重寫意的日本恐怖片則能夠充分調動觀眾的審美心理,使人的思維活躍起來,所以說,日本恐怖片無疑更具有電影藝術本性。
2010/01/17
Ray Harryhausen &《The Seventh Voyage of Sinbad》三部曲系列觀後感
The Seventh Voyage of Sinbad(1958) -(台譯:辛巴達七航妖島)
劇情簡介:
片中描寫辛巴達深愛的公主,被一個邪惡的魔術師下咒縮小了,為了尋找解藥,辛巴達被迫展開他第七次的航海。傳說中,這帖解藥必須使用柯羅沙島上一隻大怪鳥的蛋製作而成,於是辛巴達啟航前往柯羅沙島。在一隻神燈的幫助下,他經歷重重危險,一步步征服了島上的大怪鳥、獨眼巨人、骷髏人與巨龍,最後終於取得解藥,將公主恢復原形。
The Golden Voyage of Sinbad(1974) -(台譯:辛巴達金航記)
劇情簡介:
辛巴達和他的水手攔下一名扛著金桌的矮人,邪惡巫師庫拉為了想奪回這張金桌,便一路尾隨著辛巴達。有天辛巴達遇到擁有另外一半金地圖的維錫爾,兩人決定一起帶著神秘女奴展開航海冒險,以找出地圖背後的秘密。一路上他們遇到許多怪獸、女妖和庫拉的阻礙,辛巴達是否真的能找到地圖指引的寶藏呢?
Sinbad and the Eye of the Tiger(1977)-(台譯:辛巴達穿破猛虎眼)
劇情簡介:
辛巴達率領一批勇敢水手來到查納克,請求卡辛姆國王將美麗的女兒法拉嫁給他。但他卻發現,卡辛姆被邪惡的繼母劄諾比雅下了咒。為了破解咒語,辛巴達必須展開一場充滿危險的旅程,對抗各種邪惡怪獸,其中包括青銅巨人、巨大人猿、劍齒虎和人形狒狒,才能成功抱得美人歸。
觀後感:
今天寒冷的下午,觀看電視無意間轉到Cinemax頻道,正在播放著經典辛巴達電影之《The Golden Voyage of Sinbad》(1974),熟悉的配樂,熟悉的怪獸,更熟悉的劇情,看著看著被一股莫名吸力入螢幕時空機器,回到了童年時光。童年時期小男生總是對恐龍、怪獸、外星人之類的生物特別感興趣,國小時期經常一個人趁下課十分鐘跑到圖書館翻著破掉的《牛頓》雜誌,因為該雜誌以載有豐富自然生物知識著名,還記的其中一期刊主題為恐龍時期介紹,跨頁面整張滿滿伸長脖子吃樹葉的壘龍,海中翻騰數隻嘴巴叼著魚的龐然大物是蛇頸龍和魚龍,更有兇猛恐怖的霸王龍,寫實精緻的插圖,和生動的文字介紹,光是看著圖畫中不動的恐龍,就讓我大大滿足。
後來年紀逐漸變大,開始尋求更多的感官刺激,雜誌書本漸漸無法滿足我了,電影當然是最佳的媒介,記憶猶新的記憶是當時週末有線三台都會播放國外電影,而尤其辛巴達冒險電影和怪獸電影,總是百看不厭。帶有殖民主義冒險家形象的正義英雄辛巴達,包含了高度的「東方主義」,他本身就是一個東方被歐陸化、被奧德賽化、被好萊塢吸納改造而成的角色。因此不難理解,辛巴達在遠洋征途上所遭遇、所收服的各種「奇觀式怪物」〈各色珍奇異獸,無論是獨眼巨人、泰國千手女神、黑魔術所孕育滋養的小妖精、八頭蛇怪、半人半馬…等等〉都必然要由人類的它者、由偶動畫來呈現。正邪對立的模式牢不可破,而詩的正義必然是邪不勝正。電影中的辛巴達角色,充滿著正義而不懼怕的形象,卻也帶著些許陽性主義的特徵,驕傲、自負、英雄、幽默,每一集與007系列相同擁有被物化的漂亮女性(露胸透腿)周旋。
很多人誤會《The Seventh Voyage of Sinbad》系列電影來自希臘神話,其實正確是來自天方夜譚,除此之外,更加值得留意的,乃是影像上所呈現出來的詭異視覺效果:真人演出的角色,和偶動畫製作的怪物,以疊印沖洗的技術被並置在同一個鏡頭景框之中,使得這些偶製怪獸相形之下動作似乎顯得有些笨拙、遲滯、不流暢了起來,因而似乎和人類「靈活」的動作有了些許不明顯、但不時可肉眼察覺的「時差」。甚至如果再用心觀察偶製怪獸與真人打鬥得畫面,一定兩邊分的很開,各分左右,讓畫面留下後製作業上的考量,更極少貼身畫面,相信是考量當時技術性的困難,但如果劇情需要必須真人與偶製怪獸貼身鏡頭,發現乾脆將真人造型直接做成偶角色與偶製怪獸進行純動畫行為,《The Golden Voyage of Sinbad》最後高潮就是辛巴達爬到獨眼人馬背後將它刺死畫面變是這樣完成,遠鏡頭下其實不指細看還看不出辛巴達是假的,乃是偶動畫與好萊塢結合模式的最佳例證。
說到Sinbad系列電影,當然不能不提到電影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怪獸,而這些天馬行空「奇觀式怪物」的創造者就是Ray Harryhausen。十六歲的Ray Harryhausen第一次看到《King Kong》(金剛)(1933)就極為喜愛,開始著手製造模型,拍攝停格動畫。之後進入南加大研究攝影,並開始拍攝第一部停格動畫長片《進化論》。戰後Ray Harryhausen開始拍攝一系列童話故事片《鵝媽媽故事》。1946年《King Kong》的創造者 Wills O’Brien僱用Ray Harryhausen《Mighty Joe young》(巨猩喬揚)的停格動畫製作,本片榮獲1949年奧斯卡最佳特效獎。1950年代與Schneer 合作的三部影片讓他開始發展藝術風格、在停格動畫領域進行創新,開始逐漸贏得好評。
1950年代末期,Ray Harryhausen與Schneer合作,朝神話、傳奇、奇想的方向發展。1958年的幻想冒險片《The 7th Voyage Of Sinbad》(辛巴達七航妖島)中的獨眼龍、雙頭鳥、與火龍,令觀眾驚訝與讚嘆不已,大受歡迎,後來遂拍成一系列的辛巴達電影,直到1977年的最後一部系列電影《辛巴達穿破猛虎眼》,其中有許多令人懷念的經典畫面,甚至影響到《Star War》(星際大戰)系列電影導演George Lucas、《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三部曲與《King Kong》的金獎大導演Peter Jackson等人。
Ray Harryhausen繼續拍攝停格動畫,直到1981年的--重拍經典電影《Clash of the Titans》(諸神恩仇錄),最後封箱作品。1992年,Ray Harryhausen獲得奧斯卡獎頒發終身成就獎。
Ray Harryhausen創作許多經典怪獸,幾部代表作及圖片。
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
It Came from Beneath the Sea (1955)
20 Million Miles to Earth (1957)
The 7th Voyage of Sinbad (1958)
Mysterious Island(1961)
Jason and his Argonauts(1963)
The Golden Voyage of Sinbad (1974)
Sinbad and the Eye of the Tiger (1977)
Clash of the Titans (1981)
2010/01/04
Tim Burton早期兩部短片《Vincent》《Frankenweenie》觀後感
Vincent (1982) -(台譯:文森)
劇情簡介:
《Vincent》片長只有5分多鍾,是Tim Burton在迪斯尼的早期作品,講的是一個叫Vincent的小男孩,幻想自己是一名著名的恐怖片演員,飾演將妻子活埋後不堪精神重負的兇手。現實與幻想不斷交錯形成戲劇張力,小男孩在自己幻想的Allen Poe式結尾中“死去”。
Frankenweenie(1984)-(台譯:科學怪狗)
劇情簡介:
一個小男孩的愛狗被車撞死後,他十分傷心鬱悶。在學校上課的時候,當老師做用電擊青蛙的方法使其神經抽搐的實驗時,他有了救活他的小狗的靈感。於是晚上,他引了天上的雷電電擊小狗的屍體,使它復活。重生的小狗嚇壞了男孩家的鄰居們,他們視這只狗爲怪物......鄰居們追趕狗時將狗和男孩逼進一間小木屋,失手幾乎燒死他們。但小狗卻將男孩救出,自己死去。鄰居和男孩的父母爲之感動,決心再次救活它。他們用汽車發動機製造電能,又一次救活了這隻狗。
觀後感:
這兩部都是Tim Burton最早期的作品,1982年的《Vincent》只有五分鐘的黏土停格動畫作品,而另外一部1984年《Frankenweenie》也不過是三十分鐘的真人演出短片,兩部影片Tim Burton已經明顯具備了Tim Burton式的哥德式(Gothic)風格,陰鬱、神秘、黑暗的氛圍在每一個鏡頭中洋溢著,甚至是人物的造型也是Tim Burton的經典模式,蒼白、瘦弱、修長、善良、甚至無奈,尤其是《Vincent》的造型更是與《Edward Scissorhands剪刀手愛德華》裡的Johnny Depp卻驚人的相似,也延續發展在《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聖誕夜驚魂》《Corpse Bride地獄新娘》等作品。
《Vincent》作品,一開頭的枯樹與黑貓便已經毫不隱諱的點明瞭自身的Gothic風格。再看看影片中的其他元素,也多與Gothic風格契合,妹妹、蝙蝠、蜘蛛、,蠟像、僵屍,Allen Poe、活埋的妻子、幽閉、逝者的畫像……富含象徵意義的符號也已經足夠說明一切了。
劇情簡介:
《Vincent》片長只有5分多鍾,是Tim Burton在迪斯尼的早期作品,講的是一個叫Vincent的小男孩,幻想自己是一名著名的恐怖片演員,飾演將妻子活埋後不堪精神重負的兇手。現實與幻想不斷交錯形成戲劇張力,小男孩在自己幻想的Allen Poe式結尾中“死去”。
Frankenweenie(1984)-(台譯:科學怪狗)
劇情簡介:
一個小男孩的愛狗被車撞死後,他十分傷心鬱悶。在學校上課的時候,當老師做用電擊青蛙的方法使其神經抽搐的實驗時,他有了救活他的小狗的靈感。於是晚上,他引了天上的雷電電擊小狗的屍體,使它復活。重生的小狗嚇壞了男孩家的鄰居們,他們視這只狗爲怪物......鄰居們追趕狗時將狗和男孩逼進一間小木屋,失手幾乎燒死他們。但小狗卻將男孩救出,自己死去。鄰居和男孩的父母爲之感動,決心再次救活它。他們用汽車發動機製造電能,又一次救活了這隻狗。
觀後感:
這兩部都是Tim Burton最早期的作品,1982年的《Vincent》只有五分鐘的黏土停格動畫作品,而另外一部1984年《Frankenweenie》也不過是三十分鐘的真人演出短片,兩部影片Tim Burton已經明顯具備了Tim Burton式的哥德式(Gothic)風格,陰鬱、神秘、黑暗的氛圍在每一個鏡頭中洋溢著,甚至是人物的造型也是Tim Burton的經典模式,蒼白、瘦弱、修長、善良、甚至無奈,尤其是《Vincent》的造型更是與《Edward Scissorhands剪刀手愛德華》裡的Johnny Depp卻驚人的相似,也延續發展在《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聖誕夜驚魂》《Corpse Bride地獄新娘》等作品。
《Vincent》作品,一開頭的枯樹與黑貓便已經毫不隱諱的點明瞭自身的Gothic風格。再看看影片中的其他元素,也多與Gothic風格契合,妹妹、蝙蝠、蜘蛛、,蠟像、僵屍,Allen Poe、活埋的妻子、幽閉、逝者的畫像……富含象徵意義的符號也已經足夠說明一切了。
影片沒有一絲贅筆,著力描寫一個名叫Vincent的七歲男孩的內心世界。Vincent有教養、體貼、安靜、早熟,在其他七歲男孩還在讀《Go Jane Go》的時候,Vincent已經在讀Allen Poe了。他充滿了諸多古怪的幻想,他希望將嬸嬸丟進融蠟豐富自己的蠟像館,希望製造出一個僵屍(《Corpse Bride地獄新娘》的雛型),至少是一隻僵屍狗(此點子發展出《Frankenweenie》)。他幻想活埋了自己美麗的妻子,甚至掘開妻子的墓穴確認妻子已經死去,承受著Allen Poe筆下每一個殺妻者的精神重壓。
這個叫Vincent的小男孩,說白點就是Tim Burton的自我投射,孤獨,他的腦子裏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古怪而新奇的念頭,但卻受到成人社會的壓抑,他陷入到深深的孤獨之中,活在冥想中那充滿鬼怪的世界裏。這部短片可以說奠定了Tim Burton以後動畫電影的基調,包含了他標誌性的所有元素和Gothic式的風格。Gothic式的電影場景、Gothic式的蒼白臉孔、Gothic式的光影、戀屍癖、埋葬的新娘,所有的特徵都表達的淋漓盡致。配樂也呈現了Tim Burton動畫電影中人物特有的語言節奏,整個短片有著讓人一見難忘的黑色狂想氣氛,讓筆者聯想起《Beetle Juice》。
另一部《Frankenweenie》可說是對經典恐怖電影《Frankenstien科學怪人》(1932)致敬,故事題材、場景設計都有模有樣取至於經典作品,表現主義式歪斜樓梯、實驗進程出現電火花,甚至Creature出場(先出背,背光,影大於人),試圖給人恐懼感,也是表現主義常用手法之一,甚至最後的暴民出行逼主角與狗到老風車場景,讓人聯想起代表作《Edward Scissorhands》不就是改編的《Frankenstien科學怪人》,一樣的孤獨個體、黑暗、神秘、純真;追尋失去/不曾擁有的父母之愛。
《Frankenweenie》主角是個小男孩,總是天馬行空幻想著許多事物,包括自己拍起手工電影以滿足自己內心澎湃欲溢出之創意,但現實理性的成人們,有幾個能接受他的精采,甚至會不懂浪漫而抹滅他的赤子之心,人類只懂以貌取人,互不信任,看不出真正的良善,而被自卑、自戀和愚昧蒙蔽。
Tim Burton迷戀著死亡,電影總是灰色無彩的,帶有淡淡的憂傷,Tim Burton電影不能少了愛情,透過童話似的詮釋世界,但又無不一針見血,沒有任何迴旋。電影中甜蜜而羞澀,恐怖而密切,《Edward Scissorhands》與世隔絕的孤獨,相愛而不能戀愛,再見且永不再見的悲哀;《Corpse Bride》穿梭於人間與地獄,爲了愛情而死,也爲了愛情而生。誓約帶來的悲傷,也帶來了愛……
現實就是不能沒有僞裝的世界,單純天真則不能保護自己。
這個叫Vincent的小男孩,說白點就是Tim Burton的自我投射,孤獨,他的腦子裏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古怪而新奇的念頭,但卻受到成人社會的壓抑,他陷入到深深的孤獨之中,活在冥想中那充滿鬼怪的世界裏。這部短片可以說奠定了Tim Burton以後動畫電影的基調,包含了他標誌性的所有元素和Gothic式的風格。Gothic式的電影場景、Gothic式的蒼白臉孔、Gothic式的光影、戀屍癖、埋葬的新娘,所有的特徵都表達的淋漓盡致。配樂也呈現了Tim Burton動畫電影中人物特有的語言節奏,整個短片有著讓人一見難忘的黑色狂想氣氛,讓筆者聯想起《Beetle Juice》。
另一部《Frankenweenie》可說是對經典恐怖電影《Frankenstien科學怪人》(1932)致敬,故事題材、場景設計都有模有樣取至於經典作品,表現主義式歪斜樓梯、實驗進程出現電火花,甚至Creature出場(先出背,背光,影大於人),試圖給人恐懼感,也是表現主義常用手法之一,甚至最後的暴民出行逼主角與狗到老風車場景,讓人聯想起代表作《Edward Scissorhands》不就是改編的《Frankenstien科學怪人》,一樣的孤獨個體、黑暗、神秘、純真;追尋失去/不曾擁有的父母之愛。
《Frankenweenie》主角是個小男孩,總是天馬行空幻想著許多事物,包括自己拍起手工電影以滿足自己內心澎湃欲溢出之創意,但現實理性的成人們,有幾個能接受他的精采,甚至會不懂浪漫而抹滅他的赤子之心,人類只懂以貌取人,互不信任,看不出真正的良善,而被自卑、自戀和愚昧蒙蔽。
Tim Burton迷戀著死亡,電影總是灰色無彩的,帶有淡淡的憂傷,Tim Burton電影不能少了愛情,透過童話似的詮釋世界,但又無不一針見血,沒有任何迴旋。電影中甜蜜而羞澀,恐怖而密切,《Edward Scissorhands》與世隔絕的孤獨,相愛而不能戀愛,再見且永不再見的悲哀;《Corpse Bride》穿梭於人間與地獄,爲了愛情而死,也爲了愛情而生。誓約帶來的悲傷,也帶來了愛……
現實就是不能沒有僞裝的世界,單純天真則不能保護自己。
Tim Burton式的愛情幽默。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