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曾開妓院的日森與人聯合做起養豬的買賣,靠白拿軍港基地的剩飯和泔水發了財。一些地痞無賴前來敲詐,他們自己也因分財不均發生矛盾。豬吃了爭鬥被打死的春駒的屍體,而他們則吃了這個豬的肉,同夥中有人想趁夜把豬偷運出去賣,軍治的卡車在後邊追來,於是受驚的豬狂奔起來,一如激流淹沒了所有的人……
觀後感:
豬真是衰,自古一來,豬這動物似乎一直成為人類做為愚笨、低等、骯髒甚至膚淺的象徵,當然罵人的話更一定脫離不開豬字,但其實豬沒我們想那麼膚淺啊!古代常用豬代表財富和生育,代表女性。在遊牧民族的畜牧經濟中,豬是難養的動物(豬不像牛、羊、狗那樣適合遊牧遷徙)。從這一點講,很多講肉食的字,從“牛”或從“羊”而極少從“豕”是很好理解的。遊農經濟的時代,豬的飼養成本比定居農業時代飼養成本高,其價值也就更大。商代的豬被人認為是貴重、吉祥的禮物。
隨著種植業的發展、居住地的穩定(遊農經濟漸漸被定居農業經濟取代)和豬的馴化,很多和豬有關的字產生出來,比如“家”(房子底下有豬。豕,意思就是豬)、“圂”(意思是廁所,即廁所通豬圈。現代中國南方和北方農村仍然能見到人的廁所就是豬圈、豬養在人的廁所裡的實例。)
這電影中,豬還是有明顯的貶低意涵,日本電影經常保有有強烈諷刺和黑色幽默的特性,尤其是戰後年代,至少本片是走黑色幽默為基調。電影中常常會透露出民族的自我矛盾省思意識,卻又要宣傳強大帝國天皇主義的尷尬立場,這部日本電影蘊藏有趣設計,導演刻意或是無意將片名也設定《豬和戰艦》這兩個名稱放在一起作為呼應和對比,看完本片電影,會發現,顧名思義,片名中的「豬」便是比喻成日本及東洋文化,而「軍艦」則是美國及西方文化。
電影是日本知名導演今村昌平的作品,今村昌平導演作品充滿對社會和日本民族性的抨擊與探討,但相對內容與形式都相對比其他導演活潑與獨特,這和他學習過程有關,今村昌平出生於東京,他從小就對電影感興趣。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被黑澤明的早期電影深深打動,他想成為黑澤明的學生,但沒有成功,卻成為了小津安二郎的學生。今村昌平跟小津安二郎學導演並受到小津安二郎的美學觀的深刻影響。但今村昌平的電影哲學卻與小津安二郎截然不同,骨子裡比較叛逆。今村昌平指責小津安二郎只拍日本 “官方”電影,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的人物隨日本傳統道德生活。而今村昌平則想表現“實際上”的日本。一開始他不得不接受製片廠的合同工作,並以此獲得了一個好名聲。成名後他的作品主要表現人的貪婪和從中產生的暴力,今村昌平的電影擅於描寫性愛,女主角無論是大牌、小牌,大多數要裸露上演。
回到本片,導演在影片出場就開始了對社會的審視,他的鏡頭最初聚焦在高地上的一棟插著美國國旗的嶄新的大樓上,攝影機隨後掃過鎮子來到了貧民窟,水手們在空蕩蕩的街道上遊蕩。鏡頭從白天的橫須賀切換到太陽落山之後的紅燈區,已經喝多了的水手們開始打開錢包掏錢買春。汙穢不堪之中,主角金太和春子巧妙地出場了,金太搶了一名美國大兵的帽子,把他引到了後街的一個妓院裡,而在隔壁的酒吧裡賣酒的正是春子。小情侶間的磕磕碰碰和暴徒的陰謀詭計為本片提供了敘事的基礎,導演允許自己直覺的衝動引發騷亂:煩躁不安的跟拍,中全景的攝影和用旋轉鏡頭捕捉到的三名海軍強姦春子的情節,都是他技巧高超的表現。然而,為了把生猛有力的暴力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導演還是經常返回到春子的故事情節上。
小倆口對幸福的不同看法,也是各自家庭環境的不同所造成的:金太看到自己的父親每天辛苦的勞作,但還是入不敷出,春子的父母則希望她能追隨姐姐的腳步嫁給美國大兵。無視現實的春子的抗議,天真的金太認為如果他可以替老大頂罪並且幫他開一家養豬場的話,就可以成為黑幫的正式成員。圍繞在小倆口周圍的都是些騙子之流的烏合之眾,揭示出戰後日本社會的腐敗墮落一 面。
影片中意志堅強的春子好像是今村昌平所抱的唯一希望,她不僅擺脫了西方文化的誘惑,也從傳統的家族束縛中逃了出去,這最終導致她與金太和父母的決裂。春子也不是毫無瑕疵的,在應該剪斷情思逃走的時候,她卻判斷失誤地選擇和金太在一起。但婦女在今村昌平的影片中經常被刻畫成倖存者,春子也不例外。春子以外的其他人不是在迅速發財的誘惑下漸漸沉淪就是軟弱無能。影片中充滿了黑色的幽默,特別是被拋到海裡的屍體又漂了回來,午餐上眾人吃的豬肉裡竟然出現了人骨和假牙,而影片最後的高潮,機關槍的狂掃後驚嚇逃脫的豬群在街上的瘋狂亂竄,簡直是一場純粹的鬧劇。
《豬和戰艦》在1961年的放映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導演今村昌平因此被日活工作室整整凍結了兩年。由於合同的束縛他也不能在其他地方進行導演的工作。他利用這段時間來發展劇本,解凍之後出品了描寫農村貧困的《日本昆蟲記》(1963)。他被凍結的原因,很有可能不是因為對美日關係的玩世不恭的挖苦(日活工作室是善於利用爭議來提高票房的),而是因為動作場面超出預算而激怒了日活的老闆。無論怎樣,《豬和戰艦》是一份對在危機中掙紮的日本的民族控訴書,是一位真正優秀的電影人對社會的苦澀諷刺。
2013/10/12
2013/10/08
2013 / 九月份觀影記錄簡評
World War Z(2013)—(台譯:末日之戰)
觀後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真是令人又愛又恨的殭屍災難電影,愛在那精采的殭屍人海戰術,堪稱史上最壯觀殭屍入侵,但恨在故事怎麼可以如此草率膚淺,美國英雄主義又本片狂妄爆發,政治立場置入沒啥不好,南北韓、印度、以色列沒有一個遭到完好對待,但好歹給人們一個好解釋。殭屍型態進化速度只要12秒真快。
5/★★★★
The Great Gatsby(2013)—(台譯:大亨小傳)
觀後感:
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發生在上個世紀紙醉金迷,金碧輝煌二十年代,夜夜派對歌舞昇華,咆哮爵士旋律瘋狂演奏,濃妝艷抹美女,都想尋找一個富有權力的男人依附,而Gatsby擁有的,卻是絕大部分女人的夢想,但他偏偏深愛位Daisy,這是致命的命運,深情害了他,還是女人害了他。電影精采,小說式旁白略煩。
5/★★★★
被偷走的那五年(The Stolen Years)(2013)
我一直不懂,為啥現在的愛情故事,一定要淪落到淒慘,悲劇般的愛情似乎成為賺取眼淚的手段,顯得額外廉價。不難發現這種韓式悲劇愛情故事邏輯,戀人相愛濃烈時,意外發現對方有絕症的故事,相信比自己腿毛還要多,生死離別常痛不如短痛的手法,簡直與《 愛.幕 》(Amour )同出一撤,叫我如何掉淚啊!
5/★★☆
小時代2:青木時代(Tiny Times 2.0)(2013)
觀後感:
在這物欲橫流的年代,拜金主義享受主義作品為主的電影作品,既然如此受歡迎,而且短短幾個月馬上推出第二集,確實不感到意外,至少導演還滿坦白誠實的呈現一些社會真實面,雖然膚淺到不行的劇情繼續轟炸著觀眾,但我們依舊沒看到核心價值,背叛,友情,謊言,報復,and then?一幕幕精心打造mv般畫面。
5/★★
Vive La France(2013)—(台譯:法國萬歲)
觀後感:
“神創造世界那天,他決定製造一個全世界最美麗的國家,並把所有的奇珍異寶放在這裡。神給這個國家取了個名字叫法國。但出於對其他國家公平的原則,神決定往這個國家裡放滿法國人”沒貞操底線地調侃法國黑色喜劇,透過兩個鄉巴佬在法國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體現社會現況,也間接讚美與宣傳法國的美與可愛。
5/★★★
This is the End (2013)—(台譯:大明星世界末日)
觀後感:
這是一個幾乎沒貞操底線的惡搞喜劇,劇中意外出現眾多現下知名演員與歌手參與演出,James Franco更是犧牲形象演出,美式笑點永遠離不開同性戀議題和低級情色(手槍打不停),電影幾乎從頭到尾都不正經,雖然說的是世界末日的題材,但亂七八糟拼湊了驅魔,外星人,甚至宗教,歡笑無比,打發時間最佳選擇。
5/★★★☆
The World's End (2013)—(台譯:世界終點)
觀後感:
Simon Pegg&Edgar Wright這兩個活寶果然有看頭,最新電影延續英式幽默,啤酒脫離不了關係,視覺特效不算太差,本片是“血與冰激淩三部曲”的最終回,他們電影出現過殭屍,驚悚,謀殺,警匪,甚至外星人,幾乎將cult film元素都玩遍了,在眾多喜劇電影中,闖出一片自己風格,重點是他們堅持自己的傻勁。
5/★★★★
Kauwboy (2012)—(台譯:寒鴉情深)
觀後感:
雛鳥與少年的青春輓歌,寫實而富有深刻描寫家庭暴力的電影,悲傷而沉重,少年的成長是孤獨無力,逃避面對失去母親的現實,假想母親只是遠行旅遊,選擇催眠自己與抽離,走失被撿回的雛鳥,其實與少年一樣命運,失去了依靠,兩者相依為命,隱晦曖昧的安排,凸顯出孤獨與哀傷,最終鳥兒死了,少年成長了。
5/★★★★
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Go Grandriders)(2012)
觀後感:
自認哭點很高笑點很低的我,既然看這紀錄片而落淚,人生短短幾十年,放棄沒做過遺憾後悔才可惜,一腳都踏入棺材裡的老人們,拖著病痛身軀騎車環島舉動,過程中有歡笑,也有插曲,他們卻樂此不疲的態度讓人動容,尤其那位深情及攜帶已過世老婆的遺照的老爺爺,在墳前筊杯詢問妻子意願過程,真浪漫動人。
5/★★★☆
Byzantium (2012)—(台譯:血染拜占庭)
觀後感:
看到睡著!無從評論!
5/★★☆
Buried (2012)—(台譯:活埋)
觀後感:
真令人揪心的電影。最真實恐懼情感的釋放,電影只有簡單的一個場景與演員,及一個打火機,一個電話,和幾根螢光棒,卻塑造絕佳故事,擺脫大場 面得浮誇煽情,黑暗中的恐懼與壓迫不敵人性間的醜陋,官方與政府處理事情總是流程重於結果,迂迴混沌態度令人髮指,主角直接親吻死神,而官員卻考慮面子問題。
5/★★★★
Boy (2012)—(台譯:我的爸爸是麥可)
觀後感:
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導演透過超現實手法和幽默動畫詮釋孩童內心的童言童語,孩童在同儕間的自尊心與互動,確實可愛,泡妞跳舞耍帥甚至炫耀,只是想吸引他人的注意。每個小孩內心都有一個崇拜偶像,父親更是最佳榜樣,所以有樣學樣的模仿,分不清對與錯,往往一頭栽入,等他真正冷卻下來,才知道長大了。
5/★★★★
忠仔(Ah-chung)(1996)
觀後感:
諷刺一個學習當神的人,卻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與生活,活在一個無止境的人間悲劇漩渦中掙紮,爭執不休的酒鬼老爸,黑幫追殺的姊姊男友,喃喃自 語的弱智弟弟,與土地鬥爭的家庭,消極灰暗色調寫實主義,是台灣電影罕見的風格,迷信與宿命是台灣人內心的詬病,所有不解問題總是可以圍繞出因果論及神明說。
5/★★★★☆
The Boneyard (1991)—(台譯:屍骨工廠)
觀後感:
這種粗糙低成本的怪物電影,今天看來的確帶有幾分樂趣,不管是劇情或是特效設計,都離經叛道獨樹一格,這種電影別期待正常合邏輯的劇情,甚至中國茅山道士出現,東湊西湊。倒是本片的特效滿有水準,黏糊糊的小怪物或是老女人怪物都非常有創意,但印象最深刻是最後的貴賓狗怪,更是經典。虛無主義範本。
5/★★★
Street Trash (1987)—(台譯:垃圾街)
觀後感:
這電影的存在,讓人感到欣慰讚賞,至少我們看它誠意和勇敢,十足cult film味,雖然內容低俗汙穢不堪,卻不減少觀看樂趣。電影沒想像中爛,在美術上還是某層面的水準,電影透過一堆整天與垃圾堆相處得邊緣人物,諷刺社會階級制度,各個形象塑造生動,故事簡單有趣,尤其那毒酒入肚產生的變化,極噁心。
5/★★★
Westworld (1973)—(台譯:鑽石宮)
想像可親自體驗其他時代身歷其境,這的確是很誘人的科幻遊戲,電影主角來到西部拓荒年代,奔放自由,最後與扮演者機器人產生失控,電影特效當 時非常傑出,很喜歡電影大膽宏觀的未來觀點,雖然到了二十一世紀,電影所發生的劇情依舊未發生,但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矛盾糾結相信會繼續在科幻電影中不斷上演。
5/★★★☆
2013/10/03
被迫成長的孤獨少年 / 忠仔(Ah-chung) (1996)觀後感(重看)
劇情簡介:
隨母姓的阿忠是一名底層的青少年,他們一家人住在關渡平原的水鳥保護區。
阿忠在高中畢業後,無所維生,母親以替家人招好運為由,強迫阿忠去學“八家將”,阿忠的生活由此有了驚天動地的變化。這個既是民俗的武藝團體,又是地方角頭練新兵的據點,在神明消災解運的背後,卻有著不可見人的黑暗與衝突。
觀後感:
《忠仔》這樣的片名,的確很有趣,這是台灣最熟悉不過的朋友稱呼方式,隨便一回想,許多這類型稱呼的朋友:姚仔、黑仔、陳仔、祥仔......等,額外很親切,沒有距離,甚至更多的台灣情感與人際間的關係體現,電影取作《忠仔》,從字面上可以簡單猜出故事不外乎發生在一個叫"忠仔"的人身上,但其實也只猜對一半。
這是一部堅守寫實主義為主軸,沒有過多的商業渲染保有原生態的台灣電影,灰暗憂鬱的色調,血氣方剛的青春暴力,沒有修飾彷彿紀錄片般的質感,甚至看出受台灣新浪潮影響的痕跡,是台灣國片罕有的影像,導演也是筆者一直很欣賞的台灣導演張作驥,但好死不死,該片發行時已面臨臺灣電影衰退時期九十年代中後半段,曾有發行商表示“《忠仔》沒有卡司,能有一百萬票房就已經很有面子了”,結果《忠仔》兩周票房則為一百六十萬元;張作驥父母到戲院看《忠仔》時發現一整天下來觀眾只有七人,因此勸他能夠改行,這實在很諷刺,雖然最近張作驥導演是非新聞比電影訊息還多,但他的才華及對社會及電影敘事觀點,如鷹眼犀利敏感,如熊鼻精準絕對,早在這部電影可以嗅出導演的極大企圖心。
電影真的不好找,很珍貴也很罕見,市面上很少看到此DVD或VCD,筆者第一次看過這部電影,是在大學時期,曾經在一個午夜時分,公視頻道有播過,雖然是閹割版(剪接過),但黑暗空間看著螢幕閃爍撥放著很不一樣的電影和故事,從此對電影和片名產生極強烈的印象,鮮明獨特的台灣影像,極具生命力和撼動力,電影氛圍緊張,更多的是青春的無奈,電影彷彿一種出口,發出一個孤獨少年聲音,青春末端的輓歌。
在取材上,以深具臺灣鄉土特色的八家將為題材,描寫年輕氣盛的青年忠仔在學跳八家將的過程中對家人和同伴之間的一些生活感觸,坦白說,這樣地故事說起來,一點不特別,平凡的和你我身邊聽過的朋友遭遇沒啥不同,甚至比筆者聽過的離經叛道真實事件還顯得和諧點,但是電影珍貴就是將如此平凡的故事,用真實手法和導演的電影語言,將這一幕幕畫面拼接成口人心弦的電影作品,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演忠仔的劉勝忠和演母親的邱秀敏都有一種栩栩如生的草根味,甚至演弟弟的小胖子(阿基)也活脫像一個鄰家男孩。由他們組成的一家人像是在一起生活而非演戲,這種如呼吸般的自然感覺是國片中難得看到的。後來知道張作驥導演,喜歡讓演員即興演出,不喜歡安排設計台詞與走位,認為台詞與走位會讓演員演出成套路,甚至不自然,於是現場等醞釀氣氛到位,馬上用鏡頭捕抓真實對話。
阿忠,導演一直透過阿忠的觀點看世界,這是有趣的設定,因為阿忠鮮明身分與年紀,介於成熟與幼稚間的拔河,還有想獨當一面的企圖,但又加上阿忠複雜的家庭背景,使得阿忠更成急迫一夜成長的偽大人。阿忠,沒讀太多書,所以塑造成無理也說不清的形象,是一個個性暴躁叛逆的火爆小子,甚至有點正義感過頭的「少年仔」,也常常惹事生非,我們可以發現,阿忠更多時刻象徵著基層人民的聲音,更像極阿忠他自己所說的很衰的住在保護區的人們,不管表態啥或是說啥都沒人聽,人家只認為你在發牢騷,根本不注意你本身的立場,有如電影所設定的關係,阿忠與家庭間的矛盾,與酒鬼父親的對立,與阿公間的默契親情,與同儕間的尷尬與競爭,甚至與意外長輩的突來死亡對話,阿忠思維主宰電影的走向,包括電影中出現的超生活化旁白呢喃。
為啥說電影非常真實,電影中出現很多黑道流氓間的火拚對抗,甚至一些黑幫團體裏頭的相處與對話,這種感覺,太過於真實及生活型態,簡直逼近紀錄性質的拍攝,絲毫看不出戲劇的安排,更不是一句「幹您娘」或是「義氣是沙小...」這種台詞可以營造出,看過許多台灣黑幫電影,就是矯情,不是如此原汁原味,這種真實感,讓筆者聯想起《少年吔,安啦﹗》
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都訴說著悲情少年青春的無奈。《忠仔》與《少年吔,安啦》,都也都將台灣拍得很醜,我要強調解釋,這種醜不是醜陋的醜,而是一種消極灰暗感,《忠仔》的故事場景,雖然是發生台北淡水一帶,但電影沒有台北該有的繁華,幾乎沒看到城市繁榮一面,砂石車、鄉間小路,甚至灰濛濛的海岸線或是魚塭,更多是練八家將的道壇廣場,阿忠家更是擁擠平凡,擁擠的鴿子舍出現更給人宿命安排拘束感,《少年吔,安啦》也是南部小鎮所呈現的更是摩托車與空地虛無感。
《忠仔》電影的配樂非常值得一提,從憂鬱深情的台灣五音藍調,我真不知道是誰彈的,很像吳俊霖老師在《少年吔,安啦》裏頭的彈奏,悲情隱晦,時快時慢,搭配著畫著八家將臉譜的阿忠,在黑暗中比劃陣頭的姿態,這樣奇妙的視覺與聽覺碰撞安排確實高招,當然還有俗氣的house電子音樂,點綴電影故事蒼白的無奈,巧妙方式的安排,每段配樂出現的驚喜度令人驚艷。
隨母姓的阿忠是一名底層的青少年,他們一家人住在關渡平原的水鳥保護區。
阿忠在高中畢業後,無所維生,母親以替家人招好運為由,強迫阿忠去學“八家將”,阿忠的生活由此有了驚天動地的變化。這個既是民俗的武藝團體,又是地方角頭練新兵的據點,在神明消災解運的背後,卻有著不可見人的黑暗與衝突。
觀後感:
《忠仔》這樣的片名,的確很有趣,這是台灣最熟悉不過的朋友稱呼方式,隨便一回想,許多這類型稱呼的朋友:姚仔、黑仔、陳仔、祥仔......等,額外很親切,沒有距離,甚至更多的台灣情感與人際間的關係體現,電影取作《忠仔》,從字面上可以簡單猜出故事不外乎發生在一個叫"忠仔"的人身上,但其實也只猜對一半。
這是一部堅守寫實主義為主軸,沒有過多的商業渲染保有原生態的台灣電影,灰暗憂鬱的色調,血氣方剛的青春暴力,沒有修飾彷彿紀錄片般的質感,甚至看出受台灣新浪潮影響的痕跡,是台灣國片罕有的影像,導演也是筆者一直很欣賞的台灣導演張作驥,但好死不死,該片發行時已面臨臺灣電影衰退時期九十年代中後半段,曾有發行商表示“《忠仔》沒有卡司,能有一百萬票房就已經很有面子了”,結果《忠仔》兩周票房則為一百六十萬元;張作驥父母到戲院看《忠仔》時發現一整天下來觀眾只有七人,因此勸他能夠改行,這實在很諷刺,雖然最近張作驥導演是非新聞比電影訊息還多,但他的才華及對社會及電影敘事觀點,如鷹眼犀利敏感,如熊鼻精準絕對,早在這部電影可以嗅出導演的極大企圖心。
電影真的不好找,很珍貴也很罕見,市面上很少看到此DVD或VCD,筆者第一次看過這部電影,是在大學時期,曾經在一個午夜時分,公視頻道有播過,雖然是閹割版(剪接過),但黑暗空間看著螢幕閃爍撥放著很不一樣的電影和故事,從此對電影和片名產生極強烈的印象,鮮明獨特的台灣影像,極具生命力和撼動力,電影氛圍緊張,更多的是青春的無奈,電影彷彿一種出口,發出一個孤獨少年聲音,青春末端的輓歌。
在取材上,以深具臺灣鄉土特色的八家將為題材,描寫年輕氣盛的青年忠仔在學跳八家將的過程中對家人和同伴之間的一些生活感觸,坦白說,這樣地故事說起來,一點不特別,平凡的和你我身邊聽過的朋友遭遇沒啥不同,甚至比筆者聽過的離經叛道真實事件還顯得和諧點,但是電影珍貴就是將如此平凡的故事,用真實手法和導演的電影語言,將這一幕幕畫面拼接成口人心弦的電影作品,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演忠仔的劉勝忠和演母親的邱秀敏都有一種栩栩如生的草根味,甚至演弟弟的小胖子(阿基)也活脫像一個鄰家男孩。由他們組成的一家人像是在一起生活而非演戲,這種如呼吸般的自然感覺是國片中難得看到的。後來知道張作驥導演,喜歡讓演員即興演出,不喜歡安排設計台詞與走位,認為台詞與走位會讓演員演出成套路,甚至不自然,於是現場等醞釀氣氛到位,馬上用鏡頭捕抓真實對話。
阿忠,導演一直透過阿忠的觀點看世界,這是有趣的設定,因為阿忠鮮明身分與年紀,介於成熟與幼稚間的拔河,還有想獨當一面的企圖,但又加上阿忠複雜的家庭背景,使得阿忠更成急迫一夜成長的偽大人。阿忠,沒讀太多書,所以塑造成無理也說不清的形象,是一個個性暴躁叛逆的火爆小子,甚至有點正義感過頭的「少年仔」,也常常惹事生非,我們可以發現,阿忠更多時刻象徵著基層人民的聲音,更像極阿忠他自己所說的很衰的住在保護區的人們,不管表態啥或是說啥都沒人聽,人家只認為你在發牢騷,根本不注意你本身的立場,有如電影所設定的關係,阿忠與家庭間的矛盾,與酒鬼父親的對立,與阿公間的默契親情,與同儕間的尷尬與競爭,甚至與意外長輩的突來死亡對話,阿忠思維主宰電影的走向,包括電影中出現的超生活化旁白呢喃。
為啥說電影非常真實,電影中出現很多黑道流氓間的火拚對抗,甚至一些黑幫團體裏頭的相處與對話,這種感覺,太過於真實及生活型態,簡直逼近紀錄性質的拍攝,絲毫看不出戲劇的安排,更不是一句「幹您娘」或是「義氣是沙小...」這種台詞可以營造出,看過許多台灣黑幫電影,就是矯情,不是如此原汁原味,這種真實感,讓筆者聯想起《少年吔,安啦﹗》
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都訴說著悲情少年青春的無奈。《忠仔》與《少年吔,安啦》,都也都將台灣拍得很醜,我要強調解釋,這種醜不是醜陋的醜,而是一種消極灰暗感,《忠仔》的故事場景,雖然是發生台北淡水一帶,但電影沒有台北該有的繁華,幾乎沒看到城市繁榮一面,砂石車、鄉間小路,甚至灰濛濛的海岸線或是魚塭,更多是練八家將的道壇廣場,阿忠家更是擁擠平凡,擁擠的鴿子舍出現更給人宿命安排拘束感,《少年吔,安啦》也是南部小鎮所呈現的更是摩托車與空地虛無感。
《忠仔》電影的配樂非常值得一提,從憂鬱深情的台灣五音藍調,我真不知道是誰彈的,很像吳俊霖老師在《少年吔,安啦》裏頭的彈奏,悲情隱晦,時快時慢,搭配著畫著八家將臉譜的阿忠,在黑暗中比劃陣頭的姿態,這樣奇妙的視覺與聽覺碰撞安排確實高招,當然還有俗氣的house電子音樂,點綴電影故事蒼白的無奈,巧妙方式的安排,每段配樂出現的驚喜度令人驚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