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本片的故事是敘述一家電腦公司開發了高明的程式,但中央控制程式不再乖乖聽人類操控,而想掌控人類世界。被這家公司以解雇的一位電腦天才 Kevin Flynn,在好友同事 Alan Bradley 的求助下,潛進公司要破解這內部連線系統的運作方式,但他卻意外被吸入電腦當中帶入了虛擬世界,發現主腦操控程式正在製造一個虛擬的世界,而在這裏與現實世界一樣讓人感到悲哀。因此必須要跟好友 Alan 所創造出的好程式“真空管”(Tron)一同並肩作戰,透夠內部的連線潛進中央控制系統去進行破壞,並要與外界取得聯繫,才能讓他脫離電子世界。
觀後感:
早在個人還是國小時期,大概80年代,每到星期六就是我最喜歡的時光,還記的當時沒有所謂的周休二日,所以,每凡星期六還必須上半天的課,但通常這半天課的內容跟平常日內容有所差異,都是比較屬於戶外教學的狀態,所以星期六我印象中都是愉悅的,當然,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時電視頻道雖然只有三台而已,從小就是電視兒童的我,一到週末我可以從中午下完課,就一直守在電視旁看著繽紛炫麗的節目到晚上收播才肯罷休,論童年的回憶中,吸取最多電影的時期也是那時候,而還記的當年華視在下午就會播一個週末電影院之類的節目,經常播國外賣座經典的電影,而印象非常深,本片也是當時看過的,但當時還小,深深被本片畫面給吸引,卻記不的內容演什麼,想必是電影內容偏多電腦硬體設備之類的專有名詞,小時後根本對電腦毫無接觸,所以,導致沒完整看完本片,而最近跑了一家影碟出租中心,就在所有影碟的最下方不起眼的地方,我看到本片了,堆積了許多的灰塵,破爛的外殼,想必一定很久沒有人光臨過它了,沒錯!我要帶它出場!
談起影史上電腦科技運用在電影拍攝,迪士尼1982年所推出的本片一定《TRON電子世界爭霸戰》絕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片是影史上第一部運用電腦動畫拍攝的電影,相信也是第一個使用3D跟真人結合的影片,也創造出影史第一位數位角色。這部科幻冒險電影,到如今依然是許多電腦動畫玩家所津津樂道的一大突破之作,在快30年前的突破性創舉,造就許多往後經典的範例,如果沒有本片所提到的電子位元虛擬和真實世界間的真跟虛的轉換,可能沒有今天的《駭客任務The Matrix》。尤其片中將電腦程式給擬人化的手法,後來更被頻繁仿效於許多類似題材、電腦遊戲當中,例如大家應該玩過的貪吃蛇,或是反彈球之類的經典遊戲,足見此一創意的獨創與魅力。
這是真的是一部關於電腦的經典電影,從片名到內部劇情,包括台詞都圍繞著電腦打轉,甚至在電腦還不發達的時代,更別說是網路的功用和常識,網路當時都只是軍方的軍事硬體傳送機密虛擬空間和平台,但如今說到網路、駭客、病毒,這些名詞,對我們來說真是一點都不會感到陌生,但想想在1982年那年代,這些後來才興起的概念通通可在這部電影中看到,實在讓人佩服當初的無邊想像力。然而,當然在那個年代電腦3D動畫的技術不像後來那麼純熟,而且許多部分都是手繪輔助完成的,運用了一些高反差遮罩的方式,據說共花了約五十萬張的賽璐璐片,這當中大部分還是台灣的宏廣公司所負責完成的。如今看到那些畫面或許你已不感驚奇,但在當時絕對是一大創舉,在電影史上有其重要的象徵意義。
而有趣的是,本片很大部分描寫電子世界虛擬場景時,演員都是在藍幕面前有點獨角戲的方式,然後在將所有的影像進入後製處理才看的到現在呈現的畫面,所有移動鏡頭均爲黑白兩色,後期剪輯時使用了電腦攝影翻轉技術上色。由於在洗映時乳劑次序出問題,任意的小亮斑遍及整個膠片,剪輯師只好在後期用各種手段禰補,甚至是音效。不料此舉正好將錯就錯,使小亮斑成爲電腦虛擬世界中的標誌之一,恰到好處。
以往大家對科幻片的場景多半數是設立在遙遠的太空,或是某個不知名的星球,或著是地球上,但一定是經過人類核彈的濫用,導致地球上的建築物有點像廢墟般的荒涼,在頂多就是深入海裡,一個人類科技還來不及深入的反方向太空探險,但的確很少有將電腦裡面的線路板和光線間變成一個邪惡之鬥的平台,程式虛擬化為人型,近而消除病毒跟掃毒之類的動作,根本就是諾頓的代言人吧~!
本片在台灣只出過DVD,而且已經絕版,幾乎不可能買的到了,如果你發現本片,一定你上輩子燒了好香啊!
電影預告
2007/11/30
2007/11/29
From Dusk Till Dawn 2: Texas Blood Money(2002) -(台譯:嗜血狂魔)觀後感
劇情簡介:
惡名昭彰的大盜路瑟逃獄成功,號召昔日狐群狗黨巴克一票合組五人幫,準備重出江湖洗劫墨西哥銀行。他們相約德州邊境的野狼汽車旅館,巴克一夥早早抵達,閒閒沒事打炮看A片;路瑟命運乖違,在趕往旅館會合途中,半路撞上吸血蝙蝠,又遭「大奶酒吧」吸血鬼一口咬定,變身吸血一族。
於是,五人相見歡,「口口相傳」,只差巴克沒被染指。吸血鬼搶銀行超狠、超凶、超猛,警察的子彈完全沒路用,血光四濺、吸血鬼個個原形畢露,巴克這才發現苗頭不對,趕緊聯手警察頭頭,展開人鬼大戰……
觀後感:
五個匪徒計劃去打劫一家墨西哥銀行,在去集合地點的路上,其中一個匪徒被吸血鬼所咬,變成了吸血鬼,他又去咬了同伴,結果就象瘟疫一樣,除了一名叫做巴克的匪徒之外,其他匪徒都變了身,成爲刀槍不入又能化身蝙蝠的吸血鬼。他們打劫銀行被發現,大批警察將其包圍,卻全軍覆沒。布克想離開這些同伴,也遭到了追殺,只有依靠十字架的幫助消滅吸血鬼...... 同上集一樣,本片又是一場人與吸血鬼的大戰。
又一部以壞人爲主角的片子,匪徒巴克雖然尚有一絲正義感殘存,但消滅了吸血鬼之後,還是把銀行的錢席捲而去。吸血鬼搶銀行的情節頗有新意,不知對手是人是鬼的警察,在超自然力量前束手無策,殺戮場面相當血腥,被吸血鬼殺死的警察數以百計,我猜大概是美國人對墨西哥警察有偏見的緣故。
有點充滿無厘頭式的劇情,牽強及不正常,不過卻讓人津津樂道,五個大盜要去強劫一間偏僻的銀行,但偏偏活伴一個一個陸陸續續都變成致命的吸血鬼,讓整個計劃完全不一樣了,連主角也措手無策,其中,我最喜歡這部片黑色幽默的方式及對白,跟那獨特角度的鏡頭運用及背景音樂,都讓我深深著迷,也讓我聯想到Quentin Tarantino的《黑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的那種復古及搖滾的氣氛,充滿大麻及迷幻藥的年代,Rockbilliy的搖滾樂,加上特殊的取鏡方式,例如:像用蝙蝠第一視角方式取鏡,讓人有種身歷其境的感覺,還有巧妙地運用在,吸血鬼在狠狠吸血時,而鏡頭就在吸血鬼的口中,從他口腔裡,看到鮮紅色的血液,徐徐的流入他口中,那種視覺上的快感,真是讓我大大推薦,而特效及化妝方面,算差強人意表現得不是很出色,但該有的都有,算可以了,有女吸血鬼被砍頭的畫面,或是一推沒用的警察,跟4個吸血鬼打鬥的畫面,可說是殺無赦,血流成河的狀態!
筆者發現電影有很多地方都在諷刺一些經典電影,像浴室那幕,一隻蝙蝠偷偷摸摸的飛進浴室,妓女剛好在洗澡,這時,忽然被蝙蝠偷襲,這個畫面及場景,跟西區考克的經典電影《驚魂記》那場經典浴室被殺害的畫面,真是異曲同工之妙,雖然有點在惡搞,但讓人博君一笑!
論精緻度,只能說他是一部滿認真的Cult Film,有不錯的視覺效果,也有不錯的美女演出,無厘頭的搞笑對應及劇情,是讓你勉強可以接受的”周六打發時間恐怖休閒養眼片”!
惡名昭彰的大盜路瑟逃獄成功,號召昔日狐群狗黨巴克一票合組五人幫,準備重出江湖洗劫墨西哥銀行。他們相約德州邊境的野狼汽車旅館,巴克一夥早早抵達,閒閒沒事打炮看A片;路瑟命運乖違,在趕往旅館會合途中,半路撞上吸血蝙蝠,又遭「大奶酒吧」吸血鬼一口咬定,變身吸血一族。
於是,五人相見歡,「口口相傳」,只差巴克沒被染指。吸血鬼搶銀行超狠、超凶、超猛,警察的子彈完全沒路用,血光四濺、吸血鬼個個原形畢露,巴克這才發現苗頭不對,趕緊聯手警察頭頭,展開人鬼大戰……
觀後感:
五個匪徒計劃去打劫一家墨西哥銀行,在去集合地點的路上,其中一個匪徒被吸血鬼所咬,變成了吸血鬼,他又去咬了同伴,結果就象瘟疫一樣,除了一名叫做巴克的匪徒之外,其他匪徒都變了身,成爲刀槍不入又能化身蝙蝠的吸血鬼。他們打劫銀行被發現,大批警察將其包圍,卻全軍覆沒。布克想離開這些同伴,也遭到了追殺,只有依靠十字架的幫助消滅吸血鬼...... 同上集一樣,本片又是一場人與吸血鬼的大戰。
又一部以壞人爲主角的片子,匪徒巴克雖然尚有一絲正義感殘存,但消滅了吸血鬼之後,還是把銀行的錢席捲而去。吸血鬼搶銀行的情節頗有新意,不知對手是人是鬼的警察,在超自然力量前束手無策,殺戮場面相當血腥,被吸血鬼殺死的警察數以百計,我猜大概是美國人對墨西哥警察有偏見的緣故。
有點充滿無厘頭式的劇情,牽強及不正常,不過卻讓人津津樂道,五個大盜要去強劫一間偏僻的銀行,但偏偏活伴一個一個陸陸續續都變成致命的吸血鬼,讓整個計劃完全不一樣了,連主角也措手無策,其中,我最喜歡這部片黑色幽默的方式及對白,跟那獨特角度的鏡頭運用及背景音樂,都讓我深深著迷,也讓我聯想到Quentin Tarantino的《黑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的那種復古及搖滾的氣氛,充滿大麻及迷幻藥的年代,Rockbilliy的搖滾樂,加上特殊的取鏡方式,例如:像用蝙蝠第一視角方式取鏡,讓人有種身歷其境的感覺,還有巧妙地運用在,吸血鬼在狠狠吸血時,而鏡頭就在吸血鬼的口中,從他口腔裡,看到鮮紅色的血液,徐徐的流入他口中,那種視覺上的快感,真是讓我大大推薦,而特效及化妝方面,算差強人意表現得不是很出色,但該有的都有,算可以了,有女吸血鬼被砍頭的畫面,或是一推沒用的警察,跟4個吸血鬼打鬥的畫面,可說是殺無赦,血流成河的狀態!
筆者發現電影有很多地方都在諷刺一些經典電影,像浴室那幕,一隻蝙蝠偷偷摸摸的飛進浴室,妓女剛好在洗澡,這時,忽然被蝙蝠偷襲,這個畫面及場景,跟西區考克的經典電影《驚魂記》那場經典浴室被殺害的畫面,真是異曲同工之妙,雖然有點在惡搞,但讓人博君一笑!
論精緻度,只能說他是一部滿認真的Cult Film,有不錯的視覺效果,也有不錯的美女演出,無厘頭的搞笑對應及劇情,是讓你勉強可以接受的”周六打發時間恐怖休閒養眼片”!
2007/11/27
Death Becomes Her(1992) -(台譯:捉神弄鬼)觀後感
劇情簡介:
作家海倫與整型專家男友恩尼斯至百老匯觀賞好友梅德琳表演,未久德琳即與恩尼斯步入禮堂成婚,輪遭此橫刀奪愛之恨,七年之後變成臃腫不堪的胖婦人,又過七年海倫為出新書青春永駐亮相,容貌身材大為改變,恩尼斯驚為天人!梅德琳妒忌之餘,經高人指點結識不老女巫筣莎以高價預購立即回復青春的靈藥,從此與梅德琳展開長達30多年的長生不老爭奪佔...
觀後感:
這可能是我看過最物化女性的一部片吧!
這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電影,有些低俗的劇情和對話,也有一些不合常理的僑段,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看吧!!這部片,讓我輕鬆之餘看完,也順便歌頌現在電影科技的偉大,讓我大開眼界的特效,例如片中,吃完長生不老藥的兩位美女,為了忌妒對方,而開始耍心機想陷害對方,只為了得到男生的芳心,所以,利用手段傷害對方,而中間的過程,像從樓上摔下來,而脖子轉成360度,也就是你頭往後面的方向,跟屁股同一方向,還有被槍射擊到腹部,結果也沒死,反而腹部中出現一個空洞,能從你前面腹部看到後面背景的景象,這種誇張滑稽的畫面,我心中只浮現一具話,這是怎麼做的,真是將人卡通化了!!
片中的兩位女生,為了保持青春美貌的外表,而寧願放棄生命的恐懼,只換取膚淺的外表及虛榮的假像,有點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我覺得本片在隱喻在這金錢下被物質化的社會,一些愛好美麗的女生,不惜花大把把的金錢,利用科技得技術,只是想將人的歲月痕跡去除或是重回青春面容,而這社會也是病了,或許,愛美世人的本性,可是,大眾媒體大力推薦或是傳送,讓整容塑型好像變成一種潮流和合乎常理的行為,大家也覺得合乎常理,漸漸不以為常,可是,你有想過帶來的後遺症或未知得詬病嗎?
將女生的外觀, 很多年輕人認識演技天後梅莉史翠普,都是從這部喜劇電影開始的。一起合演的還有小迷糊歌蒂韓和頭髮還算多的布魯斯威利。
作家海倫與整型專家男友恩尼斯至百老匯觀賞好友梅德琳表演,未久德琳即與恩尼斯步入禮堂成婚,輪遭此橫刀奪愛之恨,七年之後變成臃腫不堪的胖婦人,又過七年海倫為出新書青春永駐亮相,容貌身材大為改變,恩尼斯驚為天人!梅德琳妒忌之餘,經高人指點結識不老女巫筣莎以高價預購立即回復青春的靈藥,從此與梅德琳展開長達30多年的長生不老爭奪佔...
觀後感:
這可能是我看過最物化女性的一部片吧!
這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電影,有些低俗的劇情和對話,也有一些不合常理的僑段,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看吧!!這部片,讓我輕鬆之餘看完,也順便歌頌現在電影科技的偉大,讓我大開眼界的特效,例如片中,吃完長生不老藥的兩位美女,為了忌妒對方,而開始耍心機想陷害對方,只為了得到男生的芳心,所以,利用手段傷害對方,而中間的過程,像從樓上摔下來,而脖子轉成360度,也就是你頭往後面的方向,跟屁股同一方向,還有被槍射擊到腹部,結果也沒死,反而腹部中出現一個空洞,能從你前面腹部看到後面背景的景象,這種誇張滑稽的畫面,我心中只浮現一具話,這是怎麼做的,真是將人卡通化了!!
片中的兩位女生,為了保持青春美貌的外表,而寧願放棄生命的恐懼,只換取膚淺的外表及虛榮的假像,有點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我覺得本片在隱喻在這金錢下被物質化的社會,一些愛好美麗的女生,不惜花大把把的金錢,利用科技得技術,只是想將人的歲月痕跡去除或是重回青春面容,而這社會也是病了,或許,愛美世人的本性,可是,大眾媒體大力推薦或是傳送,讓整容塑型好像變成一種潮流和合乎常理的行為,大家也覺得合乎常理,漸漸不以為常,可是,你有想過帶來的後遺症或未知得詬病嗎?
2007/11/26
The Hole(2001)-(台譯:鬼地方)觀後感
劇情介紹:
四名貴族高中生由於不屑參加學校安排的三天校外教學,而私下策劃一趟屬於他們自己的校外教學。他們找到了一座防空洞,那兒可讓他們渡過三天的平凡生活。在防空洞Happy三天過後,欲將離開此地的他們竟發現自己被鎖在這防空洞內,怎麼樣也出不去。兩週過後,僅剩唯一生還的莎莉逃出,她娓娓道來這兩週四人是如何過日子的,以及在防空洞內發生的所有事情。
觀後感:
《鬼地方》是2001年出品的英國驚悚片,故事大致上是敘述兩男兩女打算在一個神秘洞穴基地,瘋狂激情地渡過無人干擾的三天三夜,沒想到後來他們卻發現洞口被反鎖,大夥都出不去,最後衍生出難以收拾的慘劇.. ,先不論這個取得很爛的中文片名。讓大家好奇的是,為何僅僅敘述四名男女被鎖在防空洞內的故事,就可讓片長長達110分鐘?這對於那些新世代恐怖片迷來說,此片可能會被他們視為一部催眠用的影片,但若您喜歡的是謎題重重、並能夠享受觀片過程解謎快感的驚悚片迷,本片絕對值得您跑一趟租片行。
劇情一開始,鏡頭影著一名衣著狼狽、面容憔悴的年輕女孩,行屍走肉般在空蕩的校園內遊走,隨即來到了電話亭,吃力地持起話筒撥出911後便是驚聲尖叫,劇情才正式展開。由此可得知,眾人被困於防空洞整整兩週的故事是由唯一生還的女主角以倒述方式呈現之,當然劇情絕不單單只是聽女主角說故事110分鐘,但也別期望《鬼地方》裡面會有什麼鬼怪出現,本片一隻鬼影也都找不著,但卻有著比鬼更令人發寒的人心;在劇情後段,女主角那科愛到深處無怨尤的心,絕對可以說是本片最嚇人之處!
其實您大可將本片視為一部情慾驚悚片一點也不為過,但整片全籠罩在懸疑詭譎的氣氛之下,真要歸類,也是必須被歸在懸疑驚悚片的範疇之內。或許上演到劇情的中後段,您有可能會被那撲朔迷離的劇情給唬住,但比較機伶的觀眾或許就不難推斷出以下的劇情發展,進而享受到解開謎題般的成就感。
在角色方面,刻劃的一點也不馬虎,劇情圍繞在五個主要角色身上:看似平凡不受注目的女孩、嫵媚迷人的金髮尤物、校園女性的白馬王子、滿腦都是性的幼稚男孩以及負責策劃這場校外教學的玩絝子弟。大家將被鎖在防空洞內那種焦躁、不安、無助的情緒演技發揮到一定水準,那種不安的感受彷彿也能夠帶給觀眾,雷同《異次元殺陣》,角色們必須面對脫水、體力不支、失去方向感等生理症狀,更要面對那不知何時能被救出的無形壓力,導致意致力和體力日漸削弱,性情更是會產生180度大轉變,甚至能夠因為一罐汽水殺死自己最好的朋友。
《鬼地方》雖沒有鬼影幢幢等聲光特效,但人性的轉變和愛如癡狂的心絕對比那些鬼魂亦是殺戮場面還要顯得震撼人心。個人覺得這部改編自英國暢銷小說的作品劇本還不錯,結局還頗讓人意外的,而導演手法也還蠻引人入勝,算是氣氛營造成功的作品。
四名貴族高中生由於不屑參加學校安排的三天校外教學,而私下策劃一趟屬於他們自己的校外教學。他們找到了一座防空洞,那兒可讓他們渡過三天的平凡生活。在防空洞Happy三天過後,欲將離開此地的他們竟發現自己被鎖在這防空洞內,怎麼樣也出不去。兩週過後,僅剩唯一生還的莎莉逃出,她娓娓道來這兩週四人是如何過日子的,以及在防空洞內發生的所有事情。
觀後感:
《鬼地方》是2001年出品的英國驚悚片,故事大致上是敘述兩男兩女打算在一個神秘洞穴基地,瘋狂激情地渡過無人干擾的三天三夜,沒想到後來他們卻發現洞口被反鎖,大夥都出不去,最後衍生出難以收拾的慘劇.. ,先不論這個取得很爛的中文片名。讓大家好奇的是,為何僅僅敘述四名男女被鎖在防空洞內的故事,就可讓片長長達110分鐘?這對於那些新世代恐怖片迷來說,此片可能會被他們視為一部催眠用的影片,但若您喜歡的是謎題重重、並能夠享受觀片過程解謎快感的驚悚片迷,本片絕對值得您跑一趟租片行。
劇情一開始,鏡頭影著一名衣著狼狽、面容憔悴的年輕女孩,行屍走肉般在空蕩的校園內遊走,隨即來到了電話亭,吃力地持起話筒撥出911後便是驚聲尖叫,劇情才正式展開。由此可得知,眾人被困於防空洞整整兩週的故事是由唯一生還的女主角以倒述方式呈現之,當然劇情絕不單單只是聽女主角說故事110分鐘,但也別期望《鬼地方》裡面會有什麼鬼怪出現,本片一隻鬼影也都找不著,但卻有著比鬼更令人發寒的人心;在劇情後段,女主角那科愛到深處無怨尤的心,絕對可以說是本片最嚇人之處!
其實您大可將本片視為一部情慾驚悚片一點也不為過,但整片全籠罩在懸疑詭譎的氣氛之下,真要歸類,也是必須被歸在懸疑驚悚片的範疇之內。或許上演到劇情的中後段,您有可能會被那撲朔迷離的劇情給唬住,但比較機伶的觀眾或許就不難推斷出以下的劇情發展,進而享受到解開謎題般的成就感。
在角色方面,刻劃的一點也不馬虎,劇情圍繞在五個主要角色身上:看似平凡不受注目的女孩、嫵媚迷人的金髮尤物、校園女性的白馬王子、滿腦都是性的幼稚男孩以及負責策劃這場校外教學的玩絝子弟。大家將被鎖在防空洞內那種焦躁、不安、無助的情緒演技發揮到一定水準,那種不安的感受彷彿也能夠帶給觀眾,雷同《異次元殺陣》,角色們必須面對脫水、體力不支、失去方向感等生理症狀,更要面對那不知何時能被救出的無形壓力,導致意致力和體力日漸削弱,性情更是會產生180度大轉變,甚至能夠因為一罐汽水殺死自己最好的朋友。
《鬼地方》雖沒有鬼影幢幢等聲光特效,但人性的轉變和愛如癡狂的心絕對比那些鬼魂亦是殺戮場面還要顯得震撼人心。個人覺得這部改編自英國暢銷小說的作品劇本還不錯,結局還頗讓人意外的,而導演手法也還蠻引人入勝,算是氣氛營造成功的作品。
2007/11/25
Undead (2003)-(台譯:活屍入侵)觀後感
劇情簡介:
伯克利是美國加利福尼亞西部的城市,那裡環境優美,尤其適合釣魚,人們也非常友好,是個很適合旅遊的地方,誰也不會想到這裡將變成人間地獄,當地的一個居民美人"瑞妮"由於把自己從小長大的農場抵押給銀行而決定離開這裡到大城市發展,正準備動身前往大城市,突然間,天降隕石豪雨,帶來外星傳染病毒,阻撓了行程,路上竟出現大批活死人甦醒搶食人肉。瑞妮在一間孤立農家找到援助,那裡有四名其他生還者及屋主瑪琳,他們合力對付活死人侵襲,並發現隱藏在背後的陰謀。
觀後感:
本片可以說是標準的「Cult Movie」!
可以看出這部影片無論演員還是導演都是名不見經傳,這是一部澳大利亞影片。出品的也是經常出品些小規模的影片尤其是恐怖片的獅門影業。影片視覺效果也是算是用心,基本色調是藍色,帶一種濃濃的詭異和陰森的氣息,但有時還會冒出白濫的笑點,讓整部片呈現一個非常吊詭的感覺,而音樂也給人留下挺深刻的印象,從鄉村搖滾到藍調搖滾,讓人好不熱血啊。
這部影片從開拍到完成用了兩年半的時間,這在現在經常幾個月就完成一部電影的情況下可以算是精雕細琢的作品。目前在眾多關於殭屍的動作片,恐怖片中,這一部是非常優秀的,雖然說劇情上和故事上有些瑕疵和不合邏輯的部份,但又何妨,本片的娛樂性和惡搞性多過讓人找碴的興致。本片風格有點類似於奧斯卡導演Peter Jackson早期所拍的低成本恐怖片《Dead Alive空房禁地》《Bad Taste壞品味》和蜘蛛人導演Sam Rami《Evil Dead鬼玩人三部曲》剛出道時的作品,同樣是充滿了血腥和黑色幽默。
本片的主角的形象也是充滿非常重的陽剛味,從海報裡可以看到,但諷刺的是,雖然男主角有個強有力外表和武器,但片中中途既然就輕易地死亡,而由本片一直處在懦弱的女性角色來解救世界,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強調的非陽具主義和閹割的情懷,這樣的手法已經漸漸的在現代恐怖片都可以看到,過去,陽剛、男性、衝動、暴力、直接、不理智、草莽、英雄、粗糙、父權主義、帝國主義的形象,漸漸的被扭曲和歸正,不在是單一個象徵。
這部片子結合了許多元素,而不只是單一僵屍恐怖元素,如本片結合了科幻、外星人、生化危機、公路電影、槍戰等等,已經不能單一歸類為正統僵屍片,現代影迷的胃口越來越大,太過單薄的劇情,實在滿足不了類似我這種老饕!
本片當然也有生化危機等影片一樣,剛開始陷入被殭屍圍追堵截的恐怖中,然後在某人的帶領下展開反擊,痛快的把殭屍殺個夠。而片子裡的槍擊殭屍的場面也挺有可看性,要論場面的激烈不會次於經典電影《Resident Evil惡靈古堡》。
本片沒有強烈推薦給大家,當然喜歡僵屍片的老饕就不要錯過了。基於本片的風格,也沒有過多的詳細分析和觀點,畢竟這是一部娛樂性重於內容性的電影。
伯克利是美國加利福尼亞西部的城市,那裡環境優美,尤其適合釣魚,人們也非常友好,是個很適合旅遊的地方,誰也不會想到這裡將變成人間地獄,當地的一個居民美人"瑞妮"由於把自己從小長大的農場抵押給銀行而決定離開這裡到大城市發展,正準備動身前往大城市,突然間,天降隕石豪雨,帶來外星傳染病毒,阻撓了行程,路上竟出現大批活死人甦醒搶食人肉。瑞妮在一間孤立農家找到援助,那裡有四名其他生還者及屋主瑪琳,他們合力對付活死人侵襲,並發現隱藏在背後的陰謀。
觀後感:
本片可以說是標準的「Cult Movie」!
可以看出這部影片無論演員還是導演都是名不見經傳,這是一部澳大利亞影片。出品的也是經常出品些小規模的影片尤其是恐怖片的獅門影業。影片視覺效果也是算是用心,基本色調是藍色,帶一種濃濃的詭異和陰森的氣息,但有時還會冒出白濫的笑點,讓整部片呈現一個非常吊詭的感覺,而音樂也給人留下挺深刻的印象,從鄉村搖滾到藍調搖滾,讓人好不熱血啊。
這部影片從開拍到完成用了兩年半的時間,這在現在經常幾個月就完成一部電影的情況下可以算是精雕細琢的作品。目前在眾多關於殭屍的動作片,恐怖片中,這一部是非常優秀的,雖然說劇情上和故事上有些瑕疵和不合邏輯的部份,但又何妨,本片的娛樂性和惡搞性多過讓人找碴的興致。本片風格有點類似於奧斯卡導演Peter Jackson早期所拍的低成本恐怖片《Dead Alive空房禁地》《Bad Taste壞品味》和蜘蛛人導演Sam Rami《Evil Dead鬼玩人三部曲》剛出道時的作品,同樣是充滿了血腥和黑色幽默。
本片的主角的形象也是充滿非常重的陽剛味,從海報裡可以看到,但諷刺的是,雖然男主角有個強有力外表和武器,但片中中途既然就輕易地死亡,而由本片一直處在懦弱的女性角色來解救世界,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強調的非陽具主義和閹割的情懷,這樣的手法已經漸漸的在現代恐怖片都可以看到,過去,陽剛、男性、衝動、暴力、直接、不理智、草莽、英雄、粗糙、父權主義、帝國主義的形象,漸漸的被扭曲和歸正,不在是單一個象徵。
這部片子結合了許多元素,而不只是單一僵屍恐怖元素,如本片結合了科幻、外星人、生化危機、公路電影、槍戰等等,已經不能單一歸類為正統僵屍片,現代影迷的胃口越來越大,太過單薄的劇情,實在滿足不了類似我這種老饕!
本片當然也有生化危機等影片一樣,剛開始陷入被殭屍圍追堵截的恐怖中,然後在某人的帶領下展開反擊,痛快的把殭屍殺個夠。而片子裡的槍擊殭屍的場面也挺有可看性,要論場面的激烈不會次於經典電影《Resident Evil惡靈古堡》。
本片沒有強烈推薦給大家,當然喜歡僵屍片的老饕就不要錯過了。基於本片的風格,也沒有過多的詳細分析和觀點,畢竟這是一部娛樂性重於內容性的電影。
2007/11/24
Squirm(1976)-(台譯:魔蚯禁地)觀後感
劇情簡介:
連續的豪雨讓喬治雅州的某個小鎮斷絕了對外的聯繫。有天一場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電殛意外地打在渡假區的地上 !? 竟然將地底下用來釣魚的蚯蚓全部引到地面 ! 數以千萬的小蟲如狂潮般襲捲而來 !
更可怕的是這些蚯蚓還會 "吃人" !?從女主角為了要迎接從遠從NY來的男友,而在豪雨中出了家門。就當女主角接到男友時,沒想到在鎮上因為高壓電的關係而巨大化的蠕蟲開始襲擊小鎮上的所有居民。不知情的男女主角,就這樣的........
當他們終於發現能夠用強烈的光線來驅逐時....天色已近黃昏,面對即將來臨的黑暗 !?
觀後感:
近幾年來,電影市場似乎又喜歡將突變的生物當作恐怖電影的題材發揮,破壞大自然的人類,以自大及私我的態度對待與我們一起生活的其他生物,而自私的無情破壞環境,最後被大自然的力量給反撲甚至毀滅,達到覺醒和警惕的效果,而觀眾也滿喜愛類似方式表現的恐怖素材,歷年來也有許多經典之作,如早期的史蒂芬史匹柏的大白鯊系列「Jaws」或是西區考克經典電影「Birds鳥」,甚至翻拍無數的「King Kong」金剛等,以及其他如蜘蛛、鱷魚、蟑螂、蛇等等動物也是常被拿來當題材發揮的,繁不勝數!
一開始心中猶豫是否要推薦本片給大家,本片跟其他生物突變電影都不來的有名氣,而且沒有大卡司的演出,加上劇情方面荒謬可笑,許多不合邏輯橋段,頓時變成乏人問津的漏網之魚,而但卻不影響筆者看本片的興致及樂趣,因為,本片的題材非常新鮮有趣,像蚯蚓的怪蟲(還有觸腳)十隻數十隻鑽入體內後,在體內呼嚕呼嚕的和著黏液亂竄,跑到皮下組織後就會看到半透明的蠕動景象,最後擠破你的表皮,趴咑趴咑的胡亂拍著...十分的噁心及恐怖,相似的題材在電影史上非常罕見,加上1976年的年代,有如此嚇人的特效及視覺震撼,足夠讓本片成為B級片的天王片!
本片的視覺效果,也許讓許多人不敢領教,而我也是硬著頭皮將它看完,極端特寫鏡頭蠕動,黏呼呼的蠕蟲亂竄造成地緊張不安,誇張的數量足夠讓你一個月內不敢吃麵條,視覺影響心理,造成強烈反胃的後遺症,也許鍾愛這類題材或是追求視覺上刺激的狂人們,會非常喜愛及推崇。而相對的,有大部份得人們,會拍一拍屁股一笑了之,認為"乏味的垃圾"電影,見仁見智!
連續的豪雨讓喬治雅州的某個小鎮斷絕了對外的聯繫。有天一場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電殛意外地打在渡假區的地上 !? 竟然將地底下用來釣魚的蚯蚓全部引到地面 ! 數以千萬的小蟲如狂潮般襲捲而來 !
更可怕的是這些蚯蚓還會 "吃人" !?從女主角為了要迎接從遠從NY來的男友,而在豪雨中出了家門。就當女主角接到男友時,沒想到在鎮上因為高壓電的關係而巨大化的蠕蟲開始襲擊小鎮上的所有居民。不知情的男女主角,就這樣的........
當他們終於發現能夠用強烈的光線來驅逐時....天色已近黃昏,面對即將來臨的黑暗 !?
觀後感:
近幾年來,電影市場似乎又喜歡將突變的生物當作恐怖電影的題材發揮,破壞大自然的人類,以自大及私我的態度對待與我們一起生活的其他生物,而自私的無情破壞環境,最後被大自然的力量給反撲甚至毀滅,達到覺醒和警惕的效果,而觀眾也滿喜愛類似方式表現的恐怖素材,歷年來也有許多經典之作,如早期的史蒂芬史匹柏的大白鯊系列「Jaws」或是西區考克經典電影「Birds鳥」,甚至翻拍無數的「King Kong」金剛等,以及其他如蜘蛛、鱷魚、蟑螂、蛇等等動物也是常被拿來當題材發揮的,繁不勝數!
一開始心中猶豫是否要推薦本片給大家,本片跟其他生物突變電影都不來的有名氣,而且沒有大卡司的演出,加上劇情方面荒謬可笑,許多不合邏輯橋段,頓時變成乏人問津的漏網之魚,而但卻不影響筆者看本片的興致及樂趣,因為,本片的題材非常新鮮有趣,像蚯蚓的怪蟲(還有觸腳)十隻數十隻鑽入體內後,在體內呼嚕呼嚕的和著黏液亂竄,跑到皮下組織後就會看到半透明的蠕動景象,最後擠破你的表皮,趴咑趴咑的胡亂拍著...十分的噁心及恐怖,相似的題材在電影史上非常罕見,加上1976年的年代,有如此嚇人的特效及視覺震撼,足夠讓本片成為B級片的天王片!
本片的視覺效果,也許讓許多人不敢領教,而我也是硬著頭皮將它看完,極端特寫鏡頭蠕動,黏呼呼的蠕蟲亂竄造成地緊張不安,誇張的數量足夠讓你一個月內不敢吃麵條,視覺影響心理,造成強烈反胃的後遺症,也許鍾愛這類題材或是追求視覺上刺激的狂人們,會非常喜愛及推崇。而相對的,有大部份得人們,會拍一拍屁股一笑了之,認為"乏味的垃圾"電影,見仁見智!
2007/11/23
The Guinea Pig Films - Mermaid in a Manhole(1988)-(台譯:地窖人魚/豚鼠之下水道中的美人魚系列)觀後感
影片簡介:
日本1985-1988年間的「豚鼠」系列片是一套系列電視恐怖短片集,非常現實,非常恐怖,非常噁心的影片!第一部講述了一群人俘獲一個女孩,並對她進行各種折磨的過程,特別令人恐懼的是對其眼部的摧殘;第二部講述了一個家族婦女被一個陌生男人侵入房間襲擊,是一虐待狂的故事;第三部講述一個科學家在下水道中發現一個美人魚把她弄回家進行了種種非人試驗,以第三部最為著名,堪稱《美人魚》的日本變態版。
劇情簡介:
《地窖人魚》的創作靈感似乎來源於安徒生童話中的“海的女兒”,不過日本人卻把這個美麗的童話“異化”得慘不忍睹。
片中精神自閉且中年喪妻的畫家爲了尋找某種創作靈感跑到他心中的聖地——污穢的下水道中一遊,結果卻意外地發現了幼時幻想中的“美人魚”,只是此人魚因擱淺而長期浸泡在工業廢水當中,身體已開始腐爛。畫家出於憐憫,將人魚移至家裏的大浴缸中並悉心照料,但人魚已病入膏肓,身體一天比一天爛得厲害,失望的畫家無奈之下只得依人魚之意用畫記錄下她腐爛死亡的全過程。
最終人魚在極度腐爛中死去,畫家亦隨之精神崩潰,親手肢解了人魚,事後他被不肯相信這個“成人童話”的警察以謀殺妻子的罪名逮捕。
觀後感:
事實上,人魚所在的下水道原本是乾淨的河川,後來成為下水道後,卻成為垃圾堆積之處。片中人魚身上像蚯蚓的生物,就像人類所製造的垃圾,無論畫家如何清,都清理不完,導致河神的象徵:人魚死於污染之中。
人類對視覺所產生的厭惡感能夠忍受的極限是多大,相信看了豚鼠系列地下試驗片----Mermaid in a Manhole後能對自己有個評價。至於其他電影當然可以不在話下。
影片之所以具有一定思想性,就在於導演刻意將畫家幼時的一幅充滿童話般意境的關於“美人魚”的彩筆畫與記錄人魚腐爛的油畫反復進行對比切換,以強調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純潔心靈的異化和腐蝕,人魚悲慘的死象徵著人類的純潔之美在工業社會中的死亡。
豚鼠系列地下試驗電影其真實度高,長蛆的脂肉、腐壞的肉花,片子是否用真人拍攝曾受FBI的調查,但結果當然是否定的,但足以看出日本日下地下導演變態腐壞的頭腦,被視為日本大眾文化的墮落性質的最無恥的例子之一,是真正的燭蕊燃焦部份的觀念。更荒謬的是此部電影竟然經過了電影審核部門的審核,看來他們真是富有血淋淋的幽默感。影片如果真的有積極意義,那麼就是感情藐視疾病、衰退和死亡。而在我看來這頂多算個弦外之音。
劇情簡介:
《地窖人魚》的創作靈感似乎來源於安徒生童話中的“海的女兒”,不過日本人卻把這個美麗的童話“異化”得慘不忍睹。
片中精神自閉且中年喪妻的畫家爲了尋找某種創作靈感跑到他心中的聖地——污穢的下水道中一遊,結果卻意外地發現了幼時幻想中的“美人魚”,只是此人魚因擱淺而長期浸泡在工業廢水當中,身體已開始腐爛。畫家出於憐憫,將人魚移至家裏的大浴缸中並悉心照料,但人魚已病入膏肓,身體一天比一天爛得厲害,失望的畫家無奈之下只得依人魚之意用畫記錄下她腐爛死亡的全過程。
最終人魚在極度腐爛中死去,畫家亦隨之精神崩潰,親手肢解了人魚,事後他被不肯相信這個“成人童話”的警察以謀殺妻子的罪名逮捕。
觀後感:
事實上,人魚所在的下水道原本是乾淨的河川,後來成為下水道後,卻成為垃圾堆積之處。片中人魚身上像蚯蚓的生物,就像人類所製造的垃圾,無論畫家如何清,都清理不完,導致河神的象徵:人魚死於污染之中。
人類對視覺所產生的厭惡感能夠忍受的極限是多大,相信看了豚鼠系列地下試驗片----Mermaid in a Manhole後能對自己有個評價。至於其他電影當然可以不在話下。
影片之所以具有一定思想性,就在於導演刻意將畫家幼時的一幅充滿童話般意境的關於“美人魚”的彩筆畫與記錄人魚腐爛的油畫反復進行對比切換,以強調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純潔心靈的異化和腐蝕,人魚悲慘的死象徵著人類的純潔之美在工業社會中的死亡。
豚鼠系列地下試驗電影其真實度高,長蛆的脂肉、腐壞的肉花,片子是否用真人拍攝曾受FBI的調查,但結果當然是否定的,但足以看出日本日下地下導演變態腐壞的頭腦,被視為日本大眾文化的墮落性質的最無恥的例子之一,是真正的燭蕊燃焦部份的觀念。更荒謬的是此部電影竟然經過了電影審核部門的審核,看來他們真是富有血淋淋的幽默感。影片如果真的有積極意義,那麼就是感情藐視疾病、衰退和死亡。而在我看來這頂多算個弦外之音。
2007/11/20
American Psycho(2000)-(台譯:美國殺人狂)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80年代的美國。貝特曼是紐約華爾街炙手可熱的股票經紀人。這個年輕人受過良好的教育,談吐幽默風趣,而且相貌英俊,十分迷人。他不僅為自己的客戶大把大把地賺鈔票,自己的收入也很高。穿戴考究的他有豪華公寓、高級賽車,頻頻出入奢華的飯店,身邊不乏美艷女人……貝特曼年紀輕輕就得到了一個成功男人該有的一切,這令許多人羨慕得眼睛發紅。
夜幕降臨了。貝特曼身穿雨衣在街頭踟躕。他感到內心世界極度空虛孤寂,他要找點事做刺激一下自己冷漠麻木的感情。他漸漸地迷失了自我,只有血腥刺激才能滿足他病態心理的需要,他變成了一個嗜血成性、精神異常的殺人狂。
黑夜中,貝特曼把一個個獵物帶回自己的豪華公寓,他們之中有妓女、應召女郎、身邊的女秘書,甚至還有商場上的對手。他喜歡一點點折磨他的獵物,看著鮮血從他們身上湧出,染紅了浴缸,並沿著蓋在被害者身上的報紙瀰漫開去。這時,他悠然自得地脫下雨衣,坐在沙發上,點燃一支雪茄,一種莫名的快感衝擊著貝特曼的心房。待獵物痛苦地死去,貝特曼便把他們肢解,然後把分解的屍體留作紀念。他甚至把頭顱放進冰箱,以備日後充飢……
貝特曼的殺人欲日益膨脹,手段也愈發殘忍。他完全被自己的邪惡一面控制,成了一個衣冠楚楚的惡魔。一連串的血腥兇殺案引起了警察局的注意,一位私家偵探開始調查這起連環殺人案……
觀後感:
本片主角貝特曼的殺人動機非常簡單:物慾橫流的華爾街使他成為一名極端的拜金主義者,他不能與這個世界存在任何物質上的差距,別人的些許優勢都會招來他異常的嫉妒和憎恨,以就是忌妒。
這是一部充滿辛辣諷刺的黑色喜劇片。影片的血腥恐怖氣息讓人脊背直冒涼氣,同時又爆笑不已。主角幾乎是美國八十年代精神和價值的完美體現。一個年輕的紐約人,有著無可挑剔的外表和雅致的著裝品味,衣服肯定是良身訂做,充滿了品牌意識。光是同事間的名片的設計和紙質,足夠大家證明自己品味的高尚(是我不到那境界吧!那幾張名片,我只覺得名字和字型上有些差別外,看不出哪裡有極大的不同,卻能讓他們評足釋道!)他當然也去那些符合他身分背景俱樂部、酒吧和健身房。他在華爾街賺錢,得益於世道的繁榮。
他投資物有所值的東西,貨色既好,價值也不菲,就像他的住房、他的立體聲音響、他的攝像機和他的領尖釘有鈕扣的襯衣。他很友善,受過良好教育,才智出眾,並小心地與其他人保持一定距離。 主角內心孤寂無靠,他需要一點點不一樣的元素來刺激一下自己冷漠的感情。寂寂黑夜,貝特曼將變成一個冷血的猛獸般,將一個個獵物綁架到他的豪華公寓,一點一點折磨,看著鮮血慢慢湧出,獵物痛苦地死去,一種莫名的快感襲擊著貝特曼。漸漸的他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相對的為他自我快樂而犧牲的人數,也漸漸越來越多,而開始不健全的病態心理,讓我們從電影畫面可以看出,尤其是他坐在沙發上,悠閒地抽著雪茄,觀看著在房間裡懸掛搖擺的軀體,貝特曼從未體會過如此的心悸與平靜。貝特曼生活在一個道德貧乏的世界裡,在這個世界裡,衣服比皮膚更重要,財富比血液更重要,靈魂的探究只能靠刀子、斧子和鑽頭。
扮演貝特曼的Christian Bale是位英國青年演員,可說是當今炙手可熱的英俊小生,或許他在台灣名氣沒有很響亮,不過他從小就開始有不錯的表現,如小時後曾出演過史蒂芬史匹伯主導的《Empire Of The Sun太陽帝國》裡面的小男孩,或是《Velvet Goldmine絲絨金礦》《重裝任務 Equilibrium》,等影片,而最近應該大家比較熟悉的代表作就是《Batman Begins 蝙蝠俠:開戰時刻》裡的蝙蝠俠。在《美國殺人狂》一片中,Christian Bale著力刻劃角色紛雜的心理狀態,表演張馳適度,他那張面帶笑容的臉陰森可怕,活生生一個最駭人的魔鬼。Christian Bale潛心鑽研,挖掘出了自己的表演潛能,成功地塑造了這個有雙重性格的冷血殺手,令人為他的表演擊掌叫絕。正是由於Christian Bale絲絲入扣的表演,使得《美國殺人狂》成為一部耐人尋味的黑色幽默片。(原本主角打算敲定是另一位英俊小生Leonardo DiCaprio飾演,後來他考量片中腳色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劇本有裸露之餘,托辭了這個殺人狂的演出)
故事發生在80年代的美國。貝特曼是紐約華爾街炙手可熱的股票經紀人。這個年輕人受過良好的教育,談吐幽默風趣,而且相貌英俊,十分迷人。他不僅為自己的客戶大把大把地賺鈔票,自己的收入也很高。穿戴考究的他有豪華公寓、高級賽車,頻頻出入奢華的飯店,身邊不乏美艷女人……貝特曼年紀輕輕就得到了一個成功男人該有的一切,這令許多人羨慕得眼睛發紅。
夜幕降臨了。貝特曼身穿雨衣在街頭踟躕。他感到內心世界極度空虛孤寂,他要找點事做刺激一下自己冷漠麻木的感情。他漸漸地迷失了自我,只有血腥刺激才能滿足他病態心理的需要,他變成了一個嗜血成性、精神異常的殺人狂。
黑夜中,貝特曼把一個個獵物帶回自己的豪華公寓,他們之中有妓女、應召女郎、身邊的女秘書,甚至還有商場上的對手。他喜歡一點點折磨他的獵物,看著鮮血從他們身上湧出,染紅了浴缸,並沿著蓋在被害者身上的報紙瀰漫開去。這時,他悠然自得地脫下雨衣,坐在沙發上,點燃一支雪茄,一種莫名的快感衝擊著貝特曼的心房。待獵物痛苦地死去,貝特曼便把他們肢解,然後把分解的屍體留作紀念。他甚至把頭顱放進冰箱,以備日後充飢……
貝特曼的殺人欲日益膨脹,手段也愈發殘忍。他完全被自己的邪惡一面控制,成了一個衣冠楚楚的惡魔。一連串的血腥兇殺案引起了警察局的注意,一位私家偵探開始調查這起連環殺人案……
觀後感:
本片主角貝特曼的殺人動機非常簡單:物慾橫流的華爾街使他成為一名極端的拜金主義者,他不能與這個世界存在任何物質上的差距,別人的些許優勢都會招來他異常的嫉妒和憎恨,以就是忌妒。
這是一部充滿辛辣諷刺的黑色喜劇片。影片的血腥恐怖氣息讓人脊背直冒涼氣,同時又爆笑不已。主角幾乎是美國八十年代精神和價值的完美體現。一個年輕的紐約人,有著無可挑剔的外表和雅致的著裝品味,衣服肯定是良身訂做,充滿了品牌意識。光是同事間的名片的設計和紙質,足夠大家證明自己品味的高尚(是我不到那境界吧!那幾張名片,我只覺得名字和字型上有些差別外,看不出哪裡有極大的不同,卻能讓他們評足釋道!)他當然也去那些符合他身分背景俱樂部、酒吧和健身房。他在華爾街賺錢,得益於世道的繁榮。
他投資物有所值的東西,貨色既好,價值也不菲,就像他的住房、他的立體聲音響、他的攝像機和他的領尖釘有鈕扣的襯衣。他很友善,受過良好教育,才智出眾,並小心地與其他人保持一定距離。 主角內心孤寂無靠,他需要一點點不一樣的元素來刺激一下自己冷漠的感情。寂寂黑夜,貝特曼將變成一個冷血的猛獸般,將一個個獵物綁架到他的豪華公寓,一點一點折磨,看著鮮血慢慢湧出,獵物痛苦地死去,一種莫名的快感襲擊著貝特曼。漸漸的他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相對的為他自我快樂而犧牲的人數,也漸漸越來越多,而開始不健全的病態心理,讓我們從電影畫面可以看出,尤其是他坐在沙發上,悠閒地抽著雪茄,觀看著在房間裡懸掛搖擺的軀體,貝特曼從未體會過如此的心悸與平靜。貝特曼生活在一個道德貧乏的世界裡,在這個世界裡,衣服比皮膚更重要,財富比血液更重要,靈魂的探究只能靠刀子、斧子和鑽頭。
扮演貝特曼的Christian Bale是位英國青年演員,可說是當今炙手可熱的英俊小生,或許他在台灣名氣沒有很響亮,不過他從小就開始有不錯的表現,如小時後曾出演過史蒂芬史匹伯主導的《Empire Of The Sun太陽帝國》裡面的小男孩,或是《Velvet Goldmine絲絨金礦》《重裝任務 Equilibrium》,等影片,而最近應該大家比較熟悉的代表作就是《Batman Begins 蝙蝠俠:開戰時刻》裡的蝙蝠俠。在《美國殺人狂》一片中,Christian Bale著力刻劃角色紛雜的心理狀態,表演張馳適度,他那張面帶笑容的臉陰森可怕,活生生一個最駭人的魔鬼。Christian Bale潛心鑽研,挖掘出了自己的表演潛能,成功地塑造了這個有雙重性格的冷血殺手,令人為他的表演擊掌叫絕。正是由於Christian Bale絲絲入扣的表演,使得《美國殺人狂》成為一部耐人尋味的黑色幽默片。(原本主角打算敲定是另一位英俊小生Leonardo DiCaprio飾演,後來他考量片中腳色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劇本有裸露之餘,托辭了這個殺人狂的演出)
2007/11/19
The Thing(1982)-(台譯: 突變第三型)觀後感
劇情簡介:
在荒涼貧瘠、人煙稀少的南極洲,一群美國科學探險隊征到南極地,但他們的活動被一群挪威人打斷了,這些挪威人好像發瘋一樣的追殺一隻愛斯基摩犬,這隻狗好不容易逃進了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站中,兩名挪威人因墜機而死,令此事成為懸案,而對此不作任何解釋。當天晚上,這隻狗開始變異,它攻擊其他的狗和探險隊的隊員。幾個隊員和狗兒們遭受那愛斯基摩犬的突擊,其他的隊員才警覺有不明物體附身在同行的夥伴身上,探險隊很快意識到這是一種外星生物,它可以控制其他生物的身體。而現在的問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哪些人已經被控制了......
觀後感:
說到本片,在所有創作人員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本片的導演約翰·卡朋特,相信很多恐怖電影迷應該對他不陌生吧。從70年代開始,約翰·卡朋特就活躍在美國影壇上,曾拍出不少能讓影迷津津樂道的娛樂片,如《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突變第三型》(The Thing)、《妖魔大鬧唐人街》(Big Trouble Little China)、《紐約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準午前十時》(Village of the Damned) 等。除了能執導筒,他還經常擔任自己電影的編劇和製片甚至自己配樂,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多面手,可說是一個電影能言善干的多面手,所以他執導的影片一般為恐怖另類的類型,片中飄逸著獨特的詭異緊張的氣氛,這種獨特的風格也吸引了眾多影迷的支持,因此多年來贏得不少鐵桿兒影迷的忠心支持,他的名字也算半個金字招牌了,包括這部被認為是恐怖電影經典的《突變第三型》。
本片是重拍1951年的同名電影,在三十年以後所重拍的這個版本,在視覺特效上有長足的進步,然而電影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包含的暗示,同樣也是冷戰時期,恐懼共產黨滲透與麥卡錫式白色恐怖的暗喻之作,其中在人類互相不信任的陰暗面處理的淋漓盡致。
《突變第三型》的配樂是非常有特色的,不管是小提琴拉出讓人類耳膜極度疼痛的聲響或是沉重的低音從始至終壓迫著觀眾的神經,簡單到極至的節奏比複雜的更加容易創造出密閉環境中的不安氣氛,用音樂的感染力增加了電影的魅力。
電影的主演庫特·羅素是美國曾經紅極一時的動作巨星。他在銀幕上創造了一種獨立於社會、法律、道德之外的正義遊俠的形象。在這部影片中他的表演和整個電影陰暗另類的色彩融為一體,契合了電影所追求的恐懼和混亂的效果。他和其他演員一起創造了一次精彩的演出,他們將處於困境之中的人性的恐懼與希望、懷疑與信任表現的淋漓盡致。
一部被低估的科幻恐怖經典,本片當時檔期正好與《ET》撞檔,再加上影評界對片中恐怖、血腥鏡頭的大肆抨擊和錯誤引導,票房慘遭滑鐵盧,跟票房1300萬跟成本1500萬比較,真是陪慘啦!
很多人不喜歡看科幻片,認為純粹那是男孩子的電影,不是一般人的口味,而喜歡的科幻片的人,也是一昧追求視覺上的刺激和震撼的,喜歡看炫麗的科幻場景或是超現實的劇情,其中,很多電影中的情景不見得不可能實現,也不可能不會發生,只是早跟晚,而科幻電影得真正主旨:提醒觀眾愛護環境,重視科學,並且相互尊重,假使這一切作的不夠,且持續惡化,文明就會毀滅。
在荒涼貧瘠、人煙稀少的南極洲,一群美國科學探險隊征到南極地,但他們的活動被一群挪威人打斷了,這些挪威人好像發瘋一樣的追殺一隻愛斯基摩犬,這隻狗好不容易逃進了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站中,兩名挪威人因墜機而死,令此事成為懸案,而對此不作任何解釋。當天晚上,這隻狗開始變異,它攻擊其他的狗和探險隊的隊員。幾個隊員和狗兒們遭受那愛斯基摩犬的突擊,其他的隊員才警覺有不明物體附身在同行的夥伴身上,探險隊很快意識到這是一種外星生物,它可以控制其他生物的身體。而現在的問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哪些人已經被控制了......
觀後感:
說到本片,在所有創作人員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本片的導演約翰·卡朋特,相信很多恐怖電影迷應該對他不陌生吧。從70年代開始,約翰·卡朋特就活躍在美國影壇上,曾拍出不少能讓影迷津津樂道的娛樂片,如《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突變第三型》(The Thing)、《妖魔大鬧唐人街》(Big Trouble Little China)、《紐約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準午前十時》(Village of the Damned) 等。除了能執導筒,他還經常擔任自己電影的編劇和製片甚至自己配樂,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多面手,可說是一個電影能言善干的多面手,所以他執導的影片一般為恐怖另類的類型,片中飄逸著獨特的詭異緊張的氣氛,這種獨特的風格也吸引了眾多影迷的支持,因此多年來贏得不少鐵桿兒影迷的忠心支持,他的名字也算半個金字招牌了,包括這部被認為是恐怖電影經典的《突變第三型》。
本片是重拍1951年的同名電影,在三十年以後所重拍的這個版本,在視覺特效上有長足的進步,然而電影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包含的暗示,同樣也是冷戰時期,恐懼共產黨滲透與麥卡錫式白色恐怖的暗喻之作,其中在人類互相不信任的陰暗面處理的淋漓盡致。
《突變第三型》的配樂是非常有特色的,不管是小提琴拉出讓人類耳膜極度疼痛的聲響或是沉重的低音從始至終壓迫著觀眾的神經,簡單到極至的節奏比複雜的更加容易創造出密閉環境中的不安氣氛,用音樂的感染力增加了電影的魅力。
電影的主演庫特·羅素是美國曾經紅極一時的動作巨星。他在銀幕上創造了一種獨立於社會、法律、道德之外的正義遊俠的形象。在這部影片中他的表演和整個電影陰暗另類的色彩融為一體,契合了電影所追求的恐懼和混亂的效果。他和其他演員一起創造了一次精彩的演出,他們將處於困境之中的人性的恐懼與希望、懷疑與信任表現的淋漓盡致。
一部被低估的科幻恐怖經典,本片當時檔期正好與《ET》撞檔,再加上影評界對片中恐怖、血腥鏡頭的大肆抨擊和錯誤引導,票房慘遭滑鐵盧,跟票房1300萬跟成本1500萬比較,真是陪慘啦!
很多人不喜歡看科幻片,認為純粹那是男孩子的電影,不是一般人的口味,而喜歡的科幻片的人,也是一昧追求視覺上的刺激和震撼的,喜歡看炫麗的科幻場景或是超現實的劇情,其中,很多電影中的情景不見得不可能實現,也不可能不會發生,只是早跟晚,而科幻電影得真正主旨:提醒觀眾愛護環境,重視科學,並且相互尊重,假使這一切作的不夠,且持續惡化,文明就會毀滅。
科幻片的類型特色
1.主角通常為無辜的受害者,常因科技上的疏忽或神秘力量的破壞被受折磨,還是與天俱來超能力,例如:《綠巨人浩呆》或是《蜘蛛人》,都偏向有英雄主義得超人片!
2.正邪雙方的戰鬥,勝負並沒有一定的規則,甚至一路挨打,似乎所有的美國超人片都是如此!
3.親朋好友的作用只會讓主角稍微喘口氣,但是由時也會讓主角在生命飽受威脅之餘,找到稍稍的希望,電影《蒼蠅人》就是如此!
4.反面角色可能是科學家.科技產物.甚至是大自然的力量.他們在格局上皆顯得龐大,而主 角的呈現則顯得脆弱,但十分人性化,及說服力!這類的題材我認為比較有意義或是給潛意識的威脅和警惕,讓人深思的空間!最近的《明天過後》,這是一片大自然反攻的代表作!
5.結局比起黑色電影或恐怖電影樂觀一些。
6.場景的變化極大,且和正常社會有頗大的差異。
7.故事情節密集,同時充滿威脅人類生存的危機,故事的動作線便是敘述主角如何面對種威脅的過程,《ID4》或是《世界末日》《彗星撞地球》還是《機械公敵》。
2007/11/18
Nekromantik(1987)- (台譯:殘酷的浪漫系列)觀後感
被世界公認列入十大禁片,讓你了解到底它多麼惡名昭彰,以讓你自己了解,人跟動物的不同,一個是有文化,一個只有獸性,而這片讓我完全顛覆了!!
劇情簡介:
羅伯受雇于一家屍體處理公司,他和他的女友貝蒂住在柏林的一套公寓中,他們瘋狂地沉迷於屍體,在他們的愛情似乎只有與屍體做愛才能維繫。後來羅伯失業了,貝蒂又拿走了他最愛的一具腐屍,羅伯忍受不了沒有屍體的日子,只好自殘以求快慰。
觀後感:
這是我看到的算最噁心的先鋒電影,建議家中有老人、孩子和妻子的不要看,以免引起嘔吐。
這是一部糾纏於屍體、死亡和性之間的片子,片中的男女主角是一對戀屍癖,家中收藏著各種各樣醜陋不堪的屍體器官,影片裏處處都洋溢著死亡的味道和意象,如剝皮的兔子、解剖的海豹和摔爛的黑貓,還有男主角夢中兩人互相抛擲人頭的嬉戲等等。本片的經典鏡頭之一,男女主角一起和暗綠色的流著粘稠液體的腐屍做愛(此段極其噁心);經典鏡頭之二,男主角在女主角拿走了他們最愛的腐屍之後,決定自殺,並在自殺的瞬間達到了高潮,一邊流血,一邊射精;經典鏡頭之三,女主角在和新男友做愛時突然拔刀割下男友的頭顱,然後把已經腐爛的男主角的頭顱替換在剛死去的男友的身上,並用繩子把男友的陽具紮好,然後繼續做愛,一直做到高潮。影片從一場車禍開始,到最後女主角在醫院裏得知自己懷了孕結束,從死走向生,一頭一尾充滿暗喻。
Nekromantik 2(1991)-(台譯:殘酷的浪漫II)觀後感
劇情簡介:
男友自殺後,貝蒂沒有吸取教訓,依舊迷戀屍體,並且將他的屍體偷挖回家,那暗綠的一團粘稠讓人噁心、反胃。當她和死屍做愛的時候,你必須有極好的心裏承受力,不然會影響你將來的性質量。其後她將他的內臟從他腐敗的屍體中拉出,並且將死屍的陽具,黑黢黢的放入冰箱。
觀後感:
我寫至此...嘔、嘔、嘔!
最後,貝蒂在做愛時殺了她的現任男友,走上註定的結局。
在剛剛拿到此片前,本來想把自己的世俗眼光放得高瞻遠矚一點,亦或站得更高諱莫測一點去評寫這部電影。但是,當我受過近乎地獄的折磨,把續集影片看過之後,我終於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你的精神境界再高,也無法推脫這部影片給你帶來的絕對衝擊!說到“衝擊”二字,好像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褒義的成份,但如果讀者真的這樣理解,那我只能再度解釋為另外一詞――“虐待”。雖然此二字有些氾濫俗套,但我卻實在想不出另它的比喻之意了。
有人說,此部電影是“屍戀”的鼻祖,之後諸多此類成功的影片,如《三更之回家》,都是效仿了其內容情節而揚名天下。但我說,對於這樣一部向全人類精神挑釁的電影,比其一百場反動演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片中,活人與死人,純潔與骯髒,真善與美醜,已變得再無隔閡可言。一段男女主角與腐屍的作愛戲場,就足夠讓人如坐針氈,轉頭閉目了。剝皮的兔子,解剖的海豹,慢行的蝸牛,痙攣的壁虎,摔爛的黑貓,每一種動物的身體,都揮揚著亡滅的氣息。而對屍體的迷戀,對器官的眷顧,對亡魂的嚮往,都對“死亡”兩字有著無限的崇拜與敬仰。
影片由兩人與屍體的愛欲纏綿而開始,又由男主角羅伯特為愛自殺而終結,其間的情節都離不開腐臭惡嘔的事物作為襯托,就連最浪漫的夢境,男女主人公在草地上奔跑起舞的景情,也都是由傳遞人頭為間聯的。最後羅伯特的舉刀剖腹,堪稱是本片的經典,近乎真實的自殺結尾,精液與鮮血的齊齊湧出,痛徹撕裂的哀鳴慘叫,與之前快暢解脫般的直面橫對死亡,形成了最具鮮明個性的對比。難道快感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亡?不知鋼刀紮入軀體的那一刻,所有液體的噴射是不是快樂到死的寫照?也許只有自殺者才能完全感受得到,我們想帶著困惑疑慮去詢問這瞬間的定格,但此時卻又有些變得無聲勝有聲了。
在時隔四年後所拍攝的第二集,雖然特技效果更加趨於真實,而情節的固化卻終難超越第一集所帶來的成就,一般續集都難有作為已成為了多數影片定律的事實,所以對於第二部的暗然也就不足為奇了。但中間段落用鏽鈍的鋼鋸碎屍,結尾的割頭換屍的情節,還是讓觀眾的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達到了最大限度,就算是大段露骨的情欲戲,也不會讓觀眾有興奮之狀,如果端坐在銀屏前的你有局部充血的嫌疑,那麼就一定要懷疑某些人對某些事物的寵喜偏好了。
現在市面或是領域中流行“王道”的說法,而此片也絕對在電影中某些類型片的領域有“王道”之寓,相信熱血狂人的你觀看過後,曾對《索多瑪120天》的難以屈忍,曾對《感官世界》的嗤之以鼻,亦或對《DEAD ALIVE》罵爹罵娘的初原想法,顯得有些小巫見大巫般的波瀾不驚了。
這系列我不想評比了,因為真的無語至評,劇情和故事真是沒有值得推薦,而血腥程度根本就是賣弄噁心,一點藝術價值都沒有,真是電影史上的一大醜片!
劇情簡介:
羅伯受雇于一家屍體處理公司,他和他的女友貝蒂住在柏林的一套公寓中,他們瘋狂地沉迷於屍體,在他們的愛情似乎只有與屍體做愛才能維繫。後來羅伯失業了,貝蒂又拿走了他最愛的一具腐屍,羅伯忍受不了沒有屍體的日子,只好自殘以求快慰。
觀後感:
這是我看到的算最噁心的先鋒電影,建議家中有老人、孩子和妻子的不要看,以免引起嘔吐。
這是一部糾纏於屍體、死亡和性之間的片子,片中的男女主角是一對戀屍癖,家中收藏著各種各樣醜陋不堪的屍體器官,影片裏處處都洋溢著死亡的味道和意象,如剝皮的兔子、解剖的海豹和摔爛的黑貓,還有男主角夢中兩人互相抛擲人頭的嬉戲等等。本片的經典鏡頭之一,男女主角一起和暗綠色的流著粘稠液體的腐屍做愛(此段極其噁心);經典鏡頭之二,男主角在女主角拿走了他們最愛的腐屍之後,決定自殺,並在自殺的瞬間達到了高潮,一邊流血,一邊射精;經典鏡頭之三,女主角在和新男友做愛時突然拔刀割下男友的頭顱,然後把已經腐爛的男主角的頭顱替換在剛死去的男友的身上,並用繩子把男友的陽具紮好,然後繼續做愛,一直做到高潮。影片從一場車禍開始,到最後女主角在醫院裏得知自己懷了孕結束,從死走向生,一頭一尾充滿暗喻。
Nekromantik 2(1991)-(台譯:殘酷的浪漫II)觀後感
劇情簡介:
男友自殺後,貝蒂沒有吸取教訓,依舊迷戀屍體,並且將他的屍體偷挖回家,那暗綠的一團粘稠讓人噁心、反胃。當她和死屍做愛的時候,你必須有極好的心裏承受力,不然會影響你將來的性質量。其後她將他的內臟從他腐敗的屍體中拉出,並且將死屍的陽具,黑黢黢的放入冰箱。
觀後感:
我寫至此...嘔、嘔、嘔!
最後,貝蒂在做愛時殺了她的現任男友,走上註定的結局。
在剛剛拿到此片前,本來想把自己的世俗眼光放得高瞻遠矚一點,亦或站得更高諱莫測一點去評寫這部電影。但是,當我受過近乎地獄的折磨,把續集影片看過之後,我終於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你的精神境界再高,也無法推脫這部影片給你帶來的絕對衝擊!說到“衝擊”二字,好像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褒義的成份,但如果讀者真的這樣理解,那我只能再度解釋為另外一詞――“虐待”。雖然此二字有些氾濫俗套,但我卻實在想不出另它的比喻之意了。
有人說,此部電影是“屍戀”的鼻祖,之後諸多此類成功的影片,如《三更之回家》,都是效仿了其內容情節而揚名天下。但我說,對於這樣一部向全人類精神挑釁的電影,比其一百場反動演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片中,活人與死人,純潔與骯髒,真善與美醜,已變得再無隔閡可言。一段男女主角與腐屍的作愛戲場,就足夠讓人如坐針氈,轉頭閉目了。剝皮的兔子,解剖的海豹,慢行的蝸牛,痙攣的壁虎,摔爛的黑貓,每一種動物的身體,都揮揚著亡滅的氣息。而對屍體的迷戀,對器官的眷顧,對亡魂的嚮往,都對“死亡”兩字有著無限的崇拜與敬仰。
影片由兩人與屍體的愛欲纏綿而開始,又由男主角羅伯特為愛自殺而終結,其間的情節都離不開腐臭惡嘔的事物作為襯托,就連最浪漫的夢境,男女主人公在草地上奔跑起舞的景情,也都是由傳遞人頭為間聯的。最後羅伯特的舉刀剖腹,堪稱是本片的經典,近乎真實的自殺結尾,精液與鮮血的齊齊湧出,痛徹撕裂的哀鳴慘叫,與之前快暢解脫般的直面橫對死亡,形成了最具鮮明個性的對比。難道快感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亡?不知鋼刀紮入軀體的那一刻,所有液體的噴射是不是快樂到死的寫照?也許只有自殺者才能完全感受得到,我們想帶著困惑疑慮去詢問這瞬間的定格,但此時卻又有些變得無聲勝有聲了。
在時隔四年後所拍攝的第二集,雖然特技效果更加趨於真實,而情節的固化卻終難超越第一集所帶來的成就,一般續集都難有作為已成為了多數影片定律的事實,所以對於第二部的暗然也就不足為奇了。但中間段落用鏽鈍的鋼鋸碎屍,結尾的割頭換屍的情節,還是讓觀眾的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達到了最大限度,就算是大段露骨的情欲戲,也不會讓觀眾有興奮之狀,如果端坐在銀屏前的你有局部充血的嫌疑,那麼就一定要懷疑某些人對某些事物的寵喜偏好了。
現在市面或是領域中流行“王道”的說法,而此片也絕對在電影中某些類型片的領域有“王道”之寓,相信熱血狂人的你觀看過後,曾對《索多瑪120天》的難以屈忍,曾對《感官世界》的嗤之以鼻,亦或對《DEAD ALIVE》罵爹罵娘的初原想法,顯得有些小巫見大巫般的波瀾不驚了。
這系列我不想評比了,因為真的無語至評,劇情和故事真是沒有值得推薦,而血腥程度根本就是賣弄噁心,一點藝術價值都沒有,真是電影史上的一大醜片!
2007/11/16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2006) –(台譯:香水)觀後感
這將是最完美的香水。
以少女的絕妙體香為基底,含苞待放的芬芳為主幹,
他將用這瓶香水,把她們的美永永遠遠地收藏…
劇情簡介:
依然沉浸在「中世紀遺毒」圍繞下的法國巴黎人,早已經開始了他們領先於世人的對香氣的迷戀。而且對於香水的製作,法國人更是苦苦尋覓了多年。然而,在繁華城市角落深處,骯髒的貧民窟裡卻誕生了一位味覺天才——葛奴乙。
事實上,普通人平均能夠辨識出4000種氣味,而葛奴乙則出奇般地可以辨識出上萬種物質的氣味。這個從骯髒惡臭的漁販子肚子裡爬出來的小子,在被母親無情地拋棄在魚攤下面的死魚堆之後,憑藉著頑強地生命力活了下來。並且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他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整日裡沉浸在鼻子對各種氣味的狂熱地探求當中。
他甚至能記住聞過的任何氣味,而且能根據微弱的氣味能感受到周圍很遠處的東西——蘋果中的蟲子、藏在磚後的錢、甚至幾個街區之外的女人的香味……憑藉著對香味的無比熱忱和一次送皮貨上門的機會,已經長大成人的葛奴乙成了巴黎一位著名的香水製作大師包迪尼(達斯汀·霍夫曼)的學徒,跟他學習製造各種氣味的奇妙技術,這份工作無疑進一步助長了他對氣味的迷戀。
當他愛上青春期少女散發出的神秘體香之後,保存這種香味的慾望很快導致他走上了殺手的道路。由於沒有留下任何蹤跡和氣味,葛奴乙輕易逃過了法律的制裁。25個如花般的少女被他瘋狂地接連殺害。他那夢寐以求的「最偉大香水」也就此完成。
愚昧的世人在享受這偉大香氣的同時居然忘情地無所顧忌,一向自大的主教也折服於這香氣面前,連環殺手也差點成了被害人家屬的摯親……而終究,目睹了「最偉大香水」的無敵魔力的葛奴乙卻最終與這終極香氣一同飄散在了巴黎骯髒的空氣中……
觀後感:
好久沒寫東西了,老實說有些懶惰吧!最近我的內心似乎藏著一個蠢蠢欲動的惡魔,一直將我拖到毫動力的的深淵,就像小時後游泳時抽筋而差點溺斃的感覺,恐懼在度油然升起,而身體就是科學怪人般無法受自己大腦的末端神經發射出去的指令依序作動作,只能攤在面對電視只有兩公尺的沙發椅上,而手上拿著遙控器,發狂似的胡亂切換頻道,漸漸的對眼前的一切都沒有了興趣也沒有慾望去堅持,只想一個人在這個小小的房間內過著自己自以為是的鳥日子,多麼悲哀也多麼的無奈,生活中的壓力也時就像隕石一般的無條件奔向你,莫大的具體和致命的恐懼,多讓我好不敢面對現實生活,寧願這整個世紀和空氣失去我的味道和影子,我便可以化解成危細小的分子,飛向自由的天空隨著熱氣蒸發而集中的雲朵,落下無數的雨滴,我便是其中一,多麼暇意,我不要當沒用的人……
《香水》這部電影應該是最近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電影,不管是劇情上或是整體的氛圍處理上,都的確讓人眼睛一亮,身心俱異的主人公,天賦的才華與苦難人生,骯髒美麗的世界和心靈,外加純潔少女的詭異兇案,集齊所有「好看」的元素。還有,最最吸引人的,所有一切均圍繞其展開的--香水--「世間萬物的精魂」。
而最近也當好本人看了一本內容關於感官的書籍,剛好讓我對本片《香水》某些情節上的描述和嗅覺的詮釋更加有興趣,就是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在1993所寫的《感官之旅》,一書在探索五官知覺的起源與發展,它們在各文化間的差異,它們的範疇和聲譽,它們的傳說及科學根據,使具有嚴謹心智的人類能在此駐足欣賞,並更深入了解人體感官本身的意義。而書中也清楚講到嗅覺敏銳度和記憶度,人類的感官中,嗅覺一直被藏在最深處,也最不被人察覺,但通常可以很微淡地味道也能嵌起內心某個時間點的刻化,可以讓你想起被埋藏內心深處的感受和感動,而嗅覺是人類所有感官中是可悲的體驗,因為我們聞到的味道,沒有一個非常命確的形容詞給味道一個名稱,而似乎也沒有人專門給嗅覺設下專有形容詞,而通常都是以其他的形容詞來形容和譬喻氣味,如聞起來像下雨天,聞起來像橘子,聞起來像麵包,聞起來鹽魚之類的說法,而雖然有聞起來酸甜苦辣之說法,但必竟還是跟口裡味覺所延伸出來的熟悉味道,好讓你知道酸甜苦辣等味道。
但小說的精彩之處畢竟是關於氣味的種種描述。要真拿它當懸疑小說看還是不夠緊湊(純屬個人意見)。電影只能更多著眼於情節,也就必然需要塑造更加有血有肉的,充滿情感的人,哪怕是葛奴乙耶那樣天生並不具備完整人性的「人」。
巧妙避開了對嗅覺體驗的過分拘泥,也沒有陷入依靠演員誇張表情的路數。在格雷諾耶對世界的初次認知中,只是簡單地拍泥土,拍落在泥裡的梨子,乾燥的原木,石頭,水塘,青蛙,一步一步追蹤著男孩的嗅覺,用平常的事物喚起相似的情感。
可以分辨世間所有氣味的天才,卻嗅不到自己一絲一毫人類的氣味,他所厭惡的人類的氣味。然而作為氣味的藝術家又無法抵擋少女體香的誘惑。出生就被母親拋棄,喪失了愛與被愛功能的格雷諾耶不得不窮盡一生,在矛盾中尋求完美的香氣。
以少女的絕妙體香為基底,含苞待放的芬芳為主幹,
他將用這瓶香水,把她們的美永永遠遠地收藏…
劇情簡介:
依然沉浸在「中世紀遺毒」圍繞下的法國巴黎人,早已經開始了他們領先於世人的對香氣的迷戀。而且對於香水的製作,法國人更是苦苦尋覓了多年。然而,在繁華城市角落深處,骯髒的貧民窟裡卻誕生了一位味覺天才——葛奴乙。
事實上,普通人平均能夠辨識出4000種氣味,而葛奴乙則出奇般地可以辨識出上萬種物質的氣味。這個從骯髒惡臭的漁販子肚子裡爬出來的小子,在被母親無情地拋棄在魚攤下面的死魚堆之後,憑藉著頑強地生命力活了下來。並且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他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整日裡沉浸在鼻子對各種氣味的狂熱地探求當中。
他甚至能記住聞過的任何氣味,而且能根據微弱的氣味能感受到周圍很遠處的東西——蘋果中的蟲子、藏在磚後的錢、甚至幾個街區之外的女人的香味……憑藉著對香味的無比熱忱和一次送皮貨上門的機會,已經長大成人的葛奴乙成了巴黎一位著名的香水製作大師包迪尼(達斯汀·霍夫曼)的學徒,跟他學習製造各種氣味的奇妙技術,這份工作無疑進一步助長了他對氣味的迷戀。
當他愛上青春期少女散發出的神秘體香之後,保存這種香味的慾望很快導致他走上了殺手的道路。由於沒有留下任何蹤跡和氣味,葛奴乙輕易逃過了法律的制裁。25個如花般的少女被他瘋狂地接連殺害。他那夢寐以求的「最偉大香水」也就此完成。
愚昧的世人在享受這偉大香氣的同時居然忘情地無所顧忌,一向自大的主教也折服於這香氣面前,連環殺手也差點成了被害人家屬的摯親……而終究,目睹了「最偉大香水」的無敵魔力的葛奴乙卻最終與這終極香氣一同飄散在了巴黎骯髒的空氣中……
觀後感:
好久沒寫東西了,老實說有些懶惰吧!最近我的內心似乎藏著一個蠢蠢欲動的惡魔,一直將我拖到毫動力的的深淵,就像小時後游泳時抽筋而差點溺斃的感覺,恐懼在度油然升起,而身體就是科學怪人般無法受自己大腦的末端神經發射出去的指令依序作動作,只能攤在面對電視只有兩公尺的沙發椅上,而手上拿著遙控器,發狂似的胡亂切換頻道,漸漸的對眼前的一切都沒有了興趣也沒有慾望去堅持,只想一個人在這個小小的房間內過著自己自以為是的鳥日子,多麼悲哀也多麼的無奈,生活中的壓力也時就像隕石一般的無條件奔向你,莫大的具體和致命的恐懼,多讓我好不敢面對現實生活,寧願這整個世紀和空氣失去我的味道和影子,我便可以化解成危細小的分子,飛向自由的天空隨著熱氣蒸發而集中的雲朵,落下無數的雨滴,我便是其中一,多麼暇意,我不要當沒用的人……
《香水》這部電影應該是最近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電影,不管是劇情上或是整體的氛圍處理上,都的確讓人眼睛一亮,身心俱異的主人公,天賦的才華與苦難人生,骯髒美麗的世界和心靈,外加純潔少女的詭異兇案,集齊所有「好看」的元素。還有,最最吸引人的,所有一切均圍繞其展開的--香水--「世間萬物的精魂」。
而最近也當好本人看了一本內容關於感官的書籍,剛好讓我對本片《香水》某些情節上的描述和嗅覺的詮釋更加有興趣,就是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在1993所寫的《感官之旅》,一書在探索五官知覺的起源與發展,它們在各文化間的差異,它們的範疇和聲譽,它們的傳說及科學根據,使具有嚴謹心智的人類能在此駐足欣賞,並更深入了解人體感官本身的意義。而書中也清楚講到嗅覺敏銳度和記憶度,人類的感官中,嗅覺一直被藏在最深處,也最不被人察覺,但通常可以很微淡地味道也能嵌起內心某個時間點的刻化,可以讓你想起被埋藏內心深處的感受和感動,而嗅覺是人類所有感官中是可悲的體驗,因為我們聞到的味道,沒有一個非常命確的形容詞給味道一個名稱,而似乎也沒有人專門給嗅覺設下專有形容詞,而通常都是以其他的形容詞來形容和譬喻氣味,如聞起來像下雨天,聞起來像橘子,聞起來像麵包,聞起來鹽魚之類的說法,而雖然有聞起來酸甜苦辣之說法,但必竟還是跟口裡味覺所延伸出來的熟悉味道,好讓你知道酸甜苦辣等味道。
但小說的精彩之處畢竟是關於氣味的種種描述。要真拿它當懸疑小說看還是不夠緊湊(純屬個人意見)。電影只能更多著眼於情節,也就必然需要塑造更加有血有肉的,充滿情感的人,哪怕是葛奴乙耶那樣天生並不具備完整人性的「人」。
巧妙避開了對嗅覺體驗的過分拘泥,也沒有陷入依靠演員誇張表情的路數。在格雷諾耶對世界的初次認知中,只是簡單地拍泥土,拍落在泥裡的梨子,乾燥的原木,石頭,水塘,青蛙,一步一步追蹤著男孩的嗅覺,用平常的事物喚起相似的情感。
可以分辨世間所有氣味的天才,卻嗅不到自己一絲一毫人類的氣味,他所厭惡的人類的氣味。然而作為氣味的藝術家又無法抵擋少女體香的誘惑。出生就被母親拋棄,喪失了愛與被愛功能的格雷諾耶不得不窮盡一生,在矛盾中尋求完美的香氣。
2007/11/15
Pan's Labyrinth(2006)-(台譯: 羊男的迷宮)觀後感
劇情簡介
1944年,內戰烽火籠罩下的西班牙,11歲的少女奧菲莉亞,跟隨懷孕的母親投靠繼父。繼父佛朗哥是一個自大、粗魯,並有些性虐待症的法西斯軍官,任務就是鎮壓西班牙北部的反抗者隊伍。孤獨、敏感的奧菲莉亞每天都目睹讓人不愉快的事件,感覺到來自繼父的屈辱感,她生活在肅殺氣氛中的奧菲莉亞外,只能在恐懼中躲進自己的幻想世界裡,在內心創造出一個幻想中的世界,裡面有很多奇幻的事物,藉以逃避。
在森林的深處,奧菲莉亞誤闖巨石迷宮,竟然發現自己的幻想成真!在迷宮裡,她遇到了神祕古怪的羊男。外型嚇人、內心溫柔的羊男告訴她,她其實是地底王國的迷失的公主,整個王國都在等待她回去。只是,奧菲莉亞的歸鄉之路並不簡單,如果想回到地底王國,恢復公主身分,她必須先完成三項艱難的任務…。
在戰後的蕭條歲月裡,奧菲莉亞必須面對自己夢想世界的極限,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裡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當奧菲莉亞在魔幻的世界為三個理想而努力時,維多部隊的勤雜小官摩西戴茲和醫生也在秘密合謀要致游擊隊於死地……
觀後感:
前陣子台灣有一個新聞,讓我印象深刻,我記的新聞內容是說有一個中年男生因為觀看本片後,似乎劇情畫面過度真實,承受不了刺激導致心臟病復發,事情爆發後,也讓本片多了一些絃外之音,更讓本片充滿一種濃濃的詭異氣息和形象!
我看本片的名稱,只讓我很簡單的聯想著視覺呈現華麗迷離,充滿魔樣魅力的雛像,似乎和恐怖連不上線,而個人小時後非常喜歡看這類型有關童話般的奇幻電影,常常讓我回味無窮,在之前網誌也曾經提到《Labyrinth魔王迷宮1986》或是《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系列》等電影,都是很好的題材故事,風格魔幻綺麗,充滿童話色彩,而本片在各大影展也有不錯的成績,被評為「足以媲美魔戒的華麗成人童話,奇幻冒險的最高境界!」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配樂、最佳化妝等共六項提名。
「童話」二字,加上可R的分級赫然表明這片子不是給兒童準備的,成分不多但質量很足的暴虐的戰爭場面自然是「罪證」之一,本片其實沒有想像中輕鬆,而多過我能承受的沉重,雖然導演融合奇幻、驚悚、寓言等元素在電影中,但過分真實的畫面呈現,的確讓人懷疑導演的用意是警惕給不知足的成人看,還是給未成年的童年看,用血淋淋的手法警惕和恐嚇,如果是後者未免太大費周章和直接了。本片中的誇張、怪異的場景與人物造型加之華麗卻陰森的氛圍決不是大多數小孩子欣賞得了的,而故事當然更不是可愛的小鹿班比,而也不是故事書中王子公主式的浪漫故事,而是其中掩飾不住的人性殘忍、變態的氣息。
小女主角奧菲莉亞片中在充滿現實和魔幻的兩個介面游走,尋找自己內心的童話世界烏拖邦,沒有相信她的遭遇,大人只對她冷冷的看待,只認為是她的幻想還是為了博取大人注意的謊話,媽媽懷了新寶寶,自己的地位即將被取代,導致他自己越來越不相信大人的呵護,將所有現實不滿投射在奇幻的世界中,神樹內部被一隻肥大惡劣的蟾蜍精啃光內部,佔據不走,導致神木內部腐敗空洞,小女孩為了驅趕惡精,不畏懼的咒罵和攻擊,彷彿投射與現實生活堅持法西斯主義而挖空政府的將軍繼父,可是現實生活中,她卻少了當時的勇氣和膽量。
故事裡穿針引線的角色「Pan羊男」應該說是牧神比較恰當,是羅馬神話裡牧神和酒神的化身,既是掌管森林生物的精靈也是慾望的化身,常出沒森林以欺騙村民為樂趣的角色,本來在受戰爭愁霧封鎖的西班牙,羊男是自由與自然的象徵,但它又是讓奧菲莉亞在幻境中生存時面對的威脅,奧菲莉亞在地下遭遇的考驗與地上發生的屠殺慘劇一樣是邪惡與善良、死亡與生存的對峙,也通過這樣魔幻與現實在畫面上的交替達成二者之間互相照應。
1944年,內戰烽火籠罩下的西班牙,11歲的少女奧菲莉亞,跟隨懷孕的母親投靠繼父。繼父佛朗哥是一個自大、粗魯,並有些性虐待症的法西斯軍官,任務就是鎮壓西班牙北部的反抗者隊伍。孤獨、敏感的奧菲莉亞每天都目睹讓人不愉快的事件,感覺到來自繼父的屈辱感,她生活在肅殺氣氛中的奧菲莉亞外,只能在恐懼中躲進自己的幻想世界裡,在內心創造出一個幻想中的世界,裡面有很多奇幻的事物,藉以逃避。
在森林的深處,奧菲莉亞誤闖巨石迷宮,竟然發現自己的幻想成真!在迷宮裡,她遇到了神祕古怪的羊男。外型嚇人、內心溫柔的羊男告訴她,她其實是地底王國的迷失的公主,整個王國都在等待她回去。只是,奧菲莉亞的歸鄉之路並不簡單,如果想回到地底王國,恢復公主身分,她必須先完成三項艱難的任務…。
在戰後的蕭條歲月裡,奧菲莉亞必須面對自己夢想世界的極限,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裡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當奧菲莉亞在魔幻的世界為三個理想而努力時,維多部隊的勤雜小官摩西戴茲和醫生也在秘密合謀要致游擊隊於死地……
觀後感:
前陣子台灣有一個新聞,讓我印象深刻,我記的新聞內容是說有一個中年男生因為觀看本片後,似乎劇情畫面過度真實,承受不了刺激導致心臟病復發,事情爆發後,也讓本片多了一些絃外之音,更讓本片充滿一種濃濃的詭異氣息和形象!
我看本片的名稱,只讓我很簡單的聯想著視覺呈現華麗迷離,充滿魔樣魅力的雛像,似乎和恐怖連不上線,而個人小時後非常喜歡看這類型有關童話般的奇幻電影,常常讓我回味無窮,在之前網誌也曾經提到《Labyrinth魔王迷宮1986》或是《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系列》等電影,都是很好的題材故事,風格魔幻綺麗,充滿童話色彩,而本片在各大影展也有不錯的成績,被評為「足以媲美魔戒的華麗成人童話,奇幻冒險的最高境界!」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配樂、最佳化妝等共六項提名。
「童話」二字,加上可R的分級赫然表明這片子不是給兒童準備的,成分不多但質量很足的暴虐的戰爭場面自然是「罪證」之一,本片其實沒有想像中輕鬆,而多過我能承受的沉重,雖然導演融合奇幻、驚悚、寓言等元素在電影中,但過分真實的畫面呈現,的確讓人懷疑導演的用意是警惕給不知足的成人看,還是給未成年的童年看,用血淋淋的手法警惕和恐嚇,如果是後者未免太大費周章和直接了。本片中的誇張、怪異的場景與人物造型加之華麗卻陰森的氛圍決不是大多數小孩子欣賞得了的,而故事當然更不是可愛的小鹿班比,而也不是故事書中王子公主式的浪漫故事,而是其中掩飾不住的人性殘忍、變態的氣息。
小女主角奧菲莉亞片中在充滿現實和魔幻的兩個介面游走,尋找自己內心的童話世界烏拖邦,沒有相信她的遭遇,大人只對她冷冷的看待,只認為是她的幻想還是為了博取大人注意的謊話,媽媽懷了新寶寶,自己的地位即將被取代,導致他自己越來越不相信大人的呵護,將所有現實不滿投射在奇幻的世界中,神樹內部被一隻肥大惡劣的蟾蜍精啃光內部,佔據不走,導致神木內部腐敗空洞,小女孩為了驅趕惡精,不畏懼的咒罵和攻擊,彷彿投射與現實生活堅持法西斯主義而挖空政府的將軍繼父,可是現實生活中,她卻少了當時的勇氣和膽量。
故事裡穿針引線的角色「Pan羊男」應該說是牧神比較恰當,是羅馬神話裡牧神和酒神的化身,既是掌管森林生物的精靈也是慾望的化身,常出沒森林以欺騙村民為樂趣的角色,本來在受戰爭愁霧封鎖的西班牙,羊男是自由與自然的象徵,但它又是讓奧菲莉亞在幻境中生存時面對的威脅,奧菲莉亞在地下遭遇的考驗與地上發生的屠殺慘劇一樣是邪惡與善良、死亡與生存的對峙,也通過這樣魔幻與現實在畫面上的交替達成二者之間互相照應。
2007/11/14
Nosferatu(1922)- (台譯:吸血鬼))觀後感
劇情簡介:
布特是一家地産公司的職員,老闆派他卡帕希恩山的古堡見諾斯費拉圖伯爵交易一樁房屋買賣,臨行前他將妻子託付給朋友馬丁,經歷千辛萬苦,終於來到古堡附近的一家旅館,當他們得知他要去古堡時都大驚失色,爲了生意他還是去了。
在古堡他受到了面目古怪的伯爵接待,伯爵晚上出現,早晨失蹤讓布特産生了懷疑,他決定探一究竟終於發現伯爵是個食人血的吸血鬼,他費勁周折逃離了古堡,而吸血鬼伯爵也已經啓程去德國,他把自己的棺材裝在了開往不來梅的船上,一路傳播瘟疫到了港口船已經空無一人。伯爵住進了他定購的房子,惡魔的到來使得小城瘟疫肆虐,面對越來越多的人死去,布特的妻子偶然看見破解之法,於是決定和諾斯費拉圖一鬥,愛倫設法引誘伯爵上鈎,她拖延時間,直到雄雞報曉,正義終究戰勝了邪惡,伯爵在陽光下化成了青煙,小城得救了。
觀後感:
F.W. Murnau (茂瑙) 的電影從頭到尾八十幾分鐘的片子完全是經由交響樂把整個片子撐起來,我在想,若沒有這澎湃有生命力的配樂,這部電影有從頭到尾一口氣看完會變得相當不容易... 因為沒有對話。
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F. W.穆瑙,出於1888年德國,與佛列茲朗、帕伯斯特共同創造了二○年代德國表線主義電影(默片)的黃金時期。他的作品以詩意的影像、精準的構圖、大膽的手法與虛實難解的氣氛而著名本片可說是電影史上第一部吸血鬼電影。不同於後來太過浪漫化的吸血伯爵形象,這裡的吸血鬼既不性感、也沒啥魅力,但他凶惡醜陋的怪頭尖牙,潛行於臥房中,在美女頸上一次次血淋淋的吻咬,帶有更強烈的性暗示。導演穆瑙運用自然光和景觀,與鬼影幢幢的古堡形成強烈對比,再現德國表現主義所強調的心理恐懼。
即使這部影片是黑白的默片,但是電影的陰森恐怖與畫面美學似乎融合成一體。也看到當時演員的誇張表演,仍不脫離舞臺式的演技方式,趣味十足。其次是配樂,與劇情搭配合宜,這種新音樂風格,可是很值的一聽的。
影史首部留名的吸血鬼電影,即使是默片,全片氣氛還是很陰森森的。後代的電影反而沒有一部能夠重現本片特殊的影像風格。由 Max Schreck 飾演的吸血鬼,也是歷史上所有版本中最醜的一位(後來電影都將吸血鬼處理的很俊美)。也是被電影史上公認為最真實的一位。先不論八掛如男演員Max Schreck是否真正的吸血鬼,他的確奇醜無比,那細瘦聳背的身軀,蒼白枯槁的神情便叫人毛骨悚然,有了這位人兄,本片已經成功了大半,可Murnau還為本片注入了恐怖片的新意,氣氛營造超凡,單從其一段,深夜,Nosferatu打算獵食了,他緩慢地一步一步踏上樓級,牆上映照著他被刻意拉長了的身影,那細瘦尖長的手影邪魅得叫人心直發噱,這些影像,非彩色片可能營造得了的。
在這部片裡所給予觀眾的是一種至高藝術宴,導演用心的程度是很容易的可以看出來的,電影中的每一個鏡頭只要按下暫停,都可以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可以讓人細細品味。幾乎每個鏡頭都是那麼的美,把電影要表達的意境都完美的透過鏡頭表達出來了,當然配樂更是加了好多分。
這部片完全不像是【夜訪吸血鬼】以及【科波拉的吸血鬼】電影,似乎需要透過使用撒大量的鮮血才能讓人知道再看吸血鬼電影,此片沒有任何血腥的噁心鏡頭,但我感覺到此片所呈現出來的恐怖感絕對是遠遠的超越我之前所看的那兩部。
那種恐懼感是經典恐怖片所運用的,透過鏡頭,也不需要什麼嚇人的音效,只需要演員的表情,鏡頭巧妙的移動,所傳達出來的氣氛對了,那種真正我所想要看到的恐懼感完全的呈現在螢幕上,那種恐懼是逼近的,潛伏的,一步一步靠過來的,不需要多餘特效的。
此片雖然是1922年得一部默片,但他帶來的不是一部讓人看完了的恐怖片,而是一部讓後面拍恐怖片的教版及參考範例,例如:其中吸血鬼他那僵硬得身軀,不自然的走路方式,和帶來的鼠疫及疾病,讓人有種莫名得心理恐懼,也影響了往後的殭屍片和恐怖片,如由於1968年「George A. Romero」拍攝的【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受到廣大的好評,其中的殭屍也是像當時的吸血鬼一般的走路方式,一種壓迫的氣氛慢慢地將你壓得不能呼吸,使得僵屍成為了代表近代恐怖電影的新寵兒。但諷刺得是,後代吸血鬼都不是這樣走路,而少了自己的風格及特色,也是令人質疑的部分。
還有一些表現主義的方式來隱喻當時的社會,事後的認識建議,德國人並且被給予了一則政治消息。在崗位第一次世界大戰被擊敗的國家被迫使支付壓迫賠償做營養不良、政治紛亂,和個人破產共同性。Nosferatu 描述戰勝法國、不列顛,和團結的狀態貪婪以計數Orlok 的形式。困擾被騷擾的鼠同吸血鬼聯繫在一起侵略"處女" 疆土。
貞女是賣計數他的物產無憂無慮的蠢人房地產開發商的妻子,房地產開發商妻子, Orlok 適合佔據了心思與,是"sinless 未婚" 有涵義,,婚姻從未被完善了,丈夫代表允許國家由外國"鼠排成縱列前進的不適當的戰後德國政府,有什麼的致命必然性必須做,她最終迫害自己為更加偉大好由遞交給吸血鬼的情熱,好妻子解決使用自己作為犧牲毀壞妖怪,用他可能被毀壞的唯一的方式。也刺象徵著德國的女性主義的崛起及強大 。
布特是一家地産公司的職員,老闆派他卡帕希恩山的古堡見諾斯費拉圖伯爵交易一樁房屋買賣,臨行前他將妻子託付給朋友馬丁,經歷千辛萬苦,終於來到古堡附近的一家旅館,當他們得知他要去古堡時都大驚失色,爲了生意他還是去了。
在古堡他受到了面目古怪的伯爵接待,伯爵晚上出現,早晨失蹤讓布特産生了懷疑,他決定探一究竟終於發現伯爵是個食人血的吸血鬼,他費勁周折逃離了古堡,而吸血鬼伯爵也已經啓程去德國,他把自己的棺材裝在了開往不來梅的船上,一路傳播瘟疫到了港口船已經空無一人。伯爵住進了他定購的房子,惡魔的到來使得小城瘟疫肆虐,面對越來越多的人死去,布特的妻子偶然看見破解之法,於是決定和諾斯費拉圖一鬥,愛倫設法引誘伯爵上鈎,她拖延時間,直到雄雞報曉,正義終究戰勝了邪惡,伯爵在陽光下化成了青煙,小城得救了。
觀後感:
F.W. Murnau (茂瑙) 的電影從頭到尾八十幾分鐘的片子完全是經由交響樂把整個片子撐起來,我在想,若沒有這澎湃有生命力的配樂,這部電影有從頭到尾一口氣看完會變得相當不容易... 因為沒有對話。
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F. W.穆瑙,出於1888年德國,與佛列茲朗、帕伯斯特共同創造了二○年代德國表線主義電影(默片)的黃金時期。他的作品以詩意的影像、精準的構圖、大膽的手法與虛實難解的氣氛而著名本片可說是電影史上第一部吸血鬼電影。不同於後來太過浪漫化的吸血伯爵形象,這裡的吸血鬼既不性感、也沒啥魅力,但他凶惡醜陋的怪頭尖牙,潛行於臥房中,在美女頸上一次次血淋淋的吻咬,帶有更強烈的性暗示。導演穆瑙運用自然光和景觀,與鬼影幢幢的古堡形成強烈對比,再現德國表現主義所強調的心理恐懼。
即使這部影片是黑白的默片,但是電影的陰森恐怖與畫面美學似乎融合成一體。也看到當時演員的誇張表演,仍不脫離舞臺式的演技方式,趣味十足。其次是配樂,與劇情搭配合宜,這種新音樂風格,可是很值的一聽的。
影史首部留名的吸血鬼電影,即使是默片,全片氣氛還是很陰森森的。後代的電影反而沒有一部能夠重現本片特殊的影像風格。由 Max Schreck 飾演的吸血鬼,也是歷史上所有版本中最醜的一位(後來電影都將吸血鬼處理的很俊美)。也是被電影史上公認為最真實的一位。先不論八掛如男演員Max Schreck是否真正的吸血鬼,他的確奇醜無比,那細瘦聳背的身軀,蒼白枯槁的神情便叫人毛骨悚然,有了這位人兄,本片已經成功了大半,可Murnau還為本片注入了恐怖片的新意,氣氛營造超凡,單從其一段,深夜,Nosferatu打算獵食了,他緩慢地一步一步踏上樓級,牆上映照著他被刻意拉長了的身影,那細瘦尖長的手影邪魅得叫人心直發噱,這些影像,非彩色片可能營造得了的。
在這部片裡所給予觀眾的是一種至高藝術宴,導演用心的程度是很容易的可以看出來的,電影中的每一個鏡頭只要按下暫停,都可以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可以讓人細細品味。幾乎每個鏡頭都是那麼的美,把電影要表達的意境都完美的透過鏡頭表達出來了,當然配樂更是加了好多分。
這部片完全不像是【夜訪吸血鬼】以及【科波拉的吸血鬼】電影,似乎需要透過使用撒大量的鮮血才能讓人知道再看吸血鬼電影,此片沒有任何血腥的噁心鏡頭,但我感覺到此片所呈現出來的恐怖感絕對是遠遠的超越我之前所看的那兩部。
那種恐懼感是經典恐怖片所運用的,透過鏡頭,也不需要什麼嚇人的音效,只需要演員的表情,鏡頭巧妙的移動,所傳達出來的氣氛對了,那種真正我所想要看到的恐懼感完全的呈現在螢幕上,那種恐懼是逼近的,潛伏的,一步一步靠過來的,不需要多餘特效的。
此片雖然是1922年得一部默片,但他帶來的不是一部讓人看完了的恐怖片,而是一部讓後面拍恐怖片的教版及參考範例,例如:其中吸血鬼他那僵硬得身軀,不自然的走路方式,和帶來的鼠疫及疾病,讓人有種莫名得心理恐懼,也影響了往後的殭屍片和恐怖片,如由於1968年「George A. Romero」拍攝的【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受到廣大的好評,其中的殭屍也是像當時的吸血鬼一般的走路方式,一種壓迫的氣氛慢慢地將你壓得不能呼吸,使得僵屍成為了代表近代恐怖電影的新寵兒。但諷刺得是,後代吸血鬼都不是這樣走路,而少了自己的風格及特色,也是令人質疑的部分。
還有一些表現主義的方式來隱喻當時的社會,事後的認識建議,德國人並且被給予了一則政治消息。在崗位第一次世界大戰被擊敗的國家被迫使支付壓迫賠償做營養不良、政治紛亂,和個人破產共同性。Nosferatu 描述戰勝法國、不列顛,和團結的狀態貪婪以計數Orlok 的形式。困擾被騷擾的鼠同吸血鬼聯繫在一起侵略"處女" 疆土。
貞女是賣計數他的物產無憂無慮的蠢人房地產開發商的妻子,房地產開發商妻子, Orlok 適合佔據了心思與,是"sinless 未婚" 有涵義,,婚姻從未被完善了,丈夫代表允許國家由外國"鼠排成縱列前進的不適當的戰後德國政府,有什麼的致命必然性必須做,她最終迫害自己為更加偉大好由遞交給吸血鬼的情熱,好妻子解決使用自己作為犧牲毀壞妖怪,用他可能被毀壞的唯一的方式。也刺象徵著德國的女性主義的崛起及強大 。
2007/11/13
Bad Taste(1987)-(台譯:壞品味)觀後感
他們的命運似乎是操縱在一群外來的暴徒手中,他們來到這地方,主要為了尋找他們速食店所賣的漢堡的材料─人肉。在最後一名鎮民斷氣之前,外面的世界聽到了一聲淒厲的求救聲,於是新成立的AIDS「調查防禦公司」成員朝危險區出發,在該區展開地毯式的搜索奉命殲滅他們,因此展開一場血肉橫飛的大屠殺........。
觀後感:
本片導演就是目前世界上最火紅最有聲望的導演Peter Jackson,1961年10月31日出生於新西蘭的惠靈頓(Wellington),在惠靈頓北部的普克烏阿·貝小鎮度過童年。1987年,Peter Jackson利用一部簡單的16釐米攝影機和幾個同好),微薄的資金拍出了處女作也是本片科幻喜劇片《Bad Taste》,沒想到廣受好評),而更奠定他獨特瘋狂的拍攝風格和粗俗噁心的品味),此後的作品更以恐怖成分居多,如被稱為史上使用最多血腥畫面的經典鉅作《新空房禁地 Braindead /Dead Alive》、還有以史上最亂來的手偶電影《瘋狂肥寶綜藝秀Meet the Feebles》,片中手偶雜交吸毒和一些讓人傻眼的鏡頭,一一出現在這片,後來進入好萊烏,因為大體制下的限定,讓他玩的東西漸漸的通俗和電腦化,失去早期的狂妄和噁心的畫面,如《神通鬼大The Frighteners》、《夢幻天堂 Heavenly Creatures》等驚悚影片也都受到了世人的肯定。
1998年8月,Peter Jackson完成了事業上的一大轉變,他宣佈將把「世紀之書」《魔戒》搬上銀幕,因為他在兒時就多次讀過《魔戒》,視為最愛。為了拍這部影片,Peter Jackson做了7年的準備。經過15個月的拍攝,Peter終於在2001年將這部「最應該拍成電影、但又根本無法拍成電影」的魔幻經典的第一部《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拍攝完成。影片描述了發生在史前虛擬的中土世界史詩般的善惡交鋒,刻畫了超凡的英雄、神奇的物種和強大的黑暗勢力。緊接著又將《魔戒2: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和《魔戒3: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以不可能的任務般拍完,讓他完成魔戒三部曲的鉅作,也讓他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等等大家的頭銜!風光一時,而在2005年,Peter Jackson又另外完成他人生的另一個夢想,就是他將小時後最為喜歡也是他心目中最為經典的電影,以現在科技和重新翻拍《金剛King Kong》這部片,Peter Jackson下的金剛,依舊充滿力量和危險的象徵,但卻附有更多的情感和悲情的命運,讓本片也是造成一時轟動和好評!
本片可說是一部非常Cult非常B級的電影,怎麼說呢? 因為此片包含了B級片的重要原素:無厘頭狂想兼且能自圓其說的故事。
很多人對Cult Film很陌生,也很不了解,小弟在這裡簡單的跟大家說明一下:
Cult Film的出現相當偶然——最初,是國外的一些低等級影院放映老片或者低成本影片,票房非常低廉,很多人(尤其是一些無家可歸者)只為了找一個棲身之地,意外的迷上了這些影片。後來,某些人群集體觀影的活動或者參加以某些影片為主題的party,使之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這裡看,這個西方的概念至少包含了三個條件:有層次的院線制度——很多Cult Film都是從午夜影院走出來的;西方的文化風尚——比如龐克文化;觀眾狂熱張揚,追求獨特的個性。
Cult Film的特徵: 雖然我們難以界定一部影片算不算Cult Film,但從總體上分析,Cult Film或多或少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1.低廉的B級片
一般地說,大片場大製作的影片都不是Cult Film,通常以獨立創作出品,相對的微薄的資金可以另用,相對的品質和整體性呈現非常低廉的質感,也造就另一番風味和風格!如:最近拍蜘蛛人而賺翻的導演Sam Ramii,當時拍了一部低成本電影《鬼玩人Evil Dead》,鬧鬼的小屋都是自己找的地方,有些特效就是拿只假手在鏡頭前晃來晃去,連鬼的吼叫都要演員來親自上陣。
2.粗俗、做作、誇張的風格
很多人不會喜歡Cult Film,除了厭惡那種生理上的怪異外,他們發現,這些影片充滿了荒唐甚至無聊的場景,簡單、低級,和一般人追求的潔淨、趕上、優美品位大相逕庭。這類電影最愛玩的主體大多以很低級無聊的題材唯故事內容,不管是對話劇本或是場景都極為誇張,最初,這種風格是由於製作經費所限,後來,卻成為了一種刻意追求。一次來表示一種對商業運作、主流價值觀、中產階級品位的顛覆。幾乎每部後來的Cult Film都有模仿、致敬或顛覆的對象,尤其是恐怖片,經典的造型或者橋段反覆出現,那多半是導演少年時喜愛的B級片留給他的影像記憶。
3.多種元素的雜和
Cult Film基本上都是跨類型的影片,常常是科幻、恐怖、音樂、動畫、喜劇的大雜燴。科幻片的反烏托邦傳統,末世情結、對機械的恐懼、人際之間的冷漠,還有搖滾樂中的叛逆思想、頹廢美學、華麗風格、社會批判意識,恐怖片中強烈的視覺刺激,動畫的自由表現力,黑色幽默帶來的消解……這些往往被充滿想像力的、隨意的組合在一起,調成一杯滋味難言的雞尾酒。
4.次文化
Cult Film可以看作是一種另類的、個人化的文化表現,描寫得多是邊緣人群,如同性戀者、癮君子、易裝癖、虐戀或者精神上有偏斜傾向的人(例如癡迷於性與暴力)。通過與社會禁忌對抗,Cult Film獲得了一種解放與力量,而那些觀眾則獲得了一個確認自己身份的機會。
5.自成體系
Cult Film中一般都有一個完整獨立的世界體系,有無數的細節可供引申,這些細節多半具有強烈的暗示意義。那些fans們通過不斷的探尋,強化了影片,使它越發的完整準確——就如同真正存在一樣。
6.引領時尚
Cult Film一般都十分炫酷,總能帶領起某種時尚風潮。當年的皮衣、長髮、金屬飾物、文身和易裝等潮流,雖然不是主流,但往往卻會被主流吸收,從另類走向流行。不過,那種特立獨行的精神氣質,卻會隨著流行日廣而漸漸消失,直到下一次更另類的革命到來。
7.藝術電影都不能被稱為Cult Film藝術電影,主要精力放在了思想深度以及藝術手法上,多半有明確的目的性,而Cult Film卻是玩出來的電影,是不會讓你正襟危坐,仰頭視之電影。
回頭看以上的條件,本片名副其實的符合,而片中故事利用像僵屍或外星人以一種似人但不是人的生物作為藉口,那時便可以肆無忌憚的大開殺戒,無厘頭的劇情和故事,充滿許多破綻和不合邏輯性,卻可以讓本片中看起來卻合乎常理,而片中更是以斷手斷頭爆腦漿為有趣,黑色幽默和血腥畫面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此融合,到處噁心不已的畫面,無所不用其技;而演員方面,每個皆其貌不揚,演技九流,可說是差勁到不行,個個不是啤酒肚就是禿頭老,沒有一個俊美和順眼的演員,更別說有女性演員的出現,而誇張的是Peter更是在本片一人飾多角,真是玩瘋了!而特效部份,也是本片最有看頭部份,雖然很明顯看的出來很粗糙,真的"差"到可以成為經典,單是那些核突血肉、爆頭、斷手,簡直是粗糙得不能再"粗",但是導演為了求一種噁心笑果和效果,利用真的豬腦來表現腦子內部的質感,甚至片中外星人用湯匙一口一口接著吃,吃的津津有味,頓時讓人噁心到極點。而那些外星人更是"求其"得可以,找來幾件怪物膠衣披上身,有種看電視劇的效果,極為不真實,不過也變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和視覺效應!
B片導演的技法都是三流水準的,Peter卻是個例外,他的技術相當圓熟,節奏掌握得很準確,毫無冷場。看他的電影有種莫名的衝擊和感動,話說電影本身時在沒有什麼藝術價值可言,可是娛樂性質可說非常高,卻讓我感動部份是他那份感於表達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而還真的去實現它,不敢外在對本片的評價如何,他依舊玩他的把戲,破頭斷腿,血肉糢糊的遊戲,不亦樂乎,沒有足夠經費,就手工啊!粗糙的細節,破綻百出得特效,那又怎樣,依舊達到效果和內心的烏扥邦!真希望可以跟他學習!
觀後感:
本片導演就是目前世界上最火紅最有聲望的導演Peter Jackson,1961年10月31日出生於新西蘭的惠靈頓(Wellington),在惠靈頓北部的普克烏阿·貝小鎮度過童年。1987年,Peter Jackson利用一部簡單的16釐米攝影機和幾個同好),微薄的資金拍出了處女作也是本片科幻喜劇片《Bad Taste》,沒想到廣受好評),而更奠定他獨特瘋狂的拍攝風格和粗俗噁心的品味),此後的作品更以恐怖成分居多,如被稱為史上使用最多血腥畫面的經典鉅作《新空房禁地 Braindead /Dead Alive》、還有以史上最亂來的手偶電影《瘋狂肥寶綜藝秀Meet the Feebles》,片中手偶雜交吸毒和一些讓人傻眼的鏡頭,一一出現在這片,後來進入好萊烏,因為大體制下的限定,讓他玩的東西漸漸的通俗和電腦化,失去早期的狂妄和噁心的畫面,如《神通鬼大The Frighteners》、《夢幻天堂 Heavenly Creatures》等驚悚影片也都受到了世人的肯定。
1998年8月,Peter Jackson完成了事業上的一大轉變,他宣佈將把「世紀之書」《魔戒》搬上銀幕,因為他在兒時就多次讀過《魔戒》,視為最愛。為了拍這部影片,Peter Jackson做了7年的準備。經過15個月的拍攝,Peter終於在2001年將這部「最應該拍成電影、但又根本無法拍成電影」的魔幻經典的第一部《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拍攝完成。影片描述了發生在史前虛擬的中土世界史詩般的善惡交鋒,刻畫了超凡的英雄、神奇的物種和強大的黑暗勢力。緊接著又將《魔戒2: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和《魔戒3: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以不可能的任務般拍完,讓他完成魔戒三部曲的鉅作,也讓他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等等大家的頭銜!風光一時,而在2005年,Peter Jackson又另外完成他人生的另一個夢想,就是他將小時後最為喜歡也是他心目中最為經典的電影,以現在科技和重新翻拍《金剛King Kong》這部片,Peter Jackson下的金剛,依舊充滿力量和危險的象徵,但卻附有更多的情感和悲情的命運,讓本片也是造成一時轟動和好評!
本片可說是一部非常Cult非常B級的電影,怎麼說呢? 因為此片包含了B級片的重要原素:無厘頭狂想兼且能自圓其說的故事。
很多人對Cult Film很陌生,也很不了解,小弟在這裡簡單的跟大家說明一下:
Cult Film的出現相當偶然——最初,是國外的一些低等級影院放映老片或者低成本影片,票房非常低廉,很多人(尤其是一些無家可歸者)只為了找一個棲身之地,意外的迷上了這些影片。後來,某些人群集體觀影的活動或者參加以某些影片為主題的party,使之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這裡看,這個西方的概念至少包含了三個條件:有層次的院線制度——很多Cult Film都是從午夜影院走出來的;西方的文化風尚——比如龐克文化;觀眾狂熱張揚,追求獨特的個性。
Cult Film的特徵: 雖然我們難以界定一部影片算不算Cult Film,但從總體上分析,Cult Film或多或少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1.低廉的B級片
一般地說,大片場大製作的影片都不是Cult Film,通常以獨立創作出品,相對的微薄的資金可以另用,相對的品質和整體性呈現非常低廉的質感,也造就另一番風味和風格!如:最近拍蜘蛛人而賺翻的導演Sam Ramii,當時拍了一部低成本電影《鬼玩人Evil Dead》,鬧鬼的小屋都是自己找的地方,有些特效就是拿只假手在鏡頭前晃來晃去,連鬼的吼叫都要演員來親自上陣。
2.粗俗、做作、誇張的風格
很多人不會喜歡Cult Film,除了厭惡那種生理上的怪異外,他們發現,這些影片充滿了荒唐甚至無聊的場景,簡單、低級,和一般人追求的潔淨、趕上、優美品位大相逕庭。這類電影最愛玩的主體大多以很低級無聊的題材唯故事內容,不管是對話劇本或是場景都極為誇張,最初,這種風格是由於製作經費所限,後來,卻成為了一種刻意追求。一次來表示一種對商業運作、主流價值觀、中產階級品位的顛覆。幾乎每部後來的Cult Film都有模仿、致敬或顛覆的對象,尤其是恐怖片,經典的造型或者橋段反覆出現,那多半是導演少年時喜愛的B級片留給他的影像記憶。
3.多種元素的雜和
Cult Film基本上都是跨類型的影片,常常是科幻、恐怖、音樂、動畫、喜劇的大雜燴。科幻片的反烏托邦傳統,末世情結、對機械的恐懼、人際之間的冷漠,還有搖滾樂中的叛逆思想、頹廢美學、華麗風格、社會批判意識,恐怖片中強烈的視覺刺激,動畫的自由表現力,黑色幽默帶來的消解……這些往往被充滿想像力的、隨意的組合在一起,調成一杯滋味難言的雞尾酒。
4.次文化
Cult Film可以看作是一種另類的、個人化的文化表現,描寫得多是邊緣人群,如同性戀者、癮君子、易裝癖、虐戀或者精神上有偏斜傾向的人(例如癡迷於性與暴力)。通過與社會禁忌對抗,Cult Film獲得了一種解放與力量,而那些觀眾則獲得了一個確認自己身份的機會。
5.自成體系
Cult Film中一般都有一個完整獨立的世界體系,有無數的細節可供引申,這些細節多半具有強烈的暗示意義。那些fans們通過不斷的探尋,強化了影片,使它越發的完整準確——就如同真正存在一樣。
6.引領時尚
Cult Film一般都十分炫酷,總能帶領起某種時尚風潮。當年的皮衣、長髮、金屬飾物、文身和易裝等潮流,雖然不是主流,但往往卻會被主流吸收,從另類走向流行。不過,那種特立獨行的精神氣質,卻會隨著流行日廣而漸漸消失,直到下一次更另類的革命到來。
7.藝術電影都不能被稱為Cult Film藝術電影,主要精力放在了思想深度以及藝術手法上,多半有明確的目的性,而Cult Film卻是玩出來的電影,是不會讓你正襟危坐,仰頭視之電影。
回頭看以上的條件,本片名副其實的符合,而片中故事利用像僵屍或外星人以一種似人但不是人的生物作為藉口,那時便可以肆無忌憚的大開殺戒,無厘頭的劇情和故事,充滿許多破綻和不合邏輯性,卻可以讓本片中看起來卻合乎常理,而片中更是以斷手斷頭爆腦漿為有趣,黑色幽默和血腥畫面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此融合,到處噁心不已的畫面,無所不用其技;而演員方面,每個皆其貌不揚,演技九流,可說是差勁到不行,個個不是啤酒肚就是禿頭老,沒有一個俊美和順眼的演員,更別說有女性演員的出現,而誇張的是Peter更是在本片一人飾多角,真是玩瘋了!而特效部份,也是本片最有看頭部份,雖然很明顯看的出來很粗糙,真的"差"到可以成為經典,單是那些核突血肉、爆頭、斷手,簡直是粗糙得不能再"粗",但是導演為了求一種噁心笑果和效果,利用真的豬腦來表現腦子內部的質感,甚至片中外星人用湯匙一口一口接著吃,吃的津津有味,頓時讓人噁心到極點。而那些外星人更是"求其"得可以,找來幾件怪物膠衣披上身,有種看電視劇的效果,極為不真實,不過也變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和視覺效應!
B片導演的技法都是三流水準的,Peter卻是個例外,他的技術相當圓熟,節奏掌握得很準確,毫無冷場。看他的電影有種莫名的衝擊和感動,話說電影本身時在沒有什麼藝術價值可言,可是娛樂性質可說非常高,卻讓我感動部份是他那份感於表達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而還真的去實現它,不敢外在對本片的評價如何,他依舊玩他的把戲,破頭斷腿,血肉糢糊的遊戲,不亦樂乎,沒有足夠經費,就手工啊!粗糙的細節,破綻百出得特效,那又怎樣,依舊達到效果和內心的烏扥邦!真希望可以跟他學習!
2007/11/12
SAW2(2005)- (台譯: 奪魂鋸2)觀後感
劇情簡介:
凶殘成性的變態殺人狂帶著他新發明的殺人遊戲回來了,這回他要用更詭異的方式,令他指定的遊戲參與者更加深刻地體驗到生命的價值。
當殘暴血腥的謀殺案件告一段落後,警探馬修預感嗜血的變態殺人狂將再次捲土重來大開殺戒,而警探馬修的猜測果然應驗,這次冷血殺人狂將再度玩他新設計的殺人遊戲,他將八個毫無關連的陌生人,包括了魯莽易怒的商人蓋斯、首集曾逃過殺人狂毒手的艾曼達、冷靜求生的中年人賽維爾、神經質受驚的蘿拉、藏有秘密的歐比、睿智明理的強納司、美麗頑固的愛狄絲以及警探馬修的兒子丹尼爾關在同一間密室裡,密室裡不僅各處都有出乎意料的致命機關,另外更不斷地排放神經毒氣,八個人必須在吸入過多的致命毒氣以前找到出口活命,否則將無法重見天日……。
本片讓人興趣的莫過於殺人狂電影再次想出什麼樣讓人意想不到的血腥求生遊戲,前五分鐘便讓人坐立難安,一開始,有位男生從在一間密室裡醒過來,眼睛一眼留著血,似乎受了傷,沒有交代也沒有任何線索,而他頭上被鎖上鐵製的鐵面具,前後兩塊鋒利鐵鉗,內有致命鋒利鐵針,透過殺人小丑在電視裡的嘲笑,殺人狂要他在限時一分鐘內從他的眼睛裡挖出鑰匙打開鋒利捕獵器,否則它就會闔上,粉碎一切……。駭人驚恐的殺人守則絕對讓人看得膽顫心驚,那位男的用顫抖的手企圖挖眼的演出,那種天人交戰及時間的壓迫下,讓你腎上腺速狂飆!本集殺人狂繼續大膽玩著創意十足的血腥求生遊戲,所發酵出的幻想情節異常驚人,影迷邊看會邊不自覺地想像被害者的處境,身歷其境的影像讓人驚恐萬分,而電影中多次逆轉情節,更令人嘖嘖稱奇,不到最後猜不出結局。
凶殘成性的變態殺人狂帶著他新發明的殺人遊戲回來了,這回他要用更詭異的方式,令他指定的遊戲參與者更加深刻地體驗到生命的價值。
當殘暴血腥的謀殺案件告一段落後,警探馬修預感嗜血的變態殺人狂將再次捲土重來大開殺戒,而警探馬修的猜測果然應驗,這次冷血殺人狂將再度玩他新設計的殺人遊戲,他將八個毫無關連的陌生人,包括了魯莽易怒的商人蓋斯、首集曾逃過殺人狂毒手的艾曼達、冷靜求生的中年人賽維爾、神經質受驚的蘿拉、藏有秘密的歐比、睿智明理的強納司、美麗頑固的愛狄絲以及警探馬修的兒子丹尼爾關在同一間密室裡,密室裡不僅各處都有出乎意料的致命機關,另外更不斷地排放神經毒氣,八個人必須在吸入過多的致命毒氣以前找到出口活命,否則將無法重見天日……。
觀後感:
如果要我選出近幾年來最讓人滿意的驚悚片,心中毫不猶豫的浮現《SAW》這個單字,沒錯,也就是讓人記憶猶存而刺激的《奪魂鋸》,是一部非常血腥和野蠻的電影,這部電影可說是許多元素所組成而成的一部佳作,大量的殺戮虛驚、聰明線索、精心計畫、野蠻暴力,可拆散看出有B級血腥片、懸疑片、解謎片、劇情片、和一些動作片的影子,加上故事劇情緊張、複雜、驚險、神秘,讓本片在很多國家都開出紅盤也得了觀眾的一片尖叫和讚賞,相對的,續集也隨後而來,不過,當我知道續集的消息時,心中一陣冷感,或許太多的失敗例子,讓續集的可看性,都不及前作優秀及滿意,甚至不值得一提,擔心將本片的評價淪落於譏評中,不過當我看完後,似乎覺得自己多慮了!
本片導演鮑斯曼原本是位音樂MV和廣告片導演,本片同樣也是他的電影長片處女作,他希望這部續集能夠更加側重變態殺人狂的內心描寫,令影迷更加深刻地瞭解瘋狂背後的東西,同時也對影片最後的結局諱莫如深,並解釋說這也是影片最大的吸引力之一。本片的攝影及視覺效果,也繼承了第一集有點後現代主義般的頹廢、墮落的美感,快速切換鏡頭及壓迫性十足的特寫,營造出被害者岌岌可危想求生的意念!視覺美感更是沒話說,不同空間的所存在的情緒及氣味,導演巧妙地利用燈光的光線及場景的設計,讓電影螢幕面前得觀眾,似乎能感受到空間的氣息和味道,剝落斑白的壁紙,生鏽老舊的鐵器,腐朽脆弱的木頭,讓人感到沉重的質感,舖散在本片的四處,道出一種導演腦海中想呈現的另類美感!
本片在血腥特效上跟據情上都下足了功夫,以最直接的方式詮釋最嚴重的後果,不管是槍枝爆頭畫面,或是刀割皮特寫畫面,那種極度血腥精駭的畫面,透過現在逼真的電影技術和技巧,讓血淋淋傷口,彷彿神經連在你身上,痛楚感一陣一陣牽引著你,好不痛快啊!而人性上得刻寫,將八個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們,放在一個與外隔絕的密閉空間,生死關頭時、便看出人性最醜陋的一面,謊言、虛偽、自私、蠻橫、暴力、卑微、計較、隱瞞、私心等等,而不是幫助,似乎簡直就是社會的縮影,人們像個虛偽的臭皮囊,帶著鈔票的臭銅味,而每天只會拍對自己有利益的人馬屁,不關心社會及週遭的事物,大家的心越離越遠,而最後只是反目成仇的利用對方!
本片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人對死亡的恐懼。而片中隱約的告訴我們,珍惜生命的可貴,它借鑒了《SE7EN》的表現出的末世論和《CUBE》中壓抑的封閉場景這兩大特色,成功地塑造了身處恐懼中的人的瘋狂行為,正如題頭所說「How much blood would you shed to stay alive?」自從影片《SE7EN》出現以來,精神質的連環殺手,貓捉老鼠式的心理鬥智,蛛絲馬跡的奇特推理,以及真相大白是給觀眾帶來的衝擊,已經成為一個模版化的電影類型。看類型電影和拍類型電影的樂趣,在於尋找固有樂趣模式的同時不斷挑戰和顛覆原有的模式。客觀地來說,《SAW》是一部給這類驚慫片愛好者看的電影,其恐怖和壓抑的情節可能不為相當一部分觀眾所接受,但驚慫片愛好者一定會在這部片中找到樂趣並得到一點暗示:生命是可貴的,不要在你擁有它的時候不珍惜它!
如果要我選出近幾年來最讓人滿意的驚悚片,心中毫不猶豫的浮現《SAW》這個單字,沒錯,也就是讓人記憶猶存而刺激的《奪魂鋸》,是一部非常血腥和野蠻的電影,這部電影可說是許多元素所組成而成的一部佳作,大量的殺戮虛驚、聰明線索、精心計畫、野蠻暴力,可拆散看出有B級血腥片、懸疑片、解謎片、劇情片、和一些動作片的影子,加上故事劇情緊張、複雜、驚險、神秘,讓本片在很多國家都開出紅盤也得了觀眾的一片尖叫和讚賞,相對的,續集也隨後而來,不過,當我知道續集的消息時,心中一陣冷感,或許太多的失敗例子,讓續集的可看性,都不及前作優秀及滿意,甚至不值得一提,擔心將本片的評價淪落於譏評中,不過當我看完後,似乎覺得自己多慮了!
本片導演鮑斯曼原本是位音樂MV和廣告片導演,本片同樣也是他的電影長片處女作,他希望這部續集能夠更加側重變態殺人狂的內心描寫,令影迷更加深刻地瞭解瘋狂背後的東西,同時也對影片最後的結局諱莫如深,並解釋說這也是影片最大的吸引力之一。本片的攝影及視覺效果,也繼承了第一集有點後現代主義般的頹廢、墮落的美感,快速切換鏡頭及壓迫性十足的特寫,營造出被害者岌岌可危想求生的意念!視覺美感更是沒話說,不同空間的所存在的情緒及氣味,導演巧妙地利用燈光的光線及場景的設計,讓電影螢幕面前得觀眾,似乎能感受到空間的氣息和味道,剝落斑白的壁紙,生鏽老舊的鐵器,腐朽脆弱的木頭,讓人感到沉重的質感,舖散在本片的四處,道出一種導演腦海中想呈現的另類美感!
本片在血腥特效上跟據情上都下足了功夫,以最直接的方式詮釋最嚴重的後果,不管是槍枝爆頭畫面,或是刀割皮特寫畫面,那種極度血腥精駭的畫面,透過現在逼真的電影技術和技巧,讓血淋淋傷口,彷彿神經連在你身上,痛楚感一陣一陣牽引著你,好不痛快啊!而人性上得刻寫,將八個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們,放在一個與外隔絕的密閉空間,生死關頭時、便看出人性最醜陋的一面,謊言、虛偽、自私、蠻橫、暴力、卑微、計較、隱瞞、私心等等,而不是幫助,似乎簡直就是社會的縮影,人們像個虛偽的臭皮囊,帶著鈔票的臭銅味,而每天只會拍對自己有利益的人馬屁,不關心社會及週遭的事物,大家的心越離越遠,而最後只是反目成仇的利用對方!
本片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人對死亡的恐懼。而片中隱約的告訴我們,珍惜生命的可貴,它借鑒了《SE7EN》的表現出的末世論和《CUBE》中壓抑的封閉場景這兩大特色,成功地塑造了身處恐懼中的人的瘋狂行為,正如題頭所說「How much blood would you shed to stay alive?」自從影片《SE7EN》出現以來,精神質的連環殺手,貓捉老鼠式的心理鬥智,蛛絲馬跡的奇特推理,以及真相大白是給觀眾帶來的衝擊,已經成為一個模版化的電影類型。看類型電影和拍類型電影的樂趣,在於尋找固有樂趣模式的同時不斷挑戰和顛覆原有的模式。客觀地來說,《SAW》是一部給這類驚慫片愛好者看的電影,其恐怖和壓抑的情節可能不為相當一部分觀眾所接受,但驚慫片愛好者一定會在這部片中找到樂趣並得到一點暗示:生命是可貴的,不要在你擁有它的時候不珍惜它!
本片讓人興趣的莫過於殺人狂電影再次想出什麼樣讓人意想不到的血腥求生遊戲,前五分鐘便讓人坐立難安,一開始,有位男生從在一間密室裡醒過來,眼睛一眼留著血,似乎受了傷,沒有交代也沒有任何線索,而他頭上被鎖上鐵製的鐵面具,前後兩塊鋒利鐵鉗,內有致命鋒利鐵針,透過殺人小丑在電視裡的嘲笑,殺人狂要他在限時一分鐘內從他的眼睛裡挖出鑰匙打開鋒利捕獵器,否則它就會闔上,粉碎一切……。駭人驚恐的殺人守則絕對讓人看得膽顫心驚,那位男的用顫抖的手企圖挖眼的演出,那種天人交戰及時間的壓迫下,讓你腎上腺速狂飆!本集殺人狂繼續大膽玩著創意十足的血腥求生遊戲,所發酵出的幻想情節異常驚人,影迷邊看會邊不自覺地想像被害者的處境,身歷其境的影像讓人驚恐萬分,而電影中多次逆轉情節,更令人嘖嘖稱奇,不到最後猜不出結局。
SAW(2004)- (台譯: 奪魂鋸)觀後感
劇情簡介:
亞當漸漸從昏迷中甦醒過來,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浴缸裡,而被鎖在一間地下室破舊不堪的牆壁上,緊緊地鎖在上。地下室相對的另一個方向,還鎖著一個不知所措的勞倫斯醫生。
兩個人的中間竟然有一具滿身血污的死屍,頭部破了一個大洞,手中握著一把點三八手槍。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綁架,但是遺留的磁帶卻命令勞倫斯在八小時內殺掉亞當。如果勞倫斯失敗,兩個人都會送命;勞倫斯的妻子愛麗森、女兒也會跟著陪葬。
回想泰普警探最近正在調查的警方同時也在追尋著一個連續殺人狂,他喜歡設計暗室並且將被害者陷在他所提供僅有的條件下,做出常人不可能會的艱苦決定:例如其中一例是你的頭上裝置著力道足以夾斷灰熊的陷阱夾,而你只有幾分鐘的時間可以找到鑰匙……條件給你是鑰匙在房間中的男人肚子裡,那男人並沒有死,他只是因為被下藥而無法動彈,你的手上有把手術刀……決定必須在短時間內做成,是讓自己腦漿四溢?還是動手將對方開腸剖肚找出鑰匙?勞倫斯意識到他和亞當即將成為下一個受害者,而他只知道這個在幕後的變態殺人狂叫「鏈鋸」。
時間只剩下短短的幾小時,他們必須克服恐懼,弄清楚精心設計的圈套。殺人狂只留下一點點線索,以及兩把不起眼的手鋸--儘管它不能鋸斷鐵銬,卻足以切割血肉和骨頭……他們必須克服恐懼心理,才能找出這個精心設計迷局中的漏洞,只有團結在一起,才能找出自救的方法,在這個貓鼠遊戲扭轉劣勢,逃出生天!
觀後感:
《奪魂鋸》是一部非常血腥和野蠻的電影,這部電影可說是許多元素所組成而成的一部佳作,大量的殺戮虛驚、聰明線索、精心計畫、野蠻暴力,可拆散看出有B級血腥片、懸疑片、解謎片、劇情片、和一些動作片的影子,加上故事劇情緊張、複雜、驚險、神秘,讓本片在很多國家都開出紅盤也得了觀眾的一片尖叫和讚賞,甚至現在第2集已經快上映了。編導詹姆斯·溫(一個傑出的華裔導演)認為自己的處女作最成功的地方是,可以引起觀眾想像他們出在角色的處境會發生什麼事,但永遠不知道幕後兇手是誰。這種未知的元素會激起觀眾的觀看興趣,你不知道身處何方,將會發生什麼,一切都失去控制。《奪魂鋸》的故事完全以一個受害者的角度,而不是員警探案的立場來講述,劇中連警探都成為殺人狂的實驗白老鼠。隨著影片的逐步展開,觀者可以整理角色提供的線索,主動地和故事產生強烈的共鳴。
片中的每一個受害者都必須面對恐怖的選擇。有人必須穿過掛滿血肉的鋒利鐵絲網,有人必須割掉人頭來保全自己……這些恐怖的遊戲都由一個叫”鏈鋸”的殺人天才設計。如果想設計這些令人咂舌的情節,那就必須比這個變態還要有想像力。除了血腥恐怖之外,影片還講述了一個嚴酷的道德故事。殺人狂的行徑不僅僅被殘忍和變態驅使,他甚至想使受害者意識到生命的意義,結果還真有一個倖存者改變了看法。通過這種殘酷的方式,殺人狂讓受害者認清生命的寶貴,就如他所說一樣「別認為活著理所當然,別等到來不及才知道珍惜」。導演對本片說了一句評價是:「動機是好的,方式是錯的。」
我個人比較推薦和欣賞的部分是視覺效果方面,這部片根本就是恐怖大派對,影片的執導手法簡直混合了許多名家之作,從義大利片、港片、大衛芬奇,還有搖滾樂團的音樂錄影帶,我說的就是這個華裔導演,他獨特的掌鏡手法加上他與眾不同的美感,一幕幕道出他腦海的美麗畫面,他還有許多描寫暴力的手段,大量運用快速,重複,旋轉的鏡頭,營造出被害者岌岌可危想求生的意念!另外提到的是這部電影的顏色方面運用不錯,在廁所的場景大量運用洗得灰白的藍色,有種冷到腳心的感覺,加上明亮的白燈光,加上骯髒污穢,破舊不堪的廁所場景,還有一出場就倒在廁所中央的屍體,都營造出一股讓人不寒而慄的氣氛,而在其他場景則用黑黃色或是紅褐色,讓人有種分不清楚這部電影到底是發生在何種年代,更加深其中詭異感和陰森。除了這些讓人傻眼的片段之外,還延伸出讓人寒毛豎立的恐怖與殘酷,散發出神秘氣氛的構圖,這簡直就是重量級的恐怖片,但是那個你怎麼都猜不到的結局,就是有辦法讓你不斷後悔自己沒有早點猜出來!
本片的片名「SAW」,台灣的廠商翻譯為《奪魂鋸》,大多把目標跟注意力集中在”鋸子”字眼上,而讓大家還沒看這片前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就是類似《德州電鋸殺人狂》一般劇情,已沒有理由屠殺的劇情作為基準,其實不然,我個人認為,猶如片名「SAW」的多重字義,不斷地在時空倒敘中拼湊出殺人兇手的動機與手法,每個受害者都必須在指定的期限內拼湊出線索才能活命。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SEE」看的過去式「SAW」,你一定問我為啥?因為本片一直以偷窺方式觀視著被害人,而我們也一直找尋片中的蛛絲馬跡,整部片的主要場景都在廢棄的廁所進行,兩個被害者分別被腳鏈扣在牆的兩端,兩人之間還有一具屍體,分別握著破除謎底的工具(錄音機和鎗),抽絲剝繭的倒敘手法,讓觀眾與被囚禁的主角享受同步解謎的快感,而另一方面,是那位殺人狂,其實就一直”看”著你們的應變和智慧,他根本就近在眼前的看你,你也不知道(看過本片的人,應該知道我再說啥吧)
這世界上很多人自以為神,以他個人狹小偏激標準和主觀的道德觀,來奠定他人的行為和生死的神,以「彰顯真理」或是「改善生活」種種狗屁道理而謀殺犯罪。姑且不論被害者身分為何?犯罪動機便相當可議。究竟誰有權利斷人生死?法律、神諭或是報應?許多作品已經探討過這個問題。而我個人很喜歡的電影《火線追緝令(Seven)》、《人骨拼圖》都是在講以神之名犯罪的故事。如果人必須為原罪付出代價,執行贖罪儀式的絕對不是另一個「人」。因為既然是「原罪」,便無人可赦免,犯罪這不過是經由殺害罪人而進行己身的贖罪罷了。
《奪魂鋸》就是一個例子,殘酷的兇手不仿造七宗罪或是其他宗教的審判,而利用人性的弱點和恐懼為出發點,所設計的各式各樣叫人聞之懼怕的遊戲,而這遊戲專門對付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被害者,讓劫後餘生的被害者們更珍惜生命。兇手自詡為心靈導師,以殘忍的輔導手法指引了厭世者新的世界觀點。這些被害者(自殺狂、毒蟲和久病不癒者)表面上似乎嚮往死亡,然而真正面對死亡時反而珍惜生命。兇手從不親手殺人,只是將被害者囚禁他設計的恐怖遊戲中,讓他們選擇坐以待斃或是積極求生,每個被害者的死亡都是自找的結果。
亞當漸漸從昏迷中甦醒過來,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浴缸裡,而被鎖在一間地下室破舊不堪的牆壁上,緊緊地鎖在上。地下室相對的另一個方向,還鎖著一個不知所措的勞倫斯醫生。
兩個人的中間竟然有一具滿身血污的死屍,頭部破了一個大洞,手中握著一把點三八手槍。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綁架,但是遺留的磁帶卻命令勞倫斯在八小時內殺掉亞當。如果勞倫斯失敗,兩個人都會送命;勞倫斯的妻子愛麗森、女兒也會跟著陪葬。
回想泰普警探最近正在調查的警方同時也在追尋著一個連續殺人狂,他喜歡設計暗室並且將被害者陷在他所提供僅有的條件下,做出常人不可能會的艱苦決定:例如其中一例是你的頭上裝置著力道足以夾斷灰熊的陷阱夾,而你只有幾分鐘的時間可以找到鑰匙……條件給你是鑰匙在房間中的男人肚子裡,那男人並沒有死,他只是因為被下藥而無法動彈,你的手上有把手術刀……決定必須在短時間內做成,是讓自己腦漿四溢?還是動手將對方開腸剖肚找出鑰匙?勞倫斯意識到他和亞當即將成為下一個受害者,而他只知道這個在幕後的變態殺人狂叫「鏈鋸」。
時間只剩下短短的幾小時,他們必須克服恐懼,弄清楚精心設計的圈套。殺人狂只留下一點點線索,以及兩把不起眼的手鋸--儘管它不能鋸斷鐵銬,卻足以切割血肉和骨頭……他們必須克服恐懼心理,才能找出這個精心設計迷局中的漏洞,只有團結在一起,才能找出自救的方法,在這個貓鼠遊戲扭轉劣勢,逃出生天!
觀後感:
《奪魂鋸》是一部非常血腥和野蠻的電影,這部電影可說是許多元素所組成而成的一部佳作,大量的殺戮虛驚、聰明線索、精心計畫、野蠻暴力,可拆散看出有B級血腥片、懸疑片、解謎片、劇情片、和一些動作片的影子,加上故事劇情緊張、複雜、驚險、神秘,讓本片在很多國家都開出紅盤也得了觀眾的一片尖叫和讚賞,甚至現在第2集已經快上映了。編導詹姆斯·溫(一個傑出的華裔導演)認為自己的處女作最成功的地方是,可以引起觀眾想像他們出在角色的處境會發生什麼事,但永遠不知道幕後兇手是誰。這種未知的元素會激起觀眾的觀看興趣,你不知道身處何方,將會發生什麼,一切都失去控制。《奪魂鋸》的故事完全以一個受害者的角度,而不是員警探案的立場來講述,劇中連警探都成為殺人狂的實驗白老鼠。隨著影片的逐步展開,觀者可以整理角色提供的線索,主動地和故事產生強烈的共鳴。
片中的每一個受害者都必須面對恐怖的選擇。有人必須穿過掛滿血肉的鋒利鐵絲網,有人必須割掉人頭來保全自己……這些恐怖的遊戲都由一個叫”鏈鋸”的殺人天才設計。如果想設計這些令人咂舌的情節,那就必須比這個變態還要有想像力。除了血腥恐怖之外,影片還講述了一個嚴酷的道德故事。殺人狂的行徑不僅僅被殘忍和變態驅使,他甚至想使受害者意識到生命的意義,結果還真有一個倖存者改變了看法。通過這種殘酷的方式,殺人狂讓受害者認清生命的寶貴,就如他所說一樣「別認為活著理所當然,別等到來不及才知道珍惜」。導演對本片說了一句評價是:「動機是好的,方式是錯的。」
我個人比較推薦和欣賞的部分是視覺效果方面,這部片根本就是恐怖大派對,影片的執導手法簡直混合了許多名家之作,從義大利片、港片、大衛芬奇,還有搖滾樂團的音樂錄影帶,我說的就是這個華裔導演,他獨特的掌鏡手法加上他與眾不同的美感,一幕幕道出他腦海的美麗畫面,他還有許多描寫暴力的手段,大量運用快速,重複,旋轉的鏡頭,營造出被害者岌岌可危想求生的意念!另外提到的是這部電影的顏色方面運用不錯,在廁所的場景大量運用洗得灰白的藍色,有種冷到腳心的感覺,加上明亮的白燈光,加上骯髒污穢,破舊不堪的廁所場景,還有一出場就倒在廁所中央的屍體,都營造出一股讓人不寒而慄的氣氛,而在其他場景則用黑黃色或是紅褐色,讓人有種分不清楚這部電影到底是發生在何種年代,更加深其中詭異感和陰森。除了這些讓人傻眼的片段之外,還延伸出讓人寒毛豎立的恐怖與殘酷,散發出神秘氣氛的構圖,這簡直就是重量級的恐怖片,但是那個你怎麼都猜不到的結局,就是有辦法讓你不斷後悔自己沒有早點猜出來!
本片的片名「SAW」,台灣的廠商翻譯為《奪魂鋸》,大多把目標跟注意力集中在”鋸子”字眼上,而讓大家還沒看這片前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就是類似《德州電鋸殺人狂》一般劇情,已沒有理由屠殺的劇情作為基準,其實不然,我個人認為,猶如片名「SAW」的多重字義,不斷地在時空倒敘中拼湊出殺人兇手的動機與手法,每個受害者都必須在指定的期限內拼湊出線索才能活命。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SEE」看的過去式「SAW」,你一定問我為啥?因為本片一直以偷窺方式觀視著被害人,而我們也一直找尋片中的蛛絲馬跡,整部片的主要場景都在廢棄的廁所進行,兩個被害者分別被腳鏈扣在牆的兩端,兩人之間還有一具屍體,分別握著破除謎底的工具(錄音機和鎗),抽絲剝繭的倒敘手法,讓觀眾與被囚禁的主角享受同步解謎的快感,而另一方面,是那位殺人狂,其實就一直”看”著你們的應變和智慧,他根本就近在眼前的看你,你也不知道(看過本片的人,應該知道我再說啥吧)
這世界上很多人自以為神,以他個人狹小偏激標準和主觀的道德觀,來奠定他人的行為和生死的神,以「彰顯真理」或是「改善生活」種種狗屁道理而謀殺犯罪。姑且不論被害者身分為何?犯罪動機便相當可議。究竟誰有權利斷人生死?法律、神諭或是報應?許多作品已經探討過這個問題。而我個人很喜歡的電影《火線追緝令(Seven)》、《人骨拼圖》都是在講以神之名犯罪的故事。如果人必須為原罪付出代價,執行贖罪儀式的絕對不是另一個「人」。因為既然是「原罪」,便無人可赦免,犯罪這不過是經由殺害罪人而進行己身的贖罪罷了。
《奪魂鋸》就是一個例子,殘酷的兇手不仿造七宗罪或是其他宗教的審判,而利用人性的弱點和恐懼為出發點,所設計的各式各樣叫人聞之懼怕的遊戲,而這遊戲專門對付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被害者,讓劫後餘生的被害者們更珍惜生命。兇手自詡為心靈導師,以殘忍的輔導手法指引了厭世者新的世界觀點。這些被害者(自殺狂、毒蟲和久病不癒者)表面上似乎嚮往死亡,然而真正面對死亡時反而珍惜生命。兇手從不親手殺人,只是將被害者囚禁他設計的恐怖遊戲中,讓他們選擇坐以待斃或是積極求生,每個被害者的死亡都是自找的結果。
2007/11/10
Land Of The Dead(2005) -(台譯:活屍禁區)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數量日益壯大的活死人已經將腳步逐漸踏遍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絕大多數的人類都無法倖免地遭受著恐怖僵屍們的瘋狂攻擊,世界各地,屍體遍地,血流成河,慘不忍睹。唯有最後倖存的一批人類,依然在城市的某個角落裡與成群前來進攻的僵屍們做著殊死的搏鬥。
這些人類的最後倖存者們,勇敢地團結在一起,不但公路和各個街口設置了阻擋僵屍隊伍前進的路障,還找來各式武器,欲與這些凶殘的噬人怪物們決一死戰。另外,人類倖存者的代表之一,帶領他的夥伴們駕駛著一輛名為「死亡帳單」的巨型坦克也前來助戰,這輛龐然大物,週身佈滿了各式的武器,包括威力巨大的機槍和火炮等。但在他們用之與潮水般湧來的僵屍苦戰的時候,一個幾近瘋狂的精神病人卻取得了「死亡帳單」的操縱權,在他手裡,這輛威力巨大的坦克轉瞬間成了破壞城市的工具,甚至是這個瘋子的玩具。
同時面對僵屍與瘋人雙重考驗的人們,如何處理眼前如此棘手的局面?他們能保住性命嗎?還是最終淪為僵屍的同伴?
觀後感:
這幾年,僵屍片可說項雨後春筍般的推出,也可看出人們對僵屍片受歡迎的程度,如前幾年的「28Later-二八天毀滅倒數」或是以電玩轉為電影的惡靈古堡和死亡鬼屋,以及重拍的「Dawn Of The Dead」等等,僵屍一直以來都是好萊塢的一線明星,它與科學怪人、吸血鬼和狼人等一起構成了好萊塢恐怖影片的中堅力量。美國人似乎對僵屍有著特殊的愛好,以至於這種愛好最終影響到了香港人,使得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也刮起了一陣僵屍電影的狂潮。現在,僵屍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恐怖片明星。
其實,有關僵屍的傳說由來已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就有關於僵屍的記載,到了15世紀,歐洲教會開始承認世界上存在有僵屍。在中國,茅山道士和僵屍的故事在唐朝就已經流傳廣泛了。從廣意的角度來說,木乃伊和吸血鬼應該也屬於僵屍的範圍,但目前我們所說的好萊塢的僵屍電影似乎是將這一範疇縮小了。
曾經執導過《活死人》經典三部曲的恐怖電影大師Geogre A. Romero。距離上一次染指僵屍題材已有20年了,多年來大批的擁躉下·們一直盼望著他能夠再將僵屍搬上銀幕。直到今天願望實現了,一場全新的恐怖冒險即將拉開序幕……,然而,在這20年的時間裡,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僵屍似乎也有了進化。在本片中,僵屍不僅僅是一群行屍走肉了,他們在影片中變得有思想,懂得如何組織和交流,簡直就和活著的人類沒有多少的區別。其實,早在2004年另一部僵屍題材的影片《Shaun OF The Dead》中,僵屍們便已經開始進化,和人類沒有什麼區別了。在那部影片中,僵屍們最後不但和人類共同生活,還和主人公Shaun成為了朋友。看來,智慧化、人性化的僵屍將成為未來僵屍電影的發展方向。科技在進步,電影在進步,僵屍也要進步,這真應了當今最流行的一個詞:「與時俱進」呀。
影片中人們被僵屍們困在了圍城中,而殭屍們在外面自由自在的遊蕩。在圍城中的人用各種低下的行為來麻痺自己:賭博、人肉交易、毒品等等。實際上,那裡的人們已經變成了和僵屍一樣的行屍走肉,而他們甚至比真正的僵屍還要可悲,因為真正的僵屍尚可以在外面自由自在,而他們只能被困在圍城中。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這樣的僵屍,他們是一群可悲的僵屍。請注意,殭屍就在你我身邊。
導演在技術上或視覺的講究,可說非常的謹慎,而導演一直將新的東西帶入鏡頭,傳導給我們,而本片我個人覺的莫過於僵屍能獨自思考和有溝通的能力這方面,雖然在《Shaun OF The Dead》就有這樣的僵屍出現,不過本片更是將他完全的放大和突顯出,可是卻讓我覺得有點不過妥當,“僵屍"本身就是謬論,本來就是違背科學常理的東西,僵屍本就是一個屍體,沒有生命機能也沒有活動能力的肉體,而他們可能因為某種因素導致他們身體復活,如:某種輻射導致屍體復活還是病毒傳染等等方式,而行成為一個活死人,照理來說,因該是不可能有腦部活動的跡象和能力,大只有大腦控制行動的簡單指令,如果真的向片中說詮釋的可以團隊溝通和組織能力,我相信,那跟活人有什麼兩樣,那”死”只不過是一個過程罷了!是不就沒有過世的恐懼和危機,反正都可以成為活死人!
有趣的是看Geogre A. Romero的僵屍片,通常可以在電影裡看到一些當下社會的縮影和暗喻,如在1968年,Geogre A. Romero所拍攝了影片《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劇中所呈現出的殺戮感,寫照出當時美國社會對越南戰爭的社會反應。失去人性兇暴慘忍的僵屍,和拿著武器幹掉僵屍而獲得極度快感的自衛民眾,則是清楚的描寫出當時美國頹廢的精神世界。第二部作品「Dwan of the dead」中以巨大賣場為舞台,和人滿為患的僵屍群展開長期的抗爭本作品則是針對當時美國在越南戰爭之後,獲得表面上安定祥和的消費社會,但心靈深處卻依舊是頹廢無助,做出了反諷的效果。到了第三部作品「Day of the dead」,僵屍已經蔓延到全世界每個角落,存活下來的人只剩下無助和絕望,這是反映出在環境破壞與核威脅之下,對未來失去信心的80年代表徵。
而本片「Land of the dead」中呈現出一個一座具有牢固圍牆防禦的城市裡,僵屍們無法進入,只得在外面的廢墟中遊蕩。在這座人口不多的小城中,人類也絲毫不忘地延續著以往的體制,少數富有和強權的人試圖保持過去奢華的生活,在城中建起高塔住宅以顯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這也是人類統治階級的最後城堡,而似乎很隱約的看出這是諷刺美國布希政府,而其中行動緩慢而以最原始的方式進行殺戮的僵屍們,有似乎在隱涉中東國家的恐部分子,雖然"僵屍"是行動緩慢比較好爆頭的動物,但是他們團結,一心不顧死活要佔領土地吃人肉。而人類卻儘管腦袋和行動都靈活,又有高級武器可以用,但是不團結而且自私自利,所以老是被“僵屍"趕著跑。導演在這部電影裏還是藏有很深的暗喻啊!正因為「George A. Romero」的僵屍電影和時代的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才能夠與觀眾產生一樣的共鳴。
本片的視覺效果部分可說是僵屍片的頂端的,不管是僵屍的造型或是攻擊人類的血腥畫面,可說是讓人大嘆科技的偉大,從以前的僵屍片,將人用殘白的化妝和僵硬的肢體動作來詮釋到近幾年來的電腦動畫科技輔助下,讓僵屍片的品質大大提升,本片血腥程度一貫維持導演George A. Romero歷年來的風格,以寫實和慘忍不人道為主軸,本片來一直講究僵屍腐爛的程度和血腥畫面的處理,因為人死後,在復活,時間的考量和計算下,相對的腐爛的肉體更要是講究,讓僵屍看起來更有說服力,而血腥畫面也是讓人津津樂道,其中有一幕,被外國影評家說為最美麗的僵屍進食畫面,就是在一個黑暗的軍藥庫內,很黑暗,而主角將手電筒一打開,赫然發現裡面都是僵屍而且都在吃人肉的畫面,黑暗的空間唯有手電筒的光線範圍,很緩慢的照在靜靜享用人肉的僵屍身上,有點像30年代的恐怖片,閃爍的光源,而對比的陰影,加上鮮紅色的血水,黑暗恐怖另類的美學在本片被詮釋的淋漓盡致!
數量日益壯大的活死人已經將腳步逐漸踏遍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絕大多數的人類都無法倖免地遭受著恐怖僵屍們的瘋狂攻擊,世界各地,屍體遍地,血流成河,慘不忍睹。唯有最後倖存的一批人類,依然在城市的某個角落裡與成群前來進攻的僵屍們做著殊死的搏鬥。
這些人類的最後倖存者們,勇敢地團結在一起,不但公路和各個街口設置了阻擋僵屍隊伍前進的路障,還找來各式武器,欲與這些凶殘的噬人怪物們決一死戰。另外,人類倖存者的代表之一,帶領他的夥伴們駕駛著一輛名為「死亡帳單」的巨型坦克也前來助戰,這輛龐然大物,週身佈滿了各式的武器,包括威力巨大的機槍和火炮等。但在他們用之與潮水般湧來的僵屍苦戰的時候,一個幾近瘋狂的精神病人卻取得了「死亡帳單」的操縱權,在他手裡,這輛威力巨大的坦克轉瞬間成了破壞城市的工具,甚至是這個瘋子的玩具。
同時面對僵屍與瘋人雙重考驗的人們,如何處理眼前如此棘手的局面?他們能保住性命嗎?還是最終淪為僵屍的同伴?
觀後感:
這幾年,僵屍片可說項雨後春筍般的推出,也可看出人們對僵屍片受歡迎的程度,如前幾年的「28Later-二八天毀滅倒數」或是以電玩轉為電影的惡靈古堡和死亡鬼屋,以及重拍的「Dawn Of The Dead」等等,僵屍一直以來都是好萊塢的一線明星,它與科學怪人、吸血鬼和狼人等一起構成了好萊塢恐怖影片的中堅力量。美國人似乎對僵屍有著特殊的愛好,以至於這種愛好最終影響到了香港人,使得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也刮起了一陣僵屍電影的狂潮。現在,僵屍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恐怖片明星。
其實,有關僵屍的傳說由來已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就有關於僵屍的記載,到了15世紀,歐洲教會開始承認世界上存在有僵屍。在中國,茅山道士和僵屍的故事在唐朝就已經流傳廣泛了。從廣意的角度來說,木乃伊和吸血鬼應該也屬於僵屍的範圍,但目前我們所說的好萊塢的僵屍電影似乎是將這一範疇縮小了。
曾經執導過《活死人》經典三部曲的恐怖電影大師Geogre A. Romero。距離上一次染指僵屍題材已有20年了,多年來大批的擁躉下·們一直盼望著他能夠再將僵屍搬上銀幕。直到今天願望實現了,一場全新的恐怖冒險即將拉開序幕……,然而,在這20年的時間裡,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僵屍似乎也有了進化。在本片中,僵屍不僅僅是一群行屍走肉了,他們在影片中變得有思想,懂得如何組織和交流,簡直就和活著的人類沒有多少的區別。其實,早在2004年另一部僵屍題材的影片《Shaun OF The Dead》中,僵屍們便已經開始進化,和人類沒有什麼區別了。在那部影片中,僵屍們最後不但和人類共同生活,還和主人公Shaun成為了朋友。看來,智慧化、人性化的僵屍將成為未來僵屍電影的發展方向。科技在進步,電影在進步,僵屍也要進步,這真應了當今最流行的一個詞:「與時俱進」呀。
影片中人們被僵屍們困在了圍城中,而殭屍們在外面自由自在的遊蕩。在圍城中的人用各種低下的行為來麻痺自己:賭博、人肉交易、毒品等等。實際上,那裡的人們已經變成了和僵屍一樣的行屍走肉,而他們甚至比真正的僵屍還要可悲,因為真正的僵屍尚可以在外面自由自在,而他們只能被困在圍城中。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這樣的僵屍,他們是一群可悲的僵屍。請注意,殭屍就在你我身邊。
導演在技術上或視覺的講究,可說非常的謹慎,而導演一直將新的東西帶入鏡頭,傳導給我們,而本片我個人覺的莫過於僵屍能獨自思考和有溝通的能力這方面,雖然在《Shaun OF The Dead》就有這樣的僵屍出現,不過本片更是將他完全的放大和突顯出,可是卻讓我覺得有點不過妥當,“僵屍"本身就是謬論,本來就是違背科學常理的東西,僵屍本就是一個屍體,沒有生命機能也沒有活動能力的肉體,而他們可能因為某種因素導致他們身體復活,如:某種輻射導致屍體復活還是病毒傳染等等方式,而行成為一個活死人,照理來說,因該是不可能有腦部活動的跡象和能力,大只有大腦控制行動的簡單指令,如果真的向片中說詮釋的可以團隊溝通和組織能力,我相信,那跟活人有什麼兩樣,那”死”只不過是一個過程罷了!是不就沒有過世的恐懼和危機,反正都可以成為活死人!
有趣的是看Geogre A. Romero的僵屍片,通常可以在電影裡看到一些當下社會的縮影和暗喻,如在1968年,Geogre A. Romero所拍攝了影片《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劇中所呈現出的殺戮感,寫照出當時美國社會對越南戰爭的社會反應。失去人性兇暴慘忍的僵屍,和拿著武器幹掉僵屍而獲得極度快感的自衛民眾,則是清楚的描寫出當時美國頹廢的精神世界。第二部作品「Dwan of the dead」中以巨大賣場為舞台,和人滿為患的僵屍群展開長期的抗爭本作品則是針對當時美國在越南戰爭之後,獲得表面上安定祥和的消費社會,但心靈深處卻依舊是頹廢無助,做出了反諷的效果。到了第三部作品「Day of the dead」,僵屍已經蔓延到全世界每個角落,存活下來的人只剩下無助和絕望,這是反映出在環境破壞與核威脅之下,對未來失去信心的80年代表徵。
而本片「Land of the dead」中呈現出一個一座具有牢固圍牆防禦的城市裡,僵屍們無法進入,只得在外面的廢墟中遊蕩。在這座人口不多的小城中,人類也絲毫不忘地延續著以往的體制,少數富有和強權的人試圖保持過去奢華的生活,在城中建起高塔住宅以顯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這也是人類統治階級的最後城堡,而似乎很隱約的看出這是諷刺美國布希政府,而其中行動緩慢而以最原始的方式進行殺戮的僵屍們,有似乎在隱涉中東國家的恐部分子,雖然"僵屍"是行動緩慢比較好爆頭的動物,但是他們團結,一心不顧死活要佔領土地吃人肉。而人類卻儘管腦袋和行動都靈活,又有高級武器可以用,但是不團結而且自私自利,所以老是被“僵屍"趕著跑。導演在這部電影裏還是藏有很深的暗喻啊!正因為「George A. Romero」的僵屍電影和時代的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才能夠與觀眾產生一樣的共鳴。
本片的視覺效果部分可說是僵屍片的頂端的,不管是僵屍的造型或是攻擊人類的血腥畫面,可說是讓人大嘆科技的偉大,從以前的僵屍片,將人用殘白的化妝和僵硬的肢體動作來詮釋到近幾年來的電腦動畫科技輔助下,讓僵屍片的品質大大提升,本片血腥程度一貫維持導演George A. Romero歷年來的風格,以寫實和慘忍不人道為主軸,本片來一直講究僵屍腐爛的程度和血腥畫面的處理,因為人死後,在復活,時間的考量和計算下,相對的腐爛的肉體更要是講究,讓僵屍看起來更有說服力,而血腥畫面也是讓人津津樂道,其中有一幕,被外國影評家說為最美麗的僵屍進食畫面,就是在一個黑暗的軍藥庫內,很黑暗,而主角將手電筒一打開,赫然發現裡面都是僵屍而且都在吃人肉的畫面,黑暗的空間唯有手電筒的光線範圍,很緩慢的照在靜靜享用人肉的僵屍身上,有點像30年代的恐怖片,閃爍的光源,而對比的陰影,加上鮮紅色的血水,黑暗恐怖另類的美學在本片被詮釋的淋漓盡致!
2007/11/09
Sin City(2005)- (台譯: 萬惡城市)觀後感
想在罪惡之城裡生存嗎?這裡暴戾橫行,魚龍混雜,罪惡盤踞在黑暗的街區,幫派肆虐腐敗著整座城市,這裡沒有法律的公平,有的只有勢力和卑鄙的較量,警察從不執行法律,他們是法律的破壞者和罪惡的根源。想在罪惡之城裡生存嗎?那就要學會暴力,學會圓滑,學會對敵人決不手軟,學會對所有的侵犯睚眥必報,以牙還牙。能夠在這裡生存下來的人都是狠角色,他們都擁有著冷酷的心腸和堅硬的拳頭,擁有著警惕的嗅覺和敏捷的身手。
劇情簡介:
故事一:罪城。
馬弗(米基·洛克 飾)面貌醜陋,肢體粗硬,加上暴躁無常的脾氣,許多人都對他敬而遠之,一天他偶遇容貌秀美的女孩葛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溫暖的愛情在這對美女和野獸之間萌生了。她給了他從未感覺過的溫暖和理解,他也下決心因為她而改變自己,並不惜犧牲一切代價來保護她的安全。然而在一段最恬靜的睡眠之後,醒來的馬弗發現自己已經無法挽留這一生只一次的真情,躺在身邊的她已經被人謀殺,而他則面臨著殺人兇手的指控,馬弗的心再次被憤怒和復仇的火焰點燃,他要瘋狂報復,找出殺害自己愛人的兇手。
故事二:狙殺。
迪懷特(克裡夫·歐文)外表冷漠,內心卻充滿著激情,他算得上是這個城市的異類,也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人。他受雇保護自己所在街區的幾名街頭女郎,而在她們中間,就有著他一直瘋狂愛著的雪莉。然而有一天,有暴力傾向的變態警探傑奇(班尼西歐迪特洛 飾)襲擊了雪莉,也讓迪懷特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當妓女幫派中的另一名妓女再次遭到傑奇的襲擊,迪懷特絕對出手,尋找機會幹掉這名腐敗的警察。
故事三:黃雜種。哈迪(布魯斯·威利 飾)也許是唯一盡忠職守的警察,然而現在他也之後最後一小時了,年齡讓他不得不告別這黑暗城市中的執法,成為被這黑暗吞噬的一分子。在警察生涯的最後一小時,哈迪接到情報,黑道參議院的兒子綁架了鋼管舞舞女南茜(潔西卡艾芭 飾),這個可憐的女孩凶多吉少。儘管哈迪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而且他也許要在這次任務的執行中就要離職,他還是決心將南茜從這個無法無天的性罪犯手中救出來,於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單槍匹馬進入黑幫領地。
觀後感:
影片由三個快意情仇的故事組成,或者可以說是一個英雄美人故事的三個變奏。這裡的英雄不是傳統概念中的英雄,嚴重的暴力傾向是他們的共同特徵。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暴力由此在相對符合邏輯的途徑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渲洩。
影片結構上明顯受《黑色追擊令Pulp Fiction》的影響(本片導演與昆汀可謂是CULT味相投):三個故事自成一體,又相互聯繫,各個故事的主角都在別的故事中短暫出場,不過不會因此影響那個故事的進程,其實我個人認為,是否需要各個故事的主角都在其他故事中出現,我到覺得無所謂,或許導演想力用一點點的相關聯,讓整個故事更有連續性或是附帶性,每個故事的內容其實都差不多,無非是某位同志為了自己心中所愛,而去殺人或保護人。當然,殺人和保護人是相互依存的:殺人是為了保護人,為了保護人就要殺人,不管是殺別人還是殺自己。從結構來看也並不複雜,因為三個故事之間雖然有人物的交叉,但這種交叉並沒有明確的時間先後,所以三個故事以怎樣的順序發生都無所謂。導演這樣所做的,就是分別在片頭片尾加上同一個殺手的行動,使得電影有種整體的感覺。作為罪惡之城的隱喻,與三個故事中歇斯底里的主人公鮮明對比的,一位詩人(奈許哈奈特飾演)般溫文爾雅的職業殺手分別出現故事的首尾。三個故事皆沿襲了好萊塢經典的敘事方式,線性敘事完整而清晰,故事由因果關係推動,直到最後封閉性的故事結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並無新意。
這是一部根據同名漫畫改編的黑白電影,勞勃羅瑞格茲謙遜地在導演欄上將自己的名字列在原漫畫作家法蘭克米勒之下。從影片的影像效果來講,本片不是《蜘蛛人》、《蝙蝠俠》那類的漫畫電影,準確地說它是一部電影漫畫。漫畫電影通常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實,特別是現在好萊塢漫畫英雄開始走平民化路線,一夜之間,這些飛簷走壁、懲惡扶弱的大俠們跌落人間,跟我們普通人一樣也會痛苦猶豫、彷徨無助。而本片追求的卻是漫畫的真實,影片的高反差布光照成高對比度的黑白影像,強烈風格化的漫畫效果。當然,由於影片的電腦合成製作,這些光亮並非全來自現實的光源,有些只不過是電腦後期製作的效果。影片中偶然出現的局部染色,確實產生出其不意的驚艷效果。
本片觀賞性很強的一點,就在於兩個小時之類絕無冷場,讓觀眾的神經時刻保持興奮狀態,到影片結束了還恨時間太短。本片也完全忠實原漫畫的造型,把畫面框架原封不動般上銀幕,讓每一幕畫面猶如漫畫般華麗及爆炸力,讓人驚訝的是,看過漫畫的人,會發現連電影角色的造型或是外貌,簡直跟漫畫內的角色一模一樣,漫畫愛好者們怎能不欣喜若狂?每段故事內部的敘事非常簡練乾脆,不少轉折讓人驚奇而不覺零亂,快速前進的節奏也沒有給人倉促或者堆砌的感覺。
片子使用黑白兩色,不,實際上還有被渲染極致的紅和黃,綠。無論是血紅的天空,金黃色的怪物,還是碧綠的美人雙眸,在黑、灰與白的純色世界裡,都更顯得氣勢逼人。除了能夠完全擬合漫畫原著的雙色世界,這樣做還有幾個好處——在不丟失視覺衝擊的前提下,適度降低暴力血腥的為觀眾帶來的負面效果,甚至讓某些血腥鏡頭顯得相當幽默。影片風格張揚地渲染了原漫畫作品「以暴易暴」的主題,畫面極盡殘暴。在對抗過程中,落敗者被對手以各種殘酷的方式在身體的任意部分進行撕裂、切割、粉碎……場面令人作嘔。也許是考慮到了觀眾的承受能力,或者說人類的承受能力,影片對極度的暴力畫面進行了剪影處理,噴泉般四下飛濺的鮮血也化成了白色液體。即使如此,只要觀眾意識到那飽受摧殘的是人類的血肉之軀,心理與生理上還是會產生異樣的感覺。
個人對本片的評價非常得高,Sin City完全忠實原漫畫的造型,把畫面框架原封不動般上銀幕,輔以出色的特技和背景音樂,變本加厲的表現暴力來滿足天生本狂的人性,視覺效果和黑色暴力元素,就讓我欣喜若狂,垂直落下的雨點和急速升起的虛擬鏡頭將整個黑夜城市化作 Sin City 幾個血紅的字母。孤獨、迷離,愛情與原始慾望之都,它用暴力的電影語言和獨特的影像方式告訴我們,既《追殺比爾Kill Bill》《黑色追擊令Pulp Fiction》後,這部將是我心目中2005年介於cult與entertainment之間近乎完美的一部電影!!I love it!
劇情簡介:
故事一:罪城。
馬弗(米基·洛克 飾)面貌醜陋,肢體粗硬,加上暴躁無常的脾氣,許多人都對他敬而遠之,一天他偶遇容貌秀美的女孩葛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溫暖的愛情在這對美女和野獸之間萌生了。她給了他從未感覺過的溫暖和理解,他也下決心因為她而改變自己,並不惜犧牲一切代價來保護她的安全。然而在一段最恬靜的睡眠之後,醒來的馬弗發現自己已經無法挽留這一生只一次的真情,躺在身邊的她已經被人謀殺,而他則面臨著殺人兇手的指控,馬弗的心再次被憤怒和復仇的火焰點燃,他要瘋狂報復,找出殺害自己愛人的兇手。
故事二:狙殺。
迪懷特(克裡夫·歐文)外表冷漠,內心卻充滿著激情,他算得上是這個城市的異類,也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人。他受雇保護自己所在街區的幾名街頭女郎,而在她們中間,就有著他一直瘋狂愛著的雪莉。然而有一天,有暴力傾向的變態警探傑奇(班尼西歐迪特洛 飾)襲擊了雪莉,也讓迪懷特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當妓女幫派中的另一名妓女再次遭到傑奇的襲擊,迪懷特絕對出手,尋找機會幹掉這名腐敗的警察。
故事三:黃雜種。哈迪(布魯斯·威利 飾)也許是唯一盡忠職守的警察,然而現在他也之後最後一小時了,年齡讓他不得不告別這黑暗城市中的執法,成為被這黑暗吞噬的一分子。在警察生涯的最後一小時,哈迪接到情報,黑道參議院的兒子綁架了鋼管舞舞女南茜(潔西卡艾芭 飾),這個可憐的女孩凶多吉少。儘管哈迪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而且他也許要在這次任務的執行中就要離職,他還是決心將南茜從這個無法無天的性罪犯手中救出來,於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單槍匹馬進入黑幫領地。
觀後感:
影片由三個快意情仇的故事組成,或者可以說是一個英雄美人故事的三個變奏。這裡的英雄不是傳統概念中的英雄,嚴重的暴力傾向是他們的共同特徵。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暴力由此在相對符合邏輯的途徑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渲洩。
影片結構上明顯受《黑色追擊令Pulp Fiction》的影響(本片導演與昆汀可謂是CULT味相投):三個故事自成一體,又相互聯繫,各個故事的主角都在別的故事中短暫出場,不過不會因此影響那個故事的進程,其實我個人認為,是否需要各個故事的主角都在其他故事中出現,我到覺得無所謂,或許導演想力用一點點的相關聯,讓整個故事更有連續性或是附帶性,每個故事的內容其實都差不多,無非是某位同志為了自己心中所愛,而去殺人或保護人。當然,殺人和保護人是相互依存的:殺人是為了保護人,為了保護人就要殺人,不管是殺別人還是殺自己。從結構來看也並不複雜,因為三個故事之間雖然有人物的交叉,但這種交叉並沒有明確的時間先後,所以三個故事以怎樣的順序發生都無所謂。導演這樣所做的,就是分別在片頭片尾加上同一個殺手的行動,使得電影有種整體的感覺。作為罪惡之城的隱喻,與三個故事中歇斯底里的主人公鮮明對比的,一位詩人(奈許哈奈特飾演)般溫文爾雅的職業殺手分別出現故事的首尾。三個故事皆沿襲了好萊塢經典的敘事方式,線性敘事完整而清晰,故事由因果關係推動,直到最後封閉性的故事結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並無新意。
這是一部根據同名漫畫改編的黑白電影,勞勃羅瑞格茲謙遜地在導演欄上將自己的名字列在原漫畫作家法蘭克米勒之下。從影片的影像效果來講,本片不是《蜘蛛人》、《蝙蝠俠》那類的漫畫電影,準確地說它是一部電影漫畫。漫畫電影通常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實,特別是現在好萊塢漫畫英雄開始走平民化路線,一夜之間,這些飛簷走壁、懲惡扶弱的大俠們跌落人間,跟我們普通人一樣也會痛苦猶豫、彷徨無助。而本片追求的卻是漫畫的真實,影片的高反差布光照成高對比度的黑白影像,強烈風格化的漫畫效果。當然,由於影片的電腦合成製作,這些光亮並非全來自現實的光源,有些只不過是電腦後期製作的效果。影片中偶然出現的局部染色,確實產生出其不意的驚艷效果。
本片觀賞性很強的一點,就在於兩個小時之類絕無冷場,讓觀眾的神經時刻保持興奮狀態,到影片結束了還恨時間太短。本片也完全忠實原漫畫的造型,把畫面框架原封不動般上銀幕,讓每一幕畫面猶如漫畫般華麗及爆炸力,讓人驚訝的是,看過漫畫的人,會發現連電影角色的造型或是外貌,簡直跟漫畫內的角色一模一樣,漫畫愛好者們怎能不欣喜若狂?每段故事內部的敘事非常簡練乾脆,不少轉折讓人驚奇而不覺零亂,快速前進的節奏也沒有給人倉促或者堆砌的感覺。
片子使用黑白兩色,不,實際上還有被渲染極致的紅和黃,綠。無論是血紅的天空,金黃色的怪物,還是碧綠的美人雙眸,在黑、灰與白的純色世界裡,都更顯得氣勢逼人。除了能夠完全擬合漫畫原著的雙色世界,這樣做還有幾個好處——在不丟失視覺衝擊的前提下,適度降低暴力血腥的為觀眾帶來的負面效果,甚至讓某些血腥鏡頭顯得相當幽默。影片風格張揚地渲染了原漫畫作品「以暴易暴」的主題,畫面極盡殘暴。在對抗過程中,落敗者被對手以各種殘酷的方式在身體的任意部分進行撕裂、切割、粉碎……場面令人作嘔。也許是考慮到了觀眾的承受能力,或者說人類的承受能力,影片對極度的暴力畫面進行了剪影處理,噴泉般四下飛濺的鮮血也化成了白色液體。即使如此,只要觀眾意識到那飽受摧殘的是人類的血肉之軀,心理與生理上還是會產生異樣的感覺。
個人對本片的評價非常得高,Sin City完全忠實原漫畫的造型,把畫面框架原封不動般上銀幕,輔以出色的特技和背景音樂,變本加厲的表現暴力來滿足天生本狂的人性,視覺效果和黑色暴力元素,就讓我欣喜若狂,垂直落下的雨點和急速升起的虛擬鏡頭將整個黑夜城市化作 Sin City 幾個血紅的字母。孤獨、迷離,愛情與原始慾望之都,它用暴力的電影語言和獨特的影像方式告訴我們,既《追殺比爾Kill Bill》《黑色追擊令Pulp Fiction》後,這部將是我心目中2005年介於cult與entertainment之間近乎完美的一部電影!!I love it!
2007/11/08
Kalifornia(1993)-(台譯:加州殺手)觀後感
劇情簡介:
布賴恩,一位新聞工作者以對連環殺手的迷戀,說服他的女朋友,攝影師凱利,採取旅行對加州通過阿肯色和得克薩斯參觀著名美國人謀殺站點以便他能寫書在主題。他想找人和他們和分享燃料費用,於是刊登廣告想找幾個同伴。於是失業的前囚犯薛立和他沒頭腦的少年女朋友愛利斯角落回應。在途中凱利煩惡他們笨拙,而且過著糜爛及垃圾般的生活方式,但男朋友布賴恩堅持認為他們為最佳選擇。一路上他們拜訪了各個犯案現場,就在布萊恩處心積慮推敲出這些殺人狂的動機時,最殘暴的殺手原來一直在他身邊…
或許你萬萬沒想到,恐怖的殺人魔如此凶殘及無血,但你更沒想到他會出現在你身邊!
觀後感:
90 年代美國參與了風流韻事以它自己的虛無主義。有對凝望的被痲痺的迷戀入它增長的社會無政府狀態的面孔並且混亂和在這之中連環殺手成為了放置在門之外瘋狂的標誌。
由著名MV導演多明尼克薛納在1993年初執導筒的作品《Kalifornia加州殺手》,可謂90年代最被忽視的傑作之一,本片大膽的題材與新穎的風格,在非主流片商的包裝發行下,雖然獲得部分影評人的大力推薦,卻未能獲得大眾的青睞,主演本片的卡司如布萊德彼特、大衛杜考夫尼、茱麗葉露易絲等,在當時都還是亟欲出頭的二線新星,對觀眾的吸引力不可同日而語,然而他們在片中的表現不但不顯生澀,反而發揮出猶勝於他們躋身主流影壇後的戲感,個個有令人過目難忘的演出,尤其是布萊德彼特不計形象的放浪詮釋,相信必會引起迷姐迷妹們一陣驚呼。
當然現在回頭來看本片,除了你欣賞當時還是2線演員的新生代,像布萊德比特和大為杜考夫尼,還能發覺體會到美國的無政府主義的病態,和讓人荒心恐恐的恐怖主義,紛紛在電影上,傳敘他們的王道及精神,從90年代初的讓人恐懼的食人魔《沉默羔羊》和利用殺人為藝術的《火線追擊另SE7EN》或則是性虐待和未成年性關係的《8厘米》等等殺人魔的電影,像雨後春筍般的一部一部的出現,而反映著現實的黑暗面,通常這類電影,都將殺人魔的身分,塑造成真實的身分或是以社會真實殺人事件為藍本,使得電影讓人更為真實感,是一種警惕的效果還是反映社會上就是真的如此,而政府是否重視社會的邊邊角角,或者是否了解事情的嚴重性還是只是衛道人士的夢靨!台灣也是如此,之前的保險員分屍案到更早之前的箱屍案,都是讓我們擔心和害怕的!!
如果你喜歡這類型的電影,那你又怎能漏掉這部開狂暴風氣之先卻未得到應有重視的類型鉅作呢﹖
本片導演他秉持一貫對視覺呈現的精緻要求,讓成本不高的獨立製片《加州殺手》雖然沒有特效或大場面撐腰,全片卻仍佈滿講究的光影處理、陰森中帶點淒美韻味的取景、以及令人演睛一亮的運鏡與剪接手法,這些美術與技巧上的成就多少提升《加州殺手》的整體質感,一掃一般人對獨立製片因缺乏資金而略感粗糙的疑慮。
他也沒有把《加州殺手》拍成又一部以娛樂效果掛帥的傳統驚悚片,而是把工夫花在徐徐運釀影片的不安氣氛,同時用心地經營角色的性格轉折,讓整部電影的劇情愈發展愈令人好奇,殘暴的畫面也愈演愈烈,之後終於結束在觀眾在道德上所能承受的頂點,卻留下了更令人心寒的意涵…
本片與一般變態殺人影片在意涵上最大的不同點,便是它對所謂"心理分析"的質疑,甚至該說是以一種嘲弄的態度,來看此類型影片中對殺人狂的動機追究,本片提出的是一個 "純粹邪惡"Pure Evil的論點,藉由片中一個對暴力有莫名好奇與憧憬的記者,以及一個並非因昔日創傷而嗜好殺戮的莽漢,交錯鋪陳出本片對暴力因子所持的"宿命論"觀點(Natural Born Killer!?),也試圖點出人性底層對暴力行為的著迷嚮往(這也不正解釋了市場中充斥暴力電影,或 "變態殺人影展"對觀眾充滿吸引力的原因!?)
當然這樣的論調對保守或衛道人士而言簡直是一大忤逆,他們積極強調廢除死刑並將變態狂視為需要幫助的心理創傷病患,這樣的人道態度竟成了本片斗膽挑戰諷刺的對象,會遭來兩極化的評價也就可想而知了。除了對暴力的見解外,《加州殺手》也藉由這趟橫跨全美象徵圓夢之旅的公路歷程,戳破了所謂"美國夢"的理想迷思,片中所有為了編織這個夢而付諸實行的角色都換來了慘痛的代價,片尾弱智少女的最後留言,為這容不下純真與夢想的社會下了悲慟的註解,也許你會覺得本片的意識形態過度悲觀,卻無法否認這是次有力的控訴!
的確,以變態殺人狂為題材的電影實在太多了!但若能像《加州殺手》這樣兼具娛樂性與內涵,編導演各方面均有傑出表現,那個人真的不介意再多看個幾部。
布賴恩,一位新聞工作者以對連環殺手的迷戀,說服他的女朋友,攝影師凱利,採取旅行對加州通過阿肯色和得克薩斯參觀著名美國人謀殺站點以便他能寫書在主題。他想找人和他們和分享燃料費用,於是刊登廣告想找幾個同伴。於是失業的前囚犯薛立和他沒頭腦的少年女朋友愛利斯角落回應。在途中凱利煩惡他們笨拙,而且過著糜爛及垃圾般的生活方式,但男朋友布賴恩堅持認為他們為最佳選擇。一路上他們拜訪了各個犯案現場,就在布萊恩處心積慮推敲出這些殺人狂的動機時,最殘暴的殺手原來一直在他身邊…
或許你萬萬沒想到,恐怖的殺人魔如此凶殘及無血,但你更沒想到他會出現在你身邊!
觀後感:
90 年代美國參與了風流韻事以它自己的虛無主義。有對凝望的被痲痺的迷戀入它增長的社會無政府狀態的面孔並且混亂和在這之中連環殺手成為了放置在門之外瘋狂的標誌。
由著名MV導演多明尼克薛納在1993年初執導筒的作品《Kalifornia加州殺手》,可謂90年代最被忽視的傑作之一,本片大膽的題材與新穎的風格,在非主流片商的包裝發行下,雖然獲得部分影評人的大力推薦,卻未能獲得大眾的青睞,主演本片的卡司如布萊德彼特、大衛杜考夫尼、茱麗葉露易絲等,在當時都還是亟欲出頭的二線新星,對觀眾的吸引力不可同日而語,然而他們在片中的表現不但不顯生澀,反而發揮出猶勝於他們躋身主流影壇後的戲感,個個有令人過目難忘的演出,尤其是布萊德彼特不計形象的放浪詮釋,相信必會引起迷姐迷妹們一陣驚呼。
當然現在回頭來看本片,除了你欣賞當時還是2線演員的新生代,像布萊德比特和大為杜考夫尼,還能發覺體會到美國的無政府主義的病態,和讓人荒心恐恐的恐怖主義,紛紛在電影上,傳敘他們的王道及精神,從90年代初的讓人恐懼的食人魔《沉默羔羊》和利用殺人為藝術的《火線追擊另SE7EN》或則是性虐待和未成年性關係的《8厘米》等等殺人魔的電影,像雨後春筍般的一部一部的出現,而反映著現實的黑暗面,通常這類電影,都將殺人魔的身分,塑造成真實的身分或是以社會真實殺人事件為藍本,使得電影讓人更為真實感,是一種警惕的效果還是反映社會上就是真的如此,而政府是否重視社會的邊邊角角,或者是否了解事情的嚴重性還是只是衛道人士的夢靨!台灣也是如此,之前的保險員分屍案到更早之前的箱屍案,都是讓我們擔心和害怕的!!
如果你喜歡這類型的電影,那你又怎能漏掉這部開狂暴風氣之先卻未得到應有重視的類型鉅作呢﹖
本片導演他秉持一貫對視覺呈現的精緻要求,讓成本不高的獨立製片《加州殺手》雖然沒有特效或大場面撐腰,全片卻仍佈滿講究的光影處理、陰森中帶點淒美韻味的取景、以及令人演睛一亮的運鏡與剪接手法,這些美術與技巧上的成就多少提升《加州殺手》的整體質感,一掃一般人對獨立製片因缺乏資金而略感粗糙的疑慮。
他也沒有把《加州殺手》拍成又一部以娛樂效果掛帥的傳統驚悚片,而是把工夫花在徐徐運釀影片的不安氣氛,同時用心地經營角色的性格轉折,讓整部電影的劇情愈發展愈令人好奇,殘暴的畫面也愈演愈烈,之後終於結束在觀眾在道德上所能承受的頂點,卻留下了更令人心寒的意涵…
本片與一般變態殺人影片在意涵上最大的不同點,便是它對所謂"心理分析"的質疑,甚至該說是以一種嘲弄的態度,來看此類型影片中對殺人狂的動機追究,本片提出的是一個 "純粹邪惡"Pure Evil的論點,藉由片中一個對暴力有莫名好奇與憧憬的記者,以及一個並非因昔日創傷而嗜好殺戮的莽漢,交錯鋪陳出本片對暴力因子所持的"宿命論"觀點(Natural Born Killer!?),也試圖點出人性底層對暴力行為的著迷嚮往(這也不正解釋了市場中充斥暴力電影,或 "變態殺人影展"對觀眾充滿吸引力的原因!?)
當然這樣的論調對保守或衛道人士而言簡直是一大忤逆,他們積極強調廢除死刑並將變態狂視為需要幫助的心理創傷病患,這樣的人道態度竟成了本片斗膽挑戰諷刺的對象,會遭來兩極化的評價也就可想而知了。除了對暴力的見解外,《加州殺手》也藉由這趟橫跨全美象徵圓夢之旅的公路歷程,戳破了所謂"美國夢"的理想迷思,片中所有為了編織這個夢而付諸實行的角色都換來了慘痛的代價,片尾弱智少女的最後留言,為這容不下純真與夢想的社會下了悲慟的註解,也許你會覺得本片的意識形態過度悲觀,卻無法否認這是次有力的控訴!
的確,以變態殺人狂為題材的電影實在太多了!但若能像《加州殺手》這樣兼具娛樂性與內涵,編導演各方面均有傑出表現,那個人真的不介意再多看個幾部。
2007/11/06
Fight Club(1999)- (台譯:鬥陣俱樂部)觀後感
《鬥陣俱樂部》的確是一部暴力的電影 。
劇情簡介:
本片的主要人物只有三個:傑克(演American X History的愛德華諾頓飾演)、泰勒(身材好不行的布萊德比特飾演)和瑪拉(海倫娜寶漢卡特飾演),一個白領職員、一個肥皂製造商、一個偷賣衣服為生的女煙鬼。
影片的劇情也不複雜:患有失眠症的傑克因一次參加睪丸癌治療團體後不再失眠,於是對參加各種疾病治療團體上了癮,同樣上癮的還有瑪拉,她跟傑克一樣什麼病也沒有,但傑克對她的存在卻極為不安,於是倆人達成了分開參加活動的協議。一次出差中,傑克認識了泰勒,回家時發現公寓離奇地被炸毀,於是他給泰勒打電話並住進了他家。當晚在泰勒的突發奇想下兩個人進行了一場搏擊,竟然感覺非常好,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參加進來,最後泰勒和傑克成立了一個《鬥陣俱樂部》。
因一次偶然,泰勒與瑪拉發生了關係,傑克心有不快卻故作無事。隨著《鬥陣俱樂部》規模與人數的不斷擴大,泰勒開始煽動會員對社會進行破壞,傑克在阻止他時卻震驚地發現:「泰勒」與他是同一個人,於是他拚命地不讓自己製造的破壞計劃實施……
觀後感:
本片導演也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導演大衛·芬奇事拍攝MTV出身的新浪潮的有想法的導演,作為一個拍廣告和MTV出身的導演,大衛·芬奇在對場面調度和鏡頭運用上既保持了觀賞性又極富個性,影片大量運用慢推、急搖或是有如蒼蠅般的視角等靈活的運動鏡頭,與壓抑凝重的偏黑背景形成鮮明對比,包括演員的服裝和造型,其中本片彷彿是布萊德比特的服裝秀般,不管是炫麗的花襯衫或是有形的迷彩褲,加上一個大大的蒼蠅眼鏡,有形的外型,讓男人都為他流口水,更是喜歡服裝設計或對色彩搭配有研究的觀眾,更是一個饗宴,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絕大部分鏡頭皆採用仰拍手法,鏡頭的水平線很少超出人物的頭部,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和言行動作,提高了觀眾的注意力。
影片的剪輯也非常值得一提,雖然鏡頭數很多有快速,大量使用蒙太奇手法拍攝,但段落與段落的過渡仍然十分緊湊流暢,某些地方非常簡潔,如泰勒等威脅政府官員一段,既未交代前因也未交代後果,但觀眾絲毫不會產生疑問。或許,你會覺得導演大衛·芬奇是那種非常固執的人,在這部充滿末世情緒、暴力和大量象徵與暗喻的電影中,他繼《異形3》、《se7en7宗罪》、《心理遊戲》後再次表現了對「黑色」的偏愛:黑色背景、黑色主題、黑色幽默,並由「The Dust Brother」揉合了陰冷、怪異、幽默感和衝擊力的電子搖滾樂加以烘托。但《鬥陣俱樂部》,雖然片常常達138分鐘,以現在商業片或是熱門片來說的話,似乎不符合現在人的速食主義觀念,稍嫌臭長,可是,當你看這部片時,絕不沉悶乏味,它把藝術性、思想性和商業元素近乎無可挑剔地溶合在一起,既有對現代人精神與心理的真誠關注,也有引起影迷足夠尖叫的性感影星、MTV式的影像、暴力場面和笑料。
在敘事上,影片以倒敘展開,每個段落都伴以主人公傑克的自敘與獨白,巧妙地彌補了台詞和影像在敘述上的缺陷,但與那些恪守著常用敘事模式,不是過於坦白就是製造庸俗懸念的好萊塢電影最大的不同還在於,《鬥陣俱樂部》並不低估觀眾的智力,比如說有些段落之間沒有明確的時空順序,設置了一價值與分裂定的「閱讀」障礙,但觀眾只要一回味便能明白來龍去脈,雖然這加大了觀眾的投入與參與意識,不過影片在過了大半之後突然地峰迴路轉告訴觀眾:傑克與「泰勒」是同一個人,這不禁使人與片中的傑克一樣摸不著頭腦,但如果接受了這一情節並由此展開分析的話,只能說傑克在發現真相之前一直在人格嚴重分裂中幻想,而這種程度直達到自己也分不清自己是誰的幻想的原因,只能解釋為這兩種極為對立的價值觀在同一個人身上的交鋒與撕咬。
《鬥陣俱樂部》帶給了我們什麼?社會壓抑下關於人性掙扎的思考?通過暴力手段的反抗和自我解脫的意義?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衝突和抗爭的表現?甚至懷疑了一切既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能有人認為,一部快節奏的MV風格的影片,又充滿了濃重的商業片味道,是無法承載如此之多的思考的,似乎這些思考只能被那些緩慢的、藝術氣息濃重的文藝影片來分擔。其實,這正是此片導演大衛·芬奇的高超之處。在暴力、血腥,以及明快節奏的視覺快感背後,整部影片都提出了發人深省的各種社會現實問題,甚至自認為高明的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式。原諒我這裡用了「自認為高明」這幾個詞語,其實筆者是很佩服大衛·芬奇的,因為他在提出這些問題以及展現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又給我們開了個雙重玩笑。
泰勒的哲學:拋棄一切,才能自由。不在乎失去一切。你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這是一種可怕的煽動性的宣言,我似乎突然明白了為什麼法西斯能夠在德國那樣一個理性的國家裡得逞。理性其實只是一種變相的壓抑,而壓抑後的發洩是毀滅性的。
不可否認的是,《鬥陣俱樂部》的確是一部暴力的電影。有的情節表現得十分的殘忍,以至於一些觀眾會扭頭不看,比如一個人從他的嘴裡把自己鬆動了的牙齒拔了出來。當然,所有這些血腥的鏡頭都是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殘忍,而每日苦差麻木了人心,引發狂性,結果產生難料的後果。鬥陣俱樂部的成員們都是現代社會使人失掉人性和感覺的犧牲品。他們已經變成了輪子上的嵌齒,他們恢復個性觀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蠻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
總之,想看浪漫愛情片的浪漫美少女和科幻片幻想分子最好不要抱希望,這裡的女主角很醜,而且沒氣質,滿口的髒話,加上一直有如”包租婆”般永不離手的香煙,真是讓人倒盡胃口,這裡的特技像是看會動的油畫,而且沒有飛船亂飛。但是這裡有誇張的現實和絕妙的電影結構。有你相信不到的人格分裂現象,有最酷的影像構圖和人物表演。說實話,你還想從電影裡得到多少?這些就足夠看的你目眩神迷,意志不清,而且嚴重懷疑自己吃了搖頭丸,我個人認為比看《猜火車》來的迷幻,就彷彿是就是90年代的《A Clockwork Orange》。最妙的事,你看完後會審視一下自己,並會喃喃自語的問:「我真的還是自己麼」?
劇情簡介:
本片的主要人物只有三個:傑克(演American X History的愛德華諾頓飾演)、泰勒(身材好不行的布萊德比特飾演)和瑪拉(海倫娜寶漢卡特飾演),一個白領職員、一個肥皂製造商、一個偷賣衣服為生的女煙鬼。
影片的劇情也不複雜:患有失眠症的傑克因一次參加睪丸癌治療團體後不再失眠,於是對參加各種疾病治療團體上了癮,同樣上癮的還有瑪拉,她跟傑克一樣什麼病也沒有,但傑克對她的存在卻極為不安,於是倆人達成了分開參加活動的協議。一次出差中,傑克認識了泰勒,回家時發現公寓離奇地被炸毀,於是他給泰勒打電話並住進了他家。當晚在泰勒的突發奇想下兩個人進行了一場搏擊,竟然感覺非常好,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參加進來,最後泰勒和傑克成立了一個《鬥陣俱樂部》。
因一次偶然,泰勒與瑪拉發生了關係,傑克心有不快卻故作無事。隨著《鬥陣俱樂部》規模與人數的不斷擴大,泰勒開始煽動會員對社會進行破壞,傑克在阻止他時卻震驚地發現:「泰勒」與他是同一個人,於是他拚命地不讓自己製造的破壞計劃實施……
觀後感:
本片導演也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導演大衛·芬奇事拍攝MTV出身的新浪潮的有想法的導演,作為一個拍廣告和MTV出身的導演,大衛·芬奇在對場面調度和鏡頭運用上既保持了觀賞性又極富個性,影片大量運用慢推、急搖或是有如蒼蠅般的視角等靈活的運動鏡頭,與壓抑凝重的偏黑背景形成鮮明對比,包括演員的服裝和造型,其中本片彷彿是布萊德比特的服裝秀般,不管是炫麗的花襯衫或是有形的迷彩褲,加上一個大大的蒼蠅眼鏡,有形的外型,讓男人都為他流口水,更是喜歡服裝設計或對色彩搭配有研究的觀眾,更是一個饗宴,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絕大部分鏡頭皆採用仰拍手法,鏡頭的水平線很少超出人物的頭部,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和言行動作,提高了觀眾的注意力。
影片的剪輯也非常值得一提,雖然鏡頭數很多有快速,大量使用蒙太奇手法拍攝,但段落與段落的過渡仍然十分緊湊流暢,某些地方非常簡潔,如泰勒等威脅政府官員一段,既未交代前因也未交代後果,但觀眾絲毫不會產生疑問。或許,你會覺得導演大衛·芬奇是那種非常固執的人,在這部充滿末世情緒、暴力和大量象徵與暗喻的電影中,他繼《異形3》、《se7en7宗罪》、《心理遊戲》後再次表現了對「黑色」的偏愛:黑色背景、黑色主題、黑色幽默,並由「The Dust Brother」揉合了陰冷、怪異、幽默感和衝擊力的電子搖滾樂加以烘托。但《鬥陣俱樂部》,雖然片常常達138分鐘,以現在商業片或是熱門片來說的話,似乎不符合現在人的速食主義觀念,稍嫌臭長,可是,當你看這部片時,絕不沉悶乏味,它把藝術性、思想性和商業元素近乎無可挑剔地溶合在一起,既有對現代人精神與心理的真誠關注,也有引起影迷足夠尖叫的性感影星、MTV式的影像、暴力場面和笑料。
在敘事上,影片以倒敘展開,每個段落都伴以主人公傑克的自敘與獨白,巧妙地彌補了台詞和影像在敘述上的缺陷,但與那些恪守著常用敘事模式,不是過於坦白就是製造庸俗懸念的好萊塢電影最大的不同還在於,《鬥陣俱樂部》並不低估觀眾的智力,比如說有些段落之間沒有明確的時空順序,設置了一價值與分裂定的「閱讀」障礙,但觀眾只要一回味便能明白來龍去脈,雖然這加大了觀眾的投入與參與意識,不過影片在過了大半之後突然地峰迴路轉告訴觀眾:傑克與「泰勒」是同一個人,這不禁使人與片中的傑克一樣摸不著頭腦,但如果接受了這一情節並由此展開分析的話,只能說傑克在發現真相之前一直在人格嚴重分裂中幻想,而這種程度直達到自己也分不清自己是誰的幻想的原因,只能解釋為這兩種極為對立的價值觀在同一個人身上的交鋒與撕咬。
《鬥陣俱樂部》帶給了我們什麼?社會壓抑下關於人性掙扎的思考?通過暴力手段的反抗和自我解脫的意義?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衝突和抗爭的表現?甚至懷疑了一切既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能有人認為,一部快節奏的MV風格的影片,又充滿了濃重的商業片味道,是無法承載如此之多的思考的,似乎這些思考只能被那些緩慢的、藝術氣息濃重的文藝影片來分擔。其實,這正是此片導演大衛·芬奇的高超之處。在暴力、血腥,以及明快節奏的視覺快感背後,整部影片都提出了發人深省的各種社會現實問題,甚至自認為高明的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式。原諒我這裡用了「自認為高明」這幾個詞語,其實筆者是很佩服大衛·芬奇的,因為他在提出這些問題以及展現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又給我們開了個雙重玩笑。
泰勒的哲學:拋棄一切,才能自由。不在乎失去一切。你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這是一種可怕的煽動性的宣言,我似乎突然明白了為什麼法西斯能夠在德國那樣一個理性的國家裡得逞。理性其實只是一種變相的壓抑,而壓抑後的發洩是毀滅性的。
不可否認的是,《鬥陣俱樂部》的確是一部暴力的電影。有的情節表現得十分的殘忍,以至於一些觀眾會扭頭不看,比如一個人從他的嘴裡把自己鬆動了的牙齒拔了出來。當然,所有這些血腥的鏡頭都是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殘忍,而每日苦差麻木了人心,引發狂性,結果產生難料的後果。鬥陣俱樂部的成員們都是現代社會使人失掉人性和感覺的犧牲品。他們已經變成了輪子上的嵌齒,他們恢復個性觀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蠻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
總之,想看浪漫愛情片的浪漫美少女和科幻片幻想分子最好不要抱希望,這裡的女主角很醜,而且沒氣質,滿口的髒話,加上一直有如”包租婆”般永不離手的香煙,真是讓人倒盡胃口,這裡的特技像是看會動的油畫,而且沒有飛船亂飛。但是這裡有誇張的現實和絕妙的電影結構。有你相信不到的人格分裂現象,有最酷的影像構圖和人物表演。說實話,你還想從電影裡得到多少?這些就足夠看的你目眩神迷,意志不清,而且嚴重懷疑自己吃了搖頭丸,我個人認為比看《猜火車》來的迷幻,就彷彿是就是90年代的《A Clockwork Orange》。最妙的事,你看完後會審視一下自己,並會喃喃自語的問:「我真的還是自己麼」?
2007/11/05
Edward Scissorhands(1990)-(台譯:剪刀手愛德華)觀後感
劇情簡介:
它講述一座古堡中住著一位發明家,製造出了各種東西,最後還造出了一個機器人,並給他起名叫愛德華。發明家對這件作品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甚至教授愛德華人類的禮儀和詩歌,何時微笑何時沈默。然而,沒有等到機器人最後完成,發明家就去世了,留下已有人類心智卻殘留著一雙剪刀手的愛德華獨自在古堡生活。
不知過了多少歲月,一位推銷化妝品的中年女子佩格誤闖城堡,發現了形容古怪的愛德華。好心的佩格沒有被愛德華慘白的膚色和張牙舞爪的剪刀手嚇倒,而是憐其孤獨,把他帶回了自己的家......
觀後感:
本片我大概10年前左右在電視上曾經片段看過,當時年紀小對本片沒有耐心看完,僅當時片中充滿繽紛色彩及童話般的世界觀非常吸引,而最讓我印象深刻莫過於慘白消瘦的臉龐,及付有一雙詭異雙手的主角,一種善良雙眼和溫柔的笑容極為難忘,但一直不知道片子內容在說啥,僅對本片的視覺風格極為印象深刻,也深深烙在我腦中,過了10年後,再次將本片好好觀看後,《剪刀手愛德華》一部帶有童話式浪漫溫馨色彩和憂傷的悲劇式結尾的電影,浪漫到讓Johnny Depp和Winona Ryder墜入愛河,充滿了一種自我犧牲式的感人的愛的力量。
本片很明顯是以經典名片《Frankenstein科學怪人》(1931)作為故事參考,同樣的瘋狂科學家在孤獨的城堡中,有著天真的想法,打算利用廢材料創造一個新生命,而新生命在一個虛榮,私慾心態產生,也代表著他悲慘的命運開始,而善良的愛德華,有一雙剪刀手,一個天生的異類,賦予了這雙手最淒美的悲情,帶出人世的冷暖,帶出愛情的純粹。從人們接受了愛德華的存在開始,到人們將他趕回了古堡,不過是一場世俗生活的人性表演,接納他是因為他的手,畏懼他也因為他的手,一場鬧劇一場誤會;而只有那個女孩,愛上的是他蒼白的臉色下孤單又潔白的靈魂,可是還因為這雙手,他不能擁抱愛人,不能和她廝守。只能默默接受一些不平等的對待及嘲笑,而他只能孤獨的佇立在那,沒有抱怨也沒有埋怨的站著!如此的感人!
這裡講述的與其說是愛德華和卡嘉的愛情,不如說是愛德華對卡嘉的愛情,他為她獻出一切,直至最後被所有人驅逐,她雖然感動甚而有所回應,但畢竟不能和他在淒涼的古堡裡隱藏一生。卡嘉的感情再純再真,也是世俗之愛,而愛德華的愛才是不朽的,因此也是不屬於我們這個世界的。愛德華對卡嘉的愛與人類之間的愛相提並論,顯然愛德華是個無比愚蠢的情感傻子,畢竟他終究是一個機器人,只能以行為表現出愛的芬圍,無法真正體驗出愛的真諦,剛好讓我聯想到另一部史蒂芬史匹柏的科幻電影《A.I人工智慧》,片中以人工智慧所創造的機器人小孩大衛,心中想要變成一個真正的人類小孩,想要和一般小孩一樣受到親人寵愛的幸福,而千辛萬苦的去找尋所謂的藍天使,話說可以幫他實現這個願望,成為一個真正的小孩的劇情,擁有感情及親情的滋潤,一個類似柏拉圖的愛的幻想,也正是因為這種設計,片中大衛跟愛德華始終不能融入人類的世界,而這種不能和普通人一樣的痛苦,全靠一股傻勁讓人心酸及感動!
本片導演Tim Burton,作品總是帶有一種濃濃的童話般的樂趣,鮮豔的色彩繽紛,誇張的造形設計,獨特的背景音樂襯底,一手塑造的童話故事般的世界裡,卻充滿酸溜溜的人生大道理,和諷刺的社會縮影,讓人看他的電影,有種讓人覺得像是長不大的孩子,如同一個守著一堆積木搭來搭去樂此不疲的頑童,他總是醉心於在自己的銀幕世界搭置塗抹出一處處富於孩子般的想像力的純屬子虛烏有的場景,確切點說,這些場景,以至其中的主人,還都是心智未開的孩童會信以為真的惡夢中的夢境。這就是Tim Burton的魅力和貢獻:一心一意地築造他那個混沌未開、詭秘,總是揮之不去,讓人毛骨悚然的夢中世界,而電影這門行當也多了一個至少是頗得了表現主義戲劇舞臺的人物造型和佈景設計風格的精髓的鬼才。
片中五顏六色的社區,斑斕的色彩,還以為是來到了世外桃源,沒想到竟然成了Tim Burton鏡頭裡艷俗的諷刺對象,虛榮,私慾,流言,甚至是家長裡短,人間該有的腐爛與規則這裡都有,甚至是直接從人群中抽離出來的醜陋,特別的原汁原味。而愛德華身上那套到今天看來也另類的黑色哥德式皮裝,他頭頂那淩亂的長髮,與他蒼白的膚色和純潔美好的內心成了絕佳的比對,與刺眼艷麗色彩強烈對比下,以為愛德華是恐怖的惡魔裝扮,其實不是,而偏偏是善良無邪的天使,人們在這樣對比下,更顯的膚淺和無知!
Johnny Depp,一位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演員,充滿戲劇性的個性,加上有如藝術品般的臉龐,讓喜歡他的影迷如癡如醉(包括我),在這部影片裡他也發揮出了他的最佳演技,作為一個機器人,愛德華的面部肌肉是僵化的,幾乎沒有表情,一雙尖利的剪刀手也不利於表達感情,Depp卻通過他的眼睛傳遞給觀眾大量的情感資訊,襯托在他慘白的臉上反而更加令人難忘。當看到他被誤解時眼中驚恐痛苦的神情時,我覺得自己的心像是在那目光中慢慢粉碎。
至於女主角,我總是認為大美女Winona Ryder就像她演的人物一樣,是個徒有其表的好萊塢花瓶,在這部影片裡也不例外。不得不承認她的美麗,那冰雪中一襲白裙簡直不食人間煙火,正適合這現代童話的夢幻色調。但同男主人公相比,女主人公的性格偏於單薄,這從根本上限制了Winona Ryder的表演,對準她的攝影機鏡頭也僅滿足於捕捉她迷人的微笑或憂傷,以這樣唯美的面部特寫贏得觀眾。
本片的高潮也是出現在愛德華的那雙剪刀手上。也就是那場被很多影評家堪稱90年代最佳電影畫面,也是津津樂道的冰雕鏡頭,在聖誕節的晚上愛德華將自己心愛的天使卡嘉用冰雕方式晶瑩呈現出來,當卡嘉從房間裡出來看到那驚人的景象後,影片童話般的一幕出現了:愛德華的剪刀手繼續修飾著天使卡嘉,而卡嘉則在撒落成雪的冰粒裡跳起了舞蹈。而最後結局也是讓人大嘆精采!
(題外話:有看過周星馳的《家有喜事》的朋友應該有印象,片中有一幕張曼玉氣沖沖走進房間,空中忽然漂起白雪狀的屑屑,讓張曼玉整個態度感動軟化,原來是周星馳雕著寶麗龍刻著張曼玉肖像畫面,沒錯!那就是參考本片最經典橋段!
它講述一座古堡中住著一位發明家,製造出了各種東西,最後還造出了一個機器人,並給他起名叫愛德華。發明家對這件作品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甚至教授愛德華人類的禮儀和詩歌,何時微笑何時沈默。然而,沒有等到機器人最後完成,發明家就去世了,留下已有人類心智卻殘留著一雙剪刀手的愛德華獨自在古堡生活。
不知過了多少歲月,一位推銷化妝品的中年女子佩格誤闖城堡,發現了形容古怪的愛德華。好心的佩格沒有被愛德華慘白的膚色和張牙舞爪的剪刀手嚇倒,而是憐其孤獨,把他帶回了自己的家......
觀後感:
本片我大概10年前左右在電視上曾經片段看過,當時年紀小對本片沒有耐心看完,僅當時片中充滿繽紛色彩及童話般的世界觀非常吸引,而最讓我印象深刻莫過於慘白消瘦的臉龐,及付有一雙詭異雙手的主角,一種善良雙眼和溫柔的笑容極為難忘,但一直不知道片子內容在說啥,僅對本片的視覺風格極為印象深刻,也深深烙在我腦中,過了10年後,再次將本片好好觀看後,《剪刀手愛德華》一部帶有童話式浪漫溫馨色彩和憂傷的悲劇式結尾的電影,浪漫到讓Johnny Depp和Winona Ryder墜入愛河,充滿了一種自我犧牲式的感人的愛的力量。
本片很明顯是以經典名片《Frankenstein科學怪人》(1931)作為故事參考,同樣的瘋狂科學家在孤獨的城堡中,有著天真的想法,打算利用廢材料創造一個新生命,而新生命在一個虛榮,私慾心態產生,也代表著他悲慘的命運開始,而善良的愛德華,有一雙剪刀手,一個天生的異類,賦予了這雙手最淒美的悲情,帶出人世的冷暖,帶出愛情的純粹。從人們接受了愛德華的存在開始,到人們將他趕回了古堡,不過是一場世俗生活的人性表演,接納他是因為他的手,畏懼他也因為他的手,一場鬧劇一場誤會;而只有那個女孩,愛上的是他蒼白的臉色下孤單又潔白的靈魂,可是還因為這雙手,他不能擁抱愛人,不能和她廝守。只能默默接受一些不平等的對待及嘲笑,而他只能孤獨的佇立在那,沒有抱怨也沒有埋怨的站著!如此的感人!
這裡講述的與其說是愛德華和卡嘉的愛情,不如說是愛德華對卡嘉的愛情,他為她獻出一切,直至最後被所有人驅逐,她雖然感動甚而有所回應,但畢竟不能和他在淒涼的古堡裡隱藏一生。卡嘉的感情再純再真,也是世俗之愛,而愛德華的愛才是不朽的,因此也是不屬於我們這個世界的。愛德華對卡嘉的愛與人類之間的愛相提並論,顯然愛德華是個無比愚蠢的情感傻子,畢竟他終究是一個機器人,只能以行為表現出愛的芬圍,無法真正體驗出愛的真諦,剛好讓我聯想到另一部史蒂芬史匹柏的科幻電影《A.I人工智慧》,片中以人工智慧所創造的機器人小孩大衛,心中想要變成一個真正的人類小孩,想要和一般小孩一樣受到親人寵愛的幸福,而千辛萬苦的去找尋所謂的藍天使,話說可以幫他實現這個願望,成為一個真正的小孩的劇情,擁有感情及親情的滋潤,一個類似柏拉圖的愛的幻想,也正是因為這種設計,片中大衛跟愛德華始終不能融入人類的世界,而這種不能和普通人一樣的痛苦,全靠一股傻勁讓人心酸及感動!
本片導演Tim Burton,作品總是帶有一種濃濃的童話般的樂趣,鮮豔的色彩繽紛,誇張的造形設計,獨特的背景音樂襯底,一手塑造的童話故事般的世界裡,卻充滿酸溜溜的人生大道理,和諷刺的社會縮影,讓人看他的電影,有種讓人覺得像是長不大的孩子,如同一個守著一堆積木搭來搭去樂此不疲的頑童,他總是醉心於在自己的銀幕世界搭置塗抹出一處處富於孩子般的想像力的純屬子虛烏有的場景,確切點說,這些場景,以至其中的主人,還都是心智未開的孩童會信以為真的惡夢中的夢境。這就是Tim Burton的魅力和貢獻:一心一意地築造他那個混沌未開、詭秘,總是揮之不去,讓人毛骨悚然的夢中世界,而電影這門行當也多了一個至少是頗得了表現主義戲劇舞臺的人物造型和佈景設計風格的精髓的鬼才。
片中五顏六色的社區,斑斕的色彩,還以為是來到了世外桃源,沒想到竟然成了Tim Burton鏡頭裡艷俗的諷刺對象,虛榮,私慾,流言,甚至是家長裡短,人間該有的腐爛與規則這裡都有,甚至是直接從人群中抽離出來的醜陋,特別的原汁原味。而愛德華身上那套到今天看來也另類的黑色哥德式皮裝,他頭頂那淩亂的長髮,與他蒼白的膚色和純潔美好的內心成了絕佳的比對,與刺眼艷麗色彩強烈對比下,以為愛德華是恐怖的惡魔裝扮,其實不是,而偏偏是善良無邪的天使,人們在這樣對比下,更顯的膚淺和無知!
Johnny Depp,一位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演員,充滿戲劇性的個性,加上有如藝術品般的臉龐,讓喜歡他的影迷如癡如醉(包括我),在這部影片裡他也發揮出了他的最佳演技,作為一個機器人,愛德華的面部肌肉是僵化的,幾乎沒有表情,一雙尖利的剪刀手也不利於表達感情,Depp卻通過他的眼睛傳遞給觀眾大量的情感資訊,襯托在他慘白的臉上反而更加令人難忘。當看到他被誤解時眼中驚恐痛苦的神情時,我覺得自己的心像是在那目光中慢慢粉碎。
至於女主角,我總是認為大美女Winona Ryder就像她演的人物一樣,是個徒有其表的好萊塢花瓶,在這部影片裡也不例外。不得不承認她的美麗,那冰雪中一襲白裙簡直不食人間煙火,正適合這現代童話的夢幻色調。但同男主人公相比,女主人公的性格偏於單薄,這從根本上限制了Winona Ryder的表演,對準她的攝影機鏡頭也僅滿足於捕捉她迷人的微笑或憂傷,以這樣唯美的面部特寫贏得觀眾。
本片的高潮也是出現在愛德華的那雙剪刀手上。也就是那場被很多影評家堪稱90年代最佳電影畫面,也是津津樂道的冰雕鏡頭,在聖誕節的晚上愛德華將自己心愛的天使卡嘉用冰雕方式晶瑩呈現出來,當卡嘉從房間裡出來看到那驚人的景象後,影片童話般的一幕出現了:愛德華的剪刀手繼續修飾著天使卡嘉,而卡嘉則在撒落成雪的冰粒裡跳起了舞蹈。而最後結局也是讓人大嘆精采!
(題外話:有看過周星馳的《家有喜事》的朋友應該有印象,片中有一幕張曼玉氣沖沖走進房間,空中忽然漂起白雪狀的屑屑,讓張曼玉整個態度感動軟化,原來是周星馳雕著寶麗龍刻著張曼玉肖像畫面,沒錯!那就是參考本片最經典橋段!
2007/11/04
Creep(2005)-(台譯: 噬血地鐵站)觀後感
劇情簡介:
冬季午夜的倫敦,寒風颼颼。模特兒經紀人凱特,本來要搭便車到西區參加另一個公關派對。因為據說好萊塢巨星喬治克魯尼會出席,野心勃勃的凱特認為自己有機會搭上國際紅星。在擺脫小蓋的糾纏之後,凱特發現朋友已經丟下她,便決定自己前往另一個眾星雲集的派對。因為招不到計程車,凱特只好改搭地鐵。然而售票機不接受20元英鎊大鈔,她拿錢跟帶著小狗-雷 乞討的流浪少女曼蒂換票卡。微醺的凱特在等最後一班列車時睡著…醒來卻發現所有人都走了。
一時恐慌,她打算離開地鐵站卻發現自己給鎖住。不久火車進站,上車之後,空無一人的車廂卻令她心生恐懼。當凱特終於放下戒心,火車經過隧道卻突然煞車,車廂陷入一片黑暗。凱特搖搖晃晃摸索到列車掌車廂,沒看到門後的司機已經遭到恐怖分屍。有枝火炬突然照亮黑暗,似乎有人前來幫忙,結果卻是跟蹤在後的小蓋。小蓋意圖強暴凱特,車門卻突然打開,小蓋遭不明物體拉出車外還遭到襲擊。
驚慌的凱特沿著鐵軌跑回車站,看到曼蒂的小狗找到曼蒂與其男友吉米。凱特懇求吉米帶她去找保全人員,一路上卻碰到更多駭人事件以及更多受害者,包括因為社區勞役誤闖禁區的喬治等人。凱特的恐怖遭遇似乎沒完沒了,不斷測試她的神經忍受極限。她發現,迷宮似的黑暗地底還有某個無法想像的怪物也潛藏其中…
觀後感:
本片故事是倫敦的地下鐵系統,作為全片最重要的符碼,其所象徵的下層社會對比上層社會的浮華表面相當具有效果,然而片中的人物角色也各方面代表社會的種種詬病也正是世界的縮影:縱慾的亮麗女子、忙碌的都會菁英份子、代表父權主義的精衝腦強暴犯、不顧吃相的窮小子,以及居無定所的困頓游民,都在倚靠著如蛛網般龐大的地鐵系統生存著,而推動著系統運作著的、又是另一群面孔永遠不會被我們記住的異化人士。或許這就是這社會的基本架構,每一個人扮演著自己的身分,而穿梭在這個工業革命以來所逐步開展的現代都會文明扒開了一條縫隙,然後重重捅了一刀。
然後,重頭戲開始了—未知的殺戮者不分青紅皂白地針對每一階級的代表進行屠宰,卑微的低階地鐵司機首先遇害,接著是代表父權的準強暴者蓋被剖開,沒多久比勞工更低下的游民曼蒂也遇害了—不久前,她才因為嗑了藥顯得白目恍神,同樣是吸毒、怎的游民與資產階級看起來差那麼多?本片血淋淋地讓我們看到,以影響心神的藥物談自由解放的現代論調,根本上就是無聊的虛妄謬論,因為這些藥物依舊來自各個壓迫集團、產製的過程也必然要滋生罪惡與剝削,甚至連最後的食用行為都反映著現階段的階級矛盾。
其中更是諷刺的在封閉的房間玩填字遊戲、聽古典音樂享用著精緻文明的碎屑,還必須以「警衛主任」自稱以謀取點滴尊嚴的男人,當女主角利用對講機跟她求救時,他所擺出一附傲人及不可一世的態度,並用各種方式刁難老百姓的模樣,是多少數百萬個活在資本主義下的小平民必須接受的,你是否有是曾相識。去公務系統見識一下,你一定會有所體悟,警衛,是千萬個活在資本主義系統中的卑微小民的縮影,被壓制著的同時也被同化成系統的一份子,進而支持著同等於系統殘害自身的冷酷惡行。~~~可惡!!
而本片以各觀點方面看來,似乎砭多過於褒,而評價也是相當的兩極化,而我個人似乎對這些評價毫無影響,我到覺得影片所給我的娛樂性跟帶來的衝擊最為重要,不要被一些沒必要的討伐聲或是評論給左右,其中我還滿欣賞他的氣氛的掌控,沒有人的地下鐵,青冷的色調,加上迷宮似的分支路線,讓整部片有種深不可測的恐懼,很難想像這就是代表文明的地下鐵建設!
可惜的部分也滿多的,而最讓我失望的部分當然是完整性,以現在的電影長度來比較,85分鐘的片長,似乎短了些,而本片很多模糊的地方也沒交代清楚,例如:為啥殺人魔之前在女主角出現之前,都不殺地鐵管理員和之前就居住在下的遊民,而卻在那天開始大開殺戒,還有,殺人魔的身世背景只用簡陋的像病房的場警和一些由遊民墮胎下來的畸型兒標本,來簡單帶過和提示,卻讓整個疑問更多及不解,而劇情更是犯了虎頭蛇尾的詬病,讓人覺得前面舖梗很成功,可是重點卻顯的無張力,而本片的殺人魔,我認為可能出現的太早,讓本片的懸疑和劇情的張力失去了原味,是比較可惜的的!
然而只有如此此片尚不足論,一個巧妙的安排是曼蒂在死前曾經哀哀求饒,而後當那怪胎被制服在地,凱特只要一棒就可以結果他的時候,他居然開始言語了:「請不要傷害我,我願意為你做任何事……」,這些話正和曼蒂向他求饒的話一模一樣!讓加害者說出受害者的語言,這一來兩者的身分混而為一,反而豐富了影片的批判層次,正是此片不同於一般之處。
片末,凱特疲倦地攤在早晨的地鐵站,再次面對表面寧靜的亮麗文明世界,不過一夜的光景,她南柯一夢地染上了底層的汙垢與姿態,逼真到轉瞬地便贏得了一枚銅板,於是她哭了,哭泣著自己的大難不死,以及這世界的虛矯荒謬。
冬季午夜的倫敦,寒風颼颼。模特兒經紀人凱特,本來要搭便車到西區參加另一個公關派對。因為據說好萊塢巨星喬治克魯尼會出席,野心勃勃的凱特認為自己有機會搭上國際紅星。在擺脫小蓋的糾纏之後,凱特發現朋友已經丟下她,便決定自己前往另一個眾星雲集的派對。因為招不到計程車,凱特只好改搭地鐵。然而售票機不接受20元英鎊大鈔,她拿錢跟帶著小狗-雷 乞討的流浪少女曼蒂換票卡。微醺的凱特在等最後一班列車時睡著…醒來卻發現所有人都走了。
一時恐慌,她打算離開地鐵站卻發現自己給鎖住。不久火車進站,上車之後,空無一人的車廂卻令她心生恐懼。當凱特終於放下戒心,火車經過隧道卻突然煞車,車廂陷入一片黑暗。凱特搖搖晃晃摸索到列車掌車廂,沒看到門後的司機已經遭到恐怖分屍。有枝火炬突然照亮黑暗,似乎有人前來幫忙,結果卻是跟蹤在後的小蓋。小蓋意圖強暴凱特,車門卻突然打開,小蓋遭不明物體拉出車外還遭到襲擊。
驚慌的凱特沿著鐵軌跑回車站,看到曼蒂的小狗找到曼蒂與其男友吉米。凱特懇求吉米帶她去找保全人員,一路上卻碰到更多駭人事件以及更多受害者,包括因為社區勞役誤闖禁區的喬治等人。凱特的恐怖遭遇似乎沒完沒了,不斷測試她的神經忍受極限。她發現,迷宮似的黑暗地底還有某個無法想像的怪物也潛藏其中…
觀後感:
本片故事是倫敦的地下鐵系統,作為全片最重要的符碼,其所象徵的下層社會對比上層社會的浮華表面相當具有效果,然而片中的人物角色也各方面代表社會的種種詬病也正是世界的縮影:縱慾的亮麗女子、忙碌的都會菁英份子、代表父權主義的精衝腦強暴犯、不顧吃相的窮小子,以及居無定所的困頓游民,都在倚靠著如蛛網般龐大的地鐵系統生存著,而推動著系統運作著的、又是另一群面孔永遠不會被我們記住的異化人士。或許這就是這社會的基本架構,每一個人扮演著自己的身分,而穿梭在這個工業革命以來所逐步開展的現代都會文明扒開了一條縫隙,然後重重捅了一刀。
然後,重頭戲開始了—未知的殺戮者不分青紅皂白地針對每一階級的代表進行屠宰,卑微的低階地鐵司機首先遇害,接著是代表父權的準強暴者蓋被剖開,沒多久比勞工更低下的游民曼蒂也遇害了—不久前,她才因為嗑了藥顯得白目恍神,同樣是吸毒、怎的游民與資產階級看起來差那麼多?本片血淋淋地讓我們看到,以影響心神的藥物談自由解放的現代論調,根本上就是無聊的虛妄謬論,因為這些藥物依舊來自各個壓迫集團、產製的過程也必然要滋生罪惡與剝削,甚至連最後的食用行為都反映著現階段的階級矛盾。
其中更是諷刺的在封閉的房間玩填字遊戲、聽古典音樂享用著精緻文明的碎屑,還必須以「警衛主任」自稱以謀取點滴尊嚴的男人,當女主角利用對講機跟她求救時,他所擺出一附傲人及不可一世的態度,並用各種方式刁難老百姓的模樣,是多少數百萬個活在資本主義下的小平民必須接受的,你是否有是曾相識。去公務系統見識一下,你一定會有所體悟,警衛,是千萬個活在資本主義系統中的卑微小民的縮影,被壓制著的同時也被同化成系統的一份子,進而支持著同等於系統殘害自身的冷酷惡行。~~~可惡!!
而本片以各觀點方面看來,似乎砭多過於褒,而評價也是相當的兩極化,而我個人似乎對這些評價毫無影響,我到覺得影片所給我的娛樂性跟帶來的衝擊最為重要,不要被一些沒必要的討伐聲或是評論給左右,其中我還滿欣賞他的氣氛的掌控,沒有人的地下鐵,青冷的色調,加上迷宮似的分支路線,讓整部片有種深不可測的恐懼,很難想像這就是代表文明的地下鐵建設!
可惜的部分也滿多的,而最讓我失望的部分當然是完整性,以現在的電影長度來比較,85分鐘的片長,似乎短了些,而本片很多模糊的地方也沒交代清楚,例如:為啥殺人魔之前在女主角出現之前,都不殺地鐵管理員和之前就居住在下的遊民,而卻在那天開始大開殺戒,還有,殺人魔的身世背景只用簡陋的像病房的場警和一些由遊民墮胎下來的畸型兒標本,來簡單帶過和提示,卻讓整個疑問更多及不解,而劇情更是犯了虎頭蛇尾的詬病,讓人覺得前面舖梗很成功,可是重點卻顯的無張力,而本片的殺人魔,我認為可能出現的太早,讓本片的懸疑和劇情的張力失去了原味,是比較可惜的的!
然而只有如此此片尚不足論,一個巧妙的安排是曼蒂在死前曾經哀哀求饒,而後當那怪胎被制服在地,凱特只要一棒就可以結果他的時候,他居然開始言語了:「請不要傷害我,我願意為你做任何事……」,這些話正和曼蒂向他求饒的話一模一樣!讓加害者說出受害者的語言,這一來兩者的身分混而為一,反而豐富了影片的批判層次,正是此片不同於一般之處。
片末,凱特疲倦地攤在早晨的地鐵站,再次面對表面寧靜的亮麗文明世界,不過一夜的光景,她南柯一夢地染上了底層的汙垢與姿態,逼真到轉瞬地便贏得了一枚銅板,於是她哭了,哭泣著自己的大難不死,以及這世界的虛矯荒謬。
2007/11/02
Haute Tension(2003)-(台譯: 顫慄)觀後感
劇情簡介:
瑪莉和同學艾莉絲一起到艾莉絲家中渡假。夜幕低垂,氣候變化,可怕的事情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突然爆發:一輛神秘卡車,一個心狠手辣的冷血殺人魔,像撒旦般降臨人間,不問因由,闖入艾莉絲家中大開殺劫……恐懼腐蝕心靈,二人不斷逃命,但夢魘卻只無休止地一直延綿下去,所有逃生的可能性和希望都被截斷,叫天不應叫地不聞!她倆還可以做些什麼?每個動作、每個決定,都指向死亡;然後,殺人魔終於揭開他的面具,身份完全出人意表!這時候,竟才是最恐怖的一刻……
觀後感:
本片很明顯以「後現代恐怖電影」形式支撐本片,那又何謂「後現代恐怖電影」?
以下是我簡單解釋「後現代恐怖電影」樣式的特點 :
在解釋「後現代恐怖電影」之前必須先提到「經典恐怖電影」,以恐怖電影年代分別,60年代之前的恐怖電影形式可說為而「經典恐怖電影」,而60年代之後的恐怖電影模式概分為「後現代恐怖電影」,經典恐怖電影如《Dracula》吸血鬼(1931)、《Frankenstein》科學怪人 (1931) ,等這類電影為代表,通常開頭會出現黑暗的勢力,破壞正常的規範及界線,而這類暴力有可能是惡魔也有可能是走火入魔的科學家,或者是一個不正常的變態者,老百姓無能為力抵抗邪惡的力量,故事就這樣展開一線性的劇情走向,而最後便一定被理性、智慧的男性軍人或是科學家給推翻打敗,而產生一個邪不勝正,善與惡明顯分辨出,人名必須勝惡的規則,最終還是人類的力量(具有統治能力的男性角色)得到最終勝利!
「後現代恐怖電影」故事內容經常沒有終點,細節交代不清,種類分崩離析,界限模糊,制度陷入困境,主流敘事崩潰,自然定律的破壞,主權破壞(可解釋為:關於男性的、白種人的,富有階層的、異性戀者的)題材的基本狀況已經瓦解。舉例:《Alien》異形(1979),以女性為主軸,破壞了階級和性別上的界線,最後沒有清楚交代時空背景和結局,《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德州電鋸殺人狂(1974),最後生還的還是女性,而結局沒有明確得交代及解釋!
本片導演亞歷山大‧阿甲從小就是個電影狂,從1997年開始自己寫腳本以及自己當導演。他和本片的另一個編劇格瑞葛瑞‧勒瓦瑟從小就喜歡這一類的電影,譬如《Evil Dead鬼玩人》、《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Shining》鬼店…等等,他們認為「這些電影,帶給我們許多”恐怖的美好時光”,而現在很多恐怖電影都建立在笑鬧之間,但是我們希望歸本溯源,讓觀眾在看完電影之後,真的會有『逃過一劫』的感覺,這才是恐怖片的真正意義。」所以法文原片名:《Haute Tension》,以中文直接翻譯來說是:《高壓電》,就是讓觀眾有電流全身的恐懼感,從片名開始,導演以及編劇就明確的告訴觀眾:這是一部要挑戰觀眾內心恐懼最底線的驚悚電影!
本片整體故事模式看似跟經典恐怖電影《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非常雷同,可是卻完全不相似,雖然一開始也是從鄉間公路開始,故事從兩個女生進入平靜的鄉村開始,美麗的法國鄉村風景,以及優雅的背景音樂,讓觀眾在心理上有些許的放鬆這可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也是導演的一種強烈對比的手法,緊接著一名不速之客闖入了她們生活,將她們的好夢變成了永無止盡的殘酷血腥夢魘,讓整體情緒急速往下掉,讓你瞬間跌入人間煉獄。本片導演要玩弄所有人類最原始的恐懼;對無知的恐懼、對黑暗的恐懼、幽閉空間的恐懼,以及最重要的,對死亡的恐懼。劇中兩位女主角在一夜之間全都經歷了!本片掌握恐怖片的精髓及手法,故弄玄虛,除了常常出現殺手的背影外,觀眾會聽到他粗重的呼吸聲、沉甸甸的腳步聲,然後觀眾會看到他拿著剃刀,再看到他殘暴的行為…。導演說全片有許多血腥的鏡頭,殺人魔不僅有各式各樣的工具,就連小孩也不放過,而從頭到尾,觀眾都在猜殺人魔的動機是什麼?「這就要留給大家一個想像空間了,當然這不是一部光拍死屍的電影,通常恐怖片最重要的就是結局了」。
本片80%的場景都是夜晚的場景,也是為了追求恐怖電影最重要的元素:黑夜的恐懼,所以導演要求所有人都在夜裡工作,「夜間拍攝似乎成了此類電影的限制,但是我覺得這是恐怖電影的節奏感,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得在很緊急的狀態下完成拍攝,逼著每個人都變的比較有創造性,這種充沛的活力造就了影片本身的緊張氣氛。」
本片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特殊化妝技術可說是最近電影裡面,最為逼真及嚇人,不管是將頭夾斷或是用斧頭狠狠垂入胸腔內,讓鮮血緩緩流出的畫面等等,其中尤其是當殺人魔要劃喉的那一剎那,特效以及特殊化妝必須隨著割的方向以及肌肉的軟硬程度作出最逼真的感覺,鏡頭拉到最近是為了讓觀眾看到最真實以及最噁心的死亡狀態,讓人不經讚嘆電影技術讓人看不清是真是假的分別!
瑪莉和同學艾莉絲一起到艾莉絲家中渡假。夜幕低垂,氣候變化,可怕的事情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突然爆發:一輛神秘卡車,一個心狠手辣的冷血殺人魔,像撒旦般降臨人間,不問因由,闖入艾莉絲家中大開殺劫……恐懼腐蝕心靈,二人不斷逃命,但夢魘卻只無休止地一直延綿下去,所有逃生的可能性和希望都被截斷,叫天不應叫地不聞!她倆還可以做些什麼?每個動作、每個決定,都指向死亡;然後,殺人魔終於揭開他的面具,身份完全出人意表!這時候,竟才是最恐怖的一刻……
觀後感:
本片很明顯以「後現代恐怖電影」形式支撐本片,那又何謂「後現代恐怖電影」?
以下是我簡單解釋「後現代恐怖電影」樣式的特點 :
在解釋「後現代恐怖電影」之前必須先提到「經典恐怖電影」,以恐怖電影年代分別,60年代之前的恐怖電影形式可說為而「經典恐怖電影」,而60年代之後的恐怖電影模式概分為「後現代恐怖電影」,經典恐怖電影如《Dracula》吸血鬼(1931)、《Frankenstein》科學怪人 (1931) ,等這類電影為代表,通常開頭會出現黑暗的勢力,破壞正常的規範及界線,而這類暴力有可能是惡魔也有可能是走火入魔的科學家,或者是一個不正常的變態者,老百姓無能為力抵抗邪惡的力量,故事就這樣展開一線性的劇情走向,而最後便一定被理性、智慧的男性軍人或是科學家給推翻打敗,而產生一個邪不勝正,善與惡明顯分辨出,人名必須勝惡的規則,最終還是人類的力量(具有統治能力的男性角色)得到最終勝利!
「後現代恐怖電影」故事內容經常沒有終點,細節交代不清,種類分崩離析,界限模糊,制度陷入困境,主流敘事崩潰,自然定律的破壞,主權破壞(可解釋為:關於男性的、白種人的,富有階層的、異性戀者的)題材的基本狀況已經瓦解。舉例:《Alien》異形(1979),以女性為主軸,破壞了階級和性別上的界線,最後沒有清楚交代時空背景和結局,《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德州電鋸殺人狂(1974),最後生還的還是女性,而結局沒有明確得交代及解釋!
本片導演亞歷山大‧阿甲從小就是個電影狂,從1997年開始自己寫腳本以及自己當導演。他和本片的另一個編劇格瑞葛瑞‧勒瓦瑟從小就喜歡這一類的電影,譬如《Evil Dead鬼玩人》、《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Shining》鬼店…等等,他們認為「這些電影,帶給我們許多”恐怖的美好時光”,而現在很多恐怖電影都建立在笑鬧之間,但是我們希望歸本溯源,讓觀眾在看完電影之後,真的會有『逃過一劫』的感覺,這才是恐怖片的真正意義。」所以法文原片名:《Haute Tension》,以中文直接翻譯來說是:《高壓電》,就是讓觀眾有電流全身的恐懼感,從片名開始,導演以及編劇就明確的告訴觀眾:這是一部要挑戰觀眾內心恐懼最底線的驚悚電影!
本片整體故事模式看似跟經典恐怖電影《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非常雷同,可是卻完全不相似,雖然一開始也是從鄉間公路開始,故事從兩個女生進入平靜的鄉村開始,美麗的法國鄉村風景,以及優雅的背景音樂,讓觀眾在心理上有些許的放鬆這可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也是導演的一種強烈對比的手法,緊接著一名不速之客闖入了她們生活,將她們的好夢變成了永無止盡的殘酷血腥夢魘,讓整體情緒急速往下掉,讓你瞬間跌入人間煉獄。本片導演要玩弄所有人類最原始的恐懼;對無知的恐懼、對黑暗的恐懼、幽閉空間的恐懼,以及最重要的,對死亡的恐懼。劇中兩位女主角在一夜之間全都經歷了!本片掌握恐怖片的精髓及手法,故弄玄虛,除了常常出現殺手的背影外,觀眾會聽到他粗重的呼吸聲、沉甸甸的腳步聲,然後觀眾會看到他拿著剃刀,再看到他殘暴的行為…。導演說全片有許多血腥的鏡頭,殺人魔不僅有各式各樣的工具,就連小孩也不放過,而從頭到尾,觀眾都在猜殺人魔的動機是什麼?「這就要留給大家一個想像空間了,當然這不是一部光拍死屍的電影,通常恐怖片最重要的就是結局了」。
本片80%的場景都是夜晚的場景,也是為了追求恐怖電影最重要的元素:黑夜的恐懼,所以導演要求所有人都在夜裡工作,「夜間拍攝似乎成了此類電影的限制,但是我覺得這是恐怖電影的節奏感,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得在很緊急的狀態下完成拍攝,逼著每個人都變的比較有創造性,這種充沛的活力造就了影片本身的緊張氣氛。」
本片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特殊化妝技術可說是最近電影裡面,最為逼真及嚇人,不管是將頭夾斷或是用斧頭狠狠垂入胸腔內,讓鮮血緩緩流出的畫面等等,其中尤其是當殺人魔要劃喉的那一剎那,特效以及特殊化妝必須隨著割的方向以及肌肉的軟硬程度作出最逼真的感覺,鏡頭拉到最近是為了讓觀眾看到最真實以及最噁心的死亡狀態,讓人不經讚嘆電影技術讓人看不清是真是假的分別!
2007/11/01
Hostel(2005)-(台譯:恐怖旅社)觀後感
劇情簡介:
兩名美國人Paxton和Josh來到歐洲自助旅行,渴望體驗新奇和冒險,他們找女人、哈大麻、希望來點新鮮刺激的,有人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想要找女人,一定得去斯洛伐克一家客棧,免費替外國人作全套性愛服務,就不由分說的去往那裡,所以他們與新結交的冰島朋友聞風而至,傳言是真的,並很快相識兩個東歐大美女,Natalya和Svetlana,但是沒想到隔天醒來,兩個倒霉鬼漸漸意識到,這裡不但不是天堂,還是最黑暗最骯髒的地方,所有的人性中的污點都顯露無疑且淋漓盡致,然後,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已掉進了無路可逃慘絕人寰的境界中。
觀後感:
如果沒有昆汀·塔倫提諾的煽風點火,《Hostel》肯定會被我忽略,昆汀·塔倫提諾掛個監製的名號,雖說影片沒有脫離美式血漿恐怖片的套路,依然是以挑逗觀眾感官刺激達到恐怖效果,但渲染血腥器械的招數這次卻格外受用,明知是假的依然能讓人看的汗毛樹立,這就算影片的成功了。
本片可說是近幾年來話題性滿高的影片,以極度血腥和噁心的視覺畫面,衝擊了肉體之軀的人類,有種招架不住的慘忍,或許當代恐怖電影的趨勢已逐漸失去突破心理方面的驚恐步驟,而直接將皮膚下血液流出的畫面佈滿銀幕而達到標準底限,沒有所謂的銀幕道德,彷彿直接透過電影畫面用利刃將人類的皮膚劃開,讓鮮紅色血液徐徐流出,佈滿在皮膚的彎曲紋理間,更似乎符合目前觀眾重鹹的胃口!
影片的導演兼編劇是曾經有過拍攝《Cabin Fever血肉森林》經歷的Eli Roth,當時《Cabin Fever血肉森林》還獲的《King Kong金剛》大導演Perter Jackson的青睞和推薦。此次,同樣的盡顯「獨立」的製作工藝,同樣由獅門負責發行,內容和風格更佳的《Hostel》的也同樣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和口碑。在《Cabin Fever血肉森林》中,Eli Roth大膽融合了七八十年代經典的恐怖技巧,讓觀者的視覺和心理同時受到強烈的恐怖刺激過目不忘是自然的了。
前作已經將恐怖氣氛和視覺刺激的手法玩的成熟了,更在本片發了癲似的,更成為血腥和噁心的綜合作品,以個人來看,雖然票房漂亮,卻是一部空洞只有血腥沒有意思的虐殺恐怖片,從片子一開始,由兩名美國人到歐洲自助旅行,輕鬆的節奏下似乎帶著詭異的氣氛,故事前半段幾乎可以說是情色片了吧!大量的露點鏡頭與性愛鏡頭,讓人不經懷疑自己是否看錯片,青少年縱欲無度的後果,即將帶來的不是高潮後的快感,而是恐怖陷阱的開始,天堂和地獄只有一線之間,只能說萬罪淫為首。
本片讓人驚嚇的雖然是逼真而且極度慘絕人寰的虐殺畫面,但令我真正感到恐怖的是應該是,為何人心可以殘虐至此,被殺的那些人跟行刑之人完全沒有任何過節,存粹只是為了尋找刺激和紓解壓力而已,而把人當作畜生在買賣,那種極為黑暗意識形態,讓我看的真的蠻不舒服的,而高度城市化下的人類,自認為高等生物,表面上還可以高彈闊論食物鏈的定義,穿著人模人樣的衣服,是為了偽裝獸性的本能還是種保護色游走在這個現代城市叢林間,認為自己是最終的消費者,而其他人都只是畜生般的「食物」而已,這樣的故事讓我極度討厭。
雖然說,人性本惡的道理,我真的不得不承認,人性的本質是既黑暗又瘋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恐怖黑暗之處,不是不去觸碰黑暗面和壓抑它,而是試著跟它相處和拿捏,如果連人最基本的惻隱之心和同情心都沒,我想這連人的稱號都稱不上,只能說是虛有臭皮囊的畜生動物吧!
天堂是需要幻想的,但地獄卻真實存在,於是,好奇成為一種災難,怯弱令人類心中最惡毒的嗜好在地獄氾濫著。從天堂走向地獄,難道真的有距離嗎?本片解開了這個答案!
兩名美國人Paxton和Josh來到歐洲自助旅行,渴望體驗新奇和冒險,他們找女人、哈大麻、希望來點新鮮刺激的,有人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想要找女人,一定得去斯洛伐克一家客棧,免費替外國人作全套性愛服務,就不由分說的去往那裡,所以他們與新結交的冰島朋友聞風而至,傳言是真的,並很快相識兩個東歐大美女,Natalya和Svetlana,但是沒想到隔天醒來,兩個倒霉鬼漸漸意識到,這裡不但不是天堂,還是最黑暗最骯髒的地方,所有的人性中的污點都顯露無疑且淋漓盡致,然後,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已掉進了無路可逃慘絕人寰的境界中。
觀後感:
如果沒有昆汀·塔倫提諾的煽風點火,《Hostel》肯定會被我忽略,昆汀·塔倫提諾掛個監製的名號,雖說影片沒有脫離美式血漿恐怖片的套路,依然是以挑逗觀眾感官刺激達到恐怖效果,但渲染血腥器械的招數這次卻格外受用,明知是假的依然能讓人看的汗毛樹立,這就算影片的成功了。
本片可說是近幾年來話題性滿高的影片,以極度血腥和噁心的視覺畫面,衝擊了肉體之軀的人類,有種招架不住的慘忍,或許當代恐怖電影的趨勢已逐漸失去突破心理方面的驚恐步驟,而直接將皮膚下血液流出的畫面佈滿銀幕而達到標準底限,沒有所謂的銀幕道德,彷彿直接透過電影畫面用利刃將人類的皮膚劃開,讓鮮紅色血液徐徐流出,佈滿在皮膚的彎曲紋理間,更似乎符合目前觀眾重鹹的胃口!
影片的導演兼編劇是曾經有過拍攝《Cabin Fever血肉森林》經歷的Eli Roth,當時《Cabin Fever血肉森林》還獲的《King Kong金剛》大導演Perter Jackson的青睞和推薦。此次,同樣的盡顯「獨立」的製作工藝,同樣由獅門負責發行,內容和風格更佳的《Hostel》的也同樣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和口碑。在《Cabin Fever血肉森林》中,Eli Roth大膽融合了七八十年代經典的恐怖技巧,讓觀者的視覺和心理同時受到強烈的恐怖刺激過目不忘是自然的了。
前作已經將恐怖氣氛和視覺刺激的手法玩的成熟了,更在本片發了癲似的,更成為血腥和噁心的綜合作品,以個人來看,雖然票房漂亮,卻是一部空洞只有血腥沒有意思的虐殺恐怖片,從片子一開始,由兩名美國人到歐洲自助旅行,輕鬆的節奏下似乎帶著詭異的氣氛,故事前半段幾乎可以說是情色片了吧!大量的露點鏡頭與性愛鏡頭,讓人不經懷疑自己是否看錯片,青少年縱欲無度的後果,即將帶來的不是高潮後的快感,而是恐怖陷阱的開始,天堂和地獄只有一線之間,只能說萬罪淫為首。
本片讓人驚嚇的雖然是逼真而且極度慘絕人寰的虐殺畫面,但令我真正感到恐怖的是應該是,為何人心可以殘虐至此,被殺的那些人跟行刑之人完全沒有任何過節,存粹只是為了尋找刺激和紓解壓力而已,而把人當作畜生在買賣,那種極為黑暗意識形態,讓我看的真的蠻不舒服的,而高度城市化下的人類,自認為高等生物,表面上還可以高彈闊論食物鏈的定義,穿著人模人樣的衣服,是為了偽裝獸性的本能還是種保護色游走在這個現代城市叢林間,認為自己是最終的消費者,而其他人都只是畜生般的「食物」而已,這樣的故事讓我極度討厭。
雖然說,人性本惡的道理,我真的不得不承認,人性的本質是既黑暗又瘋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恐怖黑暗之處,不是不去觸碰黑暗面和壓抑它,而是試著跟它相處和拿捏,如果連人最基本的惻隱之心和同情心都沒,我想這連人的稱號都稱不上,只能說是虛有臭皮囊的畜生動物吧!
天堂是需要幻想的,但地獄卻真實存在,於是,好奇成為一種災難,怯弱令人類心中最惡毒的嗜好在地獄氾濫著。從天堂走向地獄,難道真的有距離嗎?本片解開了這個答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