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9
Fatal Attraction(1987)- (台譯: 致命的吸引力)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丹(麥克·道格拉斯飾演)是個擁有美麗太太、可愛女兒以及美滿家庭生活的執業律師,某天在一個宴會上,丹認識了一位名叫艾麗絲(葛倫克蘿絲飾演)的女子,幾次碰面之後丹克制不住她的誘惑,趁著老婆回娘家時和艾麗絲發生了一夜情,幾次約會下來之後,丹發現艾麗絲的佔有慾而開始引起他的不安,決定離開這個讓他發生外遇的女人,但是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結束,艾麗絲開始不斷的打電話到丹的公司要求見面,在丹刻意的迴避之下,艾麗絲終於再也克制不了她心中的那把怨火....
觀後感:
麥克·道格拉斯在片中所飾演的角色,就如同現實世界中一般男性很標準的好好先生寫照,生活安逸、家庭幸福的他,在一次身體的出軌之後,所付出的代價讓他始料未及,他在片中所遭遇的事件,的確讓許多心存僥倖的丈夫們引以為戒,藉由電影瞭解到,不是所有外遇的女人都是很好打發的。
回首80年代,在一系列夢幻般的科幻片、音樂片、YA片之後,「致命的吸引力」在即將進入90年代時,帶起了好萊塢一股新的驚悚電影風潮,同時也給了全世界喜歡在外面搞三捻四的丈夫們,一記當頭棒喝,過了十六年後的今天,以現在的社會道德觀來看這部電影,「警世」的意味以及感受更加的濃厚,這部沒有血腥殺人以及靈異事件的驚悚片,看的讓人心跳加速。而導演將這個簡單的故事拍得生動緊湊,節感人。在那個流行濫交的年代,有力地提出了外遇危險的警號。
「致命的吸引力」或許不能稱得上是一部道地的恐怖片,但它當時的確嚇壞了不少觀眾,本片描寫了第三者對一個家庭的破壞,凸顯了八零年代性泛濫與傳統家庭觀崩解等社會議題,也是第一部成功把外遇危機搬上檯面的電影,即使之後類似題材的電影不勝其數,但只有《致命的吸引力》能帶給觀眾如此真實且強烈的恐慌。
導演艾德恩林是一個一向以不正常男女關係特別感興趣的電影作者,拍過許多讓人津津樂道的電影,如從「愛你九週半」裡的速食愛情、「桃色交易」Indecent Proposal裡金錢對真愛的試煉、「禁忌迷情」Lolita裡的戀童癖好,或是最近的一部「出軌」Unfaithful的女性紅杏出牆以及這部「致命的吸引力」中背叛婚姻的一夜情,他雖然一而再地用禁忌的題材、腥羶的畫面來衝擊觀眾的道德限度,但其欲傳達的意涵倒不如表面上那麼驚世駭俗,本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固然有露骨的性愛場面與敗德的出軌劇情,但全片花了更大的篇幅在陳述一時放縱情慾的慘痛代價,讓全天下心猿意馬的風流男子無不警惕,已婚男女更需戒慎惶恐,本片具體呈現出背叛婚姻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宛如為當時日趨墮落的社會風氣與逐漸瓦解的婚姻制度來記當頭棒喝,提醒觀眾過度膨脹的自我情慾就是家庭與傳統道德觀念的頭號殺手。
導演在影片後半部營造出相當緊張的驚悚氣氛,葛倫克蘿絲與前半差異極大的歇斯底里演出尤其嚇人,不過這卻也成了影片最引人詬病之處,因為前半段複雜糾結的人性衝突到最後竟落入殺人狂式的恐怖片結尾,未免單純地有點不負責任以及太過于煽情的表現,而有點將本片的性質及人性的探討有點偏離,而影片刻意誇大第三者騷擾行為的作法也不脫為男主角脫罪的嫌疑,使本片露出男性本位的沙文觀點(始作俑者付出的代價似乎還小過無辜的家人?),不過這點缺憾只能算是編導為了保守的主流口味所作的讓步(本片有另一個較具爭議性的結局,因為試映觀眾的不滿而被迫更改,比較偏黑暗部分,個人覺得太讓男主角顯的不負責任而有點逃避的意味),事實也證明大部分觀眾想要看到第三者被消滅更甚於家庭破碎,姑且不論這樣的心態是出於樂觀還是自欺欺人,至少這個保守的結局並不掩影片寫實且深入人心的驚嚇威力。
而本片的女主角,也就是飾演第三者的葛倫克蘿絲塑造的這位由愛生恨的女郎則成為她的代表作,在她全力要求麥克為他行為負責的過程中,她極好的表現了影片中隱藏的女權主義思想。「致命的吸引力」引發了許多其他類似的影片,它們的主題都是:中層家庭受到第三者侵擾,家庭組織面臨被破壞的危機。
2007/08/18
Existenz(1999)(台譯:X接觸--來自異世界)觀後感
這是一個虛擬實境的系統,所採用的科技,進步到包含生物學。它遠遠超越時代。遊戲的設計者愛麗拉蓋勒美麗性感,是電玩界的女王,對自己所設計的遊戲,她一向全心入。
X接觸之所以那麼真實,是因為它的驅動器,是一種類器官,可直接插入玩家的神經系統。這個驅動器可以影響玩家的記憶、焦慮與專注力,玩的人不同,遊戲 的方向就不同。在試玩大會上,各方玩家齊聚一堂,體驗愛麗拉的最新傑作。想不到半徒殺進一群反X接觸的人,以一種奇怪的武器破壞驅動器。
在一片混亂中,愛麗拉被泰德皮庫救走。泰德在公司裡職位很低,這次在試玩大會上支援當警衛。愛麗拉與泰德為了躲避抗議者,雙雙進入X接觸。在X接觸裡,愛麗拉回到家中,泰德卻仍然帶著愛麗拉東躲西藏,逃避為了領賞追殺愛麗拉的各方殺手。
在愛麗拉的帶領下,泰德逐漸與愛麗拉一起沉溺在遊戲中。泰德逐漸取得主導地位,兩人越玩越出不來,變成遊戲中又有遊戲,現實也越來越遙遠,越來越虛幻。另一方面,反X接觸的勢力仍在步步逼近......
觀後感:
大衛‧柯寧堡(David Cronenberg)可以說是當今加拿大最重要且負盛名的導演。大家如果常看我推薦的恐怖電影,應該對這位導演非常熟悉才對,他也是個人最喜歡的導演之一,自他一九七五年的第一部長片Shivers開始,他即以自己特異的風格,逐漸在票房與聲譽均獲得國內外素的肯定,並且由於他對於創作自由的堅持,也為自己再電影中開拓一條柯寧堡之路,開創一個專屬自己獨特的風格。他早期的影片刻意傾向於恐怖片的類型,描寫現代科技逐漸融/蝕入日常生活後可能引發的「恐怖」結果,因而往往也混合科幻電影的類型,創造出十分迴異於美國好萊塢類型片的風格,成為作者電影研究的對象。康寧保也因而被喻為是將原本以奇觀(spectacle)為主的恐怖片類型複雜化與深度化的第一人。
透過對於 Cronenberg電影敘事結構的研究,指出典型的 Cronenberg恐怖/科幻片中「怪物」並不像一般恐怖片一樣是與社會對立的他者(如屍、鬼等來自黑暗深層的惡魔),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特別是不斷在重塑個人(消費者)身體的新科技。 Cronenberg刻劃的恐怖就是在他們身體上因為科技介入而產生的無可挽回的不良結果。本片主旨也是講人類依賴著科技,迷失在遊戲中,現實和虛幻間遊走,辯不清自身的處地,彷彿自己陷入一個自我催眠的狀態,導致如吸毒者無法戒毒癮的深淵,許多迷上RPG(角色扮演遊戲)的玩家,自己抽離現實狀態,進入一個由遊戲設計所企圖定作的空間氛圍中,脫離現實人群,產生病態的自我褻瀆。
後現代恐怖電影,一直是最好詮釋 Cronenberg的電影的說法,沒有線性的故事主軸,跳躍式的劇情走向,推翻科技將帶領帶人類通往烏扥邦的美夢,而是毀滅自然定律的夢靨和恐怖神話,是消極的也是理性的,新科技總在影片開始之前就已經攻城掠地進入人體。 Cronenberg的主角所能作的往往只是試圖去找出導致悲劇的原因:新科技透過人的身體管道進入這個世界,就如本片利用有如母體的臍帶連接著遊戲主機,從脊椎尾部插入,進入到遊戲的虛擬數位空間,無機物體以暴力入侵人的最後防線-肉體,身體的自主權完全被刺破被撕裂,沒有抵抗的能力,就像媒體無形中潛移默化的腐化你的判斷能力,將你腦子的功能變成白紙一般染黑。
2007/08/17
Survive Style 5+(2004)-(台譯: 變態五星級)觀後感
石垣(淺野忠信)有個殺不死的老婆(橋本麗香),殺完了一次她就復活一次。殺了老婆、拖去深山埋葬、吐根煙鬆口氣、回家遇見又復活的老婆、強迫性地吃完老婆的料理、被老婆狠狠追打、殺老婆、拖去深山埋葬老婆、、、石垣就這樣重複著他的日子。
人氣催眠師青山(阿部寬)和廣告企畫員洋子(小泉今日子)是一對戀人。青山是一位不知道(?)自己有早洩毛病的自戀狂、洋子則無時無刻都對著錄音機、構思刻畫著廣告構想。不過由於青山的過於自戀,在一次的談話中污辱到了洋子的廣告人尊嚴,於是在幾天後的催眠表演中,他被洋子僱請的殺手刺殺;沒了青山的洋子仍然每天嚴謹地和自我賽跑著,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她的錄音機不見了,開始焦慮地狂找、面對這史無前例的大災難。
專門闖空門的三人組津田(津田寬治)、森下(森下能幸)和J(JAI WAST),在無俚頭的生活方式之下,森下和J卻悄悄地譜出了一段同志戀曲,而津田也一步一步地以他的方式朝著當上班族的夢想前進。
育有一女一男的上班族小林(岸部一德)有天為了滿足女兒的夢想,帶著全家去看一票難求的青山催眠秀,被叫上舞台接受挑戰的小林在被催眠成一隻鳥之後,青山就被闖入的殺手給殺掉了。在未被解開催眠的情況下變成了一隻只會咕咕叫、想飛上天的鳥爸爸小林,帶給了這個家前所未有的大衝擊。
殺了青山的殺手兩人組的組合則是一個英國佬和一個脫線日本翻譯。英國佬老愛問人生存的意義是什麼(what’s your function in your life?),然後動不動就發怒殺人,跟在身旁的翻譯則是每句必翻、虎假虎威地跟著英國殺手行動,兩人組所向無敵地接下了各式各樣的殺人案件,穿梭在這個城市之中。
觀後感:
有是一個片名翻的超濫的一個案例,一開始難道本片,還以為是類似日本變態人魚系列片,讓我充滿一種莫名的吸引感!結果我想太多了~
本片充滿意想不到的驚喜和處處有令人驚喜、讓人目不轉睛的精彩呈現,天馬行空的故事和華麗的畫面組合,讓人回味無窮。這是我看本片稱讚!《變態五星級》就是以這五則故事交雜描繪而成的電影。看似五段互不相干的人生卻在這個城市網絡中巧妙地接合了起來。
本片美術風格非常獨特,呈現一種後現代華麗的視覺饗宴,華麗奢華的服裝造型,充滿浪漫色彩豐富的裝飾物,以及混合許多年代風格的建築物及擺設,如普普風格或太空時代所獨特的電器造型,當然還有日本獨特的原宿風格的衣服,處處都是讓人為之振奮的小細節,都如此的精采,可見導演對本片的用心程度!
其實電影的表現手法的確讓人覺得處處是廣告,一種精彩的片段性表現。比方說,石垣埋完老婆回到家,打開冰箱喝下一口牛奶卻看到復活的老婆,剛喝下去的牛奶剎地對著螢幕吐出,然後停格,接著啪啪啪地來段開場樂、標題接著醒目分格地秀出;或者是洋子腦海中的廣告創意小劇場,總是一波接著一波地挑動觀眾的發笑神經;再來就是一些重複性或無意義卻令人發噱的台詞、亮麗鮮豔的場景布置,一段一段地接軌了整部電影。整部電影宛如最近流行的多段式探知結局為何的廣告大合輯,兩個小時無冷場地吸引觀眾讓人目不轉睛。在日本廣告界名氣響叮噹的關口現與多田琢,拍起電影來自然也跟廣告拖不了關係,多以畫面敘述事情,以圖像思考的方式跟一般正統拍電影的以鏡頭思考,有所差別,通常前者電影畫面充滿設計感及豐富的圖像,而少了內容和劇情,為這類導演的詬病,而後者比較著重於以鏡頭下的演員動作或是事件來表達出故事,而不是用畫面下的美術或是圖像來敘述,而後者來的有深度也較為負有情感上的鋪陳!
看似恐怖片情節的重複殺妻、想法另類的廣告女與早洩催眠師、白癡小偷三人組、兩位搞笑殺手、以及最後貫穿整部片的鳥人父親及其家人,五段故事,同樣的是場景的錯綜複雜,顏色對比鮮豔到有點詭譎的,現實與超現實僅在一線之隔。除了服裝及場景,配樂的使用也是這部片絕妙之處,多半是以復古搖滾樂加上TENCO節奏音樂,讓本片呈現出年輕人瘋狂的節奏,而不時又參插讓人動容的旋樂襯底,使得情緒在不同橋段間的落差翻來覆去,搞的苦笑不得。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乖誕,但是他們始終在探討著所謂「人生的任務」、「人的意志」、「自我價值」等議題。
經常看這類天馬行空的想像超豐富的電影,多半以娛樂性取勝,似乎很少看出能否象徵意義的指涉到我們的心靈,然後產生一種比對與反芻,我無法清楚確知。只記得電影大師高盧講過,「電影的每個鏡頭,或者每個影段,皆是有意義的。」的確是如此不是嗎?回想一下本片,似乎殺手每次見人就說What's Your Function不是沒意義的,當一個語句重複出現時,笑點也該被移置於暗喻、警世寓意才是。
本片導演跟編劇巧妙的不慌不忙地,以多線進行的方式描繪這群人所面臨的荒謬神蹟,偶而瘋狂神經兮兮,偶而無厘頭超現實讓人不知所措,卻也在黑色突梯的幽默中摻進一點深情,讓《變態五星級》KUSO、三八、變態得讓我愛不釋手。我想現在的電影不再正經,無厘頭創意的時代!
2007/08/16
Event Horizon(1997) -(台譯: 撕裂地平線)觀後感
撕裂地平線:黑洞效力的邊界,一個連光也無法逃甚高的電影,是個有去無回的地方。
劇情簡介:
這年是2407:一隊救援小組被遣往外太空搜救地平線(Event Horizon),一艘消失了七年的太空船。在救援人員尋找生還者的同時,他們發現了神秘太空船埋藏的恐怖秘密。在繞著地球軌道運行的日光號上,威廉博士突然由惡夢中驚醒,他夢到死去的老婆,克萊兒,他是個聰明卻麻煩不斷的科學家,已被自殺的妻子及地平線的陰影籠罩多年。
地平線,原是克萊兒設計用來探勘遙遠行星的典型太空船。令人意外的,太空船及船上人員卻莫名的失去蹤影。登艦後,救難小組發現,Event Horizon號已成鬼域,三個帶棘刺的鐵黑色磁力環,在一個也是帶棘刺的鐵黑色球狀引擎室中,像一個魔幻的神壇(像是《法櫃奇兵》中的法櫃)。
它具有啟動時空之門的力量,從折疊的異次元獲得生命,並將整艘太空船變成一個生命體:引擎就是心臟(應該說是大腦),其免疫系統便是喚起異物入侵者(包括原有的船員)內在罪孽的幻覺,然後加以一一殘殺。
觀後感:
本片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一方面延續了科幻電影中的對異化恐懼的主題─人類對不可駕御的創造物的恐懼。總的來說,也呈現了對科學質疑的態度。 像本片除了明白指出時空折疊的航行召喚了惡魔外,來隱喻玩火自焚的後果和嚴重性,而我們還看到救難船上的組員不耐又不滿威爾博士的科學解說,來隱喻人類害怕接受自己未知的領域知識,而片中牽引到超光速飛行、時空折疊、磁力場、黑洞等這些科學概念,這些科學觀念和科學概念,特別具有推翻傳統觀念和顛覆傳統的思考方向和邏輯,也因此意味著一種當代人在展望未知的未來時,從心底生出的跨世紀的恐懼,這包括生命體的重新定義(複製生物、智慧機器人如AI電影中的劇情、像《駭客任務》般虛擬實境,以及對生命慣性方向的失序或是非直線性(回到過去或是未來、時態跳躍)等等。
本片一直強調心靈層面的恐懼,無時無地的恐懼,讓人瀕臨崩潰的苦痛掙扎與生死反復中形成自我,展現人類對外與內在探索交疊的基本架構,曾經有人說這部片是外太空版的《鬼店》(THE SHINING),但故事本身對太空人的過往與內在罪悔沒有太多著墨,並把太空人的受難歸因於異次元魔鬼的侵害,整部影片終不免於灑狗血式地影像處理,恐怖僅止於眼前的恐怖。
本片再視覺效果上,也是表現的非常有水準,冷冷的色調,襯托出外太空的孤寂和寂靜,讓人有所憂鬱之感,而太空船的設計,也是飽有一點點的前衛感和哥德式華麗感,加上大量的血腥肆意潑灑,以飄浮的火、凝結的水、和爆裂的人體來形容煉獄,如此的美麗和震撼,真是讓視覺得到最大的饗宴!
2007/08/15
Misery(1990)-(台譯:戰慄遊戲)觀後感
劇情簡介:
保羅是一位浪漫小說家,他因創作系列小說《Mistry》而名聲大作。中年婦女安妮是個護士,自稱是《Mistry》的頭號書迷,崇拜作家保羅。在一個狂風暴雪的日子,保羅駕車不慎跌入懸崖,昏迷不醒,被安妮救回家中。保羅傷勢很重,摔斷了胳膊和雙腿,生活不能自理,只得聽憑安妮的擺佈。安妮強迫保羅繼續寫作。當發現書中的Mistry已消失時,異常憤怒,她瘋狂殘忍地折磨保羅。
保羅意識到,只有不停地寫,讓米賽麗重新復活,才能阻止安妮的歇斯底里。保羅盼望早日結束囚徒式的生活,不料被安妮搜出了他準備逃跑的工具,保羅被綁在床上,被凶狠的安妮用大鐵錘打斷了腳骨,……18個月後,步履蹣跚的保羅出現在朋友面前,似一場惡夢醒來,他眼前還不時晃動著那可怕的面容。
觀後感:
精神變態者這一類的恐怖片一向都是恐怖電影題材中,不可或缺的腳色,如經典的電影《驚魂記》或是《德州電鋸殺人狂》之類的電影,都是一種不健全的精神障礙及受創的童年環境導致成長發育上的不健全,讓內心呈現一種潛在的偏激和不平衡,能充分表現出不安定感及岌岌可危的殺機,以隱喻或是具體的表達出社會現象或是獨立的事件。影片中的人物較少,關係也不複雜,情景集中,沒有多餘的事件和場景。片中情節的重要性,以及對人物刻劃的深度都比較細膩和著重。
根據Stephen King原著小說改編的心理驚僳片,題材十分別緻,但依舊擺不脫陳年老套的恐怖電影模式,因此,Stephen King的純粹恐怖類作品,和其他我們見過的大多數美式恐怖一樣,多以邪惡的兇殺爲噱頭,以渲染血腥鏡頭來達到刺激觀衆的目的。個人認爲這些作品一般而言都很平庸,除非是頑固的追求感官刺激的影迷,大衆影迷們對這類電影無論是興趣,還是評價,都不高。但Stephen King的這部分作品,至少還有一個區別於其他更平庸恐怖片的地方:他善於選擇場景。從以上的簡單介紹中我們看到,他選擇的那些突然變得危險的東西都是平常看起來不引人注目,甚至是很溫順的,例如木偶、寵物、家用機器、汽車、兒童等。讓最日常的東西産生強烈的恐怖感,使人在觀看電影回家時對一切都疑神疑鬼,Stephen King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他當年的創意刺激了整整一代人,並繼續激勵著好來塢以嚇人爲目的的小成本電影們。至今,我們仍然能從《鬼娃新娘》等影片身上看到Stephen King的影響。可以說,Stephen King的恐怖類電影至少比那些沒有大腦的《Helloween月荒荒心慌荒》系列、《13 th Friday十三號星期五》系列要強得多。
當正常的關心達到偏執的極端,照樣會有可怕的後果。想必看過該片的觀衆,都會對片中女主角極端陷入虛幻小說情節的人格觸目驚心,同時又不禁爲她不可救助的行爲悲歎不已。正因爲生動地演繹了女主角這一看似正常其實非常極端的心理,主演凱瑟貝茲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而看完本片筆者腦海有如在GOOGLE打關鍵字收尋資料般,收尋到筆者之前所看過的電影,赫然找到一部類似的電影,也就是10大禁片中的76年《感官世界》,大島渚則將"性"這個命題發展至巔峰。《感官世界》故事改編自1936年的真人真事,一位名叫阿部定的女人,與情人石田吉藏歡好,終日在酒館中以性愛度日,他們為了令性愛更有快感,便互相勒緊脖子,阿部錯手勒死了吉藏,其後更把吉藏的陽具割下,引起一陣風波。
女性在這社會中,經常處在被壓抑和不被重視的腳色,而在後現代恐怖電影中,生與死、正常與非正常、人類與異己、善與惡之間的界限已經變得逐漸模糊起來,有時甚至讓人難以分辨,經典恐怖片相比後現代恐怖電影已經將恐怖注入當代日常生活世界中,而原有的精明能幹的男性專家則被一個遭受高水平的,直接的且具有一定性別特徵的暴力侵害的普通受害者所替代,尤其是女性受害者,女性無論作為受害者還是作為英雄人物在影片中都起到了更為突出的作用。
後來我在網路上觀看關於本片的文章時,發現一件滿有趣的事,如果大家有印象的香港喜劇《家有喜事》中,這部片高志森導演在電影裡面融合許多經典電影作為橋段,如:東方不敗,麻雀變鳳凰, 第六感生死戀等等,但其中有個橋段就是,張曼玉將由周星馳綁起來,然後問他:歡歡,你覺得我今天的打扮像那部電影的造型,周星馳回答:女~殺~手~!沒錯就是這一段,我現在回想起來,還真覺得港片真是妙~只怪當時看的太少不覺得好笑!
2007/08/14
黑太陽731 (Men Behind The Sun 731) (1988)觀後感
1945年,日本的侵略戰爭已到了強弩之末,日軍在中國戰場節節敗退,太平洋戰事更是兵敗如山倒。但日本的狼子野心仍未息,期望以生化武器扭轉敗局。石井四郎臨危受命,接掌位於哈爾濱負責細菌實驗的731 部隊,企圖以最快的時間研製出生化武器。
在政府與軍方的包庇下,731部隊泯滅人性地以活生生的人體作試驗。受害者不是戰俘,而是中國與俄羅斯的平民百姓,他們統統被稱為「馬魯達」。
1945年8月,就在細菌武器實驗成功的前夕,日本向聯軍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731部隊被命令徹出中國,臨走前要銷毀所有罪證,還要對所有「馬魯達」進行"最後處置"。「馬魯達」得知日本投降而爆發騷亂,但大部分都命喪日軍刀下,而當中有少數人成功逃出魔掌,日後成為731部隊暴行的見證人。
戰後,731隊員在日本國內隱性埋名,對部隊之事三緘其口。而主腦石井四郎則傳聞以研究成果與美國交換而避免成為戰犯,甚至有傳石井參與韓戰的生化武器……
觀後感:
在各大網路論壇中,似乎每一個中國人都聽說過一部電影,最令感到害怕的影片,不是外國的《大法師The Exorcist》或是《鬼店The Shining》等之類的經典恐怖片,而是一部叫《黑太陽731》。當下的時髦追星族哈日族們,或許日本的流行文化多采多姿一面,是美麗是光纖亮麗,也是讓人迷失的地方,可是你們知道嘛!在日本帝國背後,有著一個他們不敢提起的過去,一直到現在,還在逃避中………。
一般電影的模式,不外乎就是在螢幕上扮演著令人恐懼的劇情和角色,玩著導演、演員等製作人員和觀眾之間默契上協定的一場遊戲,純屬一種娛樂成分居多的手法。而《黑太陽731》和其他所有的恐怖片全不相同。因為它並不是遊戲,而是記實。它就像一面鏡子,把發生在另一個年代裡的真實的歷史事件不加修飾地展現在人們眼.其最最恐怖的電影在時過境遷後都可以口氣輕鬆地、甚至是開著玩笑地談論,唯獨《黑太陽731》不能。至少是有著人類基本良知的人們做不到以輕鬆的心態面對它。片中的受害者全是像你、我、他一樣活生生的人類,影片中的一切,都是完全真實地發生過的。唯其如此,才更恐怖。(本片不是紀錄片,而是透過電影手法將真實事件重新搬上舞台,以電影方式詮釋及再現) 。
本片故事主要在說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期間,沿著蘇滿邊境建立了代號為731的細菌部隊。他們慘無人道的用中國人、蘇聯人、韓國人來做活體實驗,在集中營、佔領區、戰俘營所犯下了慘絕人寰的獸行:大屠殺、變態的姦淫、毒氣實驗、細菌實驗和性實驗等等……致使無數生命慘遭殺戮。
片頭一開始,畫面由黑緩緩的變亮,由安靜漸漸注入環境雜音,而此時,畫面中央出現一列字言,讓我深深灼傷及搖醒,「朋友歸朋友,歷史歸歷史,是無法抹滅的」,簡單的幾句話,不曉的是多少人的寶貴生命所換來的,一種哽咽的啜泣提醒,無奈的歷史傷痕痛楚著,讓人鼻酸動容,雖然整體事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半世紀了,相信還有中國人存在的一天,大家永遠不會忘記日本人對中國人的不人道對待。
以下幾個影片事件文字重現,極為慘忍,心理必須要準備。
1,「凍傷實驗」:
在哈爾濱郊外零下二十幾度的低溫下,(被迫)接受實驗的中國婦女被捆綁著,雙手裸露在空氣中,幾個日本兵不停地用瓢舀起冰水,澆在該婦女手上。十幾小時後,這雙手凍得硬硬的,上面蓋了一層冰。回到室內後,日本人命該婦女把手浸泡在溫水中,直到雙手軟軟地垂了下來。忽然,一個日本人使勁一捋,把此婦女雙手的皮肉象脫手套一樣地脫了下來,整個肘部以上的雙手頓時變成了只殘留極少數肉絲的森森白骨。該婦女(因還是嬰兒的孩子已成為實驗的犧牲品,她早已半瘋半癡了)把雙手(如果還稱得上是手)的白骨舉成戳向半空的姿勢,呆呆地看著,忽然撕心裂肺地慘叫起來。
2,「活體解剖」:
一個中國小乞丐和日本小孩因玩皮球成了好朋友,日本人授意讓日本小孩帶中國小乞丐進731大院,以食物誘騙等手段讓中國小乞丐接受「身體檢查」。中國小乞丐在脫光衣服時還露出了童稚的羞澀笑容。上了手術台,麻醉完畢後,日本人熟練地將中國小乞丐開膛破腹,把心臟、肝臟等器官逐一取出,浸入早已準備好的生理鹽水。那離開身體的心臟捧在日本人沾滿鮮血的手上時還在跳動。「手術完畢,日本小孩把中國小乞丐的殘骸斷肢推去焚化。
3,「低溫實驗」:
日本人讓中國受害者把手伸入超低溫冰箱(也許零下幾十度甚至零下一百多度),進行速凍。完成後,中國受害者取出雙手,看起來呈灰白色,上面結了一層霜,完全不像是人類的肢體了。一個日本人用短棍敲打,就像打斷冰柱一樣,把中國受害者的手指一根一根地打落,發出清脆的聲音。中國受害者發出了絕望而恐怖的號叫。旁觀的日本實習生有的嚇得閉上了眼睛,旋即被喝令不許閉眼。
4,「高壓實驗」:
中國受害者被趕入高壓艙,隨著加壓,露出極度痛苦的表情,想叫卻叫不出聲,直至最終眼珠彈出眼眶、腸子等內臟擠破腹腔,流得滿地都是。
光是以上敘述就足夠以慘絕人寰,畜生不如等言語來怒罵,更何況這只是少部份以電影手法用毫無誇張方式呈現,而其他事件可由史料文獻中得知,因為在於技術上的限制和表現手段上的困難上,而沒有出現在電影出現,例如:日本人僅僅為了取樂,用手術摘除中國受害者的胃和小腸,把食道和大腸直接連接,讓該中國受害者不斷地吃東西也只能眼睜睜地餓死;也是僅僅為了取樂,砍下中國受害者的手和腳,然後用手術把手接在小腿上,把腳接在手臂上,還用「高明的醫術」把它們接活;不進行任何麻醉,只是把中國受害者綁在手術台上就活體解剖,中國受害者越是痛苦地掙扎越是引起哄堂大笑;把中國受害者的血液全部抽乾,然後向他身軀裡注入馬的血液,史料稱由此引起的劇烈的抽搐和痙攣「連幾個壯漢也壓制不住」,光是筆者以文字描述,就覺得極為不人道及令人切齒,更何況這都是真正事件,只能說紀錄真實,感慨歷史……
歷史就是這樣的真實,雖然不能挽回種種事情的發生,但卻能演繹給世人以思考,從中辨別善惡真偽,而日本人自以為可以躲過歷史的譴責或是批判,那是不可能的,這是一篇用眾多留著中國人鮮血寫下的日記,這是一篇佈滿淚水漬的遺書,給後代中國人一個牢牢記住的教訓和覺醒,歷史的傷痕,刻劃著不平等的過去!
對2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人以不人道的手法對待的同胞們,和台灣慰安婦阿媽們,致上最高敬意~
2007/08/13
May(2002)-(台譯:瘋流美之活人生切)觀後感
這一切要從一個恐怖怪娃娃開始講起…。內向、自卑又天生弱視的女孩美(May),從小就被親友鄰居當作怪胎,跟周遭的人事物格格不入,唯一的朋友是母親送的娃娃蘇西。
美孤僻成性,長大後在獸醫院工作,擔任外科手術助手,她最擅長縫合支離破碎的動物屍體。品味怪異的美,也親手縫製自己身上的每一件衣服,幻想著公主與白馬王子的浪漫愛情,不過從來沒有人敢接近這個怪到有點嚇人的女孩,只有獸醫院裡的俏護士波莉(Polly),常以曖昧難解的眼神和言行挑逗她。
美終於有了初戀,對象是修車工人亞當(Adam),亞當是個溫柔又有巨大手掌的男生,那雙因為做工而長滿粗繭的髒手,總是讓美興奮異常,還好亞當也是個怪ㄎㄚ:「我喜歡怪物!」亞當深情款款地這麼對美表白。
美對亞當的愛戀越陷越深,難以自拔的行為越來越超越常軌,亞當一開始還覺得有趣,但逐漸感覺到美的瘋狂。有一天美受邀到亞當家中共進晚餐,飯後娛樂是一起欣賞亞當業餘拍攝的恐怖吃人影片,美看得津津有味,竟仿照片中情節,嚇壞了的亞當,從此開始疏遠美。
失戀的美孤獨一人,心中燃起熊熊怒火,全部發洩在娃娃蘇西身上,此時被寂寞包圍下的美突發奇想 :「如果交不到朋友,"訂做"一個不就好了…?」於是她從獸醫院帶回鋒利的外科手術工具,開始一步步收集「當季新鮮材料」,決定親手縫製「完美情人」。
首先,就從亞當的手開始…!
觀後感:
我們每個人都瘋了,只是程度不同!!現實生活中,從議事殿堂、演藝名流到市井小民,或是駭人聽聞的殺人魔;有些人的''瘋語瘋語''會令你噴飯不已,有些人行為瘋狂到讓你抓狂,社會裡確實存在著這些「瘋流人物」!
話說30年前,有一部電影叫Carrie- (台譯: 魔女嘉莉) ,大導演布萊恩狄帕瑪的驚慄經典作,西西史派克扮演孤僻自閉少女嘉莉,跟宗教狂的母親同住在一所破舊小屋。一天,她被邀請參加高中舞會,不料,舞會中受到同學惡意的作弄,一怒之下,嘉莉發放她擁有的神秘力量,結果將一個歡樂舞會變成一個浴血葬場。而個人觀看過本片,第一直覺得似乎跟前作《Carrie》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以在你我身邊都會出現的怪怪少女為主體,社會中大家對她們有種異樣的眼光和對待,導致讓她們更加封閉和自卑,更加退縮。而一次偶然的惡作劇導致性格大變,變成一個無法收拾的惡夢開始,以表面似乎簡單講著女性對於愛情的憧憬,同儕之間的信賴和家庭間的矛盾拉拔,而發展出來的青春校園驚悚片,其實不然,隱約看出女性青春期的月經初潮恐懼,而感情某種的佔有慾和控制慾,彷彿洪水般的崩洩,而女性對身體的自主權敏感度漸漸意識,對身體已經不在是陌生,也對異性的肉體有更多的要求,更多的掌控,當她跟異性間的互動不如她內心藍圖般的模式,而倒置性向的轉變和感情價值觀扭曲。
本片集戀屍癖、肢解狂、怪娃娃、爆漿自殘、皮肉縫合等種種令人顫慄發麻的恐怖元素於一爐,調配以偏執、燥鬱、強迫症等病方,融合而成一部被美國另類地下文化媒體譽為「最噁爛電影」的精采作品之一,專業電影網站IMDB則稱之為「現代女性版的《科學怪人與新娘》」。
本片的片名《瘋流美之活人生切》,真是讓我對台灣的片商創意哭笑不得,一種非常賤的方式來借鏡其他人的稱呼(上流美),看起來真是有種莫名的幽默。
2007/08/11
功夫(Kung Fu Hustle)(2004)-觀後感
劇情簡介:
《功夫》的故事背景設於1940年的廣東。周星馳飾演一名無藥可救的小混混——阿星,能言善道、擅耍嘴皮,實則意志不堅、一事無成,並以成爲黑道響叮噹的人物爲人生目標,一心渴望加入手段冷酷無情、惡名昭彰的斧頭幫。此時斧頭幫正傾全幫之力急欲鏟平惟一未收入勢力範圍的地頭”豬籠城寨”,未料該地臥虎藏龍——癡肥永遠叼支煙的惡霸女房東“包租婆”,加上與其成對比的色龜懦弱丈夫“包租公”,率領一班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大展奇功異能,對抗惡勢力……
觀後感:
本片延續周星馳最擅長的‘甘草人物,力爭上游’的主題。全片除了喜劇元素,還將結合壯觀的傳統武術動作及電腦特效,務求淋漓盡致地展現周星馳的全方位才能。“低調”,我個人覺的星爺似乎琢磨透了這句真諦,在他的鏡頭裏,做慣主角的周星星雖然成了片中的萬中無一的武林奇才,卻是無名無姓的街頭小混混,低調得很,他的風頭都被貧民窟“豬籠城寨”裏的高手搶走了,且不說叼煙頭的包租婆一身“風火輪”輕功外加“河東獅子吼”令人記憶深刻,就連頭洗了一半露著屁屁的“理髮師”也比星爺境頭還要多。故事裏高手過招、拳腳相對的真實細膩佔據了大半部分,海報上星爺左手裏的棒棒糖僅僅是一個“愛情”符號,在黃聖依的俏臉下,緩衝了影片暴力血腥的氣氛。(很多人,看完功夫都不了解當時女主角,所比畫的手勢,代表了什麼意思,其實,我有詢問過會手語的朋友,其實那段手語是說:你還記的我嗎?)
當然如果你是抱著看星爺講笑話的心態去看的話,估計會大失所望,但是作爲一部喜劇片,《功夫》還做足了功夫。特別是其中一場馬路二人追逐賽,將奔跑誇張成街飆車般風馳電掣,星爺身上插的的匕首成了後照鏡,的確令人捧腹笑掉大牙。其他武打場面的電腦特技也是一大亮點,至少一些特技鏡頭不會讓你找到“破綻”的凸槌畫面或者演員生硬的表情。看完只有爽一個字。
但看完《功夫》之後,我開始相信,周星馳他除了是一個盡責的正常的電影人,但其實他是一個有毛病、不正常的人。周星馳的影迷不要生氣,這不是在罵他,絕對是讚美。只有不正常的人,才會如此迷戀功夫,即便自己覺得已經完全無可能成爲功夫高手,但對功夫的熱愛卻始終如初,更能拍出如此崇拜功夫的電影。正常人,早就“移情別戀”,改成玩其他把戲和想法。正常的電影人,有誰會想到要請元華、元秋和梁小龍這些70年級身根本就不認識的電影武打前輩出山來演電影?而哪位導演不是忙著請現在最紅的明星合作。更爲不正常的是,《功夫》怎麽看都像是周星馳做的一場夢——夢想成爲功夫高手。而且不是一日做成,是日日做,夜夜做,年年做,一點一低的累積。夢到天馬行空,夢到一氣呵成。雖然至今夢仍未醒,但夢裏一揮而就,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已是一本夢中完成的“寫夢”漫畫。正常人,做夢時都不會清醒,更不可能在夢後寫出夢境便成驚世之作。但星爺夢未醒時,將夢裏事複製到膠片上,已足以驚世駭俗。這樣的人,怎麽可能是正常人? -------------------------星爺,只能說,你真有毛病!
《功夫》就應該算是周星星的轉型之作吧。在自己演出的方式,也大大的跟以往有所差異,以前我們所認識的周星馳,誇張的笑聲,滑稽的表情,加上一些沒水準的內容和笑點,但都很好笑,構成一個比較平面化的講電影方式的演出,而現在,從《少林足球》開始,耍嘴皮子的阿星,已漸漸不以膚淺而且漫笑的說話來博取大家的笑,而是利用肢體動作和電腦特效來完成他的想法,也就是所說的:”電影卡通化,卡通電影化”的意境,像《功夫》中的追逐戲碼,卡通似的快速奔跑詮釋和飛上天來一個像’’七龍珠’’似的飛天如來神掌,完完全全向一個小孩般的夢想,只是變成電影罷了!! 某種意義上說,《功夫》可以算是香港武打功夫片的一個總結和集成,而傳統的硬橋硬馬到徐克式的天馬行空,從李小龍式的嚴肅正經到成龍式的喜劇打鬥,這裏都應有盡有。但看完影片,最明顯的感覺是,原來作爲周星星身份標誌的無厘頭風格在這裏明顯減少了,所謂經典對白能記住的也就那麽幾句,讓典型的星迷深感遺憾。周星星時常提起靈感,我想,這一次,他或許把靈感主要放在了武打特技上了,而在他獨具特色的無厘頭式語言和動作上少花了點心思,或者根本上,在他這樣一個年紀這樣一種身份,他已經失去了(或許還是永遠的)那種天然的搞笑資源和靈感。
《功夫》毫無疑問是一場“功夫”的盛宴,所有你在武俠小說裏想象過無數遍的場景實實在在地出現在了銀幕上,超級配角元秋振聾發聵的“獅子吼”,風采簡直勝過原版金毛獅王謝遜;五郎八卦棍一出場的輕靈飄逸令人稱絕;元華的四兩撥千斤,總算讓人見識了一番張三豐創出的太極是如何以柔克剛的;火雲邪神的蛤蟆功和對武學的終極癡迷,儼然是一個正邪不分的西毒;最絕的要數天殘地殘的琴聲殺人,一直只在傳說裏神秘出現的內功殺氣在特效技術下終於得以生動地呈現,一種相當原始的激動隨著這些動作場面噴薄湧現,而其中最關鍵的其實是不絕如縷的想像力。
《功夫》貫穿的是伴隨著華語電影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武俠片精髓。如果說昆汀·塔倫蒂諾在《追殺比爾》裏也曾表現了對他影響甚巨的東方武術,但從日本劍道到中國功夫浮光掠影的演示,《追殺比爾》終究只能是一次隔岸觀火的好奇和向往,最終結局的蒼白也就在所難免。而周星馳的《功夫》從頭至尾閃耀的是一種“功夫之魂”的光輝,正像李小龍所說的“武術的終極目標就是表達自我”,周星馳的“自我”在每一場形態各異的打鬥中日趨飽滿,在幽默的臺詞和密集的打鬥這些完全商業的設置背後深藏的野心也顯露無遺,他被火雲邪神打得飄向空中的場景和《臥虎藏龍》結尾時玉蛟龍的一躍而下具有十分相似的儀式感,直至如來神掌一出,赤裸著上身落下的他猶如李小龍再世,而當佛光現于周星馳的頭頂,不禁令人聯想起胡金銓的《空山靈雨》裏也曾出現過如此深具寓意的鏡頭,而所有他人的借鑒和自我的情結都在《功夫》裏延伸出新的空間,周星馳的《功夫》最大的意義是使中國的武俠片在《臥虎藏龍》之後再次獲得了艱難而可貴的進步和延續。
2007/08/10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1954)-(台譯: 黑湖妖潭)觀後感
世界上無奇不有…一支考察隊在亞馬遜河地區發現了不明古生物遺留下來的神秘痕跡,即一塊爪形手骨化石和一具骷髏。就在他們要進一步尋找其他物件時,突然一個長著鰓的怪物從水中鑽了出來。它殺死了幾個男人 並搶走了一名女考察隊員,然而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這個怪物被這個女人的性感魅力所征服而喪失了理智,他一心只想佔有她,但是她卻最終得救了,並使這個怪物無法再為非作歹。在人性的召喚下,這個怪物已不再恐怖,並且他這種沒有希望的愛情贏得了人們更多的同情。
觀後感:
最近因為開始著手論文的寫作,也收集了許多關於電影方面的書籍和文本,也參考書本看了很多經典電影,多半是1960年前的黑白片,滿腦子都《科學怪人》、《吸血鬼》、《木乃伊》等怪物的倩影,也無意間看了本片,雖然之前已經常常看到本片這隻『腮人』的肖像,但一直還沒看過本片,而最近終於一飽眼福這部在我出生前30年誕生的經典怪物之作。
本片可以堪稱怪物恐怖電影的經典,如果沒有這部電影的出現,也不會有《異形》《大白鯊》《侏儸紀公園》等經典電影,可見本片對後輩影響之深遠,以現代電影的劇情來看本片,格外的簡短和緊湊,但也意外地更有渲染效果,主要劇情講一群科學家為了研究亞馬遜河深部的石油源,而意外的發現帶一塊爪形手骨化石和一具骷髏,而讓他們更大的慾望想要一虧究竟這是何方神聖的侵入『怪物的家鄉』,最後卻被怪物反擊一個一個殺害,非常水平式思考的劇情,卻代出當時美國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也隱約看出美國當時對領土議題的敏感度,其中有一幕畫面明顯更將議題更加突顯,就是一大群科學家為了活抓『腮人』,走火入魔地企圖使用原始部落原住名常用的毒魚方式引誘它出現,而當大批人坐著小船將毒藥結成塊的一塊一塊往水裡頭丟,清澈的河水頓時變成恐怖顏色的液體,而站在大船上的女主角,焦慮的手拿著香菸,而無意間將煙蒂往水裡一丟,而這鏡頭往下帶,一雙帶有怨氣而面目猙獰的怪物在水裡往水面上看著女主角。
本片卻也意外的發展出吊詭地感情問題,原本應該照理來說讓人聞之喪膽的怪物,是恐懼、黑暗、不文明、陽具象徵、粗俗、獸性、殘暴的象徵,當他為了捍衛自家領土被慘忍的人類無情逼迫及射殺,而女主角卻對『腮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情感和情愫,而有種憐惜和同情,更顯現出殘酷暴戾的不是殘缺醜陋外表的怪物,而是外表近似完美的人類,醜陋及污穢的自私和非理性的心態,實在叫人心寒!
怪物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具有性暗示的假借體,以往在電影也常常利用怪物的侵略性和毀滅性表達性暗示或是提醒的手法,就《吸血鬼》最為明顯,德古拉爵士半夜轉變成蝙蝠,飛進女主身旁,轉變成風度偏偏的伯爵卻帶有如陽具般的犬齒,壓迫性的抱住女主角的身軀,壓倒的姿態將他尖銳的牙齒刺入女性柔軟的脖子,鮮紅色的血液猶如性愛高潮的精液,而吸取對方血液,而女性也因為血洗儀式也轉變成吸血鬼,彷彿有如傳染和生殖的特性。
外部未知世界潛在的神秘力量的威脅和來自人類自身無休止的慾望構成了恐怖片中雙重的恐懼。而幾乎每一部能夠成為經典的恐怖片在不斷塑造著各種惡魔形象的同時,也迫使觀眾面對「我們內部的野獸」。它向觀眾不斷提供著這樣一種信息:你可以無限地追求權力,你可以追求肆無忌憚的性慾,但最後你將被你的慾望所毀滅。
2007/08/09
Cujo(1983)-(台譯: 狂犬驚魂)觀後感
《狂犬驚魂》是Stephen King小說改編的電影,敘述一對母子將車子開去一個農場找人修理,但農場卻沒有半點人煙,反而出現的是一隻染上狂犬病的聖伯納犬不斷攻擊他們,母子打算開車逃走,正巧車子在此關鍵時刻就不能發動, 他們只能被困在這裡面等待救援。
觀後感:
這是筆者個人看過Stephen King作品系列中比較嚇人一部,一開始,用滿鄉村的畫面,帶到有一隻可愛的兔子在草地上奔馳,轉而被一隻滿可愛肥沃的聖伯納犬追殺,兔子拼命的逃跑,最後躲到一個洞裡,兔子的生死存亡在此不提,重點是那隻聖伯納犬遭蝙蝠咬傷之後,竟就成了一隻暴躁、野蠻的殺人犬,故事才正式展開;接著鏡頭影到一小男孩的家中,前半段皆是在描述兩個家庭成員的互動,這中間當然包括妻子外遇等等諸如此類的夫妻問題,回歸主題,劇情乍看之下顯得有點小悶;但劇情到了中段,種種狀況都顯示女主角和小男主角是怎麼遭到狗攻擊卻又無人救援的原因,接著劇情開始步入高潮,女主角和小男主角幾乎都是在白天遭到惡犬攻擊,再加上炙熱的天氣,兩人必須在那台破車上等待救援,面對的不僅是那條行徑鬼譎惡犬,在那台令人窒息的車上,他們更要面對呼吸困難、沒有水分等等生理症狀,又頗有雷同《異次元殺陣》、《鬼地方》那種密閉式恐懼,他倆必須撐到有人來救援為止。
可惜結局處理得過於草率,且並未將人和狗的情感作深刻的詮釋,損了Stephen King對於角色刻畫的高深功力。
此另外覺得,本片的緊張程度滿讓我驚訝的,前半段沒什麼高潮的部分,還後半段充滿了緊張及危險的戲份,讓人有點喘不過氣,而導演的用鏡方式,也是滿特殊的,利用狗的第一角色視覺,慢慢接近被害者,加上緊張的背景音樂,塑造一個緊迫釘人的效果,還有角色的定位,和演員的要求,我覺得滿不錯的,雖然,男主角沒啥驚人的戲份,但小孩跟女主角都有超水準的演出,尤其是那位小孩,當被困再車上時,不時被恐怖的狗,不知情的攻擊,小孩的幼小心靈,造成巨大的恐懼及崩潰,哭到不行,而且,讓我覺得利害的事,感覺像真的小孩害怕到哭的感覺,不是因為演戲而故意哭的成分不高,甚至還有點像羊顛瘋那樣的全身抽筋及不能呼吸的狀態,而還會咬自己的舌頭,讓人真替他擔心;而被困住車上的感覺,充滿了空間的限制,導致有密閉空間的壓迫感及恐懼,加上隨時都會脫水的狀態,更讓人覺得時間的可貴,而媽媽的在這部片的角色,在這部戲理事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片中他雖然出軌搞外遇,而當他有一天,覺得這樣對不起他的家庭及良心,就跟那位外遇對象提出分手,而他雖說的理由讓我覺得滿感動的,即使他作了一個不好的示範及行為,但他說,我不能跟你在下去了,因為,我有一個很好的老公,和一個很好的小孩,我覺得我很幸福,就是這句話,讓我覺得,滿感動的;而當她跟小孩身困在車上,外頭的那隻恐怖的野獸,僅僅的盯迫著他們,讓他們寸步難移,身邊的小孩,因害怕哭鬧,而炒著要回家,但其實,媽媽也真的很害怕,也想回家,但又何耐呢!但他還是一直給小孩一個希望,讓他安心及放心,也許這就是善意的謊言吧!
但最讓筆者動容的是,小孩因為好幾天沒有喝水及吃東西,導致脫水休克的狀態,媽媽真的迫不及待的將小孩帶到屋內,用水將他涼快點,可是,當時已經呈現昏迷的狀態,呼吸及脈搏都很微弱,義不容辭對小孩使用人工呼吸方式,讓他恢復心肺功能,可是一直沒什麼動靜,媽媽更是不放棄的對他用CPR心肺復殊術,經過一番努力,終於醒了,這種感覺真是讓人鼻酸,每一個小孩,都是媽媽身上的一塊肉!
2007/08/08
Blow-Up(1966)-(台譯: 春光乍洩)觀後感
故事圍繞著名攝影師Thomas,在一天24小時內發生的事,背景是60年代末,Thomas是個有錢有閑(開勞斯萊斯,隨手購買不明用處古董)、自視甚高兼玩世不恭的人物,每天穿梭於年輕貌美的模特兒和漂亮新潮的時裝之間,他專制,他善變,他自以為是,Thomas一次工作間隙時間行經公園,無意中拍下了一連串關於一對情侶的神秘照片,他到公園裡拍下一對情侶擁抱的照片,女方發現他的舉動,非常執著地要取回底片,甚至找到他的攝影棚,不惜肉償換取,奸詐的Thomas以一卷假的底片打發了她,待他把照片沖印出來後,隱約發現花叢裡竟有把槍指向男子
他再放大下一張照片,發現那裡躺了一具屍體,當晚,他驅車再到公園查証,屍體果真還在,他再回到攝影棚,底片跟照片給拿走了,他急忙找朋友陪他察看,朋友卻不關心這些事,最後,連屍體都不翼而飛了……
但兇案真的發生了嗎? 相片中人確是死了? 抑或只是照片模糊所造成的錯覺?
觀後感:
這部夠經典了吧!沒看過的朋友應該打屁股!
安東尼奧尼自導自編的這部"春光乍洩",在1966年贏得國家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獎,他以極其精湛且深具影響力的手法呈現了一個環繞在妄想陰謀與迷亂之間的故事,本片也忠實的反映了60年代以倫敦為背景的時尚、自由性愛、狂歡、音樂等。眼見未必為真,看不到並不表示不存在,本片呈現了一個令人難解的謎團。(值得一提的著名導演王家衛在1997拍了一部浪漫同志電影,中文片名也叫春光乍洩,話說王導就是刻意對本片致敬而命電影為同樣叫春光乍洩)
有關攝影是相當精緻的,安東尼奧尼本身就是攝影出身,對畫面美感的追求有一份專業的執著,據說他會為了影片的視覺效果而把街道上的整幢屋子重漆一遍,事實上,那幾幕60年代倫敦街頭的取景的確巧妙,特別注意公園裡風吹樹木那一幕,這樣的自然景觀在安氏好幾部片都有佈置,而攝影師給模特兒拍攝的戲中戲也是高超,過目不忘,怪不得講評人說這部影片中的每格畫面都可以裝錶掛上牆欣賞。
即使平心靜氣以一般觀眾的角度來看,Blow-Up仍是一部甚難消化的電影,本片處理上多半都滿抽象也滿意象方式處理,本片節奏極為緩慢,沒有太多高低起伏的橋段,也沒有太多的對白對話,都是以非常慨念形式來說故事,甚至增加許多莫名其妙的行為讓匪夷所思,如基本劇情裡加入許多主角日常鎖事的手法,如古董店買不明用途的螺旋槳、畫家妻子與他的畫……;大既明白導演刻畫主角日常的用心,卻也不明所以地干擾你的思路,而本片結合了許多當時流行元素,似乎也紀錄著60年代末的時尚文化,如嬉皮、搖滾樂、毒品、疏離與性…… 因為它的故事都是以片段形式交代,而段與段之間似乎又沒甚麼關連,即使把這些片段加起來,亦只得出一個沒頭沒尾的 “過程”,未能組成一般故事結構中的起承轉合~ 查實,這種氣氛重於劇情的表達手法,自是安東尼奧尼最具特色的電影風格,鏡頭下的氣氛和環境,往往能誘發觀者某些感覺或思潮,表面的情節和內容反而變得不太重要~
換個角度來看,年青,善變,享樂至上,性態度開放的 Thomas 其實亦代表了六十年代搖擺英倫瘋潮的精髓,故此電影也可視為對當時英國那種享樂主義和逃避現實態度的諷刺,作為一位成功的攝影師, Thomas 是當時的潮流指標 (女生們都送上門找他拍照),但電影讓我們看見,在一切時髦玩意背後,在那種社會風氣中的人其實無助而迷失,分不清真假,在世界裡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假如只以女性裸體作為本片的招徠,以今天大眾接受裸露的尺度來看,這電影自然已顯得軟弱無力,但導演獨特的敘事手法,與及電影對於真實,個人存在價值以至攝影錄像的探討,在享樂主義更盛,攝影錄像堪稱氾濫的今天看來,竟仍能引起偌大的共鳴。
至於音樂方面更著名了,全片僅在片頭和結尾的字幕部份有短暫的爵士配樂,由大師Herbie Hancock主理,其餘時間只靠單純的自然聲響,除了搖滾俱樂部那一段,在舞台上表演的可是60年代英國的搖滾班霸The Yardbirds,請到他們串場一曲"Stroll On"簡直令人欣喜(我個人十分欣賞此band),這段除了有Jeff Beck砸掉bass的高潮外,仔細看還看到吉他手jimmy page呢!(他後來是偉大的Led Zeppelin之一)。值得一提,主角竟不識寶掉了那爛bass,真叫人扼腕啊。
本片也成為許多後代驚悚電影的範本,利用攝影拍照營造出窺探真實世界的管道,一種間接也是一種真實的展現,而最有名的應該Brian De Palma所執導的(Blow Out兇線)(1981) ,連電影名稱都極為相似。
2007/08/07
Beyond The Valley of The Dolls(1970)-(台譯:飛越美人谷)觀後感
美國專拍色情Cult片導演,也是特別拍攝波霸的情色大導Russ Meyer經典代表作,三個青春無敵的美少女,不惜一切勇闖好萊塢,一心成為明日之星。然而除了付出努力,她們還無可自拔的沉溺在毒品、酒精、性愛、甚至同性戀的泥沼中。難得遇上伯樂,她們的經理人為她們譜上一段不一樣的人生。正當她們沉溺於紙醉金迷的酒池慾林之際,其實已一步步墮入經理人早已設定的黑暗陷阱…
觀後感:
之前一直對本片沒有太大的興趣,也不知道本片導演的來歷,只是偶爾到影碟店看到本片的包裝讓我不自覺拿起來欣賞,色彩非常鮮豔也非常70年代風格,後來,上網查資料才知道本片導演是個怪咖,而也漸漸對本片產生濃厚興趣,所以才將他入手收藏。
本片導演Russ Meyer生於1922年,他的父親是警察,母親是護士,在青少年時期,母親送給他一台攝影機,他就用來拍攝家庭電影,還獲得了許多獎項,當時的他才15歲而已。Meyer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擔任戰地攝影師,拍攝新聞影片,還曾為軍方拍過巴頓將軍的記錄片。戰後,他的命運同大部份軍中攝影師一樣,吃了好萊塢各大片廠的閉門羹,於是他到舊金山去找機會,拍過一些工業用的影片,然後為花花公子雜誌(Playboy)拍了6部以封面女郎為題的影片,五十年代的Meyer即以此聞名。
Russ Meyer在美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社會傳誦他,是因為他的色情片部部熱門。影界對他另眼相看,是因為他用低成本快步調拍出頗具特色的色情片,居然被影評人推崇備至,為獨立製片樹立典範。他是一個眼明手快即說即行的電影作家,預算制度的嚴格奉行者,透過編導攝剪一貫作業和精確的市場調查,他的色情片無論在內容和格調上都高人一籌。
Meyer一向使用極少數的工作人員,往往工作人員的數目比演員還少,Meyer自己總攬大小事宜,身兼編、製、導之餘,甚至還經常自己扛著攝影機掌鏡。Meyer的影片主要就靠他個人的專業素養及經驗來維持技術和品質的穩定。而所謂Meyer的專業素養,表現到銀幕上不僅是生氣勃勃而已,這位色情大師的視覺風格令人驚異之處在於一種古典學究的風範。諸如他刻意強調的特寫鏡頭,單純而大膽的構圖,快速強勁的剪輯,誇張的攝影角度,活力充沛的人物表演等等,這些視覺特性都指回四十年代好萊塢典型的銀幕作風(Meyer本人是個瘋狂的電影迷,或許有些關係吧)。
Meyer的色情電影一向開風氣之先,突破禁忌,領導風潮,而且後來者無一能居其上。道理在於Meyer的色情電影有他獨特卓越的風格,更有一些超越色情電影的令人可喜之處。他的色情電影真正是一部「電影」,可以冠冕堂皇的納入正統,他的色情片具備充份的故事性,將人物置於一定的敘述脈絡上來發展個性,不像其他的色情片般不由分說便亂搞一通。另外,他總是避免「為裸露而裸露」,他的片子既沒有正面裸露,也很少直接描寫到交媾,因為他相信「一無遮掩的裸露是色情幻想的死敵」。根據這些,Meyer輕而易舉地擊敗了無數的競爭者,人們抱著貪色的心思去看他的片子,卻被其中純樸自然的幽默和諷世所吸引,觀後回味無窮。
2007/08/06
Cube(1997)-(台譯:異次元殺陣)觀後感
六個平凡的陌生人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被困在一個超現實的監獄中,由許多立方體的房間所組合而成,到處充滿致命陷阱,卻似乎永無止盡的迷宮。一位警察、一位專業的逃獄犯、一位數學天才、一位心理醫師、一位自閉症患者,一個摸不清楚底細的建築師,他們被遴選的標準很難界定,這些人都不知道他們被監禁的原因,但很快地,他們就發現每個人都擁有一項技能,能幫助大家逃離監獄。他們有許多找不到解答的問題:這個迷宮是誰建的?為何要建?隨著緊張情勢的升高,個人之間的衝突與權力的爭鬥開始浮出表面。但有一件事很清楚:除非他們能學會合作解開致命陷阱的祕密,否則他們將不會有多少時日能活了。
觀後感:
單純以電影的視覺風格和美術方面,都表現的不錯,滿有華麗加科技感,每個房間的設計,雖然大同小異,但色彩及調系,都是值得一在一看的!故事的走向,滿緊湊集讓人捏一把冷汗,例如:其中有一個房子,只要發出聲音,就畫千刀萬劍的飛出來,將人刺死,所以,大家小心翼翼的將自己的鞋子拖掉,靜悄悄的想走過這個房間,大家都走過了,剩最後一個時,當他要過去的時候,其中一位隊員因為他是一個自閉兒,所以,一直憋著不發出聲音,不然他平常一直叫一直亂出聲,忽然,他發出聲音,此時大家傻眼,啟動了機關,萬劍飛出,那位還在房間的隊友,就用飛快的速度,跳到另一房間,有驚無險,嚇了我一大跳!!
筆者認為Cube是一部頗有存在主義思想的電影劇中那個看似虛無、犬儒、無用的設計師說過的很多話至今仍如雷貫耳,例如:
1. "Nobody wants to see the big picture. Life's too complicated."
「沒人想知道生命的全貌,生命太複雜了」
這就像有時候人家問你"人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或是"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的時候你或許還會笑人家說他吃飽太閒想太多一樣,於是人們乾脆不去想,把這種可能永遠無解的問題提丟給哲學家,只顧著 低頭專注於自己眼前看得到的事(像是薪水袋的厚度啊、等下要跟女友去哪裡吃飯啊、期末考會不會過等等的),很少有人願意抬起頭來問清、或者至少去思考這些明明很切身的問題,等到人們發現人生或世界走向他們不願意它走的方向,才去徒然感慨什麼「人活著沒什麼意義,去死算了」或是「唉,這個社會病了...」 卻沒發現到,其實自己根本就是「沒意義的人生」或是「病了的社會」的共犯人生會變怎樣、社會健不健康,理應每個人都是有責任,而非出了事情才怨天尤人。
2. 接下來這段是Cube到最後那個數學天才麗文與設計師的對話
"WORTH: I have nothing to live for out there.
LEAVEN: What is out there?
WORTH: Boundless human stupidity."
沃斯:外面沒有值得讓我下去的東西
麗文:外面有什麼?
沃斯:數不盡的人類愚行
劇情一路朝大家都想盡辦法要逃出Cube的方向發展,但是看過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設計師從頭到尾就是一副是不關己的樣子,好像能出去,行;不能出去,也好得很,因此,他被黑人警察再三數落說:既然你活得那麼可悲,為什麼不乾脆跳進有機關的房間裡死一死算了!但是,這位好像虛無到根本不值得活在世界上的設計師,卻是這部片裡說出了最多人類文明癥結的全觀者,像到最後,終於能夠出去了,他竟然選擇留在Cube這部殺人機器中,而他的理由是「外面只有數不禁的人類愚行,沒有值得讓我活下去的東西」回想一下,對比一下黑人警察說什麼他的孩子是他活下去的原因,結果他本身上卻是個會毆打女人和小孩的偽善者、暴力狂,反倒是設計師那份對人類文明的不屑,顯得真實多了
3. 小提一下,咱們這個被警察譏為最沒用最可悲的人的沃斯,英文名字是"WORTH",也就是價值的意思!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精采的諷刺...
最後回到「這個迷宮是由一連串的錯誤累積而成」,這個說法一點也不抽象呀!前面已經說過了,人人都是造成自己生命或是所存在的社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共犯,所以說迷宮是由一連串的錯誤累積而成,就是在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造成這個迷宮被建立的原因呀!
這個 世界之所以變成如此有責任,只是大家都低著頭專注自己眼前看得到的事情,沒人想以全觀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眼前事背後的因果來由(如WORTH只知要拿薪水設計一個殼,卻根本不知道、也沒去問這殼是幹麻用的)
2007/08/05
Dracula Dead and Loving It(1995)-(台譯:吸血鬼也瘋狂)觀後感
有句俗話說的好,物以類聚!這部作品是搞笑版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故事,裡面每一個腳色都有一個很特殊的特色?就是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少一根筋,這也是以【站在子彈上的男人】紅遍各地的美國冷面笑將—Leslie Nielsen的一貫演出風格。
吸血公爵,一個穿著優雅卻搞笑非常的19世紀公爵。為了從海外搬家,回到自己位於倫敦的古堡,一路旅途中笑料頻傳。如願搬回倫敦後,好色的吸血公爵竟為了偷窺住在隔壁的漂亮女生,化身成為蝙蝠,想一闖香閨,卻...
觀後感:
這部是完全嘲諷原作的一個搞笑版吸血鬼,劇情跟原著一樣,連場景都滿講究的,服裝及造型都跟經典名片【Bram Stoker's Dracula】很相似,讓人覺得即使是惡搞片也是有認真的要求,只是演員都亂來,亂搞,讓整個原本很淒美愛情的故事情景,瞬間變的很爆笑,尤其飾演吸血鬼那位冷面笑將—Leslie Nielsen,真是讓我覺得它很妙,它所拍的電影,一貫的風格就是盡全力嘲諷經典名片,用自己無厘頭的方式,詮釋故事中的腳色,有時候覺得很好笑,如果你知道他在搞什麼鬼的話,就像他在部片中,雖然,扮演的是邪惡黑暗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但常常凸槌的演出或是滑稽的動作,或是很白爛的對白,常常讓人覺得這一秒還滿正經滿嚴肅的,其實,它是為了下一秒搞笑的橋段醞釀氣氛及笑點,這樣的對比方式,更能讓觀眾有種要跌一絞的效果,跟周星馳的搞笑方式滿相似的,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應該是結局那一段吧!按正常的故事劇情是,伯爵最後會吸到女主角的血,而故意拖延到天亮,使的黎明到來,光線將伯爵曬乾,而犧牲壯烈的女主角也默默的死亡,而在這個版本,真是本末倒置,在最後一刻,伯爵就要吸到血的那一刻,被自己奴隸開窗高興叫:”master!! master!!” ,結果,光線射進來,被自己的奴隸給害死!
2007/08/04
Identity(2003)- (台譯:致命ID)觀後感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片無邊無際的沙漠荒原,一場肆虐的暴風雨,將矗立在其中的一座汽車旅館,與外界完全隔離。道路,不通;通訊,中斷,使得十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齊聚在一間小小的汽車旅館中,原本以為在等待暴風雨結束的同時也可以稍作休息的他們,卻赫然發現死神已經盯上自己。隨著接二連三的離奇兇殺案發生在這些人身上,大家才知道兇手原來是這十人當中的一個,他們互相猜忌與防範,相當恐懼自己會變成下一個受害者,但還是阻止不了死神繼續的降臨。於是這群陌生人開始研究,企圖找出到底是誰想要致他們於死地,而最後也找出了他們的共通點,那就是:他們的居然生日都是同一天……
觀後感:
本片上映2003年自今已經有3年了,而我汗顏地自以為大部份經典好片我都有聞聽看過,卻將本片獨漏掉,讓我對它真是相見恨晚的怨嘆,我看過後的那一刻開始,我心目中最愛的片序一直不斷的跟動,而本片一直往前出現,可見我對本片真的有多麼喜歡和欣賞!
《致命ID》是一部很有趣的電影,從被片名所吸引,到一步步地按照著推理小說的解謎方式深入到劇情之中,正當你關注著每個作案細節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切都不合常規,而此時你已經陷入了編劇的陷阱之中。這就是《致命ID》給我的感覺,一部非常規的推理電影。我不曉得這還算不算機密,片名Identity的字義,你可以去查字典,其中一個解釋就是"同一個人"!
「多重人格分裂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病,當事人常幻想自己成為不同的人物,而每一個人物做過些什麼事他根本並不知道。本片根據這個病的特性,套入一個類似公路殺人恐怖片。導演的獨特的說故事方式,加上鏡頭的掌握和運進,構成了一部相當精彩的懸疑驚慄片。而在許多驚悚電影中,以「多重人格分裂症」為出發點的電影類型不下數十部,而其中較為代表性的有《鬥陣俱樂部》《撕裂地平線》或是《鬼魅》等等,都是這類型電影的佳作作品,而本片更是結合許多元素,讓本片更多元化和可看性,如本片充滿濃濃的公路殺人電影的味道,大多數影片都要有50個以上的場景,才稱上不單調,而本片卻只有一個,沙漠中的旅館,不過劇本結構相當嚴密,導演也將氣氛扣得很緊,所以,讓你觀看起來不近乏味!這部片子更可以讓你聯想起那些經典的老片如希區柯克的《驚魂記》,那種混合了過去、現在、現實與夢魘於一體的表現手法。另外一個吸引他的地方在於,他可以將“眾多角色扔進一個狹小的‘瓶子’裏面,看他們如何互相作用。
本片的劇本結構相當嚴密,導演也將氣氛扣得很緊,可以說從頭到尾沒有什麼冷場。而本片故市場景幾乎一半的時間都在傾盆大雨中發生,溼答答的氣氛加上偏灰色調的畫面,讓人不自覺的感傷了起來,而在各路人馬抵達汽車旅館之前,編導已用相當別緻的跳躍式多線交錯剪接的敘事方式將他們的命運巧妙地扣在一起。每一組主角彷彿都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追查兇手的過程迂迴曲折,不斷給人柳暗花明的感覺。當主角艾迪和羅玆最後互相開槍擊倒對方,旅館中的十個人只剩巴黎存活時,編導才揭露精神病人的真正身份,解謎手法相當出人意表。尾聲描寫小孩到果園謀殺巴黎,粗看之下似有點牽強,但只要明白本片完全是一個「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的故事,觀眾也就可以釋然,甚至反過來會對人類控制這種精神病的能力產生悲觀性的疑問。
曾聽有人說過,人的心靈是世界上最骯髒的垃圾桶,那裏面有所有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可怕東西。看完電影,也開始質疑自己的人格是否單一和複雜的利害關係時,既然說到這裏,我想大家也許會聯想到另外一部影片,巧合的是,也是由約翰.庫撒克主演,片名《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講述幾個年輕人如何通過一個骯髒的通道進入著名演員約翰.馬科維奇的身體,並且最終發現這個身體的秘密。人如何通過思維,來控制身體。
與《變腦》相反的是,《致命ID》是將人格一個一個刪除,是黑色的恐怖,而《變腦》最後則是大家一起進入約翰.馬科維奇的大腦,享受永生的快樂,甚至利用他名人的魅力,進入他的身體跟漂亮的女生發生性關係,最後一直待在他體內,雖然黑色,但卻幽默。但兩部影片的異曲同工之妙就在於,他用人,個體的人來代表人的性格特徵,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我們進行再教育,那便是,保護好你的大腦,那裏面的世界也許你從來沒有見過,也從來無法控制。而好萊塢對於挖掘與探討人類內心的這些可怕層面的努力顯然從未中斷過。
現在《致命ID》又把這個問題稍稍變得複雜點了(當然也許只是同一個問題換了個角度),面對同樣的“我是誰”的問題,“我”現在不僅僅要考慮:“我的靈魂與肉身是否是統一的?”我還要想:“目前的我,究竟是哪一個人格正處在控制地位?”或換句時尚點的話說:當前是哪一個作業系統在開著?關於多重人格的理解似乎可以被形象的比喻為同一台電腦的兩個或多個作業系統。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一個人具有了多重人格,就意味著有了多個“我“。這其中有好有壞,有強有弱,有男有女?當這其中某一個人格控制身體時所做的壞事,比如殺人,要被追究責任時,這個身體裏的其他的無辜的人格也該為此負責麼?另外這些人格之間亦存在相互的鬥爭,畢竟每個人格都想獨自地控制這具身體,作為唯一的“我”。什麼樣的“我”會最終勝出,全面的控制身體?相信看過《致命ID》的人,會從這部片子裏得到很形象的答案。
後工業時代,人們的心靈開始變得空前的複雜和微妙,各種或奇異或變態的事例多了起來,對此,人們或逐漸麻木,或平添煩惱。本來“我是誰?”這樣的問題以往是留給哲學家和詩人痛苦求索的專題,現在通過電影的影響,我們普通影迷也可以拿這樣的問題自娛嘍!
2007/08/03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 (1994)- (台譯: 夜訪吸血鬼)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主角是路易(布萊德比特飾演),而故事的開端是他向一名記者丹尼說出他的一生。路易本是一個新奧爾良大農莊的莊主,後來因為對於他弟弟保羅的死一直也存有內疚,甚至希望以死來解脫生存的悲暗。回應他期求的,是吸血鬼列斯達。
列斯達(湯姆克魯斯飾演)取去路易人類的生命,並給予他長生不死的黑暗生命。但是,列斯達只改變了路易生存的方式,可惜並不能改變他對人類的情感。對於要以人血及人的性命來換取自己的的長生不老,這令路易處於更絕望的境地。列斯達眼見路易即將離開,在偶然的一個機會中,將一個五歲的小女孩歌迪亞變成他們的一份子,以留下路易在他身邊。但後來,歌迪亞因為自己擁有永遠不能成長的身體而對列斯達產生恨意,而且,她只希望擺脫列斯達,與路易一起生活。因此她設下計謀將列斯達殺死。當歌迪亞與路易周遊列國找尋同類的時候,他們遇上了以阿蒙德為首的巴黎吸血鬼。
在吸血鬼世界裡,殺死同類是不能寛恕的死罪。最終,歌迪亞對列斯達所做的終於給巴黎的吸血鬼發現,而她最後也被殺死。於是,路易為她報復,將那些吸血鬼燒死。但報復過後無減路易的悲傷。歌迪亞的死令路易再次失去生存意義,繼續飄盪在永無止境的絕望之中。
觀後感:
《夜訪吸血鬼》中,不僅帶領讀者探訪了吸血鬼一向神祕幽暗的世界,更對生命的本質作深入的思考與探索。古今中外,多少凡夫俗子期盼長生不老;因為不可得,永生更是令人深深嚮往。但是,如果真的能夠得到永遠的生命,與日月同壽,看盡滄海桑田、人事變遷,孤獨地走過人間歲月,那又會是什麼樣的感受與心境?
一般的吸血鬼電影可謂千篇一律,電影、電視亦然。角色平面膚淺,情節幾乎都在一個固定的模式下發展,觀者看習慣了,似乎也不以為意。但《夜訪吸血鬼》,卻似乎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可以一窺吸血鬼的生活與內心,這實在讓恐怖電影的愛好者大感振奮——。本片不只是為吸血鬼的故事打開了一扇窗,更為恐怖電影開啟了一片新天地。《夜訪吸血鬼》一砲而紅,然而,與其說這是一部恐怖電影,不如說它是一本以吸血鬼為主題的文學作品。雖然它情節的曲折新奇,人物的鮮活生動,使它具有通俗小說應有的市場吸引力。優美細膩的對白和劇情,加上對生命本質的探討,卻使得這部電影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格,不是一般尖叫連連血腥陣陣的恐怖電影所可以比擬的。
吸血鬼所能得到的最大肉體歡愉來自殺人,因此對吸血鬼而言,男、女、老、少,皆是皮相;在吸血鬼之間,性別的差異顯然不具意義,吸血鬼之間的愛,在極大程度上是屬於精神層次的,超越性別、年齡等一切人類的思考模式與價值觀,而也似乎也點諷刺著同性戀和異性戀間遊走的愛情分子,一踏進深淵,將無可自拔的繼續墬落。當然,和其他吸血鬼故事一樣,本電影中的吸血鬼也殺人,而且不斷地殺人。但是以往觀者多從人類的觀點來看待這件事,現在在部電影中,觀者可以換個角度,藉著這一場扣人心弦的專訪,試著從吸血鬼的角度來看事情——包括生命的存續與殞滅。
這是一個你從來沒有看過的吸血鬼故事,而且你也永遠不會忘記。
還記得《美少年之戀》或是《藍宇》,還是《春光外洩》中,張國榮跟梁朝瑋給我深刻印象的是兩位絕美的男子第一次一併出現在大螢幕上,還上演了一次那麼刻骨銘心的,不被世人承認的不倫之戀。而今天,我再次觸摸和感受到了這種感覺。同樣是兩位英俊不凡的男士,同樣是大螢幕,他們毫不客氣地以吸血鬼的面貌征服了我。
有時候,看完電影,或是曾經幻想自己可以日月同壽,長生不老的生存及擁有所看的一切,可是我想一想,又後悔了,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的生之短暫,我們才回去珍惜一切轉瞬即逝的東西,我們才會去拚命去抓住我們注定會失去的東西,這可能才是我們生命的價值。如果一切都不再逝去,那我們反而沒有什麼值得珍惜的了——一切都不值得珍惜,一切就都沒有了意義。
永生是美好的夢想,但是一旦擁有了,它也就不再美好了......
2007/08/02
Irreversible(2002) -(台譯:不可逆轉)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劇情其實很簡單,當一名女子遭到陌生男子強暴後,他的男友及前夫決定靠自己的力量替她討回公道。這部電影以極度暴力和真實的強姦場面令人側目,裡面更充斥不少似曾相識的類型片元素。電影聲稱以時間和創傷為主題,探討生命與愛之間亙古不變的關係。比較特別的是它使用全倒述手法,逐步交代出一宗暴力強姦案的前因後果,驟看之下覺得導演有點宿命,因果環環相扣,片中角色時刻在面對不同的人生選擇。而每一個決定,不論後果如何都不能重新再來。
觀後感:
這部電影圍繞一樁驚心的強姦案,充斥著可怕的暴力場景與大膽的性愛場面,包括一段10分鐘的強姦戲,它有意要令觀眾震驚、噁心,乃至不知所措。在拍攝手法上也很冒險,全部由極端的長鏡頭構成,長鏡頭就是一鏡到底不剪接,讓人會有種將時間拖長讓空間放慢的感覺,長得足以令人困擾,全片的切換鏡頭只不過17、18次左右,真是讓人覺得導演的功力,佩服佩服。
開場那場主角到GAY BAR裡尋找兇手那段,鏡頭就好像DV機器是操縱在一位3歲小朋友的手裡,鏡頭內容不僅漫無目的的飄過牆角、電線桿、馬路、路燈……還會旋轉倒立,再飄回來,接著又是牆角、電線桿、馬路、路燈……差不多整整三分鐘的時間,你簡直以為這是飛行員體檢的視覺承受能力測試,如果沒有相當耐力的人,可能就在此打上句號了。不過我知道導演和攝影絕對不是好心培養大家都成為飛行員,而是想表達某種東西,比如:焦躁感、無助感、彷徨感、虛無感、憤怒和失去理智的視覺……等等。我承認他們的目的達到了,看到這樣的鏡頭,我立馬就焦躁、彷徨、無助、虛無起來。
而影片出現許多逼真暴力的鏡頭,舉凡:滅火器把人臉砸爛、動畫的假陽具、把主角的手用力反折造成骨折,還有那堪稱長達10分鐘的超真實強暴畫面,以及強暴完蒙妮卡貝露琪後的殘忍真踢,能呈現出這樣【不可思議的真實與暴力美學的畫面】,畫面出奇地真實,乍看之下似乎毫無剪接,令人難以置信…!原來是運用不同底片在同一畫面中作出多重組合,巧妙的剪輯再加上許多3D畫面,甚至橡膠製造假道具,我直呼:超屌!酷爆了!雖然我一開始就像抽了大麻一般暈了,因為鏡頭真的晃個不停,但所幸漸入佳境,開頭的劇烈晃動其實是相當必要的,從晃動漸漸沉穩,倒裝的陳述,這樣安排很妙也引發觀眾更能體會到編導的用意,其對觀眾潛藏的諷刺性與醒世味。觀影者在電影開場時,猶如在電視新聞報導中,看到一則社會案件,接著觀影者便身歷其境於此則社會案件中,一段段都將時間往前回溯一些,讓我們深究事發源由,此片就是在讓觀影者「窺探」,也自我反省著,因為片中的畫面雖是從「極度悲痛→一切美好」,卻讓觀眾心中是從「袖手旁觀→令人不安→無限感嘆」。這部片正如同你我時常說的那句「早知道這樣…我就不…」,觀影後的那種強烈的震撼,真是讓人久久無法自己。
大玩特玩各種特效及影像表現手法,劇情倒敘呈現,給予觀眾極度的【自我省視感】,人生不可逆轉,沒有人會料到下一步,但我們卻可以清晰地從結局一一回溯至最初。某段男女主角對話中出現的「預言」之說相當玩味,女主角敘說著自己的夢境,在隧道中,有著大片紅色,突然裂成隧道兩半;而女主角敘說的當下是躺在男主角的臂膀上,男主角聽完於是手發麻說了句-「我感覺不到我的手了...」,這種種潛藏性的暗示,對身為旁觀者的觀影者來說,很清楚的窺探箇中帶有的「預言」之說,這令我想到帶有黑色幽默味的驚悚片《絕命終結站 Final Destination》中,一再倡導要人們留意「徵兆」之說…。
有一點要特別補充一下,就是開頭那場尋兇戲碼,被滅火器狂擊並昏死的那位「人兄」,似乎並非強暴女主角的「兇手」,真正的「兇手」似乎是在旁竊笑的那位,而被打死的卻只是個「好事者」…,為此我特地倒帶回溯影片的開頭,因為我始終覺得變態強暴犯跟被打死的人,好像不是同一個人!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豈不是殺錯了人???我想這也許是編導的「有心」安排,因為這樣,更是達到嘲諷現今社會的效果,也著實讓觀影者皆氣憤不已。
我相信看完此片,最後一定會愣住,那放肆、瘋狂閃耀的白色光束,細看之下夾雜不停轉動的影像,似乎輪迴轉世,讓觀影者自我洗滌、自我省思,也開始自我回溯著自己的人生,有種「若重新開始,我該做些什麼?」的感覺!
《不可逆轉 Irreversible》的世界中,它的陳述手法若是平鋪直敘的話,或許略為普通,但其實在對白跟橋段設計方面,也是相當真實且深刻的。有些話語間流露著劇情的關鍵連結性,如「夢境」「預言」的推測,以及人的每一步所造成的影響力,除了要對影像手法和各技術上,以及編劇導演的大力推薦之外,也要給予「前夫妻檔」男女主角雲遜卡索+蒙妮卡貝露琪,致上最高的敬意,我覺得他們真的表現的極為自然且傑出,特別喜歡最後一段戲,他們從床上至客廳,再到浴室,直至最後女主角發現驚人「結局」(也應該說是開始),自然流暢、一氣呵成。雖說他們是夫妻難免會比較不怕尷尬,但能自然到令人折服的境界,著實不易。客廳戲碼,音樂一下,兩人相擁共舞,動人的氛圍令人沉醉。而開頭字幕跟片尾,配樂都安排的相當好。
本片巴黎夜幕下的種種醜惡,推斷出老牌工業化國家的人性在後工業時代中的迷失和逐漸墮落呢!
額外一提,本片女主角自己本身再看本片首映時,看了開場不到10分鐘,就已經受不了先離場,赤裸裸的性畫面、骯髒的語言、極端的暴力、旋轉翻騰的鏡頭,一切都那麼地讓你心理不適,而心理的不適直接刺激生理的嘔吐反應,建議不想受罪的朋友最好遠離此片。
2007/08/01
Jaws(1975)-(台譯: 大白鯊)觀後感(重看)
一個偏僻的海濱小鎮,但一到夏季,這裡就變得熱鬧萬分,人們都來到這裡的浴場度假消閒。現在,旅遊旺季又快到了,,然而,不祥的事卻開始籠罩了小鎮。一對青年男女去游泳,然而女的卻沒有再上岸。第二天,巡警發現了她支離破碎的屍體。這是一隻鯊魚的傑作。警察局長馬丁下令封閉海濱浴場。 但是市長哈瑞卻不同意這麼做,因為這必然導致今年夏季的收入銳減。他要求不擴大事態,只招集一批人去捕殺鯊魚。得到通知的海洋生物學家布朗來到了鎮上,他對市長的作法十分不滿。
在看到屍體和解剖後,他發現這次出現的不是普通的鯊魚,而是一條巨大的十分罕見的大白鯊。捕魚的人很快捉到了一條鯊魚,哈瑞認為大功告成,但布朗知道這並不是那條殺人的大白鯊,它比之太小了。果然,開放的海濱浴場受到它的襲擊,又有兩人死於非命,哈瑞一籌莫展。小鎮上出名的捕魚能手昆特自願去捕殺這條大白鯊,他不需幫手,不要政府資助,一意只身前往。但馬丁與布朗終於說服了他,三人一同出海捕獵殺人鯊。到了遠海,拋下水中的肉發出的血腥終於將它引來了,三人將浮桶繫上魚槍刺入它身上,不讓它沉下深海。不料,這條鯊魚的龐大超過了三人的想像,它居然帶著四隻桶掙脫了控制,沉到水面之下。
布朗決定坐在鐵籠中到水下去捕捉它,但失敗了。鯊魚開始攻擊漁船, 它將船撞破, 不論什麼東西它都吞下肚中, 昆特也不幸喪生魚腹。馬丁爬到了僅露出水面的桅桿架上,最終用槍擊中了鯊魚口中的氧氣罐,爆炸將大白鯊炸成兩半。布朗並未死在海中,劫後餘生的二人一同離開了這凶險的海區。
觀後感:
當近年來災難片在好萊塢橫掃票房紀錄之時,人們不由會回想到70年代曾風靡一時,令人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驚心動魄的影片:《大白鯊》。提到《大白鯊》,人們更多地是先想到史蒂芬史匹伯。這位好萊塢電影事業的夢幻工廠、世界影壇的最具傳奇性的導演、創造了數個神奇紀錄的票房皇帝,他的每一部影片都能帶給人們不同的驚喜,一種全新的感受;不論是娛樂片還是嚴肅題材片,他都能取得驚人的佳績。
《大白鯊》作為他的早期作品,可以說是好萊塢災難片與恐怖片的鼻祖與經典,影片將懸念、恐怖、政治鬥爭以及人類與災難頑強抗爭的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其獨特的氛圍、驚險的情節、卓越的特技效果、深刻的思想內涵都令人難以忘懷。相比之下,其沒有了史蒂芬史匹伯的後續之作由於欠缺新意,前集的驚悸在續作裡有起不了效果的無力感。結果一部比一部差強人意。影片的情節並不複雜,講述的就是三個勇敢的男人如何追獵一頭殺人的大鯊魚的故事。因此,作為恐怖片的懸念設計技巧,在這裡就不能僅僅依靠情節來設置,更多是效果懸念。當鯊魚第一次把人拖下水,並留下一具殘缺不全、慘不忍睹的屍體時,影片給人們的是一種震驚。這使人驚懼、新奇,但恐怖感並不多。但是,當人們已知道這片海水中不知什麼地方就潛伏有一條可怕的能輕易殺死人的大白鯊時,而看到影片中的人們毫不知情地依舊在水中遊戲玩耍時,就產生了恐怖心理。因為影片在這裡就產生了懸念,即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所可能引發的偶然出現,這種偶然出現是必然的結果,但卻是無法預料的。同樣,當三個勇士看著鯊魚拖著四隻浮桶沉入海底,本來激烈的海水突然變得寧靜時,這種懸念設計再次產生奇效。鯊魚一定會從某個地方突然出現,並威脅到主人公的安全,觀眾又處於一種期待的恐懼心理之中。果然,鯊魚在船底把船弄了個大洞。這種經典的懸念技巧,時至今日,猶為人稱道不已。
《大白鯊》值得討論的不僅在於它的特效或是嚇人的怪物,還在於它如何在電影中使用音樂,能寫出好音樂的電影音樂家其實很多,但卻不是人人都能在電影中精彩的使用音樂,這不僅關係到音樂家對音樂的了解,也關係到音樂家對電影的了解,《大白鯊》始終都是這個議題的理想教材,除了因為它在電影語言上的出色成就外,也因為它是如此的賣座與廣為人知,比如,有了《大白鯊》,不用舉很曲高和寡的名片當例子,就能清楚告訴大家什麼叫做蒙太奇!
威廉斯的鯊魚主題在電影中總是恰到好處,通常威廉斯以音樂暗示鯊魚的出沒,卻不一定用音樂描寫鯊魚的攻擊,必須視電影的須要而定,這大概可以算是威廉斯為多部災難電影配樂所累積的經驗,比如在《大地震》裏,威廉斯用簡單的音樂點出地震前兆,當地震發生時威廉斯將音樂淡出,讓音效等聲音接手,等到地震結束後,威廉斯才又加入音樂形成大劫過後的氣氛,因此在《大地震》中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音樂,在《大白鯊》裏也有許多類似的留白技巧,在電影中,音效形成的臨場感和真實感有時會被音樂破壞,這是電影音樂家不自覺會犯的錯誤之一,在《大白鯊》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這種仔細的拿捏,當然,你必須到電影中去發現這點。
最近,可說是天災人禍一直出現的惡夢,不管是美國紐奧良的颶風造成的災情慘重,或是最近台灣隨便的一個颱風,就足夠將台灣的土地搞的亂七八糟,經濟波動嚴重,甚至波及到老百姓的生活,更讓我想起去年的南亞大海嘯,這些種種異常的自然反撲現象,是否上帝在提醒我們人類的危機意識,和一些觀念及方向,想起電影《After Tomorrow明天過後》片中的恐怖生態異常,氣候遽變,水患不斷,溫度下降,海水上升…等等,那些特效做出來驚心動魄的畫面,電影世界中的人類,瀕臨絕種的命運,一幕一幕讓人心畏及恐懼!甚至連科學家都曾說過,這些現象不是不可能的發生事情,只是時間早跟晚的到來,甚至他們一聲認為這些種種天災會提前到來,全是因為人類的不環保和不愛護地球資源,濫伐樹林所造成的,地球只有一個,而人類的力量真的微乎其微,太渺小了,大自然的威力和爆發力是我們人類無法去控制和抵擋的,我們只有接受的份,我們不珍惜現在,也該為你下一代著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