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8

Carrie(1976)- (台譯: 魔女嘉莉)觀後感

劇情簡介:
高中女生Carrie生在一個陰鬱的家庭裏,母親早年被丈夫抛棄,逐漸成了個宗教狂熱分子。Carrie長的不起眼的少女,性格孤僻,又因著這可笑的家庭,時時成爲同學們嘲笑和捉弄的物件,也常受同學的排擠嘲笑。她滿懷著和周圍的人接近和溝通的願望,卻一次次受挫,她那神經質的母親總將她的怪異行為視為天譴。但是,沒有人知道,她有著可怕的超自然能力。

在學校的舞會上,同學對她的捉弄終於達到高潮,他們在選票上搞鬼,使她被選爲舞會皇后,當她滿心歡喜地站在舞臺上的時候,抓弄它的同學,利用陷阱將一桶污穢的豬鮮血傾倒在了她頭上。在極度憤怒之下,她開始無差別地展開大屠殺……

觀後感:
她!身附異能,報復肆意羞辱他的人們!她!摧毀一切,以消除她心頭之恨! 本片七十年代最著名的恐怖片之一,改編自恐怖小說之王Stephen King的小說,是導演Brian De Palma的成名代表名作,既然是Brian的作品,也就意味著影片中會出現大量的裸體鏡頭、仿造希區柯克式的懸疑手法。

影片的主要人物都是高中學生,這爲作品增添了幾分青春明快的氣息,但正是在這些年輕人中間,卻醞釀著一場隨時可能到來的殺戮!雖然當時已有不少電影將視點瞄準了學校,但卻沒有一部像《Carrie》這樣觸目驚心,而本片應該是校園片的先鋒,而帶出後面的新世代的恐怖校園片,像《Scream》或是《Urban legends》等系列校園恐怖片。製作者將Stephen King的處女作進行了巧妙的加工,Carrie的世界就如同蛇的洞穴一樣,那裏面有美麗的東西,但隨時你都可能被咬上致命的一口。

可憐的Carrie,成長在不正常的家庭與校園環境之下,造成她的不健全人格,自卑,孤僻,沉悶,而教育她的母親,卻因為扭曲的宗教信仰而接近半瘋狂狀態,開始走火入魔的行為,就算是看似健康的學生以及家長,也用了各種違反道德的方式去嘲笑、凌辱Carrie,最後可憐的Carrie不得好死,連墓誌銘都遭到侮辱,而片中的正派角色也幾乎都不得善終,這種強烈諷刺讓人悲觀的方式,讓人很多省思的空間! 本片是導演Brian De Palma截至當時最成功的電影,且寓意深刻。

片中盡展大師風範,特別是高潮場面時,他有效地利用分屏的手法以造成了絕佳的視覺效果。片中除了使用了大量的分畫面之外,還出現了另一個Brian De Palma的專有標誌:以假亂真的噩夢式結局。

女主角當年得到奧斯卡獎提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有一個策劃報復的卑鄙小人得到了觀衆的注意,他就是日後步入巨星行列的約翰屈弗塔。而在1999年,有推出第二集,可是……全無法比前作相提並論!

2007/09/27

Cannibal Ferox(1981) -(台譯:殘酷食人族)觀後感

劇情簡介:
幾年前,超低成本的恐怖片厄夜叢林因為採取了「假紀錄片」的製作策略,配合上網站行銷的巧妙炒作,因而創下了驚人的賣座成績,成為20世紀結束前的一個電影奇蹟。其實翻開世界電影史可以知道,早在20多年前,已有一部義大利片採用同樣的「假紀錄片」手法,在當年造成了極大的轟動,其影響力較厄夜叢林猶有過之。

觀後感:
這部殘酷食人族(Cannibal Ferox,1981年),本片劇情採倒敘的方式進行,描述幾名攝影工作者深入南非叢林,尋找消失的食人族部落,沒想到卻一去不回。一位教授因此前往該叢林探究原因,最後帶回一捲影片,上面正是紀錄了這些攝影者的整個探險過程——他們活生生的遭到當地的原始部落食人族吞食而死! 當時在義大利影壇正流行拍攝「獵奇」紀錄片,電影人透過鏡頭帶領著觀眾到海外各種古靈精怪的地方尋幽探勝,這種影片在「觀光旅遊」仍不普遍的時代相當受歡迎。

「食」片基本上也是走這種「獵奇」的路線,只不過把它的可能性推到極端——既然在現實世界找不到一個「食人族」,那就自己創造一個食人族吧! 根據當時影評的看法,「食」片是義大利一系列食人族電影中最「出色」的一部。所謂出色,並不是說演員演得很好,整部片子除了演食人族的「演員」,幾乎每個演員都演的很爛。這部片子讓影評稱讚的,是它超越時代的暴力血腥效果。

能夠在1970年代拍出令人信以為真的逼真血腥畫面,包括那些「肚破腸流」的極度噁心鏡頭,證明本片在特技化妝、攝影、剪接等方面的確表現出很厲害的「功力」。不過,這麼血腥的電影,不是什麼國家都可以公開放映的,該片是第一部因為「太噁心」的理由而在英國被禁的電影。在導演的家鄉義大利,也不准這部片子放映。更令人絕倒的是,由於這片子實在拍得太像真的,以至該片導演魯傑羅德奧達托稍後因本片面臨法律起訴,因為他無法讓義大利政府當局相信「本片純屬虛構」。一部「假紀錄片」竟然逼真到這種程度,也算是影史奇葩了!

筆者一直不敢很認真去將它好好的看完,也不敢再去看它,雖然之前將它拿出來播放2次,但都是快轉方式帶過,因為太過於噁心及不堪入目的畫面太多了,雖然,筆者看那麼多恐怖片,但我真的不能接受這部片的原因,是它有真實虐殺動物,及殘忍的輪暴畫面,雖然,知道有些畫面是假的,但因為畫質跟拍攝的手法,讓筆者覺得非常有臨場感,而最噁心就是活生生殺害動物,這可是真的歐,將一隻刺蝟,抓來,用利刀從他肚子一直猛刺,看到動物掙扎的動作及慘叫聲,根本不像假的,而竟這樣生吃動物的內臟和屍體,非常做噁!還有一段是慘殺海龜的畫面,就用大把藍波刀從他的頭先砍斷,接著就將他的肉體跟龜殼分離,而已經死掉的海龜,身體還會不自覺的蠕乳動,讓人看的非常不是滋味,而且一手將海龜的內臟捧出來,還炫耀般的拿起被砍斷的海龜頭玩耍,而在旁的女演員已經受不了,而在一旁嘔吐,真是慘忍到不行;還有一段就是,因為之前那群年輕人,不尊重食人族他們,仗著自己有槍,就亂七八糟破壞原始的森林面貌,也當個不速之客,將寧靜的部落,搞的雞飛狗跳,當然,最後,該付出一些殘酷的代價,就是被食人族追殺,男的有的被砍頭,有的被生殖器官被切掉,而且畫面還特寫,真是讓我久久不能適懷,而這一群年輕人中,唯一的女性,也是遭受到殘酷的對待,就是被輪暴,而且來被當地部落的食人族女性,用利器狠狠的殺死,畫面非常血腥,根本沒啥劇情而言,一直賣弄血腥及殘暴的虐殺動物,慘不忍睹;聽說,這部片的導演,因為這部電影吃上官司,因為,有人懷疑這是真的,不像電影特效,因為再說80年代時,電腦特效並不發達,而本片的特效真的很讓人吃驚,如果真的是特效的話,我只能說,太厲害了!!

2007/09/26

Cabin Fever(2002)- (台譯:血肉森林)觀後感

劇情簡介:
大學生活終於結束了,五個好友相約躲進森林中的一間偏僻的小木屋,希望在開始工作之前,盡情享受這最後一刻的歡樂時光。不意間,一位瘋瘋癲癲,渾身長滿膿瘡、血跡斑斑的不速之客闖入了他們的木屋,歡樂與愉快的時光因此而變了味。他們朝這個瘋子開了槍,後者轉瞬間遁入森林深處。然而一切都晚了,他們已經與這個瘋子發生了接觸。不久他們中的一位女生開始生病,皮膚開始潰爛,流出的膿液開始侵蝕他的皮膚。

眼看好友就要死去,其他四位夥伴也都恐懼起來……
親眼目睹噬肉菌逐漸侵蝕皮膚、肌肉最後化成一攤血水的慘狀,他們明白自己可能就是下一個感染對象......

觀後感:
影片的清新某種程度上還來自於懷舊的題材。最近的B級恐怖片都是怪物當道或是殺人狂,如恐怖蠟像館或是喋血地下鐵之類的,人類面對的恐懼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實體,特技倒是有用途了,可在恐怖氣氛上不及那種無法捉摸的驚悚。曾經有段時間,好萊塢是比較中意那種就發生在家門四周的恐怖事件,很親切,很鄉土也很生活化。本片把這個傳統揀了回來,重新打扮了一番,給人以懷舊與新奇的雙重體驗。此外,在一些細節上,影片也加重了生活化描寫,不像大多數恐怖片一樣迫不及待地要置人於死地。影片中那琳琅滿目的鄉村小店,好色多舌的鄉警,潑辣熱情的大嬸等眾多鄉土人情的描寫,給影片披上了一層難得的生活化外衣,顯得並沒有特意捏造恐怖情節。

但是,更讓筆者大叫新奇有趣的,是編導對於一些小意外場景的描寫。一般來說,老美此種恐怖片已經很難讓人意外了。但本片有兩處安排使我覺得編導有著其他恐怖片小導演們所沒有的「玩」的心態。這個「玩」不是指玩噁心,而是指玩「有趣」。有趣就意味著打破常規,意味著即興創作。片中那段小女孩與那個單身男生之間的對抗就有種即興的風格,只見在一種類似京劇的吟唱聲中,看起來像跟豆芽的小女孩居然做起了高難度的鍵子側空翻,在導演的慢鏡頭中,這個場景看起來是如此的詭異,卻又並沒有脫離情節控制之外,而且更襯托了神秘氣氛,實在讓人驚喜。而影片的最後,雖然和其他恐怖片一樣暗示著有更大的危險,但卻安排了一大幫子人祥和地在小店門口慶祝,秋天落日懶洋洋地照在吹拉彈唱的村民身上,視覺上的暖和感覺與影像背後暗湧的恐怖形成鮮明的反差,還有那麼一點讓人回味的價值。對於B級片來說,做到這樣的意境已經很值得鼓勵了。

事實上,筆者最想稱讚的是本片的導演,同時也是本片的編劇之一,而整個故事的創意也來自於他。面對一派靡爛氣息的B級恐怖片世界,導演沒有選擇用陰暗的色調來烘托恐怖氣氛。相反,整部影片的基調是金黃色的、燦爛的,很爽快乾淨的畫面。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讓我有限地心跳加速,導演還有點功力。也許,筆者對影片乾爽畫面的喜愛超越了對其恐怖的感悟,但當我回想起那小屋中發生的一切時,為什麼我還心有餘悸呢?緊湊而不失活潑的劇情,加上導演熟練地調度,使得影片難得地沒有做作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在同類影片中卻是屢見不鮮的。另外值得獎給個獎勵的,是本片的配樂,非常有靈性,處處閃耀著可貴的創意。影片一開始就以不拘一格的字幕背景和詭異的音樂震住了我,此後時不時將我的心臟拿出來擠一擠,再擠一擠,捏得我怪舒服的。就這樣,一部在基本構架上巨俗無比的類型片,因為在細節上的勇於突破而變得清新脫俗起來。


2007/09/25

Burial Ground-Night of Terror(1980)-(台譯: 惡靈殭屍)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打開是一位走火入魔有點發瘋的教授打開土窖, 巫毒教的詛咒而大量甦醒以躺在石棺裝已久的屍體,而一具一具腐爛的的屍體,從石棺和墓園中,一一復活了,當然,教授也立刻失去他寶貴的生命,被一批僵屍給撕爛活吞,在同一時間,由四處各地來渡假的教授朋友,就住進教授平常所居住的豪宅內。它們不知道恐怖的危機,一步一步逼著他們走來……

觀後感:
不完全是由頭殺到完場,至少它有一兩場"床戲"與裸女,更有"姦母"的異象,滿足大部分(男性)觀眾的願望。它的拍攝手法亦不算太粗爛,怖景不差,僵屍的化妝非常的出色,演員演出也算不俗,至少有專業水準。

其實是七、八十年代義大利外銷美國的B級商業電影,那一類電影的代表作首推(殘酷食人族),製作水平不高,但題材往往逃不出「僵屍、殺手、食人族」的三個主題和題材。 除了之外,本作品幾乎毫無任何值得嘉許的部分。劇情內容也幾乎是保持義大利恐怖電影的特色-抄襲其他賣座電影。本作品完美的「融合」了Night Of The Living DeadZombie2的特色。服務過剩的殘酷血腥畫面,一文不值的故事內容,兩者負負的正的狀況下,換個角度想想,也許本作品是義大利恐怖僵屍片中的塊寶。 看恐怖片,原本就是一種視覺上的饗宴,挑戰觀感的刺激,一幕一景都是重點!而一半的影迷最為最注重和評論該片的水準的部分,應該是化妝和特效部分,精采的恐怖片,有驚心動魄的劇情,而沒有一個水準的化妝技術,只能說是一部普普的佳作,可是,如果你的劇情就是老掉牙的直線型劇情,加上已經被拍到爛的主題,可是你如果在化妝技術方面上表現出色,依舊是可以成為恐怖電影迷心目中的一塊水晶!或是非主流的經典!!

而本片在化妝部分,筆者認為滿有風格和獨特性,跟美式的僵屍片有很大的區別和地方性的差異,而已義大利地區的僵屍片,在這樣的氾濫潮流當中,唯一一枝獨秀技壓群雄的作品,則是已噁心又恐怖聞名的義大利恐怖大師「Lucio Fulci」的Zombie2。 在加勒比的孤島上,因為巫毒教的詛咒而大量甦醒的僵屍,除了讓人極具壓迫感的恐慌以外,像是刺破眼珠‧吃人肉等破天荒的殘酷描寫也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和劇情絲毫無關的香豔場景以及僵屍電影中首次的僵屍與鯊魚格鬥橋段,也充分顯示出這位義大利宗師的無與倫比的創造力。

而義大利地區的化妝比較屬於乾屍類型,皮膚乾燥,而有點風化過度,五官都變形,皮膚已經不工整,甚至以辨不出示五官,重要的是臉上一定會長蛆或是類似蚯蚓的蟲類,再抓殺或是要咬食的時候,一定會眼睛或是鼻孔之類的洞狀掉出或是爬出一堆噁心八拉的蟲,讓人感到非常噁心到至!可是,這時,僵屍迷一定會高呼過癮,樂此不疲(邏輯跟一般人有所差異,我也是其中一員),而身體部分,它們都有點闌珊難行,步調緩慢,可是充滿壓迫感集刺激性,而屍體都乾乾的,既時將他砍掉頭,也不會大量噴出血液,只有緩緩的流血或是流出類似米漿類的液體,可能他所表達的是成封已久的屍體,體內已經沒有血水,而是腐爛的肉水吧!!而他們穿著都大多充滿一種發霉的氣味和灰灰髒髒的感覺,還是他們的風俗,過世的人可能要穿大同小異的衣服,才會讓我覺得它們都穿的衣服都一模一樣!!

而美國部分,由「George A. Romero」所拍攝的僵屍三部曲,除了充滿緊迫感的演出之外,明確的人物描寫與極具隱喻性的劇情內容,是在當時所有類似作品所無法凌駕的。最主要的一點則是他的作品充分了反映出當時年代的情況。在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劇中所呈現出的殺戮感,寫照出當時美國社會對越南戰爭的社會反應。失去人性兇暴慘忍的僵屍,和拿著武器幹掉僵屍而獲得極度快感的自衛民眾,則是清楚的描寫出當時美國頹廢的精神世界。第二部作品Dwan of the dead中以巨大賣場為舞台,和人滿為患的僵屍群展開長期的抗爭本作品則是針對當時美國在越南戰爭之後,獲得表面上安定祥和的消費社會,但心靈深處卻依舊是頹廢無助,做出了反諷的效果。到了第三部作品「Day of the dead,僵屍已經蔓延到全世界每個角落,存活下來的人只剩下無助和絕望,這是反映出在環境破壞與核威脅之下,對未來失去信心的80年代表徵。

而美國地區的僵屍造型,比較屬於濕屍型,因為,大部分的美國僵屍片的僵屍,都充滿血味,不會像義大利地區的僵屍都乾乾的像木乃伊一般,而化妝部分更是多元化,不管是斷頭或是下顎一半都不見了,還有斷手斷腳,更是讓人怵目驚心!!都非常的逼真和誇張,而只要你將他們傷害,就會像我們人類一樣,噴出大量的血漿血水,讓整個電影呈現一種歇斯底里的屠殺為樂的進行!!有點過頭,但而噁心的部分比義大利來的有震撼感,或許近年來的僵屍片都是美國地區出版,所以,大家還是比較對這類的型式比較能接受!!

本作品讓筆者印象深刻的唯一橋段,就是有一位外表看似成熟但體型卻是像小孩般的”大小孩”(實際演出的是一位現實生活中的侏儒), 這位小孩,在這旅途中多次撞見年輕貌美的母親,跟男生親熱,讓他有所影響和陰影,而在一次機會下,他跟媽媽開始求歡,當然不可能,被媽媽狠狠賞了一個巴掌,惱羞成怒,認為媽媽不愛他(亂七八糟劇情),然而刻意逃離群眾,反而,被僵屍咬到,當片尾時,大量包圍的僵屍中,這位母親看到他的兒子也在其中,就開心的過去抱他,而這位小孩還是依舊對他母親有興趣,開始舔食他媽的乳房時,可是忽然間硬生生的將他媽媽乳頭咬掉,血流而死!!戀母情節和亂倫的社會病態,最後的似乎也是諷刺亂倫的後果和社會上的不能接受!

2007/09/24

Bram Stoker's Dracula(1992)- (台譯:吸血鬼-真愛不死)觀後感

劇情簡介:
1942年的德古拉Dracula是聖龍會的武士,在教會的號召下離開嬌妻直赴戰場。嬌妻卻誤信傳言跳河而死。德古拉因此與教會決裂,詛咒上帝。從此誕生了不死的吸血鬼,在時空中等待著嬌妻的輪迴降生,癡情模樣令人不勝感慨。

觀後感:
十分難得的一部吸血鬼電影; 第一,將吸血鬼的性魅力完整的表現出來,加了當時最為流行的嘻皮風,雖然可能有人覺得不倫不類,可是筆者覺得, 這是表現出性魅力的方法之一; 第二,將原本小說情節改編成愛情系列,此片將Dracula建立成一位癡情男子,打破以往的Dracula電影形象可以融洽到讓人有錯覺,以為原始小說的劇情就是如此,可以說即使現在,也難有電影可以達到此般境界; 第三,Anthony Hopkins 飾演的Van Helsing,不使用花招百出的武器,直接以十字架, 木樁和刀, 獵殺吸血鬼的手段,雖然簡單,卻超級有效...

這部電影的精緻非常的高,不管是服裝或是建築上,都非常的考究,甚至連桌上的食物及飲料杯,都仿製的微妙微俏,連當時的維多利亞風格,裝飾性高,確實用性很低,但卻造成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也讓整部電影更添加許多藝術感,而本片的卡司也是當時最頂紅的陣容,像Keanu Reeves,至於英俊小生Keanu Reeves在片中的演出就生嫩了點,或是Anthony Hopkins 則表現算普普,還有曾經當過扒手被抓的美麗鄰人Winona Ryder ,跟飾演吸血鬼Gary Oldman。這片的古典風格相當唯美,Winona Ryder 在這片有突破性的演出, 此片劇情比較注重在愛情上,託現代電腦特效的進步,Dracula的變身畫面相當搶眼,Anthony Hopkins 所飾演的驅魔人在片中的表現還算及格,沒什麼大動作,大家不想像跟電影【Van Helsing】裡的Van Helsing 一樣神勇,雖然,他在這部也叫Van Helsing ,但他的表現比較人性化,多是以劇情和內心細取勝,而驅魔的過程,讓我滿失望的,沒有特別的突出的表現!大致上都是滿公式化的表現!

IMDb評價7.1,簡單而言,此片是吸血鬼電影近期最好的作品, 真的鼓勵大家觀看。

題外話:Dracula其實真有其人,是羅馬尼亞領主,亦為神聖武士團(龍騎士一員,其職責在於保護教會)幼時被作為人質而被送到土耳其(類似日本封建時期做法)後來父後遭其屬下反叛而死,德古拉依靠土耳其的幫助返回羅馬尼亞奪回政權。

據歷史考據其統治是相當英明的,而被稱作惡魔是因為當時境內有不少流民(某一種族)與流亡時犯下不少案件,德古拉逐對這些流民予以嚴逞,故這些流民逐對德古拉產生惡魔般的恐懼。這些傳聞慢慢的流傳下來就讓小說家有了寫作的題材,就寫下不朽名作吸血鬼而Anthony Hopkins 所演的是名聞遐邇的「Van Helsing 」博士,在吸血鬼電影中常會見到這位的。


2007/09/23

Art of the Devil 2(2006)-(台譯:邪降:惡魔的藝術)觀後感

劇情簡介:
描述六名青梅竹馬好友,趁著大學放暑假回老家重聚,假期中六人遇到昔日小學老師Panor。美麗性感的Panor也是六人之一Ta的繼母,但她與繼子形同陌路已久,除了她嚴重偏袒自己的親生兒子,Panor的貞潔也讓Ta極度懷疑。

Panor的確追求者眾多,行為也頗為招搖風騷,但另一方面她也是個溫柔的好母親與好老師,原來是追求者們為了得到她的芳心,不惜求助降頭術。眾多追求者反覆下降頭的結果,讓Panor失去了理智,愈來愈陷溺在幻想與失魂的狀態。Panor只好尋求法師幫助,沒想到在儀式進行的過程中,Panor意外變成了帶有黑暗力量的女巫。此時這六個年輕人才發現,他們的重聚並非巧合,在這個夜裡,Panor要讓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看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恐怖……

觀後感:
上星期忙裡偷閒,回老家度假以及陪陪家人,當個所謂的乖孩子,呆了整整一個禮拜,雖然心中多了幾分踏實感,也讓頭腦更清晰,但實在太無聊了,而導致我每天都是以看書和看電影睡覺度過,倒是看了不少電影和書籍,咀嚼文字間的連鎖關係和影像背後深層的意義,獨樂樂還是獨樂樂,轉變成我每天晚上精神特別好白天卻昏昏欲睡,作息顛倒,包括現在也是,呵呵!

本片在2006年台北電影節造成國內恐怖片迷之間造成轟動,而身邊的人也常常問我是否看過本片,而我真的遲遲還沒看過(實在汗顏,還說自己恐怖片看很多),終於趁這個忙裡偷閒的假期,惡補一些近期來所謂的佳作,包括本片~本片情節九拐十八彎,曲折離奇的程度,簡直讓人瞠目結舌,充滿濃濃的警世意味和宗教色彩,塑造成某種獨特的泰式恐怖片風格。聽說劇情會如此精采的秘密很簡單,因為身兼編劇的其中一位「柯犀利(Kongkiat Khomsiri)」,平常最愛看世界各地的八卦小報,從中收集了不少故事題材。邪降:惡魔的藝術就是由許多泰國當地的社會新聞當中「萃取」出來的「菁華」,難怪筆下功夫如此「犀利」!

編劇柯犀利說,那則新聞裡描述,這位母親當年是被一個愛慕者下了愛情降頭,才生下這個女兒,因此始終認為女兒是不祥的產物。這則新聞裡的「洗淨靈魂」、「電鑽爆頭」等情節,隨後也一一出現在邪降:惡魔的藝術當中。柯犀利說:「整個泰國,像這樣的事情不斷在發生,即使已經二十一世紀了,非理性的力量仍然大得超乎我們的想像。」他說,「我只是幫助大家面對那些不敢面對的事實而已。」

柯犀利同時也對另一則社會新聞印象深刻,是描述一個酷愛刺青的男子,認為刺了滿身圖騰,就可以保障自己刀槍不入。這則新聞中描寫的精神喪失的男子,後來到了柯犀利的筆下,就成了邪降:惡魔的藝術中的靈魂人物潘老師,「我想要表達,一個人在被某種東西控制的時候,可以瘋狂到什麼程度。」電影中的潘老師,為了加強自己的降頭法力,用椎子在自己的身上刺滿了經文,還活生生地吃掉了在她身上下降頭的老師傅,最後更用各種方法,殺掉了所有曾經對她下降頭的人。

本片最津津樂道有別於其他亞洲恐怖片以音效和過分誇張的嚇人手法博得大家的尖叫,而是用非常獨特的血腥畫面和曲折的劇情,在導演以嚇死人不償命的心態下,直接而變態的鏡頭捕捉噁心醜陋的種種匪夷所思的殺人手法:滾水燙人、生吃人肉、挖出眼睛、用瓦斯槍直接「燒烤」、用老虎鉗拔牙、用鑷子拔腳指甲等等,一波接著一波,真的在考驗觀看者的心臟功能,鏡頭不閃躲的特寫,可堪稱是亞洲電影最近最噁心一部(不包括日本地下電影,因為很多日本地下殺人電影,很多都是真實事件旁錄,換句話說就是真實的) 。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很難想像下蠱的事件依舊還存在這社會中,甚至在東南亞地區國家還是很普遍的宗教儀式,匪以所思的這種既古老又神秘的儀式,充滿不可思議的傳說和宗教色彩,以科學角度也很難解釋他的原理,卻帶給許多人自私的非法利用,導致悲劇一幕幕的發生,也許原本行為單純沒有對錯,而只被是不肖份子不懷好心濫用,變成無形的纏身惡耗,本片終旨圍繞著人性險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宏觀道德思想,或許你我清楚這人跟人之間的基本遊戲規則,但卻還是很多人會做出讓意想不到喪盡天良的事,人間失格!

本片血腥程度: ★★★★★/5 狂飆血腥程度,看你是否撐的過本片開場的10分鐘~

2007/09/22

Metal A Headbanger's Journey (2005)-(台譯:重金屬之旅)觀後感

" 打破迷失與膚淺/用真心熱情感化所有金屬/非金屬迷的 "" 一部金屬人資格認證片/推翻成見真相剖析的寶典 "" 重金屬,我們就是喜歡它,用它來「抵抗世界」" ─ Dio樂團 " 我仍然相信如果華格納還在世,他可能會加入「Deep Purple」,貝多芬可能加入「Led Zeppein」" ─ 導演 Sam Dunn

劇情簡介:
「重金屬」因為崇拜、頌揚撒旦及邪惡的外在形象讓它飽受所有衛道人士的攻擊打壓、趨趕、無條件的抵制,人們沒有原因的否定,打擊他們所不了解的事物,導演Sam Dunn,一個金屬頭、搖滾迷同時也是一位人類學家,為了替最愛的音樂辯護,讓世人了解「重金屬」的真諦,於是這部說明著重金屬一切一切的紀錄片就此誕生!! 導演環遊世界探索各地的金屬文化背景,用紀錄片拍攝手法,引領著觀眾按部就班的深入了解重金屬,片中許多樂迷以及樂手告白,真情流露,讓金屬樂迷更加堅定,也讓非金屬樂迷敞開心防,推翻成見接受這最善良的音樂野獸。

什麼是重金屬?長髮、黑色的樂團T、略緊的牛仔褲、白色trainers運動鞋、軍靴、軍裝、迷彩褲、黑皮衣、繡滿樂團布章的無袖丹寧外套、子彈腰帶、運動護腕及短褲,音樂則是融合藍調、搖滾,大量使用破音(distortion)以及反覆樂句(riffs),一定要有吉他獨奏(solo)!!! 一定要膜拜重金屬三大中流砥柱Deep Purple、Led Zeppelin以及Black Sabbath!!!

2005年,第一部對金屬樂進行社會學拷問的電影《重金屬之旅》,由加拿大人Sam Dunn拍竣。當年,這部非專業電影人拍攝的鐵血紀錄片,在北美、歐洲等金屬樂重鎮放映時,引起激烈反響,並受邀參加台北、多倫多、鹿特丹、蒙特利爾和哥本哈根電影節。

該片導演拍攝此片的起因是通過完成個人畢業作品的過程中,對重金屬搖滾樂文化的各方面影響產生的好奇而決定拍攝製作的。通過此片,導演講述了個人成長過程中對重金屬音樂的看法。

關後感:
太開心啦!終於有部像樣的“純搖滾紀錄片”。

2004年曾對一些有爭議行為的大眾接受度做過調查。在包括「包二奶」「裸奔」等的9個調查項目中,「聽金屬音樂」的接受度,低於同性戀,僅高於虐戀和吸毒位居倒數第三。

歷史上沒有一種音樂像重金屬那樣不斷地被定型、被誤解、被譴責也被千萬人泣血熱愛。「有人說重金屬使人變壞」也有人說「搖滾樂是惡魔的聲音」。我個人覺得音樂本質都是好的,而那些對流言蜚語都是他人對它們增加的附屬品,而音樂沒有善惡之分別,把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惡的想法放在音樂裡,就完全合理,做得足夠優秀還可能創造美。

在今天台灣的音樂環境中,已經病態了,已經被商業同化了,沒有所謂得忠實的樂迷,對搖滾樂沒有使命感的責任,對社會更沒有認同感,只是一群喜歡參加被商業作業超弄的俗稱音樂季奔跑的假搖滾份子,沒有精神的表態,更沒有何謂的態度,裝著一份自命清高的樣子,手拿著一根煙,卻聽著搖滾樂來提升自己的形象和樣子,你就以為你是rocker,令我作噁,別在消費搖滾了!

電視機一打開,幾乎每個出片歌手一定要跟搖滾扯上邊,似乎變成一種模式和代表多元化表態,拿著電吉他,唱著你們所謂的搖滾樂,我聽來只不過是吉他伴奏出來的流行樂罷了!搖搖擺擺,彷彿傀儡般的模樣,讓人啼笑皆非,而自稱天團的井底之蛙自稱,哪來的自信,吉米漢醉克斯有曾經說過自己是天才或是吉他天王之類的蠢稱呼嗎?

你我的耳朵慢慢失去辨別的能力了,對音樂的要求越來越低,身邊聽搖滾的人,用手指頭算都綽綽有餘,更何況是金屬樂。在台灣,金屬樂的洪水猛獸的年代早已過去了,但是十幾年來,人們對於這種音樂的深刻誤解,依然如新痂疊著舊痂。頭一個誤解,就是對金屬樂迷的誤解,在人們的想像中,聽極重音樂的人似乎是一群殘暴的壞蛋。如果你的腦袋還是裝這種怪異的定義的話,你似乎必須將腦袋update一下了,聽音樂種類並沒有個性上的明顯直接關係,純粹是個人喜好而選擇,如果還是那麼狹隘的方式去定義重金屬,對它實在不公平。

聽搖滾的人很多,但懂搖滾的人卻不多!(包括我)


電影預告

2007/09/21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2001)-(台譯:搖滾芭比)觀後感

劇情簡介:
生於冷戰時期東德的Hansel,自小立志成為搖滾樂手。他遇上黑人Lud,兩人愛得癡纏,Hansel以妻子身份隨Lud到美國,別無選擇之下變性,可是手術不順利,陽具剩下一小截。從此,Hansel改名Hedwig,組成樂隊行走江湖。來到美國,Lud戀上別人,失意的Hedwig再向音樂進發,再認識了17歲的Tommy,一見鍾情。一天,Tommy帶走Hedwig的作品成為搖滾巨星,Hedwig決定潛入Tommy的巡迴表演場館……

觀後感:
本片導演天才橫溢,對性別天真的童稚想像顛覆傳統超越政治。影片時空在夢想與現實裡交錯,呈現搖滾歌手亮麗光鮮背後的辛酸。 另類搖滾歌曲貫穿劇情,導演本人龍捲風般的銀幕魅力贏得無數影展激賞,並且獲得提名金球獎。《搖滾芭比》在視覺上給予觀眾極大享受,從片頭的彩色圈圈到色彩斑斕的舞台,服裝造型都是如此鮮豔及具設計感,有如熱帶雨林中互相求偶時互相爭艷的鳥兒般,而隨著巡迴演唱現場打上演出地點:肯薩斯、聖路易、芝加哥、邁阿密、紐約等字幕,令人有近似實況/幕後花絮的錯覺,甚至年輕的Hansel在圍牆邊呼吸西風時,抽動一下的鼻孔偌大特寫下一幕竟是形狀相似、令人發噱的麥當勞招牌從牆端露出一角。其中以動畫詮釋為什麼有同性戀和異性戀的分別,有種可愛般的帶出嚴肅的議題,讓人看待這件事,不必大驚小怪!動畫其中一句話:『父親依偎Hansel而睡,母親則背對著Hansel睡』更是讓議題明顯。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歌舞劇,描寫共產主義下的東德小孩Hansel成為變性藝人Hedwig具傳奇性的前半生,不可否認的剛開始看著Hedwig濃妝豔抹捎首弄姿的確覺得怪異,但是隨著一首接著一首的動人搖滾,將我帶入Hedwig對生命而愛;而痛的世界,就如劇中Hedwig媽媽所說:"要自由就要付出代價",Hedwig為了追求愛情放棄身為男人的象徵,卻在日後兩次愛情的背叛下走上秀場,在Hedwig內心深處永遠傷痛著有個不被人們所接受的'憤怒的一吋',變性失敗的Hedwig一直相信愛可以超越肉體達到心靈的愛,無奈當自身都無法釋懷的情況下,要想讓一般人能認同實為難上加難。

雖然我一直還是無法了解Hedwig憎恨的是自身的殘缺還是世俗的眼光或是兩次的背叛,但卻能感受到Hedwig在種種失望後接踵而來的孤獨絕望,自己也曾經一直以為所謂柏拉圖式的愛所說的只單單是精神之愛,然而在《性史》中有再一次詮釋柏拉圖的說法:「柏拉圖認為,真正的愛的基礎並不是排斥肉體,而是超越對象的表象,是對於真理的追求」。Hedwig所不敢面對'憤怒的一吋'怕的是對方無法接受,也是害怕失去愛,怕再一次的一分為二,就如歌曲中希臘神話所講男人和女人的故事,然而當愛苗萌芽我們認為這就是我的另一半時,失去或許早隨著擁有而來,這世界太多的仇恨與戰爭就在失去與擁有間反覆上演著,只要人類無法抑制匱乏與追求,愛與和平的口號永遠只會是個口號了。

《搖滾芭比》中展現的Glam Rock (華麗搖滾)就是一種非常精彩的音樂,看這部電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1998年的另一部搖滾影片《Velvet Goldmine金絨絲礦》。然而兩片的拍攝風格卻迥然不同——《金絨絲礦》是部懷舊色彩濃郁的故事片,著重於劇情。而《搖滾芭比》幾乎就是一部超長度的MTV,劇情乾脆就依附於歌曲之中。唯一相同的是兩片的華麗色彩,妖冶詭異。內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Glam Rock。

外在以Glam Rock作為舞台基調,內在一方面偏離歌舞片烏托邦式的出世逃避傾向,以電影作為探討議題的媒介,另一方面,這些指涉與宣示卻主要埋藏在歌曲脈落中,而少放在單純的敘事橋段裡,這些以歌曲作為推動劇情進行/宣示角色情境主要工具的整合作用、唱給你聽更勝演給你看的模式,彰示《搖滾芭比》中的正統歌舞片精神(最近我滿對歌舞片有興趣)。大段獨白式歌詞配合經典的搖滾節拍唱出了變性歌手的坎坷辛酸。漫畫般變形誇張的畫面使影片充滿了如夢如幻的童趣色彩,導演兼主演的John Cameron Mitchell是個天才,我無法想像一個人如何完成導演主演和演唱片中大量歌曲如此繁重的工作。而且除了將變性歌手飾演得型神兼具之餘還能唱出那麼優美的歌曲。毋庸置疑這又是一個人撐起一部戲的典型之作。但形式的完美導致了內容的薄弱,目不暇接的絢麗之下是一塊破碎的瓷片。

才聽完《搖滾芭比》開場的一首歌,我已經為之震懾,那種山雨欲來的氣勢。那首歌的口白這麼說:「1961年8月12日,一道牆豎立在柏林市中央,世界被冷戰分成兩半,而柏林圍牆是最受憎恨的冷戰符號。被咒罵。被塗抹。被吐口水。我們以為那道牆會永遠存在。現在它倒了,我們變得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其實震懾的部份有一個點,就是那種歸屬感的問題,從小到大,一直活在”算’還安逸的生活,雖然,現在台海狀況還算穩定,而沒有想到自己的地位在哪裡,哪天會不會像柏林圍牆倒塌那天一樣,許多西德人民失去了自我,東與西之間,自由與奴役之間。我處在那麼一個夾縫裡的位置,有點不敢想像!或許我想太多了!

其中很明顯議題我不敢碰及不敢大談,也就是同性上的問題,也許我觀點比較沒辦法深入探討體會,硬要談便顯的無知及膚淺主觀﹔以前我身邊較少這類朋友,比較不了解他們內心世界及無奈,而最近透過幾次朋友間的聊天和談心,漸漸發現他們的無奈及壓抑多過於一般人許多許多,世俗的眼光像釘子般釘住他們手腳,並用傳統的針線血淋淋穿刺他們嘴唇及舌頭,讓他們說不出她們的真愛及理想,而痛楚的不是他們的皮肉傷,而是大家嚴厲的眼光和言語的腐蝕他們勇於表白身分的勇氣,他們的秘密永遠只能用強顏歡笑說不是,讓人心疼及同情,一直搖滾下去吧!搖滾芭比!穿越男與女的邊界,如同跨越了高聳的柏林圍牆。

2007/09/20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A Brighter Summer Day)觀後感:

「你怎麼就不明白呢?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

劇情簡介:
可能是楊德昌最好的作品之一,描述青春激揚而又沮喪的生活,很寫實。
  
楊德昌導演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是一個單純的謀殺案件,促成殺人事件的是整個環境,兇手是整個環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兇手。」
  
所有人都知道,小四(張震飾演)不是一個出來混的男孩,他是一個好學生,是父母的希望,兄姐的驕傲。他的好朋友是喜歡唱洋歌的小貓王,他們去片場看人拍電影,去樹林裡看人幽會,他們的日子不輕鬆但是有點自由。他們周圍的同學夥伴,像滑頭,二條,都是小公園幫的,但他們不是。
  
然後,小四在學校醫務室認識了清純亮麗的女孩小明,為她蹺課逃學,也為她與眷村的小流氓結怨。但是真正的陰影還來自小明自身,她因為家貧而寄人籬下,缺乏安全感,所以交過很多的男朋友,換過很多戶頭。這一切小四不是沒有耳聞,可他不願相信。
  
這時,為了小明而殺了眷村幫派頭目紅毛,最後到台南避禍的青年Honey,回到了小公園。他對小四很友善,也相信他和小明在一起能讓小明幸福,小四被Honey的風采吸引。可是,由於籌辦中山堂音樂會幕後的幫派角逐,眷村幫首領山東偽造車禍,害死了Honey。
  
這時,小四的公務員父親也因為清介正直遭到陷害,被警備總部拘禁訊問。等他被釋放的時候,已經完全變成一個脆弱妥協的人。校方對小四無理刁難之際,他也只會求情而無心爭辯。
  
Honey的死和父親的變化,讓道德感極強的小四焦躁不安。這時,他發現自己的新朋友,公子哥小馬已經悄悄與小明相好,決心懲罰小馬以實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反抗。可是帶刀出門,堵上的不是小馬而是小明,小明以自己真實的價值觀念向小四質疑,小四無法忍受這最後的折磨,錯手殺死小明,入獄。
  
小四被判徒刑,小貓王去探視但不能見面,留下磁帶告訴小四,貓王已經給他回信,說他很高興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上"都有人喜歡聽他的歌。可是這盒磁帶,連同裡面那首名為「ABRIGHTERSUMMER DAY"的歌曲,連同這歌曲中本想描述的青春,都被監獄管理人員信手丟進垃圾桶,這就是青春最後的結局。

觀後感:
2007年暑假,整個電影圈中,失去了幾位偉大的導演,包括台灣國片八零年代新浪潮中非常重要的幾位新導演推手-楊德昌,雖然本人看過的他的電影沒有很多,但對他掌控電影的方式和說故事的方法,都非常讚賞,包括台灣沒上映也買不到的《一一》和本片,真的很棒!

清晨4點55分,當看完這部長達3小時57分的電影時,正是一天中最黑暗和冰冷的時候。

看完楊德昌的91年榮獲東京電影節大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後的唯一感覺就是相見恨晚。本片電影的長度也是讓我非常不敢領教的整整3小時57分鐘,我可是分為3階段才將本片看完,雖然非常不一樣的看電影經驗,但帶給我的電影渲染力及感動卻是比3小時57分鐘還的多有來得長。這是一部典型的寫實主義電影。故事發生在60年代的台灣,民眾思想飄忽不定,社會充斥著不公平,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猜忌,不理解。這一代的少年嚮往自由,獨立,有著強烈的自我表現欲,他們想改變一些東西,改變人,改變這個世界。然而,他們沒有信心,沒有力量,在這無法改變的世界里,他們不知所措,只有在不斷的爭斗與打殺中痲痹自己,他們空虛無助,卻只有任憑擺布。

總的來看,《牯》並未從80年代初期的台灣電影新浪潮那種“單純描述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成長故事,再由個人成長去反映社會變遷”的定式(《戀戀風塵》《小畢的故事》《童年往事》《冬冬的假期》《第一次約會》等)中擺脫出來,但從影片“平鋪直敘的、市井語言式對白、無任何背景音樂”的創作手法上看,楊德昌似乎在努力償試一種更質朴的、不加絲毫修飾的電影風格。

本片男主角“小四”(張震飾),以現在年紀推算回去,1991年飾演小四的年紀差不多跟我一樣,我過了將近16年後重新看本片,心中油然升起某種悸動,彷彿自己的影子倒印在冰冷的螢幕裡,一個在家中一個極為壓抑的小男生,跟家中成員互動不多,頂多跟家中的人吃飯僅有交集,而卻在同儕中才能表現自我,跟同學談笑自然,經常安靜的看著世界的變遷,看著大人家的人性醜陋一面,為了自己私立而放棄堅持,彷彿內心認為自己將來也會變成如此。本片小四由一個老實的優秀學生最終發展成一個殺人兇手,而且在極端混沌中竟不相信曾經摯愛的初戀女孩小明(楊靜怡飾)已經倒斃在自己腳下,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個少年因愛不遂而沖動殺人的事件,然而楊德昌甘心花費長達3小時45分鐘從頭至尾將這個看似普通的事件娓娓道來,必然有其良苦用心。

為了讓觀眾從事件表面現象透視出時代的變遷所造成的社會環境,進而決定了每個人的命運和事件發生的因果關系,楊德昌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為觀眾更易于理解並接受的細節描寫,甚至不惜令某些場景顯得單調而沉悶,如:空蕩的操場、漆黑的攝影棚,長達數分鐘的默然面對......這是沒有陽光的青春,儘管這部電影的英文名也叫做《A Brighter Summer Day》

2007/09/19

美麗時光(The Best Of Times)(2002)-觀後感

劇情簡介:
描述客家年輕人的成長故事,范植偉、高盟傑飾演一對生長在客家村的患難兄弟,小偉(范植偉 飾)和阿傑(高盟傑 飾)這兩人生長在夾雜著各種語言的大宅院裡,他們最喜歡在傾盆大雨時跑到院子裡玩水、站在附近的大排水溝旁發呆,或是在連接家和外面世界的長巷裡奔跑聊天,他們的生活都有些煩惱,但是只要跑出通往外面世界的長巷,似乎就踏進了大開眼界的奇異世界;一個個性衝動、一個憂鬱沉靜。

小偉崇拜李小龍,身體強健的他要不斷躲避黑幫的追趕,與他感情親密的雙胞胎姐姐,因為得血癌受到折磨終日與死神搏鬥,他也隨著姐姐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遠離,尋不著人生的方向。

阿傑是他的表弟,因對生活的不滿,加上血氣方剛想闖出名堂,一天,他們闖進肉身紋滿刺青的弟兄所組成的黑社會,這是更加緊張刺激的全新體驗,只要阿傑把手槍掏出來,沒有人敢不乖乖聽他的話…卻誤殺了黑社會老大。

故事圍繞兩個年輕人的困難與疑惑展開,他們在平實的生活裡編織夢想,苦中作樂。兩人最終被黑道追殺,結果落水喪命,這對正值苦澀青春的他們來說,是死亡、也可看成解脫。

觀後感:
以往我會在週末的夜裡,挑著幾部電影,在安靜和冷靜的狀態中,伴著一杯杯的熱茶,隨著電影的故事起伏和喜怒哀樂中滑過漫漫的長夜,是如此的沒有壓力,是如此的自我解脫,有因此常常天空泛起魚肚白的顏色時,而聽到漸漸起床人們的聲音時才去睡,相同的,我上星期也是打算用這種方式,讓我帶入到電影的世界中,所以在還沒特別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將這部電影看完,看完本片,頓時間我心中起了一些漣漪和波動,徬徨與無奈似乎讓我整個夜裡充滿這兩個感覺,非常的低落!讓我裝不下其他的電影和畫面!

在張作驥導演的電影中,沒有特殊的場景設計,沒有名氣沖天的演員巨星,更沒有繞舌作做不真實的台詞,可是片中充滿一種令人著迷的親切和平易近人的氣息,台灣的社會角落的眷村場景,擁擠到沒有多於空間擺設其他事物的小房間,或是晚上讓人心中暖起來廟口小吃店,以及窄小得巷道,都是非常符號性的代表台灣基層的寫照,沒經過專業演員訓練的演員,非職業演員幾乎是神乎其技的靈巧運用,草根性的腳色和故事的內容我心中咀嚼了很多遍自然在心中樹立了某種期待的標準。

張作驥的電影總是有著暴力的表現,本片中的暴力包括打架、槍擊,但最厲害的則是言語暴力,幾乎三句話就包括了一句台灣國罵,強迫性的讓觀眾接受,一種讓人感到真實而且不修飾的社會方言,或許你我聽了都感到粗魯和不雅,但是,你能否認嗎?這不就是現在的台灣,這就我們的文化和溝通的方式,這種雖然利用這樣的言語暴力可以增強片中主角的個性及草根性,但對於企圖進軍國際的電影而言,過多的髒話也許令人適得其反。個人認為重點不在於暴力,在於追尋實質的生命意義,打個比方讓你想像,當你心中有個憤怒或是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否也會不自覺得脫口而出,而心中頓時多了些安撫和解放。

張導的鏡頭,我看到了什麼?
看了他一系列的作品,或許他的電影風格和故事題材偏向於社會邊緣和社會基層故事,電影充滿男性的氣味和江湖的血脈噴張,甚至參差了一些生命的無奈和無助感,但我看到導演對”情”的寄託和念舊,從本片故事哲哥(姐姐的前男友)與小敏(范植偉的雙胞胎姐姐)的愛情,總以為那是最幽微的狀態,一樣的習慣,一樣的水族箱!那種愛情,是不是在兩個人的心裡也一模一樣呢?小敏說來生還想當這個家的孩子。因為末期的癌症,讓她本來用逃離面對家庭的心情,轉而變成『回家』的動力!我開始思考她會不會也想再跟阿哲在來世相遇呢?我們總在愛情的最開始去預約什麼,但我們卻都沒有想到一段愛情除了正常的相知、相守,或者慘淡的吵架、分手之外,還有一種東西叫作『死別』呢?

本片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大家如果有看過導演的《黑暗之光》的話,一定會被劇中有位當時飾演李康宜的弟弟”阿基”惹的哭笑不得,阿基是一個有點智能不足的男孩,可是沒有心機也沒有過多的想法,童言童語天真模樣,讓人不自覺覺的可愛,而本片依舊有阿基的腳色,而片中也叫阿基,似乎本片90%的腳色都是以真實名稱去演出,而不同的是,阿基在前作飾演李康宜的弟弟,而本片阿基也長大不少,扮演阿傑的哥哥,彷彿導演有意用電影鏡頭,紀錄阿基的成長和改變,一種讓人覺得溫暖的方式和感情,也看出導演的心中念舊的成分!

從《黑暗之光》一路看過來,張作驥導演指導演員營造生活氣氛的功力自然不在話下,也或許片中老一輩的演員偶有讓人驚喜的段落,可是像阿基在本片戲份大量減少,可明顯感受到這次更多的重點放在兩位主角小偉和阿傑身上,兩個角色有意地被塑造成兩種對比的性格,面對人生不同的態度,然後遭遇相同的命運,最後阿傑的死亡甚至扭轉了小偉的性格。小偉天生的被命運玩弄的悲觀性格,家中有位罹患癌症末期的雙胞胎姐姐,加上生活不如意的年邁老父,而自己小偉卻又宿命式地一直嘔吐,片子一開始,用令人覺得無奈的口氣,操著道地的客家話說著,什麼是快樂?簡單的幾個字,道出他對未來充滿許多感傷式的情懷!而令一個腳色阿傑,是一個天生樂觀而且做事不經過大腦的個性,每天只想變魔術,只想賺大錢的典型現在年輕人模樣,但卻充滿了一種悲情腳色的性格,一種對自己未來沒啥打算,走一天算一天的態度去面對他的人生,而血脈噴張的個性卻帶給他一生不可收回的結局!

本片的結局處理方式,跟《黑暗之光》似乎有所大同小異的異曲同工之妙,片中不時出現「道路‧真理‧生命」,直到最後我才了解這句話的意義;同樣情節又再現,唯一不同的是逃跑的方向換了,然而結局卻還是相同的。小偉與阿傑還是犯了同樣的錯,同樣的莽撞,同樣的血氣方剛,而終也造就了同樣的悲劇。對於結局,兩人在水中漫游,快樂的表情也象徵著得到了解脫,勇於面對自己所選擇的路。而我看完電影心中有點低落,因為清楚了"現實"的選擇有限,而"藝術"的選擇無限,所以,人的命運是不能像電影般可以多重結局或是可以重來,甚至可以快到結局時可以將片子暫停或是停止,讓結局在自己心中無限的發展和想像,不讓他發生!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去形容《美麗時光》那麼,我會用張作驥導演說的一句話──『或許時光是由短暫停留的回憶而組合的。』我們可以去選擇我們要的時光裡,依著什麼樣的回憶去拼湊;我們更可以用我們的記憶去左右未來的時光是否美麗。我們常常遺忘生命裡最美麗的時光,常常用最灰暗的悲傷,去替代我們的記憶,再引用一段張導的話:『自己的一切就是下一個記憶的開始,或許現在就是存在的開始,或是結束的盡頭,開始去想想一個屬於自己………美麗的時光………』


2007/09/18

盛夏光年(Eternal Summer)(2006)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是從一所海邊的小學開始的.....守恆(張孝全飾演)從小就是一個壞小孩,而正行(張睿家飾演)是個乖小孩 ;有一天老師希望好小孩可以影響壞小孩,於是就規定好小孩要陪伴在孤獨的壞小孩身旁,慢慢的影響他,讓他有一天也能成為一個好小孩。

但是在漫長的成長過程裡,這段從規定開始的友情,慢慢開始發酵。直到有一天,另一個孤獨的女孩-惠嘉(楊淇飾演),像彗星一般闖入兩人的生命中,打亂了一切.....外面的時代,是發展中的台北.....時代很大,三個年輕人心中說不出口的秘密卻很小,但卻是他們的全部! 在世紀末最後的海邊,一切的秘密都將被解開....他們才了解到-不論你心中有什麼秘密......每個人生來就不應該孤獨!

觀後感:
一直對國片帶有非常濃厚興趣的我,已經很久沒有親自到電影院去看國片了,都是透過DVD的方式觀看,少了幾分的熱情少了幾分關心,我漸漸對國片失望了,找不到一個熟悉的管道讓我進入我回不過去的時光,終於,本片的出現,或許又可以燃起我心中對國片的一絲絲信心和力氣!

當我看完本片,赫然身上已經淌了一堆汗水,是一種熟悉或是焦慮所留下的汗水,我也分不清楚了,等我回過神後,慢慢回想電影中的一景一幕,多麼的熟悉多麼親切,午後炎熱的夏天,拿著橘紅色的籃球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小毛頭,踩著已經穿快爛的NIKE球鞋,在戶外沒有遮蔽的籃球場上,不懼炎熱地折磨曝曬,耗盡體力換取球場上的身分,以汗水和默契交換某種男性友人間的契約,一種無法抹去的友情和回憶,一幕幕像泉水般湧出,青春的歲月已經離我遠去,離我好遠﹔補習重考的歲月,更像是投影片般的強迫播放著泛黃色不堪回首的補習班日子,填鴨式教育下的犧牲物,末代聯考下的怪物,有著無奈的心情去學習,一分一秒多麼難過,讓我無法回想的過去日子!

本片是由七年級陳正道所執導,片子充滿青春的氣息,當然如果你不考慮細節的問題,不考慮邏輯的問題,你跟著畫面的展開走下去,這是一個不錯的帶著明媚的憂傷的青春的故事。畫面一如的美麗,台灣青春片的風格,幽藍的色調,昏黃的燈光。在盛夏裡,所有的寂寞,孤獨,恐懼,友情,愛情,依賴,瘋狂地滋長。你會看到青春的盛宴拉開帷幕,就這樣在無窮遠的光年裡延伸。每個人都很寂寞,在自己的世界裡寂寞著,所以我們需要一個人來陪伴,然後這應了影片介紹開頭的那句話--每個人生來就都不應該孤獨,也許這是導演想告訴我們的。

每個人的青春裡都有他們的秘密。正行有,守恆有,惠嘉有,我們也有。他們的所有只是在那個寂寞的時候愛上了一個人,依賴上了一個人,分不清性別。困惑,不安。

常常有人拿本片《盛夏光年》和《藍色大門》比較,我個人認為看完《藍色大門》有種年輕時青澀眸懂的衝動,對喜歡的人沒有思考過多的追求和交談,存在心中的回憶是甜甜的澀澀的,彷彿是未成熟的香蕉,可是我看完《盛夏光年》的感受卻是酸酸刺刺的,沒有愉悅的笑容也沒有痛快的哭了,只有悶在心中那種像火燒般的焦焦灼熱感,是否孤單和寂寞帶給人太多的無能為力感!

2007/09/17

細路祥(Xilu xiang) (1999)-觀後感

劇情簡介:
8歲的祥仔由「賓妹」(菲傭)帶大,他的唯一玩伴是家裡愛看電視上粵劇名生「新馬師曾-祥哥」曾永祥唱戲的老奶奶。

他常幫家裡的茶樓送外賣,因為精靈可愛,所以龍蛇雜處的街坊大家都樂於把小費掏出來給他這個「細路祥」(意即小祥)。一天同齡女孩阿芬來他家茶樓應徵,被逐了出去,於是祥仔好心提議和她一同分享外送小費的「生意」,從此兩人成為好友;正當大人們都忙著應付九七大限的社會心理壓力,祥仔和阿芬每天無憂無慮的在人群中展開他們如同「情定日落橋」般的城市冒險記,兩小無猜的情愫也慢慢滋長...。

但當祥仔因為追查當年混幫派而被爸爸逐出家門的哥哥下落時,被爸爸痛打而逃家後,小人蛇阿芬也正面臨被迫遣送回大陸的命運!兩人天真無邪的童年往事,對照大時代現實環境的殘酷考驗,有別於陳果以往探討九七時的濺血激情,本片反而用一抹世事無常的清淡憂鬱,為八年前的歷史大事下了一個最平實的註腳。

影片通過天真動人的兒童故事展現大時代下的淡淡悲情,雲淡風清的背後是歷史的凝重

觀後感:
一部相當計算的兒童電影,但出自導演的眼睛多過所謂兒童風景。不過真實感與戲劇性的處理均不俗,只是在節奏上出了問題,幾線交代亦有欠明朗。最後祥仔追車一段流於通俗。不過最令人看得津津有味的,就是油旺低下層社區的人情世故,故事由一個名叫細路祥的角色帶出,嘗試以一個稚子的觀點去看環繞九七回歸前的香港二三事,當中包括新馬仔家爭產事件、無證兒童問題及香港回歸等素材。

在背景的設定上,我是以一個不是當地香港人,卻能感受到香港的味道和氣息,是電影所給我的視覺感受和一些文化上的元素,而場景還是導演一貫的喜歡原封不動的香港道地街頭取景,不刻意的整理和刻意的塑造,沒有經過洗滌過的暗巷,或是古惑仔留連的街頭,還是雜亂的招牌或是獨特有的外賣奶茶店,都是讓人印象深刻人情味的地方,也呈現出極富生命力的香港街頭特色,自然到不行,讓我深深為他著迷!《細路祥》在處境描寫、運用非職業演員及一眾輔助角色的刻劃上都有不錯表現,業餘演員的演出確實有種新鮮感和自然的詮釋方式,更能襯托出香港在地精神,環繞茶餐廳的坊眾如棺材鋪老兄弟、菲傭、街頭惡霸那種絲絲入扣的關係,流露一種逐被遺忘,只有在老區才會延續的人情味。是較少見的題材與拍法,整體而言值得欣賞。

在以往的作品中,導演陳果總是藉著角色去交代很多他想說的話,今次雖也絕不例外,但他所說的話少了,表現的時刻卻更多。借助新馬師曾的死亡事件告訴了我們的時間,繼而借祥仔的生活和賺錢心癮,所顯出港人的生態,並以老年人的孤獨世界和解剖那個舊有的美好年代,而且電影更從多個對立面建構/呈現出各種問題,講出香港的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像祥仔家庭三代人的隔膜、大衛家的矛盾對立、阿芬家的危機和困苦,還有香港這個眾人的家的書寫。可惜,陳果要呈現的東西實在太多,以致每每點到即止,予人欲言又止的感覺。可能,這種點到即止的恍惚,就是後九七的最佳港人寫照吧!

陳 果的《細路祥》,圓熟溫馨,只是一條街,一個家庭,一個特意的時空- 新馬仔逝世前的人心亂動,將香港社會橫切面一切,重見出眾,去想悲喜,幾乎是香港電影探討「人情」最闊最深一部,孩子成長,經歷身邊最親暱的人物如小人蛇、菲傭、老鄰居、路邊攤販、警察、香港的街頭招牌千絲萬縷。陳果擅長悲喜交集的幽默快感,在細路祥唱新馬仔的〈萬惡淫為首〉最淋漓盡緻。

影片沒有對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作褒貶的評價,舊香港有人剝削人,有地痞流氓,人人信仰錢,也許被一些人認為該改朝換代,但對於已經習慣了那種環境的香港人來說,一切都不需要改變,地痞流氓和當地人也有著特殊的人情關係,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世界只有黑白兩色。奶奶的"笑喪"隱喻一個時代的完結,留下的只是回憶和淡淡的傷感,地痞流氓被整治了,街坊鄰里高興,可香港的味道淡了,學校教孩子們升國旗敬隊禮,陳果沒有讓國歌進入電影,連國旗冉冉升起的時候也拒絕非主題音樂,讓孩子們舉起手高致在頭頂成為特寫,他用大量的篇幅紀錄老師是如何灌輸孩子們關於祖國的概念,可是祖國回歸了,濃濃的人情卻沒有了,和祥仔建立了友誼的阿芬因為沒有居住證而被香港拒絕。正向他們在玩耍時說的,香港是祥仔的,不是阿芬的,無論阿芬是多麼的渴望。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政府給他們放了煙花,香港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香港人自己也會放煙花,祥仔看著煙花被爸媽寵著同樣感到家庭的溫暖,那溫暖是那樣的親近和實在,並不比祖國大家庭壞。陳果把情感和要講的話都放在故事中,作香港人的情感表達。

2007/09/16

黑暗之光(Darkness & Light)(2000)-觀後感

劇情簡介:
康宜(李康宜飾演)是一個生長在基隆盲人院的十七歲女生,小時候,父親即因車禍雙眼失明,母親也意外身亡。後來父親再娶並開了一間按摩院,於是康宜和父親、阿姨、阿公、弟弟、以及三個活潑愛談唱的盲人按摩院員工,組合成一間「純」按摩院。
 
暑假來臨,在外求學的康宜又回到基隆按摩院的家中,在長廊上遇見阿平,他獨特的眼神和氣質深深引著康宜,也注定這個暑假,將為她帶來另一場美麗與哀愁的回憶。
 
阿平(范植偉飾演)是一個外省老兵的兒子,母親早亡,因老爸決定獨自回大陸定居,在軍校打架被退學的他,被父親送交給昔日軍中好友,現在的黑道大哥代為照顧。遇見阿平對康宜來說是這個暑假新鮮的開始,雖然盲人院一如往常吵吵鬧鬧,但隨著大哥帶阿平來按摩院,康宜也更進一步瞭解他,由於康宜的主動邀約,她與阿平有了單獨相處的機會,也開始了她的初戀……不過自認是康宜男友的國中同學阿麟,卻死纏著她不放。當喜悅悄悄降臨,隨即而來的現實生活卻也一件件發生。初戀情人阿平在一場兄弟間的爭執混亂中被刺死;康宜也差點被阿麟的友人強暴;接踵而至的,是老爸中風送醫,最後竟仍回天乏術。

暑假快結束了,康宜一如往常與家人準備吃晚飯,然而今天她望著窗外基隆港的煙火,想著今年暑假的快樂、悲傷,康宜突然領悟、釋懷地笑了,回過頭看著客廳,她彷彿看到了心中的那道曙光……

觀後感:
從小就是看國片長大的台灣道地小孩,對國片總是帶著記期待有怕受傷害的心情去看,畢竟國片還是很多品質極差的電影,而看國片特別喜歡一些很”生活化” 的題材,更讓我極為興奮和注意,我開始慢慢喜歡台灣的味道,也開始慢慢喜歡台灣獨特的調調和人情味,粗俗的口音或是不修邊幅的問候,聽起來極為舒服自然!不再是認為台灣的卑微和渺小,雖然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小島,再加上在種種因素下的國際上弱勢,似乎台灣在國際間有點讓人無法牢牢記住,可是我卻偏偏以它為榮,畢竟是我生長的地方,也是我成長的環境!

本片,呈現出一種非常人情化的佈局,不管是人物的安排或是劇情的走向,都是自然到不行,似乎就看著鄰居所發生的事情一般貼切和親切!老舊的公寓,不做作的穿著打扮,淳樸憨厚的基隆街景,非職業演員演出,加上一些江湖味十足的演員,有時不自覺的就隨口說出”幹”或是一些粗魯得言語,而這些言語,聽到耳裡,絲毫不覺得不舒服,只覺得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現實,難道還要那些兄弟說出擾舌的台詞或是根本就是不屬於他們的言語,這會更加的凸誤和不合常理,讓我在電影裡看到生命力和台灣的人縶著!

少女康宜放暑假從台北回到基隆的家,他們家裡住著不少盲人,父母開了一間"純盲人按摩院",也不用另覓地方,就在自己家裡行了。這一家人生活在城市的邊緣,他們之所從事也是行將消泯的職業,但就在這角落裡,有他們自己微末的悲喜。

康宜和弱智弟弟阿基在走廊上玩,我們看見一個年青人來問路,背上背個大包袱,問完就過去了,始終沒見正臉。這年輕人是阿平,來這裡投靠故舊,想"出來混的",他還是康宜這個暑假短暫的情人。幾天後,還是在走廊上,康宜拉阿平到外面玩,從夜晚玩到黎明。回到走廊上,兩人接了吻。阿平和另一幫派的一個青年成了情敵,議和不成,阿平在毆鬥中給砍死了。又是在走廊上,康宜想去阿平的房間望望,發現有人在幫著整理遺物,遂折回身走了。

一則以喜,一則以悲,但阿平死了,我們只從弟弟阿基的口裡知道康宜很傷心,如何傷心並沒見著,她戀愛的喜悅我們倒是看得分明。兩人玩了整個晚上,康宜還不肯回去,拉阿平上了一艘駁船,她站在船頭,背對著水面,直挺挺地倒到水中去,但這裡康宜真有這樣的喜,天地之大都容納不下。我們平時常有感觸,悲傷容易刻畫,喜悅難以形容,喜悅太輕,像一隻充滿的氣球,那股膨脹勁兒不好拿捏。其實喜悅亦有其重,非墜入水中不可。

還有一段講夜裡家中停電,康宜坐在窗前,看到馬路上自己跑來跟阿平見面,然後親吻。這當然是少女在發白日夢。如果說康宜的少女情懷還不值得怎樣看重的話,那麼影片結尾她又一段白日夢就沉重得讓人艱於負荷了。情人死了,跟著父親也病死了,康宜這天卻又看到他們回來了,從加拿大觀光歸來,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她還和阿平並排走去吃飯。我們這時才恍然:影片開首一段康宜的父母從新加坡觀光回來,樂顛顛給每個人都帶了禮物,那也是一場白日夢。只是今昔判然,人物已非。 男主角戲份有限,來不及深入就死了。其實,他不過是康宜的一面鏡子,照出來的是那個少女。倒是康宜的弱智弟弟阿基讓人牽腸掛肚,丟不下。康宜和阿平戀愛,受到父親斥責,阿基在邊上說:"姐姐在fall in love,阿爸你不要再罵她了。" 阿基的心真軟,他好像知道在這世上心有所屬亦是多麼不容易。他叫康宜回家吃飯,康宜和阿平在一起不肯回來,他嘟囔說:"姐姐你都不回家吃飯,讓我越來越傷心,姐姐。"我們從這裡的傷心回頭再看他那一勸,知道了阿基的心到底有多軟。

2007/09/15

榴槤飄飄(Durian Durian)(2000)-觀後感

劇情簡介:
阿燕拿著雙程證由東北到香港賺錢,卻在旺角做起出賣身體的工作,皮肉生涯,穿梭公寓陋室、茶餐廳與馬檻之間,目標是在最短時間賺最多的錢。阿燕在必經的後巷裏認識了偷渡來港的阿芬,阿芬是跟著爸媽來到香港打零工的妹妹,整天蹲在後巷和媽媽幫餐館洗碗,常看到阿燕的身影,因為一次的毆打三七仔的事件,讓他們因緣巧合認識,,讓彼此建立了一段尋常的友誼。

而榴槤便是他們最真誠的友情象徵,當阿燕重回故鄉,不知情的家人,以為他在香港作了一份正當工作,也賺了一些錢,其實,他們都不知道這社會的真實面及慘酷面,有一天,阿燕早就忘了他在香港的點點滴滴,也刻意要去忘掉,只想從新好好過自己主宰自己的日子,卻在過年的前幾天,收到一格掛號信跟包裹,而包裹發出臭味,連郵局的行政人員都覺得是是不是裡面的東西壞了,其實,裡面是他香港認識的阿芬寄來的榴連,讓他們的友誼,瞬間變成一個感人的故事。。。。。。。

觀後感:
《榴槤飄飄》是陳果繼“香港三部曲”後推出的新片。陳果表示,這部電影的産生是在拍攝《細路祥》時,看著旺角來來往往的黑社會和妓女,讓他有了想法。陳果拍片向來都不用職業演員。這次的女主角秦海璐是東北少女,十年前從遼寧到北京,學了八年的京戲,在這十年間都沒有回過家,在拍片中陳果特別陪她在新年期間回家,在片中出現她與同學們回到母校敍舊的畫面,全都是真實的感情紀錄,特別動人。

一開始,真實的畫面,即不經過安排及設計的場景,就好像是自己生活的地方一樣親切,燈光簡單,不刻意突出電影的本質和特效,就好像紀錄片一般,完全記錄著阿芬家的生活環境,既簡單,又溫暖的氣味,而喜歡用非正式演員的陳果導演,在這片也是找了一些真實生活的人們,擔任演出,不計較走位,也不計較台詞的修飾,以最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像阿芬,我覺得那就是他現實生活的真正一面,不只是為了電影而展露初的本性!

喜歡用長鏡頭的陳果,就是將鏡頭定在那裡,不特寫,不拉近拉遠,就這樣的框框下,讓演員盡情的自由發揮及演出,這樣的方式拍攝會給觀眾一種獨特的真實性,及漫長性,會覺得時間好像過的很慢,如果處理不當,會變乘虛無內容,而頻看手錶和打哈欠!!可是,本片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的收音和演員對話的內容,很有生活化,讓我就像身歷其境站在他們旁邊觀聽一般,很多道地話和俚語,讓我不覺得空洞而漫長!

本片大致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段式阿燕跟阿芬在香港巧遇和香港的點點滴滴,比較重於描寫外在的社會不公平和尖銳一面,不是那麼的單純和膚淺!而後半段式描寫阿燕回大陸的生活,截然不同的感覺,連演員的外表也徹底改變,不一樣的裝扮,不一樣的氣候,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想法,和對他的人,也是不一樣的方式,之前他所面的的客人,就純粹只想跟他發生關係,關係很明確,付錢的人就是大爺,百依百順,而回到家鄉面對舊情人,面對家人,真是強烈對比,使整個電影張力非常大!!

本片一直在描寫著大陸人賺錢的心態及態度,只有一個字”拼”,例如:小燕他要回大陸前的一天,原本要好好的休息,不打算在接客了,可是,還是對錢的誘惑無法停止,原本一天最多可以接十來個客人,可是他在最後的一天,卻是接了三十幾個,打破例年來的紀錄,是多麼的諷刺及無稽!!或許,真的是因為,先天環境不好,難的有機會,就會想要盡全力撈吧!!


2007/09/14

歌舞中國(Burning Dreams) (2003)觀後感:


劇情簡介:
2000年夏天,在上海一個已傳承三代、專跳爵士舞與美國百老匯舞蹈的舞團裡,每一代舞者都有各自認同的舞種:
第一代是美國百老匯歌舞文化的忠實信徒,出生在1930年代的上海,1949年逃離中國,成長於1950年代搖滾樂萌芽與金凱利電影盛行的台北。自學踢踏舞與搖滾舞,無師自通,有模有樣,有過一段精彩而道地的台灣式夜總會歌舞事業,最後卻在無預期的情況下,在1982年投奔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大陸,過了十幾年找不到舞台的日子。

第二代是文化的實用主義者,出生在文革之後,成長於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的上海,既跳舞,又唱歌,不只立志要成為中國最好的爵士舞者,還想在電視電影界大放異彩。

第三代是一批主張個性的放肆青年,來自全中國各地,出生在1980年代,成長於1990年代,為了夢、為了理想而匯聚在這全中國最繁華的大都會裡,以美國與日本文化作為學習樣本,沒有深厚的技巧一心想登上國際舞台揚名海外……。

三代人在面對信念和理想時產生衝突,反映了小人物的偉大和卑微,也反映了大時代的變遷和活力。他們都經歷漂泊,而漂泊的人是沒有根的,也沒有奉行貫徹的主義。因為沒有根,所以有活力;因為沒有主義,所以活得很自己。這就是上海。

《歌舞中國》以影像和文字記錄了一群熱愛舞蹈的熱血青年,用踢踏舞、爵士樂在新舊上海場景中,搭起了沈浮於現實與理想中的夢工廠……。

揚揚,出生在文革之後,成長於80年代改革開放的上海,立志成為中國最優秀的爵士舞者。導師梁一是上一輩子的人,有過一段精采而道地的台灣式歌舞事業,最後卻投奔尚未開放的中國,致使他有十幾年失去了舞台。而出生於80年代的新一代率性青年,沒有深厚的功底,卻一心想登上國際舞台。看著懷舊與現代並陳的都會建築、Ricky Ho製作的音樂情調,以及踢踏舞步,令觀眾迴盪於半世紀的時空中。《歌舞中國》有著鮮明的人物個性及獨特的拍攝手法,在十多個國際影展及電影節中獲得各界高度評價。

觀後感:
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有一則白蘭氏雞精的廣告,就是有個女孩在房子陽台上跳踢踏舞的那部,跟白蘭氏最近幾年總是拍送禮或是拍養雞的廣告比起來,氣質與韻味都高非常多,這部廣告就是彭文淳拍的,黑白畫面,安靜中出現踢踏響,響亮音響劃破了你我的冷漠,那位女孩不斷跳著美妙地踢踢踏舞步,歨出一道道跟人擺動的節奏,讓人印象深刻。一個充滿美感和動感的舞步,是我羨幕的,更讓我忌妒,由自己最熟悉的身體,跟著節奏擺動著搖擺著,自然而不做作,美妙的彷彿就像平靜湖面拍動翅膀的天鵝,天生的美感,無可取代,年紀愈大的我,常窺看著看年輕人跳著屬於自己的舞步,自卑的我只好用細縫中羞愧帶著羨幕的眼神,不時偷看著他們開心自信的汗撒,而我呢?

本片用非常獨特的觀點紀錄著中國老中青三代舞者的成長、進步、衰退、傳成的過程,時代的不同,但每個年代的當下的舞者都有著同樣的美夢,就是跳出一片天,老一輩的舞者,社會壓抑和政治因素,導致跳舞是一種奢侈的行為,更是文革運動中的罪人,導致流離四處,捍衛自己的理想奔走求安逸,屬於悲情中樂觀者,而中代舞者,初見黑暗中綻放出微微繫光,緊迫爭取,努力磨練自己,成為實行派,而到了新一代率性青年,沒有深厚的功底,只想強鋒頭,態度傲慢及自以為是,將這三個態度顯明的年紀群體放在一起,強力襯托時空下的蛻變和退縮。

導演的畫面總是一貫的乾淨、簡單、唯美,找不著多餘的存在物,卻又蘊含無限思考的空間。

得獎記錄:
第五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新晉導演獎
榮獲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三項提名,是金馬獎歷史上首部獲最佳攝影及最佳剪輯入圍資格的紀錄片。
溫哥華、倫敦、釜山、夏威夷、阿姆斯特丹影展參展影片台灣資深廣告導演彭文淳通過紀錄片《歌舞中國》展露了舞團「夢工廠」,三個世代的舞者如何圓著各自的夢。

電影預告

2007/09/13

藍宇(Lan Yu)(2001)-觀後感

劇情簡介:
1988年夏夜。高幹子弟出身的商人陳捍東跟朋友一行人在桌球室看見藍宇。「藍宇」這名字也真性感,他是從東北到北京念建築的窮學生。那個晚上陳捍東買下了他的初夜。再次相遇是冬至的晚上。雪下的大。「你穿得那麼少,不冷嗎?」肉慾把理智蓋掩了。華華飯店房間內的幕天席地,幾乎是地久天長的綣繾,?那間巳經等同了一輩子。

你不給我玩你給誰玩?囂張的話語在1989年夏天動盪的氣候幻成瘟疫,讓捍東為藍宇操心。他跑廣場幹嘛去了?那個下午太陽特別的紅。 那夜,在滿天叫人害怕的光影中間,在幌動的自行車和手拉著手的人堆中間,在生與死中間,他們終於確認了一段他們之前並不明白的關係。平靜而快樂的日子並不是必然的。遞爾間出現了林靜平,她令捍東覺得自己是可以讓女人幸福的男人。藍宇沒有哭。起碼在可以控制以內的時刻他堅決拒絕哭。「你知道,我答應過自已,以後我是再不會讓其它人令我傷心的了。」

三年多的婚姻生活,然後捍東離婚了。「人海茫茫,我只是希望可以多見你一次。」北京首都機場停車場內,捍東和藍宇的再次邂逅彷如隔世。藍宇成熟了。「真希望可以再抱你一下。」話不說還需說。天地不仁,而未斷的塵緣在藍宇溫馨的小樓內唏噓延續……

觀後感:
承認自己是一個很難接受同性戀得人,總覺得這個世界打從一開始,上帝給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男女相愛,而也成為歷久不變不成文規定,可是,而也讓我一直對同性戀觀念及種種抱著一個可遠觀不敢褻玩焉的心態去看待,可是我認為本片可能因為當年勇得金馬獎數個獎項,讓我注意起它,而本片題材卻一直提不起我觀看的慾望,而早就入手多時,一直沒打算將他輸入到我的腦海的計劃,但那天真的不知吃錯藥或是哪根筋不對勁,它就開啟我另一個不同的愛情觀,也為很多對同性戀不瞭解、相當模糊、或有偏見的觀眾打開了一個正面接觸的入口:藍色的抒情感傷的色調,流暢的節奏,兩位男主角精彩細膩的演出,鋪陳出一場同性戀者的愛恨悲歡。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部由於男主角藍宇之死而上升為一個永恆愛情神話的電影,賺取了眾多觀眾的眼淚,獲得了相當的認同與肯定:「第一次為同性之間的真情而感動,真實的感情,不論是在同性還是異性之間,都會讓人感動的。」這樣的評價在網上頗具代表性,表明的是這個社會的主流群體——一個異性戀身份者通過這部電影所得到的對於同性戀者的認識,它對於這個社會無名存在的同性戀群體無疑是一種鼓勵,證明他們的愛情除了性取向之外,與異性戀並無不同,只要是「真情」,同樣值得尊重。

有趣的是本片導演關錦鵬曾經公開它的身分也是同志的消息,更讓本片增加一些話題,而這個年代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同性戀,兩個男主角因為一場風花雪月開始關係,激情是有的,卻各自受著世俗枷鎖束縛。捍東常言「當兩個人太熟就不好玩,就是散的時候」,其實是怕自己抽身不來、未敢承擔。其後他遇上了女子林靜平,覺得自己可以給女人幸福,說穿了又不過是完了一直以來「結婚生子」的天職。藍宇也不無心鎖,片中不只一次向捍東謂自己是有病的、不知為何會愛上對方,也是閒來腦際閃起的世俗想法作祟。

兩人的愛是以遊戲開場的。角色很快轉移到了藍宇動了真情,捍東未置可否,只沉溺於遊戲之樂,藍宇輸了;靜平出現後,捍東意欲重返傳統社會,娶妻生子,盡享齊人之福,他們再次分手。藍宇又輸了。離婚後捍東與藍宇重逢,緊緊擁抱著,喊出「那時我怎麼會放過了你!」,他們又相愛了。這次藍宇沒輸,他以生命的代價換來了捍東的回憶:每次經過藍宇出事的工地,捍東都會停下來。捍東之父去世時,他曾對藍宇說: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藍宇回答:沒有,還有回憶。現在能守護者少、背棄者多,這兩個男人的愛動容得夠賺觀眾的淚。

戲中也多次運用到鏡子。熾熱的床上戲,是對著鏡子的反光拍的;至於拍到玻璃窗的場景,就更頻繁了。鏡內鏡外的切換,我想導演大概想用鏡子的幻像來演繹人生之虛空吧。

片中唯一有點不自然的,是藍宇的突然死亡,似乎有點為了造就一個有力的結局而要搞出人命。是的,好萊塢那些皆大歡喜結局沒看頭,不過如此悲情的結局,也未免太為唏噓而唏噓了。


2007/09/12

藍色大門 (Lanse da men)(2002)-觀後感

是一首真切的青春敘事詩,毫不矯情做作,清新而雋永。如同一陣清風吹過我們的記憶,重回那無限美好的年輕歲月。

劇情簡介:
桂綸美在片中飾演一名叫孟克柔(阿孟)的十七歲高中女生,和同學林月珍(長的很甜的梁又琳飾演)是親密的好朋友,兩人無話不說,無事不談。一天月珍告訴阿孟說自己很喜歡同校男生張士豪(陳柏霖飾演),她每天都作白日夢想著張士豪,對他的思念也與日俱增,但又羞於臉面不敢表白。

張士豪是一個快樂自在的男生,無憂無慮、沒有心機,整日泡在游泳池裡,享受著柔軟水波帶來的最大快感。他最大的心願就是爭奪游泳比賽的冠軍。當林月珍對張士豪的思念日益嚴重時,她哀求阿孟陪她去偷看經常在游泳池游泳的張士豪,並替她向士豪表白。

但當月珍厚著臉皮幫月珍向張士豪表白時,月珍?害怕得逃之夭夭。結果張士豪便誤以為是阿孟太害羞而不敢承認是她自己喜歡他。此後,張士豪經常藉故親近阿孟,於是,所有人都以為他們在拍拖,月珍也開始不相信阿孟,對其不理不睬。就連阿孟自己也不敢確定自己心中是否喜歡士豪。終於有一天,阿孟向士豪揭露了這份她深埋在心底的秘密。

於是,他們不再是好朋友了,也不再是普通朋友。若即若離的糾纏開始使他們疲倦。他們決定暫時分開,並約定三年之後在一扇藍色大門前再相見。

觀後感:
一向對愛情偶像電影或是電視劇沒有太大的吸引力,隨著年紀著增長加上自己的偏好關係,對偶像劇較不為注意,或者因此才有驚喜。整部戲打正旗號賣青春+偶像+戀愛──其實並不怎麼「偶像」,男主角不算帥算有個性,女主角也不特別漂亮不過很有自己的味道(我甚至覺得女配角更漂亮)。但正是這種平凡的感覺,讓人看得很舒服,包括連名字都很平易近人,而劇情也生活化的可愛和共鳴,好像戲中士豪對克柔說:「我就是想追你啊!」,坦率得可愛!或是陳柏霖常說的:「笑屁歐!」都讓我繪心一笑 。

青春片少不免有少男少女對戀愛的疑惑,甚至是涉及性的話題,但導演在這方面處理得很好。克柔對性取向的疑惑,與好友林月珍那愛情與友情之間的矛盾,還有克柔對老師說:「你想不想吻我」,這些比較大膽的情節,導演都拍出主角迷惘間摸索的心情,拿捏得恰到好處,不會令人覺得露骨,反而流露出青春的動人。

本片不像香港的青春偶像片或是美國校園青春搞笑片,有一股重重的荷爾蒙味道,或是一群精衝腦的年輕氣盛的色小孩,那樣大玩「性」的話題;也不會只要像電視偶像劇一般,故事欠奉。整部戲浮現了淡淡的浪漫氣氛和酸酸甜甜的羞澀年華。記得一幕士豪一口氣將整瓶水喝完,只為了把空瓶交給撿寶特瓶的婆婆,簡單的動作,卻將真誠助人的心表露無遺,而似乎簡單的動作,可以看出年輕人成熟的方面。這種純潔的情感,就像清澄的藍色海洋一樣,晶瑩剔透。藍色大門,代表著十六、七歲的我們對未來的憧憬。在徬徨懵懂的高中時期,叛逆與壓力共存,不過藍色大門似乎過度的夢幻化,少了一點對於升學壓力的描述,記得一句對白:「你如果只擔心自己是不是處男,能不能保送大學,尿尿能不能一直線,你會很快樂!」的確,單純的想法是最能帶來幸福與快樂的,人往往隨著年紀的增長,慾望,生活的複雜性也增加,快樂再也不那麼單純,歡笑聲聽起來總多了一點虛無感.....

青春,有一點點自大,有一點點羞澀,還有一份熾烈的對愛情的渴望。《藍色大門》裡那三個人物也正是處於這樣的境地——自信率真的張士豪,常常口中帶著一句:「我是張士豪,天蠍座O型,游泳隊吉他社」自信和有點可愛的自我推薦,加上外剛內柔的孟克柔,和細膩膽怯的林月珍,構成青少年間的元素。每個人似乎都在大聲的責問,「你到底是什麼意思?」「你願不願意吻我?」「告訴我一個秘密」……責問何嘗不是對現實世界,對這個成人世界的探尋?因為懵懂而迷惘,想要為每個問題都找到答案。在張士豪的身上有著男孩子的衝動,尋根究底的固執,有著自負,也有著對愛情不確定的軟弱。孟克柔則更為內斂,她以外在的剛毅掩蓋著心底裡的痛苦,愛著林月珍的她卻也因在和士豪牽手後而久久不能忘懷那種感受。青春於是就在誤會、矛盾和隱約的愛情裡漸漸消逝,如同單車上的張士豪隨風遠去的背影,一切美麗的場景都成為了回憶。於是「三五年後你站在藍色的大門下,還是這樣笑著」。

我在看本片時,試圖找出藍色與青春的關聯性,藍色代表著憂鬱與自由,高中時期的煩惱與對於未來的憧憬,每個時期的想法也不同,高中的時期,大家有著共同的目標,大學時期呢?我覺得導演挑高中時期是一個很棒的做法,脫離了高中之後,似乎也進入了另一個未知的世界裡.....,是乎真的認為大人就是一種解脫,其實,我認為正是一些問題的開始,我其實滿想當回我16歲的我!



2007/09/11

Apt Pupil(1998)-(台譯:誰在跟我玩遊戲)觀後感

劇情簡介:
十六歲的中學生陶德發現,無意間發現納粹戰犯杜山德也一直平靜地住在當地小鎮上,正巧就住在他們家隔壁,陶德對杜山德戰爭時所犯下的罪行深感興趣,並主動過去跟杜山德認識,後來決定去勒索杜山德,老納粹犯杜山德為了陶德不告發他,杜山德要向陶德透露他在過去戰時所犯過的罪行,而關係變的密切也詭譎,兩人奇特的關係不久使告失控,影片的結局是令人震驚的…

觀後感:
本片是改編個人非常喜歡的通俗小說家Stephen King的作品,想必對恐怖片稍稍有了解的片迷,對這位可以堪稱是恐怖大師的小說家應該不陌生才對,他的作品被電影拿來改編或是翻拍例子已經多的不能細數了,簡單的舉例:如Stephen King的非恐怖作品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TheShawshank Redemption》或是《Carrie》為搬上大銀幕拍成同名電影,從此之後,Stephen King的小說作品找到了另一個發展的象限:鬼才導演Stanley Kubrick,執導《The Shining》等等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Stephen King的作品,充滿都是令人驚異的、毛骨悚然的故事,這些故事提供讀者們另一個觀察現實世界的角度──從這個角度看去,世界將變得熟悉卻也光怪陸離、平凡但充滿神奇。雖然有許多不可思議,但卻有一種令人信服的、明瞭的實際因子埋藏其中,使讀者們在每篇恐怖、驚悚的故事裡,都看得見現實生活裡的種種真實反映。而他的作品一向銷售量極好、高踞排行榜首的書,當然不一定被歸類成是「好書」、「值得讀的書」,或者「不是文字垃圾的書」。相對於學院派的、嚴肅的「純文學」作品而言,通俗小說或者類型小說無疑地比較能夠符合絕大部份閱讀者的口味:以大家都能明白的寫作方式講述故事,以恐怖、超現實、科幻及謀殺等等大眾熟悉的題材為主軸,以驚險或懾人的情節讓讀者不忍釋卷地一路追隨角色們的腳步向結局邁進……這些特色讓這類故事好寫好讀,而且好賣──雖然如此,但這類故事不一定就得等於「膚淺」。

說說本片吧!描寫十六歲的中學生陶德發現隱姓埋名的納粹戰犯杜山德竟與自己一同生活在小鎮上,在與杜山德交手的過程中,陶德從佔有優勢的勒索者,一步步淪為邪惡心靈的奴隸。小說著重於老人與少年之間權力關係的微妙變化,少年從純真走向邪惡的過程,同時也是老人頹敗之軀得以重拾活力的關鍵。 本片是難得一見的以懸疑手法揭示人性善變和容易受操縱的黑色電影佳作。演員演技精湛,導演手法老到高超,以相對內斂的形式創造出「陰魂不散」的心理恐怖氛圍,千萬不可錯過! 不得不讚一句片中的兩位主演——伊恩·麥克倫和布蘭德·瑞夫羅(就是飾演魔戒中的甘道夫),一老一少,邪中有正,善裡存惡,詭秘多變的人性在他們的精心詮釋下,顯示得豐滿而富有層次感。沒有這兩位笑裡藏刀地「做秀」,整部電影的魅力將不復存在。

導演在這部作品強調暴力和野蠻實惠互相感染的。陶德和杜山德這兩個人都是扮演「催化劑」的角色,互相刺激對方去殺人。而本片大量的以臉部的特寫和一些人際關係上的微妙應對,還突顯一些社會現象,如:小男主角在跟女朋友親熱時,開始覺得不自在及厭煩跟異姓相處,而漸漸喜歡上跟可以當他阿公的老戰犯相處,甚至會買禮物討好對方及威脅對方的行徑,似乎看到導演有意的隱喻著同性戀和戀童僻的問題,輕輕的點到,足夠讓人了解該問題的代價和恐怖,而本片呈現隱隱約約的傳承的意味,經過2次世界大戰的納粹老兵杜山德,說起他的生平事蹟時,揚揚得意,一點隱藏他暴力和神經質的特性,反成為跟十六歲的中學生陶德成為共通的話題,而隱藏的暴力和毀滅性依舊,從他將貓咪活生生要放入烤箱的行徑就足夠讓人聞之喪膽,而原本個性文馴的陶德,每天經過殘殺猶太人的言語洗禮過後,不久,他的個性有如180度般的轉變,轉變的離經叛道,甚至殺人滅口不足為之動容,令人心寒,彷彿就是納粹戰犯杜山德的翻版沒啥兩樣! 這兩位演員各自的特質並置,意外開拓出在劇本及情節以外的奇特效果,使得影像的意涵涵蓋更廣的手法。

2007/09/10

Nacho Libre(2006)-(台譯:衰腳教父)觀後感

劇情簡介:
可憐的小子納丘(Jack Black)在很小的時候就父母雙亡,幸好被位於墨西哥瓦哈卡的一家孤兒院收養。長大成人後,同樣善良的納丘被孤兒院留了下來,在這裡為小弟弟小妹妹們做飯。孤兒院裡和孩子們也都非常喜歡這位胖胖可愛的大廚。然而,近來孤兒院卻遇到了大麻煩。由於資金不足,孤兒院很快就要面臨倒閉的危險。在此困境下,納丘左思右想毅然挺身而出,決定參加當地盛行的摔角比賽,賺錢來養活和他同病相憐的孩子們以及繼續支撐這個曾經給自己第二生命的孤兒院。孤兒院的上下都為納丘勇敢的舉動所動容。不過,其實在納丘心裡,除了真心在幫助孤兒院的孩子們外,他還有另外的心思,一直在他心裡留下美好印象的修女卡納西昂即將來孤兒院,美麗的卡納西昂甚至已經成了納丘的夢中情人。為了她,納丘也會去拼盡全力,保住孤兒院。並且,納丘也想通過體現男性魅力的摔角比賽,來贏取這位墨西哥美人的芳心。

觀後感:
太好笑啊!
如果我能到好萊塢找個藝人當朋友,我第一個一定找Jack Black。已近不惑之年的Jack Black在好萊塢影壇可謂是闖蕩多年,近60部影片的工作量也頗為同行所艷羨。從早期《橘子男孩》中的搞怪,真正發揮其獨特喜劇的風格的《搖滾學校》的面世,才真正將Jack Black這個名字深深印在了廣大的觀眾們心中。

一個外型肥胖,講話表情滑稽,全身上下充滿喜感的演出方式,讓我深深著迷,雖然一個梨型胖身材,在我眼裡卻是比滿身肌肉猛男來的有魅力,不害羞不做作的個性讓他像隔壁鄰居一般親切,更重要是他自認一副非搖滾樂才能存活的態度,讓我覺得親切和感動啊。

關於本片導演,更要好好認識一下,年僅27歲的Jared Hess,雖在導演界「混跡」的時間很短,卻也已經在業內小有名氣,被眾多行內名家稱讚為難得一見的新銳導演才俊。2004年,攝影專業科班出身的Jared Hess,自己執導長片處女作《拿破崙炸藥》(我的愛片之一,看了不下5次之多),以非常獨特的喜劇手法,講述一個白癡迷茫的中學生力爭獲得被肯定的YA片。因為片中風格獨特,讓《拿破崙炸藥》本片在大大小小影展獲得好評,也讓年輕的Jared Hess正因此片一舉成名。年輕氣盛的Jared Hess,向來不按常理出牌,在本片中,他將繼續發揮用無厘頭喜劇包裝深奧人生涵義的敘述手法,並且大膽啟用了年輕新秀演員。

而本片的編劇也是之前跟Jack Black合作《School of Rock搖滾教室》的編劇,如果看過電影大家有印象的話,就是片中跟Jack Black合住在一個屋簷下的那個常被女友欺負,有點窩囔的白人室友,沒錯,他便是是編劇本人參與演出,而也參與本片編劇,所以風格跟前作《School of Rock搖滾教室》有幾分神似味道,故事都是議題圍繞在小孩子身邊,由喜劇中引申出小孩問題,故事通常也帶有濃濃童心未泯的赤子之心,也帶幾分小人物和阿Q精神。

Lucha Libre為墨西哥話,本譯為Free Fight,也就是所謂的自由格鬥。望無際的戈壁以及碩大的仙人掌是墨西哥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影片的拍攝工作幾乎都在墨西哥境內的瓦哈卡完成。事實上,風靡墨西哥的專業摔角賽事Lucha Libre 在當地異常興盛,許多人都為之癡迷。而本片視覺美術也讓人為睛一亮,豐富即飽和色彩的鋪陳,帶有濃濃南美洲熱情而溫暖的氣味,而服裝和造型都有不錯的演出,尤其摔角手的各式各樣面具和裝扮,彷彿一場無國際的摔角嘉年華會,而重點還是圍繞在主角Jack Black超無厘頭的演出方式,帶出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戲據爆點。



2007/09/09

千年女優(Millenium Actress)(2001)觀後感

劇情簡介:
風靡一生的女明星籐原千代子,三十年前當紅之際,突然從銀幕消聲匿跡…… 

三十年後,千代子的影迷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在人煙稀少的寂靜山莊中,找到了隱居數十年的她,並獻上了一把千代子當年不慎遺失的神秘鑰匙。

神秘鑰匙宛若開啟了記憶之門,引領千代子劃入回憶的大海,挖掘出一段她從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那故事像是從千代子輝煌年代的河流溢出,一路流向她無數的電影與映像彙集而成的海洋;也像從遙遠的戰國時代奔馳而來,再闖進無邊無際的時空未來……
 
而傾聽入神的影迷,則隨著千代子在記憶的逆流波谷間擺盪,體驗她那令人憐惜的悲歡愛情;更在波濤洶湧的時空浪潮中,猛然驚覺到那股橫亙千年的濃綿相思……到底被千代子封鎖隱藏的記憶是什麼?而神秘鑰匙又會開啟她什麼重要秘密?那正是在無情的時間洪流裡,當記憶與愛情最燦爛交會時,所浮現出最真實且永恆的一代巨星千代子……

觀後感:
《千年女優》是日本青壯派動畫名家今敏的的第二部動畫作品。此片在全世界影壇上獲獎連連,並與動畫大師宮崎駿的《神隱少女》同被日本文化廳多媒體藝術節選為年度最佳動畫,今敏堪稱當今日本最受矚目的動畫導演。今敏也因此得到了與宮崎駿、大友克洋、押井守齊名的動畫大師稱號。這種經歷在日本動畫史上或許是相當罕見的:僅僅監督了兩部作品就達到了如此地位。或許只有大友克洋還有過相似經歷吧,他的第一部監督的作品《阿基拉》便讓他獲得了世界級的地位。

將今敏監督的幾部作品都找來看看——《perfect blue》《千年女優》《東京教父》《妄想代理人》——便能體會到今敏與另外三位大師那種截然不同的味道。他所有的作品都烙印上了極為濃郁的“今敏風格”。不同于宮崎駿的豪放童真,今敏的片子顯得內斂;也不同于大友克洋的尖銳沉重,今敏作品中時常流露出令人回味的情感;也不同于押井守的冷漠哲思,今敏富於那種來自活生生現實的反省。國內對有關今敏經歷的資料比較缺乏,但可以得知他早年是畫漫畫出身,大友克洋的兩部漫畫《童夢》及《阿基拉》對他產生過很大影響,而後他又是被大友領入動畫業,參與過大友的多部作品製作,與押井守、大友克洋、北久保弘之都合作過。同時今敏個人還十分喜歡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他在《千年女優》中甚至有明顯向黑澤的《蜘蛛巢城》致敬的鏡頭段落),或許是這些已知的和未知的因素使得他的作品在厚重中夾雜細膩、現實中夾雜幻想、傷感中夾雜批判。

浩大製作及奇幻風格令人驚艷的《千年女優》,描述一位女明星戲劇性的一生,本片隨著女明星的口述回憶,帶領觀眾超現實地穿梭在不同時空,做了一場馳騁銀幕上下、真實與幻象世界的旅行,電影格局不凡,劇情精采感人,加上場面調度與運鏡均十分流暢,整個故事益加顯得豐富生動。

觀看完本片,被導演說故事的功力給狠狠打了一巴掌,劇情構架採用的是一種主幹十分明晰而枝幹繁富的方式,主幹情節是一個少女追逐一生的戀人的故事,而枝幹情節是那些複雜的劇中劇分支,而穿插各各時代間跳躍和遊走,超現實的劇情,加上動畫精湛而且華麗的畫面,目不暇給。

故事女主角帶有濃濃的日本女人的悲情情懷,對感情執著和堅持,追尋一個對自己毫無關係的另外一個他,純粹只是一種感覺,好傻啊!但是傻的讓我為她心酸。



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