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0

Elephant(2003)-(台譯:大象)觀後感

劇情簡介:
美國一所普通高中普通的一日,蹺課未果的John,在父親的逼迫下回到校園;喜歡攝影的Elias,在校園內外拍過一些人物和風景後,來到學校暗房沖洗照片;新交了女朋友的Jordan,正被與他有過關係的女孩紛紛議論著;被人冷落情緒異常低落的Michelle,來到學校圖書館幫助做工……

校園高牆之外,時常受人欺負的“患難兄弟”Eric和Alex正在家裏午睡,他們對納粹形象和暴力遊戲非常迷戀,曾在互聯網上訂購了槍支。午睡過後,兩人進行一番簡單的策劃,身穿美軍野戰裝、手持衝鋒槍走進校園,開始大開殺戒。

觀後感:
又是一部Gus Van Sant改編真實事件的故事。

看完電影一直猜想片名《大象》的意涵,想了又想還是想不出什麼線索,甚至電影裡面連頭豬都沒有哪來的大象,後來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大象》,來自一個西方的諺語。就是當大象走進臥室裏的時候,人們不是認爲大象是假的,就是覺得臥室是假的。通常用來形容人們認爲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發生了。在電影中《大象》中,的確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影片從始至終都未渲染慘烈和殘酷,相反卻在刻意淡化這些。電影的敍事是非線性的,從開始就顯得非常別致。時間、地點、人物都是打亂的。長鏡頭很多,但不明顯,內斂和克制的鏡頭按照打亂的順序追隨著不同的人物,比如開始時你會跟隨一個留著金色長髮的男生John走過一個房間,他會碰見一對即將出去的情侶,而在另一組敍述中,鏡頭則會追隨那對情侶在同一個地方碰見那個金髮男生。線索就這樣在男生、女生、情侶、課堂、幾個女生……兇手之間轉換,看似淩亂,但你慢慢會發現這些有時重疊或者交叉事件和人物都是在逐漸接近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間——這個一切的終點就是屠殺開始的地方,最後以一聲槍響,所有人物的命運在這一聲槍響中全部匯合,才恍然大悟,所有脈絡的中斷點,竟是死亡的前兆和生命的終結。一部影片,只在記錄一日的殺戮和毀滅。

希望電影內容不要在台灣發生,電影充分表現校園暴力問題,也明示槍支泛濫帶來的不安定因素,更可以說是一部關於成長時代的痛與惑,抑或是新納粹主義?同性戀者的反撲?槍支泛濫?道德敗壞?精神空虛。Gus Van Sant採用大量長鏡頭和手提跟拍的方式,很生活化的記錄了槍擊事件發生的一天中的零碎生活,沒有刻意的嚴肅和人爲的拔高,沒有說教,也沒有譴責,更多的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近乎于冷血的記錄著,對白和攝像都很簡單,沒有背景音樂。對於重頭戲——最後的殺戮,Gus Van Sant依然恪守著真實原則,逃亡的慌張和殺手的平靜,更加戳痛了所有觀影者的心理防線,簡直平靜下的一次重擊,古典樂《給愛麗絲》搭配慢動作槍殺畫面,突兀的視覺美感在此潰堤。

電影中的年輕人,個個都還是稚嫩的臉孔,沒有明顯的個性表徵,唯一的特徵就是不快樂生活著,來自於家庭的不快樂,來自同儕間的不快樂,來自於社會的不快樂,但更願意相信這是對悲劇背後的思索和終極關懷。在兩個孩子槍殺校園的過程中,幾乎看不到我們以慣性思維預想的恐慌畫面,只有一些輕而堅定的槍響,和些許逃跑的身影,恐慌的聲音甚至不及先前行走時瑣碎的說話和笑聲;而兩個扛槍的孩子,也並非一臉獸性滿嘴粗話,而是平靜的,甚至是無辜的。其中一個孩子,俊秀得如莫劄特一般,在彈鋼琴的時候,樂曲流淌的都是盈盈漫漫的憂鬱和情感。直到最後,影片也未見絲毫灰暗陰鬱,即便在槍擊案發生的時候,也是滿屋子清澈透明的陽光。

4 則留言:

meng 提到...

國外還蠻常有這種校園槍擊的事件,
我很久前也有看過這類的影片,
片名好像是:Higher Learning-校園大衝突
內容有些忘記了,不過印象深刻的是超級名模生死鬥的主持人Tyra Banks有演,呵呵~
還是希望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和平共生!v_v

壞胚子 提到...

cool!!
Higher Learning-這部我到沒看過
不過我到看了許多校園暴力電影
尤其是"American History X"
Edward Norton演的光頭黨
看到我以前甚至喜歡納粹
哈哈

capeandhomework 提到...

剛剛看完,有很多難解的地方......
不過在你這裡得到很多寶貴的資訊(大象的涵義真是深奧!!)
不過還想請問一些手法,比如殺戮過程中出現的黑人"Benny"代表的意義是什麼?還有為什麼要強調他們同性戀的一面呢?

Lewie L. 提到...

你好, 初次拜訪,
我很喜歡gus van sant的敘事方法
您有看過milk嗎?

請問您有facebook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