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9

薔薇の葬列(1969)-(台譯:薔薇的葬禮)觀後感

劇情簡介:
跟所有的前衛電影一樣,《薔薇的葬禮》全部使用非職業演員,男同性戀異裝者在鏡頭前演出自己。男主角Eddie是一個年青的男同性戀異裝夜總會的招待(電影並沒有明確說他是娼妓),同夜總會的經理(madam)不和,同經理的男人,也就是俱樂部的老闆有一腿。

Eddie總是處於一種很壓抑的狀態之下,在不斷的閃回中他的童年往事逐漸清晰:爸爸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於是他對媽媽有著很深的感情以及很強的佔有慾。他本來想和媽媽相依爲命,但是媽媽最終還是出去找了個新的男人。於是有一天,Eddie把媽媽和媽媽的情人用刀刺死,並在媽媽的身上捅了很多很多刀。

故事回到現在時。俱樂部的老闆終於把原來的經理甩掉,導致經理爲情自殺,Eddie晉升爲新的經理。在夜總會改朝換代之後,Eddie和老闆開始雙宿雙棲。一天晚上,老闆在Eddie新搬進來的行李當中發現了Eddie小時候的照片……結果是老闆在廁所裏刎頸自盡,Eddie用老闆自盡的刀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觀後感:
半夜看完,一股衝動趕快將觀後感紀錄下來,很怕睡醒時忘了許多細節畫面,那怕現在已經4點多了(暈~)。

導演松本俊夫與寺山修司、大島渚同爲日本新浪潮的先驅。其中,大島渚靠著幾部驚世駭俗的電影,包括經典情色電影《感官世界》和青少年題材的《青春殘酷物語》聞名世界。寺山修司的作品《上海異人娼館》《死者田園祭》《再見箱舟》《草迷宮》等片,亟帶有超現實色彩和日本情色主義,後來多往其他方面發展,電影作品方面逐漸減少。這三人當中,好象只有松本俊夫一直執著的創作實驗性質的映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松本俊夫似乎更具備“新浪潮”的精神。

電影1969年,撇開社會性與民族性不提,這首先是一部新浪潮的電影,六十年代後期獨特的時代背景,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掀起了新浪潮電影的創作之風。六十年代末日本的大學生暴動運動,也恰恰證明瞭“毀掉的一代”中日本不曾缺席。

本片故事很明顯來自於故事古希臘神話中的《伊底帕斯王》,從伊底帕斯追查凶手開始,結果發現凶手就是自己,是他無意中殺了自己的親生父親,並且娶了親生母親,當真相大白時,伊底帕斯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後來(Oedipus)伊底帕斯情節簡單來說是指:愛戀自己不同性別的父母親,仇視與自己同性別的父母親。電影中男主角(變性為女生),如果按照(Oedipus)症狀應該是以他本身男生得身分,會有戀母的情結,而對同性的父親有所仇意,但是電影弔詭的將主角的性別後天改造成為女生(內心成為女生),跟上述伊底帕斯前期(Pre-Oedipus)的發展和伊底帕斯情節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小女孩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從愛戀母親轉而愛戀父親,佛洛依德認爲迫使小女孩對母親的依戀以仇恨告終,而與小男孩發展不同的主要原因就是「閹割情節(castration complex)」。當小男孩發現母親或女性沒有陰莖的事實後,開始感受到被閹割的威脅,他害怕如果持續愛戀著母親,就會被父親以同樣的手法閹割而失去陰莖,因此轉而對原本敵視的父親産生認同,更進一步的放棄及鄙視欠缺陽具(phallus)的母親。

電影中除了有不錯的心理層面的剖析和探討,更有前衛而瘋狂實驗性畫面,快轉、慢鏡頭、燒毀底片、穿插非劇情中畫面、漫畫般對話、甚至工作人員入鏡及NG畫面不剪接處理,透過種種手法造成故事性破壞,讓人被瑣碎解構敘事形式,重復多角度的事件敍述錯亂了時間感,搞的摸不著頭緒,最後一幕幕像拼圖般拼湊出原貌,將事件的內核一層層同外在剝離開來,剩下可能赤裸裸也血淋淋的本質展現給人看。電影以黑白色調為基調,黑白片的美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通過反白過度曝光等手法將具有底片感覺的映象生動的呈現在螢幕上。

電影中也反映著當時年輕人的生活圈和思想,獨立精神、反叛、同性戀、大麻派對、墮落、切.格瓦拉崇拜、跳舞、性愛、Beatles、自我價值的追尋與否定成了影片的元素,雖然淩亂得穿插在影片的各個部分,但是卻讓人生出不似東方電影的感覺,或者說是東方電影這麽早就與世界同步了的驚訝。

片中最後怵目驚心的用刀子刺瞎雙眼的畫面,直接而血腥,導演不閃躲也不迴避,血淋淋保留了Cult的味道,當主角雙眼留著鮮血走在大馬路上,怪異的是,街頭上的行人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他,而只有動也不動的觀看嘲笑著,冷漠而距離感,似乎也反應著社會和他人的認同感缺失。

★2008光點電影院Body Song影展受邀電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