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9

荒島十張專輯

最近老愛玩TOP系列遊戲,也容易抓住我的偏好!
遊戲很簡單,就是選出自己淪落到荒島,想攜帶哪十張專輯?


IV(1971)-Led Zeppelin
撒旦的信徒還是救贖的靡音?!

沒有名稱的專輯,神秘彷彿來於地獄般的樂章,隨著音符節奏傳頌聽者腦海中一遍又一遍,危險浪漫的勾取著聽者的靈魂,能不通過直接的感官體驗就將你的靈魂抽離肉體,經歷天堂地獄般的幻覺之後回到現實;勾魂者是音樂本身,開始時的低唱似乎如催眠術般讓人的靈魂魂牽夢繞般出賣自己,賣給Led Zeppelin。
-------------------------------------------------------------------------------------

London Calling(1979)-The Clash
Sex Pistols玩火般自我毀滅崩壞,The Clash創新龐克紀元的野心性雙唱片。

聽著專輯彷彿看著電影《Trainspotting》,青春穿越著倫敦街頭,狼嗥咆哮似的吶喊,也有消極無奈的呢喃,貼切倫敦生活的真實寫照;音樂在變,世界也在變思想,雖然是被調和的,但是本質仍然是反叛的。龐克的本質就是反叛的。我主張,我們聽龐克,不完全為了反社會,龐克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爲社會發聲。緊隨著Sex Pistols自毀的步伐,The Clash更爲低調地展示了龐克運動的那種隆隆爆炸聲。
-------------------------------------------------------------------------------------

The White Album(1968)- The Beatles
純白色並不象徵純潔與幸福,也顯的蒼白與尷尬。

專輯如愛莉絲夢遊仙境般迷幻討喜,永遠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更因如此,冒險旅程才更加有趣,伴隨著白色兔子進入洞裡,如果從這個窗口進去,絕對是重金屬音樂的發展前身《Helter Skelter》陣陣吉他聲響隆隆,這個門戶穿進去,卻到了《Ob-La-Di, Ob-La-Da》熱帶雨林氣息繽紛,如果你鑽進去那個小洞,有可能聽到Eric Clapton幫他們伴奏著《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神奇吧!

這張專輯標誌著The Beatles這支偉大樂隊分崩離析的開始。專輯中令人激動感歎的作品實在不少,可是放在一處,顯得過於不協調,如同一座建築精美卻結構龐雜的宮殿,每一間屋子都是一個傑作,結合在一起卻讓人感覺不知所云。The Beatles的四位成員在創作、錄製這張專輯時常爭執不休的情形,資深樂迷一聽便知。或許,這也是60年代末期歐美一代人思想混亂、矛盾重重的真實寫照。儘管如此,這張專輯也讓筆者愛不釋手。
-------------------------------------------------------------------------------------

Dark Side Of The Moon(1973)- Pink Floyd
奇觀式的立體音效與迷幻搖滾搭構出搖滾概念巴比塔。

減退昔日迷幻前衛色彩之後取得史無前例的商業成功 各式身歷聲聲效的極致發揮。在實驗性的音樂中表達著觀念,個人面對他人與世界的恐懼、生命的意義、物質的誘惑與力量、瘋狂的意識行為、死亡的光芒甚至是深刻地提出了反戰宣言,這些理念又融合為一個完整的。
-------------------------------------------------------------------------------------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1969)- King Crimson
紅色聲嘶力竭扭曲臉龐,21st Century Schizoid Man是預言還是實現今天的我們?

《21st Century Schizoid Man》 (21世紀精神分裂症患者)讓爵士樂在吉他音樂的領域中找到出乎意料的通暢表達途徑,進而也顛覆了當時搖滾樂通常具備的歌曲結構。King Crimson從未像同時期的許多重要的藝術搖滾樂隊一般漸漸主流化或是陷入無盡的自我沈溺,而是以一種越來越鮮明而不妥協的姿態挑戰著自我和聽衆。從沈鬱厚重的初期到自我而精確的中期到現在異樣的冷靜直至詭譎,KingCrimson 在改變中卻恰恰堅持了自己一直以來的獨立性和實驗性。

KingCrimson的音樂是冰冷睿智的,認真的聽者決不會將它當作一種情調音樂或者消遣娛樂,隱藏在堅冷詭秘的音效後的常常是令人心驚的恐怖,King Crimson超現實的音樂殘忍地解構著的卻是生硬的現實。當他們用仿佛不帶絲毫感情的手指撩撥起如同對隨機調出的數學公式加以計算得出的荒誕樂符時,我們竟感到如此悲傷。好像將這個數位的現世帶入了我們以爲聖潔慈悲的音樂的天堂,早已麻木的我們這時才發現面對冷漠已經無路可逃。
鍾愛專輯歌曲《Moonchild》。
-------------------------------------------------------------------------------------

Tubular Bells(1973)-Mike Oldfield
無止境的昏睡沈溺在一個沒有時間刻度的虛幻空間。

這張唱片的典故不僅是其有如吉他交響樂般的史詩式前衛搖滾(Prog Rock)形態 而且它也爲當時的獨立廠牌VIRGIN創下了神話版的銷量。封套背景中深邃廣闊的天空與海洋,利用循環往復的音符,將聽覺的感受無限的延伸,如真似幻,妙不可言,對後世的冥想音樂和後搖滾奠定偉大的根基。
-------------------------------------------------------------------------------------

Marquee Moon(1977)-Television
我愛The Strokes也愛Franz Ferdinand,但更愛Television。

以回歸最基本的吉他音樂姿態來擺脫搖滾建制 對無數New Wave/Punk樂隊産生過極大影響。流水一樣乾淨且源源不絕的吉他,而另一把音色相對鬆散的吉他也是一絲不苟地打穩了結構,鼓和bass也是安靜地精彩著。總之這是一首讓人百聽不厭的歌,每次聽都能有些新的發現,而且那些飽滿而且利落的音色總能打開一個空間,讓我在10分鐘內有一個隱秘的藏身之處。
-------------------------------------------------------------------------------------

E2-E4(1984)-Manuel Göttsching
58分鐘的重復性電子音樂一氣呵成,一段通往未來科技舞曲的音樂之旅。

第一次聽此專輯,顯示只有one track的狀況誤認為是故障,而這首歌曲既然長達58分又24秒鐘,這是前所未有的經驗,漫長的聆聽經驗卻無法一次完整抵達終點,半途而廢之因導致下次播放時必須記錄前次停止的秒數,然後繼續,解構後又重新組構,抽離又融入,重複性的節奏是開頭也是結尾,沒有所謂的高潮,冷場只不過是個贅詞罷了,分分秒秒搖晃我心,閉目暝想著宇宙旅行者也是這樣無止境的穿越漆黑的空間,漫遊著距離光年距離與藍色星球遙望的遠方,是家鄉是過站是迷惘,孤獨之深宇宙,E2-E4是飛梭,帶領你進入Space Odyssey!
-------------------------------------------------------------------------------------

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1996)- Tortoise
一曲《Djed》已屬無懈可擊的前衛傑作。

語言貧瘠的我只能用“漂亮”來形容它了。音樂是有生命的,生命流露著智慧與情感,開頭曲《Djed》裏充滿靈性的聲音,從海洋裏,草原上,天空中撲來,聽之神清氣爽 。曾經與朋友討論過,聽《Djed》聽到什麼?他跟我說:深海潛水艇的聲納聲,忽遠忽近。沒有對錯!但我卻聽到彷彿漆黑北極深海裡的海豚獨特的秘語聲,安靜寒冷又珍貴,是我會錯意還是我想太多,但這聲音是我在Discovery頻道似曾相識的重疊符合頻率。之後幾首讓人知道後搖是多麽需要智慧與自我節制。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喜而自勝。這是中庸之道,更是偉大作品的通處。
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
-------------------------------------------------------------------------------------

The Queen Is Dead(1986)-The Smiths
八十年代最重要的專輯之一,從精警的歌詞到懾人傷感的音樂感染力都是他們最淋漓盡致的一次綻放。

The Smith的音樂,相見恨晚的感觸油然而生,這是最淳樸的搖滾,也是最合理化的搖滾,它超越了年代,更超越了技術。《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無疑是樂隊最著名的單曲,歌曲的亮點依然是主唱哀怨迷人的唱腔,以及結尾那段輕巧歡快中夾著靜謐哀傷的旋律節奏;Morrissey似早已看透了世俗,這首歌就是他無奈的感慨和宣泄。這也許是張可以改變對音樂或者人生看法的唱片,或許你會懷疑它響亮的名聲,那你唯一能做的只有嘗試去體驗它的魔力了。

2010/03/03

自己的一百部荒島電影(修改版)


有人也曾經用荒島電影來形容,假設你流落到荒島了,而你只能帶一百部電影在身邊(大概就是像湯姆漢克在《浩劫重生》Cast Away那樣的狀況),那大概會是帶哪些電影? (不分喜好排列)

這個遊戲太有趣了,或許可以讓我好好想一想,大家也想一想自己的一百部荒島電影吧!大家分享吧!
先選名單:

(按照電影名稱單字排列)
2001: A Space Odyssey(1968)-(2001太空漫遊)
21 Grams(2003)-(台譯:靈魂的重量)
9 Songs(2004)-(台譯:情慾九歌)
A Clockwork Orange(1971)-(台譯:發條橘子)
American History X(1998)-(台譯:美國 X檔案)
À bout de soufflé(1960)-(台譯:筋疲力盡)
Avatar(2009)-(台譯:阿凡達)
Alien(1976)-(台譯:異形)系列
Alphaville(1965)-(台譯:阿爾法城)
Barton Fink(1991)-(台譯:巴頓·芬克)
Being John Malkovich(1999)-(台譯:變腦)
Big Fish(2003)-(台譯:大智若魚)
Blue Velvet(1986)-(台譯:藍絲絨)
Blade Runner(1982)-(台譯:銀翼殺手)
Brazil(1985)-(台譯:巴西)
City of God(2002)-(台譯:無法無天)
Сталкер(1979)-(台譯:潛行者)
Солярис(1972)-(台譯:飛向太空)
District 9(2009)-(台譯:第九禁區)
Edward Scissorhands(1990)-(台譯:剪刀手愛德華)
---------------------------------------------------------------------------------------20

Elephant(2003)-(台譯:大象)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2004)-(台譯:王牌冤家)
Fahrenheit 451(1966)-(台譯: 華氏四五一度)
Fight Club(1999)-(台譯:鬥陣俱樂部)
Forrest Gump(1994 )-(台譯:阿甘正傳)
Groundhog Day(1993)-(台譯:今天暫時停止)
Gummo(1997)-(台譯:奇異小子)
Jules et Jim(1962)-(台譯:夏日之戀)
King Kong(2005)-(台譯:金剛)
Kill Bill: Vol. 1(2003)-(台譯:追殺比爾)
Koroshiya 1(2001)-(台譯:殺手阿一)
Les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2003)-(台譯:佳麗村三姊妹)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2001)-(台譯:艾蜜麗的異想世界)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1998)-(台譯:兩根槍管)
Lola rennt(1998)-(台譯:蘿拉快跑)
Lolita(1963)-(台譯:一樹梨花壓海棠)
Lost in Translation(2003)-(台譯:愛情,不用翻譯)
Memories(1995)-(台譯:回憶三部曲)
Moon(2009)-(台譯:2009月球漫遊)
Mulholland Dr. (2001)-(台譯:穆赫蘭大道)
---------------------------------------------------------------------------------------40

My Own Private Idaho(1991)-(台譯:我的另一半是男人)
Napoleon Dynamite(2004)-(台譯:拿破崙炸藥)
Natural Born Killers(1994)-(台譯:閃靈殺手)
North by Northwest(1959)-(台譯:西北西)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台譯:飛躍杜鵑窩)
Persepolis(2007)-(台譯:茉莉人生)
Pulp Fiction(1994)-(台譯:黑色追擊令)
Pink Flamingos(197?)-(台譯:粉紅火鶴鳥)
Psycho(1969)-(台譯:驚魂記)
Reservoir Dogs(1992)-(台譯: 霸道横行)
Repulsion(1965)-(台譯: 冷血驚魂)
Rear Window(1954)-(台譯:後窗)
Requiem for a Dream(2000)-(台譯:迷上癮)
Rosemary's Baby(1968)-(台譯:失嬰記)
Saving Private Ryan(1998)-(台譯:搶救雷恩大兵)
Se7en(1995)-(台譯:火線追緝令)
Shaun of the Dead(2004)-(台譯:活人牲吃)
Snatch(2000)-(台譯:偷拐搶騙)
Stranger Than Fiction(2006)-(台譯:口白人生)
Taxi Driver(1976)-(台譯:計程車司機)
---------------------------------------------------------------------------------------60

The Darjeeling Limited(2007)-(台譯:穿越大吉嶺)
The Game(1997)-(台譯:致命遊戲)
The Godfather(1972) )-(台譯:教父系列)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1993)-(台譯:聖誕夜驚魂)
The Royal Tenenbaums(2001)-(台譯: 天才一族)
The Shining(1980)-(台譯:鬼店)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台譯:沈默的羔羊)
The Truman Show(1998)-(台譯:楚門的世界)
Trainspotting(1996)-(台譯:猜火車)
Transformers(2007)-(台譯:變形金剛)
Twelve Monkeys(1996)-(台譯: 未來總動員)
Ultimo tango a Parigi(1972)-(台譯:巴黎最後的探戈)
Up(2009)-(台譯:天外奇積)
Velvet Goldmine(1998)-(台譯:絲絨金礦)
Vertigo(1959)-(台譯:迷魂記)
WALL•E(2008)-(台譯:瓦力)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1993)-(台譯:戀戀情深)
一一(Yi yi)(2000)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A Chinese Odyssey Part One - Pandora's Box(1995)
少年吔,安啦﹗(Dust of Angels)(1992)
---------------------------------------------------------------------------------------80

西游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缘(A Chinese Odyssey Part Two–Cinderella)(1995)
花樣年華 (2000)
去年煙花特別多(1998)
阿飛正傳 (1991)
青少年哪吒( Rebels of the Neon God) (1993)
旺角卡門(As Tears Go By)(1988)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 (1993)
美麗時光(The Best of Times)(2002)
香港製造(1997)
重慶森林 (1994)
春光乍洩 (1997)
風櫃來的人(1983)
追夢人(1990)
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1989)
無間道(Infernal Affairs)(2002)系列
童年往事(1986)
榴蓮飄飄(2000)
墮落天使(1995)
マインド・ゲーム(Mind Game)(2004)-(台譯:心理遊戲)
愛のコリーダ(1976)-(台譯:感官世界)
---------------------------------------------------------------------------------------100

2010/03/02

一二月份電影觀看簡評

一二月份電影觀看簡評

The Road(2010)-(台譯:末日危途)
絕望的未來,世界恍如巨大的廢墟,雙眼所及之處儘是荒涼與灰暗。所有事物死氣沈沈時,只有人性最有價值。當自然災害到來之時,人類顯得如此渺小,幾乎沒有抵抗之力,如《明天過後》和《2012》所展現的那般,在亡命逃跑中被一一吞噬,不到萬分之一的幸存者能奪入避難所苟延殘喘。可地球的文明就此毀滅,道德和法律已經不再有效,災難過後的世界,也並不光明。

原著小說好看過於電影代表作之ㄧ。


Avatar(2009)-(台譯:阿凡達)
愧而爲人,傲而爲人。
162分鐘的故事裏有探險、挑戰、愛情,有大爆炸大冒險大動作,也有熟悉的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有欲擒故縱的傳奇劇式套路,並非完美。儘管如此,《阿凡達》情節本身的動人之處也足夠餘音繞梁。電影新紀元從此片展開新的旅程,期待James Cameron接下的使命和動作。


The Stepfather(2009)-(台譯:繼父)
經典恐怖電影《Stepfather》(1987)重拍作品。
標準的恐怖片模式,一個陌生人來到一個新的環境,然後恐怖的事情發生。故事內容,鬆散的更像沒有拉緊的編織草席,節奏與劇情發展似乎又有脫軌之嫌,鋪墊得不夠充分,有些橋段沒有審慎地推敲,不是突如其來,就是太過想當然。有時爲了製造暴力無條件堆砌恐怖元素,因爲進行得太過倉促,反而沒有了可回味思索的深度。總而言之,沒有原作的優秀,沒有重拍作品的新意,只有淪落老套的尖叫電影行列。


(500) Days of Summer (2009)-(台譯:戀夏500日)
如電影開頭所說:這不是愛情電影,Summer是女主角的名字,她是個Bitch!
這樣大膽幽默讓筆者愛不釋手!

電影有點像是萬花筒隧道,開始絢爛美好,處處閃現著彩色玻璃美麗的光怪陸離感,後來走出隧道,前面還是有光的,是一個軟著陸。看完這片兒以後想了想,越發覺得什麽真愛之類肉麻兮兮的東西不存在,人和人之間只是很多個小宇宙互相碰撞的結果,像赤手捧著一捧水,不知道什麽時候水就從指縫流走了。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就要接受它帶給你的任何一種結果。但是自己能夠完全的做出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幸福了,我一直這麽覺得。

獨特的文藝愛情電影,配樂、男女主角、故事背景都稱上用心。


聽說(Hear Me)(2009)
甜滋滋的愛情電影。
片子所到之處從畫面聲音還有色調上都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純純的愛情,就像湛藍的天空,灰濛濛的雨滴,碧綠的樹木,潔白的水鳥。它似乎無意又似刻意的提醒我——這樣純潔的蠢蠢欲動的愛情還存在。


Whip It(2009)-(台譯:飆速青春)
一個17歲女生在街頭急速輪滑比賽中找到自我的成長故事。本片作爲Drew Barrymore的導演處女作,雖然劇情有些生硬拖遝和落俗但已很不錯。除了EllenPage個人魅力爲影片大大加分外,MarciaGayHarden和JulietteLewis等巨星配角也提高了影片觀賞性。筆者喜歡電影配樂多過於電影本身。


Transamerica(2006)-(台譯:窈窕老爸)
沒有比公路電影更適合來闡述一個人的心路歷程,在路過不同的風景,遇到了不同的人,經歷了不同的事,仿佛是一個濃縮的人生,在加快人的成長和轉變。電影大膽地觸碰了敏感的“變性人”故事。這種大膽是種挑戰,也是一種自信,敏感題材的影片更容易出戲,但也更容易導致反感。諸如這樣的電影可以製造出許許多多的戲劇效果,而且更容易被打造成一部瘋狂喜劇,可是本片卻沒有這麽做,而是用更嚴肅的態度來講述一個故事,雖然影片存在些笑料,但這並不影響影片的認真勁,這終究不是部娛樂影片。


Big Nothing(2006)-(台譯:微不足道)
其實很愛這片,很大原因就是電影中的所想表達那個感覺----囧。
電影集合了許多電影風格,《Shaun of the dead》+《Hot Fuzz》+ Guy Ritchie接環式的迷人結構=《Big Nothing》

故事充滿黑色幽默,劇中出現的每一個情節每一個物件是在為後面即將發生的事件鋪墊,豁然開朗的手段實在很討我喜。Simon Pegg這演員太可愛了,貪生怕死又自命不凡,有點小小英雄氣概,但稍不留意他可能就會在你背後捅一刀,似乎很喜歡這種人性,不加掩飾的素描著當今生活在爛心樹的人們。

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得非常喜劇,人死了覺得不是很有真實感,但是後來回味時又感到一陣心酸。這些人絞盡腦汁要去解脫,殺的人越來越多,最後自己也不能倖免。查理是我覺得最可憐的一個,他死之前書一直都得不到出版,死了之後出版商開始給他打電話說要給他簽合同了。命運就是這麽神秘,一直想要卻得不到,不再想了反而意外得到了。


Helter Skelter(2004)-(台譯:迴轉遊戲)
Helter Skelter是Beatles經典歌曲,卻演變成殺人狂家族Manson Family 染血的信仰,60年代末期,美國開始有了重大改變。越戰敗戰、經濟危機、人權運動興起…在這價值崩潰錯亂的社會中,許許多多的人們尋求著解脫之道,於是有一群人投入了提倡“做愛不要作戰”的嬉皮文化,自許爲“花的孩子”,以毒品和性濫交來自我麻痺;有一群人則深信Charlie Manson是基督化身,奉他爲精神領袖,並加入了他的大家庭一同生活,並且爲了打造他心目中的理想國而執行他的殺人計劃。Manson Family的事件,就是整個一個社會背景的寫照,是必然的現象。搖滾樂,在那時候從精神上達到了巔峰。


Satiemania(1978)
實驗動畫作品,薩蒂的鋼琴作品串聯而成,得名"薩蒂迷狂",那優雅鋼琴演奏聲中,充滿筆觸的人物解放自己靈魂,性、愛只無過是惱人的遊戲,優雅的抽煙,沈默的思考著。


The Holy Mountain(1973)-(台譯:聖山)(重看)
重看著《聖山》,依舊高聳過雲霄而攀爬不起,是神聖是偉大的Cult Film經典。

Alejandro Jodorowsky不愧爲Cult Film鼻祖,大量血漿、殘值斷臂、赤裸性器的特寫只是表現的手法,骨子裏充滿哲學意味的離經叛道與癲狂,才是真正令人折服的魅力所在。《聖山》可以說是其作品中最反叛、最具爭議的一部電影,他的超現實主義已經不再停留在小衆的血腥仇殺,而是直接與靈魂、信仰對視,産生的影響與意義,遠超傳統靠視覺效果衝擊心理的Cult Film。


Luci del varietà(1950)-(台譯:賣藝春秋)
Federico Fellini得處女作,影片中的一些典型元素:小鎮、劇團(馬戲團)、丑角演員(小丑)、胖女人以及他的妻子Giulietta Masina。

影片是部十分典型的義大利寫實主義影片,只不過將視角對準了流浪在社會底層的藝人,通過一個落魄的小劇團的經歷折射出戰後義大利的社會現實。女主角總是那類對愛情永遠懷著美好幻想的人,縱使失望卻也還是癡迷。似乎也電影奠定Federico Fellini往後作品中的女人觀,不斷付出、不斷破滅,笑中有淚的雌性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