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講述的是一個女歌手Cléo兩個小時的生活。她在等待癌症的診斷結果。
她找到個算命的,算命的說她會得胃癌,這正是她所擔心的。然後她離開了她那索然無味的男友,開始像個獨立的女性那樣穿越巴黎。她穿上一身黑裝,摘掉假髮,試著從全新的角度看問題,並且在她的朋友Dorothée身上學到不少東西。最後她碰到一個富有愛心的即將出征的戰士,後者陪著她去看檢查結果。這時Cléo已經學會怎樣面對未知的將來。
觀後感:
Agnès Varda的第二部長片,目前已經是70幾歲的阿嬤了,由其經久不衰的創造力和激情常駐的藝術生命,變成了衆多評論者眼中的“新浪潮祖母”(多酷的稱號啊)。Agnès Varda的影片在表現出新浪潮(包括左岸派)電影現實主義、簡約主義、作家手法等一般特徵的同時,還堅持了相對平衡的女性視角、虛(情節)實(記錄)結合的跨界風格,以及重於揭示的鏡像反射等個人特色。
故事很簡單,主要說著一個小歌手等待自己檢驗報告的兩個小時,再這兩個小時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從悲觀到樂觀的心情轉變,情緒細膩,這種通過鏡頭、視點主動/被動(看/被看、關注/被關注)的轉換和仲介作用來表現主角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運動和認識,我們透過主角失去耐性的心情鏡頭穿越法國街頭,捕捉到光影轉換、街頭人來人往的過客、甚至帶有死亡象徵的街頭表演異人(吃青蛙、鋼針穿過身體)。
電影一開始是由彩色畫面開場,而經過塔羅牌算命的解讀後,色彩轉為黑白,色彩轉換彷彿心情的改變,到了最後結局才由黑白畫面再度回到彩色的畫面收場,影片反映了導演的政治含義,歌手的遊蕩過程則用黑白的處理,則顯示出主角心態的前後變化和對生活意義的不同理解。和色彩的變化一樣,Cléo的心境在這短暫而漫長的二個小時間發生了變化,她遇到了一個能夠使她擺脫煩惱的人,無須再爲時間而恐懼。導演正是在一中偶然捕捉的看似“非敍事”的敍事中將一個心靈受困女性的匱乏、慌忙、恍惚、困惑與渴望等巧妙地表現了出來。女性導演掌鏡風格果然跟男性同時期導演風格截然不同,攝影流暢優雅,緩緩除除,甚至隨著歌聲而搖擺鏡頭,活像小女孩式的俏皮玩弄著手中玩具。電影中女主角的造型更是讓人眼睛一亮,法式精緻典雅的帽子,氣質的套裝,讓我整部電影一直圍繞著他的造型裝扮打轉。
電影將一個女性由恐懼引起的焦慮上升爲一個城市,乃至一個民族共同面臨的遭遇,二戰後給法國人帶來的心理創傷尚未治癒,阿爾及利亞的形勢又讓人們看見了遭難和悲劇的陰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影片中不時出現的“文藝青年”的娛樂行爲,市井百姓的混亂對話等,都在某種程度上與蓬勃發展的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的新思潮一起提示著一種“於迷茫困惑中重新找到自己(沙特說過)”的迫切渴望。
講述的是一個女歌手Cléo兩個小時的生活。她在等待癌症的診斷結果。
她找到個算命的,算命的說她會得胃癌,這正是她所擔心的。然後她離開了她那索然無味的男友,開始像個獨立的女性那樣穿越巴黎。她穿上一身黑裝,摘掉假髮,試著從全新的角度看問題,並且在她的朋友Dorothée身上學到不少東西。最後她碰到一個富有愛心的即將出征的戰士,後者陪著她去看檢查結果。這時Cléo已經學會怎樣面對未知的將來。
觀後感:
Agnès Varda的第二部長片,目前已經是70幾歲的阿嬤了,由其經久不衰的創造力和激情常駐的藝術生命,變成了衆多評論者眼中的“新浪潮祖母”(多酷的稱號啊)。Agnès Varda的影片在表現出新浪潮(包括左岸派)電影現實主義、簡約主義、作家手法等一般特徵的同時,還堅持了相對平衡的女性視角、虛(情節)實(記錄)結合的跨界風格,以及重於揭示的鏡像反射等個人特色。
故事很簡單,主要說著一個小歌手等待自己檢驗報告的兩個小時,再這兩個小時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從悲觀到樂觀的心情轉變,情緒細膩,這種通過鏡頭、視點主動/被動(看/被看、關注/被關注)的轉換和仲介作用來表現主角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運動和認識,我們透過主角失去耐性的心情鏡頭穿越法國街頭,捕捉到光影轉換、街頭人來人往的過客、甚至帶有死亡象徵的街頭表演異人(吃青蛙、鋼針穿過身體)。
電影一開始是由彩色畫面開場,而經過塔羅牌算命的解讀後,色彩轉為黑白,色彩轉換彷彿心情的改變,到了最後結局才由黑白畫面再度回到彩色的畫面收場,影片反映了導演的政治含義,歌手的遊蕩過程則用黑白的處理,則顯示出主角心態的前後變化和對生活意義的不同理解。和色彩的變化一樣,Cléo的心境在這短暫而漫長的二個小時間發生了變化,她遇到了一個能夠使她擺脫煩惱的人,無須再爲時間而恐懼。導演正是在一中偶然捕捉的看似“非敍事”的敍事中將一個心靈受困女性的匱乏、慌忙、恍惚、困惑與渴望等巧妙地表現了出來。女性導演掌鏡風格果然跟男性同時期導演風格截然不同,攝影流暢優雅,緩緩除除,甚至隨著歌聲而搖擺鏡頭,活像小女孩式的俏皮玩弄著手中玩具。電影中女主角的造型更是讓人眼睛一亮,法式精緻典雅的帽子,氣質的套裝,讓我整部電影一直圍繞著他的造型裝扮打轉。
電影將一個女性由恐懼引起的焦慮上升爲一個城市,乃至一個民族共同面臨的遭遇,二戰後給法國人帶來的心理創傷尚未治癒,阿爾及利亞的形勢又讓人們看見了遭難和悲劇的陰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影片中不時出現的“文藝青年”的娛樂行爲,市井百姓的混亂對話等,都在某種程度上與蓬勃發展的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的新思潮一起提示著一種“於迷茫困惑中重新找到自己(沙特說過)”的迫切渴望。
4 則留言:
這部我很有興趣!!
哈哈!
音樂服裝造型劇情故事及法國種種生活方式步調
都值得一看~
封面跟楊楊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說還真沒注意到ㄟ
算你眼睛尖!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