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恒春,台灣南端的小鎮。從台北失意返鄉的年輕樂團主唱阿嘉,在繼父的安排下,當起了小鎮的郵差;來自日本的過氣模特兒友子,不知怎麽地被迫留在恒春,做起演唱會的相關工作。爲了爭取難得的表演機會,阿嘉的繼父發起自組樂團的活動,樂團的成員則來自當地居民;小鎮看似不比大城,美好轉機卻在心念一轉處。
觀後感:
你看過《海角七號》了嗎?
近幾個月來已經被無數朋友詢問,問了有點不耐煩了,《海角七號》這四個字魅力如此龐大,大到讓人出乎意外,更成為所有收視票房的保證,台灣大大小小事物通通想沾到邊,幾乎每天新聞報章雜誌更是少不了《海角七號》相關訊息,電影精采畫面被媒體每天播放,有沒有考慮到未觀看者的心情,連政府官員都要拿來當成自己的看電影轉化成是愛台灣的直接說法,荒謬可笑,的確有點噁心矯情。
不能否認,《海角七號》是一部有著相當親和力和真誠的電影。這些年來,台灣電影一直在風雨飄搖中,台灣天空灰濛濛一片,政治動亂、景氣低迷、貪污弊案、官員傲慢,《海角七號》的問世,至少給台灣電影人以信心,那就是台灣觀衆並不排斥優秀的台灣影片。影片本身也並未拒觀衆於千里之外,創作者藉由一次機緣(日本樂隊演出),爲居住在海邊的台灣普通人提供了一次展現他們的夢想與生活狀態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落寞的郵差、爲妻子離去而傷心的警察,還有頗有個性的女孩,推銷米酒的執著推銷員,在臨時組成的樂隊中,在排練的過程中他們重新發現了自己、證明瞭自己,也尋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顯然,《海角七號》的勵志元素是非常動人的,因爲它的主角是如你我普通觀衆一樣的普通人。當我們抱怨生活的平庸、自己缺乏施展舞臺的時候,看看《海角七號》的這些普通人,或許能讓我們靜下心來,自己思索自己的人生。
其次,能獲得本土觀衆如此大的認可,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影片自身的“很台灣”。只要稍加深入就不難發現,影片中的那個平民樂隊正是台灣的整個縮影,角色更代表著閩南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外來民族後代,全部生活在這個小小溫暖的海島,就像電影中所說的不要分你們我們,只有我們而已,就是一樣的身份“台灣人”。 長期以來,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都是相當尷尬的,弱勢的國際地位跟台灣本土相對比較發達的社會經濟形成矛盾,地位上的自卑感激發了臺灣人內心的族群自尊心,於是他們更渴望通過努力去證明自己,而電影中的樂隊也剛好是這樣,魚目混雜、不倫不類的小樂隊看上去似乎有些搞笑,跟大城市裏的“正規軍”根本沒法比,但是就是這麽個由雜七雜八的各色平民組成的小樂隊卻通過自身的努力最終走向了成功,獲得了觀衆的歡呼和掌聲,這種小人物通過自己努力實現夢想的心態與臺灣本土人的民衆心態不謀而合,所以很自然贏得了台灣觀衆的認可和共鳴,獲得成功也就成爲情理之中。
《海角七號》,這些影片的成功都在告訴我們,電影創作中的真誠與才情同樣可以克服資金的障礙,成爲一種重要的生産力。好電影並不是只靠資金就能堆出來的。有真情、有智慧的小成本電影同樣可能成爲市場贏家。
期望很大,失望更大。
套一句電影台詞「幹!我是國寶啦!」,《海角七號》變成台灣的國寶,向來委靡的台灣電影當了黑馬、破了記錄自然是得有它的歷史意義,時下熱點的文化現象一潮隔一潮,《海角七號》從8月底上映至今,在臺灣早已家喻戶曉,火到老少婦孺皆知的地步。但回過頭來看,民眾單一想法就是支援台灣電影似乎變成一個愛台灣的舉動,更變成支持國片的方式,這中間過程或許大家太天真了,只是我想問大家,你看了電影就愛台灣嗎?認同台灣嗎?難道就算支持國片嗎?其實很荒謬,借問大家一年看多少國片,光單單看一部電影能幫助到其他優秀作品嗎?那請問大家能說出今年有哪些本土出產的電影作品,甚至哪位新銳導演名稱,相信大家都啞口無言,包括我自己也在內,但此現像是屬於媒體效應,媒體炒作聳動標題「最好看得台灣電影」「一生必看電影」而造成票房意外的亮眼,但隱約為一個繽紛糖果的外衣,內部失去營養價值,只是這樣的效應,是否可以連接成為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綿延不斷,而不是虛幻美麗的短暫浪花,擔心又是一個不堪一擊的蛋塔效應或是甜甜圈風潮,這都不是你我願意看見的現象。
2 則留言:
不免俗的也去看了,托我表哥的福。但我也覺得沒那麼動容,但是真的太紅了。覺得怪誕佳人歐蘭朵跟她比起來,還要來的新鮮有趣,畫面要好用力觀察才值回票價(p.s那一場巧遇蔡康永)。踽踽巴黎希望我看得成!!!我的cindy sherman
是歐!
你所提到的"怪誕佳人歐蘭朵"我很想看,可惜之前錯過光點的body song影展,現在很難找到那片的蹤跡,有看簡介的確很吸引我,光是侏儒牽大麥丹狗的畫面讓人無限遐想~~
女性影展歐!很多電影都是從沒聽過看過的,應該會有不錯的收穫!祝你好運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