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太空人Barbarella受總統之命,前往泰特星尋找失踪科學家杜蘭杜蘭,起因是杜蘭杜蘭發明的電光槍對於和平已久的宇宙,即將造成危害,沒想到就在太空飛馳之際,Barbarella的太空船卻因磁波干擾而迫降在不明行星上.....
觀後感:
曾經朋友問過我:「最想要回到哪個年代?」
我絲毫不猶豫的回答:「1960年代」
是筆者來不及參與的年代,卻為它深深著迷,那世代的點滴魅力是多元的,是傳奇性的,每一個事件聽起來彷彿是傳說般不真實,有故事般的戲劇性, 世界充滿了迷幻色彩,現代主義的激變:存在主義、普普文化、越戰、性解放、搖滾樂、大麻... ... ,這些影像點滴皆從閱讀書籍文章被記錄下來,甚至泛黃影像照片,聆聽披頭四(Beatles)和迪倫(Bob Dylan)搖擺呢喃自語得知,法國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的1964 《法外之徒》(Bande a part)電影中那段三人方塊舞,似乎停不了的一直跳著,俏皮跑越羅浮宮的遊戲令人著迷窒息,今天看來,那個理想主義光輝閃耀的年代宛如夢幻。
1968年, 是個有趣的一年,摸不著的距離彷彿是現在與恐龍遠古時代般的距離,很難想像當年拍出了兩部經典科幻電影,分別《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及《上空英雌》(Barbarella)這兩部科幻電影,也太屌了(大聲狀),滿足了許多嚮往深不可測太空的太空迷,有趣的是,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壯才悄悄的踏上那個未知月球。
我們也許可以把“科幻片“定義為包含著某種因素的電影:這些因素是基於科學(包括現有的科學和假設的科學)而假想出來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們是不可能發生的,或還沒有發生的。而《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及《上空英雌》(Barbarella)是兩不截然不同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內容偏於嚴肅沈重,充滿人類對位知宇宙的好奇及探討人類起源,逼真講究的細節,太空艙、減壓器、人工智慧、失重狀態等等,著重於寫實與科學根據基礎下的建構想像,而不是天馬行空的魔幻;想對的,《上空英雌》(Barbarella)才沒管你那麼多呢,單純的著重在娛樂效果上,對於科技器材上的講究,實在不能和《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相提並論,簡直是荒謬可笑,但卻也因此建立一個獨特的世界觀,所謂的Too Bad Too Good!!
失重狀態中,一個身著銀光閃閃宇航服的人慢慢摘下手套,露出纖纖玉手,接著是兩隻曲線完美的大腿... ...隨著輕柔的音樂,一個女性嬌美的身軀最後赤裸地漂浮在空中 - 這就是Barbarella。她接受地球總統的任務,到一個星球上去尋找發明了毀滅性武器的杜蘭杜蘭先生。這期間,她經歷了一場場奇異的冒險:既有追逐戰鬥,更有旖旎的性愛 - 對象更包括了多毛的獵手,盲眼的英俊天使甚至雙性戀的皇后。
飾演Barbarella的女星Jane Fonda,可以說是一代花瓶艷星演員, 出乎意料的香艷,曼妙,空靈,華麗,變態,放蕩又天真,出塵脫俗地既艷又俗。全片嬉皮士迷幻色彩太濃厚,大家忙著在黑暗中尋找乳頭結果就把Barbarella的女權革命宣言忽略了。當然她是女皇,叛逆,自信,勇敢,聰明,好色,擺明是來搗亂星際的。但Barbarella較幸運,她能一直風流瀟灑到底,《異形》(Alien)1集2集雖為女權電影,但女主角就必須汗流浹背儼然成為影片第二女主角的異形打死打活,才能向觀眾宣告整個宇宙裡無論忠的姦的都是雌性。
60 年代的輝煌造就時尚界的寶庫,我們永遠可以從那裡找到靈感源泉,時不時就會刮起一陣60年代風。然而對於60年代創造的未來主義風,似乎如停止了的鐘擺一樣,再也沒有前進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就算有設計師再去觸碰未來主義,也如蜻蜓點水一樣激不起大的波瀾。如今,科技的再次飛躍,科幻題材電影的陸續熱播,物資的匱乏、全球變暖,環保問題的加重,把我們又一次帶入對未來的思考。
8 則留言:
每周都很期待
哈!是這樣嗎?
督促自己別懶,多少打一點。
壞胚子您好
我是保溫冰,昨天寄了一封邀稿信給您
不知您有沒有收到?
祝 文安^^
回韋任:
我有收到你的來信,我有寫信給你,這幾天會抽空寫文章~~感謝你
六零電影好看妹又正點我也想回到未來呀!!!
未來世界筆者也愛!但對我而言未來科技烏托邦世界,有點虛無感太冷調,但六零年代美好年代能感受真實感溫暖,和來不及參與的遺憾感。
請問一下筆者..
妳網站介紹的許多片..幾乎都是出租店
找不到的..如果我想看..該如何去找?
有何通路或是網站可購買?
大陸對岸也有許多網站提供線上觀看"優庫""土豆"之類的網站,如果真的不好找,可向http://www.hivideos.com/ 查詢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