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處於共産主義最後統治時期的羅馬尼亞,墮胎仍然名列法律明令禁止的範疇。嘉碧塔和奧提麗亞兩個女大學生是“閨中密友”,意外懷孕使嘉碧塔必須想辦法非法墮胎。
在一家廉價旅館裏,兩個年輕的女孩子與非法墮胎醫生會面。然而她們能夠支付的手術費用卻無法滿足這位墮胎醫生的要求——爲了讓自己好朋友順利墮胎獲得解脫,奧提麗亞不得不以自己的身體作爲代價來滿足醫生……而四月三周兩日,正是嘉碧塔從懷孕到墮胎的時間總長。
觀後感:
今天,電視新聞上滿是颱風過後的災情,走馬燈新聞總是不斷報導最新災情,天災人禍足夠讓人心情沮喪,感受不到絲毫輕鬆氣息,加上屋外天陰雨綿綿,一股莫名低氣壓讓我逃避的想看電影解脫灰暗的心情,選了一部有趣的片名電影,《4月3周又2天》,看電影前猜測著這個模糊的時間,不長也不短,但卻帶有隱隱疼痛感。
電影過於沉重,電影過於真實,電影過於殘酷。
電影看完久久不能把自己的痛苦感和悲劇感排遣,就電影形式和內容談起,我想我寧願先談電影手法,好可以讓我平靜一下心情。
本片在鏡頭上得運用,有不錯的表現,電影用了大段大段的長鏡頭,固定攝影的長鏡頭和移動攝影的長鏡頭反復切換使用,保持了鏡頭的連續性,保持了故事,情節,動作,情緒的連續性,給人真實的感受,讓人很容易就進入電影本身,而完全沈溺進去。尤其本片最為沉重的旅館談判的橋段中,攝影機的機位幾乎是固定靜止的,讓人有一種窒息壓迫的感覺。密醫和奧提麗亞坐在桌子的兩旁,正對著他們的是一張罩著白色床單的大床,而嘉碧塔就局促地坐在床上,攝影機正對著密醫和奧提麗亞,雖然談話是在三人當中進行,但是我們只看到密醫和奧提麗亞,我們僅聽到嘉碧塔的聲音但是她至始至終都不出現在畫面中,爲了保持空氣中凝聚的窒息感,導演連一個切換的鏡頭都不給嘉碧塔。沒有縱深的畫面給人壓抑的感覺,爲了保持這種持續的壓抑,在對話過程中導演甚至放棄了配樂。
長鏡頭在本片出現過許多次,每次給觀眾的感受大不同,比如奧提麗亞在他男朋友家聚餐時,鏡頭就擺在桌上完完全全對著奧提麗亞,鏡頭裡看到心情的轉變和五味雜陳的難堪,尷尬壓抑的情緒透過長鏡頭讓人感到不舒服,彷彿我們就跟她同桌用餐般的人們,緊接從男朋友家出來,也是用了幾組長鏡頭,充分書寫了她的心理,因爲疲累屈辱不滿而心力交瘁。而這樣的痛苦感也深深的印在了觀影人的心上。
電影內容上,談論著很嚴肅的話題,看過《早熟》《Juno鴻孕當頭》這些都不同角度涉及墮胎問題。但是導演關注的重心絕對是不一樣的,爾冬陞導演的《早熟》是一個責任問題,電影中不強調墮胎,而是責任的承擔和解決問題,但問題兩位當事人都未成年,他們堅決將小孩子生下來,但是問題的嚴重性似乎不在男女主角想像中那麼簡單。而另一部《Juno鴻孕當頭》是一部溫情而寬容的電影,主要的關注點也不是墮胎,而是一個少年在生活中怎麽樣慢慢的成長,而這部電影的基調非常的明快,配合著輕快的音樂,完全沒有沈重壓抑之感,而到最後往往是內心的感動。而在《Juno鴻孕當頭》中我看到了一個寬容的開明的國度,這樣的卻不是奧提麗亞她們能夠遇見的。
《四月三周兩天》主題當然不是選擇要不要墮胎,也不是所謂的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而直面的是墮胎的全部過程。
開篇她們收拾東西準備,然後借錢,找旅館,找墮胎的醫生,丟棄死胎……全片完全直面這個過程,沒有曲折隱諱,鏡頭大膽而不加修飾。比如,墮胎醫生把管子插入,鏡頭特寫死胎,足足有30秒等等,這些鏡頭足以讓人感到震驚。觀衆不得不像奧提麗亞丟棄死胎,在垃圾桶旁邊久久無法移動腳步離開,我們面對的是對生命的一個失落,惶恐……
電影的背景是不容忽視的,故事發生在1987年的羅馬尼亞,當時的羅馬尼亞還處於社會主義制度統治下,整部電影都時不時的透露出這個社會的專制和壓抑,而電影中還不時的通過隱喻來傳達給觀衆資訊。
幾個場景的佈置並不是閑筆,比如,奧提麗亞在男朋友家吃飯,大家的對話,裏面的社會意味很是濃厚。比如,在旅館裏關於身份證的幾次交涉,比如那個壓抑的學校走廊的隱喻等等,無不給人一個專制而壓抑的社會資訊。而在這個社會裏,因爲墮胎等同於犯罪,所以故事就不單單只是故事,還是一個對當時社會的思考。而代表霸權的墮胎醫生無恥的通過威脅霸佔了這兩個人,又何嘗沒有一個道德隱喻的譴責呢?
最後電影諷刺的將嘉碧塔和奧提麗亞兩人出現在投宿旅館餐廳中,旁邊還是剛辦完婚禮喜事喝醉酒的鬧局,這頭卻是吃著他們的晚餐,似乎慶祝著他們也圓滿完成一個終身大事!(暈~)
2 則留言:
我覺得導演他讓觀眾真的身歷其境在共產世界的時空下,好像你也跟兩位女主角同樣經歷著這場事件,走出電影院真的覺得自己剛剛兩個小時坐時光機到羅馬尼亞的八零年代=]
雖然我不是女生
但是看完電影心中一股難受的真實的感受
與你們女性相同並存著
並偷偷咒罵片中獸性自大的男醫生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