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4

Gimme Shelter(1970)-(台譯: 變調搖滾樂)觀後感

劇情簡介:
美國1970年梅氏兄弟經典記錄影片,描述的是發生於1969年Woodstock音樂節四個月之後的冬天,The Rolling Stones發起的Altamont亞特蒙免費演唱會在暴亂中落幕,一個黑人青年在舞臺前被活活刺死,在衝突中掛彩的孩子不計其數。

這部電影就是記錄這次事件的。這支樂隊可以說是20世紀60年代搖滾的終結者,當然它的表面現像是1969年12月。當時,在美國有大量樂迷的Rolling Stones樂隊在美國加州Altamont亞特蒙舉行一場免費演唱會,當天有40萬觀衆來到現場,但悲劇發生了,被聘來維持秩序的飛車黨組織「地獄天使」(Hell’s Angels)在演唱會上演了暴力的場面,一名觀衆被刺殺而死。

觀後感:
尼克‧宏比(Nick Hornby) 的《三十一首歌》和馬世芳的《地下鄉愁藍調》這兩本書,算是個人近年來最喜歡的兩部音樂書籍,內容都是寫著許多搖滾神話和不為人知的音樂故事,極為精采,總是讓我不斷研讀,每篇故事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不斷一頁翻著一頁,文字平易近人很容易消化,尤其是馬世芳的《地下鄉愁藍調》,更是涉獵到許多老搖滾樂團和歷史事件的交集,字句間都充滿許多樂符的陷阱,讓人無可自拔,而其中剛好寫到關於本片的故事,更讓我興趣大增,而最近剛好有機會可以看到本片。

電影畫質帶有些粗糙感,紀錄片的真實性很夠,事情發生在1969年12月,而在演唱會的現場,LSD、大麻、迷幻藥沿路叫賣(多麼美好的時代!哈哈),當時的人們還沈浸在四個月之前的偉大烏茲塔克(Woodstock)過後鮮花羽毛式的愛與和平氛圍中,在12月的酷寒裡赤裸身體,藥物、酒精、搖滾樂和性愛,然而The Rolling Stones所企圖的烏托邦演唱會最後卻在「地獄天使」的暴力行動下完全變調。

這場演唱會會如此出名,更在搖滾史上惡名昭彰,我想最大原因還是來自於出人命吧!這個真實事件的發生剛好都被紀錄片給拍攝下來,血淋淋,生命的結束如此圖乎其來,但這件事難道就要怪罪在剛好演唱的The Rolling Stones頭上嗎? 國內外許多介紹搖滾樂的書籍,大凡提及這段歷史都會毫不吝惜批判之詞,甚至直接宣判了地獄天使和The Rolling Stones的死刑,原因很簡單,地獄天使打死了一個黑人青年而The Rolling Stones是直接的煽動者,但我有些不認同,在看過了這部影片之後,我覺得這樣的定論似乎過於武斷和偏激。

回頭看事情的發生,The Rolling Stones一站上台上,還沒演奏台下就引起一陣騷動,不知道什麼原因,而當主唱Mick Jagger血盆大口一開口,台下觀眾更是蠢蠢欲動的推擠,但很明顯看的出觀眾眼睛呈現渙散和不聚焦狀態,猜想而知,必定是有經過酒精和毒品的洗禮下的模樣,演唱過程數度中斷,台下觀眾逐漸失控,甚至地獄天使已經和過於興奮過於迷幻的觀衆發生了激烈衝突,搖滾樂本身所具有的煽動性是任何參與其中的人都無法完全回避的,各大音樂節的傷亡事故也時有發生,可以想象一下幾十萬年輕人聚在一起,在音樂、酒精和毒品的作用下,足以引發一場地震,論隨便一個Punk樂團演唱會,都曾發生圍毆事件或是歌手衝下台打樂迷事件,對此,我們又能說什麽呢?地獄天使和維護秩序的工作人員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理會臺上那幾個活蹦亂跳的人,也根本不關心甚至不知道他們在唱什麽,他們的責任就是讓台下這群像尾巴著火的鬥牛般觀眾乖乖呆著,這就是最大的矛盾,由這種矛盾引發的一切衝突,又怎麽能簡單的歸罪到一個組織或者一個樂隊身上呢?

那一場演唱會喪命的好死不死剛好是個黑人,這整件事更麻煩了,原本在美國種族問題一直就很嚴重,現在卻又多了演唱會刺殺黑人事件,讓即使沒有太大嫌疑的The Rolling Stones更是跳到黃河也洗不清冤屈,而假設性懷疑,當時那黑人確實想槍擊主唱Mick Jagger,那刺向他的那一刀只能說防衛性阻擋悲劇發生,而我們頂多說地獄天使手段太於殘酷,而滾石樂團呢?他們的音樂沒有過錯,“搖滾樂誘使青年人犯罪”,其實我不喜歡這句話,因爲,不是搖滾樂選擇了我們,而是我們選擇了搖滾樂,它可能是肮髒的醜陋的,但是我們喜歡,它更像一把刀子,刺進每一個熱衷搖滾樂人們的心裏。

“我們在唱這首歌的時候總是會出點亂子,請大家冷靜,請大家冷靜......”正在臺上唱著sympathy for the devil的Mick Jagger在看到台下混亂場面的時候說了如上一番話,“看到他手裏的槍了嗎?真可怕”在事後他們看當時錄影重播的時候,面無表情的Mick喃喃自語,讓20世紀60年代愛與和平的聚會的巨大神話在瞬間倒塌,正因爲這些無比真實的鏡頭,這部電影在搖滾文獻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