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68年5月的法國電影資料館,孿生姐弟席奧和伊莎貝拉結識了美國學生馬修,三個人因爲喜歡電影而成爲好朋友。席奧和伊莎貝拉請馬修去他們家裏作客,席奧和伊莎貝拉的父母是大學教授,他們很喜歡馬休,所以,馬修住進了他們家裏。
馬修喜歡伊莎貝拉,但他不知道他們是姐弟關係。由於大學罷課,三個人白天沒事,就在房間裏玩對臺詞的遊戲,馬修喜歡默劇演員基頓,而席奧則喜歡卓別林。實際上,席奧和伊莎貝拉彼此相愛,但他們因姐弟關係而不能戀愛。無意間,伊莎貝拉發現馬修喜歡她,姐弟倆要求馬修與伊莎貝拉做愛,這是伊莎貝拉的第一次,席奧則因此痛苦不已。父母們出門度假,三個人在客廳裏搭起帳篷,點起蠟燭,玩起了裸體主義,一段伊甸園般的日子開始了……
一天早晨,伊莎貝拉放開了煤氣管,打算與兩個男孩一起死去,這場烏托邦式的自殺被暴動者的石頭打破了,雷奧與伊莎貝拉投入到巴黎如火如荼的青年暴動中,而馬修則悄悄地離開了他們。
觀後感:
一部充滿青春和困惑,政治和鬥爭,信仰和瘋狂的電影,畫面是懶洋洋的性感,頹廢墮落生活逐漸腐蝕心靈,更是危險的“亂倫的幻想”因素。電影裡面三個重要角色馬修、席奧與伊莎貝拉玩著他們三人的遊戲,他們的世界,空氣和情愛一樣蔓延著曖昧。
電影一開頭音樂響著是60年代Jimi Hendrix的一曲“Third Stone from the Sun”,一個不間斷的鏡頭隨著巴黎鐵塔下降,落到了馬修的身上,那個從美國來的青年仿佛驟然降落在1968年的巴黎。5月的巴黎是個未知數,巴黎正在蠢蠢欲動,馬修站在街頭,流露出對這個城市新奇與期盼的目光。
故事時空背景發生在60年代的法國,學生運動盛行的年代,街頭變成知識份子抗議政府的舞台,美國留學學生馬修喜歡電影藝術,在法國留學期間認識了天真、單純、缺乏社會經驗的兩兄妹,三個人之間産生了微妙的感情變化,馬修由對裸體很害羞,到突破自我和一個剛認識不久的女人做愛,再到這三人一同沐浴的性遊戲;在兄妹倆父母外出的那幾天,他們三個人幾乎不出屋,不分白天黑夜的混沌過日,他們談論藝術、電影、音樂、哲學、性,好像這個世界就剩下他們三個人,所有外界的聲音都被這個被他們弄得很亂的公寓所隔開,這些都體現了60年代法國社會年輕人對理想和現實差距的迷茫,一個美國人在這種氣氛下都很容易會被這種氣氛同化;伊莎貝拉在得知父母知道了他們三個人的行爲之後企圖自殺,但就在這時外面的一聲“巨響”把他們兄妹倆有一個“不出屋”的極端帶到了另一個極端——盲目的暴力反抗運動。
青春、迷亂是人人都會有的,它們很美,很難以描繪。而且你也不要故作感同身受,每一個不同的時點、不同的地方,世界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在那時的法國,整個世界就是全部一次性暴露在你面前的紅酒、政治、音樂、哲學、電影,之前你完全不會意識到他們的巨大。這些文明對三個孩子來說實在是太龐大,那巨大的壓力反而來自他們的衝動、嘗試和無休止的精力。
電影刻意放大描寫著男女之間的性愛關係,大膽露骨的畫面讓觀者嬌羞卻又好奇指縫間偷看,我們瞬間彷彿變成躲在房門背後,透過鎖孔,意圖偷窺的小壞蛋,導演調皮的將性愛變成主角們猜謎的遊戲籌碼,猜輸必須像玩國王遊戲般遵守贏者的命令任務,某種程度上,它的性質可以等同於他們之間迷亂的性遊戲和無所適從的青春。片中對父女之間也有一處很隱晦刻畫,但並不是真正的父女亂倫,是一次想象性的亂倫,通過馬修的感覺傳遞給觀衆,馬修去向伊莎貝拉的父親問候,從馬修的眼睛看父女之間的親密舉動,這又是貝爾托魯奇電影“亂倫幻想”的隱蔽敍述,他的很多電影都是表現一種“亂倫的幻想”,非行爲,只給出幻想的暗示,而種點到為止的幻想似乎帶來恐怖的聯想更是比原畫面給人的張力更大。
電影充滿許多酒精、政治、音樂、哲學、電影,主角們討論著怪異的議題,「基頓和卓別林誰比較幽默?」「Eric Clapton 和Jimi Hendrix誰比較偉大?」之類有趣的話題,導演用了很多法國老歌和老電影配樂作爲配樂,也穿插著他們所討論的電影畫面,帶來一股沈鬱頓挫之感,也像是顔料,畫油畫的顔料,一層又一層,不停地撲上去,好像從來不嫌多,但太多的文化背景有時候會變成一種觀看者的負累。
伊莎貝拉始終愛的還是席奧,對於馬修更多的是出於喜歡,或者說是她那慣於表演的性格驅使她和馬修在一起。和馬修出去約會,更像是在表演一般。伊沙貝的身上有一種肆無忌憚的性感,但性感得很純粹,她挑逗馬修,但她是個連空氣都會挑逗的女孩。
影片最後伊莎貝拉開煤氣,然後睡下,想讓三人一起在睡夢中死去,終於窗外扔進來的啤酒瓶把他們驚醒,天已經黑了,外面吵鬧的聲音讓他們沖忙往窗外瞧去,正是那年,法國學運,街上是遊行的人群……於是他們打開了那扇棕色的門,席奧與伊莎貝拉家的大門,有些象徵意義,門的外面就是現實的世界,他們走到了大街上,加入了遊行的人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