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不久,日本南海驚現離奇事件,打撈船榮子丸在平靜的海面上突然遇難,倖存者寥寥,前去搜救的賓果丸也一去不返。不久,南海附近的島嶼大戶島遭受到恐怖的襲擊,島上的老人聲稱這便是傳說中的怪獸哥吉拉作怪。古生物專家山根京平教授受命前往調查,根據現場遺留的痕跡斷定,這個怪物是200萬年前侏羅紀時代存活下來的恐龍,並且在原子彈輻射的影響下,化身為更具破壞力的恐怖怪獸。該論斷一經公佈,便在日本國內引起軒然大波。政客和軍隊紛紛行動,意欲置哥吉拉于死地。而哥吉拉也闖入東京,進行一場毀滅性的破壞。人類的命運懸於一線……
觀後感:
隨著即將上映的2014年最新版本《Godzilla 3D》,上映前片商不斷開始耍賤(當然是行銷手法高招),賣起關子陸續仍出幾不同版本預告短片,都以神龍不見尾的方式呈現,只有極少秒數露出本尊,多半是那經典怒吼聲和城市被破壞的淒慘程度來醞釀這神獸的謎樣,吊足影迷的胃口,確實預告就足夠讓人興奮不已,更何況電影本身的吸引力和魅力。
那隻已經稱霸怪獸界六十年老怪獸Godzilla,有誰比牠活耀,不管是Godzilla翻譯成「哥吉拉」、「哥斯拉」,或是「酷斯拉」,我們都熱愛著,敢說哪個小屁孩小時候沒迷過這怪獸老伯,就筆者本身而言,就是一個熱愛「哥吉拉」(這翻譯比較順耳)的老小孩,還記得小時候,民國七零年代末期(1988~1990),可能與我同年紀的朋友或比我大的朋友皆知道,別說網路,當時也只有電視三台頻道,區區這樣的選擇性,是無法滿足當時普遍經濟算不錯的台灣家庭娛樂選擇,當然進電影院看電影是不可難免的,但一個四人小家庭去看場電影,四個人電影票也不算是便宜,於是開始有其他管道可以看到電影,那就是裝第四台,這對我來說,簡直是進入一個神奇的時代,第四台就是有線電影(cable television),是一種使用同軸電纜作為介質直接傳送電視、調頻廣播節目到使用者電視的一種系統。
有了第四台,台灣周邊國家頻道盡收眼裡,看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當然幼小心靈也被週五晚上一種節目叫「playboy」給汙染了,從此再也回不去清純心靈了,扯遠了!另外,還有一種東西造就筆者真正喜愛上電影的東西,那就是家家戶戶皆有的VHS錄影帶播放器,對筆者我而言,太重要了,電視上所播的內容,不可能十全十美順著你的意播放,甚至有些節目確實是乏味無趣的(歌廳秀或是賣藥),於是促成大家還是喜歡去挑自己喜歡看的電影回家看,當時最興奮期待時刻,便是跟隨著爸媽去租VHS影帶,每次父母都會給我租一片自己做主想看的影片,在那無數VHS影碟的店裡,要挑一片喜愛的電影,是非常掙紮猶豫的,好在每個影帶封面,都有詳細的海報與劇照可粗略參考,我會慢慢警慎看著外殼去挑選,一次逛到日本電影影碟區域,意外看到「哥吉拉」作品,當時系列已經出很多了,那隻看似恐龍又非恐龍的怪獸確實迷人,加上日本特攝電影習慣用手寫帥氣紅色毛筆字當標題,力道十足,手繪封面細節處處令人目不暇給,從此,每次父母給我機會租一支片子的機會,第一就是想到「哥吉拉」。
前前後後以「哥吉拉」為主題的電影,在日本共有28集,不包括那部頗失敗的美國版本,但由於在日本觀眾逐漸減少,所以在第28集之後,「哥吉拉」系列預計將暫停拍攝。最早的「哥吉拉」是一部受到美國《金剛》影響的怪獸電影,描述受到輻射污染的海域中產生一隻身高高達50米的恐龍型怪獸「哥吉拉」。「哥吉拉」後來成為日本類似電影、動畫、漫畫的怪獸原型,對於日本動漫作品的怪獸形象有很深遠的影響。
今天不細討論「哥吉拉」系列電影,因為太多了說不完,今天來講第一部,也是最經典的開始,第一部「哥吉拉」電影,就是同名《ゴジラ》,是日本東寶株式會社在1954年所製作的怪獸電影,當時還是黑白電影時代,光是用黑白影像拍特攝電影,就很佩服日本人的企圖心與前衛,但今天看來,有點可惜,電影有大量夜晚描述「哥吉拉」侵略東京的畫面,但有礙高對比黑白影像使細節過於黑暗,基本上看不清「哥吉拉」真面目,這是可惜處。而當時「哥吉拉」的外表,其實和後來系列略有些不同,這個版本的「哥吉拉」,身體略臃腫肥胖,頭形略像狗頭,以美感來說,說不上大氣,比較偏於矮醜窮,而最新版本,確實符合高富帥,頭型較長,體態健美修長,好看多了。
電影將「哥吉拉」描述成身高50米、恐怖、巨大的破壞者,「哥吉拉」以其巨大身軀與熱線,仿佛只是為破壞而破壞般的蹂躪船隻與城市;再加上製作群刻意在電影前半段不公開「哥吉拉」的真面目,僅以腳印、叫聲、腳部的特寫與受害者的慘叫聲營造其懸疑性與神秘感,以及與第五福龍丸事件,二戰原爆與冷戰核競賽等時事及歷史事件的切合,使電影《哥吉拉》得到極大的迴響與票房成功。而“人類之敵”的反派形象也就成為「哥吉拉」早期幾部作品的主要基調。(後面開始略有鬧劇般的詼諧,甚至生孩)
眾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被原子彈襲擊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尾,美國為了催逼日本投降,在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在原子彈爆發之時,兩地瞬間被夷為平地,平民百姓傷亡慘重。原子彈在瞬間造成的破壞並沒有很快結束,大量受到原子彈傷害的人們或因為原子彈的破壞力而終身殘疾,或因為核污染而患上後遺症。更令人擔憂的是,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被原子彈襲擊過的國家,面對原子彈給國家和平民造成的傷害,日本國民對“核”產生了深深的恐慌。
「哥吉拉」的出現不是正印證了日本人的“核恐慌”嗎?這個巨大的怪獸在瞬間之內把所到之處夷為平地,噴吐的大火灼燒著日本平民的家園,日本民眾無人不懼怕和擔憂自己會受到「哥吉拉」的危害,大家在火車上、在餐館裡時常談論著這個危險的龐然大物。從這些方面足見「哥吉拉」對日本國民實際生活和潛在心理造成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與影片之外的現實中“核物質"對於日本國民的影響形成了一種巧妙的對應。
日本確實是一個矛盾的民族,在電影不斷強調反戰與反核的訊息,包括罪魁禍首「哥吉拉」就是象徵著核爆後的噩夢,更可以說是戰爭後的恐怖,那些被「哥吉拉」蹂虐過後的慘狀,惡火燃燒整個城市,無家可歸人們路邊當床,鬼哭神號般的景象簡直是紀錄片記錄著核爆後的模樣,但是,卻只知道核武的恐怖,並沒有放棄帝國主義的劣根性,電影中最終安排科學家,依舊發明另一種更毀滅性的武器來消滅「哥吉拉」,造成自我毀滅的悲情情懷,而結束整個電影,詫異這樣沒有反思的安排,而是變本加厲的以牙還牙,妙也!
看完這個老骨董版的「哥吉拉」,也發現許多有趣的巧合或是典故,前陣子很屌的《環太平洋》(Pacific Rim),那首非常震撼人心的主題曲,既然和《哥吉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不完全相似,但感覺和神韻確實滿相近,或許這樣說較恰當,《環太平洋》跟《哥吉拉》致敬引用,這安排確實令人欣慰也滿意,激昂亢奮的弦樂堆疊著厚重大提琴聲,一陣一陣如浪潮般往我們推進,確實好聽,有興趣朋友可以去找來聽聽比較。
「哥吉拉」本來就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代言者,後來讓筆者聯想起日本籍職棒球員松井秀喜,於日本職棒時期就有了「哥吉拉」的外號至今。(是外表還是打擊力,客官您自己去評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